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入侵怎麼刷新

文化入侵怎麼刷新

發布時間:2022-10-17 15:41:56

A. 什麼是文化入侵

首先調理文化入侵:文化入侵,即為一個國家或民族對它國或另一民族通過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達到的征服行為。

但是,文化侵略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由於文化涵蓋的面極廣,有充分歷史佐證、確鑿成立的文化侵略,其范疇限於「教育」和「宗教」。在文化的其他領域,並非全部是文化入侵。
隨著改革開放和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人們的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都在發生著變化。文化滲透顯得更為普遍,入侵方式更是多種多樣,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及社會的日益信息化,文化入侵的領域越來越廣,滲透手段也越來越新,我們必須充分認識西方文化入侵的特點。
]一,文化入侵有明確的對象和目的
文化入侵具有明確的對象和目的,這是與西方國家對外顛覆戰略緊密相聯的。
1,企圖把西方的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等腐朽的東西帶進我國校園,使我國大學生背棄我們的傳統文化和主流文化;
2,極力美化、鼓吹西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人權、民主等價值觀念,從生活方式上影響人們,使之逐步接受並追捧西方的價值觀念;
3,試圖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在西方文化的進攻面前被征服和同化,動搖他們的社會主義信念。他們宣傳的最終目的是改變人的理想信念,從精神上對人進行徹底的「洗腦」。

二,文化入侵的渠道具有多樣性。
在西方文化帶給我們的文化產品的多樣性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針對我國實施的文化傾銷涉及廣播、電視、電影、出版、商業、廣告、等各個領域,企圖佔領我國的文化市場。現在流行的過「洋節」也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三,文化入侵的手段具有先進性。
西方國家依仗他們的高技術特別是衛星技術和信息技術優勢,控制了網路等各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使得文化入侵的手段迅速現代化。大學校園是網際網路最活躍的音符,再加上大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慾,喜歡嘗試新的東西,使西方文化在網際網路上的傳播更具影響力,入侵手段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四,文化入侵具有較強的隱蔽性。
文化產品和文化設施直接承載著文化精神和文化傳統,包括人生觀和價值取向,所以文化的消費不同於普通的商品消費,對人的影響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人們在欣賞電影、戲劇、歌舞、動漫畫、音樂或參與電腦游戲的同時,也會對其多表達的思想內涵、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潛移默化地接受和認同,不知不覺間受到了影響。並且文化消費這種教化作用是隱性的、長期的,因而產生的影響更加深遠。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五,文化入侵具有廣泛性和全球性。
西方的愚人節、情人節、聖誕節在我國年輕群體中很流行,而我國傳統節日呈衰微之勢,年輕人覺得「洋節」更加好玩、熱鬧,但好玩熱鬧的背後其實是正在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經濟全球化下的今天,西方文化入侵呈現出廣泛性和全球性,既有向思想文化領域的滲透也有向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社會生

B. 面對外來文化入侵怎樣提高中國文化吸引力

  1. 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要提高中國文化吸引力,要大力發展經濟,提升綜合國力,創造發達的物質文明與政治文明,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

  2. 大力繼承發展繁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走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3. 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升全民族素質。

C. 文化入侵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就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強行改變。之所以會發生文化入侵,主要是因為兩種不同文化偶然相遇所產生的必然的碰撞,或者是一種文明對另一種文明進行了侵略。文化入侵這種事情,說不上是好是壞,自古以來可是說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文化入侵的事情。在古代雖然天地封閉,消息閉塞,但就只說中國大陸。在中國大陸這塊地盤上,幾千年來都產生了無數的文化種類。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文化,每一個地區也都有著屬於自己當地的文化。

綜合而言,文化入侵是隨著人類的活動而移動的,當人類的活動充滿著侵略性,那麼就會產生文化入侵。

D. 如何應對西方文化入侵

其實崇洋媚外是很正常的,希望有向你一樣認識這個問題的人越來越多
自然而然就抵抗了西方文化的「入侵」

E. 「文化入侵」真的存在嗎如何看待當今社會頻繁出現的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這樣的詞彙也開始頻繁出現,文化入侵其實真的存在,而且還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讓我們的文化受到影響。文化入侵是有兩面性,過度的文化入侵確實會讓我們丟失人格的傳統文化,但是如果把文化入侵當成妖魔鬼怪,也會讓我們卻是很多美好的外來文化。其實頻繁的文化入侵對於每個國家的發展都是有利有弊的,有可能也可以和我們自身的文化進行融合,讓文化達到一個更新的高度,當然不好的文化如果對我們的文化產生沖擊,我們也一定要守護自身的文化,保護我們的文化不受破壞。同時我們也應該把自己的文化傳輸出去,讓其他國家的人看到我們文化的魅力,這才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F. 面對外國文化入侵我們應該怎麼做

一:中國有數千年的輝煌歷史,要肯定和發揚我國文化的優良成分,增進民族自豪感。二:外國文化也有其精華,我們就應該有兼容並蓄的胸懷,吸收學習,擴展我國文化范圍。三:要加大中華文化的傳播,使中華文化能夠形成一種產業。

G. 請論述什麼是文化入侵,作為新時代的天之驕子,你應該如何做到反對文化入侵

因為文化入侵,就是比如說當時的呃我國社會主義剛剛建立之初,而資本主義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呃向東方推進他的資產階級自由化,這就是文化入侵。

H. 什麼是文化入侵

這個牽扯比較多,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較簡單:H國就已經算是被文化入侵了,首先一個國家長時間不能生長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概念或是思想觀點,宗教信仰。他是亞洲地區信基督教人數最多的國家,而且出現了林林種種從基督教衍生出來的甚至已經類似邪教一樣的小型宗教體系。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原本作為新羅的朝鮮半島一定是有自己的文化的,但是為什麼到了現在我們提及這個國家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電視劇,mv,女團,當然還有整容科技。簡而言之,所謂文化入侵是一個可以被當下社會快速接受(或者強制接受)的思想觀點,政治理念,或者宗教信仰與文化知識。而一旦上述幾點大范圍的覆蓋了原有的,就形成了入侵。
其途徑可以是貿易,戰爭,新思想傳播等等。
其目的已經到了不能放在明面說的地步。
建議去讀一遍GGS——槍炮、病菌與鋼鐵,矮大緊也推薦過這書,其中論述了人類思想與發展的傳播

I. 面對外來文化入侵,我們應該怎樣對待

世界是多樣化的,文化也是多樣性的,對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我們要取之精華,去之糟粕
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一樣,都是一個現代性的問題。現代性不僅體現為一整套價值觀念,而且也涉及到人類社會制度的組織方式:建構一個什麼樣的共同體,以什麼作為共同體的公共認同和聯系紐帶等。在現代社會以前,歐洲中世紀建立的是以上帝為中心的基督教共同體,而在中國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華夏文化秩序的天下共同體。宗教共同體和天下共同體都是一種擁有終極價值和精神正當性的文化秩序,其現實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形式是各種各樣的王朝共同體。除此之外,家庭、宗法、庄園、地域等次級結構的共同體形成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宗教(或文化)―王朝―封建庄園(或宗法家庭),這一從精神秩序到政治秩序再到社會秩序的共同體系列,將中世紀的人們有效地組織到公共生活之中。在這其中,最高形式的宗教(或文化)共同體是最重要的,因為它與超越性的神意或天意相通,提供了普世性的平等尺度以及各種次級共同體的合法性淵源。那是一個神聖的年代,無論這種神聖性是以外在超越的上帝,還是以內在超越的宇宙/人心一體的方式表現,中世紀共同體的意義所指向的,並非是世俗的人的生活,而是具有超越性的神聖境界。正是對這樣的神聖理想秩序的追求,構成了宗教(或天下)共同體的公共認同。
在歐洲,當以上帝為核心的神學宇宙觀瓦解、基督教共同體被顛覆之後,現代化的世俗生活需要想像一個新的共同體,這就是現代的民族國家。現代性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馬克斯·韋伯所說的祛除神魅。當傳統的基督教共同體和儒家的天下共同體轟然解體之後,各種各樣的王朝共同體和封建庄園或宗法家族共同體也失去了其合法性基礎。哈貝馬斯(Habermas)指出:
對上帝的信仰崩潰之後,出現了多元化的世界觀,從而逐漸消除了政治統治的宗教基礎。這種世俗化的國家必須為自己找到新的合法化源泉。------民族的自我理解形成了文化語境,過去的臣民在這個語境下會變成政治意義上的積極公民。民族歸屬感促使已往彼此生疏的人們團結一致。因此,民族國家的成就在於:它同時解決了這樣兩個問題:即在一個新的合法化形態的基礎上,提供了一種更加抽象的新的社會一體化形式。3
當人們告別神聖時代,進入祛魅的時代,他們需要一個新的共同體想像,世俗國家、世俗社會也需要新的合法性源泉,於是,民族主義誕生了,民族國家替代傳統的宗教、天下、王朝共同體,成為現代世界最普遍、最有效的共同體架構。
民族主義並不是啟蒙的對立面,其本身是啟蒙的產物,啟蒙思想的核心是通過肯定人的自主的理性能力,建立人的主體性。世界的主體從超越的上帝或天意,回到了人自身。這樣,作為人類共同體的合法性也就不再來自外在的超越之物,而只能從人自身的理性歷史和文化傳統中去尋找。民族國家的自主性則是個人的自主性原則在群體范圍的擴大和應用。
現代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包含著兩種共同體:民族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也就是在民族的范圍內組織政治的國家。4 這一政治國家,按照啟蒙的個人自主性理想,不再是君主專制的王朝國家,而應該是以人民主權為核心的民主共和國。作為現代的民族國家共同體,民族提供了共同體的獨特形式,而民主提供了共同體的政治內容。正如蓋爾納(Ernest Gellner)所指出的,民族國家是西方現代性的產物,是主權國家為適應工業社會的同質性和規范化的世俗文化而建構的,在西方現代性脈絡中,民族主義是與自由民主同等的政治正當性原則。5
民族國家認同回應的是兩個不同的認同,一個是作為政治國家的普遍的公民資格,另一個是每個人所身處的特殊的族群和文化歸屬問題。人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啟蒙思想將人抽象為一個理性的主體,自由主義將人確認為權利的主體,這些雖然是必要和合理的抽象,但無法涵蓋人性的全部。假如我們將啟蒙理解為是理性主義的話,那麼民族主義不僅是啟蒙的產物,它又是反啟蒙的,與浪漫主義傳統有關。按照德國的浪漫主義的看法,人總是具體的、歷史中活生生的人,而非理性的載體。歷史和現實中的人不僅是理性的,也是有情感的,人的情感總是與一定的族群和歷史文化背景相聯系,他必須獲得一種文化和族群的歸屬感,必須生活在某種文化的共同體之中,否則無以形成完整的自我觀念。
哈貝馬斯認為:民族國家是解決現代社會一體化的方案。公民國家需要民族國家作為其共同體的形式,如果自主的公民們缺乏民族的框架,共和政體就會缺少活力。民族使得國民們有了歸屬感,有了自己的歷史文化共同體。6 這就是說,民主憲政只能解決政治共同體的制度問題,這種政治共同體(國家)若要從普遍主義轉向特殊主義,就必須與特定的語言、歷史、文化共同體(民族)相結合,成為具有一體化的、擁有明確歸屬感的現代民族國家。在人性深處,從古以來就有一種對根源感的追求,對特定的族群、文化或宗教的歸屬感。民主憲政作為一種形式化的法律體制,自身無法提供文化上的歸屬感,所以一定要藉助民族的想像。哪怕象美國這樣的沒有民族傳統的國家,也要創造一種公民宗教,將自己想像為一個政治民族。民族國家不僅是利益的共同體,而且是情感的共同體。這就不僅需要民主的國家制度,而且需要民族的文化形式。共同善不僅有普世化的共和政治內容,也有特殊化的民族文化內容。在法國大革命中,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結合,創造了一個公民共同體。在美國革命中,自由主義與共和社群結合,建立了新的政治民族社群。因此,在現代性的開始,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不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一致的。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要防止兩個傾向:一是民族虛無主義,二是復古主義:對待外來文化也要防止兩個傾向:一是閉關自守,二是全盤西化。
民族虛無主義:認為中國現實的發展可以割裂和歷史的聯系,否定傳統文化的價值。
復古主義:片面台高傳統文化,用傳統的價值觀點來看待、衡量、評價現實的實際,否定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本質的區別。
全盤西化:一方面把現代化等與西方化,另一方面把現代化和中國固有文化對立起來,因而把現代化的過程看作是西畫文化的移植於我們民族的過程。
閉關自守:絕對的排斥外來文化,特別是對體現現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畏之如虎,這實際上是不思變革,抱殘守缺。
以上的觀點都是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辯證的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是科學的否定觀,運用辯證的否定觀,我們對待傳統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其錯誤的東西,繼承其積極的東西,並加以改造;對待外來文化,應該有鑒別的,有選擇的學習,努力走出一條既能體現現代世界文明水準又能有自己民族特點的現代化道路。
1、傳統是由歷史沿襲而來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它是相對於現代而言的。但是,不少人錯誤地把傳統在時間上等同於「過去」甚至「陳舊」,在形式上視作「靜態」甚至「僵化」,割裂了歷史、現實與未來的邏輯聯系。他們無法正確把握傳統的歷史承襲性,更難以找到它與時代精神的契合點,強調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割裂了傳統內涵與當代風採的有機統一性。
傳統是過去的現代,現代是將來的傳統。德國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卡爾·雅斯貝斯指出:「在繼承中,人擁有一點實際能力,那是不可摧毀的東西;在傳統中,則擁有一點絕對的東西,那是不會遺失的」。傳統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死寂的歷史沉積物,而是一道生命洋溢的、永遠流動的、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就膨脹得愈大的洪流。
「君不見傳統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傳統之河源遠流長,亘古綿延,於九曲回環中浩然盪進,不斷豐富其形式,充實其內容,拓展其領域,使每一時代的人們所創獲的成果,都作為傳統的神聖鏈子中的一環保存下來,並作為遺產傳給下一代。
因此,傳統的運演與時代俱進,每一時代的人們都必須促進歷史意識與當代精神的融合,繼承、創造和發展優秀的傳統。

2、傳統,是現代人的雙刃劍。一方面,它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而是滋養現代人精神的源頭,是培育現代人格的養料,是走向未來的依託。
另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說:「傳統是一種巨大的阻力,是歷史的惰性力」,它無處不在地制約和阻礙著現代化的進程,使投身於創造新生活的人們無不感到這負荷的沉重。
因此,在傳統的洪流中,總是不可避免地有泥沙和珠玉齊沉、糟粕和精華共存;它既包含著促進現代化的契機,又滋長著影響現代化建設的毒瘤。因此,既不能把傳統當作神聖的偶像供奉起來,也不能把傳統當作歷史的垃圾,簡單地予以拋棄。
遺憾的是,面對當代生活泥沙俱下的紊亂現象,不少人表現出茫然失措的價值尺度,他們難以分清究竟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更難以分清精華中混雜的糟粕、糟粕中包裹的精華,找不到「白玉之瑕」,也淘不出「沙里之金」,真正做到取之有度,舍之有節,分寸適宜,恰如其份,而顯得良莠不辯,囫圇吞棗,或人雲亦雲,盲目反叛。

3、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是文化發展演變所圍繞的中心。文化的發展是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傳統。一個民族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藝術、風尚、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對國土、同胞的熱愛,對鄉土的眷戀、對褻讀民族感情行為的厭惡、仇視等,表現出自己的傳統以及民族的自毫感、尊嚴感。
我們不應借口更新傳統,借口繼承西方社會的文化成果而否認、喪失傳統的民族性。更新傳統,必須強調民族的主體性。任何個人都不能迴避民族的利益和命運,侈談自我的觀念更新。
只有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的獨立性(肯定自己的獨立存在)、自覺性(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主動性(積極改造環境的能動力量),社會文化才有勃發的活力和堅固的凝聚力。
因此,深入傳統肥沃的底層,淘金般獲得許許多多閃光的金沙,並熔鑄成閃耀著時代光彩的金塔。

4、超越是對傳統的一種否定和不滿足,它追求並實現著向未來挺進的嶄新層次和境界。「回復故道的事是沒有的,一定有遷移;維持現狀的事是沒有的,一定有改變」。正是由於在繼承中超越,在超越中繼承,才形成了無法遏制的人類歷史長河,既不可能斷裂,也不可能乾涸。
但超越又是艱難的。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指出:「許多致力於實現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正是在經歷了長久的現代化陣痛的艱辛之後,才逐漸意識到國民的心靈和精神還被牢固地鎖在傳統意識之中,構成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同樣,當代人的骨髓和血液中也頑固地浸入了歷史因襲的沉重,雖然身著髦得合時的現代服裝卻並沒有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現代人。
超越不是超脫。超越是立足大地而又直插霄漢般昂然挺起,是繼承傳統又從傳統中脫穎而出,是在繼承中追求發展;超脫則是雙腳懸空如浮雲飄移,是拋棄傳統建構虛幻的海市蜃樓,是在虛無中滑向毀滅。超越,這是客觀的規律;超脫,則是幻想的花朵。

5、創造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它是迷人的呼喚,前進的動力、精神不竭的支撐點。完整的人是為傳統所創造並創造傳統的人。人總是站在雙重的歷史意識中,一方面,他是過去文化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未來文化的創造者,他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濡染、鏤刻,同時又主動地選擇、吸收、激濁揚清,並注入新的時代精神,賦於新的特徵、意義和功能,使其得到發育、成長、拓展。
用伽達默爾的話來說就是:「傳統並不是我們繼承得來的一宗現成之物,而是我們自己把它生產出來的,因為我們理解著傳統的進展並且參與在傳統的進展之中,從而也就靠我們自己進一步規定了傳統」。
要在揚棄地繼承先輩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更為復雜的社會實踐中,不斷以新的成果來充實其內容、豐富其內涵、增加其要素,甚至重組傳統的功能結構,使之成為具有嶄新形態的、與我們的時代相適應並反映歷史走向的新傳統,從而把傳世之寶與現代新觀念聚合,並轉化、升華為現實的巨大凝聚力和內驅力,使深厚的歷史底蘊揮發出濃郁的時代氣息。

6、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沒有對傳統的繼承,個體就不會擁有創造的智慧,社會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基礎,人類永遠只能滯留在茹毛飲血的洪荒之中。因此,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蘭德曼認為:「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氣氛中,人才能呼吸」。所以,「個體必須吸取文化傳統,必須登上他所出生時代的文化頂峰」。離開對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智慧、品質、作風的繼承,是不可能健全發展的。
科學的求異精神是舊思想的「爆破手」,是新思想的「助燃氣」,是新傳統的「設計師」。但必須是在繼承傳統精髓基礎上的標新立異,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貪新騖奇。
因為,新奇之物並非都有生命力,淺薄無聊的東西也常有新奇的面孔。但有些人甚至熱衷於「反其道而行之」,把過去否定的傳統一概肯定,把過去肯定的傳統一概否定,今日倒過來,明日顛過去,結果未獲現代化,已患現代病。

7、必須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既植根於濃厚的民族土壤上,又置身於宏大的世界背景;既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時代特徵,又具備氣度恢弘、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
也就是說,首先必須立足於五千年的中國傳統,以鮮明的時代責任感,以深厚真摯的民族情感和品質,為創造更合理的文化模型而對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古為今用」,這樣,也才能獲得洞悉現實和預見未來的透視力,否則,只能在「一無所有」之中「跟著感覺」做無根的、失去精神家園的漂泊者。
同時,應使這種深沉的民族歷史感與開放的世界眼光相結合,在使中國走向世界,也使世界走向中國的交相輝映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外來傳統的營養成分以滋補自身。
要最大限度地汲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汲取現代社會的一切科學文明,「洋為中用」,即采外來文化之長,固民族文化之根。在繼承中吸收,在開放中篩選,在批判中提高,不斷摒棄保守、封閉、落後,高擎起民族傳統的旗幟,綻放出一簇簇古今貫通、中西合壁的絢麗火花。

8、在歷史的漸進時期,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照傳統的習慣方式來思維、生活、活動,並不覺傳統有一種異己的壓迫感。
但在歷史劇烈變動的社會轉變時期,人們就強烈地感到傳統負荷的沉重,也強烈地渴望從無形的糾纏中解脫,因而,使得個人情感的偶發性、不穩定性加劇,極易被不可名狀的下意識所驅使,為感情所沖動,導致破壞性思維的泛濫。這是我們這個過渡時代的突出心態。
因此,剔除情緒化的思想和情緒化的行為,具備科學的理性精神和建設性意識,這對於發展和創新傳統文化,也是至關重要的。

9、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貴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旗幟鮮明地張揚著本民族的精神。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基本的民族精神,無疑是一個民族生命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蓬勃生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因為獨特,所以存在;因為獨特,所以不可替代。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奇葩,是一束承載傳統、映照現代並昭示未來的人類文明的鮮花。它既為本民族代代傳承,並為其它民族所欣賞。
欣賞是一種由衷的贊美,不是低下的恭維;欣賞是一種理性的深刻審視,不是一種觀光式膚淺的瀏覽;欣賞更是一種洋溢著科學精神和民族氣節的批判性借鑒,而不是奉若神明般的頂禮膜拜。所以,對外來文化的欣賞或稱之為「賞花」,體現著一個民族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和厚德載物的寬廣胸懷,是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自信的開放與坦然的抉擇,也是一個民族永葆發展活力之必需。
但吸收外來民族文化是一個辯證揚棄和自覺內化的過程,是其它民族文化的絢爛火花與本民族璀璨文化交相輝映、融為一體的過程。因此,博採外來民族文化不能採取「插花」的方式,不能生吞活剝地折下一枝插進花瓶,並擺在文化的花架上供奉禮贊。如果這樣,那枯萎的不僅是外來文化的精華,還有本民族的精神。
外來的文化成果只有和固有的深層基礎結合起來,才能重新開出鮮艷的花朵。還是象「栽花」一樣對待外來文化吧,把外來文化的花枝深深地植入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使民族文化的家園鮮花竟放。

10、雖然新事物不全是有生命力的,但當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就熱衷於求新獵奇時,那就叫「過激」;我們對新事物不感興趣,也不研究、不分析的時候,那就叫「落伍」;當我們對新事物看不慣的時候,那就叫「失衡」;而當我們對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冷嘲熱諷甚至阻礙的時候,那就叫「頑固」。
過激」可以矯正,「落伍」可以趕上,「失衡」也可以求得平衡,「頑固」卻是一種必須排除的阻力。

11、雖然新的不一定有生命力,但追求新事物始終是人類進步的永恆動力。

12、傳統是過去的時尚,時尚是將來的傳統。
傳統是流傳的,時尚是流行的。
傳統在流傳中更新為時尚,時尚在流行中沉澱為傳統。

13、開拓者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沒有抄襲別人,更在於沒有抄襲自己。
第二,傳播已有文化成果與文化創新重構相統一規律。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說:「個人生活史的主軸是對社會遺留下來的傳統模式和准則的順適。」祖輩改造環境的文化創造,以符號或物化形式遺存下來,後輩則掌握前輩創造的文化成果,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新的文化創造。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通過層層積淀而不斷積累,這種垂直式的文化傳遞積累,形成民族或區域的文化傳統,對現存文化保持長期的影響力。除此之外,還有水平式的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系統通過接觸交流,可以互相滲透、吸收和融合,引起文化變遷與重構。要使文化正常、健康地發展,既需要垂直式的文化傳遞積累,又需要水平式的文化交流融合。傳播已有文化成果與文化創新重構相統一的編輯規律,正是文化正常、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
� 傳播已有文化成果,是文化傳遞積累的要求。其中有經過長期積淀、成為傳統文化精華的部分,如歷代整理出版的文化典籍;也有當代人新的文化創造,包括新的理論,新的知識,新的科學技術,新的文藝作品等。有些重大的文化創造會引起文化變遷,即文化內容和結構的重大變化。文化變遷的原因除了本民族的重大文化創造外,還有外來文化的影響。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以豐富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是編輯活動的一項基本任務。
� 這樣,在文化傳播中就會出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碰撞,需要發揮編輯活動的策劃組織和選擇優化功能,進行文化整合與重構,以實現文化的整體創新。在整合重構中,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被保留下來,並得到新的解讀和意義,在現代文化中體現著傳統文化的特質。外來文化的精華部分也被民族文化所攝取,成為民族文化新的特質。這種文化體系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構成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 有的論者提出,創造性是編輯活動的規律。這種論點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創造性的規律適用於人類的許多活動,因此需要揭示編輯活動的創造性的特點。編輯活動的創造性不僅指具體文化產品的創造(准確地說,是再創造),尤其是指通過文化整合與重構所發揮的文化整體建構作用。編輯活動的產品,也不僅是具體的文化產品,還有由各種文化產品建構的出版文化體系,以及其中反映的理想信念、社會風尚、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
� 傳播已有文化成果與文化創新重構相統一規律,反映編輯活動與文化的關系。文化的傳承積累和創新重構,都是文化發展的要求。沒有文化的傳承積累,文化就沒有基礎和靈魂;沒有文化的創新重構,文化就沒有活力和生命。而文化的發展又與社會經濟、政治、科技的發展有密切關系,它受經濟、政治、科技諸因素的推動和制約。因此,這條編輯規律不僅反映編輯活動與文化的關系,也反映編輯活動與經濟、政治、科技的關系。編輯活動不僅要適應文化發展的要求,還要適應經濟、政治、科技發展的要求,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文明進步。
第三,保證文化產品質量與掌握最佳傳播時機相統一規律。
在編輯活動中,產品質量與最佳傳播時機既是統一的,又是對立的。這種對立統一關系制約文化傳播的效果。徐柏容提出的質量與社會效益同步規律,是就質量與傳播效果的一致性說的。逸士提出的最佳運行規律,則在質量之外,增加了時效性和編輯周期的因素,認為在最短的編輯周期內,完成高質量的定稿品,並不失時機地向社會傳播,才能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本文綜合他們的意見,將文化產品質量、傳播時機與傳播效果作為編輯活動的基本目標,分析它們的對立統一關系

閱讀全文

與文化入侵怎麼刷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