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回族傳統文化意義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蒙古人3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並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
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布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婦女多戴蓋頭,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少女及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阿位伯語稱作「麥斯吉德」(義大利拜安拉的場所)。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區,體現了回族人「圍寺而居」的特點。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亦是回族建築藝術的代表。
在回族聚居區寧夏,盛產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發菜,人們依其顏色分別稱為紅、黃、藍、白、黑。這馳名中外的「五寶」是回族人民重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
「花兒」又稱「少年」,是流傳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區的一種民歌,實際上是一種高腔山歌。在「花兒」對唱中,男方稱女方為「花兒」,女方稱男方為「少年」,這種對人的昵稱逐漸成為回族山歌的名稱,亦統稱為「花兒」。
古爾邦節和開齋節是回族的兩大主要節日。「古爾邦」,阿拉伯語為「犧牲」、「獻牲」之意,並稱「宰牲節」和「獻牲節」。開齋節也叫爾德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音譯,也是回族隆重的節日。
B. 回族的文化習俗,你了解多少
回族是一個非常好客熱情的民族,有著「持家節儉,待客大方」的優良傳統,講究待客禮儀。客人來到家裡,主人立即起身迎接,並給他奉上香茶,當主人和客人愉快地交談時,女主人去廚房准備豐盛的飯菜招待客人,吃飯前洗手,坐下來,對老人謙卑一點,上菜前,主人應先上蓋碗茶,倒茶時,在客人面前打開碗蓋,然後雙手捧住,這樣做,一方面說明這杯茶不是別人喝過的剩下的茶,另一方面也是對客人的尊重。客人應該站起來,用雙手拿起茶杯。
回族民居文化現象中蘊含的一些禁忌和禮儀,揭示了雲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內在細節。在很多回族家庭,尤其是老人居住的房間,絕對不可能看到任何人或動物的圖片或雕塑,回族蓋房子絕對是對陰陽風水無動於衷,他們最多應該選擇民居的朝向:比如,他們更喜歡坐北朝南,在陰涼處對著太陽,更喜歡平坦、寬敞、乾燥,避開低窪潮濕容易被山洪沖走的地方。房子一般禁止向西開放,但也不是絕對的,在某些情況下(受地形限制),它們可以是靈活的,回族住宅的布局和分布體現了「西部最值錢」,西邊的房子通常是老人居住的,而西牆是老人在家做禮拜時面對的地方。當老人去教堂時,其他人不應該走在去教堂的老人前面。
C. 回族的文化習俗
回族的文化習俗:
1、飲食
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吃清真食品,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同時禁忌飲酒。經常製作各種油炸麵食,以及拉麵、釀皮、烤餅、羊雜碎、泡饃等風味餐飲。
2、清潔衛生
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3、喪葬習俗
回族人死了叫「歸真」,即「回到真主那裡」之意。人死了,家屬不能過度悲傷,更不能捶胸頓足,嚎啕大哭。也不能給死者下跪磕頭,只能下禮(俯著單腿曲跪)。安葬死者,不用棺材,實行軟葬。回族人,不論什麼原因,死在何地,都要抬到清真寺,然後從那裡發葬。凡是在回族居住地死亡的人,不管他的國籍、肝膽色、官職大孝富貴貧賤,回民們只要耳聞目睹,都要去幫助料理喪事,安葬死者。
4、婚禮
回族青年男女舉行婚禮的前兩三天,男方要帶上蒸饃、羊肉給女方家送去,叫「催妝禮」。結婚那天,男方要去車接新娘。新娘要穿紅衣服,洗大凈。稱「離娘水」。同時,還要請全可人(即父母雙全、子女雙全、夫妻和睦的人)送親。
5、服飾
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因伊斯蘭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的顏色。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回回帽」或「禮拜帽」。
D. 你知道回族傳統文化有哪些嗎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歷計算的。伊斯蘭教歷,以月亮盈虧為准,全年為12個月,平年345天,閏年355天,30年中共有1個閏年,不置閏月,與公歷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歷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節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個月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
中國的回族居住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回族在中國分布最廣,也是最富有民族特徵的少數民族。以漢語為常用語,但是穆斯林之間有著傳承下來的一些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的譯音詞彙。
全族信仰伊斯蘭教。信教的都是穆斯林。
E. 回族文化的來源及多元性
回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同時回族也是中華民族大地上形成的一個少數名族,而 回族文化 也傳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上伊斯蘭教對傳統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那麼,回族文化的來源和多元性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是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客觀表現。只要在世界上存在有民族,那麼文化就必然要帶有民族的傳統和特色。不體現民族精神的文化,沒有民族傳統特色的文化是沒有根基和生命力的。回族文化與所有的文化一樣為一種歷史的積淀,包括了信仰體系、社會意識、語言文字、科學文化成就等非常廣泛的內容。下面談一談回族文化的多元性。
回族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從來源上看,它的主要成份是從國外傳入的,是世界伊斯蘭文化的一部分,充分體現出了伊斯蘭文化的廣泛內容及與多種文化元素間的關聯性;二是從形成上看,它是中國民族化的產物,與中國文化緊密相聯,無法分開。
伊斯蘭文化內容廣泛,不僅包括了政治、哲學、法律、宗教、經濟、文學、教育、道德倫理等方面的理論,還包括了語言、自然科學、醫學、民俗學等精神及物質文化眾多方面的內容,是被世界公認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其中有許多實用科學的組成部分。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穆斯林在許多領域都曾處於領先地位,曾分別達到過當時世界的高水平。
伊斯蘭文化包括了宗教及世俗二大部分文化,由於其世俗性,所以在阿拉伯國家中人人皆知,人人皆信,在回族這一由伊斯蘭教傳播形成的民族共同體中也保留了這一鮮明的特徵,也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他們信仰的《古蘭經》,不僅是宗教經典、法律規范,同時也是文化精華和一部耐人尋味的文學著作,所以,回族從《古蘭經》中接受了文化傳播,吸收文化源泉,增加了文化營養。
中國傳統文化本身也是一種雜合型的文化。回族文化這種亞文化就來源看是從國外移植、輸入的,但它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其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穆斯林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直接和間接反映。從中國文化發展的連續性看,回族文化既包含著對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某些有價值成果的改造和吸收,又融合、選擇了漢民族固有的本土文化和社會習俗。因此,它又和中國文化有一脈相承的關系。被回族文化吸收、改造的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古籍中選取適用、貼近的思想和理論資料,作為注釋、理解伊斯蘭文化的思想基礎;
第二,將中國漢語語言文字學的內容納為己用;
第三,將中國儒家哲學中的內省認識和宋明理學中客觀唯心主義的推理方法納入伊斯蘭文化的認主學結構中,建立起中國特色的伊斯蘭宗教哲學體系;
第四,把儒家的綱常名教納入宗教信仰實踐中,充實和完善了自己信主命、重三綱、守忠孝,以「五常」詮「五功」為內容的社會倫理觀;
第五,彌合儒學中某些思想內容和形式的矛盾,揚棄原來的意義,賦予新的命題涵義。
回族文化來源豐富,內容廣闊,影響深遠,在我國封建社會的土壤中孕育、生根、成長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體系。
F. 談談你對回族文化的理解
回族先民來自阿拉伯、波斯和中亞的許多民族,他們曾使用阿拉伯語、波斯語及突厥語等。隨著在全國范圍內回漢大雜居局面的形成,回族語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他們已經把漢語作為回族的共同語。但是,在回族語言中仍保留著為數不少的阿拉伯語、波斯語詞彙。這在穆斯林的日常交往、宗教生活乃至文學作品中幾乎俯拾即是,像「色倆目(阿語)——平安」、「主麻(阿語)——聚禮」等等。這不僅反映了回族在語言上的一個特色,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也使漢語更為豐富。
回族文學源遠流長、繽紛多彩。近些年來,先後編輯出版了《回族民間故事集》、《回族民間敘事詩集》、《回族民間文學史綱》、《花兒美論》、《六盤山花兒2000首》等著作,展示了回族文學的魅力。
回族作家楊少青的作品和回族文學評論家楊繼國的評論集《回族文學與回族文化》,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獎。年過八旬的回族女畫家曾杏緋以畫牡丹見長,她的畫曾到日本和歐洲展出。寧夏電視台拍攝的40集電視連續劇《賀蘭雪》,再現了西夏古國的歷史,在國內外播出後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歷史舞劇《西夏女》,在全國評獎中獲獎。
中國回族起源於自唐朝初期已來,就到華經商訪問的阿拉伯地區和波斯地區的穆斯林,特別在元朝早期蒙古人西征時,從阿拉伯-波斯-中亞地區,征發了大量青壯年學者軍士工匠來華,並通過和當時以漢族為主的其他民族的通婚,在歷史上正式形成了中國的回回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因此,在史書上曾有「元代回回遍天下」的這種說法。
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很大,對祖國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元代,回回不僅帶來了西亞的天文學、醫學、建築學、音樂等方面的科學文化成就,而且在學習和傳播漢族科學文化技術方面也十分突出。中國的重大發明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等都是經回回商人的介紹傳播到歐洲大陸的。回族天文學家扎馬魯丁於至元四年(1267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撰進《萬年歷》,頒行全國,並在北京建立觀象台,製造渾天儀、敘緯儀、平偉儀、地球儀、方位儀、天球儀和觀象儀等七種天文儀器,在中國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代在欽天監里仍設有「回回歷」專科。回回人亦黑迭兒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築學家,他是元大都(北京)宮殿和宮城的設計者和工程組織者,為以後北京故宮以及整個北京的城市建築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代回族航海家鄭和,7次率領龐大的船隊遠航,先後到過亞非37個國家和地區。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哥倫布的遠航早半個世紀。航行中繪制的《鄭和航海圖》,是早期海洋地理學的珍貴地圖。
希望對你有幫助。
G. 回族文化符號回族服飾文化
回族文化 具有鮮明的特點,是在漢族文化的基礎上,擁有濃重的伊斯蘭教色彩。所以在有著號稱回族文化符號的回族服飾文化在與漢族服飾款式基本相同的基礎上保持著伊斯蘭式的服飾特點。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回族服飾都是什麼樣的。
威寧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款式隨時裝的變化而更新。阿訇和婦女服飾及節日期間的打扮,保存著民族特點,反映出回族文化的特徵。
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中,回族群眾依然保持著中亞人的傳統穿衣打扮。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
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
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銹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
二是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綉花,都有裝飾的因素。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過民族節日,需頭纏戴斯達爾、穿准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等,因此回族服飾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的作用外,還有信仰的因素,這構成了回族服飾的民俗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改善,人們的審美心理發生了變化,許多傳統服飾已被拋棄或處於演變中,有的則被作為藝術品供後人鑒賞。服飾逐漸向普通化、時髦化轉變。
回族服飾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回族服飾文化是一個歷史悠久、絢爛多彩、積淀豐厚的寶庫。回族服飾的發展變化及多種形態,潛移默化地受到時代、地域以及周邊兄弟民族習慣等影響,但在根本上或者說整體上,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對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響。由於回族服飾是半隨著發展的節奏,就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回族歷史發展的主脈。
回族服飾的研究沒有局限在衣飾、頭飾等直觀服飾的層面上,而是拓展視野,把回族的鞋飾、佩飾、婚禮與喪葬服飾、舞台表演服飾及學生樣服都收納到考察范圍之內,從而豐富了回族服飾文化的研究內容。各民族服飾這所以千姿百態,除了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和社會變革的牽動,還由於各民族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
H. 回族文化是什麼
你簡單七個字的問題,回答起來卻是涵蓋面很廣的,簡單說來,回族人由於其伊斯蘭信仰的緣故,回族文化也是深深根植與伊斯蘭文化當中,有著顯著的伊斯蘭文化特色,比如回族文化中的節日文化,開齋節和古爾邦節,回族人慶祝這兩個節日的方式就和其他穆斯林國家的方式很相似,此外婚喪嫁娶等等文化習俗中都可以找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當然,在華夏大地上1400多年來和各民族的融合,回族文化也受到漢族等民族的影響,比如服飾方面,回族平時並不會像阿拉伯人一樣穿大袍子,男士戴頭巾等,反而和漢族服飾並沒有區別。只能簡單給你這樣說說了
I. 回族有什麼傳統文化
回族服飾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回族服飾文化是一個歷史悠久、絢爛多彩、積淀豐厚的寶庫。回族服飾的發展變化及多種形態,潛移默化地受到時代、地域以及周邊兄弟民族習慣等影響,但在根本上或者說整體上,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對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響。人類服裝史權威、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布蘭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對服裝歷史的研究,可以說,等於從事一項探險活動,它涉及的領域很廣,而且饒著有興趣。」由於回族服飾是半隨著發展的節奏,就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回族歷史發展的主脈。回族服飾的研究沒有局限在衣飾、頭飾等直觀服飾的層面上,而是拓展視野,把回族的鞋飾、佩飾、婚禮與喪葬服飾、舞台表演服飾及學生樣服都收納到考察范圍之內,從而豐富了回族服飾文化的研究內容。各民族服飾這所以千姿百態,除了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和社會變革的牽動,還由於各民族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文化、科學技術 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很大,對祖國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元代,回回不僅帶來了西亞的天文學、醫學、建築學、音樂等方面的科學文化成就,而且在學習和傳播漢族科學文化技術方面也十分突出。中國的重大發明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等都是經回回商人的介紹傳播到歐洲大陸的。回族天文學家扎馬魯丁於至元四年(1267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撰進《萬年歷》,頒行全國,並在北京建立觀象台,製造渾天儀、敘緯儀、平偉儀、地球儀、方位儀、天球儀和觀象儀等七種天文儀器,在中國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代在欽天監里仍設有「回回歷」專科。回回人亦黑迭兒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築學家,他是元大都(北京)宮殿和宮城的設計者和工程組織者,為以後北京故宮以及整個北京的城市建築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代回族航海家鄭和,7次率領龐大的船隊遠航,先後到過亞非37個國家和地區。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哥倫布的遠航早半個世紀。航行中繪制的《鄭和航海圖》,是早期海洋地理學的珍貴地圖。 醫學 回回醫學也相當著名。回回醫術在外科和葯物使用上都有顯著療效。其醫葯也有自己的體系,回回醫學家收集改訂名醫葯方,著有《瑞竹堂經驗方》5卷,「以惠斯世」,流傳至今。 文學、哲學、音樂、書畫 在文學、哲學、音樂、書畫方面,回族也有許多創造。元代著名回回詩人、詞人,著有《雁門集》、《薩文錫逸詩》、《西湖十景詞》等詩、詞集,在當時十分有名。元代學者贍思不僅通經學、文史,還鑽研天文、地理、水利、算學等,被當時稱為網路式的學者。李贄是明代著名的回族大哲學家、思想家。他在哲學上認為世間都是實在的,宇宙以物質性的陰陽二氣為基礎·經過無數變化,生出萬物來,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社會倫理道德上,他公開向封建倫理挑戰,批評男尊女卑思想,反對道家宣揚的「偽道統」。在文學上還提出「童心說」理論,主張創作抒發己見,反對復古摹擬。李贄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代大家。 回回的音樂,在元代十分流行。回回樂與西夏樂、中國樂一起,構成了元代宮廷音樂。在發展中,回迴音樂成為中國音樂的一部分。元代著名曲作家馬九皋,是當時著名散曲家八人之一,與關漢卿齊名。回族畫家也不少,著名的有元代高克恭,清代改琦。他們的存世作品被視為稀世珍寶。 「花兒」是甘肅、青海等地流傳的民歌,過去當地回民常用「花兒」控訴黑暗、憧憬未來傾訴愛情,現在「花兒」增加了新內容,更為回民所喜聞樂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