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陝西茶文化是什麼

陝西茶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10 12:14:32

A. 紫陽的茶文化有哪些

紫陽茶文化底蘊:
一、紫陽茶文化的含義及內容
把茶文化與紫陽這個特定的地域及其所產之茶結合起來,就產生了紫陽茶文化。也就是說,紫陽茶文化是紫陽茶在被應用過程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它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其實質是物質的精神化和主觀精神的物化,就飲茶人而言,是主觀與客觀的易位。對闊別的親朋好友寄去一封香茶,聊表思念和關懷之意;對外來的客人贈送佳茗,表示地主之誼和親切友好,也有藉此宣傳本地產品之意。客觀的茶拿來表現主觀精神世界,物質就精神化了。根據以上所述,紫陽茶文化至少應該包涵以下內容:獨具品質特色的紫陽富硒茶;長期養成的飲茶習俗以茶為題材的詩詞、散文、音樂、舞蹈、繪畫、書法、攝影等文藝作品;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古樸清雅的人文環境,其核心內容是初步形成的具有區域特色的茶藝。
二、紫陽茶文化的形成及基礎
紫陽茶文化的產生與形成是與佛教在紫陽的傳播緊密相連的。
據文獻記載,東漢末年佛教傳入紫陽,漢水上游建起了規模頗大的佛教大吉寺。南北朝時期,由於統治階級宣傳,佛教獲得較大發展。明代,隨著人民對和平的企盼,佛教在紫陽迅速興盛起來,縣境先後建起佛教寺廟30餘處。由於僧 侶們講究坐禪戒酒,就在寺院開辟茶園,以供飲茶之需。在民間,專為進貢而興植的茶園也陸續出現。這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又給紫陽茶注入了文化因子。如果說東漢以前栽培茶葉僅僅是用於自飲和進貢,是單純的生產行為,那麼,自此以後茶便嫁接上了文化的枝條。可以說,從東漢起就有了紫陽茶文化的歷史,或者說紫陽茶文化就初具雛形了。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道教全真南宗始祖——浙江臨海張平叔(號紫陽)到紫陽仙人洞修煉並羽化,遂使道教在紫陽興盛起來,並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和茶事產生深遠影響。明代,紫陽茶遠銷西北,「茶馬法」(以茶易馬)又使茶葉與國家的政治和軍事發生了直接聯系,成為茶葉擁有者換取戰馬和改善關系的有力「武器」。此時,紫陽茶就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紫陽茶文化作為中國茶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獨特的文化和社會現象。具有多方面的厚實的基礎,主要有以下七點:
1、以紫陽命名的茶 紫陽境內群山重疊,溝壑交錯,海拔400—1100米之間,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青」的宜茶環境土壤大部分呈現酸性反應,茶樹品種資源豐富,自然品質好,構成適宜茶葉生產的良好物質條件。因此,歷史上曾形成以紫陽縣為中心的著名的「紫陽茶區」。紫陽茶區突破政區界限,跨越川陝西兩省,地域在陝西省安康、漢中和四川省達縣、萬縣等4市。早在唐代,今紫陽茶區所產之茶即為名茶。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在「茶類篇」中有「歷史名茶」一節,程啟坤據有關史料總結唐代有50餘種名茶,其中就有今「紫陽茶」。本世紀初到60年代,人們習慣將陝南和川北鄰近紫陽的區域所產之茶統稱「紫陽茶」。有了「紫陽茶」,才談得上「紫陽茶文化」,而「紫陽茶」的名稱由來已久,這就為「紫陽茶文化」奠定了一個較為廣泛的物質基礎。
2、種植與培育技術 據《華陽國志 ·巴志》載,西周時期紫陽境內已開始較普遍地栽培茶葉。從西周幾千年時間,紫陽茶農總結形成了有別於其它茶區的種植與培育技術。如老茶園改造中的佃蔸(即砍去老蔸發出表枝條),蓄蕻子;直播茶籽的洞播法;幼苗管理中的「荒兩三年不耕鋤」等。建園後,在引進新技術的同時,還摸索出了適於在當地推廣的經驗,如茶樹病害綜合防治、茶樹防凍技術等。
3、製作技術 紫陽縣歷史上主要生產曬青茶,是陝西曬青毛茶代表產區,毛茶收購標准屬全國供銷總社管理的40餘套部頒標准樣之一。曬青茶加工技術不同於其他茶葉加工技術,炒青,毛尖等工藝也有別於外地茶葉製作工藝。另外,包裝大宗茶時把成茶裝入麻袋用腳踩實也是比較獨特的。後來,包裝大宗茶時把茶裝入麻袋用腳踩實也是比較獨特的。後來,又在傳統名茶紫陽毛尖加工工藝進行總結提練的基礎上,借鑒全國各地名茶製作的技術精華,摸索並形成了紫陽名茶的獨特加工技術。
4、民俗 紫陽人有把茶葉作為定情禮、鎮邪物的習俗,也有客來敬茶、客走贈茶的傳統禮儀。在物質生活條件很差的年代,客到主家,主人浸泡上一瓷缸濃茶,遞給客人;貧寒人家若遇客人較多,主人就說:「請轉著喝」。客人互相謙讓一番,先喝者大多喝上幾口以後,將茶缸傾斜,倒出少許茶水沖嘴唇與茶缸邊沿接觸處,以表示講究衛生禮貌。主人則殷勤地不斷續添茶水。雖然受到茶杯少的限制,人們還是力求講究衛生的。這已成為一種民間習俗,具有地方特色。
5、品牌 紫陽茶已經形成和開發出自己的品牌,如紫陽毛尖、紫陽銀針、紫陽翠峰、紫陽香毫、陝青茶等十餘種。這些品牌在西北、東北、北京等地較大影響,有的還享有盛譽,一些名茶先後榮獲國內大獎20多個,知名度較高。1998年12月,「神雲」牌紫陽富硒茶被陝西 人民政府授予「名牌產品」稱號。
6、文藝作品 以茶為題材的民歌、詩文、書法、攝影、電視片等文藝作品已有相當數量和水平。民歌如《順採茶》、《倒採茶》、《春到茶山一片新》、《喜采春茶把歌唱》等,在群眾中都曾廣來傳唱。詩如清朝的「自昔關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已被廣泛引用。又如《紫陽茶話》(作者張宣強,發表於《陝西日報》),《茶山作證》(作者曾德強,發表於《現代人事》)都曾產生較大影響。書法如賈平凹題寫的「茶中極品」,以及名鍾登舜書寫的關於紫陽茶的條幅,都受到行家的高度評價。邱永錫、朱清樹等人的一批反映茶山自然景觀、加工工藝和營銷的攝影作品被刊印在書籍,報刊、產品包裝上,產生了良好影響。
7、科研成果 在紫陽茶科學研究方面已有一大批成果問世。例如,陳靜毅、梅紫青等撰寫的不少論文,已在國家、國際學術交流大會或報刊上發表,程良斌等人主編的《紫陽茶業志》、《安康地區茶業志》(以紫陽茶業為重點)等志書,已公開出版發行。特別是80年代初以來,隨著紫陽茶富含微量元素硒的發現和富硒茶保健作用的研究、鑒定、宣傳、推廣,紫陽茶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這是紫陽茶文化最具特徵 的基礎。
雖然紫陽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地理基礎,但是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自然、自發、無序、淺層的形態,沒有作過專門研究,因而也談不上發展,胃的甚至面臨消亡。所以,我們有必要對紫陽茶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發展、弘揚,使它成為中國茶文化的一個分支或重要組成部分。
三、紫陽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藝
什麼是制茶?丁文的《中國茶道》關於「茶藝」是這樣解釋的:「茶藝是制茶、烹茶、飲茶的技術,技術達到爐火純青便成為一門藝術。」那麼,紫陽茶藝應該是什麼東西呢?讓我們從採摘、製作、沖泡、品飲、保鮮等方面予以審視。
在採摘上,細采精采,切忌「一把抓」,以保持形狀的完整。
在製作上,以手工為佳,炒茶用柴火或電能,忌用煤炭火。哂青、烘青、炒青各具特色。
在沖泡上,取水用活水,最好是山泉。自來水因為加了別的東西,對茶的原味有一定影響,泡茶的水溫以沸水為宜,讓壺嘴與茶杯保持一定距離,體現一個「沖」字,沖得茶葉在杯中翻滾。沖泡後吹去浮沫,蓋上幾分鍾後飲用。有的則先沖半杯,泡到一定成色,再續水加滿,大多講究茶葉是否「打水」——較少的茶葉可泡出較濃的湯色。
在品飲上,要細品慢啜以,一口一口地咂咪,往往是第二杯味道最好。貴在一個「品」字。「品」字三個口,可以理解為三品,之後才吃出味來;也可理解為品茶最好要有三兩個志趣相投的知己,品茗閑話,自得其樂。通常是客來現泡,不是在大茶壺里泌出來的。茶沖泡後即刻雙手捧給人,待客人喝後,趕緊添上。很多紫陽人喝茶講究「口勁」,即茶水要「釅」,一杯茶七分茶葉三分水,苦極之後是滿口生香,喝得通體透爽。講究喝熱茶不喝冷茶,喝新鮮茶不喝隔夜茶。
在保鮮上,紫陽人也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方法,或用雙層塑料袋密封,或用皮紙包裹,或存於冰箱之中,或在茶葉里加放蘋果、香蕉之類,使之注入一種香氣。還有自製的桂花茶、菊花茶、薑茶、糖茶等等,各具不同的葯用價值。
對紫陽茶藝,應加以規范和引導。對傳統習俗,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滲入茶藝之中,力求使其體現出樸素、清靜、禮儀的精神實質。
1、樸素 有兩層含義:物質上的樸素和感情上的樸素。就總體而言,在所有的飲料中,茶是最廉價的,在感情上也是取易為人們接受的。請你喝茶比請你去餐館嘬一頓顯得更平易、更隨意、更融洽,絕無拉攏腐蝕之嫌。
2、清靜 茶性寧靜清雅,質朴致和,淡泊去欲。飲休既可提神醒腦、消除疲乏,又能補充水分、獲得豐富的營養。賈平凹1994年來紫陽為一位文友題寫一聯「無憂何必去飲酒,清靜常品紫陽茶」。這道出了一種精神境界。在浮躁、喧囂的當代社會,許多人尋求清靜,這便是一種文化層次的精神追求,清靜是福。我們可以沏一杯茶,鬧中取靜,修身養性,干自己要乾的事,鑽研自己感興趣的學問,忘卻名利,忘卻一切紛憂。在宴席上也應大力提倡以茶代酒。
3、禮儀 以茶等客,更多的成份是表示一種禮儀。中國是禮儀之邦,來客敬茶,送客贈茶,是禮儀之一種。這種禮儀在紫陽最為典型,是一種美好的值得發揚光大的禮儀。通過茶來陶冶情操,循禮法,行仁義,謙恭平和,凈心高雅,珍重友誼,這也是儒家學說的主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一般說來,佛家飲茶為明心見性,道家飲茶為契合自然,而儒家則以茶交友,以茶雅興,以茶養廉,以茶提倡友誼與和諧。這應是紫陽茶人的主旨。
補充回答: 紫陽茶道:
紫陽在久遠的歷史中並沒有形成固定的茶葉品飲形式,在頻繁的自然災害和戰亂中,紫陽文化在歷史上出現了幾個斷層。新時石器時代的馬家營文化,夏商時期、魏晉時期的白馬石文化,到元末明初的以東明庵為主體的寺廟文化,而這幾個時期的文化繁榮,並沒有形成一種承啟關系。紫陽在置縣以前時屬秦,時屬巴蜀,時歸荊楚,不同的文化因子散落其中,加之紫陽遠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導致了紫陽茶文化的零散性和不明顯性。地域的獨特位置給雲茶巴茶向中原、東南推進提供了通道,形成紫陽茶文化西南東南過渡地帶。秦嶺也成為南北分水嶺,給大唐貴族茶道和雅士茶道傳入設置了障礙。雖然大唐貴族茶道的香風曾也薰染過漢水流域,但尋覓其蹤,早是雪泥鴻爪。商業經濟的發育,撬動著文明車輪的向前,使橫貫東西漢江檣桅林立,匆匆商船,不斷把中原文化、湘楚文化攜至。加之荊襄流民湧入老林,各地品飲方式、文化的互融,導致了紫陽茶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了以湘楚文化、巴蜀文化、長安文化為主體的異化體。三是紫陽置縣後,由於明朝的茶馬貿易和對中亞、東海沿岸的對外開放,以茶葉、陶瓷、絲綢為主體的貿易,使茶葉的經濟主體地位再次提高。同時也因為寺廟、道觀以茶理佛,以茶悟道,培育了茶道的成長,脫胎了紫陽茶道的雛形。

紫陽茶道的內容:
紫陽茶文化在歷史上並沒有固定的形式,蓋碗茶、壺泡分飲在品飲歷史上是其主要形式,而民間的「轉到喝」成為巴山山民的一大特徵。過去在高山老林也有用一小吊罐煮茶,然後用土陶、木碗、竹筒分飲。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舊時王謝堂前燕而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改革開放摧發了紫陽茶道的成形。
紫陽茶道的內容:由茶葉、茶具、水、茶歌、說笑、音樂、服飾、環境和茶道體現的一種精神構成。
茶葉:
紫陽富硒毛尖:外形條索緊細勻齊挺直,略有白毫,色澤綠潤,香氣清鮮,滋味醇甜,湯色嫩綠、清流、明亮。
紫陽富硒翠峰:條索堅直挺秀顯毫,色澤綠,香氣嫩香高爽持久,湯色嫩綠清亮,滋味鮮爽,回味甘甜,葉底嫩綠明亮。
紫陽富硒銀針:條索直似針形,且顯毫,色澤翠綠,香氣嫩持久,湯色清流明亮,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勻明亮。
紫陽富硒香毫:外形緊秀,色澤嫩綠披毫且顯毫,香氣嫩香持久,高長,湯色嫩綠清流,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綠明亮。
除以上名茶,紫陽茶還有曬青、炒青之分。曬青耐沖泡,湯色黃宗色,入口清爽;炒青釅醇馥郁,湯色翠綠,有易沖泡、耐沖泡之特點。
茶具:紫陽茶道分為蓋碗茶道茶具和功夫茶道茶具。蓋碗茶道的茶具由茶盤、茶碗、茶匙、茶水注、洗茶壺、儲茶壺、燒水壺和電爐子。茶碗多用江西景德清花盞、定州象牙白薄胎盞和福祿壽喜五彩龍紋盞。功夫茶道茶具則以宜興的紫沙功夫茶道茶具為貴,而淺盅深甌則以內堂白釉最宜體現紫陽茶的品質。
水:紫陽名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山泉。現已發現的蒿坪鋅、硒、鍶礦泉水、茶研所龍王泉等優質泉水為沖泡紫陽茶的上品。二類是井水。井水在很大程度仍屬泉水之列,但較泉水次之,雖然紫陽瓮兒山下漢江之中零水曾被陸羽定為天下第十三名水,由於水庫的形成和漢江污染,早已退出名水列,
茶歌:茶歌是紫陽茶道的重要部分,她本是在採茶、制茶過程中傳情示愛、抒展胸臆的借托。歌調悠揚婉轉,時而急折上揚,細膩中不乏幾分野性。歌詞多以比興開始,語言朴實乖巧,每每能拔動對方的心機。時不時也有些酸言騷語、淋離盡至的體現了歌者的想往和無奈。而今則把茶歌融入茶道,茶道的地域風味則更加凸現,歌中把湘風、楚詞、巴語言表現的那樣融洽,那樣鮮明。
笑罵:笑罵是紫陽民間飲茶交流的重要過程。熟人見面,端杯飲茶,總要笑罵,一則看誰機智,爭個高低;二則調節說話氛圍。如:我「插」你喝。如遇婦女便罵之我「插」你「豁」,婦女便回敬你啃「豁」,這些詞多是影射男女生殖器的。如果是走累走渴,抱住茶缸便喝,有人打起口哨,諷之為「牛」飲。罵笑在雅士茶道中偶爾用之,但都非常含蓄、巧妙,以調合氣氛。
音樂:音樂是整個茶道活動的重要背景。在紫陽多以民歌、民曲、小調為主。有時也組成小樂隊,管弦悠揚,可清心,去俗惡。
服飾:紫陽的傳統服飾可謂五花八門,用料、做工、刺綉也風格各異。在創新同時,應考慮到傳統文化的沿續性。上衣應採用大襟滾邊喇叭袖的形式,下裝應以滾邊裙和大腳褲以應之。法無定法,與事與時而定。
環境:在環境的格調應以清雅、休閑為主調。雅士茶道的室內應做到四不少:仙茗、書畫、精瓷、紅顏,裝修應做到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休閑茶道則西方格調與地方格調相融。音樂、茶食則是必備之物。
紫陽茶道的精神:茶之為道,已遠遠超過解渴、破悶、醒腦、明目、通四肢、舒百節之功效。茶之為道已成為一種精神、一種規律。紫陽茶道應以傳播、弘揚紫陽富硒茶美名為方針,以紫陽文化提高紫陽富硒茶的地位,品位為指導,以紫陽富硒茶為更多的人提供健康的綠色飲品為目的,以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獨特茶藝流程作為傳播基礎。紫陽富硒茶茶道以傳達禮、潔、雅、利作為基本精神。
禮——中國文化禮在先,以禮待四方,四方賓來。禮生敬、敬祖、敬仙、敬四方之賓朋。敬生和、和生氣、氣旺則事成。
潔——以潔茶、潔水、潔器、潔純之心為天下人享,為天下人健康謀。
雅——沏茶之細致、身韻、動作婉柔優美,茶局之典雅,言語禪機四藏,幽默貼切,雅風生矣。
利——利人是福澤,利己是惠養,利澤天下則是恩。人無利不動,物無利不旺,茶之無利則廢矣
紫陽茶藝流程:
碗茶沖泡程序:

第一步:天女散花,展示茶具。
紫陽富硒毛尖、銀針最宜蓋碗茶沖泡。沖泡為濕宜在90度左右,以玻璃大茶壺作洗茶壺,以中號紫砂壺作公道杯,以青花蓋碗茶作品飲杯。由兩名副泡手用托盤將一次擺上茶托,再上茶碗,再上碗蓋。動作達到流暢,迅速、准確,似行於流水,天女散花。
第二步:嫩芽初露,萬古茶韻。
由主泡手介紹紫陽富硒茶的歷史、地位、作用、特徵。由副手用茶匙從茶海中取出干茶裝碟,讓客人觀看留下紫陽茶第一感覺,以上的程序均有背影音樂。
第三步:游龍入海,靈芽出世,周公三吐哺。
(一)洗茶:將茶剩入玻璃壺內,先用90度山泉,先低後高,將水注入壺至滿,卻浮泡後,用頭道茶水去溫紫砂公道杯,然後將壺水提高注七分入壺,使茶在壺內翻滾,再將茶汗箅入公道杯中,如此三次稱之為游龍入海。
(二)奉茶:此時玻璃內的茶葉已是鶯舌向天展、旗槍列如隊,明前嫩芽已是一覽無余。這時由副泡拿起玻璃,搖動旋轉,將茶芽連同茶一次分注入客人茶碗中,每碗注入芽頭百餘枚,綠湯嫩芽、猶如處子,此為靈芽出世。
(三)敬茶:此時孕育在公道杯中的茶湯已是香、色俱佳之時,此時由主泡手端壺一一向客人敬茶,三巡過後,飲者滿腮清香、神爽志明,稱之周公三吐哺。
第四步:品茶聽歌。紫陽是有名的歌鄉,而歌詞以茶托情,有單唱,有對唱,聽歌品茗。在悠閑中領略紫陽茶味,在清爽中感悟茶道中釋放出的精神。
紫陽功夫茶程序與潮州功夫程序相似,宜用紫陽翠峰和紫陽炒青泡茶。
紫陽茶道也是逐步完善、推陳出新的一個過程,有人提重現大唐貴族茶道,有人主張日本茶道,只要是能體現當代民族精神,符合現代人的心理,便於傳播,給人以美的享受就是好茶道。

補充回答: 紫陽茶道:
紫陽在久遠的歷史中並沒有形成固定的茶葉品飲形式,在頻繁的自然災害和戰亂中,紫陽文化在歷史上出現了幾個斷層。新時石器時代的馬家營文化,夏商時期、魏晉時期的白馬石文化,到元末明初的以東明庵為主體的寺廟文化,而這幾個時期的文化繁榮,並沒有形成一種承啟關系。紫陽在置縣以前時屬秦,時屬巴蜀,時歸荊楚,不同的文化因子散落其中,加之紫陽遠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導致了紫陽茶文化的零散性和不明顯性。地域的獨特位置給雲茶巴茶向中原、東南推進提供了通道,形成紫陽茶文化西南東南過渡地帶。秦嶺也成為南北分水嶺,給大唐貴族茶道和雅士茶道傳入設置了障礙。雖然大唐貴族茶道的香風曾也薰染過漢水流域,但尋覓其蹤,早是雪泥鴻爪。商業經濟的發育,撬動著文明車輪的向前,使橫貫東西漢江檣桅林立,匆匆商船,不斷把中原文化、湘楚文化攜至。加之荊襄流民湧入老林,各地品飲方式、文化的互融,導致了紫陽茶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了以湘楚文化、巴蜀文化、長安文化為主體的異化體。三是紫陽置縣後,由於明朝的茶馬貿易和對中亞、東海沿岸的對外開放,以茶葉、陶瓷、絲綢為主體的貿易,使茶葉的經濟主體地位再次提高。同時也因為寺廟、道觀以茶理佛,以茶悟道,培育了茶道的成長,脫胎了紫陽茶道的雛形。

紫陽茶道的內容:
紫陽茶文化在歷史上並沒有固定的形式,蓋碗茶、壺泡分飲在品飲歷史上是其主要形式,而民間的「轉到喝」成為巴山山民的一大特徵。過去在高山老林也有用一小吊罐煮茶,然後用土陶、木碗、竹筒分飲。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舊時王謝堂前燕而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改革開放摧發了紫陽茶道的成形。
紫陽茶道的內容:由茶葉、茶具、水、茶歌、說笑、音樂、服飾、環境和茶道體現的一種精神構成。
茶葉:
紫陽富硒毛尖:外形條索緊細勻齊挺直,略有白毫,色澤綠潤,香氣清鮮,滋味醇甜,湯色嫩綠、清流、明亮。
紫陽富硒翠峰:條索堅直挺秀顯毫,色澤綠,香氣嫩香高爽持久,湯色嫩綠清亮,滋味鮮爽,回味甘甜,葉底嫩綠明亮。
紫陽富硒銀針:條索直似針形,且顯毫,色澤翠綠,香氣嫩持久,湯色清流明亮,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勻明亮。
紫陽富硒香毫:外形緊秀,色澤嫩綠披毫且顯毫,香氣嫩香持久,高長,湯色嫩綠清流,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綠明亮。
除以上名茶,紫陽茶還有曬青、炒青之分。曬青耐沖泡,湯色黃宗色,入口清爽;炒青釅醇馥郁,湯色翠綠,有易沖泡、耐沖泡之特點。
茶具:紫陽茶道分為蓋碗茶道茶具和功夫茶道茶具。蓋碗茶道的茶具由茶盤、茶碗、茶匙、茶水注、洗茶壺、儲茶壺、燒水壺和電爐子。茶碗多用江西景德清花盞、定州象牙白薄胎盞和福祿壽喜五彩龍紋盞。功夫茶道茶具則以宜興的紫沙功夫茶道茶具為貴,而淺盅深甌則以內堂白釉最宜體現紫陽茶的品質。
水:紫陽名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山泉。現已發現的蒿坪鋅、硒、鍶礦泉水、茶研所龍王泉等優質泉水為沖泡紫陽茶的上品。二類是井水。井水在很大程度仍屬泉水之列,但較泉水次之,雖然紫陽瓮兒山下漢江之中零水曾被陸羽定為天下第十三名水,由於水庫的形成和漢江污染,早已退出名水列,
茶歌:茶歌是紫陽茶道的重要部分,她本是在採茶、制茶過程中傳情示愛、抒展胸臆的借托。歌調悠揚婉轉,時而急折上揚,細膩中不乏幾分野性。歌詞多以比興開始,語言朴實乖巧,每每能拔動對方的心機。時不時也有些酸言騷語、淋離盡至的體現了歌者的想往和無奈。而今則把茶歌融入茶道,茶道的地域風味則更加凸現,歌中把湘風、楚詞、巴語言表現的那樣融洽,那樣鮮明。
笑罵:笑罵是紫陽民間飲茶交流的重要過程。熟人見面,端杯飲茶,總要笑罵,一則看誰機智,爭個高低;二則調節說話氛圍。如:我「插」你喝。如遇婦女便罵之我「插」你「豁」,婦女便回敬你啃「豁」,這些詞多是影射男女生殖器的。如果是走累走渴,抱住茶缸便喝,有人打起口哨,諷之為「牛」飲。罵笑在雅士茶道中偶爾用之,但都非常含蓄、巧妙,以調合氣氛。
音樂:音樂是整個茶道活動的重要背景。在紫陽多以民歌、民曲、小調為主。有時也組成小樂隊,管弦悠揚,可清心,去俗惡。
服飾:紫陽的傳統服飾可謂五花八門,用料、做工、刺綉也風格各異。在創新同時,應考慮到傳統文化的沿續性。上衣應採用大襟滾邊喇叭袖的形式,下裝應以滾邊裙和大腳褲以應之。法無定法,與事與時而定。
環境:在環境的格調應以清雅、休閑為主調。雅士茶道的室內應做到四不少:仙茗、書畫、精瓷、紅顏,裝修應做到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休閑茶道則西方格調與地方格調相融。音樂、茶食則是必備之物。
紫陽茶道的精神:茶之為道,已遠遠超過解渴、破悶、醒腦、明目、通四肢、舒百節之功效。茶之為道已成為一種精神、一種規律。紫陽茶道應以傳播、弘揚紫陽富硒茶美名為方針,以紫陽文化提高紫陽富硒茶的地位,品位為指導,以紫陽富硒茶為更多的人提供健康的綠色飲品為目的,以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獨特茶藝流程作為傳播基礎。紫陽富硒茶茶道以傳達禮、潔、雅、利作為基本精神。
禮——中國文化禮在先,以禮待四方,四方賓來。禮生敬、敬祖、敬仙、敬四方之賓朋。敬生和、和生氣、氣旺則事成。
潔——以潔茶、潔水、潔器、潔純之心為天下人享,為天下人健康謀。
雅——沏茶之細致、身韻、動作婉柔優美,茶局之典雅,言語禪機四藏,幽默貼切,雅風生矣。
利——利人是福澤,利己是惠養,利澤天下則是恩。人無利不動,物無利不旺,茶之無利則廢矣
紫陽茶藝流程:
碗茶沖泡程序:

第一步:天女散花,展示茶具。
紫陽富硒毛尖、銀針最宜蓋碗茶沖泡。沖泡為濕宜在90度左右,以玻璃大茶壺作洗茶壺,以中號紫砂壺作公道杯,以青花蓋碗茶作品飲杯。由兩名副泡手用托盤將一次擺上茶托,再上茶碗,再上碗蓋。動作達到流暢,迅速、准確,似行於流水,天女散花。
第二步:嫩芽初露,萬古茶韻。
由主泡手介紹紫陽富硒茶的歷史、地位、作用、特徵。由副手用茶匙從茶海中取出干茶裝碟,讓客人觀看留下紫陽茶第一感覺,以上的程序均有背影音樂。
第三步:游龍入海,靈芽出世,周公三吐哺。
(一)洗茶:將茶剩入玻璃壺內,先用90度山泉,先低後高,將水注入壺至滿,卻浮泡後,用頭道茶水去溫紫砂公道杯,然後將壺水提高注七分入壺,使茶在壺內翻滾,再將茶汗箅入公道杯中,如此三次稱之為游龍入海。
(二)奉茶:此時玻璃內的茶葉已是鶯舌向天展、旗槍列如隊,明前嫩芽已是一覽無余。這時由副泡拿起玻璃,搖動旋轉,將茶芽連同茶一次分注入客人茶碗中,每碗注入芽頭百餘枚,綠湯嫩芽、猶如處子,此為靈芽出世。
(三)敬茶:此時孕育在公道杯中的茶湯已是香、色俱佳之時,此時由主泡手端壺一一向客人敬茶,三巡過後,飲者滿腮清香、神爽志明,稱之周公三吐哺。
第四步:品茶聽歌。紫陽是有名的歌鄉,而歌詞以茶托情,有單唱,有對唱,聽歌品茗。在悠閑中領略紫陽茶味,在清爽中感悟茶道中釋放出的精神。
紫陽功夫茶程序與潮州功夫程序相似,宜用紫陽翠峰和紫陽炒青泡茶。
紫陽茶道也是逐步完善、推陳出新的一個過程,有人提重現大唐貴族茶道,有人主張日本茶道,只要是能體現當代民族精神,符合現代人的心理,便於傳播,給人以美的享受就是好茶道。

B. 陝西官茶的歷史及由來急用

陝西擁有豐富的茶葉資源和悠久的茶文化歷史。陝西關中地區的茯茶可追溯到公元1368年,當時因為生產、購銷由官府嚴控而亦稱「官茶」。陝南位於秦巴山區,是國內茶樹原生地、優生區之一,是中國最早種茶和生產貢茶的地方,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也是我國江北茶區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據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華陽國志》記載,約在公元前12世紀,古巴國獻茶周武王,其茶「形似月亮,緊壓成團,名曰西鄉月團」。這大概是有據可考的最早的貢茶了。從唐代至清代,陝南延續了千年「以茶易馬」的歷史。盛唐時期「絲綢之路」將茶葉遠銷世界各地,因此才有「絲綢之路」也有「絲茶之路」一說。《宋史》記載:「漢中買茶,熙河易馬。」茶馬互市,使漢中成為與成都、開封並列的三大財源城市之一。明代每年以「漢中茶三萬擔易邊馬三萬匹……」,漢中茶葉是當時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

C. 陝西茶文化的歷史起源

眾人不知,陝西的茶文化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在唐代及唐代之前算得上是「茶界」的「龍頭老大」,江南茶文化的發育與陝西茶文化的繁榮緊密親密相關。

漢唐時期因大規模移民的歷史機遇陝西得飲茶風氣之先,在中國茶文化史上,若說是巴人最先懂得種茶和吃茶,那麼是棲身在川西的蜀人真正地把落後的吃茶習俗發展為高雅的飲茶文化,他們在飲茶上為天下先。

宋代是山南茶打入大西北市場的時代。當時,山南人以種茶作為主要經濟來源。蘇轍《欒城集》中說:「洋州、金州人戶以種茶為生。」周靖文的《宋代的茶葉產區》一文言道:秦嶺以南包括陝南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11州「歲產茶2102萬斤」。當時,茶不僅是陝南農戶衣食的重要來源,朝廷也奈此開辟財源和擴充武備。

中唐以後,茶道大行於天下,試問:茶風的中央在哪裡呢?一般說來,中國數千年裡皇權中央等於一切社會現象的發生中央,老是天子左右朝廷,京都領導全國。陝西長安作為大唐建都之地,成為一切文化現象的起源地和聚焦點而輻射全國,茶文化也不例外。

宮廷以茶為日常飲料始於何時呢?最早的記載見於東漢班固(27——97)《漢書·趙飛燕外傳》,雲:「帝崩後,後一夕寢中驚啼甚久。酒保呼問,方覺,乃言曰:「吾夢中見帝,帝賜吾座,命進茶,左右奏帝雲,向者侍帝不謹,分歧啜此茶,啜者垂垂飲也。」這說明漢代長安宮廷已有飲茶時尚,並以為這是高貴的享受,趙飛燕因侍帝不謹,申明不佳,連品茶的資格也不夠。

D. 平利的茶文化

在陝西東南,有一塊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秀色可餐的寶地,那就是被稱為女媧故里—平利。
優越的氣候,遠離工業污染的環境和精湛的製作工藝,使「女媧雲霧」、「女媧銀峰」系列綠茶品性高雅、清香誘人,深受海內外消費者青睞。
平利茶大致可分高山茶與低山茶兩大類,高山茶中以「八仙雲霧」為代表,其受氣侯影響,生長期長,出芽率相對較低,因此產出的茶加上當地「五峰神泉」沖泡。在約上三五個好友,談天說地不問俗事,舒心暢懷地享受那茶茗的鮮、純、嫩、清、亮……
低山茶中以「三里埡毛尖」為代表,「三里埡毛尖」因其在清代就以「貢茶」這一高貴身份享譽國內,其毛尖銀毫,如綠如波。若飲之,「斗贏一水,動敵干鍾,覺涼出兩腋清風」。飲茶是傳統、是國粹,韋應物曾詩雲 「 性潔不可污,為飲滌塵煩。」飲茶的妙趣不但在於它獨有色、香、味、形,而在於使人把心放在閑處,滌盪性靈,保持心境中一點水清純之氣。

E. 陝西茶文化的傳播歷史

雖然陝西不是飲茶文化的發祥地,但與蜀地的飲茶文化有密切的歷史淵源。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陝西茶文化的傳播歷史,一起來看看。

陝西茶文化的傳播歷史

(一)“秦人取蜀”推動了“茗飲之事”向全國傳播

清人顧炎武《日知錄·茶》載:“王褒《僮約》雲:武都買荼。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雲:芳荼冠六清。孫楚詩雲:薑桂茶荈出巴蜀。《本草衍義》:晉溫嶠上表貢荼千斤,茗三百斤。”在此基礎上,其進一步指出:“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但根據上文所述,早在西周時期,關中地區已經形成了吃茶的風俗。此外,根據《華陽國志》的記載,巴國在西周時期已經掌握了園栽茶的技術,並將“香茗”等名茶作為貢品進奉給周天子。所以,將顧炎武所言理解為我國飲茶始於戰國時代顯然不妥。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前,中國茶葉的主產區應該仍在巴蜀地區。在戰國諸侯紛爭的情況下,各國之間的商品交流非常困難,尤其是巴蜀僻處西南一隅,茶葉及茶文化的對外輸出基本無法實現。所以,據文意揆之,顧炎武所言“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當指自秦國取蜀之後,巴蜀地區所出產的茶葉才開始大量進入中原地區,飲茶的風俗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言。“秦人取蜀”在公元前316年,此後,巴蜀地區的茶文化與關中地區的茶文化之間的交流應該更為頻繁和密切。而“茗飲之事”完成向全國的傳播,應該是在秦王朝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之後。

(二)唐朝中期在陝西開啟了“茶馬互市”的先河。

“茶馬互市”,是我國唐宋至明代時針對少數民族施行的一項以茶易馬的貿易制度。作為漢唐時期的全國政治中心及宋代以後的西北重鎮,以西安為中心的陝西是古代“茶馬互市”的重要場所之一。唐朝的茶風鼎盛,其飲茶習慣開始對周邊少數民族產生重要影響,吐蕃、回紇等周邊少數民族漸如唐人“一日不可無茶”。在松贊干布之前,吐蕃尚無飲茶的習慣。隨著文成公主的入藏,飲茶的習俗也開始傳人吐蕃,吐蕃民族飲茶之風逐漸盛行。唐玄宗開元年間,吐蕃與唐在赤嶺(今日月山)、隴州(今陝西隴縣一帶)等處互市,雙方交換的物品主要是馬匹和茶葉、絹帛等。此外,在回紇幫助唐朝平定安史叛亂後,為了酬謝回紇之功並滿足自身的戰馬需求,唐朝與回紇之間保持了長期的以唐王朝特產換取回紇馬匹的貿易。在唐人封演所撰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載了回紇與唐朝進行茶馬貿易的具體情況:“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亦足怪焉。”這是我國歷史上有關茶馬互市的最早記載。此外,《新唐書》《陸羽傳》亦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由此可見,在唐朝輸入回紇的物品當中,除了絹帛,茶葉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唐代長安與中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

1 唐長安創造了最輝煌的宮廷茶文化 宮廷用茶在周代已有記載。到了唐代,統治者對茶事格外投入,將宮廷茶飲推向了極致。宮廷飲茶主要在以下場合:娛樂、王子公主婚嫁、殿試、內廷賞賜、清明宴、帝王清飲、供養三寶、賜茶、接待外國來使、祭天祭祖等。每年宮廷舉辦規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以茶事展現大唐威震四方、富甲天下的氣象,顯示君王精行儉德、澤被群臣的風范。唐宮廷茶文化還創制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茶具。1987年5月,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唐代宮廷茶具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共27件。其中,有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金銀絲結條籠子、盤絲座葵口素麵小銀鹽台等富麗堂皇、璀璨奪目的金銀器茶具。中外茶學界、茶文化界專家一致認為,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宮廷茶具是迄今為止世界文化史上發現時代最古老、器形品類最完整、製作最為精美、華貴的茶具,堪稱國寶。它代表了唐代茶文化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境界,印證了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搖籃和發祥地。2 唐代長安茶文化向日本的傳播 由於隋唐時期國力昌盛,日本在這個時期曾經先後派遣了20餘批次的遣隋使及遣唐使前往中國。日本在唐代之前尚不產茶,但在805年左右,日本的京都附近已經有茶樹的存在,故學者推測大致在貞觀四年(630)至805年之間,日本所派遣的遣唐使將茶籽帶回日本,並最終種植成功。但真正將唐都長安的茶文化傳播到日本的卻是日本派遣到唐朝的留學僧。其中,又以空海、永忠最具代表性。永忠和尚在唐代宗大歷十年(775)隨遣唐使到達長安,此後其在長安居住了30年之久。在長安期間,永忠深受長安茶文化的影響。所以,其在805年返回日本後,不僅將茶種帶回日本,更是將唐都長安的茶文化傳播到日本。根據《日本後紀》的記載,弘仁六年(815)四月癸亥,磋峨天皇“幸近江國滋賀韓畸,便過崇福寺。大僧都永忠、護命法師等,率僧奉迎於門外。皇帝降輿,升堂禮佛。更過梵釋寺,停輿賦詩,皇太弟及群臣奉和者眾。大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施御被,即御船泛湖,國司奏風俗歌舞。五位已上、並掾以下,賜衣被,史生以上、郡司以下,賜帛有差”。據日本學者小川後樂的研究,永忠為磋峨天皇所煎的茶是由其在日本栽培的優質茶。在磋峨天皇的推動下,永忠培育茶葉的方法得以在日本關西地區普遍推行。此外,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空海大師跟隨遣唐使來到長安。而其在長安青龍寺學習佛教密宗教義期間,深受長安嗜茶風俗的影響。所以,在空海回國後,其一方面將從唐朝帶回的茶籽分種各地。另一方面,他還將唐朝制茶的工具、技術,以及飲茶技藝等也帶回日本。空海在815年呈給嵯峨天皇的《空海奉獻表》中,就有“觀練餘暇,時學印度之文;茶湯坐來,乍閱振旦之書”的記載。通過永忠、空海等高僧的努力,唐朝的茶文化在日本的寺院和上層社會中得到廣泛傳播。

3 唐長安茶文化促成了阿拉伯飲茶之風俗 在唐代的中西方貿易當中,茶葉也擔當了重要的角色。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中國茶外銷的貿易中心。唐代茶葉的出口量很大,沿絲綢之路輸往中亞、東南歐和北非占相當大的比例,是外貿的主體商品之一。唐朝與阿拉伯帝國往來頻繁,我國史書記載,從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到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的147年間,阿拉伯曾37次遣使來唐。阿拉伯一帶商人到中國的也不少,逐步接觸飲茶之風。在成書於851年的《中國印度見聞錄》中,作者蘇萊曼通過記述“關於印度、中國及其國王的情況”,對當時唐朝所出產茶葉也有所記述:“國王本人的主要收入是全國的鹽稅及泡開水喝的一種乾草稅。在各個城市裡,這種乾草葉售價都很高,中國人稱這種草葉叫‘茶’(Sakh)。此種乾草葉比苜蓿的葉子還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開水沖喝,治百病。鹽稅和這種植物稅就是國王的全部財富。”通過商業貿易的方式,阿拉伯商人將茶葉向西傳播。至今阿拉伯人飲茶風氣很盛,自唐朝算起飲茶亦有千年歷史了。

(四)陝西茶商在明代創造了中國茯磚茶的始祖文化

明清時期,陝西商人抓住中央政府在陝西實行“茶馬交易”的政策機遇,輸茶於隴青,逐步壟斷了西北邊茶貿易。為了減小茶葉體積,方便長途運輸,精明的陝西商人把茶葉製成茶塊,運往西北地區銷售。對茶再加工的過程中,陝西商人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製作工藝,特別是通過一道特殊的“發花”程序,專門在“磚塊”中培養“冠突散囊菌”,俗稱“金花”,有化膩健胃、禦寒提神的飲用功效。因此涇陽茯磚茶一直受邊疆少數民族的喜愛,與糧、奶、肉並列,成為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譽為“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數民族生命之茶”。涇陽茯磚茶製作工藝上形成了“三不能制”的說法:一是離了涇河水不能制;二是離了關中氣候不能制;三是離了陝西人的技術不能制。經過多年反復摸索和試驗,直到1953年,在陝西茶工、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經武漢大學生物系教授的指導,才實現了在湖南安化磚茶廠所謂“移地築制”的神話。

陝西茶文化的歷史起源

至唐代,陝西茶進入輝煌時期。陸羽《茶經》記載全國茶葉生產情況時寫道:“金州生西城、安康二縣山谷。”即今安康、紫陽、石泉、嵐皋幾縣沿漢江山谷。又雲:“梁州生金牛、襄城。”即今寧強、南鄭、漢中、留壩、勉縣一帶。———當然,陸羽對陝南茶評價並不高,那原因在於江南茶得其天時地利後來居上,中國茶業的重心也就是從唐代以後漸向東南傾斜。但陝南茶在中國西部地區獨領風騷則是不容置喙的事實。《新唐書·地理志》載:“金州漢陰郡,土貢麩金、茶牙、椒、乾漆。”“興元府漢中郡土貢谷、紅棗……柑、枇杷、茶。”

陝西茶作為商品進入市場,也自唐代始。據西安“清盛魁”茶行的傳人回憶,他們家清代還保存有唐代在長安經營“山南茶”的帳冊,上面記有唐代名臣秦瓊、尉遲敬德買山南茶的帳務。說明在唐代的陝西已有較成熟的茶葉市場,茶業的消費者不僅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還有達官貴人。

在唐貞元末年,朝廷為了固邊,擴充軍隊,急需大批馬匹,用於裝備騎兵和運輸糧秣,而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又急需大批茶葉,鑒於雙方的需求互補,朝廷適時的設立邊貿市場,用茶48葉與西北的少數民族換馬,開了茶馬交易之先河。當時的貢獻就是為唐王朝換回紇馬,是隱性的國防戰略物資。

宋代是山南茶打入大西北市場的時代。當時,山南人以種茶作為主要經濟來源。蘇轍《欒城集》中說:“洋州(今洋縣、西鄉等地)、金州(今安康地區)人戶以種茶為生。”周靖文的《宋代的茶葉產區》一文言道:秦嶺以南包括陝南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11州“歲產茶2102萬斤”,佔全國總產量的30%。宋熙寧七年實行“茶馬法”,在京西路金州設買茶場6處,全陝西設賣茶場332處。在當時,茶不僅是陝南農戶衣食的重要來源,朝廷也由此開辟財源和擴充軍備。熙寧七年後,屬京西路金州所轄的茶區和蜀道茶葉貿易空前繁榮。全陝西賣茶的邊貿市場共計有332處。榷茶政策的實質是帶強制性的統購統銷,由國家制定價格,低價收進,高價賣出,官方牟取暴利,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又解決了軍隊急需的馬匹。國因馬強,茶因馬貴。當時一馱茶可換回一匹馬,陝西每年輸邊茶葉20000馱,可換回20000匹馬。南宋時馬價增值,20000馱茶只能換3000匹馬,朝廷每年購馬11900匹之多。

宋代茶風旺盛,且盛行鬥茶之風。湯色白,喜歡選用黑色茶盞以襯托湯色,便於評判勝負。由此可見,飲茶自然已成為山南人的普遍嗜好,且以鬥茶為樂。

明代的漢中是陝南茶和蜀茶的集散地和貿易中心。漢中茶的產量最高達到500萬斤(1557年),合2500噸。

明承宋制,不改以茶易馬的國策。朱元璋認為“用茶易馬,固番人心,且以強中國”。漢中茶作為間接的“國防資源”又升了級別,《茶法》90%的文字皆針對漢中茶和川茶。《明史》載:“用漢中茶300萬斤,可得馬30000匹。”100斤漢中茶可交換1匹回紇良馬,可見當時漢中茶價之昂貴。 朝廷鑒於邊境烽火綿綿,敵國又善騎射,便加大了擴軍備戰的力度,以茶易馬更見其重要,對漢茶的生產成了當務之急。茶的產供銷完全成了政府行為,全力以赴,有效地促進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加之明王朝由於遭到了襄陽流民起義軍的打擊,不得不廢止“禁山政策”,大規模的移民開發推動了山區經濟的發展。萬曆《陝西通志》卷8載:明正德七年(1512)以後,金州、漢陰、紫陽、石泉一州四縣在官府注冊的茶戶為2000餘戶。陝南的茶葉產量在陝西大地震之前,“正額茶易馬外,多開中以左公家,有至500萬斤者”。

清同治五年(1866),清廷調左宗棠出任陝甘總督,率湘軍鎮壓回民起義。左宗棠是湖南人,見“漢茶”充斥大西北茶葉市場,有意提攜湖茶,為湖南茶商爭得一些份額。如左宗棠駐軍的甘肅省,添設南櫃,涌來大批南方商人。發展的歷史機遇,重新佔領了大西北茶葉市場,並轉輸鄂北、豫南。陝西茶業又有較大發展,僅興安地區就達300萬斤,合1500噸,其中紫陽一縣的產出超過200萬斤,合1000噸。

總之陝西的茶葉和茶文化的歷史地位,在中國茶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

F. 茶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日本茶的發現和利用,在中國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道教、佛教的興盛,茶與宗教產生了聯系。茶清淡幽香的特性引發人們的聯想。在道家看來,茶是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身的好飲品;在佛家眼裡,茶又是清心寡慾、藉以禪定入靜的有效之物。這樣,茶已經脫離了作為單純飲料的物態形式,具有了顯著的社會功能、文化功能等精神層面的內涵,茶文化已初見端倪。

唐代茶文化得以快速發展,陸羽《茶經》不僅對茶的起源、種類、特徵、製法、烹煮、茶具、飲茶風俗、名茶產地等作了全面論述,更為重要的是把儒、釋、道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創造了中國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茶道文化因陸羽《茶經》而形成的一套嶄新的文化體系受到了文人、僧侶乃至皇室貴族的接受和推崇。在陸羽茶道普及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斐汶《茶述》、張又新《煎茶水記》、蘇廣《十六湯品》等茶事、茶道專著。

唐代茶道的形成亦與禪教的興起有關。禪宗重視坐禪修行,要求參禪的僧人“跏趺而坐”“過午不食”,並排除所有的雜念,以達到身心一致。而茶則有提神養心之效用,能促進入靜專思,摒除雜念,因而成為禪僧首選的飲料,遂有“茶禪一味”之說。於是寺院飲茶之風大盛,形成茶道中的寺院茶禮。寺院內設有“茶堂”“茶寮”,是專供禪僧禮賓、品茗的地方;還設職“茶頭”,專司燒水煮茶、禮佛待客。在寺院茶禮中,有著固定的程序、嚴格的等級,用於不同的場合,形成獨特的寺院茶道,並融入寺院生活的儀軌。詩人劉禹錫參拜西山寺時,曾受到過寺僧以茶禮款待。

唐代文人士大夫更是茶道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如顏真卿、李德裕、劉禹錫、皮日休、白居易等均是茶道中人。詩人白居易就親自辟茶園,種茶烹茗,樂天安命,並經常舉辦“茶會”,以茶會友。茶會是當時文人們一種常見的聯誼方式,成為文人相互結識,聯絡感情,切磋茶技的重要場合。在茶會中,這些文人雅士自然免不了品茗吟詩,內容也多以茶事為題。而且常常採用聯詩和韻的形式,即由一人開啟始端,其餘的人按韻聯詩。到了晚唐,茶會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出現了品評新茶的“斗新”及音樂歌舞等助興內容。

僧人與文人士大夫飲茶之風也悄然吹進深宮,宮廷茶道隨之盛行起來,陸羽的師父智積禪師曾被召入宮中為皇帝煮茶。唐朝已有貢茶制度,除州郡所進貢茶外,大歷元年(766年)與大歷五年,朝廷先後在宜興和顧渚設置了“貢茶院”,作為專門進奉宮廷御用茶葉的基地。每年新茶下來後,即分批通過驛道,用快馬日夜兼程趕在清明節前貢奉到京城。每年宮廷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清明茶宴,參加人員不僅有皇親國戚、王公大臣,還有外邦使者等。

宮廷對茶道的重視和喜愛,促進了唐代茶具製作工藝的發展。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套唐代宮廷茶具(見圖)。據同時出土的《物賬碑》記載,這批茶具有“籠子一枚重十六兩半,龜一枚重廿兩,鹽台一副重十一兩,結條籠子一枚重八兩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兩”等。唐僖宗奉獻於法門寺的這批皇家茶具是最高禮遇的佛教茶供養,同時也反映了唐代宮廷茶道的奢華。這批茶具展示了從烘焙、研磨、過篩、貯藏到烹煮、飲用等制茶工序及飲茶的全過程,且配套完整,自成體系,為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金銀茶具,每一件都是完美的藝術精品。

宋代伴隨著都市商業的繁榮,文化藝術異常活躍,茶文化亦步入鼎盛時期。宋代社會各階層,上自帝王,下至乞丐,無不以飲茶為樂事。時人李覯《盱江集・富國策》雲:“……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貴貧賤靡不用也。”王安石《臨川集・議茶法》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 宋太祖趙匡胤更是位嗜茶的主,朝臣們自然紛紛媚上效仿皇帝的喜好,一時間宮廷茶道日盛。朝廷設有專門的事茶機構,掌管宮廷茶事。宮廷用茶有嚴格的等級,龍茶供皇帝專用,有時皇帝也將其賜予王公大臣,而其他不同等級的茶則按宮廷成員地位高低有所區別。

宋代文人茶道之盛,更是超越前朝,出現了專門的茶會社團“湯社”。當時的茶道中人大多是著名文人,如徐鉉、王禹�(chēng)、林逋、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梅堯臣等。他們或詩茶唱和,或將琴棋書畫這些文人的雅興融入茶道中,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茶道的興盛促使了宋代茶學大興,一批研究茶事的論著紛紛問世,如丁謂《建安茶錄》、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趙汝礪《北苑別錄》、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以及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等;就連身為皇帝的宋徽宗趙佶亦痴迷於茶事研究,著有《大觀茶論》。這些論著無疑對當時茶道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茶道文化在宋代的普及已深入到民間各個階層,特別是在當時的都市中,茶肆、茶坊林立,茶會此起彼伏。宋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就展現了當時汴京開封茶事的繁榮景象,畫卷中除了諸多店鋪、攤販外,茶肆、茶坊錯落期間,“茶旗”隨風搖曳。甚至到了深夜,還有提壺叫賣者,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載:“至三更天方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營干,夜深方歸。”

宋代茶道有“點茶”之法,即將茶餅碾磨成粉,過羅篩細,放於茶盞中直接用沸水沖泡。以此法品評茶葉質量優劣、茶道藝能高下的活動又被稱為“鬥茶”。宋代“鬥茶”的情景我們從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可窺知一二。宋代茶道文化相對唐代而言,在茶葉生產的過程、成品的樣式、點茶技藝、茶藝器具、鑒賞標准等方面都產生了較大的變化,遠比唐代精細,更注重感官體驗和藝術審美。宋代茶點成後,茶色尚白,茶盞尚黑,建窯所產紺黑色茶碗就有兔毫盞、油滴盞、曜變盞等多種,黑色的碗壁映襯著白色的茶湯,這種反差對比強烈的審美情趣極具時代特色。

到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這些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雖亦好茶,但根植於游牧生活的民族性格使之對煩瑣的茶藝頗不耐煩。茶文化在這種思潮中發生了變化,茶藝趨於簡約,返璞歸真。直至明代,依然保持了茶藝的簡約化。雖然飲茶之風已深入社會各個階層,但昔日茶道中的諸多程序以及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內容已不復存在。明末清初,精細的茶文化一度有些許的迴光返照,不過,制茶、烹飲的傳統終未回到宋代時的復繁。這一時期,茶的飲用方式已改成流行的“撮泡法”,人們對各種茶品更在乎的是味覺上的享受。與此同時,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也呈現出千姿百態,追求其在視覺上的藝術性。

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各地的文化也產生了影響。最先受到影響的是朝鮮、韓國、日本等國,隨著佛教的東傳,中國茶文化迅速傳播到這些國家。特別是在日本,茶文化得到了充分發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明清時期,隨著中西貿易的頻繁,中國的茶葉也與絲綢和瓷器一樣,成為外銷商品的大宗品類,飲茶之風在西方也逐漸興起。如今,茶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

茶文化源遠流長的特點

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我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人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中華茶文化的基礎。

G. 什麼是茶文化茶文化都包含些什麼

茶文化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以物質為載體,反映出明確的精神內容,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和諧統一的產物。茶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如茶的歷史發展、茶區人文環境、茶業科技、茶類、茶具、飲茶習俗、茶道茶藝、茶書茶畫茶詩詞等文化藝術形式,以及茶道精神與茶德、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諸多方面。
茶文化體系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
①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為茶的歷史文物、遺跡、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
②茶文化的精神形態表現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
③茶文化的制度文化層麵包括茶政、茶法、禮規、習俗等內容。
茶文化對個體的完善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陝西茶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