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教學設計中文化闡釋層是什麼

教學設計中文化闡釋層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16 10:49:25

①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的教案是什麼

如下:

一、【教材分析】

1、本課題共設三目。

第一目:不盡的源泉,不竭的動力,主要講了三層意思:其一,明確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其二,明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其三,明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義,主要講了兩層意思:其一,概述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其二,分別闡述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第三目:呼喚文化創新的時代;主要講了兩層意思:其一,確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是一個呼喚文化創新的偉大時代。其二,確信當代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教材在呈現基本理論的同時,也提供了相關的案例加以論證和說明,在教學中應加以適當的挖掘和利用

教學重點: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的關系。

教學難點: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理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以及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時會有一定難度,應結合生動典型的案例加以引導;關於文化創新的作用,學生應有一些切身的體驗,但一般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需要在教師引領下加以理論的總結和認識的提升。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理解文化發展的實質在於文化創新,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的辯證關系,理解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文化創新的主體。

能力目標:結合現實生活深刻理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感悟文化創新對社會發展與文化繁榮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

4、教學策略方法

二、【整體思路】

通過[創境激趣] [引思明理] [體驗導行]三個環節,激發學生興趣、引領學生探究思考,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生成認知,並在體驗導行中提升認識、加深認同。

② 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設計

首先,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語文課堂。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而語文課堂就是學生培養、提高自己文化素養,豐滿生命、鍛造生命的樂園。所以,在語文課堂上不僅是要傳授語文知識,更要注重滲透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語文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接觸、感受傳統文化的渠道,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甄別、汲取,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文化,體驗文化,規范自己言行舉止。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熏陶、滋養。最終,學生將獲得一個靈秀、豐滿的生命。
其次,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學生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所謂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為內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酒令、歇後語等。要想把這些文化因素滲透、融入我們的語文教學中

③ 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包括哪些內容

教學設計理念指教師依據教育教學原理,教學藝術原理,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學手段進行的策略。

教學設計需要以現代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依據,轉變傳統的備課觀,體現教育主體和學習主體的相互作用。

現代教學理論

理論的指導是教學設計由經驗層次上升到理性、科學層次的基本前提。科學的教學理論是對教學規律的客觀總結和表現。

依據科學的教學理論和學習原理設計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學設計的教學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學規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覺運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設計,才有可能是教學擺脫險隘的經驗主義,進而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1Hy77wVmf6MWJf8B09uEfQ

?pwd=29bm 提取碼: 29bm

④ 小學英語教學設計中文化意識怎麼寫

和舍中學李小紅外語作為一門語言,它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介值觀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胡文仲教授曾說過,語言和文化有密切關系,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英語教學一定要貫穿文化教學,我們要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就需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知識教學和文化理解教學,文化知識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目的語文化知識,而文化教學既幫助學生理解目的語文化知識又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所處時代的發展是不同的,這就構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所以,我們英語教師要根據所教的內容,認真備好課,挖掘內在的文化因素,因勢利導,努力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為此我嘗試做好以下幾方面: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涵,通過日常教學活動滲透跨文化意識。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不少課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我們結合課文,介紹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飲食習慣等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全面認識、了解英美國家。我們的學生即將面向世界,與各國人民交往,必須了解西方文化中重大的節日聖誕節,復活節和感恩節等等。我們的教材里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我們將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製作了有關課件。其提供了聖誕節的歷史,有關聖誕的英語故事、歌曲,整體內容豐富有趣,學生通過感官與心靈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信息,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體驗外國文化並感悟其文化內涵。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和可愛的聖誕老人現場互動並且進行對話;學生可以通過閱讀ChristmasEve等英語故事,可以欣賞Silentnight等優美的歌曲來感受聖誕的氣氛。課後,讓學生製作一張ChristmasCard並送給自己的好朋友。濃郁的外國節日文化氣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們英語學習的興趣。談及贈送禮物時,就將接受禮物的方式提供給學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不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在呈現聖誕文化同時,還讓學生與中國的傳統節日進行比較,使學生感受節日的氣氛,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場所,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應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初中起始階段的教學中,我們嚴按照《新課標》二級要求,讓學生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對一般的贊揚、請求等做出適當的反應;知道國際上最重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知道英語國家中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的名稱;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重要標志物,如:英國的大本鍾等。通常第一堂英語課會進行介紹與問候,由於中外兩種文化對禮貌稱呼的習慣存在著差異,我們向學生進行簡單的闡述。中國人見面對年齡、婚姻、收入等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的人卻對此比較反感,因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有鑒於此,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我們適時向學生傳授英美人談話的禁忌。生活在兩種不同環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觀、介值觀、社會行為和道德規范都不一樣。不熟悉這些文化介值觀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很容易出現語用失誤。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反之,在英語國家對年長者直呼其名並非冒犯,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恐怕就會有不尊老之嫌。按英語習慣,親屬之間是直接用名字相稱的。而講英語的人這類稱呼則比較簡單: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中國人之間彼此較為熟悉的人見面問候時,一般採用下列用語:上哪去?、吃過了嗎?而英美人的問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you.Howareyoudoing?在關系親密者之間可用Hello或。這種寒暄在在我們上海已漸成習慣,原因之一是受到外域文化影響之故。我們中國和英語國家的人民都十分講禮貌,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或者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由於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所以在交際過程中就常常出現一些失誤,影響交際效果。如中國人聽到別人贊揚時,往往用否定口氣回答,而英美人士卻樂於接受。對別人的贊美,中國人習慣說最普通的回答是:哪裡,哪裡而在英語國家卻應該說Thankyou.如,B:Yoursrtlooksnice.A:Thankyou.英美人士的思維就與我們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認識並接受外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対了 目前我在學的ABC天歐美口語的助敎和我提到 就是要學好英語應該是不費力地。堅持有個符合的研習空間跟熟練口語対象 這取決於外敎資質 標准口音(建儀找歐美外敎)才行,堅決逐日練習口語,1on1家敎式敎學才能夠有更.好.的學習效果;完成捰堂後需要重復復習彔音文檔,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如果真的沒人幫忙的狀況下 希望能到旺旺或大耳朵得到捰外敎材練習 多問多聽一下子口語能力會進步許多,學習效果肯定會達成目標的 語言學家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設置不同的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引導學生將文化因素放到有意義的交際場合中使用,鼓勵學生進行各種聽說訓練,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我們通常通過角色表演(roleplay)和快速應答(suickresponses)設置文化語境。讓學生分別扮演初次見面的外國遊客和中國導游,進行情景對話。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進行跨文化交流,引導學生遵循英語交際的基本禮儀,要求學生在聽說過程中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和避免談話禁忌,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際氛圍和文化氛圍。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其自覺又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除了向學生介紹各國的特色菜外,還給他們介紹不同國家的一些飲食習慣,比如美國人喜歡在飯後吃點甜點,在美國等西方的餐館里,點菜的順序一般是這樣的:飲料(drinks),湯(soup),色拉(salad),主菜(maindish;maincourse;enter),甜點(dessert)等。同時,我們共同回顧所學過的課程請學生進行口語操練,同時希望他們keepagooddiet。這樣,學生進一步了解一些關於健康飲食方面的知識,此時我們適時地給學生講解一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目前,一些快餐在我國比較盛行,讓學生比較一下中西方飲食,以選擇健康合理的飲食。另外,我們還教授學生如何使用西方餐具,使他們不至於在現實生活中鬧出笑話。在課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二、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傳播文化。我們教師和學生充分利用課外這樣一片廣闊的天地來共同開發學習資源。英語雜志、電影、小說、廣播和互聯網等都是學生接觸、理解英語文化的有效途徑。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外國友人交筆友,在交流過程中逐步認識、了解異國文化,從而加強文化意識。另外,還可以組織一些英語活動,如英語角、英語討論等活動,能活躍英語學習氣氛,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努力:1.課堂內外穿插英語歌曲,英語短詩和故事教學。例如:我們在講到教材九年級中的TheNewOceanWaves樂隊時,又講述了搖滾音樂產生的歷史背景、爵士音樂誕生的社會環境等,這樣寓教於樂,提高學生們學習跨文化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校利用每天晚自修時間讓學生收看程度相當的英語動畫片或教學節目。這類節目不僅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理解,而且也會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時候老師有意識的給他們幾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查資料,自己去找答案。.在校園里的宣傳欄和板開辟了英語學習園地,介紹一些習慣用語,名言名句,利用這些展板定期進行英語文化宣傳。此外,我們重視教室英語氛圍的創建,我們通過教室布置,體現文化理念。比如:本學期開學,我們預備級通過走出家門,了解世界這一主題來布置,學生們搜集世界各地的豐富多彩的材料,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初步了解了世界各地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概況,以及英語國家的一些地理歷史狀況、風土人情和潛在的文化理念。在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注重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我們要了解西方文化,吸收其先進思想,但不能因此放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愛國,愛家鄉意識。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三、通過廣泛閱讀,感受文化氣息,滲透文化。語言學說過,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讀者語言因素很重要,只有藉助文化知識的幫助,才能讀懂字里行間,因為詞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環境下形成的。如果學生不了解英語文化、歷史、介值、思維模式、風俗習慣、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義。我們一向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余閱讀一些英美文學作品和英語刊,並促使他們在閱讀時注意留心和積累有關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這樣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因為學生在閱讀理解時,能吸納一些相關的語言背景文化知識,擴大英語知識面,掌握詞語運用的內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態度、介值觀,這些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關鍵之處。閱讀的目的是獲取正確的信息,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由於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欠缺,使其對英文的某些內容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出現誤解篇章是文化現象的一個方面。在詞彙的文化內涵方面,我們就拿一些顏色詞為例,如:green-back(美鈔),green-house(溫室),green-eyed(眼紅的),blackletter(倒霉的),blacktea(紅茶),redmeat(牛羊肉),redgold(純金),blue-blood(貴族出身),blue-jackets(水兵水平),wte-livered(膽小的),wte-headed(淡黃色頭發的),yellow-belly(可恥的膽小鬼)等等。此外,還有很多的俚語,諺語等等,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則不達。以上內容都隱含著一定的文化氣息。因此,我們建議學生要想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減少誤解,更好地欣賞英語文章,就必須平時處處留心,用心積累,努力加強自身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四、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英語教學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教會學生得體地運用語言,最終達到能夠正確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目的。所以,我們英語教師自身要加強跨文化交際意識,把文化知識的傳授融人到教學中去,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總之,我們只有把語言與文化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⑤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理念怎麼寫

新課程的實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藉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鬆鬆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藉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v6a4hSYUrBA_Jk1Ww7KErg

提取碼:tj8i

⑥ 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導語:“教學設計是一門涉及理解與改進教學過程的學科。任何設計活動的宗旨都是提出達到預期目的最優途徑(means),因此,教學設計主要是關於提出最優教學方法的處方的一門學科,這些最優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發生預期的變化。”梅里爾(Merrill)等人在新近發表的《教學設計新宣言》一文中對教學設計所作的新界定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

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方案必須體現現代教學觀;

教學觀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對一些重大的教育現象、問題或事件的比較穩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價值取向。

當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學觀念的變革為先導的,故此,轉變教學觀念已成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的首要問題。

當前必須樹立的教學觀念有:

1.素質教育觀

①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從三個方面七項基本素質構建素質教育培養目標。

三個方面是:身體、心理、文化科學;

七項基本素質是: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交往素質;

七項基本素質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身體素質;

第二層次:心理素質;

第三層次: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

第四層次:勞動素質、交往素質。

②承認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個性:

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異性是絕對的。

要求通過有效的教學,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同時,潛能得到發揮,個性得到發展;

③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上要著力為學生營造一種生動活潑,思維活躍、平等和諧、積極參與和探索的教學氛圍以及教學情景;

④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生存。

學會學習:主要是要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為終身教育打好基礎;

學會生活:主要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為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

學生做人: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愛國情操,做一個遵紀守法、文明有禮的現代公民;

學會生存:重點培養學生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能力。

2.系統方法觀

所謂系統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科學方法。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著重從整體與部分(或要素)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中,考察和處理研究對象,實現整體優化,以求系統獲得最大功能的一種科學方法。

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系統,組成要素有: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

系統方法應用於教學設計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①整體性:

即教學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是互相關聯、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學系統中的各個組成要素必須匹配、相容,且達到最優組合,使產生最大功能的“整體效應”,這樣,才能使教學系統達到最佳的預期目標。

因此,教學設計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分析系統各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協調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組合,使系統功能得到最佳發揮。故此,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將系統各要素按照它們的內在聯系的規律,加以配置、組合的過程。

②有序性:

教學系統有序性是指教學要結合學科內容的邏輯結構和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進行,以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學系統的有序性,不僅包括知識教學要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學也要有一定的順序和層次;這不僅表現在教師的教的活動上而且也表現在學生本身的學習中,不僅要貫穿課堂教學之中,也要貫穿於其它教學活動之中,即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③最優化:

最優化系指系統整體功能最優,而不是系統的要素“樣樣都好”。

最優化強調在正確的方向指引下,設計合理的投入,獲得最大可能的產出的工作方案。

最優化的實現,還要依賴於不斷完善的改進工作來達到。

3.教育效能觀

教育產出

教育效率 = ──────

教育投入

要求合理的投入,最大的產出。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概念

教學設計是指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運用系統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

(一)設計過程具體包括:

1. 分析學習需求;

2. 確定教學目標;

3. 設計解決方法;

4. 就解決方法進行實施、反饋、調整方案,再行實施直至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二)設計要素具體包含:

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基本要素。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

現代教學理論、學習理論、信息傳播學、教育技術學和系統科學方法。

(四)教學設計與寫教案的關系:

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五)提倡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

1. 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2. 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技能;

3. 促進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深化。

三、教學設計必須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學生與教學內容(教材)之間的矛盾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

教學的基本任務首先是幫助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識和技能,並把凝聚於知識中的智力因素轉化為個體的能力和智力,把蘊含於知識中的思想、道德、觀念轉化為個體的觀念和心理品質,逐步完成寓於各學科教學之中的教育、教養和發展的任務。

2.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過程的辯證統一。

一種是杜威的“學生中心論”,強調學習過程學生內因的作用,忽視外因的作用;

一種是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的絕對支配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觀,在我國至今仍相當普遍)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對象,也是認知的主體;而教師則既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和評價者。

當前,應當注意屏棄“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以及“唯師至上”、“重教輕學”、“重灌輸輕啟智”的教學理念。

正確的做法是:既注重教師教的設計,也注重學生學的'設計。

3.教學過程是學生全身心參與的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的統一;

心理學認為: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意向活動,另一部分是認識活動。

人的認識活動的心理特點稱為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

人的意向活動的心理特點稱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動機、意志、興趣、愛好;非智力因素構成教學過程中的心理條件。

有學者研究證明:①非智力因素與學生學業成績呈正相關;②越是低年級,相關系數越大;③智力水平中,下等的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

教學設計既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視調動與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4.教學過程是知識、技能、情意的內化和外顯的統一。

內化即把外部客體的東西轉化為內部主體的東西。內化的過程是信息的輸入、加工和貯存的過程。

知識的內化即外部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頭腦內的認知結構(方式:同化、順應);

技能的內化即外部的實際操作轉化為學生頭腦內的智力操作。

情意的內化即非智力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知識、技能的內化過程總是伴隨著情意的內化。教學過程忽視情意的內化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外顯即把內部主體的東西轉化為外部客體的東西。即信息的提取、運用和遷移。

教學過程的外顯實質上就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情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忽視外顯的教學,就無法獲得反饋信息,不能進行有效的反饋與調控。

內化與外顯的關系是:內化是外顯的基礎,外顯是內化的反映。

教學設計要改變傳統教學中“重認識輕意向”、“重主導輕主體”、“重內化輕外顯”的偏向。

註:教學設計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

1. 要從教學對象的實際出發;

2. 要從教學環境的實際出發;

3. 要從教師自身條件的實際出發。

四、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

1.目標導向原理

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起著導向的作用。

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主要有三種:

① 目標的指向作用: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與目標有關的問題上;

② 目標的激勵作用:能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與意向;

③ 目標的標准作用:一是目標成為檢查教學效果的尺度;一是反過來教學效果成為評價教學目標的合理性、適切性的依據,以便調整目標。

2.教學結構的整體優化原理

在教學設計中,要求教學過程結構具有整體優化的品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抓住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分析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方式,使教學過程各要素達到有機的配合,才能使教學得到最佳的整體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各要素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因此,必須從動態的、綜合的角度加以考察。每一個要素都會產生一定的力,但導致最後教學效果的力並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簡單加和,而是各要素關系之間構成的“合力”。這是教學設計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理。

善於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爭取最大合力,這是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

3.教學活動的系統有序原理

教學活動的系統有序是指教學要結合學科內容的邏輯結構和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進行,以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學有序不但包括知識教學要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學也要有一定的順序和層次。

教學有序不僅表現在教師的教的活動上,而且也要體現在學生本身的學習上。不僅要貫穿於課堂教學中,而且也要貫穿於其它教學活動中,即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4. 反饋控制原理

為使教學過程有序進行,達到預期目標,必須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及時糾正出現的偏差,採取補救的措施。

教學設計中對教學過程的控制方法主要通過師生之間的信息反饋(前置反饋、即時反饋、延時反饋)進行。

五、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

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八個基本要素,如下圖所示:

1.教學對象分析

分析要點:

① 分析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水平,為確定教學重點、難點、選擇教學方法提供依據;

② 分析學生認知心理特點及認知發展水平,包括情感、動機、興趣和意志等心理因素,以及學習能力和智力發展的水平,為制定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③ 分析社會背景,包括學生的生活經歷以及社會、家庭的影響對教學可能產生的正負面效應,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補救措施。

2.教學內容分析

分析要點:

① 分析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該部分內容在整體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 分析本節教學內容的范圍與深度、重點與難點,以適應多層次學生的需求;

③ 分析蘊含於知識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開發。

3.教學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主要描述的是學生通過教學,預期產生的思想、情意和行為的變化。

⑴教學目標的制定要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特別要注意目標的整體性、可操作性和適切性三大特徵

⑵教學目標的制定方法:

①對象和行為的表述;

②標准和約束條件的表述。

注意:①教學目標要逐級分解(如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等);

②要區別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教學過程和學習結果的不同。

4.教學策略選擇

教學策略是指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思考、策劃和謀略。

教學策略因著眼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

具體的教學策略有:

① 傳統的接受式教學策略;

② 布魯納的發現式教學策略;

③ 斯金納的程序法教學策略;

④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教學策略;

⑤ 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策略;

⑥ 提問教學策略;

⑦ 創設情景教學策略;

⑧ 反饋和矯正教學策略,等等。

教學策略的設計具體包括:

①劃分教學單元、課時,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順序;

②選擇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

③組合運用教學媒體。

5.劃分教學單元、課時,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順序

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① 要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不等於教材內容)

② 教學內容的容量、深度和廣度要恰當;

③ 教學內容的重點要明確,要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內容上;

④ 教學內容的難點也要明確,並要設計好解決、檢查難點的方法;

⑤ 教學內容的組織、排列、呈現方式,既要按知識的邏輯結構排列,又要按學生的認知次序來排列。

⑥ 精心設計練習的量和質,以及練習的方式方法。

6.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的選擇

一般的教學組織形式有:

① 集體授課;

② 小組學習;

③ 個別化教學。

一般的教學方法有:

講授法、講練法、講演法、練習法、實驗法、圖示法、比較法、啟發法、提問法、類比法、程序法、掌握學習法、發現法、討論法、探究法、自主法等等。

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主要要依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的設備和條件、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條件等而定。

7.教學媒體的組合運用

教學媒體指傳播知識或技能過程中顯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

傳統教學媒體有:書本、語言、黑板和圖片;

現代教學媒體有:錄音、錄象、投影、電腦、多媒體課件等。

合理運用組合媒體,是實現教學最優化的重要措施。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媒體的運用要求是:

① 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必須有機組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② 媒體的運用必須做到適時、適量、適度、有效。

8.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設計

1.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過程性評價。目的是診斷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教學中的不足,使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形成性評價一般有:提問、討論、練習、小測驗、問卷、觀察、個別談話等。

2.總結性評價:是一種階段性評價,也是一種目標參照性評價。其目的在於檢測教學目標的到達度。

總結性評價一般有:單元考試、學期考試、學年考試等(給出成績或等級)。

⑦ 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幾個重要問題是什麼

語文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語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

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JuAJM8OicuFF5HAkMf-kxA

?pwd=3vzr 提取碼: 3vzr

閱讀全文

與教學設計中文化闡釋層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