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火星文的來源
火星文, 可稱腦殘體.
不是繁體字.
是簡體+繁體+異體字+外文的混合產物.
一般原則就是要你看不懂...
只要同音, 或者字裡面有一部分相同就可以構成了...甚至因都不相同.
可以認為是垃圾文字.
暫時人類在火星還沒有發現文明, 於是自然不存在火星的文字..
「17斗4幻j(一切都是幻覺)」、「鈈緗信ye否有癰(不相信也沒用)」……這類天書般的文字表述,在部分青少年的網路交流中流行開來,但因「普通地球人難以理解」而被網友稱為「火星文」。語言文字專家認為,文字使用可以有「彈性」,但應適當控制。網路虛擬環境也應倡導符合現代漢語規范的文字表述。
看不懂的「5T頭d」
所謂「火星文」,大多由非正規漢字元號、拼音、字母、異體字、繁體字等組成,一般以讀音相同或相近、書寫簡便為原則,如「5T頭d(五體投地)」等;也有人專門尋找生僻的音近字、「半邊字」代替本字,如「咫 潮穸(只爭朝夕)」等;甚至還有直接使用日文中同義的漢字。
溯其來源,許多年輕人不約而同表示,看到別人寫了覺得有意思,也開始使用,甚至自創。目前,這類表述在網路個人簽名、簡介及聊天、博客文章中屢見不鮮,使用者以青少年為主。而大多數網友一般可通過文字的偏旁或字形,以及字母、數字的發音大致猜測到語句的意思。
對於有人費解皺眉、有人趨之若鶩的「火星文」,網友意見針鋒相對。不少人直指「火星文」糟蹋了傳統漢字文化。從事文字編輯工作的錢女士說,漢字區別於其他注音文字的一大特點,就在「以形達意」,如果字母、拼音、錯別字一股腦兒進來,漢字應有的美何在?網友小林則表示,無論是創造還是閱讀「火星文」,都好像一次充滿想像力的挑戰,語言不都是在創新中發展的嗎?
語言創新非「兒戲」
對於「火星文」也可能推動現有漢語言文字發展的說法,專家強調,語言的創新與變化,是一個緩慢的去粗取精的過程,怎能如此兒戲?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於海說,近些年真正進入日常語言的新詞,絕大多數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級人物,或者科技探索的新成果,如「互聯網」等。而形同文字游戲的「火星文」顯然難以撼動傳統的文字創新習慣。
不少專家認為:網路語言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許給漢語帶來了新鮮元素,但「如何在最適當的語境中使用最確切的語言」,值得關注。
市語言文字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毛世楨教授指出,網路公眾論壇、網上一對一聊天、日常生活中的書信交流、文件頒布等不同語境,就好像不同的「通訊信道」,可以有各自不同的「通訊語言」。從這一點上說,「火星文」在小范圍中有人使用和響應,也是正常的,這種「雕蟲小技」不足為慮,只要交流者之間能看得懂就行。
應該重視的是,各個「信道」間不能「串了信號」,所以要防止不符合現代漢語規范的「火星文」侵入日常書面語言。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周宏對一些青少年使用「火星文」表示擔憂:這類誕生於網路交流中,以輸入簡潔、展示個性為目標的表述方法,不具有傳統漢語的典雅性,長此以往,可能影響青少年的書面表達,對他們使用漢字造成困擾。
據了解,在2006年3月1日起實施的《上海市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管理辦法》有明文規定: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范的網路語匯;新聞報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范的網路語匯。
莫忘文字「工具」屬性
「語言文字的存在,主要是為了保證社會交際的流暢、高效,所謂『火星文』顯然違背了這一最基本的『工具』屬性。」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費錦昌說。
他打了一個比方:以前聽報告時他也自創了不少「速記法」,比如小圓圈代表「的」,「提手旁加個月」代表「抗美援朝」,但這些只適用於個人或小范圍的交流,若要進入公眾視野或更大范圍的社交領域,無疑為絕大多數人設置了重重障礙,顯然有違傳播的本意。
不少教育界人士指出,當下的網路語言從造詞到使用都缺乏規范。「火星文」中,有的一味追求新奇,導致一些自創的網語詞不達意、令人費解;有的「創造」詞時僅以讀音縮寫或同音詞形式出現,比如把「加油」寫成「+U」,不僅破壞了漢字的獨特內涵,而且故意混淆語言文字書寫,對現代漢語的發展產生危害。作為受眾面越來越大的新媒體平台,網路需要有關部門倡導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范的文字表述。這對於「互聯新一代」的青少年來說,意義尤為重大。
市語委語言文字管理辦主任朱蕾指出,上海有關部門始終積極引導在網路中使用符合規范的語言文字,如要求網路開發公司率先在語言文字使用上進行規范等。同時不排斥一些富有時代氣息、符合規范且為大多數人認知的網路新詞,如「版主」、「鏈接」、「下載」等。希望「火星文」不在網路世界「流行」。
B. 火星文是什麼
火星文最早起源於台灣,由於網友打繁體字時常出現的錯別字而慢慢形成。目前火星文已發展成為由繁體、日文、英文、古文字、表情符號組合而成的字體。
C. 人類什麼時候才能進入星際文明時代啊2030年前人類是否會登陸火星2050年的地球又是什麼樣
2030年左右NASA應該會有載人飛船飛去火星,2050年人類文明進入Ⅰ型文明應該差不多吧(卡爾達肖夫指數)
D. 火星是什麼
火星是太陽系中由內及外的第四顆行星,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4%。火星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 由於地表廣泛分布赤鐵礦(氧化鐵),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其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火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體積為15%,質量為11%,表面積相當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地球、金星、水星)還要小很多。 以半徑、質量、表面重力來說,火星約介於地球和月球中間:火星直徑約為月球的兩倍、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為月球九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約為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相近公轉一周則花兩倍時間。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星,中國則稱為熒惑星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其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被赤鐵礦(氧化鐵)覆蓋,英文里前綴areo-即為火星,火星曾經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火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和冰組成的極冠,而且上面覆蓋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火星到地球的距離
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兩者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曾經達到約5880萬公里,而在2018年兩者之間的距離將達到5760萬公里。但在2003年的8月27日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僅為約5576萬公里,是6萬年來最近的一次。
不過據天文學家推算,在從公元1600年到2400年這800年間,火星與地球的近距離只能排在第三位。根據推算結果,到2366年9月2日,兩者之間的距離將為約5571萬公里。而到2287年8月28日,兩者將更為接近,距離為約5569萬公里。
一般來說,火星和地球距離近的年份是最適合登陸火星和在地面對火星觀測的時機。
火星文化
火星在西方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所以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在希臘人之前,古埃及人曾把火星作為農耕之神來供奉。後來的古希臘人把火星作為戰神阿瑞斯,而古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的神話,將其稱為「戰神瑪爾斯」。北歐神話里,火星是戰神提爾。而月份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火星在中國古稱「熒惑星」,這是由於火星呈紅色,熒光像火,在五行中象徵著火它的亮度常有變化;而且在天空中運動,有時從西向東,有時又從東向西,情況復雜,令人迷惑,所以中國古代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
E. 什麼叫火星時代
我畢業兩年,大學讀的專業是視覺傳達。想深入了解一下 UI 或者是網頁設計,電話咨詢過火星時代,課程銷售肯定都說好的,但我想知道真實情況。
F. 火星上是否存在過遠古文明有什麼科學依據
我們一直在不斷探索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而最讓大家關注新好奇號的星球就是火星。不知道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把火星作為主星來研究的,但是火星上是有生命體征的。雖然我們還不能到達火星採取任何措施來探索它,但仍然有生命跡象,這意味著火星上還有其他文明。這些文明還會有其他線索嗎?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幻想著“火星人”的存在。
火星上曾經有生命,過去火星上的一些生命變成了化石。看看朱榮火星車拍的照片。照片中有許多石頭,許多看起來像動物化石,古代火星人製造的石器和留下的動物巢穴。我們對火星也有各種各樣的猜測。一些人推測火星的文明毀於核爆炸。因為火星文明的發展已經到了飽和的程度,並且和其他文明發生了相互攻擊,科學家推測發生了世界大爆炸,也因為這場爆炸戰爭也讓火星的文明從此消失。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了火星封閉性的兩條線索。
G. 請問下 火星上有勤勞的火星人 運河之類的 是流傳在哪個時代的
1877年,一位義大利天文學家喬-斯基帕雷利觀測了火星大沖,他利用一架當時十分優異的望遠鏡極為耐心地測量了火星,並繪制了一份火星圖。在他的火星圖上,火星表面有著大片大片的暗區,中問被一些又細又長的黑線連了起來,斯基帕雷利用義大利語給這些黑線起名叫Canali,即「水道」。他總共看見了大約四十條這樣的「水道」。稍後,「水道」一詞在譯成英語時被誤譯為Canals,即「運河」。「火星上有運河」,這一消息不徑而走,很快就在公眾中成了「爆炸新聞」,轟動了世界。後來,又有人進一步指出,火星上明亮的區域是乾燥的沙漠,而黑暗的部分是大片的植被,「運河」是智慧的
「火星人」開鑿的。他們通過「運河」引來水流維持著自己種族的生存,甚至還有人在「運河」的交匯處看到了一個個的小圓斑,認為這是沙漠中的綠洲。一時間,「火星人」成了全球性的熱門話題。就在斯基帕雷利發現火星「運河」的同年
8月,美國天文學家霍耳發現了火星的兩顆衛星,它們的體積都很小,而且軌道都離火星表面很近。因此,就又有人宣布說,這是火星人發射的「人造衛星」。以訛傳訛,這樣使得存在
「火星人」的說法更加神乎其神了。20世紀初期,「火星人」已經風靡全球、深入人心了。
其實,早在火星「運河」剛被發現時,就有許多冷靜的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他們的理由是,由於火星的質量稍小了一點,難以束縛住足以孕育和保護生命的大氣。而且火星離太陽比地球遠50%,表面溫度一定很低,所以存在高級生命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但是,由於缺乏直接的證據,他們很難徹底戰勝「運河」說。到了20世紀60年代,空間科學的發展幫助人們解開了火星「運河」之謎。根據飛到火星身邊的探測器發回的照片,人們知道了所謂的火星
「運河」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不過是人類出於美好的願望而引起的錯覺和幻想。斯基帕雷利等人所看到的,不過是一些偶然排成一線的大大小小的環形山罷了。
有趣的是,科學家在分析「海盜l號」和「海盜2號」探測器1976年拍攝的火星高清晰度照片時,發現了火星上存在著數千條乾涸的「河床」。它們確實有明顯的被液體沖刷過的痕跡。不過這些河床都很細,在地面上用再好的望遠鏡也不可能看到。關於這些河床的成因問題,至今還在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