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談談你對青銅文明的認識
青銅文明是在兩河流域文明興起後,經過刀耕火種,石器時代後,通過粗淺冶煉得到銅器的第二次人類文明大發展時期,中國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出現了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青銅器
商朝出土的司母戊鼎,便是現在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出土青銅器,用於祭祀。四羊方尊造型奇特,工藝精美.
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三星堆"文化.
那裡出土的青銅面具,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矚目.
和商朝同期
青銅時代(Bronze Age),又稱青銅器時代、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
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因為其氧化物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由於青銅的熔點比較低,約為800℃,硬度高,為銅或錫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鑄造成型。青銅時代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甚或以石器為主,進入中後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銅器和隨之的增加,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漸漸豐富。青銅鑄造術的發明,與石器時代相比,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青銅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Three-age System)中的第二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青銅時代的特色是青銅的廣泛使用,即利用銅與錫、鉛、銻或砷的合金製作工具和武器。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是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始於公元前3000年。希臘和中國於公元前約2500年進入青銅時代,歐洲較晚,約在公元前1400年。美洲並沒有青銅時代,因為歐洲探險家將鐵直接引進,使美洲直接從石器時代跳至鐵器時代。
參考資料:360網路-青銅文明
㈡ 我國青銅文明的燦爛時期是什麼時期代表作是什麼
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這是上學期剛學完的,可放心使用,一字不差打出來的,望採納~
㈢ 青銅器的文化內涵
青銅器是古代勞動者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的偉大發明,它不僅標志著人類生產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凝聚著極為深厚的文化內涵。它的種類大致可分為:工具、兵器、飲食器和禮樂器等,是研究我國古代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料,其造型與紋飾具有重大的美學價值。
據史籍記載,山西早在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萬榮縣廟前村後土祠附近發現了銅鼎,元狩七年,漢武帝認為是祥瑞,遂改年號為「元鼎」。唐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在廟前村後土祠又發現銅鼎,唐玄宗將原來的河中府汾陰縣改名為寶鼎縣。明、清以來,地下出土銅器漸增,有聞喜縣南王村出土商代「父癸敦」、「〓卣」太原市出土的「銅鸚鵡」,偏關縣出土的商代「〓卣」,永濟縣出土的商代「參父已」,萬榮縣廟前村出土的春秋晚期「〓鋪」和「〓鍾」,代縣蒙王村出土的春秋晚期吳王夫差鑒,渾源縣李峪村出土的春秋戰國間青銅器群,吉縣出土東周銅器等。但上下千餘年出土青銅器總數不多,並且大都被掠奪、盜運到國外,收藏在美、英、法、日、德等國博物館中。1949年以後,文物考古事業受到重視,地下出土文物得到妥善保護。四十餘年來,山西青銅器出土已超過三千餘件,其數量之多,器形之美、紋飾之精都遠遠地超過過去千餘年的發現,成為全國研究商周青銅器的重要出土地區之一。
80年代初,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的古墓中出土的一件用紅銅製造的鈴鐺,經碳14測定,年代約在公元前2085年,略早於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年代,是山西省發現的最早銅製品,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的新發現,是近年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獲之一。該遺址出土的銅鈴長6。3、高2。7、壁厚0。3厘米,是一件含銅量高達95%的紅銅鑄件,它是仿照遺址早期文化層內的陶器製造的,是中原地區目前見到的最早的紅銅製品之一,已充分證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龍山文化時期(含甘肅齊家文化)中國已經進入鑄造銅器的初級階段。同時,在夏縣東下馮二里頭文化類型的典型遺址中,也有早期紅銅和青銅小工具等發現。東下馮遺址面積有25萬平方米。碳14測定,年代在公元前1900-1500年之間,是研究我國夏文化的重要地區之一。
在遺址的第三期文化遺存中,已有銅鑿和兵器鏃發現。經定量測定、光譜定性分析和金相鑒定,除鑿為紅銅製品外,其他均為青銅製件。同時在三期地層中還出土了一件鑄造青銅斧的石范,片麻岩製成。這里青銅小工具的母型都是仿造石器而來,斧,形短小,無銎,不能安裝木柄;鑿,扁平長條形,橫剖面呈梯形,頂端略寬;刀,弧形刃,尖上翹,長方形的柄;鏃,雙翼,兩面有脊,鋌橫剖面有扁圓形菱形兩種,長5-8厘米,酷似石箭頭。銅爵,俯視呈桃形,前有流,後有短尾,流後有柱,柱呈三角形,腹微外鼓,爵身有一道弦紋,圜底,下附三個棱形尖足,素麵,流至尾長14厘米。這些銅製品的造形特徵說明東下馮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仍保留著原始性質,同河南二里頭文化類型相同,這時已經進入青銅器時代。但生產工具仍以石質的鏟、鐮、斧為主。陶寺和東下馮二遺址正處在傳說中的夏墟范圍之內,陶寺的年代略早,相當唐堯至夏人時期,東下馮相當於夏末商初。湯滅夏後,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主要在黃河之南,現河南北部。山西與河南省僅僅是一河之隔的近鄰。考古調查表明,相當於二里崗時期的商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晉南黃河畔的平陸、永濟、垣曲、夏縣、曲沃;東南部的黎城、潞城、長子;晉中有太谷;以及大寧、隰縣等地。這些地方都出土過不少商代文化遺存。目前,在夏縣和垣曲古城南關發現的兩座商城遺址,已引起國內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夏縣東下馮發現的商代城址呈矩形,城牆寬6-8米。圓形建築群基址東西成行,南北成列。此外,還有窯址、窖穴等。出土銅器有爵、鏃等。垣曲古城鎮南關發現的商代早期城址,平面呈平行四邊形,面積約12萬平方米。城內東南部為居民區,中部有一組夯土建築群,可能是宮殿區。有兩座二里崗時期銅器墓壓在城牆上,出土銅器有直領尖錐足、鼎、爵等。
一九九○年初,在平陸縣坡底鄉前庄村發現的商代早期祭祀遺址出土了一批二里崗期銅器。主要有大方鼎1件,大圓鼎2件,一件;同時出土的還有爵、觚、有銎的銅斧等。此外還發現有贊、鑿、灼痕的無字卜骨。這些都是商代王室所用之物,是王權統治的象徵。建邦立國的重器,都是與古代祭祀黃河、祈福禳災相聯系的。這一批銅器對研究早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非常重的意義。
還有沁水縣南溝村發現早商時期尖錐足爵,在頸、腹部已有簡單饕餮紋、數道弦紋,流短、柱呈方鐵釘狀。與前者風格、時代相同。另外在長子縣北高廟,隰縣城關龐村和大寧大德都發現了商代中期或早期銅器,特別是北高廟出土的銅器,非常難得。這個時期銅器工具有撅、有銎能直接按柄的斧、錛、環首小刀和錐、贊。兵器有雙翼的鏃、直內戈,援和內之間加有凸棱,說明人們在使用時已經學會加柄,成為長兵器。青銅容器有鼎、鬲、、爵、、觚、尊、和盤等。從數量上看酒器的比重較大。鼎,從器形看,都是小耳、深腹、短錐足,底部園形或分襠形,錐足多空。爵為長流、短尾、平底、直足式。為短柱、平底、空足式。觚有矮粗和細長兩種,但腰部均隨勢凹下,少鼓腹者。喙在頂部,口在腦後,三袋足組成頸腹,〓扁平,無獸頭。從製法上看,鼎、鬲、、等都是三足器,用包底鑄法而成。觚、盤為圈足器,周圍都有十字孔。從花紋上看,所有器物都是單層印紋,無地紋。花紋題材以獸面紋為主。從使用情況看,有些器物外有煙薰痕跡,內有水銹,都是實用器。墓中的隨葬銅器,都是死者生前所用之物,沒有冥器。
商代晚期是我國青銅器發展的繁盛時期。山西省出土這一時期青銅器比較豐富。主要地點有平陸盤南、常樂;曲沃曲村;晉中靈石旌介、太谷白燕、太原陽曲;忻州連寺溝的羊圈坡和牛子坪;保德林遮峪;右玉大川;呂梁的石樓縣二郎坡、後蘭家溝、桃花庄、賀家坪(下庄峁)、義牒、圪垛坪、會坪;柳林縣高紅;永和縣的下辛角;隰縣城關龐村;晉東南長子縣北高廟;潞城縣潞河;黎城縣城關等。器物成群的有北高廟、旌介、後蘭家溝、桃花庄、二郎坡、羊圈坪、牛子坪、高紅和林遮峪。其它地區或是少量的幾件容器,或僅數件兵器。按紋飾特徵和器形分析,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在晉東南和晉南黃河沿岸主要是同河南殷墟商王朝的王畿地區相彷彿。而在晉中、呂梁、忻州、雁北等地均屬商王朝周圍的方國文化區。出土的這一時期商代青銅器,數量遠遠超過二里崗時期,器物類形也增多了。常見的禮器、酒器有鼎、、、鬲、爵、觶、尊、觚、〓、、簋、盤、壺、卣、瓿、觥、角等;兵器有直內戈、帶銎戈、矛、戚、帶銎刀、鏃;工具有斧、斤、鑿、錛、錐等。紋飾有了較大發展,一般都在頸、腹部,耳或足部飾有饕餮紋、獸紋、夔龍、夔鳳等。出現了通體飾有花紋的禮器。饕餮一般都面目猙獰,有恐怖感。新器形和紋飾都有了巨大的演變,說明商代後期,由於社會經濟發展,鑄銅手工業技術也有了很大提高。這一時期的青銅器無論從數量到質量都比以前有很大進步。
青銅器群猶如一座蘊含豐富的文化寶庫,大大開擴了對南方殷商時代文化的認識視野:
1、它以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充分展示其文明的發達和繁榮程度。這一文明的重要標志是:青銅農具加入農業生產領域,農業生產已達到不僅可供直接生產者的需要,而且促進手工業的高度發展,並出現了一個用強制手段管理和組織一定地域內人群的權力機構,擔負對剩餘產品的私有制保護和生產資料的再分配。當時已有一批脫離直接生產的手工業匠人、商人、官員、軍人、巫師等,並出現以階級對立為核心的社會分層現象。
2、探討地區商代青銅文化的淵源,認為存在有兩條途徑,它們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一方面,在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曾受到中原地區發達的青銅文化的影響、浸潤和有力推動;另一方面,這種文化的孕育和產生、發展並逐步走向成熟、繁盛的歷史。
3、展現中原文化與土著文化相互交融的歷史圖景,揭示出早在商代兩大河流域的文化交流已經相當密切,北南交通頗為通暢;中原商王朝與地處江西新乾的方國之間的交通早已開辟,並通過中原幅射到更遠的地方,有力地促進了兩大河流域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
4、探討商代青銅開采、冶煉的問題。新干、吳城發現的成批青銅器,其鑄造技術是很高的,有些大型器具是先分鑄部件然後再合鑄而成的;從商代遺址發現的大批石范、銅渣、木炭及煉爐遺跡判斷,這些青銅器就是在當地鑄造的,事實證明當時贛江——鄱陽湖地區有著進步的青銅冶鑄業。而冶鑄青銅器需要大量銅礦原料,贛北瑞昌銅嶺礦冶遺址為探明這一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5、為探討當時居住在這一地區的先民的族屬及文化特徵提供了依據。一種意見認為商周時期活躍在這一地區的是古揚越族,也有意見認為是古干越族。這里的商代文化有幾大土著特色:別具特點的生產工具;造型特異的器物群;豐富多樣的幾何印紋陶器;運用廣泛的釉陶和原始瓷器;古老的早期青銅鑄造工藝;有一批難以釋讀而已失傳的文字。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的青銅文化有兩大特色:即崇尚猛虎形象,又注重鑄造兵器、工具等實用青銅器。
6、探討鳥圖騰、蛙崇拜,青銅器紋飾與神話傳說的關系。在中國東方及東南方存在著一支比北方黃河流域先民更崇尚鳥類的氏族或部族,直到商周時期,甚至到春秋時期以後,這種習尚仍很明顯。這支氏族或部族的文化與中華炎黃文化的關系密切不可分,是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新干出土的蛙形玉飾體現先民一種古老的原始崇拜,反映了從事稻作農業的民族祈雨禱水,以確保收成的美好願望。商代青銅器上譎奇怪異的紋飾,是遠古神話的具體展現。遠古的神話和商代的祭祀內容繁富,青銅器上各種紋飾並不是某一種崇拜的簡單寫照,它是遠古人類對神的復雜的理解的綜合反映,是人類對威力、恭敬、公直、吉祥的寄託。
㈣ 我國商朝時期為什麼會形成燦爛的青銅文明
我國商朝時期之所以會形成燦爛的青銅文化,是因為:
青銅器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夏朝時增多,商朝是燦爛時代,西周時用於祭祀。我國商朝時期,隨著青銅製造工藝的日益成熟,人們的主要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很多是青銅器製造的。青銅器是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志,可以把青銅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徵。
延伸:
商朝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成都平原——「三星堆」 青銅文化代表:青銅面具像、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
㈤ 青銅器作為中國古代燦爛文化,其主要社會意義和代表作品是什麼
青銅文化的變遷體現了社會、經濟的變遷及文化內涵的變遷。郭沫若曾用銅器形象學的考古方法研究了西周彝器,確定了判斷時代的標准。他把中國青銅器時代劃分為五個時期。他以殷、周、春秋、戰國的朝代為經,以銅器的形態、紋飾、銘辭為緯,就青銅器進化過程尋找其時代的共同特徵,考察其演變之跡。用這種方法分期如下:
濫觴期:大概在夏、殷之際。地點可能在中國南方江淮流域下流。鼎盛期:年代是在殷商後期及周初成、康、昭、穆諸世。器物上,以鼎、方彝、尊、卣、爵為多。裝飾方面,不是全身飾以花紋,就是純素。頹敗期:年代上自恭、懿、孝、夷諸世至春秋中葉。器制簡陋輕率,但已脫去原始風味及神話傳統,而有自由奔放的精神。中興期: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此期的器制輕便適用而式樣翻新,質薄、形巧,表現出一般銅器已經商品化了。衰落期:自戰國末葉以後,因青銅時代行將更易,一切器物復歸於簡陋,但更實用,輕便樸素。從此青銅器藝術讓位於其他藝術,青銅時代也大約至秦統一天下後便轉入鐵器時代。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銹,所以今人謂之"青銅",而古人則將這種合金稱之為"金",文獻中所講"賜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銅。
青銅器則是以青銅為材料,採用一種非常特殊的工藝(今人稱之為青銅鑄造工藝)製作出來的器物,它是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它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飾華麗,工藝高超,體現了庄嚴凝重的風格。司母戊鼎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800多公斤,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鑄造這樣大型的青銅器,先要分別鑄出部件,然後再合鑄成為一個整體,工藝十分復雜,鑄造時需要二三百個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根據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這三種金屬的比例是比較合理的,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司母戊鼎於1939年在河南安陽出土。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大舉侵略中國。大鼎出土的消息傳出後,日軍派人四處搜索,企圖將它掠走。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文物,當地群眾再次把它深埋起來。抗戰勝利後,大鼎才被重新挖出。1948年,大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立即引起轟動。司母戊鼎的復製品作為中國人民的珍貴禮物,現已被聯合國永久收藏。
1986年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銅立人像,高2.62米,重180公斤,是採用分段澆築法製成的。青銅人像的眼睛很大,鼻樑挺直,耳垂穿孔,雙腳赤裸地站立在方座之上。這是商代蜀文化的傑出作品。
㈥ 中國的青銅器反映著什麼樣的時代精神
青銅器品類繁多,造型精緻新奇,紋飾縟麗神秘,鑄造技術先進完美而聞名於世。由於青銅器在中國古代具有特殊功能,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系。盡管中國青銅器與周圍地區發生過或多或少的聯系,但可以肯定地說中國青銅器是獨立起源的。同時,青銅器也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歷史上青銅器手工業的采礦、冶煉、鑄造技術達到了很高水平,是中國冶金史的一個鼎盛時期,在世界藝術史、冶金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中國青銅器在商周時最繁盛,也是鑄造水平最高的當時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還有三星堆青銅禮器等都很精美,充分展示了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
在夏、商、西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官營手工業發達,也反映了社會的發達。當時的青銅器有用於祭祀的,也有關繫到占卜的,決定作戰之類的。
青銅器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標志,人類已由刀耕火種的石器生產,進步到青銅了,雖然當時因為比較珍貴,在農業中很少使用,但終究是進步的標志,是冶金業發展的標志,是人類文明的標志。
㈦ 青銅器始於何時燦爛於什麼時代有些什麼代表作品
青銅器的使用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商朝也是青銅器最燦爛的時代。
代表作有:
1、商後母戊鼎:商後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
2、鴞尊:中國西周晚期的銅尊最早見於商代,主要形制有圓尊、方尊、鳥獸尊等,鳥獸尊種類繁多有羊尊、牛尊、鴞尊、象尊等。婦好墓同出兩件,整體做站立鴞形,頭微昂,面朝天,小耳高冠,圓眼寬喙,雙翅並攏,雙足與尾構成3個支撐點,使鴞形尊體穩穩地站住。
頭後為器口,蓋面鑄站立狀的鳥,此尊整體以雷紋襯地,通體遍布十幾種形狀各異的動物形象。口內有銘文,為「婦好」二字。此鴞尊,造型雄奇,花紋絢麗,既是實用器,又是極好的藝術品,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3、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屬炭河裡遺址。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 ,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7)青銅文化燦爛象徵什麼和什麼擴展閱讀:
青銅器歷代發展
發展時期
商代早期、中期 公元前16世紀一公元前13世紀。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是中國青銅器藝術趨於成熟的發展時期。以酒器為主的禮器體制初步建立,兵器種類增多。普遍裝飾獸面紋樣,構圖漸趨繁密,線條峻深勁利。
分鑄技術的應用已較嫻熟,制范、合范技術相當進步。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在黃河、長江的中游地區多有發現,奠定了青銅藝術鼎盛的基礎。
鼎盛時期
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藝術輝煌燦爛。商代禮器的重酒體制臻於完善,滿布器身的紋飾大量採用浮雕和平雕相結合的方法,精美絕倫。運用誇張、象徵手法表現動物神怪的獸面紋空前發達,既壯嚴神秘又富有生氣。
紀事何銘文在商末出現。周初禮器沿襲商制,出現了向重食體制轉變的端倪。鑄記長篇銘文是西周青銅禮器的重要特點。
轉變期
西周中期、晚期 春秋早期 公元前11世紀末—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西周中晚期的青銅器形成重食的系統。列鼎制度、編鍾制度和賜命作器之習已經形成。新器類出現,器形端莊厚重,紋飾多為動物變形,或流轉舒暢,或朴質簡率。
作器鑄銘盛行,多見有長篇銘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紋飾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續。各諸侯國普遍建立青銅鑄造業,水平不一,有的范鑄技術略顯粗疏,大國之器仍較精嚴。
更新期
春秋中期、晚期 戰國 公元前7世紀下半葉—公元前221年。春秋中期至戰國,青銅藝術的發展再次出同高潮。列國青銅器趨向成熟,區域特徵明顯,北方晉秦、東方齊魯、南方荊楚的青銅藝術交相輝映。器物的生活實用性加強,禮器的功用逐漸消失。
形制的創新,出現了許多譎奇精麗之器。以龍為主題的紋飾細密繁縟,人物活動的畫像創造性地作為主紋出現。失蠟法和印模塊范拼合法產生,鑲嵌工藝絢麗工巧。銘文字體亦注重美化。戰國晚期,青銅藝術趨於樸素平實。秦、漢為青銅器發展史的余輝。
㈧ 夏商周時期,青銅文明燦爛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青銅鑄造業都是官辦的,官家有錢,不計較成本,用的都是上好的材料,聚集了高技術人才,並且在技術和圖樣有創新,青銅器精美,自然文明燦爛了
㈨ 燦爛的青銅文明指什麼
青銅文明是在河流流域文明興起後,經過刀耕火種,石器時代後,通過粗淺冶煉得到銅器的第二次人類文明大發展時期,中國典型的青銅文明時代是商周,例如出土的司母戊鼎,便是現在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出土青銅器,用於祭祀
夏商周時期雕塑與青銅鑄造藝術達到了高峰,商朝青銅器出現了平雕與浮雕兩種技術,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當高。商朝的青銅鑄造藝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四川廣漢三星堆考古發現了大型青銅鑄像是其傑作。西周青銅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銅銘文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四川出土的嵌錯賞功宴樂銅壺表明青銅器的裝飾從過去的圖案花紋發展為完整畫面,表現出了精湛的藝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