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龔孫文化纂刻多少錢

龔孫文化纂刻多少錢

發布時間:2022-10-14 20:25:48

1. 我想知道龔氏的輩分.

龔氏的輩分

龔姓發源地較多,有河北、遼寧間地和山西、河南、福建等,總的來說,龔姓早期主要繁衍於北方地區。漢時,華東龔姓嶄露頭角,江蘇徐州人龔勝與江蘇邳州人龔舍均以名節聞名,有「楚兩龔」之稱號。另山東、河南龔姓這一時期也較有名。魏晉南北朝時,龔姓進一步繁衍於江西、四川、湖南等省。據載,湖南人龔玄之及其侄龔黎民,從孫龔祈,自晉至南朝宋,世居漢壽(今湖北常德東北),是當地比較大的家庭,故有武陵郡。此郡不僅是龔姓歷史上最大郡望,而且是後世南方龔姓播遷之主源。唐宋時期,龔姓繁衍勢頭南方旺於北方,江蘇、福建、浙江、廣東遍布龔姓足跡。其中,福建、廣東龔姓尊南宋淳熙年間參知政事(副宰相)龔茂良(今福建莆田人)為其始祖。據《福建通志》所載,龔茂良後裔龔英居荊山,後有遷安海者;龔沼居晉江沙堤,後又有遷安溪者;龔徙居福州城內梅枝里。可見,莆田龔姓枝脈延伸之廣,家族生長之茂。另有福建翁姓分支而出的龔姓,在當地形成望族(以「六桂」為堂號),更為福建龔姓的發展注入新的源泉。明代龔姓有移居上海、廣西等地者。又山西大槐樹龔姓被遷於人口蕭條之地,分布於北京、天津、陝西、河北、河南等地。清代乾隆年間開始,陸續有沿海龔姓移居台灣,進而定居鄰近國度者。 今日龔姓以四川、湖北、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龔姓約佔全國漢族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龔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

2. 中國的「長壽之星」龔來發,活到133歲,他是怎麼做到的

有一位老人生於1862年同治年間,清政府在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他身為一介平民,在動亂中如草芥,掙扎漂浮,靠著自己的意志努力地活著,看到了新中國的誕生,在黑暗中盼到了黎明的到來,他就是中國的「長壽之王」——龔來發。自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伊始,各個大國不斷覬覦窺探,內憂外患之下,人民愈發苦不聊生,連生存也變得困難。高昂的賦稅讓農民們入不敷出,許多人抵不住飢餓和貧窮,默默地歸於塵土。龔來發的父親為了讓剛剛一歲的龔來發繼續活下去,將他送給了一戶生活還過得去但沒有孩子的家庭,他的養父母也算是厚道人家,對龔來發很好,如親生孩子一般。本以為生活會這樣繼續下去,龔來發不想在十歲那年,養父母相繼流落街頭,諾大的一個家庭只剩下他一個人。

通過記者的觀察,龔來發的生活簡單樸素,不喜大魚大肉,偏愛粗糧,有每天爬山的習慣,時而還會在山中練練嗓子,唱唱山歌,心態總是出奇的好,對誰都面帶笑容的,從不與人起爭執。大家把龔來發的長壽秘訣歸結於他的好心態、規律的生活習慣、堅持勞作。1995年3月12日,龔來發因肺炎不幸離世,享年133歲,結束了他平淡、曲折且漫長的一生,這位老人在向家去世,也算得上是有始有終,村中老少都會尊稱他一句「老祖宗」。由此看來,長壽在龔來發眼中並算不得上什麼,在他眼裡,過好人生中的每一天,珍惜身邊的每個人;樂觀的心態、健康規律的生活才是根本,愛笑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3. 書法家資料

太多太多啦!!!!!!!
秦漢魏晉南北朝著名書畫家
李 斯 顧愷之 陸探微 張僧繇 曹仲達 楊子華 張 芝 王獻之 鍾 繇 皇 象
王羲之 曹不興 衛 協 戴 逵 仇 靖 蕭 繹 謝 赫 宗 炳 蔡 邕 王僧虔
程 邈 陸 機 韋 誕 衛 恆 索 靖 王 微 姚 最 衛 鑠 王 珣 羊 欣

新增漢晉書畫家:
王徽之 衛 瓘 安弘嵩 鄭道昭

隋唐五代時期著名書畫家
邊 鸞 褚遂良 曹 霸 董 源 丁道護 戴 嵩 刁光胤 關 仝 高文進 貫 休
董伯仁 顧閎中 顧德謙 韓 干 黃 筌 黃居寀 胡 鑲 懷 素 巨 然 荊 浩
韓 滉 李隆基 李世民 李 煜 李思訓 李昭道 李陽冰 戴 嶧 梁令瓚 杜 牧
盧稜伽 陸柬之 柳公權 李 邕 李 白 孫 位 孫過庭 滕昌佑 王 維 王齊翰
歐陽詢 王知敬 衛 賢 韋 偃 吳道子 閻立本 楊 廣 薛 稷 徐 熙 顏真卿
虞世南 鄭法士 周文矩 智 永 周 昉 趙 干 楊凝式 張 萱 張 璪 張 旭
展子虔 鍾紹京 徐 浩

新增隋唐五代書畫家:
馮承素 賀知章 懷 仁 阮 郜 石 恪 趙 岩 李贊華

南北宋遼金元時期著名書畫家
陳 琳 鮮於樞 崔 白 蔡 京 蔡 襄 范 寬 顧 安 范成大 龔 開 郭 熙
范仲淹 郭忠恕 郭 畀 勾龍爽 高克恭 何 澄 惠 崇 黃庭堅 黃公望 姜 夔
高克明 柯九思 李 衎 李公麟 李 嵩 李 成 李 唐 李建中 李安忠 梁師閔
李 迪 梁 楷 劉松年 劉貫道 陸 游 米 芾 米友仁 歐陽修 祁 序 錢 選
馬 遠 倪 瓚 任仁發 司馬光 蘇漢臣 孫知微 蘇 軾 王庭筠 王 詵 王 冕
王 瓘 王 淵 王振鵬 王希孟 王 繹 王 蒙 吳元瑜 吳 鎮 吳 琚 武宗元
徐崇嗣 文 同 武洞清 徐 鉉 徐禹功 夏 圭 薛紹彭 許道寧 燕文貴 岳 飛
易元吉 揚補之 顏 輝 趙 佶 趙 構 趙 昌 趙孟堅 趙令穰 張擇端 張 渥
趙孟頫 張 中 張即之 朱 銳 朱 熹 鄭思肖

新增宋元書畫家:
陳居中 陳 容 陳汝言 崔 嗀 曹知白 鄧文原 馮大有 法 常 方從義 宮素然
管道升 賈師古 林 椿 馬 琬 馬和之 馬 麟 馬興祖 馬君詳 屈 鼎 喬仲常
盛 懋 孫君澤 衛九鼎 文天祥 吳 說 王居正 閻次平 蕭 照 姚月華 鄒復雷
朱德潤 翟院深 趙 麟 趙 雍 趙伯駒 朱敦儒 周 朗

明清時期著名書畫家
邊文進(景昭) 陳淳(白陽) 陳錄(憲章) 陳栝(白陽子) 陳洪綬(老蓮) 陳繼儒(眉公) 仇 英(十洲)
崔子忠(青蚓) 戴進(靜庵) 杜堇(檉居) 丁雲鵬(南羽) 董其昌(玄宰) 杜 瓊(東原) 歸昌世(文休)
八 大(朱耷) 鄭燮(板橋) 唐寅(伯虎) 吳昌碩(俊卿) 陳洪綬(老蓮) 郎世寧 陳師曾(衡恪)

近、現代與當代
李叔同 毛澤東 郭沫若 於右任 沈尹默 舒同 林散之 趙朴初 沙孟海 啟功 吳玉茹 華世奎 餘明善 張志和 胡小石 王之鏻 康殷 康雍 康莊 康默如 胡公石 傅凱 傅伯庚 劉炳森 張海 沈鴻根 沈鵬 歐陽中石 邢飛 聶成文 李公濤 陳墨石 崔國偉 龔自強 陳國祥 石開孫伯翔 陳錦城 張永金 荊戈 田蔭亭 田蘊章 田英章 李榮海 趙半知 侯德昌 鍾致帥 張興彥 張榮慶 寧蘭智 鄒德忠 郭永琰 張銅彥 丁永康 魏恆斌 李振凱 徐文達 姚奠中 朱焰 趙望進 李才旺 田樹萇 陳笳詠 鄧明閣 王鏞丁立 丁義賢 衛天亮 衛牢娃 馬良忠 王 陸 王治國 王興國 王來和 王建魁 王永祥 王海鵬 王朝瑞 王秀生 王卯全 王志剛 朱世傑 劉洪生 王岳青 文景明 亢金馬 仇官有 鄧心泉 馮建東 馮磊 石喜琴 劉鎖祥 韓嘉祥 魏啟後 呂偉濤 山翁 張四平 范強 吳軾夫 鍾小平 馬蘭生 陳啟元 馬華林 朱關田 陳無垢 劉孟伉 蘇園 侯開嘉 劉東父 陳沫吾 劉雅樓 呂金光 謝季筠 何應輝 戴躍 張景岳 田旭中 吳頤人 竇中亮 張重憲 閻秉會 敖永才 周俊傑 聶成華 黃學江 周宏興 孫曉雲華人德 段成桂 李春 李剛田 儲雲 曹寶麟 李百忍 薛夫彬 張良勛 朱紹儉 周軍 郭峰 趙奇 李傑 張宇 韋斯琴 李士傑 陳振濂 黃敦劉正成 尉天池 趙雁君 薛龍春 薛明輝 劉顏濤 林邦德 張強 楊秀文 謝智民 黃東雷 李斌權 江友樵 金占龍

鍾繇——正書之祖,天然第一 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東漢未,鍾繇被舉為孝 廉而走上仕途,漢靈帝時任黃門侍郎,三國時,在魏官至太傅,史稱鍾太傅。他在中國書法 史上的地位很高,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被稱為「四賢」,後來與王羲之並稱為「鍾王」。羊 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中說鍾繇善銘石書、章程書和行狎書(即隸書、楷書和行書)。鍾繇 在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是小楷, 被尊為「正書之祖」。 現存傳世作品主要是小楷, 代表作有 《賀 捷表》、《薦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等。 王羲之——雄秀之氣,出於天然 王羲之(303—361,一作 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 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 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他 的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 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等。其中,《蘭亭集序》為歷代書家所敬仰,被譽作 「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 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 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苔驚蛇」、「龍跳天門,虎卧凰閣」、「天質自然,豐神蓋代」, 被後人譽為「書聖」。 王獻之——情馳神縱,超逸優游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 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 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王獻之的小楷 書以《洛神賦十三行》(右圖)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 雍容。 智永——妙傳家法,體開隋唐 智永,生卒年不詳,南朝陳、隋代書法家。僧人,名法極,號永禪師。王羲之七代孫, 山陰會嵇(今浙江紹興)人。幼承家學,工正、草書,閉門習書三十餘年,刻苦不輟。所退 筆頭裝滿五簏,作銘以埋之,號「退筆冢」。智永寫《千字文》八百本,分送江南諸寺,為僧 徒習作範本。時書名極高,求字索書者踏破門限,因以鐵裹之,人稱「鐵門限」。智永在中國 書法史上有一定地位, 對唐楷的發展與完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 褚遂良、張旭、懷素,以及後來的宋、元、明書家都臨摹過他的作品。 歐陽詢——融會南北,百代稭則 歐陽詢(557 一 641 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 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其源出於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 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貼。楷書以《九成宮醴泉銘》等,行書以 《夢奠帖》、《張翰帖》等為最著名。其他書體,也無一不佳,唐張懷瓘《書斷》中說:「詢 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猶龍蛇戰斗之象,雲霧輕寵之勢, 風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朽出於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然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水, 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 雅之致。」 九成宮 虞世南——君子藏器,以虞為優 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餘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 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 唐時歷任秘書監、 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其書法剛柔並重,骨力 遒勁,與歐陽詢、楮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 褚遂良——唐之廣大教化主 褚遂良,隋文帝開皇卜六年(公元 596 年)——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 659 年),終年 64 歲。杭州錢塘人,字善登,唐初名醫,高宗時封河南郡公,故人稱「褚河南」。他的書法, 初學虞世南,晚年取法鍾繇、王羲之,融匯漢隸,豐艷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家。與歐陽 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相傳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無人可以論書。魏徵稱 贊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魏徵認為,他對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認王字真 偽的能力。 孫過庭——文書俱佳,震爍干古 孫過庭 (約在 645 年-703 年) ,唐代大書法家, 傑出的書法理論家,陳留人 (今河南開封), 自署為吳郡人, 又說富陽人。 官歷率府錄事參軍等。 少年開始習練書法, 而且遠溯漢魏晉代, 高古曠達,長於正、行、草書,尤以草書擅名。《書譜》草書,歷史給予很高評價,筆姿酣 暢,使轉縱橫,莫不斂入規矩;體態俊逸,瀟灑淋漓,無不節拍合度。既然承接漢魏精髓, 非止深入晉王之堂奧,每字獨立而氣勢貫穿,筆跡行間又體現智永的神采。具有典型規矩小 草的書藝特色。 張旭——顛狂草聖,不可端倪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他自己以繼承「二 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 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 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並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 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痴,如癲如狂。 顏真卿——獨辟蹊徑,人書俱傳 顏真卿(709-785 年),唐代傑出書法家,偉大的愛國者。漢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 臨沂市費縣諸滿村)人。其曾祖、祖父、父親都工篆隸,母親殷氏亦長於書法。他創立的「顏 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 柳公權——骨鯁氣剛,集真書之大成 柳公權( 778-865 年 ),是唐朝最後一位大書法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 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視,他官居侍書, 長在朝中,仕途通達。他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認為顏真卿,歐陽詢的 字最好,便吸取了顏,歐之長,自成一體。他的字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 利挺秀,骨力遒勁,結構嚴謹,有著「顏筋柳骨」的說法。「書貴瘦硬方通神」他的楷書,較之 顏體,則稍均勻瘦硬,故有「顏筋柳骨」之稱。 懷素——以狂繼顛,草之冠冕 懷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 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可以說是古典的浪漫 主義藝術,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蔡襄——庄嚴簡重,容德兼備 蔡襄(1012-1067),漢族,字君謨,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而且學識淵博,書 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宋四家」中,前 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 法風格的典型代表。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 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 趙佶——能書善畫,意度天成 宋徽宗(1082—1135),姓趙,名佶,北宋後第八位皇帝,號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 道君太上皇帝,謚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趙佶擅長花鳥畫,受吳元瑜 影響,書法師從黃庭堅,後自創一種瘦勁鋒利,如「屈鐵斷金」的「瘦金體」。 瘦金體 米芾——英資高識,超逸絕塵 米芾(1051~1107),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 襄陽居士、海岳山人等。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 達到亂真程度。初師當時某位秀才,後是歐陽詢、柳公權,字體緊結,筆畫挺拔勁健,後又 轉師王羲之、王獻之,體勢展拓,筆致渾厚爽勁,自謂「刷字」,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 宋代四大書法家。 趙孟頫——名貫一代,冠絕古今 趙孟頫(zhào mèng fǔ)(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 中年曾作孟俯,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畫史又稱「趙吳興」。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 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 文徵明——小楷精絕,名高一代 文徵明(1470~1559 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衡山、停雲, 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 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 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 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何紹基——入神化境,碑派宗師 何紹基(1799~1873) 清代詩人、學者、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 叟。楷書取顏字結體的寬博而無疏闊之氣,同時還摻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歐陽詢、歐陽通書法 險峻茂密的特點,還有《張黑女墓誌》和《道因碑》的神氣,從而使他的書法不同凡響。何 紹基的小楷兼取晉代書法傳統,筆意含蘊,行草書融篆、隸於一爐,駿發雄強,獨具面貌。 他的篆書,中鋒用筆,並能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自成一格。何紹基書法,早年秀潤暢 達,徘徊於顏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間,有一種清剛之氣;中年漸趨老成,筆意 縱逸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晚年何紹基的書法已臻爐火純青。 啟功——當代王羲之 啟功(1912~2005 年)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詩 人,國學大師。滿族,愛新覺羅氏,是清世宗的第五子和親王弘晝的第八代孫。北京人。字 元白,也作元伯。

4. 霛龔戲孫總潑這幾個字怎麼念

霛字,拼音為[líng],{聲調第二聲-陽平},龔字,拼音為[gōng],{聲調第一聲-陰平},戲字,拼音為[xì],{聲調第四聲-去聲},孫字,拼音為[sūn],{聲調第一聲-陰平},總字,拼音為[zŏng],{聲調第三聲-上聲},潑字,拼音為[pō],{聲調第一聲-陰平},霛龔戲孫總潑組合讀作[líng gōng xì sūn zŏng pō ],{2,1,4,1,3,1,}

5. 何姓名震中華,何姓歷代名賢名臣有哪些

東漢的大學者何休,鑽研今文諸經,成就卓著,撰有《春秋公羊解詁》、《左氏膏肓》《公羊墨守》等。三國時的魏國玄學家何晏,不但是一個「美姿儀,面至白」的美男子,還是一個聰敏好學的學者。西晉的何琦,以孝聞名,且有才學,著有《三國論》;東晉則有盡心輔幼主的名臣何充。明朝學者何景明,與李夢陽致力於復古之學,為「弘治十才子」之一。明朝篆刻家何晨,是我國篆刻史上一個有名的人物。清朝書法家何紹基,不但在書法上獨創一格,而且畢生從事經史及《說文》考訂工作,對我國文化有較大的貢獻。何秋濤,清道光時人,對邊疆地理研究用心致力,著有《朔方備乘》等。

6. 我是大二學書法篆刻的,想知道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做交換生怎麼樣…

你好,個人回答過許多類似的赴台交流問題.
書法篆刻這類課程在台灣一般是設在中國文學系底下.中國文化大學整體是類似大陸一般的二本公辦院校.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底下有中國文學系,專業上算是很完整,包括本科、碩博班.

中國文化大學是在台北陽明山上,周遭算是有一些偏僻,不過搭乘公車(大陸稱公交車)只要10分鍾就可以下山到台北士林區,那裏有全台灣著名的士林夜市,還有捷運(地鐵)士林站、劍潭站.

而私立大學學費一學期約在11000-12000RMB,宿舍通常一學期1500-3000RMB都有.台北市物價是全台最高,三餐+日常生活費用一個月約2000RMB.

其餘為本人所寫概況,供你作為參考:
中國文化大學:校址位於台北市士林區,文化前身是中國文化學院,是位於台北陽明山上的老牌私立大學,為一所系所完整的綜合大學,擁有許多文法商理工農等相關專業,是私立大學中本科專業數量最多的,因此校友眾多.但近來分數不斷下降,學生素質也比當年差了許多.目前文法商理工學的分數幾乎都是界於靜宜與義守之間,農學分數也比東海低很多.整體而言與靜宜差不多,法學與新聞是文大的招牌專業.此校也算是老牌普大中的底線了.2011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獲補助3083萬台幣.

7. 孫機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書多少錢

孫機先生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精裝是98元。25元的是老版的《漢代物資文化資料圖說》我收藏了一本。

8. 明末清初寫意畫大師

石濤

石 濤(約1642—約1718年)原名朱若極。是明朝靖江王朱贊儀的十世孫,生於桂林。其父亨嘉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自稱監國,被明朝的廣西巡撫遣將戰敗並被擒獲。若極被太監攜逃全州,後入湘山寺為僧,法名原(元)濟,字石濤。在寺中苦學詩、書、繪畫。後畫中題名常用者有:大滌子、苦瓜和尚(老人)、清湘老(陳、遺)人、清湘枝下人、湘源老人、零丁老人、瞎尊者、膏肓子、小秉客等。在題名與印章中,常於石濤、大滌子、瞎尊者、膏肓子等之前,冠以「清湘」(五代晉至元全州縣名)二字,以示其對長於斯的全州的眷戀。�

稍長,石濤離全州,遍游湘、鄂、皖、江、浙等名勝山水,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黃山住了10年左右,結交畫家,後至南京(江寧)。他雖入釋門,但未掙脫世俗名利觀念,想得到清廷重用。清聖祖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兩次南巡時,他於南京、揚州兩次接駕,獻詩畫,自稱「臣僧」。後又北上京師,結交輔同將軍博爾都、戶部尚書王等達官貴人,為他們作畫。但終因其為明藩王後裔及和尚的身份,上進無望,乃返回南京,廢「臣僧元濟印」。在南京先後住了約8年,最後定居揚州,作大滌堂,以賣畫為生,並總結與整理他多年來繪畫實踐的經驗與理論,使他晚年的作品更加成熟和豐富多采。�

石濤為清初四名畫僧之一(其餘為弘仁、髡殘、八大山人),他以深厚的文化素養、奇特的人生經歷,在繪畫實踐與理論上,刻意突出「創新」。他繼承前人的傳統,但反對「我為某家奴」、「食某家殘羹」,主張「我之為我,自有我在」、「法自我立」。繪畫要從現實的山水、景物中去觀察、尋找素材,但決不是簡單的臨摹,而要有自己的思想、認識與感情,「搜盡奇峰打草稿」(人稱其「得黃山之靈」),使「山川脫胎於予」,「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借畫表達自己的感受,「發我之肺腑,揚我之須眉」。他還主張「筆墨當隨時代」,在師古的基礎上要「開今」。他擅長畫山水、蘭、竹、花果、人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尤以奔放縱恣取勝。繼承與發展了「以書入畫」的文人傳統,與整幅畫總體藝術構成上節奏的奔放,融成一體,取得統一與和諧。處處體現其脫其古人窠臼的「創新」精神。�

他是十七世紀中國最富創造性的一位藝壇巨匠,那孤高自信的個性,過人的藝術領悟力及積極進取的創新精神,決定他攀向中國美術史上的新高峰。

石濤的繪畫風格蒼郁恣肆、布局奇險,作品以磅礴氣勢展現宇宙萬物充沛的生命力量。

「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於大滌也。」石濤如是說。

石濤在創作中總把個人的主觀情緖及感覺置於首位,他在山水畫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僅僅在於其對名山大川的廣泛遊歷及細致觀察,而是依憑一種與生俱來的氣度和特質,

把個人的感知完全投入自然造化的奧秘情景之中,並藉異常奔放的情感及使命感,以超越前人的成規敎條,打破習慣中的理想完美形式。

在其劇跡《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中,林巒翠滴,瀑水爭懸,圓融渾化的氣勢貫通整張作品,眼前似亂非亂的斑駁墨跡在瞬間大開大合,迫力四射,一股夾雜著興奮與缺堤般的強大動力躍然紙上。在這由奔放線條構成的感知空間中,石濤把墨點的特性也運用達到極致。

《荷花圖》軸是石濤另一件出色作品,畫面中荷葉、蓮蓬、雜草錯綜交織,濃淡墨色互為襯托,只見剛健蒼勁的筆畫縱橫其間,大有驚電奔雲的氣勢。在《搜盡奇峰打草稿圖》、《荷花圖》,石濤的自律性線條與空間表現,傾向於把自然對象的生命力及個人內在激情完全投射於畫面之中。

9. 姓氏「方」的來源

方姓起源!!
方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黃帝神農氏裔孫雷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及《世本》等所載,相傳上古黃帝神農氏之裔孫雷,封於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陽龍門,東至密縣東境,綿延於伊川、偃師、鞏義、登封、滎陽、密縣境內的嵩山),後人以封邑為姓,稱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黃帝時「以功封方山」,黃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應該說方氏起源於河南嵩山一帶。
2、出自姬姓,為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之後,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西周後期宣王時,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獫狁,特別是平息南方荊蠻的叛亂中居功至偉,周宣王封方叔於洛(今河南省洛陽市),其子孫以祖字為姓,稱為方氏,史稱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為神農氏第8代孫帝榆罔子雷之後,以地名為氏。傳說神農有後裔開始得雷姓。傳至8代孫帝榆罔之子雷,黃帝伐蚩尤時,因功被封於方山(大致為今河南省葉縣南),其後子孫有以地名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黃帝時嫫母之後。亦為河南省方氏(疑與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後所分。據《元和姓纂》所載,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後裔),生有六子,皆進士。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孫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數民族有方姓。如現今的滿、蒙、傣、回、土家、朝鮮、台灣土著、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農氏第九代孫。黃帝伐蚩尤時,雙方激戰於涿鹿,雷奮勇殺敵,將生死置之度外,佐黃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戰爭勝利後,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今陝西省隴縣)。夏代時,其部落遷至今河南葉縣南、方城縣東北一帶,其後子孫有以封邑為氏者,稱方姓,他們尊姬方雷為方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方姓以河南省為發祥地,後來南方各地出現的方姓有些成為望族,均是河南方姓向南播遷的結果。西漢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 ,為避王莽之亂,遷移到安徽歙縣東鄉安家,其三孫之長子方贊的子孫繁衍播遷於嚴、衢、婺、越,贊之二弟方觀的子孫繁衍播遷於九江、滁陽、莆田,其三弟方弘的子孫則分衍於徽、宣、池、秀、湖、常。隋唐以前,青州(今山東省淄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一帶及北方的一些地區,也都有方姓居民。唐初,有河南方姓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漳州。唐德宗大中年間,都督長史方王叔自安徽歙縣回遷河南固始方龍山居住,方王叔有孫名廷滔,其後裔有遷饒、信、江、蘇諸郡;另一孫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亂之原因,徙居莆田剌桐巷,並改其名曰方巷,其六子皆進士及第,後其子孫中有的與阿拉伯人通婚,並信奉伊斯蘭教,後從中分出一支於宋元之際為避亂遷至海南島瓊州定居。此際有一支方姓從河南省固始避亂南遷,先達福建省福州,再遷漳州之龍溪。明初,方姓因方孝孺遭受一次空前劫難,燕王誅殺方孝孺,同時滅其十族(九族加上學生),受株連而死者達八百七十餘人,被充軍者數以萬計,有逃至河南省鈞州(今禹州)者,後發展成大族。同時,方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至河南、河北、山東、安徽、陝西等地。清初,有漳州龍溪一支遷入台灣省,不久閩、粵中的方姓人也有入台者,後有飄洋過海落籍異邦者。可見,方姓不僅在中原發展繁衍,而且多次南遷,相當廣泛地分布於江南各省,有些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如今,方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安徽、河南二省多此姓,二省方姓約佔全國漢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浙江、遼寧、江蘇、福建、雲南亦多此姓,上述七省方姓約佔全國漢族方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方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六。
三、歷史名人
方 干:新定(今浙江省建德)人,唐代詩人,因缺唇,故在科舉中不被錄取,於是隱居會稽鏡湖,終生不仕。其詩聞名江南,多以流連風物和格調低沉為主題,死後追賜及第,有《玄英先生集》傳世。
方 清:唐代農民起義領袖。唐代歙州人(歙州治所在今歙縣)。762年,江南發生大規模疫災,百姓民不聊生,方清率領歙州飢民揭竿而起,憑借山區險要地形同官軍對抗,一時應者如雲,隊伍在很短時間內就發展到了數萬人。763年,方清率領農民軍進軍貴池秋浦的烏石山,與廣德一帶的陳庄、陳五義軍會合,採取積極進攻的態勢,連克周圍縣邑。765年正月,方清的軍隊屯紮石埭縣,並乘政府軍准備不周時,勇猛進擊,攻克歙州,擒殺刺史龐浚,一時威振江南。此後,方清在黟縣赤山鎮修築城池,自建閶門縣。766年(唐代宗永泰二年),唐王朝派大將李光弼進剿,唐軍主力部隊又得到了豪紳吳仁歡數千民團的幫助,方清雖據險扼守,但寡不敵眾,戰敗犧牲。
方 會:俗姓冷(992-1049),袁州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先作小官,不稱職,出家,從楚圓學禪法。後在楊歧山和雲蓋山弘法,言行常常更加離奇。如上堂說:「舉古人一轉公案,布施大眾。」過一會說:「口只堪吃飯。」又如:「慈明忌辰設齋,眾才集,師於真(畫像)前以兩手捏拳安頭上,以坐具畫一畫,打一圓相,便燒香,退身三步,作女人拜。」可見教法還是臨濟宗和雲門宗的奇警一路。嗣法弟子有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等。他死於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年五十八歲。臨濟宗兩支派之一的楊岐宗由方會禪師創立,楊岐宗是臨濟的正脈,方會以後,臨濟一系延綿不絕。
方 臘: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人,一說歙州(今安徽省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1120年率眾起義,自號「聖公」,建元「永樂」。起義軍攻陷數十縣,東南震動。次年夏,被俘後在開封就義。
方 岳:宋代詞人。字巨山(1199-1262),號秋崖,新安祁門(今屬安徽省)人。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進士,曾為文學掌教,後任袁州太守,官至吏部侍郎。因忤權要史嵩之、丁大全,賈似道諸人,終生仕途失意。工於詩,多描寫農村生活與田園風光,質朴自然。其詞多抒發愛國憂時之情,風格清健。著有《秋崖集》四十卷,詞集有《秋崖詞》。
方 鳳:南宋詩人。字韶卿(1241-1322),一字景山,浦江(今屬浙江省)人。宋 末任容州文學,入元歸隱於仙華山。詩文多抒寫亡國之痛。有《存雅堂遺稿》。
方 回:宋末元初詩人。字萬里(1227-1307),號虛谷,歙縣人。宋景定進士,知嚴州。降元,授建德路總管。後罷官,往來杭歙間。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為生。曾編《瀛奎神髓》。著有《桐江集》等傳世。
方 苞:字鳳九(1668-1749),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省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康熙年間進士,1711年因文字獄牽連入獄,得人營救,兩年後出獄。後官至禮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當時頗有影響。主張寫文章應講究「義法」,「義」指文章的內容,要符合封建的綱常倫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結構條理,語言雅潔;從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所作文章多宣揚封建禮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義。著名的《獄中雜記》,記述了在獄中耳聞目睹的種種丑惡事實,暴露了清代司法制度的腐朽和黑暗。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傳世。
方 薰:字蘭坻(1736-1799),一字懶儒,號蘭士,又號蘭如、蘭生等,浙江省石門(今崇德)人,清代書畫家,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尤工寫生。蘭士幼慧敏,自小同父親周遊浙江全境,眼界開闊,又廣學博取,得以成就其繪畫的大業。與畫家奚岡齊名,世稱「方奚」。著有《山靜居論畫》傳世。
方從義:貴溪(今屬江西省)人,元代畫家,以擅寫雲山著稱,筆墨蒼潤。方回:安徽歙縣人,元朝文學家,標榜江西詩派,並倡一祖(以杜甫為一祖)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之說。曾編《瀛奎律髓》,評選唐宋以來的律詩,今存《桐江集》。
方克勤:字愚庵,浙江省寧海人,明時曾任濟寧(今屬山東省)知府三年,治民施以仁政,戶口倍增。因犯「空印案」被誅殺。明代禮部給事方言直,與方克勤為兩兄弟,為避免株連,方言直把其宗族一脈遷居贛南於都上方,當地也叫溪上方,溪下王,以紀念自己與方克勤血肉兄弟之間的感情。方孝孺被株連後,浙江寧海方氏余脈皆遷居贛南。孝孺兩孫被言直之子營救成功逃至贛南一帶。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人稱正學先生,方克勤之子。浙江寧省海人,明初文學家。幼聰穎,及長從學宋濂,有「小韓子」之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薦授漢中府教授。建文初,召為翰林侍講,遷侍講學士,更定官制後,改文學博士,總裁《太祖實錄》等書。力主復古改制,創行井田,對建文朝政影響較大。靖難之役中,朝廷詔檄多出其手。曾致書燕世子朱高熾,謀離間燕王父子,以緩燕師,均未成。燕王奪位後,命起草登基詔,堅執不從,被滅十族。但是方孝孺並不絕後,因為當地流傳仲愚、仲憲的故事至今。著作甚富,有《孝經誡欲》,《宋史要言》,《帝王基命錄》等。永樂中禁藏其書,犯者至死。後人輯其所遺成《遜志齋集》。
方以智:安徽省桐城人,明末清初學者,明末曾官至翰林院檢討,為明季四公子之一。入清後,出家為僧,著有《通雅》、《物理小識》、《東西均》等。
方維儀:名仲賢,字維儀,明末清初安徽省桐城人,方以智之姑媽,青年寡居,與其嫂共同教育方以智,有《清風閣集》,又編歷代作品為《宮閨詩史》。
方國梁:元末清初名醫。方國梁原習儒,因科舉失意,遂棄儒習醫,自研《醫宗金鑒》、《外科正宗》等醫籍,專事外科實踐,名播欲、績溪、昌化、淳安等地,求醫者甚眾。其子緒寶、孫以祝、曾孫成春均承其業,以醫名世。來孫家萬(字德章),繼承祖傳外科,在洪琴村開設春生堂葯店,醫名大盛,求診者絡繹不絕,著有《德章祖傳外科秘本》。家萬子正光,孫德猖、德善,曾孫善滋承其學,善滋年逾古稀,仍在野雞塢專事外科。野雞塢外科對發背、腰疽、五腫傷寒、乳疽、療瘡等無名腫毒有特效,葯到病除。方氏認為外科疾患皆因"風從上受,濕從下注"而致,須內、外並治。施治除精製祖傳各種丸散膏丹外敷,還注重內服。並提出外科疾患並非都由火熱之毒而生,除療瘡外,很少用清熱解毒葯。
方玉潤:字友右,又字黝石,自號鴻蒙子。1811年出生於文山州廣南縣城西街。寶寧(今雲南省廣南)人,清代學者、文學家和書法篆刻家。在文化領域有多方面的成就。方玉潤自幼喜歡攻讀詩書,博學多才,卻對科場考試之經學反不著意。他的父親為此將他鎖禁於書房,強令致力於經學,以期科場高中,光宗耀祖。曾官至隴州州判。光緒九年(1883年)鳳翔知府李勤伯特委任方玉潤先後代理過千陽、麟游縣令,尚未到任,就於1883年8月24日病故,終年73歲。
方聲洞:福建省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赴日留學,並加入同盟會,其兄方聲濤和姨、兩嫂及妻皆為同盟會會員,後參加廣州起義並殉難,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誌敏:江西省弋陽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六大當選中央委員,1934年率紅十軍作為抗日先遣隊北上,後因叛徒出賣被俘,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義。時年56歲。遺著有《可愛的中國》。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新安郡:秦初置縣。晉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後移治安徽省歙縣一帶。
2、堂號
正學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為漢中教授,蜀獻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師。建文時候,入京做侍講學士,名他的書宣叫「正學堂」,人們稱他"正學先生"。燕王朱棣奪位,強迫方孝儒寫即位詔,他堅決不寫,結果被殺殉國。
此外,還有堂號:「河南堂」、「六桂堂」、「敦本堂」、「觀禮堂」、「倫敘堂」、「乘裕堂」、「敦必堂」、「思誠堂」、「紹遠堂」、「重慶堂」、「崇考堂」、「義德堂」、「溯源堂」等。

閱讀全文

與龔孫文化纂刻多少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