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建築文化,你有哪些獨特的看法
城市建築反應的是建築設計方面,我不懂,我是地理老師,想從地理角度解釋傳統民居的建築文化中體現的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思想。
對此我有6方面看法:
1、民居的建築材料多是就地取材:
中亞沙漠地區的蜂巢屋,以黃土和沙子為原料,是就地取材。
綜上所述,一個地方的傳統民居,體現出來的建築文化,是千百年來祖先們智慧的結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人類對各種地理環境的適應的產物。這些建築就是世代傳下來的文明瑰寶,不僅有藝術的美感,還有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需要我們傳承和保護。
B. 傳統建築的文化意義
在中國,一開始是崇拜祖先,後來崇拜族長,國王,皇帝等,而在中國古代,神權統治始終依附於皇權。這決定了中國建築是人的居住地,而不是上帝的居所。即使在後來的宗教建築中也是如此。非神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其核心之一。
中國人一直非常重視將人和現實生活固定在理想的現實世界中。中國傳統建築在其中考慮「人」的感受,並且比「事物」本身的自我表達更重要。這種人文創造方法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
從宏觀的規劃到單體建築的裝修、裝飾,都可看到對理想美的追求。就像皇家建築中的龍、鳳雕飾,和各個地方建築上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的「福、祿、壽、喜」及詩畫裝飾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築是以人為中心,都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C. 在建築文化上,你有什麼了解
建築與文化緊密相連。 從某種意義上說,建築是文化的載體。 中國古建築風格豐富多樣,如廟宇、皇宮、祭壇、亭台、官邸、民居等等這些,極大地體現了古代思想,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你可能會發現很多中國古建築,往往是由小院子組成的。 中國古代人沒有追求西方大教堂等超大尺寸的建築,而是設計符合人體尺寸的房屋,讓他們感到親切和安全,這種想法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實用思維。
牌坊的分別類型可以分為三部分,「忠誠」的「忠」可以用來代表著一個人的勝利戰績和偉大工業,比如在明朝時期的王祥謙修建牌坊,為了獎勵他對國家的貢獻,在當時如果一個人通過了嚴厲的科舉考試,那麼一家人都會受到豎立門牌,從而為祖先得到榮譽。而拱門是為了紀念女人對自己丈夫的忠誠,但是其他牌坊沒有特別的含義,只能作為街上和村裡的象徵。 每一塊牌坊都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這些都體現在美麗的彩色圖案中。牌坊常見的圖案有龍鳳、蝙蝠、鹿和魚。以龍鳳為飾的牌坊,一定是屬於皇室的,因為龍是百獸之王,代表皇帝,而鳳凰則是百鳥之王,代表皇後。 鹿表示晉升。牌坊上刻有魚,代表通過重要考試,例如科舉考試。此外,牌坊上常繪柏、龜、睡蓮、牡丹、荷葉等圖案,以表達長壽、健康、吉祥、幸福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D. 中國傳統建築有哪些文化特徵
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化特徵:深沉高邁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禮的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
一、深沉高邁的文化哲理:對建築名稱包含強烈文化意義,從哲學高度理解建築本質,應用陰陽數理哲學表現藝術美學精神,創造獨具一格的禮制建築。
二、重情知禮的人本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親近人的尺度營造空間環境,注重建築環境的教化功能,強調建築組群有機整體性,表現了「院落文化」的群體意識。
三、「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人居環境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適應,廣泛應用風水學說指導建築選址規劃,創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環境美學觀,創造了極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國園林藝術,把「意境美」的追求作為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最高審美理想。中國建築師應加深中國建築文化修養,融入時代精神創造新的建築理論。
E. 什麼是中國建築文化
中國建築文化
建築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建築物質財富和建築精神財富的總和。
中國建築藝術是按照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和建築文化,利用創造性的思維或方法,策劃、設計、建造、雕塑、裝飾、布置、製作的;為滿足人們生活、生產或從事其他活動而創造的空間環境,如房屋、洞穴、橋梁、牆垣、道路、水利、傢具等構築物;栽培植物等,具有典型性的形體或社會意識表現形態。
中國建築藝術是中華民族建築藝術現象的起源、演變、結構、構成、本質、功能、傳播及其進化中個性與共性,特殊與一般規律的科學。
F. 中國傳統建築的主要文化內涵是什麼
「以人為本」的建築
在西方,建築不僅是一個避風雨的地方,也是一個掩蓋靈魂的地方。從早期崇拜高山沙漠到崇拜各種自然神靈。這座建築高大而空曠,擁有神性。在傳統建築中,建造了各種寺廟。
在中國,一開始是崇拜祖先,後來崇拜族長,國王,皇帝等,而在中國古代,神權統治始終依附於皇權。這決定了中國建築是人的居住地,而不是上帝的居所。即使在後來的宗教建築中也是如此。非神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其核心之一。
中國人一直非常重視將人和現實生活固定在理想的現實世界中。中國傳統建築在其中考慮「人」的感受,並且比「事物」本身的自我表達更重要。這種人文創造方法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
從宏觀的規劃到單體建築的裝修、裝飾,都可看到對理想美的追求。就像皇家建築中的龍、鳳雕飾,和各個地方建築上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的「福、祿、壽、喜」及詩畫裝飾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築是以人為中心,都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6)建築文化如何理解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建築特點
1、大氣
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大氣,最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氣
體現在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建築物(包括塔、樓)的沉重感顯得輕松,讓凝固顯得欲動。若「大氣」產生於理,則「生氣」產生於情。情越濃,藝術性越強。中國傳統建築造型的藝術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擬的。
3、富麗
體現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壽命長,顏色鮮艷,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在各種環境中富麗堂皇。其較高的成本,象徵著財富和地位。
可見,大氣、生氣、富麗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豐碩的內涵,三者結合形成了中國建築的傳統。
4、重山林風水
上述三個特點,僅指建築物本身,未及其環境。若包容環境,中國建築的傳統性還有第四個特點——重山林風水。中國歷代的職業風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稱得上是選址專家。
有山,易取其勢,視野開闊,排水順暢;有林,易取其物,蒼柴豐盛,鳥鳴果香;有風,易得其動,空氣清新,消暑滅病;有水,易得其利,魚蝦戲躍,鵝鴨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側有良田沃土,陽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當然是公認得宜於人類生存得最佳選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傳統建築
G. 在建築文化上方面,你有什麼觀點
建築與文化緊密相連。 從某種意義上說,建築是文化的載體。 中國古建築風格豐富多樣,如廟宇、皇宮、祭壇、亭台、官邸、民居等,極大地體現了古代思想,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你可能會發現很多中國古建築,往往是由小院子組成的。 中國古代人沒有追求西方大教堂等超大尺寸的建築,而是設計符合人體尺寸的房屋,讓他們感到親切和安全,這種想法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實用思維。
每一塊牌坊都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這些都體現在美麗的彩色圖案中。牌坊常見的圖案有龍鳳、蝙蝠、鹿和魚。以龍鳳為飾的牌坊,一定是屬於皇室的,因為龍是百獸之王,代表皇帝,而鳳凰則是百鳥之王,代表皇後。 “蝙蝠”,中文為“變福”,讀音類似於“福”(祝福);所以蝙蝠被視為吉祥和幸福的象徵。鹿的發音類似於“lu”(薪水),表示晉升。牌坊上刻有魚,代表通過重要考試,例如科舉考試。此外,牌坊上常繪柏、龜、睡蓮、牡丹、荷葉等圖案,以表達長壽、健康、吉祥、幸福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H. 建築文化很有特點,你是怎麼看待的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文化領域也出現了很多的分支和結構,越來越多的新型文化充實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建築文化就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建築文化也是相當有特點的一種文化,那麼你是怎麼看待建築文化的呢?
理綜上所述,我覺得建築文化是一種非常需要我們長期探索的文化領域。每一個人都要對建築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很好,而且我也希望建築文化領域能夠不斷的發展,帶給我們更好的體驗。
I. 中國古建築包含哪些內涵和文化
中國古建築是中國人民生產生活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和反映之一。可以體現人們的自然觀、地域特點、等級制度等。
古代重視風水觀念,建築的地理位置、平面布局甚至材料的選擇都講究有山有水,和諧共生。
中國自古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於東西南北的自然環境不同與氣候條件的差異,也由於不同地區各自產有不同的建築材料,所以世代以來,他們便依自然條件與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產和生活的不同需要與習慣,創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築,並在長期發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築做法與建築風格。
中國古建築自然影響
生活在這些不同自然條件下的古代人們,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運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創造出不同結構方式和不同藝術風格的古代建築。黃河中游為黃土地帶,土層厚,土質松,雨量多,氣候溫暖而濕潤,曾遍布森林。
這就使古代人得以定居下來,用簡陋的工具從事農耕,用木材和黃土架構房屋來抵禦寒冷與風雨。這些房屋大多以木材為構架,以黃土為牆壁,屋頂敷以草泥或茅草。房屋朝向南方,是為了採光和冬季避風、取暖。
J. 怎樣使人們正確理解建築文化
關鍵詞 建築文化
一、建築的實質
什麼是建築?這對於一班人來講也許是個很簡單的問題:不就是房子嗎!但要是我們接觸建築,並把它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的時候,就會來懷疑這個貌似確切的答案。房子是建築,但建築也包括不是房子的一些對象:比如紀念碑,這種則是實體物質包圍虛無空間。
早在原始社會建築的原始含義是"庇護所"。原始人們構築巢穴的目的是為了免受風霜雪雨和野獸侵襲的場所。從而出現了用石塊和樹枝建造的巢穴,也標志著人們運用雙手去生產,有了一定意義上的生產力。這種利用自然材料,按照自己生活活動的需要而構築出來的建築其實是建築的基本屬性。建築是以人為本,以人為出發點,反過來人們也要用人性角度的去理解。有人說建造房屋的本質就是居住去消費,這一點不假,早在六十或七十年代人們只對有沒有或為了得到這個所謂的居住空間而努力,更多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物資要求,只是為了找尋冬暖夏涼,擋風避雨的一個場所或一個窩就行了。由於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往那些可能只會可能成為一個最低的底線和原則,現在更多的是擁有這些以後怎樣讓人們的精神要求得到最大的放鬆和愉悅,以往是為了有沒有而發愁,現在為了在這個居住空間內最大限度的讓人們的思想進入進來,怎麼樣的裝修格調被自己採用,哪一種傢具適合自己並最大限度去享受它,讓每一平方得面積達到最合理的運用,以上這些成為了現在的主流和精神根本。現在人們的追求可以簡單歸納為怎樣使物質與精神的高度統一。在以後的發展中無非也就是人們對精神層面的挖掘和開發。正確地理解能夠使人們豐富知識,了解各種國家歷史文脈;開闊眼界,使自己的思想能夠和國際形式進行交流;提高品位,做一個有內涵的人。通過閱讀建築,培養一定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心,這一點恐怕是大多數常人無法釋懷和認同的,也是有待於提高的。
二、影響建築風格的因素
建築的時代風格反映著時代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反映著相應的思想文化潮流。例如羅馬式代表著修道院教堂,哥特式代表的城市主教堂,巴洛克代表時十七世紀義大利的天主教堂,洛可可代表十八世紀法國貴族客廳風格,而古典主義代表十七世紀法國大型宮殿風格等等。但建築風格總附麗與建築的可見形象的,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去適應建築的材料和結構技術。凡建築的材料與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一定會發生建築形式的變化。隨著工業革命以後,大量的鋼鐵出現後,城市的結構方式也悄然改變。巨大的摩天樓和鋼索橋梁標志著建築材料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三、建築風格的獨特性和一貫性
一個成熟的建築風格具有獨特性和一貫性。從尼羅河流域到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的兩河流域,闡述埃及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之深;從古希臘文明到古羅馬文明,開啟純粹的古典主義先河,揭示了古典主義的真正含義上的經典;從黑暗的中世紀崛起的基督教到文藝復興恢復古典人文主義,從法國的哥特到義大利的巴洛克再到法國的洛可可,無不透出對古典文化的尊敬;從美洲殖民地到美國獨立前後,無不透出對西班牙式建築和地中海風情建築的痕跡。綜上所述建築風格的獨有性對人類產生了深遠、巨大、獨一無二的能量。這種獨特就很容易分清建築的外型,布局,立面,細節和局部。這也就是為什麼殖民者喜歡在殖民地建造他們的文化建築,想把自己本國的文化注入到世界各地讓各個國度的人們接受和了解,形成具有特色的獨特性,一眼就可以分辨出來屬於自己的文化產物。鳥巢體育場和龍形體育館在世界范圍內的成功不僅僅是依靠強大的結構作為支撐更是設計者對外形獨特的見解和對宏觀的理解能力。穩定性就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基本結構不會發生改變。而決定其風格包括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技術的,環境的有沒有處於一種和諧狀態,沒有這種和諧也就沒有獨特性和穩定性,通常就成為了歷史的過渡階段。
四、形式和功能的統一
常人看待建築是很直觀的,普遍認為造型美觀的就是好。用人們通常的話叫做洋氣,現代,造型典雅別致!卻不知形式做的再好也要為功能服務。造型固然重要但功能性的條件應是放在第一位的,好的建築師是有效的把功能與形式很好的結合起來,做到魚水相融的關系。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先生則很好的完成了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年輕的一輩學習的。光之教堂把神聖的陽光合適的引入進室內,讓做禮拜的人們通過自然日光對大堂的調節,使教堂通過對功能的合理運用更加神聖化。牆上那巨大鏤空的十字架在造型上別出心裁,使功能和形式運用得恰到好處,堪稱典範。德國地鐵運輸是連接各個地方的樞紐,在功能上不僅僅起到運輸的作用,更多扮演的地是一道亮麗地風景線,使來這旅遊的人們流連不已,不禁的感嘆到工業巨國的細胞滲透在每個城市的每條街道上。
五、學習建築可以改變對人生的態度
大家不要認為學習建築很困難,其實它也和其它藝術一樣沒有國界之分,沒有人種之分,沒有職業之分,沒有年齡之分。建築要用心靈去感受歷史,用深遠的眼光去看待將來,用沉鬱的情感去品嘗過去,用冷靜的頭腦去思考問題。
現在出現一批專門讓人聽不懂的建築理論。簡單說來,這些理論家在哲學領域往往是外行,達不到一般哲學本科生的水平。他們缺乏邏輯思考的能力。缺乏對事物的直觀的認識,只能拘泥於微不足道的細節問題。或者,牽強附會,擅長原因的原因,從虛到虛。滿足於一些意淫的學術。
他們這么做的根源,來自於他們對人生的態度、內心的怯懦和失敗的學術經歷。建築業內的人士總對哲學心存敬畏,一談到建築哲學家,總會想像他們都是一些聰明絕頂的人,出身於名牌大學本科,碩士,博士,一直得到名師指點,一直活躍在學術的最前沿,一直在進行艱深的思考,一直看很多大部頭的書籍。實際情況正好相反,這些人的主要特徵是缺乏理性,不能理性的思考,不能用常識思考。他們看得書並不多。因為不聰明,一直考不上最好的大學,因為不聰明,在一般的本科院校沒有學習到什麼東西。因為不聰明,只能以考研專業戶的身份進入一流大學,因為不聰明,他們學習的每一個階段,一直不能得到最優秀的學者的指導。因為不聰明,只經過幾年的自學,讀了幾本哲學書,根本沒有讀懂,就這樣完成了他們一生的知識體系的建構。
「理論家們」的本科往往是在內地比較閉塞的學校完成的。在大學階段,他們瞧不起周圍的人,不願意不學無術,實際上自己也是不學無術。有點自命不凡。但是自己又確實沒有可以驕傲的資本。他們和他們周圍被他們瞧不起的人沒有太大的不同。所以,他們經歷了一個有些焦慮的時期。他們最終決定改變,但是由於他們自身素質和他們所處的環境的局限,他們所做出的改變不是正常的。帶有胡思亂想性質。在這種挫折感的壓力下,他們往往會更加封閉自己。他們的「哲學」是悲觀厭世的、沒有新鮮活力的。不能看到年輕人的朝氣,倒是一臉老人的暮氣。
極度自卑有時會轉化為盲目自傲。他們經常宣稱自己讀書多,非常驕傲地自稱以前接受的教育都是垃圾,自己已經像嘔吐一樣消除了以前的影響,並「爭取」到重新做人的權利。既然如此,也就沒人知道他的新知識的深淺。就這樣護住了自己的命門。其實這一類不僅僅在建築哲學的領域里存在,基本上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人,因為自備而自負,不跟周圍的人溝通,覺得全世界都不了解他們的想法。安藤大師在他的論建築中提到:無論我們屬於哪一種人,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關鍵是對待自己工作的那份責任心,積極地去面對生活,勇敢地走下去,養成一種良好的人生態度。
六、文化是建築的靈魂
安藤忠雄以他富有詩意的建築空間贏得世人的喜愛,而他以空間來尋求文脈的做法也應值得大家學習的。很多人喜歡將克布希耶與安藤作比較,克布駕馭大型建築的能力非安藤可比,但安藤對建築空間傳統詩意的營造也是克布不能夠理解的。安藤的確師出克布,作品也是從他那得到啟發,但克布就是克布,安藤和他確實還有一定距離。克布是世界的克布,安藤卻只是東方的安藤。
安藤在巴爾干做的建築是如此的純粹、輕快、艷麗,至少讓我用語言形容它的美麗是如此的困難,拉薩巴里答園純粹到只有一藍一白兩片牆和一池碧水,但點上樹影竟有了夢般的色彩!也許巴拉干並沒有安藤那麼強的表現欲,對於今天的新生代而言無疑是表現的一種形式。所以在色彩之外他還有一股溫情在燃燒。
好的建築作品應該在平靜下燃著一團火,好的反轉片應該在濃濃的色彩下掩著淡淡的平靜。看安藤,慢慢的就會有火從心底燃起。看巴拉干,漸漸的一切色彩都會淡去,喧囂歸於平靜。安藤是用黑白塑造激情的高手,巴拉干是用色彩營造寧靜的專家。但不論是用黑白塑造激情還是用色彩營造寧靜,都在意境上遠遠的高於用色彩塑造激情,用黑白營造寧靜的庸手。
想想中國民族特色建築叫了多少年,又有幾個建築可以說是有著濃濃的中國特色?難道沒有特色的建築才是所謂的中國特色?我一直認為:文脈,是一種傳統。建築是為了能讓人可以更有效的保持這種傳統,而不是用本身來代替這種傳統。這不是用幾個符號就可以表答清楚的。但遺罕的是:安藤的建築也成了讓人大量引用的符號。這種引用符號的思路成了當今的主流。說了這么多庸人自擾的話,但我還是希望建文化築建立在文脈的傳統上。
七、物境與心境的交融
情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情感之一,情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輔相生,這才是中國傳統的空間本質。蘇州博物館之所以能讓人感受到傳統美學的魅力,就是因為設計師很好地創造出了豐富多樣的空間氣質,而光影就是讓這些景與人們產生互動與共鳴的直接因素。可以這么說,光與影一直是空間設計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讓室內室外環境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光線的重要意義。而在蘇州博物館,貝老先生再一次讓光影成為了空間的主角。也是最後論述的重點。
「希望從中國古代山水書畫中尋找園林設計的靈感」,這是貝聿銘先生對蘇州博物館的評價。雖然常年生活在海外,受著西方文化的教育,但貝聿銘先生的作品中卻從來不缺少中國元素,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精神的方面,蘇州博物館無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鮮明的空間特徵和獨樹一幟的結構將現代與傳統完美結合,將中國古典文化發揚到登峰造極。
在紫藤園,可以說光線是空間氣氛的魔術師。來過此地的人無不被投射在白牆上的斑駁陰影所折服,方形的花架與蜿蜒曲折的紫藤枝葉猶如一枝畫筆,在牆上、地面上盡情揮灑。在時刻的同時,光線會令物體產生不同的陰影,空間就這樣產生了。當黃昏的陽光再一次照射進庭院的時候,所有物體都被一層金黃色的光暈所籠罩,這正是自然賦予生命力所在。在展廳與展廳之間,有許多別有樂趣的小空間,這些小空間都是露天的,既保證了展廳走廊的光照要求而且也作為一種借景裝飾讓空間更有傳統味道。同時,每一處小景都有各自的特點,光影給了它們生命。陽光星星點點灑落到地面,這是一種情,靜謐安詳;在牆面上的影子也是一種情,詩情畫意。在此再一次向貝聿銘老先生為中國傳統文化建築做出的不朽的貢獻致敬,他是一面旗幟,樹立在每個華夏炎黃之孫的心中,我輩皆應為此不斷努力使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永遠閃亮著最奪目的光輝。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便是歷史思維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一切美好的東西,不僅僅包括建築都會經歷產生發展和消亡,從某個角度上看待建築是鑒定歷史的重要標尺,人類生存就要去勞動,勞動就地去創造,無論是文明史還是屈辱史,展望古今,文明的崇高性就在於深深不息地創造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