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評價文化現象怎麼寫

評價文化現象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10-15 11:17:10

⑴ 文化現象評論怎麼樣寫

論鳳姐和犀利哥----供參考

古人說,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何況人呢?但從大眾看待「鳳姐」、「犀利哥」的眼光來看,此言真是差矣!

前段時間,一個叫羅玉鳳的姑娘,人稱「鳳姐」,因為長相醜陋、語出雷人,而徵婚條件又出奇高,「雷」到公眾一片,一時成為網路紅人。這個羅姑娘一出,眾生喧嘩。然而以戲謔者和罵者居多。諸如精神病院跑出來的,腦子有問題,整一個豬八戒的臉,武大郎的身材;有著變形金剛的血統和一張車禍現場的臉,彷彿是活死人的現實版。甚至有人建議送她去檢查一下腦袋是否有問題。什麼難聽的話都出來了。

盡管我也被她的話「雷」倒過,但回顧公眾包括媒體對她的評價,心不禁涼了一截。羅玉鳳無疑是一個弱者,她只是一個打工者,不管從哪方面來講她都不佔優勢,甚至可以說是從農村出來的打工者的一個標本,是這個相當弱勢群體的一個代表。她不滿意現在生活,想要突破現在這種生活,這一點無論如何是值得理解的。像任何一個姑娘一樣,她也有追求她幸福的權利。她說的那些徵婚條件,對於長相稍微好一點的姑娘來說,其實並不為過,誰都有自己心中的白馬王子嘛,試想,一個絕色美女講出她一樣的話作出一樣的行為,會有這么多人戲謔嗎。但這些落到羅玉鳳身上,因為她長得丑、長得矮、語出驚人,便淪落為世人的笑料、笑柄和無情戲謔的對象,甚至一些媒體也助紂為虐(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也如此,尤其不能讓人忍受),不禁為她鳴不平。她的行為、話語難道有擾亂社會秩序?沒有!她的話難道突破了人們的道德底線?也沒有!但為什麼她就惹得公眾一陣譏謔,以此自鳴得意?這恐怕與我們社會長久以來不自覺地歧視弱者有關,我們比誰強,我們便有俯視誰的權利;我們比誰地位稍微高那麼一點,我們似乎便有了優越感。古人說,這是五十步笑一百步。魯迅說,這是阿Q精神。

有人評價羅玉鳳說,這是懶蛤蟆想吃天鵝肉,這當然是譏諷的。但正是這個「懶蛤蟆想吃天鵝肉」,卻道出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誰都有追求自己想要追求東西的權利,哪怕是只懶蛤蟆異想天開地想吃天鵝肉。只要追求的不是違法違反社會公德的,我們都要維護這種權利,哪怕是這種追求多麼可笑!

在「鳳姐」背後接連崛起的,還有近日火爆的網路紅人「犀利哥」。這又是一個被惡搞戲謔的對象。這是寧波街頭的一個流浪漢,無意中被人拍了照片貼到網上,因其放盪不羈、不倫不類的感覺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引來無數評論、驚嘆、惡搞和戲謔。

果粒網網友評論到:歐美粗線條搭配中有著日泛兒的細膩,絕對日本混搭風格,絕對不輸藤原浩之流。發型是日本最流行的牛郎發型。外著中古店淘來的二手衣服搭配LV最新款的紙袋。絕對諳熟混搭之道,從視覺色彩搭配上講,腰帶絕對是畫龍點睛之筆。然而這根腰帶絕非那些上班族小白領所得承受得起的,全球限量發行的GUCCIxclot混色系腰帶,只有那些敢於為潮流獻身的人才能懂得。也有人評價說:型男!那銷魂的發型,憂郁的眼神,唏噓的胡茬子,時尚的日式混搭風格……膜拜。更有時尚網站把他著裝與明星著裝一一對比,一一點評。各種ps惡搞圖片也層出不窮。

其實,據報道這個流浪漢是有著悲慘身世的,是一個可憐人。他是寧波街頭精神有問題的一群流浪漢之一,沒有身份,沒有家。但就是這樣一個可憐人,公眾關注的不是政府應該如何保障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人身安全;關注的不是社會應該給他們怎樣的關愛;關注的不是這樣弱勢人群的冷暖。而關注的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娛樂」話題,真是既無聊也可悲,令人齒冷。

在這些背後,我們無疑可以看到,很多人是不尊重人的尊嚴的,不尊重人的權利的,甚至許多人根本沒有這種意識。對於弱者的同情,對於弱者權利的尊重,應該是一個文明民族最基本的要求。而社會形成對於人的權利尊重的氛圍,是靠公眾推動起來的。可現今看到的情景,如何不叫人心涼?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也淪落到社會最底層,我是否會如「鳳姐」、「犀利哥」一樣被人笑謔譏諷呢,感受到的是人情冷漠呢?想想,背脊已不寒而慄。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可能成為「鳳姐」、「犀利哥」的一天,想想吧!

⑵ 如何寫文化評論

首先簡述文章內容; 其次談感想(可以就文章作者的意圖,或者自己有什麼啟發, 或者對某一細節進行評述,或者對人物或事件發表看法), 可贊揚\批評\提出問題,皆可. 能寫出好的文章的人必然會有自己的思想體系。我想首先要給自己「尋找」一個思想附體,通俗的說是一種信仰。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粹,還是五四之後從西方舶來的現代主義,甚至是所謂的後現代主義等等,選擇其一或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作為自己寫作的思想支柱,這樣就會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比如徐不老就明確表示他的「研究成果」是「官僚是萬惡之首」,雖然我對他的這種觀點不敢苟同,甚至還「頗不以為然」。但是,正是在這種思想構建的支配下,不老才寫出很多有力量的文章,達到了「刺貪刺虐入木三分」的效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了自己的思想追求,就會堅定自己的立場,不為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更不會盲目寫作,跟風式地重復他人的觀點。特別對於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年輕的知識分子來說就更為重要了,這不單是寫文章的根本,更是培養自己獨立的文化人格的思想基礎。我想多說幾句的是,就是對於評論或雜文創作而言,「揭醜」是其生命所在,有評判才會有發展,因此,大多的雜文都延承了魯迅的道路,而發揚魯迅精神並是一味的模仿魯迅的寫作手法,他的雜文寫作別人是學不來的。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作為中國具有獨立文化人格的現代知識分子的楷模,魯迅是一個文學家,但他更是一個思想家。 就具體創作而言,積累和選材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我也無需贅言。針對具體的事件或人物來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是文章的主線,而怎樣從一個點擴大的一個面,甚至是一個體,這是些評論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從現象說到本質,文章寫作要有邏輯,這樣才能告訴讀者文章想要表達的東西。雖然一些純評論文章讀起來很枯燥,但這樣的文章卻很有力度,能夠看到作者的真工夫。現在的很多評論,無論是紙媒上的還是網路上的,所揭示得問題人們大都能夠看出,真正寫得很深刻,沒有多少,這樣就產生了很多的文字垃圾來重復著已經重復過多遍的觀點。 必需明確的一點是,評論,不是作者發泄感情的工具。在很多的評論文章中我們都能發現一個強烈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最初發現這個通病是在我寫作的時候。這種文章作者寫起來是十分容易的,而且感覺很過癮,而讀者讀起來也很過癮,但是這只是表面現象,真正把文章推向一個高度靠的並不是作者的憤怒程度。我們不否認文章需要感情,但這個感情必須得跳出作者的主觀情緒,需要表達一個客觀事實。魯迅曾說他的雜文經報刊發表需要編輯抽刪三四次,而我們讀起來依然是那麼有味道。當今的一些雜文恐怕經過一次就形同白開水了。我想我們寫這樣的文章只是有了自己「儒雅罵人」的暫時的壯陽葯,因為它的存在,文章被冠以深刻、幽默、辛辣等光環,而這實質上,這也只是陽痿患者自鳴得意的意淫而已。就此而言,憑欄論世的那句「與其空發牢騷,不如伏案成文」的號召口號,本身就導向就錯誤了。 有人說現在的雜文和時評打起了架,如果真要把它們當作兩種小的文體區分開,那麼,我想它們是可以互相借鑒的。一篇好的評論應該是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結合。這種結合必須是合理的,過分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風格,而這些迥異的風格卻都表現出相同的味道,這種味道就是評論的一大魅力所在。這種魅力更是評論在文學本體中的生命力。 寫作要創新似乎是近來提的一個很響的口號,也是在當今文字垃圾大量出現的情況下作者做出的一個選擇。《雜文選刊》去年曾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新雜文寫作」,而就其選登的優秀作品來看,它們的新主要還是在形式上。內容上的創新似乎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靠以維持的是選材上的新穎。因此,創新也是眾多作者的一個難題。不過我們不能一味的求新而把文章的根本忘掉了。求新也不能走向媚俗的道路,當今文壇「拳頭加枕頭」大行其道,作為評判文體的評論,更不能向這種吸引別人眼球的寫作方式「揮手致意」。 一個作者風格的展現靠的是他的語言。每各人都有的語言風格,這和作者本身的文字積累有關。我個人觀點,評論還應以洗練的語言為主,不應過多的粉飾。河邊漫步兄的文字在且聽受到了大家的認可,有著自己的風格,很新穎,可讀性也很強。但我總覺得作者在文中過多的語言修飾削弱了文章的力度。一篇好的文章,必須是刪改得不能再刪的地步,使得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能達到它的效果。文章在投稿前作者要有耐心,把自己的每一篇文章仔細修改。現在在網上碼字不比用鋼筆寫作,但我想一篇文章的出爐是要經得起歷練的,就自己的文章來說,還遠遠還不到火候。

⑶ 作文:怎樣看待「文化熱」現象

在下學識淺薄也只是胡亂瞎說,不好也請各位多多包涵。老子熱這個現象一方面說明中國在世界水平上的影響力,另一方面說明外國的「上進」或者是外國的盲目。中國的傳統文化本來就很好,用中國人的角度來說這是理所應當的。而外國人也關注的話客觀一點可能就是有點盲目了,也許他們是愛屋及烏也說不定。
看待這些東西話那就應該是注意積極保護咯,外國人都喜歡中國人何不利用起來這一點呢?要知道現在尋找一項有開發潛能的東西有多難。
我也只是一說。請別太在意,說得不好也就當個樂子一笑置之~千萬被找在下追究什麼法律責任...謝謝了!感激不盡!!!

⑷ 「現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現象」一論文怎麼寫要1500字哦!

1、 您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價值?◆ 越來越會看到傳統文化的價值。◆ 傳統文化精緻、典雅、高貴,有它自身內在的境界之類,不一定要「古為今用」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它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積淀,應是我們每一個現代的中國人的心靈深處的寄託與歸宿,它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是極其深遠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吸收青年人來參與,才能永葆青春。◆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深深浸入中華兒女的血脈,現代社會中要繼承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是改變現代人價值取向、引人向善、凈化社會風氣的良方。◆ 我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及其重要,當前社會缺乏道德,為了使下一代的孩子們真正成為祖國的棟梁,必須盡快宣揚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如果處理好的話,就是文化財富,反之,就是文化包袱。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有機的結合起來必能振興中華。◆ 只有學習外國的長處,才能立於不敗;只有發揚本國的長處,才可佔得先機。◆ 我覺得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存在的一種標志和形式。◆ 是打造社會轉型期中華民族新的精神支柱的核心內容,沒有對中國自己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沒有中華民族。◆ 不可或缺。◆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的精神家園。◆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根本。她為現代社會提供精神資源和智慧支持!◆ 傳統文化有其自身的魅力。這與現代社會並不是完全不相容的。現代社會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內涵。以比喻來說,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是根與葉的關系。葉與根不同,但葉永遠無法離開根。◆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寄託。◆ 傳統文化是現代社會得以發展的根基。◆ 傳統文化並不是過時的,老掉牙的東西,反而,這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所在,如果失掉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支撐作用,任何的事情都會失掉前進的動力。◆ 社會風氣的凈化正需要傳統文化的振興。◆ 立新並不需要破舊。◆ 在現代社會,傳統文化的熏陶可以讓個人修身養性,不為渾濁的價值觀所腐蝕,保持人格的相對獨立。◆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積淀,是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 沒有傳統就沒有現代。傳統文化的價值需要一批有識之士的努力才能使其發揮更大的價值,特別在現在學習西方已經成為正統的當今中國,學習永遠是一種思潮,是一種運動,運動需要人以及人群的力量。◆ 很有價值。中國現代社會沒有一種精神寄託。這種寄託恐怖還要從傳統文化中找。◆ 在現代社會,我國傳統文化應該大力弘揚。◆ 應該大力發揚!◆ 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社會。◆ 丟失了傳統文化幾近於丟失你自己前進的方向◆ 簡單來說,現代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發展,我認為文化是一個歷史積淀的過程,因此,現代文化本身很大一部分是傳統文化的積淀。從這里角度來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現代文明持續發展和健康發展的基石。◆ 傳統文化是我們重要精神財富,現代社會更需要我們重塑傳統文化。◆ 待進一步思考。◆ 傳統文化給予我們精神力量和修養底蘊,現代社會對此越來越淡漠,道德水平一直下降,有必要再次大力弘揚。◆ 我覺得: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也是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構成。每個民族都有構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傳統,它影響著國民心理。◆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中,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觀念的體現。◆ 在現代社會的各種危機,人們發出了「可持續發展」「回歸自然」 「救救地球」等呼喊,而且為了對付這些危機,人們已經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卻無法從根本上扭轉這些危機繼續惡化的勢頭。要想徹底地解決這些現存的問題,必須高揚中華傳統文化所擁有的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的思想,也即:「天人合一」精義。我想這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價值所在。◆ 我認為,傳統與現代並不是相互排斥的,它們是相互包容的。現代是相對傳統來說的,而傳統這個概念的出現卻恰恰是在現代社會中。因此,傳統文化中必定有一些東西對現代社會是有用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某些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束縛和桎梏。我們必須正確引導傳統文化的走向,使之更好地為現代社會服務。◆ 傳統文化無疑是一個民族得以凝聚的最強有力的黏合劑。文化滋生出道德和文明。在現代國際化日趨加強的社會,更需要一種本土化的東西用以證明自己民族的存在,以及規范和統一人們的價值觀念。◆ 傳統文化過去有用,現在有用,將來也有用。其價值大小不在文化本身,關鍵是掌握和運用文化的人如何去充分發揮,怎樣去加以利用。◆ 現代社會是一個文化多元,秩序在混亂紛雜中重建的時代。面對紛繁蕪雜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面對中西文化的碰撞。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才能找到精神上的立足點,吸取智慧,讓我們知道怎樣正確地思考,正確地說話,正確地做事。◆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經過幾千年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在現代這樣的社會轉型期,傳統文化對人們的精神生活、價值取向人有不可磨滅的作用,使人們不斷思考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 ◆ 傳統文化是現代社會價值體現的一部分,而要更好地實現現代社會的價值,必須與傳統結合,建構在一定的傳統之上。◆ 我認為,傳統與現代是相互包容的。我們必須正確引導傳統文化的走向,使之更好地為現代社會服務。◆ 傳統文化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具有長久不變的價值,在現在西方文化佔主要地位的世界裡,我們很需要探索一下當今的文化思潮是否對我們有益,傳統文化對彌補我們的不足有很大價值。◆ 我認為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來源,是一個民族從根本上獨立的基礎;同時它也是文化創新發展的條件和依據。◆ 傳統有精華,也有糟粕,現代社會價值也是有優有劣。◆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區別於世界其它民族的本質特徵。◆ 應該大力的發揚傳統文化,其在現代社會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的寶藏,如果說它們中有過時的部分,那是現代人對它的理解不夠深入和靈活,也有可能是受了已有的對傳統經典解讀的影響。如果認真地接觸原著經典,會受益無窮。◆ 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應該汲取其中的精華部分。◆ 現代生活離不開傳統文化,她是我們幸福生活的源泉和動力,離開了她,我們就會像離開水的魚兒。◆ 應該在現代社會大力倡導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它蘊涵在每個人的血液里,它決定著這個民族的未來。◆ 對本民族文化,我首先表示尊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必須以傳統文化為基礎。◆ 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無價的,但也正因為其在現代社會中價值不可估量,又很難轉化成生產力,不被社會大眾所重視。◆ 傳統文化在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和人生座標,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 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其中雖然有糟粕,然而更多的是精華;其負面效應固然足以構成現代化的滯礙,然而其正面效應與中國現代化並無內在的沖突,關鍵在於批判性的改造、創造和揚棄。我們在全球化趨勢越演越烈的今天,進行中西文化交流的時候,應當注意樹立並保持自身的民族文化主體性。這種主體性是提醒我們在進行交流時、在交流中發生沖突時,不能「迷失自我」,不能喪失民族自信心,必須以理性的態度去鑒別、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 傳統文化一直在現實中活著。它是現代中國人精神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很欣賞中國傳統文化,我覺得它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我們現在的社會應對此給予更大的關注。◆ 現代社會不是缺少傳統文化的內容,而是缺少土壤、環境,從而使傳統文化的價值得不到體現。◆ 我看過很多關於佛學方面的書,我覺得儒家文化與佛學還是有很多相關的地方。傳統文化,能保存下來,且發揚光大,至少能在我個人身上找到。所以我個人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價值是不可估計,尤其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們很容易迷失自我,缺乏信仰。◆ 我們知道有些古董價值連城,而古董是從傳統文化傳統中出來的,因此傳統文化能夠復活的話,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俗氣的說是多麼值錢

⑸ 談談你身邊的文化現象及你的看法 三分鍾演講

近來網上掀起一波又一波,關於文化現象的討論,比如說「孔子像」,「弟子規」等,人們是慷慨陳詞,各抒己見,有的是義憤填膺,痛心疾首,更有些是口誅筆伐,吐沫飛濺了。坦白的說,這許多人關心國家大事,是好事,中國人的文化意識,思想水平比之改革開放前,比之解放前,比之上溯到1840年的一百多年前,都突飛猛進的提高了,這真的是大好事,可是,關於歷史文化,誰有絕對權威可以評判呢?誰又有多少資格可以修改呢?中國傳統文化有數千年的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並且傳承有序,那正是中華民族的根呀。中華文化的基因是華夏原始遺傳而來的,就像我們中國人遺傳的黃皮膚,黑頭發一樣。
中華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糟粕與精華組成完整的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非就是將古文中有關封建意義的文字,詞句刪除就是去其糟粕了,如果這樣簡單的認識,無疑是愚蠢的,或是自欺欺人的。文化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資源材料,文化還有一個利用或借鑒的作用,傳統文化是要為今天的社會服務的,所謂「古為今用」是也。中華傳統文化有許多優秀的閃光點,比如具有中國特點的成語,和許多的格言警句,思想深邃,文詞華美,這些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有一些詞句肯定會具有封建社會的色彩,那是為了那個時代的需要,是為那個時代服務才會有的,那些東西肯定與今天的現狀不符合,是於我們的當今社會不一致的,盡管如此,我們也要承認那就是當初中國的哲學體系,所以我們必須要從兩方面看問題,那就是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全盤否定,這是因為生搬硬套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毫無意義的,全盤否定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不可能的,我們承認和崇拜孔子是中國古代優秀的哲人,無異於我們承認或崇拜周口店猿人是我們的祖先一樣。我們不能以今天的的標准去衡量古人的思想意識,就像我們不能用今天的審美觀點去挑剔猿人的醜陋一樣。如果我們對古代的文化生搬硬套,是不是有些像「掩耳盜鈴」,或「刻舟求劍」,呢?如果我們對古代文化全盤否定,是不是有些像「邯鄲學步」,或「買櫝還珠」呢?我們不能違反基本原則,我們不能回到古代與先賢們對話,就像我們對於一幅古畫,不能對它隨意的塗抹一樣,我們自己不能像唐吉可德一樣的穿上盔甲,拿上長槍,騎上馬去戰斗,也不能要求張飛拿著機關槍去沖鋒,這就是事實,事實就是實事,只有實事才能求是。我相信中國的思想界,不應該再步入這樣的死胡同,重復同樣的錯誤。
古文化的「糟粕」都是些什麼呢?如何正確的理解呢?或者說怎樣的詮釋才會有現實意義呢?比如「忠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這是古代特有的忠君意識,也就是愚忠,沒有其他的道理,這在今天已經不存在了,更不可能了,演繹為今天的現象,如果我們明天要上戰場了,對於祖國,對於人民,我們就要不怕流血犧牲,我們會慷慨赴死,服從命令,聽指揮!忠誠還會有的,信仰還是要堅定的。還有孝順,孝順老人是天經地義的,這是人情感的寄託,但是也會有老人做的事,讓孩子孝順不起來,今天的解釋可以是父慈子孝,非原則問題父雖錯,兒亦應以孝為先,原則問題,則以忠義為先,(所謂忠孝不能兩全)如果父親犯了國法,兒子犯個包庇罪,父子同入監才算是孝順嗎?
必須看到社會是發展的,不可能倒退,所以必須要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引人新的先進的科學的知識,中國傳統文化注重的是修身正己之法,為人處事之道,博愛仁義,真誠高潔,喻物寓理,形象生動,這些可以作為個人素質基礎打牢,但是,光有這些還不行,重要的是團結,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才是根本,而且只有社會主義才有真正的團結,學習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從而使我們的社會,成為一個具有優秀傳統文化基礎的,一個明確現實並正確指導現實的,一個懷有遠大理想並為之不懈努力的希望社會。
如果有人借文化現象,攻擊社會主義中國大陸,從中是不難看出其骯臟的陰謀,他們總會露出馬腳的,他們是要強調極端,故意攪渾水,這就是他們別有用心,居心叵測的險惡目地。在這里我想告訴這種人,中國的傳統文化你反是反不掉的,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永遠存在著。中國傳統文化你捧,也是不能欺騙人的,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也不是替代一切的靈丹妙葯。所以,不管是「孔子像」還是「弟子規」,並沒有什麼根本矛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引導,我們更重要的是學習認識其意義,而不是注重表象

⑹ 對當下文學或者文化現象的評價

現在已然純文學市場越來越小。而真正想探求他們的人通道也無。人們大多沉溺於虛妄的文字中。什麼玄幻,異界………總之,真正的文學,名存實已亡。我是一個寫手,深有感觸。甚至是有好的稿件,無處可投。出版商也在關注的是市場,而不是質量。甚至一些文字是被製造出來,不再是寫作。當下的所謂寫作,成為功利,成為官僚主義。

⑺ 談談文化現象和個人文化目的和作用,寫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議論文

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存在著那些可恥的行為。隨地吐痰和亂扔垃圾。隨著人們意識漸漸的單薄,那些白色污染慢慢侵蝕大地每一寸的土地,到處的污穢的痰液踐踏於土地上。在我們的學校,街道甚至是每處地方都有這個不文明的現象。這能說明什麼呢?如果我繼續這樣肆意的毀壞環境我想世界的末日就會在明天。培根曾說過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所以我們要有一種強烈的意識去維護和保護自然。去抵制那些不文明的現象。這樣,當我們握起國家的一抔黃土,就不會在感到一絲的慚愧。關於措施,一。我們要有一種警惕與意識不去亂扔垃圾與吐痰。二。鼓勵與勸誡同學不要亂扔垃圾三。如果不行就採用扔垃圾和吐痰罰款的形式。嗯納自己寫的不知道字數到了沒。

⑻ 如何看待這些文化現象

一,國家的經濟軍事這些硬實力強大了,政治文化這些軟實力很自然會強大受人注意
二,傳統文化本來就生命力強大,傳承了兩千多年,是我們民族的根,只是近代五四、文革被愚蠢地批判、拋棄;現在當那種瘋狂年代過去,人民可以理性對待傳統和歷史時,它的價值就彰顯出來了
三,傳統文化的復活充分說明了它對現代現實生活的重要

⑼ 我身邊的文化現象的調研報告怎麼寫呀

「大一統」文化的現象 美國學者魯斯·本尼迪克認為文化是"通過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動方式,一種使這個民族不同於其他任何民族的形式。"每個民族都是不可替代的,在文化都具有其自己的唯一性與特殊性。 對於文化的概念,我們也可從其類型來界定。關於文化的分類,我有自己的看法。民族文化是上位概念,代表國家;其次是地區文化,代表省市州;再其次是集體文化,代表小范圍的群體;最下面的是個人文化,代表個體。於我而言,個人文化代表了個性,應該是最應該受到尊重與重視,可在長期以來個人文化卻始終湮滅於民族文化或集體文化之中。 中國近代學者梁瀨冥先生的分類是:"文化不外三個方面:精神生活方面;社會生活方面;物質生活方面。"應該說,梁先生對文化的分類應該是到位的。精神生活方面就是指上文《現代漢語詞典》中的精神財富,包括思想、學術和文學等意識形態的東西;社會生活方麵包括宗教、習俗等,也可以叫做"習俗文化";物質生活則就是一種吃喝玩樂文化。 我以為,在梁氏分類的三種文化中,中國一直都主要只有兩種:習俗文化和物質文化。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自然有著豐富的習俗文化;中國人能活下去,在底限上也就有自己的物質文化,但是我提醒大家,中國人缺乏真正的精神文化,而真正的精神文化是以獨立文化人格為標志的。 無論是歷史上的太平盛世,還是目前改革開放的經濟騰飛,它們與文化繁榮並不一定同時發生,國泰民安只說明物質文化發達,並不等於文化繁榮。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有二者並行之時,但是二者悖行的情況也有很多。譬如,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所以才有史無前例的文化高峰;又如,1916年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的軍閥割據的局面與新文化運動並行不悖。因此,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並無邏輯因果聯系。我們還可以發現,自古以來大思想家的物質文化往往是匱乏的,這是由於精神文化有其相對的獨立性。物質文化只是精神文化的下位概念,因為人活著不只是為了物質生活,人的尊嚴恰好是在思想文化上,這也是人與動物的分界線。因此,我們判斷一個民族的優劣,不應僅以物質文化為標准。 中國歷史出現過的太平盛世(如貞觀之治、開元之治),一直是"大一統"之下發生的。"大一統"確實也有其自身的優勢,表現在社會穩定發展,豐衣足富國泰民安,但也在文化上表現出致命弱點:高度集權,禁錮思想,精神文化匱乏。這樣"大一統"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沒有出現過幾位大思想家。從"大一統"的這個弱點來講,民主才是思想自由的必經之路。春秋戰國時期或軍閥混戰時期,其政見與統治者不合者,可以自由逃往他國或他方,人不留我自有留我處,不用擔心無處逃遁而被迫害致死。獨裁專制國度的"大一統",註定會排斥異己打擊異端,讓新思想無處生根,這樣的國度里不會有真正的思想自由,不會有獨立的文化人格,也就不會有真正的精神文化。 那麼,缺乏獨立文化人格的中國文人又做些什麼呢?從春秋戰國儒士出現開始,中國文人歷來都是為朝廷賣命而已,著書立說多是取悅於朝廷,所謂"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沒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如果遇上思想禁錮或文化鉗制,精神文化就喪失殆盡。東漢末年發生過"黨錮"之禍,起因是由於儒士爭議政弊,終於招來殺身之禍,二三百人連同其家族被誅殺。清朝時期的"文字獄"使峨冠博帶之士"聞風喪膽",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足可以讓文人丟掉小命。這種情況下,文人們"避席畏聞文學獄,著書只為稻梁謀",文字工作只是訓古註解,不敢再有自己的思想,最多隻是詠牙簽、嘆尿壺。文人們個個畏怖避忌明哲保身,放浪形骸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或終日飲酒賦詞醉生夢死,最終淪落為只會吟月哦雪,甚至是風流倜儻的淺薄文人。據載,"竹林七賢"常集於竹林飲酒玄談,或研究如何用煉丹爐煉出仙丹。雖然有人贊賞"竹林七賢"對獨立的文化人格的追求,但由於他們在"玩"上的"突出表現",有人就對他們持了否定態度,將他們嗤之以鼻,將他們謔稱為"竹林七玩"。 對於不屬文化階層的普通百姓而言,自然更是沉溺於物質文化之中了。因為本質上講,物質文化就是吃喝玩樂文化。中國人的這些文化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酒文化、茶文化、煙文化、麻將文化、飲食文化,不一而足。無論精神生活如何貧瘠,中國人每日只是喜歡吃喝玩樂,餐飲娛樂行業在中國永遠是火爆的。 中國"大一統"的方式陳陳相因,"古有科舉,今有高考",二者都是用以統一思想。科舉制度的必考科目是政府硬性規定的《四書》、《五經》之流,高考作文的思想內容也必須符合政府的意志。若有違反者,一律將試卷"格殺勿論",古今皆有之。 "康梁變法"時期,科舉制度已經搖搖欲墜,但考試仍在進行。康有為主張變法,還與千人舉人搞了"公車上書",深受保守派的仇視與嫉恨。他與梁啟超等進京參加了會試,出於對他"妖言惑眾"的報復,官員們將一篇"非常異義可怪之論"的試卷抽出作廢,以為那是康有為的試卷,可後來才發現將梁啟超的廢除了。康有為最終雖還是名列會元第一,讓我們卻可對科舉考試窺見一斑。 現今的高考制度也有類似現象。每年在網上我們看到的得零分的作文,都是因為"奇談怪論"而被"廢除"了。但事實上,這些作文文采飛揚,廣征博引,鞭辟入裡,至少不算不佞之作。它們被廢除掉的原因,無非是顯個人文化,或張針砭時弊,觸及到某些人敏感神經了。國人批判應試教育已持續十載有餘,可高考制度卻仍然"健在",且有"不斷強大"之勢。看看每年高考時,全國上下從政府到市民都非常關注,足見其對國家的重要性。高考已經超越了教育考試,而具有了"大一統"的政治意義,難怪還有人以"除了高考外沒有合理的選拔形式"為由,主張將高考繼續下去。"大一統"並非一種民主形式,它決不會允許個人文化的滋生。倘偌人人都有獨立思想,社會穩定就有隱患,這便是"大一統"的思想根源。 中國的文化以物質文化見長,其實也是"大一統"帶來的結果。中國可以修起高速公路,可以築起摩天大樓,可以讓載人火箭進入太空,可以有驚人的GDP增長速度,但這些都屬於物質文化,跟精神文化無關。要發展精神文化,首先得尊重個人文化,提倡學術自由,不能搞"罷黜百術,獨尊一術"的"大一統",因為凡是有思想的人,其個性都是非常鮮明的。"大一統"的局面若不改變,中國的文化人格永遠不會獨立,中國人的精神文化也就將會永遠缺席。 (朋友這是我最近找的一篇文章,你可以參考的)

⑽ 寫一個文化現象的小作文300字左右

當今文化中的「拿來主義」_800字

記得初中時曾和《課堂內外》的某個編輯老師討論過關於哈韓哈日哈台的問題,老師說我月里不夠,寫出來的東西最後只能是流於無謂的發泄。現在,多吃了兩年米飯的我自然也沒有長太多的閱歷,但是,我仍然想就當下的文化「進出口」問題發表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各種各樣的舶來品進入市場,各種不同的文化藝術形式也接踵而至:歐美的音樂、韓國的偶像劇和偶像樂團、日本的動漫以及港台的影視作品等等。在這些外來文化被引進的數十年裡,可以說對中國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最先接觸的應該是日本的動漫。從最初的「哆啦A夢」「聰明的一休」起,到後來的「名偵探柯南」「火影忍者」「灌籃高手」等等,很多日本動漫形象在中國年輕人甚至中年人的心裡根深蒂固。我決不反對日本動漫,因為我個人也很喜歡。日本動漫無論是從畫工、情節、音效等各方面都堪稱經典,不可否認,日本動漫中有一部分內容比較不好,甚至有「文化侵略」之嫌,但是,中國業界人物卻沒有奉行「拿來主義」,不借鑒、不學習,甚至有所抵觸,如中央電視台禁播日本動漫。國內的動漫如「成語故事」被畫過好幾遍,「三國」、「水滸」也被拍過好幾遍,要麼是政治說教,要麼是情節弱智。因為在有些人眼裡動漫就必須是給孩子看的,而他們顯然低估了孩子們的智商。其實無論日韓、歐美,他們的動漫與影視一樣,是老少咸宜的,迪斯尼動畫中的「米奇」,就是一個男女老少都很喜歡的經典動漫形象。
而較之遺毒更深的台劇,不知是否因為兩岸關系的原因,有關部門就格外放鬆,偶像劇、偶像明星基本照單全收。自F4出現後,台灣偶像劇便在大陸瘋傳,小女生們「×××好帥哦」的尖叫聲在校園里、網路上隨處可見,連不少三、四年級的小學生都跟風痴迷起來。那些空的的劇情、做作的表演、劇中人無所事事的生活以及不切實際的灰姑娘變公主,或動輒青蛙王子、富家公子的荒謬故事,無疑會對當下一代流毒深遠。

閱讀全文

與評價文化現象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