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遺存具有哪些特徵

文化遺存具有哪些特徵

發布時間:2022-10-11 01:33:02

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有哪些

一、綜合性。 綜合性是文化遺產本身或具體到某一個事項的主要特徵。特別是文化空間,在其中的某一事項中,往往包括有古代的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哲學、宗教、倫理、法律(行為規范)、社會、經濟、軍事、文學、藝術等等。比如一個苗族鼓藏節事項(也是用《苗族古歌》作為祭祀詞之一的事項)。他對鑄柱撐天從材料選擇到冶煉描述,就是古代物理化學認知的描述,他的有如「七七四十九天」等一系列象徵性數據反復出現,是古代數學的傳播,他對事件及天象的敘述,是天文歷法的表現,蝴蝶媽媽生出人與神及動物以及對宇宙誕生的描述,就是古代關於宇宙、人、自然關系的哲學思想,儀式中體現出眾多關於人的行為規范就是古代的法律,他描述的生產與分配方式就是古代的經濟體制,他表現的戰爭周折就是古代的軍事戰術,他包含的古歌、音樂舞蹈、服飾銀飾就是文學和藝術,他的活動整體就是苗族的傳統的宗教信仰。哪怕一幅小小的布依族的傳統蠟染,他也包含有宗教分布、信仰崇拜、哲學追求、審美情趣、工藝技巧等等。這一些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特徵,在一個事項中,可以包括有無數個文化的信息。 二、集體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每一個事項的立體內涵,都是現任的集體創造。它不像現在的電視電影、喜劇及音樂、小說詩詞等,有明確的內容責任人,即創作者。它是某一事項的初始形態得到集體認同後,在傳播、傳承過程中逐漸豐富而形成的。上面所說的集體,有極為明確的社會性,它有可能是一個民族、一個區域、一個社區、一個村落、一個人群、一個行業。集體性不單表現在創造上,還充分表現在傳播與傳承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事項的初始形態一旦得到集體認同後,他便在這個集體中顯示出他的價值,這個集體在確立了他的價值取向後,開始進行傳播,傳播的過程,就是各種事項介入集體生產生活、信仰崇拜、祭祀禁忌、歲時節令、人生禮儀、游樂嬉戲等等領域的過程。這樣,這些事項開始在某幾個方面或一方面去規范人們的行為——包括生產勞作、社會交際、精神嚮往、藝術創造等等。傳播中這些事項顯示出了他對維護社會平衡、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也就體現出了及體檢相互借用、互相影響的現象——才有了現代文化人類學中所說的文化圈、文化域,甚至文化社區、文化群落、文化村落這些概念。有了集體創造、集體傳播、便開始有了集體傳承。傳承是由遺產事項的價值確定的,繼而便有了集體傳承的自覺性。物質遺產如遺址、物價等,它的傳承(一代接一代研究、移交)是不可變異的,因為它是靜態的,固定整型價值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是活態的,所以它的傳承就出現了這么個自覺原則:我們把它稱之為「固守主體,橫生枝節」;這個主題是傳統的,得到一代代集體認同的主要內容,橫生的枝節就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去豐富主題內容,去改造一些不適應當時形態的枝節——這就是文化人類學所說的文化遺產產生的變異性。這一切都是集體活動,所以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體性。

㈡ 中國歷史的代表遺址有哪些特點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古跡。
我國歷史古跡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我國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至今已發現的古人類有十多種,如距今已有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距今有80萬年的陝西藍田人,距今有40萬年的北京人,遺跡年代更晚一些的丁村人、長陽人、馬壩人、山頂洞人等等。至於新、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就更多了,比較典型的有本文提到的「藍田遺址」、「河姆渡遺址」、「仰韶文化遺址」、「大汶口遺址」等。
我國古代為帝王修建陵墓的風氣相當盛行,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其中所發現的歷史文物之豐富一向為世人所注目。我國著名的帝王陵墓主要有黃帝陵、禹陵、秦始皇陵、昭陵、成吉思汗陵、明十三陵等。1974年我國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東側發現了面積達14,260平方米的兵馬俑坑,坑內有成千上萬個武士俑和陶馬,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河姆渡文化遺址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首先發現,故於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舟山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據考證,傅家山先民定居以後,種植水稻是它最主要的食物。根據是骨耜農具的使用、夾炭陶中大量摻和的稻穀和陶器上穀粒、稻禾的刻劃紋飾等。除此之外,漁獵和採集是這些先民必要的經濟補充。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㈢ 文化遺存是什麼

文化遺存指人類在社會活動中所遺留下來的遺跡和遺物;既包括人們加工過的實物,還包括未經加工但使用過的實物。遺跡即不可搬動者,如宮殿、房基、礦井、城堡、墳墓、路土等;遺物為可搬動者,如各種生產生活用具或裝飾品等。

㈣ 舊石器早期的文化遺存以什麼為主要特徵

總體上看,西亞地區舊石器時期的考古發現零星而局部,據以知的材料,舊石器早期的文化遺存以礫石砍斫器和手斧為主要特徵(與非洲、歐洲早期文化類似)。中期以石片文化為特徵,在技術與類型上與歐洲的勒瓦婁哇文化、莫斯特文化接近,發現了許多早期智人的化石。晚期遺存主要是石葉文化,最後出現細石器。

㈤ 文化遺產有哪些特點

一、文化遺產的定義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對文化遺產的定義有文物、建築群、遺址三條。

二、文化遺產的評審標准
(1)代表一種獨特的成就,一種創造性天才的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萊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中,產生重大影響的作品。

(3)能為一種已經消失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類型建築群或景觀的傑作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的作品。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是處在不可挽回的變化之下.容易損毀的地址。

(6)與現行傳統思想、信仰或文化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關聯,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實物。

㈥ 農業文化遺產具備的特徵有哪些

農業文化集團具備的特徵是地域性,而且主要是有民族性

㈦ 什麼是文化遺存

文化遺存指人類在社會活動中所遺留下來的遺跡和遺物,既包括人們加工過的實物,還包括未經加工但使用過的實物。遺跡即不可搬動者,如宮殿、房基、礦井、城堡、墳墓、路土等;遺物為可搬動者,如各種生產生活用具或裝飾品等。

文化遺存,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從二零零六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㈧ 我國文化遺址在分布上有何特點這些特點說明了什麼

我國古代的文化遺址分布星羅棋布,重點是三大地區:一是燕山南北地區,二是黃河兩岸、華山地區,三是長江下游江浙地區。從距今五千年的紅山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到後來的北京、西安與洛陽、六朝古都(南京)與杭州,都說明了這三個地區是中華歷史文明的重心所在。實際上,上述三個地區分別代表了北方的草原文明、中原旱作農業文明、南方的水稻、漁獵文明。這是宏觀的概述。

㈨ 龍山文化遺址的遺址特點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龍山街道辦事處(原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000-46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
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尚義縣現存大量龍山文化遺址,曾經出土過大量遼金時期的文化遺存。 最早的山東人——沂源人從泰沂山脈遷徙到平原,擇水而居,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也許是原始先民理想的居住之地。從山上到山下,是人類邁出的頗具關鍵性的一步,有了這一步,才會有以後的篳路藍縷、「式辟四方」,才有了今天我們稱之為華夏文明的黎明期——龍山文化。

□文/片翟伯成「兩河流域」產生了華夏文明的黎明期龍山文化發源於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巨野河,西支發源於歷城區西營鎮拔槊泉,東支發源於章丘市曹范鎮北曹范村西的巨野河,又名巨合水。據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巨合水南出雞山西北,北經巨合故城西。」東西兩支在龍山鎮北匯集流入現杜張水庫後,經歷城鴨旺口入小清河。全長約46.8公里,河床寬50米。此河兩岸遺址甚多,城子崖便是各支流匯入巨野河的第一個河邊台地遺址。武原河又名武原水,在巨野河東部,據《水經注》記載:「武原水北經譚城東,又北經東平陵縣故城西。」歷史上有名的巨合城和譚國故城就在兩河之間。1930到1931年,考古界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上層為東周時期的文化遺存,下層首次發現了一種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最初稱為「黑陶文化」,後以遺址命名為「龍山文化」,現在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遺址出土的黑陶主要有杯、碗、豆、盤、盆、罐、瓮、鼎、等日用器皿,其中以帶扳杯、三足盤、高柄豆、鳥首足鼎、白衣黃陶袋足、肥袋足最富有代表性,還有漆黑光亮、做工極其精緻、薄如蛋殼的陶器,稱之「蛋殼陶」,其製作技術高超絕倫,是陶器中上佳之品。此外,在遺址周圍還發現一處平面為長方形的版築夯土圍牆遺跡,南北長約450米,東西寬約390米,牆基厚度達10米,考古發掘者認為這可能是當時的城牆基址。發生在「兩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戰役「兩河流域」是海岱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為「濟左走廊」之鎖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漢高祖劉邦拜韓信為相,領兵攻齊,路過龍山。韓信意欲出奇兵打齊國一個措手不及,故不從城內穿過,在龍山北1公里許的巨野、武原兩水交匯處架起一座石橋,大軍往東直撲臨淄,大敗齊軍。以後,這座橋也為當地百姓提供了很多方便,為了紀念韓信,當地百姓稱此橋為「韓信橋」。歷史上著名的「耿弇討張步之戰」也發生在兩河流域。《水經注》記載:「耿弇之討張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營也。與費邑戰,斬邑於此。」張步,字文公,琅邪人,為當地豪強,聚眾數千人,自封為五威大將軍,據齊地。後受命劉永,自封定漢公,未成。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武帝派建威大將軍耿弇起兵討張步,張步聞之,派大將費邑守濟南(即東平陵),派費敢守巨里(即龍山巨合城),又分兵屯祝阿,並在長清及泰山西側置數十營以待耿弇。因巨里西臨巨野河,耿弇即派兵砍伐樹木,揚言要填平巨野河。幾天後,巨里有降者,告之費邑要發兵救巨里。聞之大悅,急令攻下巨里後,自引精兵於巨合城外高岡上大戰費邑,將邑斬之。這是東漢時發生在兩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戰役。尋覓古河畔的紅襖軍營寨巨合河邊問李全,妙真營寨尚依然。三分輕重歸誰是,槍號梨花二十年。這是晚清著名詩人王象春在《齊音》中的一首詠唱妙真寨的詩。詩人憑吊遺蹤,遙想當年馳騁疆場二十餘年的女英雄,在欽仰之中蘊含著惋惜和遺憾。「巨野河邊問李全,妙真營寨尚依然」,詩人說出了在巨野河邊,金代末年農民起義軍——紅襖軍的女英雄楊妙真曾在此結寨駐兵,後人稱之為妙真寨。金末,蒙古人南下,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五月,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蒙古軍再度南下,在山東、河北等地大肆擄掠。金朝統治者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無力抵禦蒙古軍南下,依然對境內人民橫征暴斂。為反抗金朝的統治,在山東、河北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紅襖軍起義。當時,山東紅襖軍共有三支軍隊:魯東的楊安兒、魯南的劉二祖、魯中的李全。當時的章丘,在李全的勢力范圍內。楊妙真,小名四娘子,金末紅襖軍著名首領楊安兒之妹,善使槍,自稱「梨花槍天下無敵手」,與李全部會合後,遂與李全結為夫婦,成了李全的得力助手,勢力也空前壯大,漸漸控制了整個山東,並順利說降了金朝山東元帥張林,接收了青、莒、密、登、萊、濰、淄、濱、棣、寧海、濟南等二府十二州。李全割據一方,很重視在章丘的營建,他在金興定二年與楊妙真進駐章丘,在今之龍山(巨野河畔)、水寨(城子村)、相公庄皆有兵寨,而最著名的,當數章丘相公庄北會仙山上梨花槍山寨壁壘,至今遺跡猶存。清康熙年間章丘梭庄進士李縉明有《嘯園自記》考其遺址曰:「長白山之麓……會仙峰,孤峰壁立,為李全寨,二十年梨花槍壁壘尚屹然也……。」李全離開章丘後,又縱橫天下十餘年。金正大八年,因內亂兵敗李全被殺。楊妙真北渡淮水,與養子李璮返回山東老家,繼任益都行省,居數年而死。李璮,襲父職治益都行省,專制山東三十年。後投蒙,又叛蒙,不久被俘處死。 2014年7月13日,考古人員日前在河北省尚義縣的石井鄉四台蒙古營發現4000年前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墓葬,挖掘出遺骸一具。
其中陪葬物品有夾砂黑陶片21片、石斧一把、石鏟一把、石磨輪兩個及頸項佩戴飾品。考古人員認定此處為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此墓葬出土的夾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隨葬物品,對研究龍山文化以及當時葬俗生活習俗有著重要意義。
其他主要山東龍山文化遺址
編號 名 稱 地 點 方 位 范 圍
1 崔碾遺址 邊河鄉崔碾村南 100×80米
2 石家毛托遺址 辛店街道辦事處石家毛托村北 100×80米
3 於家店遺址 辛店街道辦事處於家店村北 200×300米
4 王家莊遺址 稷下街道辦事處王家莊村西 不清
5 蔡王莊遺址 敬仲鎮蔡王莊村東 不清
6 河溝遺址 敬仲鎮河溝村西南 350×200米
7 朱家莊遺址 敬仲鎮朱家莊村東北100米 100×50米
8 大馬岱遺址 皇城鎮大馬岱村西南 1000×800米
9 韓家六端遺址 皇城鎮韓家六端 不清
10 崖付遺址 皇城鎮崖付庄西北 150×100米
11 金召遺址 召口鄉金召村南磚廠 300×300米
12 三中院內遺址 臨淄三中院內 不清
13 葛家遺址 齊都鎮葛家莊東200米 100×70米
14 蘇家遺址 齊都鎮蘇家廟村東 200×200米
15 小杜家遺址 稷下街道辦事處小杜家莊北300米 800×150米
16 石廟孝陵遺址 齊陵鎮石廟孝陵 100×100米
17 趙王莊遺址 齊都鎮趙王莊西 不清

㈩ 陶寺遺址的文化特點

陶寺遺址 早期文化遺存的主要特點是:陶器主要為手制,陶胎一般比較粗厚,器壁厚薄不均勻,器形也不如何規整;陶器顏色較雜,紋飾主要採用繩紋;炊具釜灶較多,其次為扁矮足鼎,侈口深腹罐、陶缸等;器具以平底器為主,圈足器很少,袋狀三足器僅有一種;盆、罐、瓮的扣多平折;扁壺的對稱鈕多在頸部。從已發現的陶器群來看,除折腹盆的形制和廟底溝仰韶文化的淺腹盆有著某些相似之處,陶缸、矮足陶鼎等可以在山西、河南等地的其他龍山文化遺址中找到對比材料外,其他大部分的器形大多是初次看到,據此基本可以說明這一期文化遺址的特點。
陶寺遺址晚期文化遺存的主要特點是:陶器的製作方法除手制外還出現了輪制、模製等其他製作方法,陶胎較薄,器壁厚薄較為均勻,器形也較為規整,咋的陶相對於前期已經很少,絕大部分為火候較高的灰陶和磨光黑
陶;紋飾除早期的繩紋以外,籃紋也成為了主要的紋飾,方格紋則已成為居繩紋、籃紋之後的紋飾;炊具主要是陶鬲,其次是部分三足器,沒有發現釜灶、鼎、缸;泥制容器中,形制大小不同的圈足罐、折肩罐十分普遍,圈足豆、敞口盆、單耳杯比較多見;扁壺一側壺腹中部明顯外鼓,口部下收有短頸,凸狀鈕施在戶口鹽商;罐、盆、豆等器口內沿多見雙折細棱等。從整個器群來看,這期遺存有一些接近河南龍山文化的因素以及較多與河南龍山文化三里橋類型相近的因素。(圖片 )
陶寺遺址的早晚兩期文化遺存,就文化面貌來看,兩者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並且已有跡象表明,陶寺文化早晚兩期遺存之間有承襲關系,從總的方面來看,仍屬龍山文化范疇,但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此,考古學界將陶寺遺址視為黃河中游龍山文化的另一種新的類型。

閱讀全文

與文化遺存具有哪些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