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認識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文化育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教育思想,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系統工程,對各行各業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民族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必將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一、堅持文化育人必須抱守「育人為本」的理念
(一)文化是民族最基本的象徵。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它由人所創造,又為人所特有。有了人類社會才有了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們處理各種關系的綜合體。文化蘊含一定程度的理性,但它並非理性選擇的結果,而是由社會演化而逐漸形成的。它是一種包涵知識、價值觀、倫理、制度、宗教的精神培育體系,不但反映了特定的物質文明,而且是精神文明的積淀。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所以,文化是民族最基本的象徵。文化是一種影響和力量,是一種信念和方向,是一種凝聚的靈魂和血脈。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正如著名的台灣人文大師柏楊先生所言:「中國悠久而光輝的文化發展,就像一條壯觀而偉大的河流……」
(二)育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務。自古到今,文化是育人之本。從教育的產生來看,文化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教育的過程來看,教育是利用文化對教育對象施加影響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傳授過程,我們平常所說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等,其實都是文化育人。從教育的環境來看,文化是一個包括物質、制度和精神的生態文化系統,它為人們提供了文化氣息,營造了寧靜心境,提供了成長和發展的動力。教育用什麼來培養人才?肯定回答是:文化。正如偉大的導師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所言:「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就決定了人的本質,形成了人的社會屬性。所以,從教育的根本目的來看,文化能夠幫助教育對象完成社會化,使其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和獨立意志的社會人。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把人類社會長期積淀的文化成果傳遞給教育對象,這是教育的根本基礎。比如,我們在談到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困難時,關注焦點還是投入不足的問題,其中較為明顯的現象是高等教育投入在GDP中所佔的比重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於同樣是金磚國家的印度(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後加南非),而對思想觀念和文化上的缺失往往估計不足,這就導致了教育過程中偏離「育人為本」這一根本教育方向的狀況。因此,我們堅持「育人為本」的理念,就是表明「育人為本」必須是教育的第一要義。「育人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靈魂,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訴求。「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僅要關注人的當前發展,還要關注人的長遠發展,更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關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還要關注所服務之對象——國家和人民,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以不斷滿足國家和人民群眾的需要,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
(三)文化是富國強民的生產力。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一般情況下,文化更多地表現為精神財富。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團結人民、推動發展的精神支撐,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復雜環境屹立不倒、歷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在開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歷史進程中,文化既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科技是一種生產力,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過程中,文化是生產力健康發展的重要思想保證。文化生產力在當代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之一。這是黨的十五大以來形成的明確認識。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將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發展產生積極或消極的直接影響。因此,我們強調無論是堅持文化強國、文化強省戰略,還是走文化興政、文化興業之路,其實都表明事業的發展要以文化生產力為基礎、為核心,這是事業興盛的基本保證。中央領導同志在我們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指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毛澤東同志也曾講過:「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里程碑式地立起了這樣一面文化的旗幟,就是讓我們有所指望,知所趨赴。因此,發揮文化旗幟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我們的共同願望。可見,文化是一種軟實力,是一種生產力、競爭力、創造力,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源源不斷的根本動力。
二、堅持文化育人必須注重素質教育的提高
(一)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教育對象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它是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著眼於教育對象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國民和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教育對象的態度、能力和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教育。素質教育的基礎是成人教育,是成為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年人的教育;基本特點是全體性、基礎性、發展性、全面性、未來性;目標是培養成功的人格;核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四方面的辨證統一協調發展。文化素質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在提高全民族素質、塑造高尚人格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文化建設最重要的著眼點是人,是人的精神境界的豐富、文化需求的滿足,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人的發展。當前,人民群眾對實現自身文化權益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來越熱切。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是我們黨履行執政使命、執政職責的必然要求。因此,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提出了深入研究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問題,這一重大舉措,將推動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良好局面的形成,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全民族的整體素質。
(二)文化育人是科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文化育人的理念,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功利浮躁這種環境社會的影響,而提出的以素質教育內容中的文化教育為重點,來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的一個理念革命。人的生命質量要表達尊嚴、情感、精神、信仰、能力、責任等諸多要素,通過文化育人所表達的素質教育突出了兩個方面的建設。一是「態度」建設。一個人對待人和事物的「態度」,其本質表達的是一種情感,其動力展示的是一種情趣,其內涵隱喻著豐富多彩的想法,其靈魂散發出創造的活力。所以,「態度」是一個人對待和處理問題的基礎。二是「能力」建設。「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對社會、對家庭通過活動來表達一份責任,而且還需具備支撐人性進取美德的心理素養和精神狀態。「能力」的修煉是經驗的結晶,表達了文化育人動態的吸取力。「能力」是思想的展示,表達了創造性學習和生活中的靈性和悟性。所以,「能力」是一個人對待和處理問題的質量的體現。正是這種「態度」和「能力」的修煉,構成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素,形成了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質量的基本保障。這一理念,代表了我國先進的文化發展方向,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義,是科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2011年4月24日,我黨領導人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指出:「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立新知,並傳播到社會、延續至後代,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這一重要論述的內涵極為深刻,對於提高全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培育高素質創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我黨領導人之所以發出這樣一個偉大的號召,其目的就是為了積極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進而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因此,我們堅持文化育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三)文化育人創新了素質教育「尚德」核心價值觀。提升教育對象的綜合素質以及人才的培養水平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但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塑造人的靈魂和培育人格要比造就人才更為重要。為了追求卓越的學術成就和市場影響力而忽視人格培養,那是「失去靈魂的卓越」。對此,文化育人創新了素質教育「尚德」的核心價值觀。首先,「尚德」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德」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是抵制精神浮躁所表達的自律,是一個主體意識的覺醒。德的境界是善良與包容,德的修為是良知與倫理,德的修煉是責任與忍耐,德的襟懷是舒展無褶皺,德的氣質雕琢出人生的高貴。素質教育「尚德」核心的確立,不是教育活動的增減,而是教育目的之創新;不是教育方向的改變,而是教育理念之升華。這種創新和升華,是對社會誠信與真誠做人信念的尊重。從一般意義上講,一個行業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往往要觀照政治取向、社會價值和教育性的保障。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在於廣泛地發揮影響、提升生命信仰的內在支持。「尚德」是從心靈與人的本性層面對人的素養提升所表達的教育性。因此,「尚德」成為心靈的環保,成為支撐生命質量的重要內涵。其次,「尚德」是人生價值觀的理想歸宿。強調「尚德」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價值觀,重要的是樹立「德潤天下」的精神與理念,用「德」的標准形成基本的價值判斷和教育導向,並轉化為行為准則。「尚德」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價值觀,所形成的牽引力和生命文化的原動力,是對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為公」和一代偉人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為人民服務」理念的繼承與光大。「天下為公」體現了人性美德的社會公德,「為人民服務」體現了人性美德的社會道德,而無論公德與道德,都是個人德行的自省。「尚德」的理念不但引領教育,還在凈化社會。因此,「尚德」有「國訓」之尊嚴,有天下為公之「公德」,有人性之自律、自省之道德,是人生價值觀的理想歸宿。再次,鑄就美德是文化育人的目標。文化育人不是一種有形知識的灌輸,而是向教育對象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尚德、進取、責任、包容、感恩、良知、謙虛、勇敢等美德,以此表達一種積極向上的意識,並潛移默化地浸潤於靈魂和精神,其終極目標在於鑄就人性的美德。一種理念涵養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塑造一種人才,社會的凈化,只有通過文化表達的精神「過濾」,才能體現出創新力和凝聚力;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推廣,只有通過文化的理念詮釋,才能表達出適應發展的新境界。因此,文化育人是堅守人性美德和社會公平正義的精神力量,是實現社會變化積極向上風氣的思想資源。
三、堅持文化育人必須弘揚傳承創新的精神
(一)文化育人必須遵循教育的內外部規律。認識文化育人的意義,關鍵是要搞清楚文化的特徵、本質、價值和意義。文化的特徵就是創新,創新就需要對現狀進行反思,需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去重新構建。所以,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營造文化氛圍,創新文化建設,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務。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務,而文化育人強調了實現這一根本任務必須遵循教育發展的內外部規律。從內部規律來講,必須關注主體靈魂的塑造、人格的健全和素質的發展,體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教育理念。從外部規律來講,必須關注時代的變化和國際競爭的特點,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高度,充分發揮教育的文化承傳與創新作用。創新文化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激勵創新文化。因此,建設創新型國家、培育創新型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大力發展創新文化,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由此可見,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文化育人在發展創新文化、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培養人才隊伍過程中肩負著極為重要的特殊使命。
(二)文化育人必須基於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以文化育人為核心推進文化承傳與創新,關鍵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引,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服務育人的理念,明確目標使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科學命題,其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共同構成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中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徵和基本方向。這一體系體現了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繼承性與時代性的統一、規范性與導向性的統一、民族性與包容性的統一,具有廣泛的指導性和適用性。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無論對於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還是對於大力推進和諧文化、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堅持文化育人,必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建設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真正做到從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體現黨員幹部的基本理念、文化傳統、現實態度、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確保教育方向的准確性和內容的正確性。
(三)文化育人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國民之魂,文以化之。文化歷來是人們極為重視和積極探尋的一個領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的深入推進,全黨全社會全民族對文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文化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呼喚文化自覺,呼喚文化立根,呼喚文化育人,已成為當代社會和當代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和神聖使命。所以,堅持文化育人,就是堅持抓根本、抓基礎、抓長遠,這是文化為魂的深刻涵義。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奮發圖強的重要力量,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關繫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我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全過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牢固樹立和努力踐行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我們全民族全社會義不容辭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實踐證明,人類對於社會的研究,不是對人的研究,而是對文化的研究。歷史留給後人的有形之物惟有文化。文化是永恆的。它有著超越時光的氣脈,它凝聚著政治、經濟,還有人性。文化的價值在於創造,在於鑄造人的精神和靈魂。而文化育人是以文化的價值體系所體現的意義和作用實施育人的一種手段。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之所以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力量」這樣一個認定,就是表明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永遠離不開人類所創造的文化的價值體系對於人們的影響。所以,文化育人的理念,就是要通過文化上的活力和精神上的張力,來共同推動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和理解文化育人和文化建設的實質性、重要性、必要性,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引,自覺把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推動我省人社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❷ 革命文化是什麼
革命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並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一種重要資源,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
發掘和利用紅色文化獨特的價值功能,不僅有利於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性,還對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紅色文化產業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如何理解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擴展閱讀:
倡導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傳播其理念、彰顯其精神有利於紅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紅色文化是開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載體。
紅色文化資源內容豐富,每一處革命遺跡、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堂傳統課都是鮮活的教材,都折射著革命先輩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操的光芒。
用鮮活的歷史告訴青少年,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建立在他們對祖國深厚的愛之上。一個人對祖國愛得越深,歷史的責任感就越強烈,人生目標就越明確,人生信念就越堅定。古往今來,彪炳史冊的無一不是忠誠的愛國者。
❸ 如何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教育
探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集中表達,不僅是中華民族共同信仰的價值准則、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更是增進中華民族團結的黏合劑、維護社會發展穩定的調節器、國家協調持續發展的動力源。因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必須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充分發揮其指引發展方向、增進民族團結、激發奮斗動力的重要作用,持續推進社會成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認知與認同。大學生作為思想最為活躍的群體和實現民族復興的未來力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的對象。如何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紅色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資源、天然載體、寶貴素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是一種天然的姻親關系,對開展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探索紅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感性熏陶維度、理性教化維度和實踐養成維度,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
一、情感熏陶:
紅色文化植根於生活中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性認識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環節,情感是人們判斷事物的重要依據。因而,消解教育對象的情感隔閡、獲得教育對象的情感共識、增進教育對象的情感認同,是教育目標實現的必由之路。感性熏陶是運用紅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首要維度,紅色文化只有聯系、融入、植根於大學生生活,才能發揮其育人功能,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認知與認同。此外,本文將大學生生活細化為社會生活、道德生活、精神生活三個層次,以更深入地展現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 一) 紅色文化融入社會生活增加大學生的價值認識生活即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脫離於生活的高深理論,也不是專業化的學術語言,而是富於濃郁生活氣息和實踐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價值准則和行為規范的精練概括和通俗表達,本身就是來源於社會生活而又適用於社會生活。因而,要讓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將紅色文化融入於社會生活,利用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共通性,整合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充分挖掘生動有趣的紅色故事、感人肺腑的紅色事跡、震撼人心的紅色遺址、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將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素材製作成多樣化的文字教育資料、影像教育資料、網路教育資料,通過教學教材、報刊書籍、社會活動、電視電影、宣傳廣告等方式融入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文化生活、體育生活、娛樂生活中去,讓紅色文化無處不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影隨形,讓大學生在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增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 二) 紅色文化融入道德生活增強大學生價值認知馬克思認為,特殊的人格的本質是人的社會特質。同樣,作為人格的核心內容的道德人格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環境熏陶和社會教化。道德人格和價值觀念密切相關,二者甚至可以說是一對孿生體,一個個體的道德人格勢必影響其道德觀念。譬如,在資本主義道德涵養下塑造而成的人格,則難以形成、甚至會拒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紅色文化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的道德生活。通過紅色歷史的學習、紅色事跡的感染、紅色人物的`感召、紅色精神的弘揚,藉助紅色文化調節大學生道德沖突、化解大學生道德矛盾、指導大學生道德行為、涵養大學生道德人格,從而使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道德人格,進而有效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 三) 紅色文化融入精神生活增進大學生的價值認同精神生活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接近大學生價值觀念確立的生活領域。因此,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要讓紅色文化走進大學生的精神世界,融入大學生的精神生活。這需要通過紅色文化的學習和教育,將大學生的注意力從網路文化、流行文化、娛樂文化等方面轉移過來,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滿足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打造更多的紅色文化產品,將紅色精神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同時需要把紅色文化教育與學生的實際需要密切結合起來,與學生的就業擇業、學習工作、感情生活的現實需要有效對接起來; 擴寬紅色文化教育的教育面、覆蓋面、影響面,豐富紅色文化的功能。讓大學生從紅色文化中豐富精神世界,從紅色經典中汲取精神營養,從紅色歷史中獲取精神食糧,從而增進大學生的價值認同。
二、理性教化:
紅色文化著力於教育、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作為人們對價值問題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具有一定穩定性、長期性和持久性。價值觀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價值觀教育僅僅依靠情感熏陶是遠遠不夠的,暫時性的價值傾向、情感態度無法替代持久性的價值觀念,因此,必須通過理性教化,促使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並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進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
( 一) 發揮紅色文化的示範功能,引領大學生確立價值目標我國的紅色文化史,同時也是一部生動的革命奮斗史,是由無數革命先烈親身實踐書寫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它凝聚著先烈們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對價值目標的堅持、對個人生死的淡然、對艱苦環境的克服每一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都是極具教育力、說服力、感染力的教育素材。革命烈士對愛國主義的堅守、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天然的契合,對大學生樹立價值目標、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有著巨大的示範和激勵作用。因此,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加強對紅色人物、紅色事跡等先進典型的塑造,加強對紅色精神的解讀。讓大學生對紅色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認識,從紅色歷史的史料中探求紅色精神的內涵,從革命先烈的事跡中深思革命先烈的價值追求,形成對紅色文化的理性認識和紅色精神的內心認同,從而確立正確的價值目標。
( 二) 發揮紅色文化的引領功能,指導大學生做出價值判斷紅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優質資源,具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它能夠引領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當今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推進、信息交流網路化的逐漸普及,不同價值觀念開始相互交織、多種社會思想相互碰撞、社會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這一現狀使當代中國大學生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環境。而紅色文化蘊含著正確的利益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於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得與失、利與弊、成與敗,有助於引導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因此必須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價值引領功能,加強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無縫對接,加強紅色文化的系統教育,讓大學生全面了解紅色文化的理論內涵、產生背景、歷史價值,從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 三) 發揮紅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影響大學生做出價值選擇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的現實寫照,紅色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紅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贏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過程。學習紅色文化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紅色文化蘊含的革命精神、革命傳統、人物品格必將給大學生以深刻的感召,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實踐,激勵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當前,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教化功能,讓紅色文化鼓舞人心、凈化人心、陶冶人心。系統地利用紅色文化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據不同的學生的不同背景、需求等實際情況實施分類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價值標准、道德倫理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從而為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提供幫助。
三、實踐養成:
紅色文化貫徹於實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大學生在實際行動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表明僅僅依靠情感熏陶和理性教化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教育推向更深層次,即通過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溝通實踐、勞動實踐、生活實踐讓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增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 一) 以溝通實踐拓展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廣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既不是單純地宣傳教育,也不是一味地排斥其他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對其他思想的拒斥既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身發展的要求,也不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來面目。我們應當在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前提下,允許多元價值觀念的存在。這就需要暢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其他社會價值觀念之間的溝通渠道,發揮紅色文化在歸屬情感、明辨是非、增進共識、整合社會中的作用。通過紅色文化架起主流價值觀念和非主流價值觀念溝通交流的橋梁,讓大學生在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比較鑒別中明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從而拓展宣傳廣度,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和統攝力。
( 二) 以勞動實踐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深度勞動作為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不僅是連接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紐帶,更是人的思想品格養成的重要環節。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勞動文化對人的思想成長和觀念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勞動文化是體育與德育交融的結果,是勞動過程中精神成果的集合。當代中國大學的教育主要以理論教育為主,實踐教育比較欠缺。大學生接受勞動鍛煉的機會很少,大學生的勞動文化處於一種長期缺失的狀態,這就使得大學生在生活體驗、品德涵養、價值樹立等方面缺少了一個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載體,同時也給大學生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造成很大的障礙。因此,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勞動文化教育。譬如,在紅色革命老區建立大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增加大學生勞動教育環節,豐富大學生的生活體驗,鍛造大學生的勞動品格,以勞動實踐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深度。
( 三) 以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力度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學生思想觀念與外在環境進行交流的重要平台,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大學生對外在社會的理解能力、辨別能力、認知能力,從而有效增強大學生對思想領域風險的防範和抵禦能力。此外,思想觀念作為形而上之物,必須通過具體行為和實踐活動才能夠得以體現,也就是說,我們評判一個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究竟如何,不能憑借主觀臆斷,而是要依據其現實表現,這就更加凸顯了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補齊社會實踐的短板,發揮社會實踐鍛煉人、改造人、服務人的作用,重視實踐環節的科學設置,通過創設社會實踐情境、搭建社會實踐平台、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大熔爐中接受心靈凈化、價值引導和境界提升,以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力度。四、結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既是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也必然受到思想形成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的雙重製約和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之中,尊重教育的客觀規律,遵循思想觀念形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的發展過程,遵循價值觀念樹立內在地包含價值目標、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互動過程,遵循思想認識從內化於心到外化於行的提升過程。也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思想價值,不斷提高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切實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程度、理解深度和踐行力度,使大學生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受者、認同者、宣傳者和踐行者
❹ 革命文化含義及意義是什麼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偉大斗爭中構建的文化,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
一中國歷史
(1)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2241年。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出現。
(2)商朝時出現了已知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西周時社會進一步發展,春秋戰國時生產力提高,思想百家爭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朝;西漢與東漢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二革命的釋義
(1)革命是一種實現正義和恢復秩序的行為。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在其《羅馬史》中把羅馬共和國的建立看作是一種道德行為,認為這是有道德的人戰勝了塔奎尼烏斯王的統治。在英國革命過程中,愛德華·海德認為,革命是獲取理想政治秩序的途徑。
(2)這種把革命看作是實現正義,實際上是用道德的標准而不是用政治的標准解釋革命,把革命看作是恢復舊秩序,而不是建立新秩序的觀點,實際是一種保守主義的觀點。也是革命者先輩們的辛酸歷程。
❺ 開展紅色教育的意義
紅色教育的意義
1.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一切從實際出來,面對困難,奮勇直前的精神,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於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決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
2.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革命情懷,始終贏得人民的衷心擁護,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斗目標,緊密團結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3.傳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紅色教育的作用
1.有利於發揚紅色文化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作用,讓「紅色文化」發揮出教化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紅色文化的開發,對於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和統籌協調作用有積極的意義。
2.增進人民的愛國情懷、培育人民的高尚情操、鑄就人民的創新精神,進一步加強先進性建設。
3.有利於促進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充分利用好各地紅色文化資源,發揮其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4.有利於黨性修養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環境。發揚紅色文化,可以抓住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利契機,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等紅色文化資源的應有作用,強化管理,使廣大黨員幹部參觀有收獲、心靈有觸動。
5.有利於傳播先進文化、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給人們以知識的汲取、心靈的震撼、精神的激勵和思想的啟迪,從而更加滿懷信心地投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中。
紅色教育在新型冠狀肺炎的戰爭中彰顯著共產黨員的本色,紅色教育把歷史資源與現實形勢和黨員幹部的思想實際相結合,把歷史素材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與現代教育培訓先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定黨員幹部的理想信念,密切聯系群眾,服務於大眾。
❻ 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和意義是什麼
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和意義是: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基和底色,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立國之本。紅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們繼承和弘揚紅色文化。
主要在於她的精髓:"為共產主義而犧牲"的理想信念,"愛黨愛國"的祖國情懷,"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的政治立場,"艱難奮戰而不潰散"的精神底蘊,"勇於擔當實干興邦"的不畏責任,"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論品格。
新時代要切實增強紅色文化自信與認同,創新拓展紅色文化依託載體,搭建完善紅色文化傳播平台,並積極開發引導大眾文化需求的紅色文化產品,使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得到有效實現。
1、構建紅色文化的發展體系
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它彰顯的先進性、真理性,是信仰、制度、作風、道德、革命精神、革命傳統等的綜合體現,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
2、傳承紅色文化的優良傳統
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實干擔當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艱苦的革命、建設和發展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敢為人先讓中國人民在艱難困苦中看到希望,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奮斗激勵著中國人民在破除萬難中取得勝利,中國共產黨人的開拓創新更讓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再獲佳績。
從革命時期到建設時期,再到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所秉承的鬥志和毅力,正是來源於對紅色文化的繼承,來源於對發展事業的執著,來源於對時代進步的擔當。
3、培養紅色文化的接班人
弘揚紅色文化,還要高度重視對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導。應通過加強革命歷史、傳統文化、國情社情等愛國主義教育,幫助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築牢抵禦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侵蝕的思想道德防線,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❼ 學校紅色文化育人從德育教學角度如何提煉總結
摘要 當前的學生在和諧社會環境下健康成長著,可以在寬敞明亮的教師學習,但是也普遍存在不求上進、虛榮心強、意志力薄弱等性格特點,殊不知,這些都是革命烈士用鮮血的生命換來的。因此,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十分必要,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需要教師在課文教學中挖掘其中的紅色文化,進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
❽ 青少年紅色教育的意義
1、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一切從實際出來,面對困難,奮勇直前的精神,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於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決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
2、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革命情懷,始終贏得人民的衷心擁護,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斗目標,緊密團結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3、傳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4、有利於發揚紅色文化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作用,讓「紅色文化」發揮出教化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紅色文化的開發,對於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和統籌協調作用有積極的意義。
5、增進人民的愛國情懷、培育人民的高尚情操、鑄就人民的創新精神,進一步加強先進性建設。
6、有利於促進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充分利用好各地紅色文化資源,發揮其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7、有利於黨性修養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環境。發揚紅色文化,可以抓住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利契機,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等紅色文化資源的應有作用,強化管理,使廣大黨員幹部參觀有收獲、心靈有觸動。
8、有利於傳播先進文化、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給人們以知識的汲取、心靈的震撼、精神的激勵和思想的啟迪,從而更加滿懷信心地投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中。
❾ 紅色文化對於黨員黨性教育有什麼實踐意義
1、有利於發揚紅色文化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作用,讓「紅色文化」發揮出教化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紅色文化的開發,對於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和統籌協調作用有積極的意義。
2、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可以增進人民的愛國情懷、培育人民的高尚情操、鑄就人民的創新精神,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
3、紅色文化促進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充分利用好各地紅色文化資源,發揮其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4、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可以「照鏡子」、「正衣冠」,以史鑒今,把歷史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對於黨員黨性有良好的教育作用。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注重將歷史的學習與現實的實踐有機結合,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中深化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教育和體驗。
5、紅色文化為黨性修養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環境。發揚紅色文化,可以抓住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利契機,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等紅色文化資源的應有作用,強化管理,使廣大黨員幹部參觀有收獲、心靈有觸動。
❿ 如何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
通過宣傳紅色文化,讓更多的人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更全面的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革命建設過程中的經歷,了解這些寶貴的革命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