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
首先,文化底蘊的基礎是豐富的文化知識儲備,所以先要獲得大量的知識做鋪墊。
在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才華橫溢的詩人或文學家。不難發現,他們大多從幼年起就開始誦讀論語春秋等名著。因此,這些人在成年後可以考取功名,在人與人的交談中可以體現出自己的文化底蘊。所以我們應該從幼年起就積極地學習到。所以在我們的談話和生活中,不應刻意表現自己的學識和文化,這樣會顯得自己有一種莫名的自豪感,也會讓別人對自己留下壞印象。所以,在生活中,我們盡可能地真實,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才能表現出真實的文化內涵。
Ⅱ 怎樣提升文化底蘊~
一個人文化底蘊的不斷積淀與豐富,可以提升人的品味和氣質。而讀書不乏為一種有效的途徑。通過讀好書,從那字里行間去發現,去感悟一些美好的思想,來充實自己的頭腦,在平時的言談舉止中不斷地錘煉自己,提升自己,展示自己。文化底蘊是在接受教育熏陶中,在自己的實踐過程中逐步把握和領悟的。這種實踐過程既是運用文化工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是主體自身修養的過程,即治學修身同時並舉。
Ⅲ 如何培養歷史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特徵就是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思維的能力。
1、不斷學習,提升個人業務素質
形而上者謂之道,總是顯得眾說紛紜,但其中有共同點就是強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古今貫通,進行獨立和批判的思考,關注現實,以達到提升個人人文素養的目的。所以,教學改革對我們每一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讓學生有這種能力,就要求我們本身做到深挖歷史知識基礎,不斷提升能力水平。老師的能力來自平時的積累,所以讀書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新的傳媒方式也拓展了我們的讀書渠道,很多微信公眾號都有很精彩的書籍介紹或教學方法,歷史知識等文章,一些聽書app、大學的公開課視頻等都是我們擴展知識面的好途徑。今後在讀書的時候,我也要注意在自己的教材上進行記錄,不斷學習。
2、實踐與思考相結合,實踐產生理論,理論指導實踐
只是學習是不夠的,課要上得好,要提出有趣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同時把思考作為習慣,在這方面,北京四中的張漢林老師給了我有益的啟示,他針對一件事情本身,提示我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其過程和意義,其實就是一種歷史的代入,把自己帶入到歷史情境中,會發現歷史的豐富多彩,比如:想像一下你自己在那個人的位置,你如何回應當時的情況?在這次決定中,什麼因素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通過這些思考,進一步追問:當我們試圖解釋或理解人們過去的行為時,我們應該考慮什麼?這些層層深入的問題,可能和考試題不貼邊,但是生動有趣,有利於學生形成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進而加深對具體事件的認識。
我同時驚嘆張老師能提那麼多問題,本身也證明將實踐與思考結合起來的重要。
3、懷有嚴謹認真的態度,提升課堂人文性
第一位主講人是陝西師范大學的老校長趙世超教授,他的主講題目是《史學素養與中學歷史教師學科素養——由中國傳統文化說起》,講座立足先秦文化變遷,用一張紙的提綱,面對會場500多人侃侃而談,內容深刻,時間精確,條理脈絡清晰,站在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歷史教師應該具有的理性,與時俱進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趙教授的講座很多內容我們在大學都接觸過,但是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以這么流暢條理的線索深入淺出的講出來,所以我認為,趙教授分析的歷史教師的能力應該再加一條,那就是對專業知識的熟練,一名教師停止了學習,或者沒有主動把知識進行必要的梳理,只是沉迷於嘩眾取寵和稗官野史的講述,表面上光彩照人,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歷史本該有的人文素養,也不利於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認識和態度。
4、結合個人能力,發掘個人專長
歷史教師之間是不同的,有的老師憑借歷史教學研究獨樹一幟,有的老師憑借對高考的研究成為相關領域的專家,有的老師學識豐富,有的老師妙趣橫生…在實際的工作中,我也要關注自己的特長,在新技術應用到歷史教學方面有自己的研究。
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關鍵在悟,教研室和學校給了我們這么好的成長機會,我們每天面臨海量的復雜信息,身邊有各種專業人才…這些都是我們不斷成長的沃土,所以,結合他人優長,考量個人能力,多讀多想多寫多實踐,才能推動個人的終生發展。
二、學科素養與課堂教學
學科素養的落實,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課堂教學,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科素養密切相關,
1、把握「五度」,提升課堂的人文性
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教師鑽研高考試題,結合高考命題的思路,試著自己在講課的時候提出有意義的探究問題,鍛煉學生的這些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大膽縱貫古今中外的知識,李愛篤老師脫稿講了歷史教學的「七度」(跨度,深度,高度,精度,厚度,效度,尺度),讓我印象深刻。
通過他的講述,我認為,歷史教學有大局,也有細節,如講德國的統一的時候,必須聯系容克貴族的知識,這樣才會幫助學生明白德國統一的過程和缺點,同時,知識是聯系的,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樹立時間分期的意識,這里就可以通過一些高考題,過渡到同時期的其他國家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異同(如聯系美國的獨立戰爭,英國的改革和法國的革命),進而分析其對各自國家的影響,如果時間足夠,教師可以順帶聯系今天德國對歷史教訓的吸取,建立的議會制共和國,進而分析:制度的改革要與時俱進,聯系現實,同時,全民的政治參與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其中也有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動盪。這些都是可以進行聯系的,長期這樣對比聯系,學生一定會形成習慣。歷史課堂的人文性也可以藉此彰顯。
2、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精細備課
如果這樣做,課堂的時間是很寶貴的,所以教師一定課前細致的備課,計劃好時間,調動學生課前思考,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而學生的課前學習和探究,又會反過來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Ⅳ 如何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1、教師要積極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創設有利情境,引導學生以初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探究性學習,規范思維過程,並對不同形態的史料作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在我們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習慣於執行「從史實到結論」的教學程式,教學的中心放置在引導學生對現成史實和史論的機械性記憶與理解層面上,忽視了對學生歷史研究素養的培養。在面對上述試題時,往往顯得手足無措,只能簡單地抱怨命題偏離了「方向」,這是錯誤的觀念和做法。在執行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遵循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從「史料」到「史實」再到「史識」的過程。這里,就要求教師能夠開發出多樣化的史料,讓學生在提煉史料信息的過程中驗證教材中的結論,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並能夠從中逐漸感悟、反思這些不同形態、不同性質史料的使用價值及其相互間的關系。這個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如何獲取、甄別、判斷史料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研究方法和嚴謹思維能力的過程。
2、
要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標准對歷史評價本身進行反思和再評價,形成歷史思維的獨特視角和科學的價值傾向。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過於注重評價的結果,注重對歷史事件本身的評價,而忽視了從更高的層面上對該評價結果的再評價。如,對於鴉片戰爭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一般說來,我們僅停留在「影響」本身,即:「一方面開始瓦解東部沿海地區的自然經濟,掠奪中國資源,強佔中國市場,將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中;另一方面,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為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開啟提供了條件」等等。卻很少有人對該評價結果進行評價,即:該評價結論的產生依據和標準是什麼?堅持了怎樣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價標准?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也是兩個不同的評價角度。我們能夠從中獲得的啟示是,評價問題的立場、角度和標准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自然不同。
3、要注意將各種「史觀」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以「史觀」統領我們的課堂教學。「史觀」是統領歷史思維的靈魂。要有意識地將諸如「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等等融入到平時的教學內容中,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素養。在分析「鴉片戰爭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這個問題時,我們就要將「全球史觀」和「近代化史觀」加以引入。隨著列強的不斷侵略,中國經濟被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成為世界市場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被迫開放,開始被動地融入了世界經濟舞台,從這個角度分析,就運用了全球化的觀念。同時,也刺激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崛起和社會的全面轉型,中國經濟領域逐漸開始了近代化的進程,從這個角度分析,就是近代化的史觀。
Ⅳ 怎麼提高文化素質
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的文化涵養、文化含量。它決定著我們對人類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決定著我們對世界理解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交往的層次和品味。
、怎樣使自己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呢?它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工作、學習、生活的關系,建立工作學習化、學習生活化的新鮮處世方式。不能因為工作繁重而托辭沒有學習時間,更不能因為生活的單調而誤認為學習無用。我們要知道只有學習才能把自己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也只有學習才能使自己走出單調、低級、無味的生活。因為學習使人對待事物有了新認識、新觀念,學習使人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新手段、新方法,學習使人走出了既得利益的小天地,走向了豁達和諧的大世界。要具備起碼的學習能力,它包括廣泛涉獵的能力、知識的儲備內化與重構的能力、信息的收集與處理能力等。學習的主要表現形式為讀書,廣泛地讀書、擠時間讀書。古人雲:「不聞大論則志不鴻,不聽至言則心不固」
,可見讀書的重要。韓國96.8%的家庭藏書達到500本以上,猶太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從不把書當坐墊坐在屁股下,並且每個能讀書的人一年要自覺自願地至少讀一本新書——這就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民族的瑰寶。這應該給我們一個警醒:讀書應該是中華民族的當務之急,也是每個人的重大責任,同時,也是提高個人素養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Ⅵ 如何提升個人歷史素養
教無定法。但作為在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一定要從各種教法中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是歷史教師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挖掘教材的深度,提升學生思維層次
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渠道、主陣地。挖掘教材中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內在的因果並列關系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的關鍵。例如:我在講授「公元907年,唐朝節度使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歷史上稱為後梁,唐朝滅亡」這一史實時,就通過優化設計教學方案,挖掘教材的深度,培養學生的思維層次。我設計的具體課堂提問為:唐朝前期政治清廉,民風淳樸,生產發展,因而社會安定,國運昌盛,在歷史上稱為什麼?然而,至唐玄宗天寶年間,唐朝出現了什麼樣的危機?造成這種危機局面有哪些原因?上述危機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什麼?是什麼事件使唐朝由盛轉衰?削弱唐朝統治力量具體有哪些因素?導致唐朝滅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麼?學習這段歷史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有什麼啟示?如此設計和安排教學,有效推進了學生思維的深入,強化了學生對唐朝由盛及弱,最後瓦解滅亡的歷實的理解和掌握,極大提升了學生深層思維的能力。
二、巧用多媒體活躍學生思維,深化對史實的理解
1.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勤於發現問題,勇於提出問題,是激發學生質疑精神的重要「助推器」。多媒體教學具有表達形象直觀,反饋迅速及時的特點,比較有利於激發學生質疑問難。如在上《原始農耕文化》這一課時,我就組織學生觀看「尖底瓶」的汲水動畫,讓學生細細品味原始的半坡人用尖底瓶慢慢汲水的過程,然後讓學生針對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質疑。因為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定的教學情境,所以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毫不費力就理解了尖底瓶使用起來既省力又方便,了解到原始人在當時就已掌握了一定的重心原理。
2.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記憶、理解和掌握教材重點。如:在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列強通過侵略戰爭和不平等條約,擴大對華商品輸出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在中國設立通商口岸。教材中提到關於通商口岸的條約有五個,分別是1842年的《南京條約》、1858年的《天津條約》、1860年的中英和中法《北京條約》、1885年的《中法新約》、1895年的《馬關條約》,開放的城市有20個。如何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記憶並理解呢?我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計了通商口岸圖示法,生動、直觀地反映出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華勢力及通商口岸由東南沿海到內陸的逐漸延伸的趨勢。
3.推進個性化和合作化探究學習。多媒體課件圖文並茂、界面友好,可以為學生營造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如講授「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這一課時,我指導學生利用網路資源,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將全班學生分為三組,討論內容分別圍繞繪畫、石窟藝術及「書聖」王羲之。我在課前指導學生利用網路資源搜集材料,製作多媒體課件,課堂以討論發言的形式來展示各組自主學習研究的成果,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以第三小組為例:課前,學生搜集了大量有關王羲之的材料,如王羲之小時侯苦練書法的故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並附介紹他寫的字風格的旁白,有效地推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合作化探究學習的行為。
三、注重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強化歷史教學的整體性
歷史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處理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在灌輸系統、科學歷史知識的同時,不繼強化提升、拓展學生歷史的知識的層次和內容。
1.對於高中教材將出現歷史內容。在初中歷史課本中,若遇到有些學生較難理解的知識點,而此知識點又會在高中出現,對此歷史教師就應講授適當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進一步深化的內容可在高中階段講授。例如在教授「紅軍的戰略轉移」、「甲午戰爭」等時,我組織學生觀看電影片段或電教紀錄片,並將一些精彩對白或感人情節等製作成課件,以便隨時根據學生需要播放,加深學生對這些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充分利用教材中外史結合的特點。在講述具體史實時,教師可以順便提及同時代的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便於學生全面理解、深刻把握。如在講述「三國干涉還遼」時,教師可以闡述一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的有關內容,讓學生明白:當時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開展激烈斗爭,從而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的矛盾,而「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正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圍繞著「爭奪在華利益」相互斗爭、相互矛盾的表現,由此幫助學生從單純地死記硬背,逐步過渡到在比較、聯系和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知識。
3.對於初高教科書都出現的難、點知識,努力尋找知識的突破口,進行啟發誘導,講清重點和難點,盡量進行對學生的歷史知識進行深化和擴展。例如「辛亥革命」,這是初高中教科書都出現的知識,我採用問題式教學法,准備好、設計好如下幾個遞進問題,讓學生深入思考和闡述:一是在辛亥革命時期,舊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麼?二是在辛亥革命時期,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是什麼?三是在辛亥革命時期,完成了哪些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綜合以上內容,系統說明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性和教訓是什麼?通過上述層層推進的教學方法,原來的教師講講、學生記記的授課模式逐步轉為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提高的學習方式。
Ⅶ 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一個人的文化素養是體現在氣質上的,在互聯網時代,娛樂至上,信息滿天飛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被嚴重瓜分,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認識格局,我來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
不要浪費刷短視頻的時間,愛閱讀、愛紀錄片、愛文化類節目,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我們一起成為深厚文化底蘊和優雅得體的人~
Ⅷ 如何提升個人歷史素養
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是歷史素養,歷史素養不簡單的指的只是歷史知識,如果說懂了一定的歷史知識並不能就說明你的歷史素養很高,同樣的歷史素養需要對歷史的,各種事件有一定的認知,並且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多看書】
我覺得多看書這三個字,應該很多人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從小到大,不論是在什麼地方,無論是誰,提什麼建議的時候,都會說要多看書。可是真正有人這樣做了嘛,很少很少的,有的人只是把它當耳旁風,又乾脆是習以為常的熟視無睹了!但是你想要提升你自己歷史素養的話,一定要多涉獵一些與歷史方面的有關書籍,比如說美國作家名字太長記不清楚了他的著作全球通史,又比如說喜歡看小說的完全可以去看一下《明朝那些事》還有那個《明太祖傳》他們這些文筆都是相當不錯的不僅能給你講述一些歷史知識,也帶有一定的生動活潑和趣味性,讓你能夠閱讀下去。
不過更加建議的是多看一些專業性強度大一些的書籍,多看書的話,很大程度上能夠增長歷史知識的底蘊,所以想要提升你的歷史素養也有跡可循。
【閱讀時思考】
跟很多人說要多看書,她們有的也聽話去做了,去看書了,可是看書之後完全就像過了一篇,根本沒有在自己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如果比較想要形成自己一個歷史素養,那你就在看一些歷史相關知識的時候,要多問自己問題。比如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原因,如果某一個小因素發生了改變,這個歷史事件的走向又是怎樣的,而且還可以看一些比較有爭議性的歷史事件,自己嘗試去探討一下或者說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視野和評價會是怎樣的。思辨才能使人成長。
【看電視】
看電視不是說讓你看一些娛樂節目而是要看和歷史相關的,比如說一些鑒寶,又比如說一些探求古代文化史,更或者是一些的人文風俗,這些都是一些有關於歷史的節目,多看些這些內容,一定程度上都在為增長你的歷史文化素養鋪路。
其實歷史素養就像人的素養一樣,並不是說是一個具體的存在,而是通過你的言行舉止和你對東西的評判看法來表現的。
歷史,並不只是過去。培養良好的歷史素養於自身來說也是有利的。
Ⅸ 大學生如何提高傳統文化素養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統治思想的儒家思想,講究的是人倫禮儀、道德仁義,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是對全人類的大愛,儒學影響甚至可以說定義了中國的道德標准。道家追求的是無為而治,順應自然,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在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劣的形勢下是極其重要的,而道家思想又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與科學,對當時的世界觀與社會現象作出了描述、猜想和論述。而佛學講究的是智慧,要的是眾生平等,佛學有大慈悲心,要世人體諒他人的苦痛並予以幫助,佛家的眾生平等是宏觀的,是不局限於人的,佛學教化世人要正常的看待生老病死,以積極正確的態度生活。
學習儒家的精華思想可以使我們大學生學會仁義禮儀,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學習道家的精華思想有利於我們大學生安寧心神、認知世界,學習佛學能使我們大學生變得更加善良,能更平和的看待自己人生中的苦難坎坷,能更積極的面對生活。學習墨家的「兼愛非攻」,認識法家的「依法治國」,了解兵家的知己知彼,謀定而動,各派學說的精華都能有效的應用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並發揮出很好的作用。
萬事萬物皆不能盡善盡美,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如此,精華與糟粕的共同存在是不能避免的。文化本就是一個隨歷史變遷的動態詞彙,在漫長的五千年歷史進程中,我們的文化也在不斷的繁衍變化,推陳出新,祖先們遺留下來的不一定全是精華,但精華一定能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