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江沿岸最大的良渚文化遺址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至4000,是一個以陶器為主也有較少玉器的新時期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因為最開始被發現在良渚,於是被命名為良渚文化。該文化遺址是長江流域出現的最大的文化遺址,跨越浙江、江蘇、上海三省,出土了大批的玉器,包括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等,還有各種出土陶器也十分精美。
高城墩遺址作為長江沿岸最大的良渚文化遺址,不僅使人們發掘了大量的精美文物,也間接證明了良渚文化,不僅僅只有一個建築中心的特點,高城墩也成為中國現代發現的最重要文化遺址之一。
② 長江三角洲著名的古都有哪些
杭州,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 杭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杭州建縣於2200多年前的秦代,時稱「錢唐」,至隋開皇年間改稱杭州,其名自此始。到唐代中期,杭州發展成「珍異所聚、商賈並輳」的商業都市。五代吳越和南宋又兩代建都,歷時200多年,是杭州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號稱「東南第一州」。
③ 中國長江沿岸的重要城市有哪些
1、重慶
重慶,簡稱「渝」,別稱山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中西部唯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
2、宜昌
宜昌,湖北省地級市。位於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時改稱「宜昌」,取「宜於昌盛」之意。宜昌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古代民族團結使者王昭君的故里。
3、武漢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特大城市,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4、九江
九江,簡稱「潯」,為江西省設區的市(地級),古稱柴桑、江州、潯陽,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江南名城。地處長江、京九鐵路兩大經濟開發帶交叉點,是長江中游區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國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也是東部沿海開發向中西部推進的過渡地帶。
5、南京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
6、上海
上海,簡稱「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物流樞紐。
④ 在長江流經的地區 灑落著哪些文物古跡
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收集了流域各省市、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資料數據,根據流域涉及地區,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重要性和資料數據的可獲得性,對長江流域國家級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分布和類別進行了統計。截止2007年,長江流域涉及的青、藏、川、滇、渝、鄂、湘、贛、皖、蘇、滬、甘、陝、黔、豫、桂、粵、閩、浙等19個省(市、自治區)的38個地區、14個自治州、70個地級市、126個縣級市、545個縣、32個自治縣、2個特區和1個林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20處,佔全國(除港、澳、台外)的26.4%,其中古遺址104處、古墓葬49處、古建築259處、石窟寺及石刻59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48處和其他1處。各類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佔全國數量的相對比最高,為38.9%,其次是石窟寺及石刻;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062處,佔全國(除港、澳、台外)的29.1%,其中古遺址396處、古墓葬290處、古建築1263處、石窟寺及石刻26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827處和其他24處(流域各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體分類數據統計見表1(略),全國和長江流域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類比較統計見表2(略))。這些文物遺跡涉及古宮、道觀、寺廟、古橋梁、古祠堂、民居、牌坊、古石刻、古塔、古代名人墓穴、古文化遺址、古窯址、革命舊址、古城牆關隘等,數量多、內涵豐富,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保護、研究、利用這些文物遺跡,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綜觀長江流域文物遺跡,主要有以下特徵。
1.1 文物古跡類型豐富、價值高、影響大
長江流域各地分布的文物古跡數量多,在全國1/5的土地上有全國1/4多的國家級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古跡,類型非常豐富、年代跨度長,有石器文化遺跡,也有原始氏族制和部落制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的文化遺跡,是研究和了解長江流域不同社會形態文化的活標本,種類基本涵蓋了全國已發掘的大部分文物古跡類別。其中古文化遺址有古代聚落、古城、古窯、冶鐵、采礦、古作坊、古宮殿衙署、古橋梁碼頭、古洞穴、古驛站古道、古寺廟、古戰場、古軍事設施、古祭祀、古水利設施等遺址,這些種類眾多的遺址印證了長江流域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為流域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最佳實證。如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的龍骨坡古人類遺址證實了中華大地上在200萬年前就已經有了人類的足跡,把中國的史前文明前推了近100萬年;四川省宣漢縣普光鄉進化村的羅家壩遺址是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先秦文化遺址,對研究巴文化與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的相互交融具有重要價值。
古墓葬有帝王陵寢、名人或貴族墓、普通墓葬等。浙江餘杭反山遺址發現的良渚文化土墩墓,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又有地面標志的大型叢葬墓,顯示了中國古代文明的曙光;江蘇省南京市鍾山南麓的明孝陵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這些地下考古成果為中國考古學研究譜寫了新的篇章,是探討長江流域不同時代、地區和社會階層之間埋葬習俗及所屬時代社會生活狀況的重要實物資料。
古建築有城垣城樓、宮殿府邸、宅第民居、壇廟祠堂、衙署官邸、學堂書院、驛站會館、店鋪作坊、牌坊影壁、亭台樓闕、寺觀塔幢、苑囿園林、橋涵碼頭、堤壩渠堰、池塘井泉等,它們不僅是長江流域歷史文化的見證,亦是溝通古今的橋梁。如湖北省江陵縣楚國郢都故址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代表了楚文化發展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階段;長沙銅官窯遺址,是唐五代瓷窯遺址,開彩色釉之先河;江蘇省蘇州市蘇州文廟內的宋平江圖碑是舉世公認的世界最古老的天文圖。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從不同的側面真實地再現了長江流域昔日的輝煌。
石窟寺及石刻有石窟寺、摩崖石刻、碑刻、石雕、岩畫等,一座座異樣壯觀的石像、一個個珍貴的藝術寶窟,反映了長江流域歷史上各時代建築的藝術面貌。如重慶市大足縣境內的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是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1.2 流域文物遺跡上、中、下游分布均衡、相對集中
長江流域各類文物遺跡分布在流域各省市,其中流域面積佔全流域55.6%的湖北省宜昌以上上游地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36個,佔全流域的54.2%,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175個,佔全流域的38.4%;流域面積佔全流域44.4%的湖北省宜昌以下中、下游地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284個,佔全流域的45.8%,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886個,佔全流域的61.6%。全流域上、中、下游地區文物遺跡基本分布均衡。
各省市中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四川省居多,其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單位分別占整個流域總數的21.8%和18.7%,凸顯四川成都平原是長江上游古巴蜀文明中心;其次為湖北、江蘇、湖南、浙江省和江西省,它們是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的發祥地、聯結地和發展中心。
1.3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多、歷史悠久
歷史文化名城在中國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目前,長江流域各省市中被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有34座,佔全國總數的31.2%;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有46個,佔54.1%;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有20個,佔27.8%;世界文化遺產7處,佔24.1%;全國8大古都占兩座,即杭州和南京。這些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的發展史記錄了長江流域的歷史變遷,是流域文化的大載體、流域歷史文化的濃縮。如古都杭州,建縣於秦代,五代吳越和南宋兩代在此建都,號稱「東南第一州」,城市發展史長達2200多年;重慶市江津市塘河鎮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人類聚居,明朝陸續建房成集鎮,鎮中孫家祠堂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宗祠建築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價值。
1.4 近現代革命歷史遺存數量多、代表性強
長江流域作為中國近現代革命斗爭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在近現代革命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使得長江流域在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還有豐富的近現代革命歷史遺址,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48處,在流域各類文物遺跡中佔全國數量的相對比最高。這些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涵蓋了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名人故舊居、傳統民居、宗教建築、名人墓、烈士墓及紀念設施、工業建築及附屬物、金融商貿建築、中華老字型大小、典型風格建築或構築物等。如江蘇省南京城東的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是1853年太平軍攻佔南京改名天京後天王洪秀全的王府;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閱馬場北部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是武昌起義後,革命黨人設立的鄂軍都督府;上海市陂禹路374弄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記錄了中國開天闢地的大事件—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長江流域的這些革命遺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代表性強,見證了中國近現代自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北伐革命、國共合作、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
⑤ 歷史文化名城
鎮 江
春秋時稱朱方、谷陽,秦稱丹徒,三國時孫權築京城後稱京口,北宋始稱鎮江,為府治。沿長江有著名的京口三山,金山有金山寺、慈壽塔、「天下第一泉」等;焦山有定慧寺和「瘞鶴銘」等著名碑刻;北固山有甘露寺及宋鑄鐵塔等,南朝梁武帝稱之為「天下第一江山」。市內文物古跡有元代石塔,石塔附近還保持著古街道風貌,還有清代的抗英炮台和紀念辛亥革命先烈的伯先公園,南郊風景區有招隱寺等。
沈 陽
位於遼寧省中部,漢代建侯城,遼、金時為瀋州,明代在金、元舊城址上重建沈陽中衛城,一六二五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擴建城池,增築外城,是清入關前的政治中心。沈陽故宮是除北京故宮外,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城北的北陵(昭陵)和城東北的東陵(福陵)是皇太極和努爾哈赤的陵墓。其它文物古跡還有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周恩來同志少年讀書處,以及永安石橋、塔山山城和一些寺觀等。
麗 江
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是納西族聚居地,戰國時屬秦國蜀郡,南北朝時納西族先民羌人遷此,南宋時建城,元至清初為納西族土司府所在地,後為麗江府治。現老城區仍保存傳統格局與風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新建民居亦就地取材,採用傳統形式。文物古跡有木氏土司府邸、明代創建五鳳樓、保存有納西族古代壁畫的大寶積宮琉璃殿、玉峰寺、普濟寺,還有納西族古代象形文字的「東巴經」、納西古樂等。附近有玉龍雪山、長江第一灣、虎跳峽等風景名勝。
南 陽
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古稱宛,戰國時為楚國重邑,東漢稱陪京,後歷為府治。文物古跡有兩千年前的冶鐵遺址、戰國時宛城遺址、漢代畫像石刻,還有玄妙觀、武侯祠、醫聖祠、張仲景墓、張衡墓等。
韓 城
位於陝西省東部,西周時為韓侯封地,秦、漢為夏陽縣,隋代稱韓城縣。舊城內保存大量具有傳統風貌的街道及四合院民居,還有文廟、城隍廟等古建築群,城郊有舊石器洞穴遺址、戰國魏長城、司馬遷祠墓、漢墓群、法王廟、普照寺、金代磚塔等名勝古跡。
常 熟
商末稱勾吳,西晉建海虞縣,南朝梁時稱常熟,自唐以後為縣治所在。古城布局獨特,城內有琴川河,西北隅有虞山伸入,人稱「十里青山半入城」。現虞山上保存有明代城牆遺跡,城內街道基本保持明、清格局。文物古跡有商代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南朝梁昭明太子讀書台、南齊興福寺、宋代方塔、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等。虞山風景秀麗,有劍門奇石、維摩寺、辛峰亭等名勝。
⑥ 長江沿岸重要的城市是什麼(好幾個)
長江沿岸的
主要城市
有:上海、南通、南京、揚州、銅陵、蕪湖、九江、武漢、岳陽、荊州、宜昌、重慶、宜賓。
長江沿岸
縣級以上的城市
有:麗江,攀枝花,綏江,水富,雷波,屏山,宜賓,江安,南溪,合江,瀘州,江津,涪陵,長壽,酆都,忠縣,巫縣,萬州,雲陽,奉節,巴東,宜昌,沙市,荊州,公安,監利,洪湖,岳陽,臨湘,嘉魚,武漢,黃石,黃岡,鄂州,九江,彭澤,望江,安慶,池州,銅陵,蕪湖,當塗,和縣,馬鞍山,南京,揚州,鎮江,揚中,江陰,張家港,南通,海門,崇明,寶山,啟東海門,啟東,通州,南通,如皋,靖江,泰興,泰州,江都,揚州,儀征,六合,浦口,江寧,揚中,鎮江,常州,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上海。
⑦ 我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
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24個。
北京、承德、大同、濟南、蘇州、揚州、杭州、紹興、泉州、南京、景德鎮、曲阜、洛陽、開封、江陵、長沙、桂林、成都、遵義、昆明、大理、拉薩、西安、延安。
1、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2、洛陽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
3、南京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 ,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4、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 。
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美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下轄11區2縣並代管西咸新區,總面積10752平方公里,2017年末戶籍人口905.68萬。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5、江陵
江陵的城市前身為楚國國都「郢」,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先後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至漢朝起,江陵城長期作為荊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荊州」專稱江陵。
江陵現名荊州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級市,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江漢平原的中心城市。五代以來,中原王朝統治中心在豫陝之間,江陵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粵,是中原溝通嶺南的要沖,號為「東南重鎮」,「亦都會也」。
歷代建都於長江中下游的政權多建都於此,有春秋迄五代共有十代政權建都,其中楚是大國強國,東晉和南朝都擁有中國南部半壁江河,故江陵的古都地位較高,僅次於「七大古都」,是荊楚名都。
⑧ 長江和黃河兩岸的名勝或景點有哪些
長江和黃河是中國最長的兩條河流,兩岸的名勝和景點不少。長江沿岸主要有虎跳峽、玉龍雪山、石寶寨、張飛廟、白帝城、長江三峽、岳陽樓、黃鶴樓等;黃河沿岸主要有扎陵湖和鄂陵湖、龍羊峽、劉家峽、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晉陜大峽谷,壺口瀑布等景區,沿岸還有洛陽、開封等不少歷史文化名城。
⑨ 長江沿途有哪些著名的景點和文化名域
一、豐都:豐都鬼城、豐都雪玉洞
二、忠縣:石寶寨
三、萬州:市場、雜技、青龍瀑布
四、雲陽:張飛廟
五、奉節:白帝城
六、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大昌古鎮
七、巴東:神農溪
八、秭歸:三峽大壩、屈原祠、香溪、古黃陵廟、九畹溪長江三峽由瞿塘峽雄、巫峽秀、西陵險,共同構成了一幅壯觀瑰麗的畫卷。
1、長江三峽:又名峽江或大三峽,位於中國重慶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區境內的長江幹流上,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千米,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長江三峽位於中國的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跨重慶奉節、重慶巫山、湖北巴東、湖北秭歸、湖北宜昌。
2、地理位置: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200千米左右,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除此之外,還有大寧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
3、自然氣候:三峽地段屬溫濕的中亞熱帶氣候,氣候受峽谷地形影響十分 顯著。 其中巫峽谷深峽長,迂迴曲折,顯示出典型的峽谷氣候特徵,可作為三峽氣候的代表。這里最冷的1月份 平均氣溫為7.1℃,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為29.3℃年 平均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多集中於七八月份。 冬季溫和,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⑩ 長江流域文化有哪些
長江流域文化有哪些
長江流域文化有哪些,讓我你帶你開看看,長江文化,以長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優勢,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的歸趨性文化體系,是長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結的總和和集聚,以下是我分享的長江流域文化
長江正源是一個寬闊的地理單元,它包括昆侖山至唐古拉山間的廣闊地域,東西長約4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總面積達10萬多平方公里。長江歷史悠久,那麼長江流域文化有哪些呢?在長江流域,溯江而上依次分布著吳越文化區、楚文化區、巴蜀滇文化區。其中,以楚文化的影響為最大。楚文化的擴張,是東周時代的一件大事。春秋時期,楚人北上逐鹿中原,楚文化也向北延伸。至戰國之世,楚文化先是向南大大發展,隨後由於楚國政治中心的東移,又向東擴張,進入長江下游以至今山東省境,說楚文化影響所及達到半個中國。楚文化崛起於長江中游楚文化的崛起與楚國的崛起是同步的。在春秋早期,楚國開始變小為大,變弱為強,稱雄於江漢之間,但楚人並不以此為滿足。楚王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揚言:「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史記·楚世家》)中國即中原,其問鼎中原的野心溢於言表。兩年之後,自立為王,是為楚武王。楚武王轉戰漢水西東,為楚人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吳越文化及其楚化長江下游的江東,大致以太湖為緩沖的水域,北有吳國、南有越國。東周的吳就是西周的宜,或稱「勾吳」;越即戉,或稱「於越」。吳越雖是兩國,土著卻是一族。 吳國的疆域以太湖平原北部和寧鎮丘陵為主體,擴展到皖南的大部分丘陵,蘇北的一部分平原,以及淮南的某些地方。越國的疆域以寧紹平原和太湖平原南部即杭嘉湖平原為主體,擴展到浙西、皖南的山地。有時,越人從杭嘉湖平原西出,渡過長江,滲入淮南。巴蜀滇文化地處長江上游的巴、蜀因為山高水險的地理環境所限,長時間處於相當閉塞的狀態,直至春秋戰國之際,這里的文化面貌仍無重大變化。後來秦、楚對抗,才給長江上游的文化帶來了加速發展的機緣。蜀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都城,應在今成都市轄區之內。這里「地稱天府」,據晉人常璩所著《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綉、罽、 、犀、象、氈、耳毛、丹黃、空青、桑、漆、麻、紵之鐃。」總之,物產豐富。
發源於世界屋脊的長江,日夜奔流,向浩渺的東海傾吐著億萬年的脈脈深情。縱貫6300公里,流淌天地間的長江,滋養著無數華夏兒女,孕育出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徵,也是涵養中國人民拼搏進取、創新發展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
長江流域人傑地靈,思想薈萃,潤澤流長。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灌溉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吳國興修貫通江、淮的邗溝,成為南北大運河的開端;明朝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描繪了130多項中國古代的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其中大半來自長江流域……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下,是勤勞的長江兒女用自己的雙手繪出的「長江盛景」。
長江文化,既有歷史的,也有現代的。池州陵陽,一座由舊糧倉改造的糧票博物館,20萬張糧票記錄了物資匱乏年代的.生活光影;長江銅陵段的一個廢棄碼頭上,建起了一座微型圖書館,宛如江上懸浮的盒子。長江岸邊有故事,有遺珍,更沉澱出文化、閃耀著智慧。與江相伴,激活更多沉睡的「文化庫存」,長江文化與現代生活對接、與時代精神產生共鳴,也是創新性發展的具體體現。
在20xx中國(張家港)長江文化藝術節暨金秋經貿周活動開幕當天,長江數字文化博物館建設項目啟動。博物館將通過5G、虛擬現實、三維動畫、全息影像等技術,向觀眾展示長江流域文化歷史,成為具有歷史記憶、文化傳統,而又現代時尚、面向未來的文化綜合體。順應歷史規律、結合新的方式,我們才能對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互聯網+」創新,既有對長江文化的持續解讀,也有對關鍵人物的內容「解鎖」,這是涵養長江歷史文化根脈,是讓奔騰的每一朵浪花,都訴說曾經的精彩。
從熱烈火辣、開放曠逸的巴蜀,到情懷濃烈、自強不息的荊楚,再到清新雅緻、靈秀精巧的吳越,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長江文化體現出崇德重義、明理重學、自強不息、革故鼎新、開放融合、團結和合等精神要義。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不僅要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更要激活流淌於血脈中的精神力量。如今,與長江緊密相連,這里走出了全國第一個自貿區,也有全球在建裝機規模最大的白鶴灘水電站。繼承「首吃螃蟹」的膽識,依靠「勇涉險灘」的精神,千千萬萬勤勞朴實的長江兒女,以精神為舵,以文化作槳,綠色發展理念在這里不斷延伸,讓唇齒相依的長江沿岸城市生態和諧共生。今日的長江經濟帶,仍能從文化中汲取豐厚的養料,正是民族精神傳承發揚的體現。
黃金水道川流不息,千年文脈綿延不絕。接續長江的文化滋養,挖掘長江文化的豐富內涵,守住長江文化的精氣神,才能鑄就長江經濟帶發展之「魂」,共同推動沿江十一省市高質量發展,用我們的拼搏奮斗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