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迪士尼《花木蘭》尊重中國文化了嗎
花木蘭是我國真實存在的一名女將軍,但是花木蘭的具體真實姓名,哪裡人等,並沒有準確的史書記載,因此,關於木蘭的爭議一直都存在。她的故鄉到底在哪裡?她到底姓花還是姓魏,亦或復姓木蘭不知名?關於這些問題從古到今爭論不休。
近幾年迪士尼開始將二次元動畫真實化拍攝真人版!為的是還原迪士尼動畫版,回想起已上映的其它迪士尼真人版電影,無一不是載歌載舞的!迪士尼公司考慮到歷史背景的嚴肅,從預告片可以看出來一改以往的拍攝作風,很尊重花木蘭精神!再對比下《小美人魚》的選角,主演的連人種都變了,我們就知足吧!
Ⅱ 從動畫片看出西方文化有那些差異
西方人表現的是個人英雄主義、東方人表現的是團體協作主義,花木蘭里表現最突出的應該就是祖廟的問題了吧,西方人家裡沒祖廟、更沒有祖先的牌位。還有從外國人拍的這兩部花木蘭的卡通,可以看出其中增加了女人嚮往自由戀愛的想法、雖然某些內容與當時中國情形不太一樣,比如花木蘭從軍時路過村莊,種田的女人們都把她當作男的,紛紛注視她,但是~要知道我們國家歷來女子都是十分保守的,根本不會盯了誰一直看~不過也許花木蘭哪個時代的女人比宋朝以後的女人更加自由些吧
Ⅲ 通過《花木蘭》能看出哪些東西方對亞裔女性的審美差異問題
跟以往的西方眼裡的東方美人不同的是,迪士尼《花木蘭》選用劉亦菲似乎完全站在了東方的審美點上。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關於東西方對亞裔女性的審美差異問題。
三,西方開始討好東方審美了嗎?
劉亦菲出演《花木蘭》,不少人都說這是西方終於開始討好東方審美了。得不全然如此,因為劉亦菲還是符合人類審美共性。對於影視創作來說,造成審美差異的原因其實還在於敘事角度,如果永遠站在西方文化的視角來講述東方的故事,那勢必是片面的、刻板的。比如第一位進入好萊塢的中國女演員黃柳霜,在早期所扮演的角色基本是神秘危險的東方女性,高度符合花木蘭形象的劉玉玲也曾被刻板化對待,把人僅僅當作刻板化的文化符號來處理,自然也就無法引起審美共情。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都是在變化的,某些元素也並不能代表東方文化。只有在深刻明白東方文化之後,以文化特質來塑造的東方形象才是合理的。
Ⅳ 論述動畫片《花木蘭》外在中國元素和內在美國元素各自是怎樣呈現的。
從電影《花木蘭》看中西文化
《木蘭詞》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部文學作品,長期以來它和女英雄的形象聯系在一起,近帶女革命家秋瑾還引用她的典故入詩,「誰說女子不如兒男?」、「巾幗不讓須眉」成了中國家長激勵女兒最長用的話語,可見,中國人是非常推崇花木蘭的英雄實事跡的,有趣的是在中國花木蘭沒有延續自己抗擊匈奴的符號意義,卻成了最古典式的女性主義。
我們沒有必要去考究中國文本和這部最美國的好萊塢G級片究竟有什麼出入,不難看出,導演只是託了中國故事的衣缽向全世界的小朋友獻上他們一貫的大禮——享受愉快的電影過程,我想,再學究的老先生都不會和這部動畫片過意不去,它實在是太討巧了,小朋友門喜歡,還能怎麼樣呢?真的不是給上了年齡的人准備的。
所以,我所關心的是動畫片在轉述中國經典故事上的成功,雖然說只是市場的成功,不過從販賣中國魅力的角度來說,美國人確實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我們怎樣去表達我的的典藏並被人喜歡呢?是用一幅老中國的面孔去講花木蘭、楊家將和岳飛霍元甲嗎?不可能的,這是一個淺閱讀的時代,逗大家開心就好,所以我們看到,在電影《花木蘭》的結尾,美國人給我們來了一個更中國式的大團元結局。皇帝對李翔說「這么好的女孩不是到處都有的」,李翔也心領神繪,千里迢迢的來到花家送還帽子,最絕的是木蘭:你可以留下來是晚飯嗎?這里,你可以理解為好萊塢對小朋友門期待視野的又一次獻媚,當然也可以看做為美國人把中國的大團圓結局給徹底搞過頭了。在原文中,只是寫到木蘭以前的朋友來花家拜訪,更沒有寫到,有男人對木蘭暗生情素,在這里,我們有必要看看電影中對木蘭的特殊照顧,最敏感的就是安排了一場洗澡的情節,一方面,為將士門將信將疑的認為木蘭是女人打好了鋪墊,另一方面也迎和了小觀眾對兩性關系的初步認識與興趣。當然,該場景自然是很好的消融了,詼諧又不缺乏「有意思」。而反觀我們的文本根本找不出任何這方面的蛛絲馬跡,若沒有點噱頭怎會有人理解呢?所以,好萊塢的一大好處就是把花木蘭真正「女性化」了,無論是小朋友還是世界范圍內的大齡觀眾門都覺得親切可人,可見感情戲是美國好萊塢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個中反映出美國派對人性的態度:每個人都是充滿了感情的——無論她是不是英雄,而中國人一碰到英雄人物便嚴肅得不得了,總想把他往高、大、全上弄,最後在歷史的長河中風化成一個古老的符號,活潑不得,這便是我們的民族英雄會在美國人手中宣傳開去的原因。我想,有一位男子喜歡上木蘭是多麼正常的事,如果《木蘭詞》中稍有暗示也不見得就會掉價,或許,我們今天的中國觀眾們會在看完電影後還可以理直氣壯的批評動畫中的李翔確實沒有書中描寫的那樣帥。
另外,我們看到,電影對原著也有大膽的加入有趣的角色,這當然不是《木蘭詞》的錯了,但我們可以看出,小龍和小蟋蟀還是博得了滿堂彩,從電影《獅子王》開始,這種插科打諢的角色成了迪斯尼動畫中最有特色的元素,這次在中國經典上「動刀」, 迪斯尼當然是手到擒來,在推動故事情節和逗笑上有時簡直成了最重要的角色,看完電影,你仍然相信沒有這兩個傢伙,但你若是想起這部電影,你一定會首先想到那個陳佩斯陪音的小龍,這就是把經典交給迪斯尼的好處,他門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闡釋一古老的故事,他們建立起了一個和中國完全不同的木蘭世界,或許,這個版本比我們的更出名,或許,在我們的小朋友還沒有看過《木蘭詞》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木蘭有個男朋友,還有一個小龍和小蟋蟀是她的寵物,這就是迪斯尼,你是說它好呢還是討厭它呢?真的很難。
當然,我們看到,就算是小龍和小蟋蟀其實也是美國人對中國文化予以尊重和「理解」之後的產物,小龍是花家先靈們的使者,敬重先靈是中國給世界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龍是最中國的符號,所以就算是中國觀眾也可以買單照收的,更何況那個關在籠子里的小蟋蟀呢!他是用來祈福的,體現了中國人對天地的敬畏,雖然被美國人徹底解構了,可到底也不乏「中國味兒」,另外諸如木蘭相親,媒婆和木蘭父親對神靈的敬重等等,都是具有濃烈的中國特色的,而且,我可以說,其中的手法不比中國的真人古裝戲差,甚至還要好很多。
《木蘭詞》和電影《花木蘭》,我們可以看做對同一事件的兩種闡釋方式,中國人自有其婉轉徘徊的敘事方式,美國人也有cowboy直接與簡單的作風,任你喜歡哪樣,真正的花木蘭只在你自己的心中。
Ⅳ 美國版《花木蘭》折射出美國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多少
動畫是拍給大眾看的,可能無法反映美國民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但如果只是說美國迪士尼對中國的了解程度,真要超過一些國人了。花木蘭和功夫熊貓是盯著中國市場定點投彈,兩次皆未失手,大獲全勝。中國題材拿給外國人拍,拍完拿回國賣火了,說起來讓人不服氣,但看完片子琢磨一下又真的十分服氣。花木蘭據說拍了四年,劇組跋山涉水在中國各種博物館里考證,兩秒鍾的鏡頭把後面虛化人物的表情都給畫細了。
Ⅵ 花木蘭奧斯卡雙提名,你覺得這部電影有什麼吸引你的地方
花木蘭整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花木蘭的巾幗不讓須眉精神。
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在迪士尼電影節上獲得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服裝雙項提名是一件非常值得祝賀的事情。這部電影總體來說,能夠入圍奧斯卡並且獲得雙提名是非常不容易的,主要還是因為電影本身需要面對的對手要比《花木蘭》的各方面成績都非常強。但是中國的《花木蘭》入圍了奧斯卡獎也讓全世界人都知道了花木蘭中巾幗不讓須眉的中國精神。
所以不管《花木蘭》能否獲得獎項,但是能夠站在奧斯卡的提名榜上也證明了《花木蘭》的實力。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中國女性精神的一種肯定以及對於家國情懷的一種表達。電影的拍攝也在無形中對於中國文化進行了一種宣傳,也是中國將傳統文化和民族的傳統服飾開放正式走向國門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讓全球更多的國家能夠對於中國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我們也期待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驚喜。
Ⅶ 求通過迪士尼動畫《花木蘭》評論中美文化差異 詳細 急!!!
中國畫、古建築、古京劇,花木蘭本身也屬於中國文化元素~,長城、太極,……
迪斯尼在選擇影片題材時,希望每一部影片都能與眾不同。《花木蘭》一片,是迪斯尼首次嘗試古裝動畫片的製作,同時也是迪斯尼第一次真正走進亞洲世界。這對於迪斯尼的創作人員來說無疑是一次令人興奮的挑戰。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將故事改編成動畫片的過程中,迪斯尼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有人說這是一個外包裝是中國化的,內部結構被完全西化的故事,也有人說,這樣的故事已經不具備中國的傳統文化色彩,但究竟如何,要讓觀眾評判。
盡管這是個東西合璧的電影,但很多人認為影片中全新的木蘭形象非常吸引人,這主要是因為她身上有一些小缺點,她不是一個完美的神。她有時做事也會出錯,這讓人覺得她是一個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很普通的人,很真實。木蘭生活在中國傳統禮教束縛的封建社會,但她沒有被這個社會吞食,而是通過她的身體力行改變了這個社會的傳統,改變了人們對她的看法。
由於花木蘭是中國故事,與過去的美國動畫片截然不同,它的鮮明的東方風格吸引了許多西方觀眾的注意。畫面上的花木蘭以及其他的所有人物,都長著地地道道的中國面孔,黑色的頭發,黑色的眼睛,黃色的皮膚,與美國過去製作的動畫片中的人物完全不一樣。跟隨在花木蘭身邊的一個小動物——一條紅色的小龍,也與過去迪斯尼動畫片里的各種小動物完全不同,這條小龍也是地道中國式的。還有片中展現出來的中國古代戰爭的宏偉場面,也與西方的戰爭場面不同。中國人重視家庭榮譽,認為個人應該報效國家的固有價值觀念,在此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樣嚴肅的主題與迪斯尼過去熱衷於逗趣的風格很不一樣。總而言之,別具一格的花木蘭故事,讓美國人看著十分新鮮。�
不過這部動畫片的創作畢竟是出自美國人之手,它也給花木蘭的故事添加了若干美國式的細節。比如上面提起過的那條跟隨在花木蘭身邊的小紅龍,就是美國人喜愛的表演方式,不過這個小動物不同於米老鼠唐老鴨大灰狗,而是只有中國才有的小龍罷了。還有就是它在全劇的結尾處,給花木蘭加上了一場愛情戲,愛情戲也是美國人所熱衷於表演的,彷彿沒有愛情就構不成戲劇一樣。�
在美國上演花木蘭,當然要說英語,他們特地找了一位出生在美國的華裔女演員為花木蘭配音。不過,做為一名中國人,我看著屏幕上的中國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那感覺是既驚奇又滑稽的。試想,假如有一名美國觀眾坐在北京的某家電影院里看《泰坦尼克號》,聽著劇中的男女主人公用標准中國普通話談情說愛,那感覺大概也會與我今日的感覺十分相近。�
迪斯尼真是搞噱頭的大師。它為了配合動畫片的上映,還在樂園里推出了全新的花木蘭遊行。這個遊行隊伍由一百多人組成,大部分參加者是華裔演員。迪斯尼樂園還挑選了一位剛剛中學畢業的華裔女學生,在遊行隊伍中扮演花木蘭,而由她的哥哥扮演花木蘭的父親,這父女二人將坐在遊行花車的頂端,而花車則由四匹高大的駿馬拉著緩緩行進。�
除此之外,迪斯尼樂園還特地從我國的河北省請來了一個雜技團,參加花木蘭遊行。中國雜技團帶來了頭頂大缸,踩高蹺,扯鈴,轉盤子等節目,雜技團演員們表演的真功夫,令參觀的老美們看得目瞪口呆。�
這一切迪斯尼樂園認為還不夠。今年春天它又從四百多位報名應征者中甄選出一位華裔女大學生,請她扮演動畫片花木蘭中女主角的「化身」,在樂園舉辦的有關宣傳活動里露面,接受大眾媒體的采訪,在樂園里為花木蘭迷們簽名。�
好不熱鬧。這就是美國式的藝術操作。而它這一次操作的主題,卻是一個古老的傳統中國故事。
《花木蘭》不僅因首次破天荒地取材中國民間故事而引起全球矚目,更因其在動畫製作技術上的突破性發展,堪稱所有迪斯尼動畫片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
當然是商業片~對中國文化傳播有作用,但這也是中國文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