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根本途徑: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過程。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時,在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
4.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5.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作的主體,文化創新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營養。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明確政府在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職能定位,政府要切實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管辦分離。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單位內部人事改革、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維護和實現人民的文化權益,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繼續建設一批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以重點文化工程為依託,大力推進農村和基層文化建設,突出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流動舞台車工程、農家書屋工程等。
進一步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創作和生產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積極向上、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進一步完善國家文化藝術創新扶持和資助機制,支持創意性藝術創作和科研活動,鼓勵用高新技術推動文化產品的生產,增強文化產品的藝術表現力,引導創意性文藝創作健康發展。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和檔案保護工作。開展全國文化遺產普查,重點做好世界文化遺產、大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單位、重要革命歷史文物和重點革命歷史遺跡全過程保護管理,搶救和保護瀕危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快構建覆蓋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體系。
三是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著力培育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把存量的改造、盤活與增量的創新、擴張結合起來,做大做強一批國有和國有控股的骨幹文化企業;引導各類社會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為各類文化企業健康發展和平等競爭創造有利環境,促進形成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實施全國文化產業服務工程,加強文化產業信息交流、產品交易、項目合作平台建設。支持對外文化貿易和外向型文化企業發展,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換成為優勢文化產品,增強民族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Ⅱ 如何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傳統文化其實也是持續發展變化的,我們不要拘泥於「傳統」兩字。
古人尚且沒有被「傳統」束縛住手腳,奈何我等今人,要被困在「傳統」和「外來」之間呢?
中華民族的文化,本來就是吸收了許許多多其他文化的營養而綜合形成的文化,這才是我們歷經數千年而一直延續下來的根本。
所以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關鍵就在於「包容」
Ⅲ 如何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為我們應該融入流行。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說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3)傳統文化凝聚怎麼處理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榮,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Ⅳ 如何加強傳統文化的積累
如何加強傳統文化的積累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
Ⅳ 用優秀傳統文化凝聚新時代中國力量提綱怎麼寫
一、什麼是文化
1、文化的內涵: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它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和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形式:從靜態角度(精神產品):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從動態角度看(精神活動):包括各種文化活動。
人們進行精神性的生產,傳播,學習,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
3、特點:
(1)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2)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3)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也凝結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中。
4、文化的實質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 二、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總體作用 (或者文化的一般作用,有的老師也成稱為文化的力量)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文化對社會的影響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文化又反作用於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A、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B、文化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與經濟的發展有是不同步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A、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B、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C、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②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A民主法治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對內)
B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對外)
(3)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
①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地位作用)
②中國要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怎麼辦)
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
1、來源: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表現:(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取決於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文化程度等)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影響因素:文化環境、知識素養、價值觀等)
3、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但並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接受,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
(2)深遠持久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個方面,都是深遠而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4、優秀文化的作用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啟示:個人:要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要主動地、自覺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
綜合探究知識補充: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精神武器。
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
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傳播文化交流
1、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民族節日 ,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刪除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文化遺產 ,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Ⅵ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與傳承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有:
1、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2、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3、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傳承:
1、有一定的文化積累。
2、明確方向。即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
3、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
4、勇氣和意志。需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
(6)傳統文化凝聚怎麼處理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Ⅶ 傳統文化有哪些凝聚作用
傳統文化對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義和作用.傳統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基石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樑,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它根植於民族歷史的土壤之中,流淌於五千年歷史文明的長河。它的精華,光耀華夏,遠播世界。今天,我們在全面構建和諧社會,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偉大進程中,探討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及對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義與作用,對於繼承和光大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啟發全體社會力量的愛國主義熱情,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實質及外延。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在自然環境、經濟模式、政治結構等客觀條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現象與文化沉積。它既有深刻的內涵又有廣泛的外延,它散見於經典文獻、制度規章等客體形式之中,又存在於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價值取向、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等主體形式之內,經過數千年的演繹與揚棄,這種文化沉積已經深深的融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精神生活等各個領域,成為制約社會歷史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它是中國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就其實質內涵而言,總體上可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注重整體精神,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愛國主義思想。(二)推崇仁愛原則,倡導厚德載物與人際和諧。(三)重視人生觀,強調個人在家庭人倫及社會關系中的作用。(四)追求精神境界,嚮往理想人格。(五)重視修養踐履,強調道德主體的能動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法則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傳統文化,毫不疑問是一定的社會形態、生活情形的反映。馬克思認為,人們自己創造的歷史,但並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並不是在他們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的。因此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民族特點。既然傳統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是時代演進的記錄,那麼,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便是傳統文化具有的基本特徵。從中華傳統文化生成與演進的自然環境看,它顯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立發展與繼承的格局與走向。反映著中國傳統文明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基礎,涵蓋了傳統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下的農業文明歷程。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風俗習慣,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簡單的等同於儒家文化,也不是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綜合,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精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個人與自然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華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落腳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二.傳統文化對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義和作用
民族凝聚力是維系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要紐帶,是激勵民族成員為民族生存和發展共同努力的內在動力,是民族歷經磨難而綿延不絕的根本因素,民族凝聚力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力量,以一種觀念形態存在(感情、理想、價值觀)隨著民族的產生而產生。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全體成員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並確保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內在力量。
從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生成要素看,它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和依託,以傳統文化本質為組成要件,並在形成過程中相互糅合,相互貫通,相互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實質,決定了它本身具有的凝聚人心、團結協作、剛毅奮進、厚德載物、愛國愛家、憂國憂民、不屈不撓的基本精神。並包含了傳統倫理觀中的忠、仁、智、良、義、信、禮、儉、勇等基本要素,而這些恰恰是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展的基石與基因。一方面,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顯現著傳統文化的豐厚積淀,是精神與文化的結晶,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對於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精神起著決定作用,它制約民族精神的走向與發展,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靈魂。同時,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和鞏固,又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傳統文化對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文化中蘊涵的民族精神,是培養、激發民族成員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樹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靈魂,它對於塑造民族品格和風貌,對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作用不可估量。而蘊涵於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產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民族歷史愈悠久,傳統文化愈豐富,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越深邃,民族精神則越強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體,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體。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這一辨證關系,決定了我們在進行傳統教育時,離不開傳統文化教育,諸如剛毅奮進、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先憂後樂」「為民請命」的博大胸懷等這些民族精神的精華,在商品社會的負效應沖擊精神文明建設的時候,必須進行認真的整理、挖掘。從而重新樹立起民族文化的旗幟,以激發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同時,漢文化中的重德崇仁思想,在成就多民族國家的連續統一,熔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引導各族把一時的相互沖突、戰爭化解為長遠的和平與融通,起到了巨大的民族團結和凝聚作用。
(二),中華民族文化是愛國主義的重要精神支撐
千百年來,愛國主義似一條銀線,將人民群眾的愛國情緒一線貫穿。傳統文化中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精忠報國」「輕利忘義」「捨生取義」「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等重要內容一直激勵著我們為民族利益、國家利益而奮斗犧牲,愛國主義的內容正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所在,它使民族成員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高漲,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外來侵略勢力的壓迫和剝削,在一次次前仆後繼、英勇搏殺中,傳統文化對中華健兒的精神支撐作用得以彰顯,我們看到了它對於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空前威力。
(三)傳統文化是強國富民的推動因素
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創新和發展的基點,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任何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都根植於民族傳統之中,以傳統文化為前提。孔孟思想體系中的「禮」「仁」成分,儒家文化中的「協和萬邦」「和為貴」「大同」等重要思想對於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仍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同時,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同樣離不開本民族傳統文化,只有把現代化基本要求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才能賦予現代化以民族特色。現在有人認為,傳統文化束縛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傳統文化中的勇於創新、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等成分對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傳統文化可以抑制市場經濟的負效應,抑制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強調個人主義必須服從整體利益,否定「一己私利」, 贊揚和肯定「以公忘私」「天下之利」「先義後利」「義以為上」等思想,這些思想的價值取向,對於增強全民素質,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意義重大。
Ⅷ 中華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一是文化割裂現象比較嚴重,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片面追求西方文化、忽視本民族文化的現象。
二是缺乏結合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創新時代需要的深入系統的挖掘研究。缺乏對中華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在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和適宜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嚴重不足。同時,缺乏科學的通俗化闡釋。
三是傳承與弘揚創新能力相對較弱,活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利用不足,深度開發利用不夠。有的地方對傳統文化元素挖掘不夠,無法有效地和文化產業對接等。同時,也存在文化遺跡保護與改善居民生活相矛盾的現象。
四是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有待加強。特別是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由於地方財政困難,基層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欠缺現象嚴重,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後繼乏人,存在人走藝絕的現象。
五是傳承和弘揚的方式和手段相對單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社會參與程度相對較低,社會力量參與的渠道不暢通,參與意願不強烈,難以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合力。
事實證明,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難以實現中華優秀文化有效傳承的,因為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其職能應是加強宏觀管理,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優秀文化傳承與弘揚。部分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手段吸納和推廣民間優秀的經驗和做法,不能充分發揮家庭、科研院所、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的積極作用。
傳統文化只有在傳播中才能得到升華,但當前的傳播手段相對單一,主要是以紙質媒介、通過傳統購買和閱讀完成為傳播,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運用不足,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以說教灌輸方式為主,不能寓教於樂,無法與公眾需求有效對接,難以調動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傳統文化傳播的積極性,影響了傳播的效率。
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的弘揚與傳承,必須盡快加以解決。當前,針對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對症下葯。這個葯就是培訓。從幹部培入手,引進進一步的關注。通過學習和培訓,能夠准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以及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能夠秉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立場,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固有根本的關系;處理好尊重傳統與反省傳統的關系;處理好繼承弘揚與轉化創新的關系。在與不同文明的對話、交流、互鑒中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意識的認同感,喚起弘揚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基因,增強文化自信。
Ⅸ 如何處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關系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
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
二、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燦爛文化,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由於孕育傳統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歷史、文化自身發展的個性特徵,使中國傳統文化獨成一系,以其獨特風姿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以其巨大的魅力影響著世界文化的發展。
我們應當十分珍惜和發展其精華,這種「血脈」和「精髓」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構成現代文化的主體。值得繼承與發揚的傳統文化精華主要有: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崇尚人的價值,注重和諧穩定;道德價值至上,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直觀整體思維,矛辨證分析;長盛不衰的傳統美德;和平友善,熱愛祖國。
三、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必須去除,才能更好發揚現代文化。
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里, 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國家主人,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四、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首先是發展市場經濟經濟的需要。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種經濟是人治經濟,一切由政府統管,政企不分,按長官意志辦事,亂放炮抱粗腿界。
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製作為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與創造性,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系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
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其次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范作用—通過法律規范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
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法律僅作為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9)傳統文化凝聚怎麼處理擴展閱讀
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加強文化引領的地位,發揮文化引領的作用,有效提升文化引領的質量,既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也是現代文化的機能、現實訴求和基本依據。一是現代文化是現代人的主導性生活方式。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不是用文化去引領文化,而是用現代文化去引領發展,用現代文化去引領人和整個社會的發展,用現代文化力促新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
二是科學的發展觀是現代文化發展的基本前提。發展應是共享性發展,增長當為包容性增長。三是現代化理論是現代文化發展的很重要尺度。新疆人要以先進的文化和現代人格塑造,去創新發展理念,去打造新疆效率,去砥礪新疆精神,去追求新疆卓越。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有益成果是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