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喝茶的年輕人很少,茶文化如何流行起來
中國可以說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在中國有著幾千多年的歷史,傳說當年神農在嘗百草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茶葉的存在,只是當時茶並不是作為一種飲品而被發現的,它被視為一種解毒的神葯而逐漸被人們所普遍接受起來,說起來它也在我們國家傳承了四五千年之久。歷經幾千年的發展,茶也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茶文化,並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茶作為一種植物,可食用、能夠解百毒,適當飲用易健康長壽,總之就一句話: 茶乃天地之精華,順乃人生之根本。
隨著“國際茶日”的設立 ,更給了茶文化發展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感受中國茶文化之韻,見證中國茶文化之美,讓中國茶的“茶香”流溢四方 ,這樣才是讓中國流傳千年茶文化再次流行起來的最好的方式。
Ⅱ 如何傳承與發展茶文化
中國茶和茶文化興於唐而盛於宋以至延綿元、明、清。唐宋時,茶成了「不問道俗,投錢取飲」之物,儒釋道,官商民都飲茶。特別是陸羽《茶經》問世,使茶從所有植物中脫穎而出,被賦予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特性,標志著中國茶和茶文化走向輝煌。
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和茶為國飲,以茶惠民、茶和天下的目標,就是要在全中國形成「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輝煌」的目標共識。當今中國,國運昌盛,萬業興隆,正是「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輝煌」的大好時機。作為中國茶人和中國茶界應當「統一認識,團結合作;傳承創新,開拓進取;勇於擔當,盛世興茶」。所以,要盛世興茶,就要傳承文明,蓄勢而發,乘勢而上。首先是推動「茶為國飲,以茶惠民,茶和天下」,弘揚「清、敬、和、美」當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使茶為國飲成為一種制度,大力提高國民人均茶消費水平。要以茶和茶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等活動為載體,弘揚茶文化,普及茶知識,不斷營造「科學飲茶,健康飲茶」和「喝對茶,喝好茶,會懂茶,會泡茶,會品茶」的良好氛圍,讓飲茶品茗成為人之需,民之俗,市之風。努力辦好茶館、茶飲、茶店等茶業服務業,為養心健身、社會和諧作出貢獻。其次是加強茶資源科技研發,茶綜合利用開發研發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延伸茶產業鏈,不斷提升茶產業綜合效益。要融合多學科茶科技系統研發水平,注重茶產品的綜合開發和精深加工。
Ⅲ "一帶一路"背景下如何有效傳播中國茶文化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發展空間.茶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中國文化元素,如何向外國讀者展現我國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至關重要。
茶自古以來就是和平友好的使者,中國早期茶文化的對外傳播基本上是與陸路絲綢(茶)之路相輔而行的,
「一帶一路」要呼籲文化先行,注意從人文領域做起,重視民間交往、人員往來、輿論宣傳等人文交流的先導作用,在國際上推廣茶文化,必須加強人文交流。
Ⅳ 茶文化是怎麼傳播的呢
自西漢以來,中國茶葉不斷傳往世界各地,逐漸發展為世界性的飲料,茶文化也逐漸成為各國人民的傳統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日本是受中國茶文化影響最早的國家。早在1191年,日本榮西禪師自中國學習歸國後,就根據中國寺院茶法制定了禪宗飲茶禮儀。1264年,日本的聖一、大應禪師從中國的徑山寺帶回了「茶道具」和茶宴方法,從此,中國的茶宴逐漸演變為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成為世界上最隆重、最程序化的茶禮。
英國是歐洲的主要飲茶國,他們尤其推崇中國的祁紅、武夷岩茶、貢熙等。英國王室歷來以中國的祁紅作為禮茶來招待貴客。另外,美洲、非洲、大洋洲先後盛行飲茶之風,這是中國對世界飲食文明的貢獻。
Ⅳ 中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陸羽是怎麼推動茶文化發展的
我國茶葉文化源遠流長,有記載從西周開始就有飲茶這一記錄,到了秦漢時期飲茶的記錄才更加的詳細,但是茶文化記錄最詳細,發展最迅速的還是要從《茶經》的撰寫說起,《茶經》的作者是陸羽,所以說是陸羽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
陸羽在寺廟中到21歲時,想寫一本天下人都沒有寫過的一本書,於是陸羽決定寫一本包羅天下所有茶葉的書,記錄不同品類的茶,好茶壞茶和煮茶品茶的方法,將茶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分類管理。於是陸羽用了十多年的時間走遍了唐朝32個州,將自己這些年的記錄整理編撰,等他整理編撰完成後已經過了26年。
陸羽的茶經在唐朝沒有得到推崇,而到了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陳師道的人十分欣賞這本書,於是親自為這本書作序,於是《茶經》這本書才真正的被人們認可,並且流傳下來。
Ⅵ 論述如何繼承、發揚和推廣中國茶文化
當今世界面臨著「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中國也正在締造和諧社會。與世界和平與和諧社會相一致,中華茶文化的作用顯得格外突出。在歷史上,中國茶文化曾經載譽著和諧社會的使命,羽化於山川異域,慧澤於民俗風情,讓無數人從茶的「和諧」中得到熏陶。茶成了傳播中華文明及其禮儀規范的媒介。在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宏大工程中,繼承和發揚中華茶文化,對於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建設和諧社會,仍然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如果我們推動中華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促進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茶的溝通能力會更加明顯。在這個意義上說,茶是和諧社會的文明通道。
一、茶文化與文明修養
從功能上講,茶具有健身怡神、醒腦開智的功效,經常飲茶可使人神采煥發;茶還具有明目養顏、涵養神思的作用,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民間有「食怡養身,歌怡養心,茶怡養筋」的說法,這實際上是調養家的養生格言。經過數千年的實踐證明,茶葉本身具有抗衰老、抗幅射、抗癌症、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益神智、美容顏等一系列保健功效。經常飲茶,能調節人的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提高身體素質。況且,茶是一種大眾飲料,人們在日常飲用中即可達到保健效果。加大茶的飲用量,減少其它酒類飲料、碳酸飲料和化合飲料的飲用量,將會有效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如果我們從人的身體感受方面來觀察飲茶活動,會發現茶本身含有興奮因子,但這種興奮因子不會使人失去理智,相反,還會使人更加明睿。這是茶在物質方面的積極作用。
人們飲茶,可以體驗茶的平和作用,怒者氣有所消,厲者聲有所減,心情煩悶者能夠得到舒緩,情緒波動者可以調解而靜化。學界曾有「快日明窗閑試墨,寒泉古鼎自煎茶」的聯語,反映出文人儒士的修養情調;又有「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的詩詠,體現出飲茶者知識境界。這說明茶對人的精神有調節作用。中國自古流傳的品茶、點茶的操作模式,從烹茶和茶藝的結合中增加飲茶者的感受。比如說點茶,內容很豐富,早在宋代蔡襄的《茶錄》中,已將點茶技藝分為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盞、點茶等程序,每道程序都講究心境的平和。唐代人煮茶已有 「三沸水」之說:一沸,「沸如魚目,微微有聲」;二沸,「邊緣如湧泉連珠」;三沸「騰波鼓浪」。水在剛三沸時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見《茶經?五之煮》)。南宋羅大經認為,點茶應該用「嫩」的沸水,「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鶴林玉露?茶瓶湯侯》)。因此,他主張在水沸後,將湯瓶拿離爐火,等停止沸騰後,再沖泡茶粉。這樣才能使「湯適中而茶味甘」。正式點茶時,先將適量茶粉用沸水調和成膏,再添加沸水,邊添邊用茶匙擊拂,使茶湯表面泛起一層濃厚的泡沫(即沫餑),能較長時間凝住在杯盞內壁不動,則為成功。人們之所以這樣用心地對待飲茶,完全是在追求茶的感染力。
在不同的地區,中國人有著不同的飲茶風習。北京茶人注重民俗風味和文化格調,他們在茶室中不但擺設茶品茶點,還增加曲藝、戲劇和綜藝的表演;在一些茶事中,還有人引入了禪茶模式,利用佛光禪韻來烘托飲茶情調,給人以度身世外、凈化心靈的感覺。北京茶館業主喜歡營造靜心品茗的氣氛。上海在飲茶風格方面更顯 「精緻」,不但對茶葉本身相當挑剔,而且講究茶舍茶具,海派飲茶「精緻」融入到茶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之中,就像上海女孩一樣秀美。廣東人所說的飲茶還包括吃點心和聊天的意思,他們理解的「茶」,其范圍要比外省為廣。由於經商成風,人們喜歡到茶樓談生意,茶樓便成了生意圈中的一個聯絡點和接待處,一般說來,廣東大茶樓都修得很氣派,要想在廣東加大茶文化的力度,恐怕還要講究一點排場。然而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看,任何地區的茶文化都是和諧的、文明的。
中國茶文化的和諧氛圍並非空穴來風,它是在中國儒家文化熏陶下才培養得如此和諧。眾所周知,孔子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國社會上進行了千年滋育,而且在人們的行為規范上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無論從哪一個切入點進入中國文化,都離不開孔子思想的感染。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法國巴黎發表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2500年前孔夫子那裡去尋找智慧。」實際上,中國茶始終感悟著孔子思想的的精髓,只要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就一定會發現,飲茶本身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孔子倡導的「仁」的博愛准則和「禮」的行為規范,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陶熏。孔子之「道」已經穿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位。因此,我們倡議,用「孔子茶道」來充實中國茶文化,強調茶之有「道」為孔子之「道」,我們於此所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歷史的冠名權,更是一種思想理念的張揚。就算孔子當時未飲茶,中國茶文化的生成與發展也從未脫離過先哲定義的軌跡。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茶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強烈感情與先哲智慧,同時也讓孔子思想在另一個領域內獲得釋放。在茶文化方面多宣揚孔子,應該是一個主渠道,同時也加強文明修養的一個好方法。
總之,茶對於人民生活的保健作用是多方面的,對人的個性修養是行之有效的。在和諧的環境里,茶自然會成為文明的調合劑。
二、茶文化與人際關系
人們飲茶之際,可以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跨越隔閡的交流氣氛。茶的那種平和清淡的自然秉性會與人們追求和諧的要求息息相通。人際關系可以因茶而生緣,因茶而更加融洽。社會上的茶室大多是寧靜的場所,為人們提供了祥和安逸的交流環境。記得一首當代《茶室銘》有雲:「斯是茶室,唯茗德馨。龍井西湖綠,觀音碧螺春。普洱興鴻儒,往來聚嘉賓。可以健身心,侃茶經。仰清泉之潤耳,仰國門之昌隆。敬茶神明!」來到茶室,誰都不會惹是生非。茶在人際交往的連接帶上具有其他媒介所沒有的潤滑作用。俗話說「以茶會友」,其中就體現著交際的功能。
與之相比,酒雖然是用途更廣的飲料,文化寓意也很深遠,然而酒給人的刺激力過分強烈,不知有多少人因酗酒而鬧事,酗酒而傷身,但從未聽說過飲茶而引起的負面作用。這說明酒與茶在人際關系方面具有不一樣的行為取向,二者之間區別甚大。「茶為韻清常注盞,酒因氣烈再添杯」,這句聯語也反映出兩種飲品的不同作用。
圍繞著飲茶中的人際關系,我國茶界創造出飲茶的交際藝術,這種藝術與飲酒相比,具有更高雅的文化境界。飲酒者一般在興奮中相互溝通,而飲茶則在平靜中享受交往的樂趣。中國過去流行的「鬥茶」就是一種交流活動。盡管有人把鬥茶活動稱為「茗戰」,帶有比賽性質,但仍屬於心靈溝通的交往,並非單獨的爭強好勝。宋人唐庚《鬥茶記》所記:「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的做法就充滿著樂趣。范成大《題張氏新亭》詩有雲:「煩將煉火炊香飯,更引長泉煮鬥茶。」宋代鬥茶,除比試茶湯的色澤之外,還要比試沫餑的多少和停留在懷盞內壁時間的長短,而「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格調甚高。過去鬥茶,人們總要相約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輪流品嘗,決出名次,以分高下,雖較輸贏,卻無爭奪。這種鬥茶,只能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而不會引起糾紛。
茶文化中的游藝活動很多,這些活動大都能夠活躍人際關系。宋人陶谷《荈茗錄》說:「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詩:「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指的也是烹茶游藝。楊誠齋寫有《澹庵座上觀顯上人分茶》詩,表述了烹茶游藝的無窮樂趣:「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著善幻。紛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法,只問此瓶當響答。紫薇山人烏角巾,喚我起看清風生。京塵滿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漢鼎難調要公理,策勛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與寒儒,歸續茶經傳納子。」由此可見,無論你開展什麼樣的茶文化活動,收獲的都是和諧。
提倡和諧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氛圍基礎,而茶文化可以構建這種氛圍。應該看到,由於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文明修養的差異,各階層之間人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一些矛盾和沖突,無論你怎樣調節,都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沒有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的情況下,用茶文化去引導人們自我修養和人際溝通,可起到調解和整合的功能。茶文化強調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主張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培育感情,從而生成與人為善的道德情操和兼顧他人的處事准則,以至於在處理利益關系和各種矛盾時,能夠互諒互讓。如果我們把茶的交際功能擴大,一定能夠產生和諧的效果。
三、茶文化給社會帶來和諧理念
茶還能夠傳遞社會理念,並與古老的文明傳統相吻合,通過哲理的感悟,輕輕地融入當代人的心靈。茶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在賦於人們「節儉、淡泊、樸素、廉潔」等人格思想的同時,處處與中國哲學思想交融。比如說,中國孔子茶道就是我國茶文化的承傳方式,它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精華,充滿了智慧的思辯,沉積了厚重的道德倫理和人文追求,它通過茶的滋潤來打動人心,並用一個「和」字來釋放傳統哲學思想理念。當人們通過孔子茶來感悟社會的時候,心情會顯得格外穩定,表現出更多的親和力。
如果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我們會發現,飲茶本身不但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而且攜帶著中國人的博愛准則,這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熏陶。飲茶活動往往以自我修養為根基,展示出那種淡泊、寧靜、高潔和樸素的心態,創造出與人為善的氣氛與環境。圍繞著飲茶,中國人啟動過無數的文化智思,開展過各種各樣的茶文化活動,使飲茶最終沖出了飲料的物質層面,轉化成一種社會化的生活方式,而且進入了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此外,在茶的飲用過程中,通過文化的加工和提煉,衍生了眾多與茶相關的文學藝術,積存了厚實的茶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在享受飲茶品茗的樂趣時,更多地追求茶文化的深刻內含,這樣有利於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總94期)刊登過訪問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楓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為《茶應成為「國飲」 》,文章中說:「新世紀以來,一種全球范圍的對茶的重新認識給中國茶葉帶來了全新的機遇,提倡茶為國飲,讓茶在服務人類健康、弘揚民族文化、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已成為重要課題。何為『國飲』,就是要通過推廣,讓飲茶不僅成為中國的一種民族習俗,而且在國際上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徵。」文章還從各個角度論證了茶為「國飲」的力點,分析了飲料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最後總結說:「茶的內在價值吻合了新世紀人類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們提倡國飲,是與倡導新生活、新價值觀聯系起來。……要通過茶內在精神的發掘,利用茶德來弘揚民族文化;要倡導以茶為禮,以茶待客,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要讓茶的開發與新科技、新產業、新消費方式結合,樹立品牌,不斷創新,這樣才能讓茶在新世紀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既然中國茶界已經把茶提升到「國飲」的高度,那麼,這個「國飲」稱號就理應給和諧社會灌輸文明動力,起到「國飲」應有的作用。
我們認為,茶應該成為「國飲」,畢竟茶是中國人的第一飲品(無酒精飲品),況且中國又擁有著世界上茶消費群最多的人口,只是我們不能把「茶」這個世界上最聖潔最天然最有內涵的飲料僅僅放在物質消費的空間當中,我們還要把茶的全部文化能量貢獻給人類社會,讓人們在物質和精神兩個領域內都共享茶之芳芬。
中國茶文化雖歷經千載滄桑,卻歷久彌新,在今天和諧社會的構造中,一定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因為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和諧文化。我們都知道,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無論從人際關系方面講,還是從人與自然方面講,誰都離不開和諧文化的支撐。可這樣說,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社會和諧的氛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就應該催生出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這其中就要包括茶文化。
我們可以理直氣壯並且毫不誇張地說,茶文化帶來和諧理念將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親和力,將在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人文環境、生成文明世界的過程中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Ⅶ 中國有茶道文化,茶道文化是怎樣的該如何傳播
茶是中國從古至今一直流產下來的一種飲品,很多人在無事的時候都喜歡燒一壺熱水,沏一壺好茶,可見茶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多麼常見的一件事情。在歷史上可謂是中國說紛紜。
茶是由於神農氏嘗遍百草,再一次煮水的無意之間,幾片葉子落入鍋中,鍋中的水由此變更的微黃,喝下後感到神清氣爽,而這就成為了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在茶道文化中,飲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謂沏茶就是為了喝的,因此飲茶又是茶道的最後一步,飲茶是,我們要注意,喝茶的左手要將茶杯端到我們的胸前,然後用右手拿起茶杯的蓋子,慢慢地抹去最上層水面上漂浮的茶葉殘渣,然後將茶水一飲而盡。
Ⅷ 中國茶文化在當代如何有效傳承
首先,弘揚和發展中國茶文化要突出民族特色。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偉大寶藏,是發展當代中國茶文化的主要源泉。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突出民族特色,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
二、積極宣傳, 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傳承茶精神, 弘揚茶文化。茶是全球公認的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一種天然、營養、保健飲料。加之茶產於中國源遠流長,茶文化絢麗燦爛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積極宣傳喝茶的好處和中國的茶文化,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宣傳茶文化;通過文化宮、文化館、文化專題演出、文化下鄉等文化宣傳陣地加強茶文化推廣;還可舉辦茶文化知識專場講座等。要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公家」要做好帶頭作用,把茶宴、茶會列入機關、事業和企業迎賓待客的禮遇。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文明的茶文化活動並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我國民族眾多,飲茶風俗各異, 不同的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因此, 首先應因地制宜, 建立反映當地特色的茶文化基地和場所, 使茶文化在祖國大地各處都有展示的場所。其次,可創辦茶文化論壇,舉辦茶文化知識展覽、茶藝表演等;舉辦以茶文化為題材的詩、書、畫、印、聯展出;
舉行以品茗為主題的詩歌、書畫創作等活動;舉辦「茶文化節」、「中國名茶評比」、「茶王賽 」、「
茶藝表演大賽」等活動。以提高我國茶文化的社會影響,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文化。
四、提倡生活茶藝,把茶文化向城鄉、家庭和社區滲透。要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發動廣大民眾參與進來。茶文化可以成為社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可以組織社區居民學習品茶知識, 學會泡茶技藝, 還可組建茶歌茶舞表演隊, 舉辦家庭茶藝大賽等活動, 提倡 閑時泡壺茶 活動等。
五、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要靠他們承前啟後、發揚光大。弘揚茶文化應從娃娃抓起。為此, 可以結合學校課程的改革, 把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中國茶文化藝術地、和諧地融化到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中去,開展少兒茶藝,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讓學生學習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學習茶德,體會飲茶精神, 陶冶情操, 升華愛國感情。這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也有助於培養10 年、20 年以後的茶消費群體, 開拓未來的市場, 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
六、加強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中國的茶文化弘揚和發展離不開人才建設,現在我國茶業相關人才比較緊缺,素質也不高。在茶樓里,多數員工並不具備茶文化和茶藝基礎素質;外地客人有興趣了解一下茶知識,多數也是一問三不知。因此國家和企業都應該重視對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鼓勵支持一些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相關專業、舉辦茶業人才培訓班等。
七、把茶文化實踐應用於發展地區經濟,鼓勵發展茶產業,大力開發以茶為主的旅遊產品。如觀賞茶藝表演、品名茶、觀看茶歌茶舞、觀賞選購茶具、品嘗茶餐茶菜、自己動手學制茶學泡茶、參觀和考察茶文化遺跡等, 不僅會給國內外遊客帶來新鮮感、愉悅感,滿足了遊客探奇求知的心理 ,還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
八、加強茶文化的研究,交流與合作。我們要研究挖掘古代燦爛的茶文化並加以繼承和創新,同時還應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國內外茶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要學會「 拿來」 取他人之長, 補己之短,做到吸收、創新具備。
總之,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的方式方法很多,最根本是要突出民族特色,還要有創新意識,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要融合現代文明,使茶文化突出現代文明、先進文化特色。弘揚和發展茶文化應直接與茶業發展相連,注重人才培養建設和國內外交流合作等。
Ⅸ 中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與影響
茶就是古往今來很好的文化載體,茶文化的海外傳播能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助力。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尤其是對日本茶道的發生發展,有著十分緊密的淵源關系。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個內容,而日本茶道的發祥,與中國文化的熏陶戚戚相關。
中華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內涵,具有很強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國茶文化在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向周邊國家傳播,不斷地影響著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茶入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在四世紀至七世紀中葉,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時代,據傳六世紀中葉,已有植茶,其茶種是由華嚴宗智異禪師在朝鮮建華嚴寺時傳入至7世紀初飲茶之風已扁及全朝鮮。後來,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逐漸統一了全國。
中國茶葉最早傳入俄國,據傳是在公元六世紀時,由回族人運銷至中亞細亞。到元代,蒙古人遠征俄國,中國文明隨之傳入,到了明朝,中國茶葉開始大量進入俄國。
追溯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有人認為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人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
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一、發展歷史:
1、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葯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2、飲茶始於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製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採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葯用保健茶、含茶飲料等。
二、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稍後,《茶經》也採用了「茶」字。在此之前,文古曾製作過 「茶」是用「荼」表示的。
三、茶葉從中國走向世界,早已成為世界飲料市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品種。世界茶葉市場競爭也日益尖銳,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主要茶葉生產消費國都不斷出現新的經營方式。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有綠茶、紅茶等六大茶類,二十個產茶省,八千萬茶農,是名副其實的產茶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