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中國的文化傳統漸漸沒落了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一直是傳承有度的,雖然戰禍延綿,但是沒有斷絕。
只是到了清末,外寇入侵,對於故步自封的中華文化形成了很大的沖擊。
然後就是中原故土飽經戰火,很多東西開始遺失,
特別是後來的年輕人拿來主義影響,認為外面的就是最好的。
就導致很多傳統的文化遭遇排斥,特別是一場文化浩劫,很多傳統遭受到滅頂之災。
知道現在很多國人依然崇洋媚外,年輕人不願意繼承傳統,造成流失。
再加上很多人打著傳統的幌子來賺錢,其實自身沒有什麼本事,
真相被揭穿後,就有很多人站出來斥責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可悲的,很多東西的流失讓人惋惜。哺育了很多人,卻被人遺棄,在缺乏繼承者的時候又有很多所謂的繼承者出來利用傳統文化賺錢。
更可悲的是,這些後輩人在揭穿那些打著傳統幌子賺錢的騙子之後,不去反思如何扛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反而橫眉冷對將矛頭指向傳統文化。
這方面是有例證的,比如現在的中醫,武術(國術)。
『貳』 為什麼古文明中只有華夏文明沒有滅亡
首先要說一句,四大文明古國,或者說文明搖籃,這個概念是成立的,西方歷史學界也有類似概念。
看看現在的埃及、伊拉克,被異族統治,邪教洗腦,完全拋棄祖上的璀璨的文明,真為他們感到羞恥啊。其實中華文化並非沒有滅亡的危機,五胡亂華的時候,中原大地上匈奴、鮮卑、羯、羌、氐、漢等民族相互廝殺,最後剩下來誰呢?第一是鮮卑,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北魏和北周成為中國北方的統治者,而他們都是鮮卑人;第二個就是漢族。一向柔弱的漢人,在匈奴、羯、羌、氐等少數民族都被殺光了之後,居然倖存了下來,而且還是主要民族。。以至於孝文帝都要實行漢化改革,向漢人看齊。
另外那幾個文明古國都是四戰之地,被各種外敵洗來洗去,也不光是幾個文明古國,多少強國幾千年下來都洗沒影了。中國東邊南邊有大海,西邊有大山,北邊緯度高,生存條件惡劣,綜合起來說地理屏障決定了亞歐大陸上的其它強大文明難以輕易插足,而中國本身地理規模夠大,人口也多,形成了統一的文化之後,相對於外部文化來說體量優勢巨大,就算政權被政府了,文化也能延續。
就是漢文化很長一段時間是很開放的,能夠吸收外來種族和文化的精髓。看多少外來食物,傢具,樂器就知道了。還有佛教要不是經過漢文化的淬煉,也不會變成現在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功不可沒。你看歐洲那麼屁大點地方,語言都那麼多種,英德意西葡法,統一都沒辦法,還怎麼在接下來幾千年延續。
加上漢文化對周邊壓倒性的文化和人口優勢,對於周邊文明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古代中國地理相對封閉,文化先進,人口眾多,所以一次次挺過來了。
1、中國地理環境優越,相對獨立和封閉,在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中很占優勢,所以會有很多人去從事文學及其創作,也就必然會產生很多好的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中國古代一直是農耕文明佔主導地位,中國有黃河,文明的發展必然要有河的參與,比如古印度的恆河,古埃及的尼羅河。
2、物質決定意識,因為中國一直存在,所以其作為物質附屬品的文化也會隨之流傳。
3、中國在古代經理了較多的戰亂,戰亂中,漢族以及許多杉樹民族會相互接觸,文化也會發生碰撞,碰撞的結果必將是優勝劣汰,這也會使中國增加很多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
4、中國古代的文化大多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比如儒家文化等等,所以必然會得到統治者的支持。
5、中國有較多的解釋估計的注釋書,比如各種訓詁學,《爾雅》、《說文解字》等等。所以對於現代人對於古籍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主要是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文化傳承!
另外,中國每個朝代的更替都有寫很好的寫史書,為了吸取前朝的經驗教訓,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由於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獨立,中斷了古代文明。
歷史上的印度飽受外來勢力的侵擾,而且絕大多數侵略者往往是進去了就不想走,比如16世紀末,西方列強向東方擴張,荷蘭、葡萄牙、法國、英國都入侵過這個國家。因此印度文化受外族影響過深,不易保存!
古埃及也是如此,從公元前4000多年開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而結束。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倫被赫梯滅亡。
我們祖國不僅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傳統未曾中斷的國家。長期以來,我們的祖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使我們祖國成為世界上文化發達的最早國家之一,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充分證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智慧的民族,是一個具有特別旺盛生命力的偉大民族。
參考資料:http://www.hu.com/question/21157664?group_id=41790953
『叄』 為什麼中華文明沒有中斷,主要原因是什麼
中華文明沒有中斷的主要原因是漢族的形成和思想上的統一,在民族的不斷融合與發展之下,統治者對於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設是非常重視的,並且秦始皇還統一了六國,直接促成了民族的大融合。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古代的中國一直都是處於分裂的狀態,並且因為諸候間的紛爭不斷,從而導致民不聊生。
而每一次朝代的更迭,其實都是一次民族的大融合。在這樣的民族大融合期間,中華民族的版圖也在不斷的形成和交融,最終導致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甚至到了近代,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打破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中國,由此中華文明才得到了傳承。
而且,古代中國因為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家國以及天下的觀念早就深入人心,這並不是一時之間就能改變的。
『肆』 四大文明獨剩中國,為什麼中華文明唯一沒有被毀滅的
古印度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但是,四大文明除了中華文明以外,其餘三大文明古國全部都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銷聲匿跡了。
中華文明始終是建立在一個大一統國家之上的。由於人口眾多,所以國家的實力一直都是非常強大。這種強大使得華夏一族一直難以被征服,更談不上毀滅了。
『伍』 為什麼中國文明能延續幾千年但沒滅亡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在沒有宗教信仰,思想現實的時候,才會繁榮昌盛,不會被滅亡,消失於世界民族之林。
羅馬帝國前期,沒有全民宗教信仰,只有現實的皇權。帝國繁榮昌盛,疆域遼闊。而自從皇帝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後,帝國實力迅速衰落,直到最後分裂,亡國。羅馬民族消失於世界民族之林,羅馬文明中斷。
而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思想很現實,遇到困難,也從不祈求遠在天邊的神靈,而是自己動手,打敗困難。所以,世界十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延續下來了。
中國人民,天然敬畏皇權
雖然中國一直有北部蠻夷游牧民族的隱患,但它始終沒有消滅我們,而且還被我們同化了,為什麼?因為當我們遭遇亡國之難時,從不寄希望於神靈,而是現實的拿起武器頑強抵抗到最後。
[本人學識短淺,以上只是我的粗談大論,有諸多不妥之處還請指出~]
『陸』 中國的文化為什麼一直沒有中斷
人類歷史上有四大古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學術界也有人把七個古代文明、即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密諾斯文明、瑪雅文明、安第斯文明、哈拉巴文明,稱作現代文明的「母文明」。無論是四大古文明,還是七個「母文明」,唯有中國文明歷經四、五千年,持續至今,未見中斷。中國文化這種無與倫比的延續力是綜合原因造成的。
第一,自然地理環境。中華民族世代生活的東亞大陸,遠離其他文明中心,周邊又有天然屏障的阻隔——東瀕波濤洶涌的太平洋,北臨茫茫戈壁和浩瀚無際的原始針葉林,西方面對著萬里黃沙與高山雪峰,西南則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國版圖的周邊是古人難以跨越的障礙,而內部卻有相當開闊的迴旋餘地。這種地理環境可以用 「大而封閉」來概括。「封閉」使中國人不容易走出去,「大」又使中國人不必走出去。中國人不容易走出去,自然意味著外面的人、外面的文化也不容易走進來。埃及、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亞述、希臘、羅馬等東地中海文明之間,以及它們與南亞諸文明之間,自文化的發生時期就多有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並無嚴格的疆界。然而,中國文化的發生,大體是在與東亞文明圈以外諸文化相隔離的條件下獨自完成的,因而中華民族是一個頗具原初性的民族,其文化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與東地中海文化和南亞文化大相徑庭。截至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文化始終未有經受過外來文化的根本性挑戰。於是,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始終在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內自顧自地發展著,使中國文化比較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傳統,獲得了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第二,經濟因素。中國文化的誕生地——東亞大陸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區,只有南北兩端小面積地域屬熱帶和亞寒帶,絕大多數地段都適宜農業生產。華人先民從六、七千年前,就逐漸超越狩獵和採集經濟階段,進入以種植業為基本方式的定耕農業時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小農經濟創造了一個比較可靠的前提條件,再加上我國的小農經濟是以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血緣親屬關系為紐帶,實行男耕女織自然分工的生產單位,把物質生活資料再生產和人口的再生產緊密結合起來。這種經濟結構本身是十分牢固的,自給自足的能力很強。雖然它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低下,時有流離失所的憂患,但重整家園的難度也不大。於是中國的小農經濟就能夠長期存在下去,並成為封建制度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同時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連續性的牢固的物質基礎。
在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人心裡,始終深蘊著執著的本位文化精神。他們時時以冷竣的態度迎候外域文化的紛至沓來,在心靈深處卻抱定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信念和只要「以我化人」,不要「以人化我」的心態。這就決定了華夏民族雖然也曾在歷史上接納外來文化,卻未能造成文化的雙向性優化整合,沒有形成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工商業文化相互激盪而成的新結構文化。這樣,漢民族固有的農耕文化難以發生質的飛躍,不過是在補充若干異質文化因素的情況下變得更加完備而已。
第三,社會政治因素。在西方歷史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氏族制度逐漸消亡,代之而起的是以地域為特徵的個體經濟,家庭及家庭中的各個成員有較多的政治民主權利,國家與家庭各行其是,長期處於紛爭局面,使原有文化難以傳承。與此不同的是,我國進入文明社會後,氏族制度非但沒有被清算,其殘余反而被長期保留,氏族演變成宗法制宗族。在宗法系統里,男性家長是一家之主,族長是一族之主。「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形成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極其牢固的社會基層單位。這一種組織以及它的核心精神在社會上擴展開來,就形成了以君主為核心的國家政權組織,此時,「君為臣綱」就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准則。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模式,把人們牢牢地粘合為一體。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在家要做孝子,在國必做忠臣,忠君就是愛國,這是長期維系我國古代社會政治倫理的根本原則。在宗法精神統攝下的中國封建制度,是一個有較大彈性和再生能力的機體。由於宗法關系給階級關系罩上了溫情的面紗,使封建制度的某些階段,階級對立並不十分尖銳,而且,封建制度有比較完備的調節機制,統治階級往往通過實施「仁政」,推行「讓步政策」使社會危機得以緩和、破敗的經濟得以恢復。
總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系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綿性提供了牢固的社會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