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東方文化差異怎麼分析

東方文化差異怎麼分析

發布時間:2022-04-17 15:29:51

A. 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什麼明顯的差別舉個例子說明。

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談到中西文化的諸多差異,其實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從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來說,中國人和西方人無論再烹調技法上,還是在進餐方式上,都大相徑庭。

再烹調技法上,中國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種方法,盡其所能追求菜餚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較之中國人則簡單很多,他們似乎不太在意菜餚的顏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樣盡量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上。這種差異使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內容。

再看進餐方式,中國人往往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對整著飯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國人的整體觀念和西方人的個體意識在這種差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從對顏色的好惡上看,中國人喜歡紅色,把紅色當成喜慶、興旺的象徵;西方人更喜歡藍色,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藍色是沉著、冷靜的代表。由此可見 ,中國人崇尚熱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從造字方法上看,中國人以象形字為主;西方人以「盡量使人明白一個字的含義」為宗旨。這種目標上的差異分明表明中國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 西方人注重內在的實用性。

最後。從藝術角度上看,中國的國畫大開大闔,潑墨寫意,氣勢如虹;西方油畫講究的卻是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寫意和寫實的不同風格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民族個性:情感和理智。

中西文化差異的歷史淵源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種種差異都可以歸結為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這種差別是深刻地孕育在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中的,按先秦諸子的觀點,中華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愛人」,血緣的親情是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的基礎上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基石。從伯牙琴到趙氏孤兒。從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何處少的一個「情」字?!

與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學說的母胎都始於哲學。哲學的定義即「愛智慧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阿基米德的幾何,都是重智的產物。

中西文化差異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歷史上的差異依然延續和發展著。中國人希望對社會生活實行事先主動協調,在兼顧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選擇一條個人前進的道路。從戰爭年代,英雄先烈們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到和平年代,運動員為了祖國的榮譽,犧牲自己參加大賽,勇奪獎牌的機會,無

一事例不說明:整體至上的觀念在中國人頭腦里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中國人重感情,重道義!

西方人希望對社會實行事後被動制約,用法律和組織措施來解決問題。這無疑是以理智為基礎的。從英國的經驗主義到美國的實用主義;從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韋伯的新教資本主義理論,再到穆勒的利己主義,都浸透著一種理智精神。在追求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外國運動員常常以個人名義參加比賽,他們追逐的目標不是單純的為國爭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極限,實現人生的夢想!這種「個體本位」的思想無疑來源於理智的指導。

面對目前世界的資源稀缺問題,中西方的態度依然不同。中國大多通過節制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來適應有限的資源。相反,西方的解決方案是: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盡可能的開發,以適應、滿足人的無限慾望。為了滿足慾望,不擇手段,甚至壟斷和戰爭。

中西文化的特徵比較及優劣分析

中國人這種忍耐與節欲的性格特徵,缺乏對交換的要求,從而,造成了歷史上的中華民族雖然文化燦爛,卻沒有產生商品經濟的土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幾千年裡,一直佔主導地位。人們注重個人修養的提高,卻很少關心「社會對個人是否功平」的問題,致使公民作為個體,其權利不是至上的。

在西方文明中,私有觀念根深蒂固,其基本性格即坦誠、直率。個人生存的滿足需要人與人的相互交換,使商品經濟應運而生。同時,西方人十分注重「社會對個人是否公平」的問題,每個公民的合法權利都是第一位的。

面對迥然不同的兩種文化,我們無力去分辨哪一種文化更為優秀。因為,無論哪一種文化都各有所長,從而孕育了兩種不同的文明;也各有所短,致使兩種文化皆有不足,均尚待發展與完善。

中華文化的優勢在於;關注人本身,以減少紛爭;劣勢在於: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覺的前提,最終要歸結為個人心理狀態的自我把握,難以實施監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優勢在於:可操作性強;劣勢在於:放任紛爭。

小結:

故,西方人唯智,但是他們陷入了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中國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裙帶關系。西方人運用先進的科學征服了自然,也破壞了自然的平衡,但現代化的光輝畢竟出現在西方;中國人克制自己以適應自然,但對現代科技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也奮起直追。

有比較方見差異,有差異方見和同。梅隨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兩種文化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讓人類更幸福,而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儒教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和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經過互相取長補短後,形成全新的文化體系,才能更合理的解決生存中的個體化滿足問題,從而是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達到和諧相處的境地。

B. 舉例說明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一、不同宗教下的文明
人類的文明包含著不同的宗教下的文明。另一方面,人類的文化也不同程度上歸結為不同宗教下的文化。基督文明、伊斯蘭文明、華夏(佛道儒)文明。不同的宗教,人們的信仰也不同,因而世界觀也不同,價值觀也不同。
二、不同價值觀下的處世哲學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處世態度。有兩句話雖不很准確,但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態度。說是「中國人走在大街上,先要把人看成壞人,防範著,接觸中再找出誰是好人。西方人走在大街上先把人看成好人,然後再辨出誰是壞人」。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故事。大意是:一個中國老太太攢了一輩子的錢,在臨死的前一天終於攢夠錢買了一棟房子,沒來得及住漂亮的新房子就死了。而一個美國老太太在年輕的時候貸款買了一棟房子,住了進去,每天工作還貸。直到臨死的前一天她終於還清了所有的貸款。這個故事起源於何時已無從得知,但知道這個故事令無數的國人開始反思傳統觀念。一夜之間,借貸買房成為時尚,若有人出聲提醒,不要欠太多錢,透支未來是有危險的,則會被認為是落伍了,思想陳舊。
中美文化為代表的東西方文化有不同的處世哲學。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東方保護弱者,西方崇尚強者。
三、不同世界觀下的理念在東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喜歡邏輯思維,東方人喜歡形象思維;西方人習慣定量分析,東方人喜歡定性分析。有一個故事是說,外國某工廠一台機器出現故障,請了一個廠外專家來修理。專家打量了一下機器,用粉筆在某個部位畫了一個圈,讓工人在此打個洞,把里邊的線圈弄好就成了。廠方問專家要多少報酬,只管開價,憑你乾的這點活,即便獅子大開口,諒你也高不到哪兒去。沒想到專家一開口卻使廠方倒吸了一口涼氣——10000,而且還是美元。舉手之勞卻要這么多錢,也未免忒狠了點吧?專家答曰:畫圈只值1美元,知道在什麼地方畫圈值9999美元。如果你們知道在什麼地方畫圈,何必請我來呢?廠方心服口服。
有一篇短文在說明東西方人的不同的理念時說:如果有一個小針掉在了地上,中國人是低下頭,彎著腰,身子轉過來轉過去地找,而德國人在地上用粉筆畫圈,把找過的地方畫一個圈,直到找到為止。中國人上公共汽車是擠著上,而美國人是排成隊,這樣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不至於出現先來後到的結果。

C.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請幫幫忙!感謝再先!

1)西方在語言上和中國不同,父母親只有father,mother,像我們有堂兄堂弟表姐表妹之類的,也就是分父親一方的和母親一方的叫法不同,但西方不一樣,他們只有cousin 堂(或表)兄弟(姐妹)

2)「我」在西方文化里,只有I和me,I用的是大寫,這是西方人重視自我的表現。

3)在英語中紅色也表示歡樂和喜慶,但沒有漢語中的含義那樣廣泛。把婚事與紅色聯系起來,是中西方都可接受的。在英語詞典中red是共產主義或共產黨的同義詞,表達這一意思時常常有貶意,甚至謾罵的意味。如: red belt指的是赤化區;better red than dead用於表示美國人民寧可受共產黨的統治,也不要死於核戰爭。而且在英語中red使人聯想到的是暴力與流血。
白色則代表純潔、吉祥、喜慶。白色比紅色的意味好得多。

4)西方人認為3(three)和7(seven)是大吉大利的數字,會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西方文化認為世界(the world)是由大地(land),海洋(sea)與天空(sky)三者合成的;大自然由動物(animal),植物(plant)和礦物構成,所以他們就特別喜歡3這個數字】
但是西方人認為13 (thirteen)是個不祥的數字。【這是因為耶穌受難的前夜,和12個門徒共進晚餐,師徒13人中出現了一個叛徒猶大,因此,信奉基督教的民族都認為13是個不祥的數字。 】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D. 請列舉東西方文化的十點差異

一、善惡觀上的差異

概括起來,西方的善惡觀是兩句話:生活上與人為善,政治上防人為惡。生活上倡導博愛,人人親善,讓世界充滿愛;在政治制度設計上,要防人為惡,重在營造一種體制和機制,防止壞人一旦進來做不成壞事。東、西方的善惡觀差異很大。

我國的政治體制總幻想執政者都是先進分子,有覺悟講黨性,都是可信賴的,所以往往重任命授權,輕制約監督,導致大量決策失誤和大面積腐敗,這個教訓極為深刻。我想,我們的善惡觀也得來一次新的塑造和進步,也求做到生活上與人為善,政治上防人為惡,社會才能平穩發展。

二、公私觀上的差異

西方認為,人生下來就是自私的,自私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利益驅動是永恆的主題。從人性角度挖掘人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才是最好的制度設計。所以西方放開搞個體私營經濟,鼓勵人們致富,做大做強民營經濟。

我國改革開放後才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逐漸形成了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導向和社會氛圍,一改過去公有制一統天下、到處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局面。西方有個理念,即人的自私慾望得到滿足之後,就會回報社會,私有財產最終也都是社會的,不要怕富、嫉富、仇富、刮富。

我國過去把「私」看作是洪水猛獸,提倡「鬥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閃念」在文化大革命中喊了十年,這個東西帶著極「左」的色彩,背離和壓抑人性,嚴重束縛了當時的經濟發展。

三、文化觀上的差異

西方人的文化理念崇尚三點,與我們差異很大:

1、個性自由。在西方,崇尚自由,張揚個性,尊重人權,注重發揮人的特長。我國的文化觀講究「大一統」,凡事都得一個模式,一個思維,動輒就統一 思想,這就管死了個性,壓抑了自由,人活得比較累,社會發展缺乏多元化的動力。

2、開放包容。美國歷史雖短,但是全球的移民國家,全世界的文化都在這里雜交融合,很少有傳統觀念的束縛,所以才全球上自主創新的頭號經濟強國,我國三千年自然經濟,三十年的計劃經濟,夜郎自大,排斥外來文化,障礙了文化的創新與發展,這也是四大文明古國,經濟都相對落後的主要原因。

3、認真守信。德國人工作認真,一絲不茍,時間觀念強,誠實守信的品格凝集了日爾曼文化,帶來了經濟的繁榮,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強國。現在,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普遍缺乏誠信精神,五種病態經濟——詐騙經濟,賄賂經濟,債務經濟,造假經濟,賴帳經濟,就是落後的文化觀帶來的惡果。

四、生活觀上的差異

1、消費觀。人生來就要謀求生活,生活貴在質量。東、西方的消費觀差異較大,西方的價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質量為本,提倡「三為」和 「三不為」:一是為自己活著,不為別人活著,個性自由求質量;二是為今天活著,不為明天活著,敢於貸款超前消費;三是為這代人活著,不為下代活著,不緊衣縮食為子女攢錢。

中國也有「三為」的價值觀,一年四季忙為一張嘴,吃飯第一;人活著為了一口氣,不計後果慪氣打仗;死愛面子活受罪為了一張臉,處處要面子。中國人偏好攢錢儲蓄過日子,導致中國儲蓄率過高,達到46%以上;造成內需不旺,消費不足,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弱。

2、隱私觀。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窺視和傳播別人的隱私,比如年齡、收入、性生活等。尋問和講究他人的隱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可東方人對個人隱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興趣,私下裡愛議論隱私,小道消息傳播隱私,甚至把隱私作為整人的工具,樂此不疲,這是一種文化的愚昧和落後。

3、生育觀。歐洲人都不願生孩子,怕孩子多影響生活質量。所以一般西方發達國家都呈人口負增長態勢,人口、資源和生態壓力小。

中國仍有相當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養兒防老,一些邊老農區越窮越生,越生越窮。人口仍呈高速增長之中,預計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高峰期為14.6億人。

五、競爭觀上的差異

東西方在競爭觀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兩點上:

一是要不要競爭。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為核心。

儒教強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以和為貴。而市場經濟則崇尚競爭,強調商戰打敗對手,贏得自己的發展。從儒教看,競爭是不道德的。歐洲人認為,社會需要競爭,人與人需要競爭,競爭出動力,競爭出人才,經濟才會在多元化競爭中得到快速發展。

二是怎麼對待競爭。西方人認為,競爭應該依法進行,提倡公開、公平,透明,提倡縱向競爭,向前發展,互相激勵,用競爭為人類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動力。中國人受封建儒教文化的影響,封建小農意識的束縛,紅眼病多,往往從另一個角度看競爭。

中國人競爭是橫著使勁,熱衷於在一起打架,等把你打倒了我再跑,這種內耗機制嚴重障礙了中國的進步和發展。

六、教育觀上的差異

中國受封建儒家文化影響,學而優則仕,學習是為了得文憑,得文憑是為了當官,這種思想很有市場。學習目的是為了做人上人,高人一等,而不願意上高職,做技術工人。西方認為,學知識是為了得能力,得能力是為了生活提高質量。

人才價值取向上有差異。中國講文憑本位,干什麼都講文憑,提拔幹部看文憑,晉升職稱看文憑。這導致大家對文憑趨之若騖,文憑造假大有市場,屢禁不止。改變這種現象,要像西方那樣提倡能力本位,靠能力競爭取勝。文憑能造假,但能力不能造假。

學習的要求也不一樣。我們強調死記硬背和循規蹈矩,西方強調知識更新和能力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想像力,所以世界諾貝爾獎大多集中在西方發達國家。

七、家庭觀上的差異

1、家庭小型化。歐洲人在家庭上講究小型化,每個家庭平均2.3口人,生活方便,生活質量也高。我們講大家庭,四代同堂,兒孫繞膝,天倫之樂,這是典型的封建大家庭文化。

2、親情淡化。中國鄉下人走東家串西家,湊在一起就喝,喝完就打麻將。歐洲沒這些事,親屬之間很少走動,各忙各的,無暇去串門閑聊;對孩子很少溺愛,更多地強調自立自強。

3、父母對子女的依附弱化,對子女的依附心理不是那麼強。養老靠社會保障,不用依靠兒女,所以不願意生孩子,也沒必要給後代積攢財產。

八、治國觀上的差異

西方講依法治國為主,把法制環境設計得很嚴密,讓大家依法工作、生活,一切有條不紊。中國講以德治國,從孔夫子開始就講仁義禮智信,用德馴化民眾,用禮規范行為,提倡克己復禮,半部《論語》治天下。

總之,東方人講關系,西方人講規則;東方人講德治,西方人講法治;東方人講面子,西方人講實際。

九、政府權力觀上的差異

歷史證明,德治核心是靠覺悟靠自律。人單純靠覺悟是靠不住的,必須靠制度靠法制。中國反腐敗斗爭的艱巨性更說明了這一點!

一是政府職能上的差異。中國政府職能的設定與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異。具體表現為西方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給民眾提供公共產品,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對企業經濟活動不幹預;我國政府是萬能政府,婆婆媽媽什麼都管,管得太多,干預太深,恰恰束縛了經濟發展。

二是規模上的差異。中國政府權力太大,事無巨細,帶來機構龐大、人員臃腫、人浮於事的弊端;吃「皇糧」的人數多,財政負擔重,辦事效率低。西方是小政府大社會、大企業,微觀經濟活動不幹預,一心一意辦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好,企業受的束縛少,可以放手放量地發展。

三是體制上的差異。中國政府講管制,講審批,西方政府講服務,講協調。西方政府是「搖頭」政府,告訴民眾什麼事不準干,法律都規定了,其他沒規定的都可以干。

中國是「點頭」政府,什麼事都得經政府點頭,沒點頭的都不準干,層層審批,束縛了經濟發展,惡化了經濟環境,導致發展經濟的企業這種「羊」太少,經濟執法管制部門的「狼」太多,難以發展經濟。發展經濟只能是殺「狼」才能養「羊」,優化了環境才能發展經濟。

十、納稅觀上的差異

西方納稅是全民納稅,納稅光榮,全社會尊重納稅人,納稅人有權檢查和監督政府使用稅款的去向。所以納稅人感到光榮,納稅心安理得,有積極性。西方的納稅氛圍完整,納稅人權力與義務對等,國家稅收與財政支出對稱,公務員與服務納稅人對應。

比較而言,我們缺乏納稅光榮、尊重納稅的理念。因此,公務員,包括事業單位吃「皇糧」的人要增強三種意識:感謝納稅人,尊重納稅人,保護納稅人。

拓展資料: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1978--2008),東西方關系可分為三個階段。1978至1989是第一階段,1990至2001上半年為第二階段,至今為第三階段。這三十年,東西方既有合作,也有沖突,並隨著國際形勢和中國國力的增長而陰晴不定,起起伏伏。

E.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大致說來,東西方企業管理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東方宣揚集體主義,西方崇尚個性張揚;東方講究人際關系,西方推崇科學思想;東方重倫理,西方尚法制;東方管理意在引導,西方管理旨在防範;東方企業鼓勵以廠為家,西方企業則主張工廠只是工作的場所;等等。東西方企業管理中的種種差異,導致其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但是,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各自的歷史傳統,應當說是其管理差異形成的主要文化根源。
企業管理的差異,一定程度上源於文化基礎的不同,而「東西方文化基礎的最根本的差別,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季羨林語。總的來說,東方思維方式的最大特點是綜合,而西方思維方式的顯著特徵是分析,用哲學語言來說就是東方是合二為一,西方是一分為二。
在對世界的認識上,東方思維方式從綜合出發,認為萬物歸一。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也就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元氣,它是一個混沌的整體,充塞宇宙,推優惟愧,視之不可見,搏之不可得。然而它的作用卻是實在的,與天地萬物相融合。同中國傳統哲學所講的元氣論不同,西方古代哲學講的則是原子論,認為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一種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其根本屬性就是「實在性」。如果說西方思維容易導致的結果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話,那麼東方思維則是「見林不見木」。也就是說,東方文化傾向於從整體看問題,而西方文化則傾向於關注個體和局部。就拿「國家」這個名詞來說,中國原來就這么一個詞,其含義籠統而豐富。而西方則分得比較具體,有幾種說法:一是state,對應的是國家機關;一是country,對應的是疆域;一是nation,對應的是民族。再拿醫學來說,中醫治病是望、聞、問、切,全面考慮,一付湯葯,多方照顧。而西醫則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東西方綜合與分析的思維特點,由此可見一斑。
在思維方式上,東西方都講辯證法,東方的老子和西方的赫拉克利特都是辯證法的大家,但東西方的辯證思維又是有所不同的。中國傳統的辯證思維比較注重對立的統一,認為和諧,對立雙方的統一是最重要的;而西方則強調對立面的斗爭。老子特別強調和諧,孔子亦講「叩其兩端」,講和諧與統一的「中庸之道」。而赫拉克利特則特別強調斗爭,強調雙方的對立。這說明雖然東西方古代都有辯證思維,但其思維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東方重合,西方重分。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也體現在對天人關系�或者說主客關系的認識上。東方文化傳統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則是「天人相分」。
在東方漫長的文化傳統中,「天人合一」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天人合一」的觀念源於原始氏族時代,成熟於先秦。它強調人與自然、個體與群體的順從、一致、和睦、協調的關系。此後,漢代的董仲舒講「天人感應」,講「人副天數」。建立起了「陰陽五行」的宇宙論圖式,並以此來規范人們的政治、經濟活動。如果說漢代的「天人合一」觀念主要建立了制約人們外在行為的規范的話,那麼,宋代的「天人合一」則已經浸透到了人們的內心世界,用來規范人們的倫理道德、情感、心性。被朱高尊為「宋德之首」的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把宇宙生成、萬物化生的理論和人類、社會的產生及道德倫理規范統統融合在一起,認為從天地萬物的「立太極」到善惡五性的「立人極」,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後來的未贏對周的學說極盡發揮之能事,從而使自然、社會、人生一體化的整體觀念成為東方文化中佔主導地位的思維模式。從這種思維模式出發,無論在認識客觀世界上還是在社會組織管理及人際關繫上,東方文化體現出來的都是天人合一、整體和諧與中庸平和的特徵。
與東方不同,西方文化傾向於天人相分、主客相分。長期以來,西方哲學史上佔主導地位的是二元論,亦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和精神兩個各自獨立、性質不同的本原構成的。早在古希臘時代,先哲們就將人與自然分割開來。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們,關注的對象主要是自然,而人本身則在哲人們的視野之外。傳說當時的哲學家泰勒斯因一邊走路一邊仰頭觀看星象,不慎跌落井中,引得一位姑娘嘲笑他,只急於知道天上的東西,卻忘了自己的存在。只是從智者派領袖普羅泰戈拉起,才出現了以「人事」為主要對象的哲學,到蘇格拉底時,他已經認為「心靈是惟一值得研究的對象」。也正是由此開始,西方文化中就出現了關心人與關心自然的分野,這也正是天人相分思維方式的體現。在中世紀,整個世界又被一分為二,出現了「上帝之城」�天國與「世人之城」(人世)的長期對立,人學成為神學的「奴婢」,人性受到神性的壓制。中世紀神學家安瑟倫曾告誡人們說:「輕視自己的人,在上帝那裡就會受到尊重,你若把自己看得很微小,在上帝眼中,你就是大的。」在這一時期,人不但與天相分,而且成了天�亦即神的奴婢和臣民。近代以來,隨著人性的解放和科學的發展,人們不僅把無形的天�亦即神踩在了自己的腳下�如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同時,還開始向有形的天�即自然開戰。伴隨著人類征服自然過程中的節節勝利,科學精神與理性分析亦得以發揚光大,在近現代的西方文化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並影響到了包括企業管理在內的諸多人類行為。
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同各自的歷史傳統亦緊密相聯,而正是不同的歷史傳統,對東西方企業管理差異的形成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
稍具管理學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任何一個組織,其功能的真正發揮都有賴於管理。因此,自從有了組織,便也就產生管理。產生於19世紀中期的現代企業,遠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重要組織,因此,最早運用管理理論和管理原則來發揮組織功能的並不是企業,而是其他比企業出現得更早的組織,早期組織中形成的管理思想和原則自然會影響到後來的企業管理。可以說,歷史傳統是決定企業管理面貌的基本因素之一。
在西方,最早出現的重要組織是政府、教會、和軍事機構,西方關於領導、指揮、協調、控制和職能等管理學方面的專業化概念,都是在這些組織的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在西方的歷史傳統中,國家和教會是兩個各自具有不同勢力范圍的獨立機構,它們分別發揮著不同的社會管理功能。在漫長的中世紀,教會是西方文化和「人與上帝關系」的主要管理者,它壟斷了人們的全部精神生活,政府無權過問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政教分離的二元化社會組織傳統,對西方管理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教會壟斷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管理就被看作是與思想信仰無關的活動,16世紀的馬基雅維利,就明確提出了管理與道德互不相乾的觀點。工業革命以後,隨著機器大生產和現代企業的出現,人越來越被只當作勞動力來使用,從而逐漸形成了將人作為社會精神存在物和生產者分割開來的觀點,即認為企業只是工作的場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只應該在工作場所之外。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直到今天也還是西方企業管理中仍然存在問題的根源之一。
與西方不同,傳統中國是一種一元化的社會組織結構。先秦之時,諸侯林立,百家爭鳴,思想文化燦爛繁榮。然而,並未出現西方早期文明中那種重自然與重人事的分野,亦即科學探究與人文追尋的對立。中國早期的哲人們,其思維的翅膀主要在人文王國的天地翱翔,這使得中國文化一開始就缺少科學精神支配下的對自然的理性探尋。如果說先秦之際的文化可以不受國家的控制而自由綻放的話,那麼,秦朝之後,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由之花就開始萎縮和凋零了。秦統一中國後,把軍、政、財、文大權全部集中到朝廷或皇帝手中,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隨著封建統治的日益完善,不但人們的經濟、文化活動被統進了政治之中,最後就連人們的倫理道德,情感心性也被同政治統治緊密結合在一起。至宋代時,經過儒學家們的努力,終於構起了自然、社會、人生一體化的系統思維模式。這一思維模式不但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主導,而且也直接強化了政治—經濟—文化一元化的社會組織結構。中國社會長達2000年的這種一元化的社會組織形式,也使得傳統的管理思想和行為不單同經濟和政治,而且同文化活動與道德倫理都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對中國現代的企業管理有著直接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企業管理普遍帶有濃厚的政治性和強烈的倫理色彩,企業不但是工作的場所,而且也是政治宣傳和道德教育的場所。與西方企業中嚴格的法制、冰冷的理性不同,中國企業中發揮作用的是無章的人治、溫和的人情。因此,「以廠為家」的觀念對西方企業是格格不入,而在東方企業看來則是順理成章。諸如此類的東西方企業管理中的差異,正是由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歷史傳統所致。
總之,文化與管理的關系,已經成為當前管理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正是文化差異,帶來了管理基因的特性差異,使不同的文化特質,成為不同管理模式差異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探究東西方文化的特質,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東西方企業管理的差異,進而主動迎接日益到來的跨文化管理的挑戰。

F. 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差異有哪些

(一)東方人覺得世界是完整的、和諧的,看問題往往從大處、宏觀著眼,是一種整體性、綜合型的思維;西方繼承古希臘哲學形而上學傳統,重邏輯和分析思維征。西方人覺得世界是支離破碎的,看問題多從小處、微觀著眼,由小到大,由近及遠,是零件式、分解型的思維。

(二)在認識論上,東方人重直覺、重內省、重先驗理性;西方人重實驗、重事三、東西方文化主要特徵實、重邏輯理性。由此也導致東西方不同的科學發展之路,例如當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看到岩石沉入水底時,他想到重力;當看到木頭漂在水面時,他想到浮力,而不會想到水本身;而中國人會把所有與沉浮相關的因素考慮進去,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能比西方人早幾百年認識潮汐變化和磁場引力。

(三) 在行為方式上, 東方人崇尚「一日三省」、「謙虛謹慎」,這種自省、自謙的習慣使得中國人過於拘謹,求穩怕變;西方人則更多地自我肯定,不斷突破,這也導致東西方文明進程和方向上的差異。東方文明是連續穩步的緩行,西方文明則是跳躍式的速進。

(四)在文化特質上,東方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關系,西方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分別對立關系;東方文化強調「 天人合一」、「天人調諧」,西方文化講究「天人相分」、「人定勝天」;東方文化偏重於精神文化,西方文化偏重於物質文化;東方文化喜靜求穩,西方文化喜動求變。

(五)即使在文藝作品中,這種區別也有體現。如繪畫.中國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虛無飄渺、若即若離、若有若無的境界,畫家所追求的不是細節,不是精確,而是整體的輪廓,是一種境界、意境。西方的油畫則恰恰相反,從構圖原理,到人體比例的計算,從色彩的使用,到光影效果的掌握,無不追求精確與完美。似乎等到照相機出現才滿足了西方藝術對精確性的要求。

(六)在認知模式上,東方人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復雜關系使得他們更多地關注外部世界,以獲得支持和力量,其認知模式是依賴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和生產關系簡單且個人處於較超脫的位置,對外部環境的依賴較少,所以他們只需把注意力放在客體和自身的目標之上。所以最終產生的認知模式是:中國人的認知以情境為中心,西方人則以個人為中心;中國人以被動的態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動的心態征服世界

G. 深度分析:東方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區別

如果說東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麼西方文化相對就是偏物質的。
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他的內容變化是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到科學。西方的神學與東方的神學不一樣,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了,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種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導致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由此帶來了西方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東方文化由於排斥物質,也就產生不了工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意識。
西方哲學文化的產生,是西方物質文化產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備,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維的開始。從神學文化走向物質文化,西方的哲學文化起到了過渡作用。在西方哲學文化中,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這種哲學上的大辯論,最終把西方文化從神學的混沌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了偏重於物質的理性思維,也就是物質文化的思維,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進步。
在這期間,科學文化的產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論,並因此而把神學思維撇在了歷史的後面,神學從此而成了一個名存實亡的文化「擺設」。
西方的物質文化是以科學思維為基礎的。哲學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維,同時孕育出了科學思維,也孕育出了科學理論。「分子論」的誕生,宣告了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因為這是西方人物質思維的開始,物質思維是以探索物質構成和崇尚物質光華為思維特徵的。
東方人的思維是物性思維,以「陰陽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屬性及其功能的分析,優點是宜於看到物質與精神的運動共性,掌握事物運動與人之間的關系,根據這種關系作出預測和運籌,借勢運力,尋找最佳決策,講究思維能力;西方人的思維是物質思維,以「分子論」為基石,注重對事物內部構成的發現,掌握事物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優點是宜於根據事物結構創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講究創造才能。

東方文化教育孩子,是「靠嚇」和壓制,生怕孩子「出事」或不依照家長的意志成長,用諸多禁忌規限孩子,讓他們在特定的模式里生活。西方著重培養孩子獨立性格,用啟導方式讓孩子認識事物,讓孩子有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活動空間。所以孩子自小對人處事都不會「怕字當頭」,不怕人也不怕動物和妖魔鬼怪。萬聖節晩上母親陪孩子扮鬼怪家家戶戶去討取糖果,東方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但那是洋人啟導孩子的一種方式。
西方教育,強調學生學業與工作能力平行。我認識的兩個大學畢業女生,一個膺選海外教師到日本教英語,一個得「破格」入硏究院,皆因社會服務即義工優異而戰勝競爭者。一個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官員在暑假前對學生家長講話指出,全省中學生成績優異者絕大部分為華裔,但他們普遍都是社會服務精神狀態不亢奮的一群,缺乏領袖才的培養。
一個移民專家在新移民論壇上說:加拿大需要人才,更需要有領袖才的。加拿大是開放社會,有領袖才者能開放自己,接受別人,也讓別人接受自己;第二,有協調能力,既要辦好事,也要有協調工作和人事的能力;第三,有危機感和有獨立應變能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為儒釋道三家,即儒教、佛教、道教。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都是代表東方文化,講究心理建設,著重道德和理性,與西方文化講物質文明、偏於科學的發展,這方面是有區別的。
儒家道德
儒教講倫常,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中國過去的傳統思想。這種思想從春秋戰國以後一直流傳下來,在近代慢慢遭到破壞,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完全被推翻,不講孝不講義,人就沒了根本。沒有道德,如何保持社會穩定?所以儒家道德是我們民族的根本。
道家境界
道教,講順其自然、清凈無為、返璞歸真,要去掉人的虛偽性,不能矯揉造作,如老子《道德經》所講。這是種天人境界,比較超脫。
佛家解脫思想
在佛教本身來說,佛教的五戒十善與儒家表面上是相同的,但是意義很深,范圍很廣。拿佛家的五戒「殺、盜、淫、妄、酒」,與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來對比,不殺就是仁,有仁心,為仁愛;不盜就是義,為正當的行為、廉潔的行為;不邪淫就是講禮,要有禮節;不妄語就是講信,要講信實;不飲酒使頭腦清醒,保持智慧。
所以佛家的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是相關的,但是意義深度、廣度有所不同。佛法講慈悲,這個慈悲就遍於一切生物——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對於一切眾生,不能殺害;對於一切自然,也不能破壞,這個意義很寬廣。所以對於仁義的范圍,從這方面來比較就有差別了。至於講智慧,佛法講根本智、後得智、勝義智、世俗智,要做到二諦圓融,那就不是世間的聰明智慧。
由於佛教傳到中國來以後,以五戒十善的道德來感化人心,與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相應,所以得到民間普遍的信仰,也輔助了中國社會的穩定,提高了人民道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佛相傳的教誡,也是佛教的道德。
至於老子的思想,講返璞歸真、天人合一、清凈無為。

東方文化以三牲賄賂諸神,造成了東方官僚腐敗的特徵,這在中國特別明顯,已經是無可救葯的痼疾。

H. 怎樣分析東西方文化差異

面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應該平等對待.不僅要從意識形態、思維方式來分析,也可以突破傳統,應用管理學的方法來分析,聯想Q10「問題驅動式」管理方法中就有關於規避文化差異沖突的表述。
文化對個人的影響過程是: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結果。很多剛剛國際化的企業,在企業文化變革中往往只關注價值觀的共識或差異,而忽視了在行為變化之前應該先努力減少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聯想Q10的提出,為管理者提供了轉變思維的有效工具。目前,聯想正在推行4P(企業利益至上;想清楚再承諾;承諾就要做到;每一年,每一天在進步)新文化變革,Q10由此成為很好的橋梁,將價值觀與具體業務問題的解決銜接起來。例如,針對如何做到「想清楚」,Q10提供了統一的思維方法和工具,有效避免了價值觀停留在口號的困境,促進了文化的落地。
Q10管理工具培養思維邏輯相似性,規避了文化差異沖突。用在企業管理上,如果雙方都擁有相似的思考邏輯,便是規避文化差異沖突的有效方法。這種規避文化差異沖突的特徵,不僅僅適合本國內南北及地域的差異,更使得正在拓展全球業務的公司有機會弱化團隊間受到的不同國家、地域的文化差異影響,促進國際團隊間的溝通和融合。

I.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

1、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2、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呈現的文明底色不同

科學文化誕生於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民對純粹知識、對「無用之用」學問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傳統。形而上學的建立、發展與完善,為進一步追求建立嚴整自洽的邏輯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訓練。

基督教經院哲學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更是直接醞釀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以求真、實驗、證偽、定量等範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逐漸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范和精神追求。此後,近代科學以具有強大解釋力、說服力的豐碩成果,生動彰顯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豐富內涵。

同樣,中國人在認識並改造自然世界的進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傳統。順應自然,注重整體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強調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辯忘言,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

她指導中國人有效地與人相處、與社會相處、與自然相處,並造就了歷學、農學、醫學、天文學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視整體、關聯、綜合、包容、感念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與強調理性、批判、分析、實驗、精確的西方科學文化有著不同的底色。

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來的科學文化必然有所差別,各有特點,各有所長,需要交流互鑒,相互學習。必須承認,就近代科學而言,中國是落後的,中國尤其需要向先進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弘揚近代科學精神,要虛心,要誠心,要甘當小學生。

3、家庭文化的不同

中國社會極為注重家庭概念,家國同構可謂是其典型特徵。中國更加重視家庭生活而缺少集體生活,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有所選擇時候,往往以集體理念為重,同構倫理來對社會進行相應組織,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國家被稱為「倫理本位」社會。

西方社會則更加推崇個性發展,堅持以個人作為發展的根基,國家的形成則更加註重契約的作用。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為注重集體生活,但是對於家庭的概念則相對淡薄,通過宗教來對個人形成威懾、凝聚社會,來確保個人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利,所以被稱為「個人本位」社會。

閱讀全文

與東方文化差異怎麼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