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文化如何在現實中潮起來

中國文化如何在現實中潮起來

發布時間:2022-10-17 22:32:58

① 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二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堅持全民行動、幹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三是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②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在新時代自處

1,一方面,要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好的方面和精髓被傳承和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在新時代的大環境下,需要我們保持初心,「砥礪前進,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因此,保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初心,才能照亮我們前進正確的路。
2,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和其他新生文化共同相處。新時代,既有社會發展產生的新生文化,也有外來文化,我們在堅持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流文化的前提下,與其他文化摩擦出火花;引導其他文化在主流文化的環繞下良性發展、引導淘汰不合時宜的劣質文化、糟粕文化。
3,最後,豐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被賦予時代潮流、被注入新鮮血液。這就需要吸收新時代條件下其他文化好的方面,創新、創造中華文化在新時代下的新內涵,讓中華文化永遠富有生機活力。

③ 怎樣把中華傳統文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

談談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感受,並如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濫、道德標准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儀一樣機械地掃看著,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一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了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聖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著,好好的活著,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著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慾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蒙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局限於自己的世界裡。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痴,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局限於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復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慾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葯。但再好的良葯也得有人願意接受,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於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葯全盤否定和摒棄的沖動,豈不痛哉?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現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藉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雲: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凈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欲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後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文化匡時濟世。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中國文化如何走向繁榮

中國文化發展趨勢

〔內容提要〕 世界進入了一個多元共生的時代,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時期。20世紀以來,世界各種文化紛紛在中國亮相。中國文化先後出現了五種主要範式:「中體西用」範式,「全盤西化」範式,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範式,「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專政論」範式,「綜合創新」範式。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新世紀伊始,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主導多元,綜合創新。呈現這種態勢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主導多元文化雙向互動綜合創新的過程。

〔關鍵詞〕中國文化 發展態勢 主導多元 綜合創新 繁榮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一個多元共生的時代。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自上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的舞台,五彩繽紛,世界各種文化競相紛呈。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佛教文化,儒、道、釋文化,無不登台亮相。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各種不同性質、色調的主義、理論、學說、思想和主張,都在頑強地表現自己,爭奪和佔領陣地,盡力擴大自己的影響。
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什麼?這不僅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普遍關心的現實問題,而且也是世界中國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想圍繞這個中心命題,重點談談當代中國文化曾經出現的幾種主要範式和進入新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問題。由於水平所限,自己的看法是否得當,還希國內外專家、學者批評教正。

中國現代文化的起始,發生在19世紀40年代。
1840年英國帝國主義用鴉片和大炮打開了清王朝閉關自守的大門,使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迅速解體,逐漸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的失敗,敲響了封建主義文化的喪鍾,同時也促使中國人民的覺醒。「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救亡與圖存成了全民族的頭等大事。無數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在各個戰線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展開了前赴後繼的頑強斗爭。恩格斯在1857年就科學地預見到:「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世紀的曙光。」
從鴉片戰爭開始,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主要有五種文化範式。
一是中體西用範式。清末張之洞最早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里所說的「體」是指原理原則,「用」則是指原理原則的應用。「中體西用」的思維範式,其實質是以封建主義文化的思想體系為「體」、為「本」,以西學即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思想體系為「用」、為「末」,其目的在於維持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種思維範式,反映在文化領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復古主義理論流派。
二是「全盤西化論」範式。系統提出這種主張的是陳序經(1903-1967)。他認為「中國文化根本上既不如西洋文化之優美,而又不合於現代的環境與趨勢,故不得不徹底與全盤西化」。 而創造新文化的唯一出路,則是「全盤西化」。如果不「全盤西化」,則必然為西洋文化所壓迫,其結果則是「國家滅亡」,「連了種族也許滅亡」。 「全盤西化」論不時在我國以不同形態浮現出來,在一些提倡者和鼓吹者看來,中國的一切不如人,甚至連中國的月亮都沒有西方的圓。在理論上則是不加分析和消化,照抄、照搬西方的理論、學說,成為十足的洋人的「傳聲筒」。
三是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範式。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間接性。「以俄為師」「走俄國人的路」,在一段時間內成了權威的思維模式。蘇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列寧主義藝術概論」、「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文學原理」、「文藝學引論」等等,成了高等學府必修的教科書。但是無可否認,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範式,具有明顯的封閉性和教條主義傾向,並留有庸俗社會學的痕跡。這種思維模式自然要突出意識形態性。因此,文化的黨性、階級性、人民性、思想性,在整個思想體系中佔有很大的比重。相反對各民族文化本身的特點規律的研究和論述就顯得相對薄弱。在文藝領域獨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結果,必然要排斥世界各民族文藝中出現的新理論流派。斯大林時代主管意識形態的日丹諾夫,對西方現代主義一概斥之為反動頹廢的文藝思潮就是重要佐證。前蘇聯文化領域的這種「馬克思主義」範式對中國的影響,我們絕不能低估。
四是中國「文化大革命」中出現的「文化專政論」範式。這種範式的代表作是林彪委託江青炮製出的「部隊文藝座談會紀要」。這個「紀要」以毛澤東晚年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為指導,大批「人性論」、「真實論」、「現實主義深化論」、「中間人物論」,鼓吹「根本任務論」。它披著「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外衣,掩蓋著「四人幫」陰謀篡黨奪權的實質。因此「紀要」所代表的是一條形「左」實右的極「左」文藝路線,它所產生的嚴重後果,直接成為毀滅文化的那場「大革命」的前奏曲。
五是「綜合創新」範式。在我國較早倡導「綜合創新論」的是張岱年、王元化先生。在20世紀的30年代中期,張岱年先生就主張哲學發展的一個新路,「當是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解放後他又明確提出「文化的綜合創新」論,他說:「我反對『中體西用論』、國粹主義,更反對『全盤西化論』,提出『文化綜合創新論』。社會主義文化必然是一個新的創造,同時又是多項有價值的文化成果的新的綜合。」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王元化先生呼籲學術界應重視綜合研究法,認為綜合研究是科研工作的必然趨勢,並提出應注意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 蔣孔陽先生在《美學新論》中,進一步強調在美學、文藝學研究中應走綜合創新之路,他認為不僅在觀點上應綜合創新,而且在研究方法也應綜合創新。這是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古今巨變、中外匯合的時代,各種思想和潮流紛至沓來,我們面臨多種的機遇和選擇。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我們要把古今中外的成就,盡可能地綜合起來,加以比較,各取所長,相互補充,以為我所用。學者有界別,真理沒有界別,大師海涵,不應偏聽,而應兼收。綜合比較百家之長,乃能自出新意,自創新派。」
歷史是最好的鏡子。經過一個世紀的曲折、反復的發展過程,我國的社會實踐和文化實踐表明前四種範式都不可取,而綜合創新才是適應時代的要求和學術的發展,有益於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範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轉瞬已成為歷史。中國文化將以什麼樣的態勢呈現於21世紀?未來學家在作著種種預測,浪漫主義詩人正在構思自己夢幻般的暢想曲,現實主義不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現在站在哪裡,腳步又要邁向何方?站在新世紀伊始的門檻上,面對20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實際,考慮到時代挑戰,社會的轉型與發展的機遇,我認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主導多元,綜合創新。
冷戰時代結束後,世界呈現多極化趨向。就全世界范圍來講,意識動態領域(包括文化藝術領域)出現多元化景觀,很難說有哪一種哲學觀、價值觀、文化觀、藝術觀能夠成為全世界的主導理論。那麼,我們是否能據此同意如某些學者所說的中國現在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多元化呢?我認為這僅僅是說明了部分特徵,不能概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總趨向。
主導方面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方向。歷史形成的中國現代文化是一個具有不同層次和價值取向的文化整體,其中居於主導地位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它的理論基礎則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我們所說的主導,具體來講又包括兩個層次:一是要求我們完整、准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理論體系,並以此去指導我們的文化建設;二是要求我們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觀察世界、觀察社會、觀察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化現象,去從事理論研究,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結合當今時代的特點和中國的實際,豐富和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多元與多樣是有區別的。多樣是指同一種性質的文化體系中,可以有多種多樣不同的表現形態。如同是儒家學說,既有孔孟為代表的正統的儒家學說,又有以荀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還有以朱熹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等等。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當中,也有馬克思主義文藝社會學、馬克思主義文藝心理學、馬克思主義藝術學、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學等不同形態。它們雖然研究的內容、表現的形態不同,但其理論基礎則是共同的,都是建立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的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形式。多元是指建立在不同哲學觀、歷史觀、價值觀、美學觀基礎上的不同的文化形態。就文藝學來講,我們看到的有: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波斯彼洛夫的《文學原理》;英伽登的現象學的文學理論;海德格爾、薩特的存在主義文學理論;弗洛伊德、榮格的文學理論;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義文學理論;瑞恰茲和美英「新批評」派的文學理論; 巴赫金的文學理論;堯斯、伊瑟爾的接受美學理論;德里達及耶魯學派的解構主義文學理論;女權主義文學理論;賽義德的後殖民主義文學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及美國的詹姆遜、英國的伊格爾頓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等等。這些不同文學理論派別的倡導者,他們的哲學觀、歷史觀、價值觀和美學觀是大相徑庭的。但這些不同時期、不同國度、不同學派的學者們,追求的學術目的又有其共同性,即在探討和研究文學藝術活動的 特點與規律方面又可以走在一起,取得共識。
在一個多極化世界,某一國家的文化藝術發展中,主導與多元能否統一,多元文化之間能否共存,國內外學者們的認識並不一致。美國哈佛大學塞繆爾·亨廷頓 (Samuel P·Huntington) 教授在1993年發表在《外交》雙月刊上的《文明的沖突 ? 》一文中說:後冷戰時期的沖突的主要原因不是經濟,也不是意識形態,而是不同的文化。他認為,「新世界的沖突根源,將不再側重於意識形態或經濟,而文化將是截然分隔人類和引起沖突的主要根源。……全球政治的主要沖突將發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間。文明的沖突將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間的斷層線將成為未來的戰斗線。」 對於亨廷頓先生的觀點,國際上曾引起激烈的爭論。按照亨廷頓教授的看法,由不同民族和宗教構成的多元文化國家,必然是一個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地區。對此,新加坡《聯合早報》總編林任君博士以新加坡文化發展的成功典型,有力地反駁了亨廷頓的觀點。他說,新加坡是世界的一個縮影。移民是我們的共同歷史,世界各民族與各種文化是我們的共同資產。由於新加坡是個多元的種族社會,又處於不同文化潮流的要沖,我們有幸繼承了世界的四大文明:中國文明、馬來伊斯蘭教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換句話說,「亨廷頓預言會發生沖突的那些文明正在新加坡並存。然而,文明在新加坡小島范圍內的相互影響並沒有導致沖突,也沒有破壞我們國家的團結,相反地,卻產生了美好的成果。」 耳聞為虛,眼見是實。1997年春本人經去新加坡實地觀察和體驗,我深深感受到新加坡騰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正確處理和利用了多元文化的資源。新加坡文化發展和繁榮有兩個顯著的特徵:
第一,現代化與傳統相結合。新加坡人清醒地懂得,隨著電子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多媒體的廣泛應用和交通的革命,使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一個國家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向西方學習,借鑒和選擇西方文化的優點,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現代化管理制度經驗。他們強調學習西方的現代化,但不是全盤西化,反對盲目接受西方文化。新加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一度淪為日本殖民地。西方文化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他們獨立後堅決擯棄了西方文化中的那些平庸的、消極的、對青少年有害的成分,而借鑒和吸取了西方文化中有價值有成分,保持和發揚了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性和 獨立性。因此,在新加坡出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相融合的現象。競爭的觀念、民主、自由的觀念與透明的法律、嚴格的科學管理制度和民族文化傳統得到了比較好的結合。
第二,主導與多元統一。價值觀是任何一種文化的核心。在新加坡並存的多元文化中,東方文化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了廣泛的共識,起著主導作用。政府力倡以群體利益為重的價值觀,批判和抵制西方的那種極端的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在新加坡的街道上、地鐵中、電視、報紙等媒體上和文學作品中,隨時可見儒家的一些著名格言。1997年春節期間,新加坡與山東省聯合舉辦的「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動,孔子成了最受尊敬的中心人物。濱河灣廣場在孔子的高大的站立塑像周圍,還塑了五個小學生的像,他們分別代表了新加坡存在的五大 價值觀。這組群雕具有審美的象徵意義,它形象地蘊含著新加坡 文化的主導多元的基本特徵。新加坡這種文化發展的模式,、綜合創新不僅給我們以啟迪,而且也給我們觀察中國文化問題提供了一個參照。
中外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表明:在一定時代某個國家存在的多元文化之間的關系往往不是平衡的關系,由於歷史的、社會的、文化傳統的原因,不同文化之中,往往由於一、二種文化適用於當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大眾的需要,而成為主要的或主導的文化。它之所以成為主導文化,是歷史的必然,不是某些人可以主觀杜撰的。國學大師張岱年對此說得很明確,他說:「每一時代,應有一個主導思想,在社會生活及學術研究中起主導作用,同時又容許不同的學術觀點存在。有同有異,求同存異。《周易·系辭》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又《睽卦·象傳》雲:『君子以同而異』 。同而且異,這是學術發展的規律。」 我們說在新的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主導多元,這首先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從空間來講,中國的主體即大陸部分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作為中國的一個省的台灣和香 港、澳門地區,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港、澳、台文化的多元性和體現不同性質、不同價值觀念的文化思想體系的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從時間來講,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經濟基礎決定 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經濟結構,必然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主導多元的形態。事實也正是這樣,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產生的各種各樣的體現不同價值趨向不同哲學基礎和審美觀點的文化理論著作紛紛介紹、翻譯到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20多年的時間,20世紀西方出現的種種 理論學派幾乎都在中國文化舞台上亮了相。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指導下,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打破了前蘇聯的僵化模式,清除了形「左」實右的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影響,開始真正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軌道。同時我們又兼容並包,廣泛吸取和融合了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允許不同學派和不同學術觀點的存在和發展。因此,從一元走向多元,呈現主導多元的態勢,成了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走向。


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導多元與綜合創新,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主導多元的文化形態,不是一種並行不悖、相互隔絕的靜止形態,而是一種開放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發展形態。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本身,即可充分說明這個問題。對此,英國哈佛大學著名中國學專家杜維明先生有一段很好的說明,他說:

最近十年國內考古學所取得的成績顯示,中國文化並不像以前所想的那樣,是一種輻射性的文化,即從渭河流域、黃河流域,開始一點逐漸地向四方擴展開來。中國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就是一個多樣性的、多源頭的。有齊魯的,有燕晉的,有荊楚的,有西秦的,這些文化慢慢地匯集成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在古代中國的圖騰時期,出現了最有象徵意義的形象――龍。這個形象在自然物中是找不到的,它是由虎頭、蛇身、魚鱗、鷹爪、羊角等多種動物圖騰、所集合起來的一個整合圖形,是很多人的想像所匯集成的一個特殊的形象。一方面表明它的源頭很多,另一方面又表明它是整合統一的。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我們比較強調漢族在中國文化塑造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實質上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集合體,有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它特殊的價值,有它特殊的價值趨向。不可否認,少數民族的文化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國文化既是多源頭、多側面的,又是統一的整合體。

杜維明先生還從思想史的角度,說明中國文化的思想流派也是多元的。在公元前六世紀,世界是各種不同的軸心文明產生的時代,中國文化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思想流派。以後在不同朝代,依據社會的需要,而往往以某一學派的思想為主導。大一統的秦代以法家思想為主;漢初出現了「黃老之術」,漢武帝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魏晉玄學時代,則有老、庄、易各種不同的傳統。後來,從印度傳入佛教,從蒙古輸進伊斯蘭教,西藏帶來喇嘛教,17世紀從西方傳入了天主教。這些宗教對中國傳統思想影響很大。「從整個中國文化發展的大勢趨向來看,它的思想是多元的,是各種思想互相撞擊、融合的過程。」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走向綜合的時代。伊·普里戈金和伊·斯唐熱合著的《從混沌到有序》中寫道:「我們相信,我們正朝著一種新的綜合前進,朝著一種新的自然主義前進。也許我們最終能夠把西方的傳統(帶著它對實驗和定量表述的強調)與中國的傳統(帶著它那自發的、自組織的世界觀)結合起來。」 對於來自不同文化、不同理論學派的思想體系,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盡可能地加以綜合。在綜合中分析,在分析中綜合,只有在綜合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特點和中國的國情,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創新,才有可能推進中國新文化的建設。
綜合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任何文化上的創新都不是空穴來風,總是有所繼承,有所借鑒,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有所創造和發展。因此,綜合不僅在內容上要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各種文化體系中的一切有益的成份,而且在方法上也要善於吸取不同文化中存在的那些被實踐所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科學的、先進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和創造新的科學範式,從而引起理論上的革命和文化事業的創新。
綜合不是混合和湊合。「我們主張綜合中西文化之長以創造新文化,並不是說對於中西文化可以東取一點、西取一點,勉強拼湊起來;綜合的過程也即是批判、改造的過程,也就是創造建設新文化體系的過程。」 我們既反對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又反對復古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綜合創新論』要求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的古代文化以及近代文化,正確認識人類文化的全部成就,同時更要發揮創造性的思維,進一步探索自然界與人類生活的奧秘,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建立新的文化體系。」 理論依賴於實踐,並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我們的綜合創新,只有緊密結合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才能獲得強大的動力,真正走上創新之路。
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主導多元文化不斷的雙向互動綜合創新的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各種不同文化和各種不同理論學派之間,既有相互學習、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相互斗爭的一面。它們之間是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優勝劣汰,推陳出新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只有那些適應時代要求和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而又被實踐證明的合乎真理的理論觀點和學說,才能獲得進一步發展的生機與活力。那些背離人民的需要、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學說、觀點和成分,自然將逐漸被歷史所拋棄。這正如毛澤東所說:「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 比較而存在 , 相鬥爭而發展的。當某一種錯誤的東西被人類普遍 地拋棄,某一種真理被人類普遍地接受的時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錯誤意見作斗爭。這種斗爭永遠不會完結。這是真理的發展規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規律。」

⑤ 在當今社會上,該如何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現如今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網路弘揚中國文化,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比如通過社交平台發出發布一些中國民族文化,旅遊文化,傳統手工藝文化,以及中華民族弘揚尊老愛幼文化。

統手工藝搬到人多的地方,比如公園,夜市,旅遊景點。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人們知道傳統手工藝的存在。

中華文化弘揚尊老愛幼,公交車上是最好的展現。一上公交車就能聽到,請把位置留給需要幫助的人,老人,小孩及殘疾者,這些都是體現了尊老愛幼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在學校公司宣傳尊老愛幼的重要性。讓孩子多陪陪父母,和他們聊聊心。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在生活中應該人人奉獻一份力量,積極的去做正能量的事,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動身邊的人。用一顆友愛的心去傳播中國文化。

⑥ 怎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1、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讓這個時代的人認同傳統文化,其實只要從身邊做起,比如現在對於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出過去60年的總和。這說明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已經得到了社會性的認同。

2、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產業。

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歷史中會被洇滅。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國的建築特色是一項傳統文化,那麼通過博物館一些旅遊景點的塑造可以讓文化產業化。

3、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韓劇中的古代文化其實很多都是來源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韓國人通過韓劇把這部分文化偽裝成了自己的文化,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過影視文學作品進行發揚,讓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去。



(6)中國文化如何在現實中潮起來擴展閱讀: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注意事項:

1、要擁有辨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拋棄不良的、落後的傳統文化,要正確看待傳統文化的利弊,保持客觀、批判的態度。

2、要創新性學習、發展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不同的方式學習傳統文化,現在自媒體發展迅速網路傳播快,也要適應新的時代潮流,創新性學習。

3、當然,也要持之以恆,學習好中華傳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不斷堅持不懈、刻苦鑽研。

⑦ 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把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相結合

讓傳統文化融入時代潮流,需要我們站在時代高度,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注重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展現出中華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時代文明的更迭、生活方式的革新,傳統文化受到來自自身與外界雙向的生存壓力。一直以來被奉為優秀傳統文化精粹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模範,亟須新的表達方式和發展模式,更近距離地貼近當今觀眾,捕捉新的目光。

(7)中國文化如何在現實中潮起來擴展閱讀: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只有緊緊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為傳統文化尋找到轉化發展的表達方式,才能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注入強大力量和不竭動能。

⑧ 中國文化如何實現自身繁榮並走向世界

首先,作為中國人我們自己要了解們自己的文化;另外,我們自己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辨別;再則,希望多一些像於丹一樣的人。
要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本身必須具有相應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底氣,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價值要求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今天,在中國在世界上和平崛起的時代,正在成為現實,正在成為發展中華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重要途徑和必然趨勢。而要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則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本身必須具有相應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底氣。
要有自己嚴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價值系統,這個價值系統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在全球化時代,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有自己的嚴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價值系統。這個價值系統,不是往古的迴音,不是異國的投影,而是立足當代而又批判繼承歷史傳統、紮根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為海內外中華兒女所衷心認同並自覺實踐的充滿改革創新時代精神的新型文化價值系統。在當代中國,這個價值系統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在全社會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光大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價值要求。自覺堅持這些價值准則,以這些價值准則引領社會思潮,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根本標志,也是中國之所以能夠在改革開放30多年中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就會失去精神支撐,就會迷失進一步發展的方向。但如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有吸引力和親和力,如何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共同理想的有機構成,則是我們在文化建設實踐中應當認真研究並努力完善的重大課題。
必須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沒有根基的文化是不能與世界文明平等交流、對話的文化
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在價值內涵和發展視野中必須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向世界彰顯本民族的獨特的優秀文化傳統。人們常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認真發掘民族文化的優秀成分,給以批判性的總結,創造性的轉化,使其活潑的生命力「日新又日新」,成為我們當代文化的有機構成,成為世界文明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們文化建設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向世界展示我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理性自覺,昭示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我們在文化建設方面的不斷自強。一個沒有深厚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支撐的文化,是沒有根基的文化;而沒有根基的文化是不能與世界文明平等交流、對話的文化,是缺少底氣的文化。因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文化基本精神,以民為本的傳統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協調精神,彰往察來的歷史精神,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應當在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引領下,得到創造性地生發,成為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典型而又生動的表現,進而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價值底蘊。
必須樹立良好的文化形象,便於創建外國人了解、接受中華文化的有效平台
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應當具備良好的形象。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形象如何,直接影響著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從而也影響著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因此,必須樹立良好的文化形象,以便創建外國人了解中華文化、接受中華文化的有效平台。長辮子、抽大煙、娶小妾,這些「傳統」的中國人、中國文化的形象,應當逐漸用文化的方式予以消解,要讓外國人真切地看到當代中國人生氣勃勃的精神面貌,看到當代中國改革創新精神的價值所在。同時,還要讓外國人看到當代中國人是奮發有為、遵紀守法、和平友好、真誠互助、舉止優雅的現代文明人士,而不是相反。要達到這些目標,當務之急是要大幅度提升全體國民的整體素質。在國外,中國公民更應嚴於律己,尊重他國的法律道德風俗民情,謙虛豁達,行為優雅,避免出現語言粗俗、行為卑污的現象,避免給人暴發戶的惡俗感覺。在國內,不僅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體現出高度文明,而且在網路上表達意見的時候,注意分寸,遵法守紀,既堅持愛國主義的立場,又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反對盲目排外、莫名自卑或盲目自大。
要有融入並引領世界文明的能力
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要有融入並引領世界文明的能力。近代以來屈辱的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已經實現了徹底的民族獨立,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強的信念和能力,空前增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跨越式發展使得中國經濟社會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從而為中國加入全球化進程、融進世界文明體系奠定了基礎。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特別是國際文化事務,為中國樹立新的世界形象創造了條件。國際上過去在被誤導的情況下形成的不正確的中國文化形象和能力,逐漸得到矯正。中國在全球范圍開辦孔子學院,為外國人學習漢語、了解中國人和中國文化開辟了便捷而又正當的途徑。但是,孔子學院往往只是給外國人講漢語,從語言文字到建築藝術,從四合院到黃包車,停留於表象描述的層面。質言之,就是只講術,不講道,缺乏精神氣質的闡釋,缺少中華文化先進價值理念的引領。而中華文化中諸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類的思想,是已經被西方有眼光的思想家和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所肯定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思想。這類中華優秀文化,值得我們用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給以創造性的闡釋,並與當代世界文明發展潮流相結合,用中華智慧與外國文化進行對話,化解「文明沖突」的偏執。我們要通過生活化、人文化、民族化的方式,自然而又平和地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提升我們的宣傳技巧和凝聚能力。如果能夠這樣,則我們就能真正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潮,在學習外國特別是學習西方的同時,挺立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的價值自我,在文化領域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發展規律,它必須是在對以往文化成果批判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
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推進文化創新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為此,我們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發展。因為,正如全會所指出的:「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而文化的創新發展,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路徑就是「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不僅是文化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還有其他特殊要求
文化作為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築,就其本源來說,來之於社會存在特別是社會經濟基礎。因此,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的根本路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然而,文化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它不僅能夠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實踐,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經濟基礎,而且它還有自己相對獨立發展的規律,這就是:它必須是在對以往文化成果的批判繼承基礎上創新發展。因而,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發展,不僅要批判繼承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還要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不僅是文化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還有其他特殊要求。這種特殊要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之所以「優秀」,就在於它是「真理」,我們積極吸收借鑒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助於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就有助於我們進行文化創新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第二,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仍然是「現代化」,而西方發達國家作為先發國家,在其先行過程中產生和積累了一系列適應現代化要求的優秀文化成果,作為後發國家的中國,積極吸收借鑒西方優秀文化成果,不僅可以走「跨越型」的後發之路,更快更好地建設現代化,而且可以站在西方優秀文化成果的肩膀上,更好地推進我們的文化創新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第三,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之所以「優秀」,不僅包括其內容上的優秀,而且還包括其形式上的優秀。我們對這些優秀形式的積極吸收借鑒,也有助於推進我們的文化創新。
要做好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這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必須注意科學的方法。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在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科學,是真理,是先進文化,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因為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科學理性的結晶,反映了宇宙運動、社會發展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而且也是價值理性的結晶,反映了人類解放、文明進步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從而反映了世界發展的根本潮流。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們才能保證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發展的正確方向。同時,馬克思主義不僅是正確的世界觀,也是科學的方法論,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們才能保證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發展不僅有正確的價值立場,還有科學的方法。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必須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
在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我們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二為」方向。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決定了我們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堅守「二為」方向。然而,在「淡化意識形態」、「去意識形態化」等口號下,一些文化單位和文化人,公然或偷偷地拋棄「二為」方向,使文化為一己私利服務,為金錢服務,為富豪服務,為官員服務,從而使相當一批精神文化產品庸俗化、下流化、空殼化、粗陋化、無聊化,造成了思想道德的混亂和下滑,對道德滑坡與社會風氣的不良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惡劣作用。「雙百方針」反映了文化發展的規律,只有順應這一客觀規律,才能推進文化創新發展,才能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發展。「雙百方針」與「二為」方向必須相結合,只有在堅持「二為」方向下的「雙百方針」,才能真正做到百花滿園,才能真正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在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當今中國,文化多元化和價值多元化已是不爭之事實,然而,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必定有其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它反映著該社會制度的本質要求,反映著該社會發展的時代精神。它對於整合與引領整個社會力量的有序健康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堅持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唯此,才能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也只有在此基礎上的文化創新發展,才能真正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順利健康科學發展。
嶺南文化濃郁的創新性、包容性、世界性特點曾使廣東引領現代中國的精神氣質,嶺南文化特色的拓展與提升必將繼續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新鮮經驗
弘揚嶺南文化激發中華文化活力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先導和旗幟。沒有文化的引領和民族精神力量的激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今天,站在民族復興征程的起點,更加應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挖掘、弘揚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潛力,進一步激發民族文化的活力。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嶺南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並以其獨有的創新性、包容性、世界性特點,在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中佔有無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具有鮮明特色的嶺南文化氣質為民族復興奠立了精神基礎
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廣東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歷程,塑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嶺南文化氣質,深刻地、長遠地影響了廣東人乃至國人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
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廣東人最早睜眼看世界,廣東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提供了一方大舞台。無論是太平天國、戊戌維新、辛亥革命、大革命均在此醞釀或啟動。廣東迅速實現了與近代西方的接軌,肩負起中華民族啟蒙的歷史重任。中國近代化大劇也在嶺南大地拉開了序幕,並由此蹣跚起步走向遠方。在近代中國內憂外患不斷的歷史巨變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嶺南人在不盲目排外的理性的愛國精神支配下,既不甘落後挨打,又勤於思考、善於學習,在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基礎上,植入了西方現代人文的成分,培育了挑戰傳統、敢為人先、率先創新的現代氣質。
近代廣東人「放眼向洋」和融合中西的氣質不僅給危難重重的近代中國增加了鮮活的血液與強勁的動力,而且也為中華民族的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奠立了精神基礎。
嶺南文化特色的拓展與提升繼續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新鮮經驗
改革開放初期,以嶺南文化為底蘊,不僅吹響了廣東起步的號角,而且吹響了民族騰飛的號角。嶺南文化濃郁的創新性、包容性、世界性特點曾經使改革開放初期的廣東引領了現代中國的發展狀態與精神氣質。藉助改革開放的東風,嶺南文化敢為人先的特質再次被激發。在改革開放中,廣東「先行一步」啟動了中國人的現代思維,引領了整個民族的現代走向;通過廣東這個窗口,嶺南文化的包容性、世界性特點再次發揮作用:嶺南人通過吸收外來的觀念和技術,結合我們的母體文化,使廣東較快實現了與世界現代文化的接軌,迅速躋身於中國經濟發展排頭兵行列。正是以這種融海洋性與開放性於一體的引領時代的先導文化為底蘊,使廣東形成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引擎,並引領全國進一步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偉業。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繼承、維護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促進各民族文化多元融合,已成人類進步的題中之義。嶺南文化特色的拓展與提升,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的要求。在「繼續解放思想,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實踐中,嶺南文化的包容性、世界性、創新性特點之於廣東進一步改革開放,繼續勇立潮頭,激發廣東人乃至全國人民放眼世界的胸懷與氣度,繼續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新鮮有效的經驗,意義深遠。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就必須正確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充分發揮廣東獨特的地緣優勢和弘揚嶺南文化包容性、世界性的特點。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在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同時,廣泛吸收借鑒國外先進文化發展成果及經驗,促進引領民族文化為主體、同時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的形成,不斷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就需要大力弘揚嶺南文化敢為人先、務實進取的創新性特點:進一步解放思想,沖破束縛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的舊思想、舊框框,以觀念更新推動文化體制和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加強民族文化品牌的宣傳和推廣,同時要善於和外來文化搶占文化市場,尤其是要在青少年中加強民族文化的教育,使民族文化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發揮獨特的更大的作用。
文化強省離不開道德誠信建構
如何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和道德責任感,克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手段化、片面化、角色化、抽象化、冷漠化,這是中國現代化以至幸福廣東建設和文化強省建設中的重大難題。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定》指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道德責任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精神空虛、價值觀念混亂的表現。但是,道德誠信和責任感問題只有放到一個更為長久、更為廣闊的歷史空間,從整個民族經歷的重大政治、經濟、文化事件中去思考,才可能得出全面的認識,找到治療病症的根本途徑。
反思五四以來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批判吸收其處理人際關系的思想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中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自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人們在「打倒孔家店」這一觀念的支配下,對中國傳統文化採取了一種全盤否定的態度,以致從根本上動搖了中國人傳統道德的文化基礎,其結果導致民族虛無主義泛濫,成為當今人與人關系冷漠的重要因由。《決定》指出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如何形成人與人之間互敬互愛的和諧關系,這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儒家要求人們返省內求,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目的在於強調互相為對方承擔責任和義務。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愛人若己」,「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法家主張通過法律抑制人們的私心。道家反對人與人之間的爭斗,作為統治者一定要「少私寡慾」,為百姓著想,「以百姓心為心」。就是因為這些思想,中國成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文明古國,為世界各國所欽慕。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批判吸收其處理人際關系的思想觀念,對於增進人與人之間互敬互愛的情感,建設幸福溫暖的家庭,形成和諧和睦的社會風尚,必然是有益的。
反思新中國成立以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方式,回到馬克思,發展馬克思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然而,長期以來,受蘇聯哲學教科書體系及蘇聯模式的影響,在人們的思想中形成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簡單化理解,將馬克思主義詮釋為「斗爭哲學」,社會形態演進中的單線論和直線論,革命實踐中你死我活的專政策略。受這種理解方式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直處於斗爭狀態,其結果導致政治極權主義泛濫,見風使舵、陽奉陰違、得過且過、明哲保身成為很多人的人生哲學,「老實人吃虧」成為人們深刻的思想觀念,嚴重損害了馬克思主義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理論界正本清源,提出了「回到馬克思,發展馬克思」的口號,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及原生態馬克思主義與次生態、再生態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做了認真清理,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就。《決定》強調,要引導黨員、幹部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對於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念,培養人們的高尚情操,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疑具有主導性的意義。
反思改革開放以來關於市場經濟的觀念,建設社會主義良好道德風尚,必須端正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市場經濟是西方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建國以後的很長時間里,我們對市場經濟一直採取了抵制的態度,以為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水火不能相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重新認識並確立了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然而,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出於狹隘的認識視野,一些人簡單地把市場經濟等同於爾虞我詐、「一切向錢看」的經濟,以致極端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盛行。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實踐告訴我們,成熟的市場經濟不但強調經濟效率,更強調社會公平和正義,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幫助和愛護,把市場經濟等同於爾虞我詐、惟利是圖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建設社會主義良好的道德風尚,必須端正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同時把道德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結合起來,通過廣泛的輿論監督,為社會普遍的「誠實」和「信任」提供一個廣闊的環境。

與中國文化如何在現實中潮起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