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想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個我們不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積淀,無論從哪方面看都絕對深厚,也絕對足以支撐我們的文化信心。要包含自己的態度和別人的態度。
B. 我們應如何進一步提高中華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既體現在對待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態度上,也體現在對待本民族文化當下發展及其前景的態度上。對於曾經繪就文明華彩篇章、致力於創造文化新輝煌的中華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源於「古」而成於「今」;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創新創造能力。
文化自信既指向歷史也指向現實
指向歷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視我們擁有的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發掘其中穿越時空的因素,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指向現實的文化自信,即充分肯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突出成就,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於實現民族復興夢想、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積極意義,確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創造文化的新輝煌。
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既要戒除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禮敬自豪地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要戒除文化的「現實虛無主義」,禮贊並全力推進文化創新創造。而基於現實的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整體格局中更具核心意義。唯有這種文化自信的不斷增強,才能真正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拓寬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路。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著力弘揚和倡導,隨著對文化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及對中華文化發展曲折歷程的理性思考,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與自信逐漸增強。而如何樹立和增強基於現實的文化自信,則成為我們需要高度關注的重大課題。
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是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從總體上看,自信心的不斷增強,是當今時代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顯著特點。我國經濟的崛起、科技的進步、國際影響力的增強等,正贏得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並增添國人越來越多的自信。然而,提到當代中國文化,一些人似乎缺少底氣,不那麼自信。的確,與硬實力的迅速提升相比,與歷史上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曾達到的高度、產生的影響相比,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仍然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們在看到這種現實緊迫性的同時,還應看到經濟、政治、文化等的深層交融,看到文化軟實力對硬實力提升的推動效應。
文化作為精神成果,來自實踐,又反作用於實踐。這里的實踐,不僅僅是指文化建設的實踐,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等都包含著文化創造,是已有文化成果、文化條件發揮作用的具體實踐。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實踐進程,離不開看似無形卻真切存在的文化力量支撐和推動;同時,這種發展進步也為文化的新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積累著精神能量。抽去文化的因素,無法全面講清「中國奇跡」;離開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整體進程,無法透徹把握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客觀現實。我們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格局中看到其中所體現的文化力量、所具有的文化意義,讀出應有的文化自信。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是支撐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當代中國的創造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增強這種文化自信,不僅要細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格局,還要細看近代以來中華文化的歷史變革,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現實進程,看當代中國不斷增強的、指向未來的文化創新創造能力。中華文化曾在世界文化史上盡得風流,但近代以來也曾在舊制度中根芽漸萎,在西潮沖擊下花果飄零。扭轉這一困局、實現中華文化浴火重生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文化。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這種復興,是中華文化朝著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方向前進的歷史性變革和新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成效,在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壯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以及文化市場體系日趨完善等方面,都有著鮮活而具體的體現。一系列人們津津樂道的數據,記述著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的步伐,吸引著世人的關注和評說。但是,較之各種各樣的數據而言,更有生命力、更富深遠意義的,是國人文化意識的普遍覺醒與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素質和文化建設能力的歷史性提升。這種意識、素質和能力,是中華民族實現文化復興必不可少的條件。從歷史前行的這一基礎和態勢中,我們更有理由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
C. (1) 結合實際,談談大學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文化強國」的觀念,這不僅對 每一個中國企業,對我們大學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預示。其中文化自覺和文化自 信的觀念也被非常鄭重地提出。這表明,在中國共產黨的新思想體系中,有關文 化意識的思想已經完全確定下來。在新的歷史環境中,面對更為豐富多彩的世界 文化和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文化環境,以及自身更大的文化發展要求,已經具備 了非常清晰的歷史、文化意識。我們要以符合文化自身發展規律的方式,對這樣 的文化大勢做出更完好的回應。
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最富有朝氣、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群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 認識和理解程度,往往影響著社會民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在進行社會主義精神 文明建設的過程中, 不僅要求當代大學生要具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和較高的道德素 質,還要不斷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關於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早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已經被胡錦濤總書記非常清晰並更加強調地表述為: 「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 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著眼於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文化自覺的 概念最早是費孝通先生於 1997 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為了應對全球一體化的勢 必發展,而提出了解決人與人關系的方法。費先生曾說: 「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 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 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後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 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 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 」
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聯合在 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後產生的發自內心的信仰,如同一個人的自信 心處處體現,深入骨髓,沒有理由。 自鴉片戰爭後,外來文化藉助武力強勢進入中國,既帶給中華民族深重的精 神苦痛,也客觀上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生機。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學習 機會相互纏繞和復雜矛盾的交織之間, 中華民族獲得了巨大的新的發展動力和文 化「擴容」機遇。中國文化也在近代以來的巨大的外力推動中,又一次來到了歷 史轉型的路口。特別是在經歷了爭取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的艱苦奮爭取得勝利 後, 中國的當代文化更是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對此, 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在今天迅速推進的全球化進程中,我們已經更為清晰地感受到了全球化進程,給 我們帶來的更大的激勵和發展推動力。我們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因為我們更願 意視這樣的挑戰為重大的發展機遇。但是因為互聯網等的發展,我們接觸外界的 渠道更多也更寬,我們對外界的了解越多,尤其在看到國外先進的生產力之後, 對自己了解更少了,也更難看清局勢了。
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名, 我看到周圍的同學們更多的是迷茫, 信息爆炸的時代, 我們雖然都學習西方追求民主與自由, 追求個性, 但是大多數做得只是表面功夫, 有時人雲亦雲, 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也絕大多數都是在高中課堂和高中課本上學來 的。 而據統計高校的圖書館借閱榜上的借閱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偵探小 說,或者現在,在各種電視劇熱播時,也是這些劇本的借閱數量最多。並不是借 閱量可以代表大學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書是提升個人修養的一個重要途徑。 我們生活在這個大環境里,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正如費先生所說,我們 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外來文化同樣如此。在了解了國內外文化,古今文 化,結合中國目前的國情和對祖國未來的期望,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要找准 方向,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覺,堅持自我覺醒和自我創造,形成自身廣闊的文化境 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人文關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自身的思 想與精神狀態。 大學生提升文化自覺於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題中 之義。 問過很多同年人,他們很多都胸懷抱負卻無處施展,亦覺得無力施展。有人 談起,如今社會上普遍顯得十分浮躁,急功近利,自己想靜下來讀一本好書,卻 發現做不到,是根本無法靜心。
也許是過於強調 GDP 的增長,我們許久以來忽 略了文化教育。我們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也許已和世界大國相差不多,但是談到 讓人民的文化教養,我們也許還是有一些差距。面對如今的局面,看到國家也意 識到文化、信仰的重要,作為祖國的未來的我們,在這個轉折點,我們應該看清 自己的位置,盡自己的一切努力,實現文化強國。 這要求大學生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多讀書,多實踐,多思考。從小事鍛煉自 己,從日常的行為中培養出自己的高尚人格。也在社會,家長,老師的幫助下不 斷修正自己,才能不斷進步。要有「自知之明」 ,努力培養自己對中華民族文化 的認知能力。長期以來,由於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 著文化底蘊不足和文化歷史視野狹窄,對中華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而對西方文 化卻盲目追捧的現象。 「文化自覺」包括對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的反思,是理解 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實現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在面對中外文化時,辯證取捨的 能力也應該增強,尤其是對外來文化的選擇能力。歷史一再告訴我們,任何一種 全球化的實踐活動或理論探索都必定負載著某種價值觀、某種文化觀。文化全球 化, 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 面對不同文化的沖突, 我們既要反對 「文 化霸權主義」 ,又要反對「文化割據主義」 ,堅持「和而不同」 。不僅要理解、認 知自身文化的優勢與不足, 揚長避短, 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 也要尊重、 借鑒異質文化,取長補短,充分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有益成果並最終內化為自身 「謀強」的思想品質和精神動力。同時還要與時俱進,提升自己對社會主義文化 的創造能力,從自在自發的、傳統的生存狀態進入到自由自覺的、創造性的生存 狀態,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文化的創造能力。 同時也要求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多加協助。 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 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不斷培育崇尚科學、 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大學生主要在高中學習了中 國傳統文化,通過語文課堂對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還是不夠,有許多人 並沒有理解其中的內涵,也並沒有將它們與自己聯系起來,更沒有將理解付諸於 行動中。所以,大學里應該多開設人文素養課堂,講座,除了馬克思主義,還應 該開設其他的與政治無關的哲學課堂, 也許不能教化所有人, 至少讓他們去思考, 去以一種更為理性的方式引導他們思考,關心國家和自身的問題,這樣也許才有 更多的創新的可能。 最後國家先進代表帶頭,通過呼籲,和一些實質性的決策,向大學生傳遞文 化自覺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思想保證。在當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文化在不同國家間的傳輸以及促進文化間的同化與異化成為可能且越來越頻繁。 文化自覺正是應對文化多元化的有效武器,只有喚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樹 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內在的精神力量,鞏固理想和信念,不斷增強對文 化轉型的自主能力,才不會被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 化選擇的自主地位。也只有這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建立起來以後,形成文化 自信,才能保證中國文化長久存在且在日後發揚光大。 大學生首先認識了自己的身份和責任,熟悉中國自己的文化,了解如今的國 際形勢和先進的科技,並對歷史的進展態勢有一定的理解,懂的分清好與壞,不 僅是現實的好,更是涉及長遠的計劃,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校,政府多 家協助,加上自己的努力,相信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會不斷提高,將來 走向社會,實現文化強國,將文化轉化為各方面實力的,我們一定會成為這個世 紀的主力軍。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員,我們自身的努力和意願是最重要的因素,作 為一個成年人,我們應該對自己和社會盡自己的一份職責,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覺 與自信就是一件需長期堅持的任務。
D. 如何增強文化自信
1、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就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開發,對其中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內涵和表達方式,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讓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2、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彰顯時代精神,錘煉民族品格,鍛造民族風骨,促進民族自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3、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提升國民文化意識、提升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素質,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
1、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覺集中反映一個國家在文化上的覺悟程度,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對於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價值。黨的十九大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一道,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要增強「四個自信」,這充分彰顯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
2、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必須下大力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促進社會公眾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從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在內心深處樹立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意識。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增強文化自信的著力點、人民網——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文化自覺
E. 如何增強中國文化自信
現在提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也說明我們在對待文化的問題上,還顯得不自覺、不自信、不自強。
先說文化自覺。現在,很多人對文化的認識是膚淺的、片面的、浮躁的。尤其是不少當官的眼裡,只有GDP,只有房地產,只有政績,只有財政收入,文化是「靠邊站」的。哪裡還談得上自覺把文化提到重要位置,自覺擔當文化發展的使命!
文化自信。積貧積弱了上百年的中國人,對自己的東西已經缺乏信心了,培育文化自信刻不容緩。老祖宗幾千年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要麼嗤之以鼻,要麼棄之不用,要麼束之高閣。一個民族,不尊重自己的文化,是可悲的。而國際上,反而出現「中華文化熱」、「孔子熱」、「漢語熱」,很多人都在探討中華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時代價值。
F. 我們該如何正確的弘揚中國文化
弘揚正確的傳統文化就要不斷地在現實社會中實踐,不斷地創新。堅持“放進來,走出去”的原則,讓我們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長,不僅是我國的重要發展基石,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寶。所以為了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主要體現在:公平正義、誠實守信、尊老愛幼、自強不息、見義勇為等。古往今來,這些美德就深深的影響著一代代人。
大力弘揚中國文化,也要“放進來,走出去”。既要不斷地更新,又要不斷地去容納各國的外來文化。人類社會幾千年的發展,不光是我國擁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國外也有很多。所以我們要正確的採取和借鑒,文化沒有國度之分,要充分的去吸收其精華和養分,去融合去創造。
G. 如何弘揚中華文化
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
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
●要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又要正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嚴重缺陷。
●具體而正確地認識和闡釋中華文化儒、道、佛三家的傳統,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文化建設工程。
●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最要緊的工作應是大力弘揚中華傳統哲學———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哲學的優秀傳統。
●不同文化形態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強調弘揚儒、道、佛三家哲學的優秀傳統為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根本環節,絲毫沒有貶低、否定其他文化形態的重要性和積極作用之意。
屹立在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中,創造了富有特色、綿延不絕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不僅深刻地影響了東亞地區,成為東亞文化圈的中心,而且在歷史上也曾經廣泛地影響了歐洲等地區。中華文化在歷史上作出過傑出的貢獻,在當代仍保持著持久活力,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需要吸收近代西方文化的先進成果,也需要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抓住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根本環節,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區別傳統文化的不同性質。世界上的事物無不包含著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中華文化也是一個良莠並存、具有內在矛盾的統一體。反思中華傳統文化,首先要做好兩件事:一是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二是正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嚴重缺陷。也就是說,要清醒地認識到文化傳統有優秀與不良兩種性質,我們要弘揚的是優秀傳統,對不良傳統則必須舍棄。區別優秀與不良兩種文化傳統,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和是否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從實質上來說,也就是看其是促進社會的進步還是阻礙社會的進步。值得注意的是,兩種傳統的存在往往不是純粹獨存、絕對對立的,而是交叉互滲的。比如,儒家的仁愛觀念,既表現了人道精神,也包含了等級觀念。佛家的因果報應說,既是一種因果律的理性觀念,也是一種神學說教。這都需要我們認真分析,以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正確理解和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是中華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前提,是中華民族具有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礎。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正視中華文化的不良傳統,如缺乏實證科學、缺乏民主和法治等。唯有認識自身的缺陷,才能克服缺陷,與時俱進,不斷進取,大步向前。
認清中華文化的不同類型。在中國特定的地理條件和歷史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主要是由儒、道、佛三大支柱構成的,儒、道、佛三家(傳統說法稱為「三教」)同為中華文化的主體。三家相近的文化旨趣是都關注人文價值,但其內涵則有著顯著的差別,並呈現為不同的文化傳統分支。儒家以「人」為本位,著重從人的角度來觀照人生、社會和宇宙,強調人要在現實世界提升品德,以達到理想世界,從而形成了人本主義的傳統。道家以「自然」觀照人,力主用自然性質、自然原因、自然原理來觀照、解釋人生、社會和宇宙,強調人的一切作為都要合乎事物的本來面貌和變化規律,構成了一種自然主義傳統。佛教以「解脫」為坐標來觀照眾生,宣揚眾生要通過修持,以求從迷惑、妄念、煩惱、痛苦和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進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盤」理想境界,為中華文化增添了解脫主義傳統。儒、道、佛三家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來滿足復雜社會生活的文化需要,適應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具體而正確地認識和闡釋中華文化的三大傳統,不僅是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也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文化建設工程。
弘揚儒、道、佛三家哲學的優良傳統。通過以上對文化的層次、中華傳統文化的構成和文化傳統兩種性質的簡要論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看法: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最要緊的工作應是大力弘揚中華傳統哲學———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哲學的優秀傳統。歷史表明,三家哲學的優秀傳統具有廣泛、持久的影響力,長期以來熏陶、浸潤著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三家哲學的優秀傳統具有激勵進步、鼓舞向前的積極作用,是促進社會和諧、推動歷史發展的內在動力。
哲學的優秀傳統由正確的哲學思想所構成。為了更有效地弘揚儒、道、佛三家哲學思想的優秀傳統,我們要重視挖掘、揭示三家哲學的正確思想觀念,即具有恆久價值的概念、范疇、命題、原理。同時,要結合社會實際和時代發展,對哲學資源進行現代轉換工作,給以創新闡釋和價值重建,發展、提高其中富有價值的進步內容,克服、剔除其中不利於社會發展的落後內容。例如,儒家哲學中的人本、民本、剛健、自強、革新、崇德、仁義、愛眾、人和、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就是值得闡釋和弘揚的。又如道家和道教的道器、自然、尊道貴德、天人合一、齊同慈愛、性命雙修等,表現出了人生智慧,也具有重要價值。再如佛教,它的緣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容忍、圓融、解脫等一系列理念,也是值得我們重視的。我們要「利用宗教教義、宗教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道教與佛教的哲學思想中也都包含有積極因素,有待於我們去挖掘並善於運用,以服務於社會主義,以利於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異彩紛呈。不同文化形態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強調弘揚儒、道、佛三家哲學的優秀傳統為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根本環節,絲毫沒有貶低、否定其他文化形態的重要性和積極作用之意。比如我國佛教的文物、遺像、佛牙和佛指骨舍利等被恭送到有關國家和地區供奉和瞻仰,對維護和增進我國與東北亞、東南亞周邊國家的睦鄰關系,對維護和增進內地與港、澳、台三地的同胞情誼,確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為國內外環境的和諧、安寧作出了獨特的有益貢獻。
H. 如何讓中國文化更好的傳承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里,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化、網路化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一套具體的做法和合適的路徑。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五四以來在文化方面總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從近百年來的文化討論來看,一些相同的主題幾乎過幾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里兜圈子。結果是,在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再猶豫彷徨了。要從娃娃抓起,從最基礎的典籍著手,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和規范做起,在文化建設方面多做扎扎實實的工作——
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范。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准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網路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I. 為什麼要樹立文化自信,當代大學生應該如何樹立文化自信
寫作思路:結論先行,把想要向人們傳達的信息亮出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推進,在尋求更多信息的同時,速度也越來越重要。在當今繁華的時代,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想盡快挺多結論。很多人常掛在嘴邊的話便是「簡而言之是什麼」「到底想說明什麼」。
正文:
大放文化的無窮魅力在於文化是活的,生動的,是融入人民的生活中的。中華文明要大放異彩必須把文化的根深深扎進人民的生活中,植入人民的心理。
中華文化絕不僅僅是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文物,不僅僅是長城冷冰冰的石頭,不僅僅是故宮等無聲的建築,而更多地體現在群眾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在「按照穆斯林規矩宰殺」的牲畜的過程中,在農村播放的「壩壩電影」的銀幕上。
文化也不能只是少數「文人騷客」的玩物,而是「百姓日用而知」的常識。文化的光彩不僅僅體現在莫言等作家的小說里,不僅僅體現在一兩個冷冰冰的獎杯上。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寫作根植於人民的生活,因為他的小說是對人民喜怒哀樂、中華民族的苦難最真實的記錄。莫言的小說放出的光彩不僅僅是文學的光彩,更是人民的光彩。
文化不僅要走「下」去下到人民群眾中間去;還必須走「進」去走進人民心裡去;更需要走「出」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文化走出去必須反對文化帝國主義心態,我們絕不能如美國等國家一樣,抱著文化侵略的傲慢態度走出去,而是應該以一種平和、和平、理性、謙虛的態度,本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態度走出去。
正如習同志說「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這種了解不能僅靠一些記者只言片語的報道,只有通過文化交流才能達到更深層次的了解。
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統一標準是中華文化大放異彩的長期保障。
文化的光彩不能僅靠自覺,靠宣傳,更為根本的是應該有制度保障。從小國馬來西亞到大國俄羅斯,從文化相對弱勢的俄羅斯到文化強國法國,無一不從政策制度上對自身的文字、文化加以保護。法語與英語同宗同源,同屬印歐語系,尚且知道保護自己文化的純潔性,我們對網路語言、英語的入侵不能坐視不管。
英語成為強勢語言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在於其有標准化,統一化的考試從國際標準的雅思、托福到國內的CET、PETS。新東方、英孚、環球雅思……這些培訓機構之所以能門庭若市,就是因為有考試這個標准。
有了這個標准就可以通過市場的方式吸納社會資金、人才來幫助英語傳播文字和文化。有了這些標准,這些企業融資的融資,上市的上市,成為文化產業化運作的典範。盡管這些培訓機構本身沒有傳播多少文化,但是它們卻傳播了文字,為文化傳播打開了通道和可能。
我們為英語制定了統一的考試標准,偏偏沒有為自己的漢語制度一個標准化的考試標准,這不能不說是這個國家的悲哀。
中華文化是最文明、最平和、最具有包容性的文化之一,讓我們一起學習中華文化,踐行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文化。讓我們自信大方大聲地告訴世界:我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