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旅遊業的四大文化
促進文化交流
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促進文化交流都是推動不同文化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文化交流的主渠道之一,旅遊業在這其中發揮了獨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1. 這是與大規模旅遊經濟活動相伴隨的文化交流。自從文明開始誕生,文化交流就一直存在,但在沒有現代旅遊業出現之前的文化交流是相對零散的,同經濟的聯系也不太緊密。旅遊業的發展,則以經濟為動力,並通過經濟的方式,極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范圍。
2017年,全球過夜旅遊者達到12億人次;同期國內旅遊達到50億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5.4萬億元。這其中,以文化交流為目的的旅遊佔了很大比例。可以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業已經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2. 這是民眾之間的文化交流。從交流主體的角度看,可以劃分為官方層面的文化交流和民間層面的文化交流。
官方層面的交流發生在政府之間,往往通過公共財政支出,弘揚本國或者本地的文化。比如我國派遣文藝團體出國表演,在國外設立「孔子學院」等,都屬於這一范疇。
民間層面的交流則更多是自發的,是不同國家或者不同地區居民之間基於文化差異而進行的相互訪問。旅遊交流屬於民間文化交流,這種交流與官方交流互為補充,推動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發展。
3. 這是一種更深入、更持久的文化交流方式。旅遊業推動的文化交流不是少數精英之間的文化交流,而是國民全方位參與其中的文化交流,這種文化交流不預設主題、不先入為主,是不同文化群體之間平等的交流。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交流是面對面的交流,是客源地和旅遊地居民之間的互動式交流。因此,影響面更大,也更為長久。
推動文化建設
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如果從大文化的角度看,五個建設都屬於物質和精神財富的范疇,即屬於大文化所包含的內容。但是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並列的時候,文化建設一般指的是發展科技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的內容,其根本目的在於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精神支柱,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需要說明的是,旅遊業對文化建設的作用,主要不是依靠國家投入來實現,而是通過市場經濟,主要依託遊客自身的旅遊消費達到了促進文化建設的目標,國家支持旅遊業的發展,實際上可以用更小的成本,產生了更大的文化收益。
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業既推動了文化建設,同時也促進了經濟建設。其中,旅遊業對文化建設的作用突出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旅遊業對於形成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獨特作用。核心價值是一個社會共同認可和遵循的價值。推動形成核心價值對於一個國家持續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比如在中國漢武帝之後的帝制時代,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共同價值觀對於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核心價值的形成除了教育,還在於國民通過現實的工作生活中去感悟、去印證、去實踐。因此需要通過更多渠道去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形成。
以旅遊的方式形成的核心價值觀不是僵化、填鴨式地灌輸,而是通過柔性影響、自然滲透,春風化雨式地幫助人們在旅遊過程中形成共同的核心價值觀。
比如,人們在游覽了祖國的壯美河山和名勝古跡之後,很自然地會將對大好山川的熱愛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熱愛轉移為對國家的熱愛,而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的愛國主義價值觀往往更為鞏固和持久。
再比如,遊客在參加紅色旅遊之後,自然會對先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形成的向上精神動力是其他教育方式很難替代的。
2. 旅遊業對提高國民素質具有突出作用。國民素質包括身體素質也包括文化素質。而中國自古就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說法。旅遊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對於國民的身心發展都有很積極的作用。
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更多地參與到旅遊中來,有利於其全面健康的成長。在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支持年輕人開展游學活動,其看重的正是旅遊業的這種突出功能。未來我國需要更好地發揮旅遊業對提高國民素質的作用,推動文化建設。
促進文化事業發展
文化事業強調文化的公益性、公共性。公共文化需要政府來提供,因此這種文化基本上是免費的,或者是收費很少,帶有優惠性質的。
不過,文化事業雖然強調政府投入,但文化事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可以分享文化建設的成果,進而實現文化建設的目標。因此,只要有利於文化事業發展的方式都可以採納。這也意味著,發展文化事業並不等於要完全排除市場的內容。如果通過市場機制的方式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樣也應該將其充分的運用。
發展文化事業中主要涉及四大任務: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而旅遊業對這四個方面的文化事業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積極作用
❷ 2009中國各地都有哪些旅遊文化節
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 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將於12月25日舉辦第七屆中俄蒙三國交界地區滿洲里國際冰雪節 每年12月初到次年的3月底,峨眉山都會隆重舉辦盛大的「冰雪溫泉節」 安義金秋旅遊文化節 南昌楊梅節 西塘文化旅遊節 第二屆嶗山旅遊文化節
❸ 北京國際旅遊文化節的介紹
北京國際旅遊文化節,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旅遊局主辦的一年一度的旅遊文化節慶活動。該文化節自1998年開始舉辦,地點定於中國首都北京,時間多在每年的9月份。
❹ 旅遊文化元素有哪些
旅遊文化元素有很多,包括人文景觀文化,自然景觀文化,聚落文化,旅遊藝術文化,園林文化,名人故居文化,旅遊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世界遺產等等。
❺ 旅遊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旅遊文化絕對不是那種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東西,而是包括旅遊者、旅遊從業者、旅遊資源、旅遊生活設施和接待地環境等在內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它一方麵包括具體的、客觀的內容,如:人、財、物等;另一方面還包括不可見的文化成分,如旅遊者如何使用他的錢、財、物,旅遊業如何開發資源、增添設備、提高質量以滿足旅遊者的各種心理動機和需求,這種從醞釀到實施完畢的過程,莫不帶有文化傳統、民族習慣之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和制約。而旅遊者玩 購 娛,的結果以及從中可以看出的明顯動向,旅遊從業者為旅遊者開發的旅遊資源、提供的各種服務設施本身,則更物化的體現了種種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和制約。
更多關於旅遊文化包括哪些方面,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4bc501634668910.html查看更多內容
❻ 旅遊文化的特徵有哪些
1.移動傳播性
旅遊文化特徵是指旅遊文化系統的特徵。旅遊主體在追求自由的本質力量的驅使下,不斷跨越兩個或多個文化空間和社會環境,並吸附大量的旅遊中介體參與進來,形成一種動態的線性結構,並呈現出移傳性特徵。
2.時代性
不同時代旅遊主體的旅遊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是有差別的。古代中國人表現為拘謹和內向性格,而今天的旅遊者,尤其是青年旅遊者則表現出開放和外向性格。
3.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其主體的旅遊文化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不同的。
4.階層性
階層性特徵是指不同階層旅遊主體的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各有特色
❼ 北京國際旅遊文化節的簡介
北京國際旅遊文化節的舉辦目的是:通過旅遊文化的橋梁作用,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歷史變化和改革開放走向新世紀的精神風貌;展現具有悠久歷史與現代文明相結合的國際化大都市的風采;反映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優勢地位;擴大北京與世界的交往,促進北京與國際社會的交流;推動首都經濟的發展。北京國際旅遊文化節作為世界各民族文化展示交流的平台,每屆都具有不同的主題。節慶內容不僅包括豐富多彩的文化節目,同時注重活動的可參與性、民俗性和歡樂性,具有濃郁的民族、民間文化韻味。
❽ 旅遊文化的特徵有哪些一共6點好像
中國旅遊文化具有規范性、多樣性、時代性和擴散性。中國的旅遊文化包括中國旅遊文化傳媒、中國歷史文化、中國宗教文化、中國的世界遺產、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中國藝術、中國旅遊文學、中國飲食文化和中國象徵文化等。
旅遊文化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形態,有其特定的內涵和相應的外延。廣義的理解,旅遊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與旅遊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學習中國旅遊文化,有助於解釋人類的旅遊行為,揭示旅遊活動發生發展的機理。學習中國旅遊文化有助於人們正確地認識和了解旅遊業發展的規律,自覺地促進旅遊經濟效益的提高。
中國旅遊文化教程能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理解旅遊活動的社會影響,處理好旅遊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和諧統一,促進接待地整體的、全面的、持續的進步。
發展動力:
1、外向力
旅遊者自身及所處群體產生的超越既有環境約束的一種期望性的社會心理因素,主要是滿足探奇求知的需要。人們在自身存在和發展過程中,為了豐富精神世界.
就需要去探索和認識外界的事物,或是為了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或是為了豐富知識、增強能力等。
2、吸引力
來自異地地理環境和特殊場景,是旅遊目的地特有的環境或場景對旅遊者期望的響應。了解和體驗其他地區、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生活、社會經濟生活、風土人情及民族傳統習慣等都屬於這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