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壯族人有哪些文化

壯族人有哪些文化

發布時間:2022-10-18 04:28:27

Ⅰ 壯族的文化藝術是怎樣的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90%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貴州、廣東等地。壯族曾用過一種「土俗字」,1955年創制了拼音字母,但主要還是使用漢文。壯族地區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壯族人主要從事農業。

壯族的文化藝術豐富悠久。花山崖壁畫,長達百餘米,高40餘米,有1300個人像,已有2000年的歷史。銅鼓,歷史也在2000年以上,現出土和收藏的共有500面以上。與蜀錦齊名的壯錦是壯族婦女獨創的著名工藝品。是用五光十色的絲絨為緯,厚色細紗為經,精工織製成的。織工細膩,質地厚重耐用。現在的壯錦遠銷美國、法國、日本和非洲東南亞各國,為祖國壯族人民贏得了聲譽。

壯族神話、故事、歌謠等作品很多,還有傳統的歌舞和壯戲。壯族人民古代有鑿齒和文身習俗,至今在一些地區的壯族人中依然保留。

壯族是個能歌善唱的民族,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每到三月初三,四鄉的歌手們都來到魚峰山下對歌。形式多以猜謎、盤問為主。壯族愛好武術,且歷史悠久。壯族信仰多神、崇拜巨石、老樹、高山、蛇、鳥及祖先等。後又信道教。

壯族早在秦朝時就逐漸發展起來。在歷史上,壯族曾多次掀起反抗反動統治者的斗爭。

歌仙劉三姐據說是唐代壯族的名歌手,現在還有「如今廣西歌成海,都是三姐親口傳」的傳頌。

參加太平天國運動的壯族人民占總數的1/4到1/3左右。

Ⅱ 介紹壯族的文化特色

飲食特色: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建築特色:廣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區的壯族村寨,還保持著古老的傳統住房形式「干欄」,又稱「麻欄」。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關養牲畜和存放雜物。

1、飲食特色: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

2、建築特色:廣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區的壯族村寨,還保持著古老的傳統住房形式「干欄」,又稱「麻欄」。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關養牲畜和存放雜物。

3、服飾特色: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

Ⅲ 壯族文化元素有哪些,你知嗎

壯族文化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同時它也是通過許許多多不同的文化一點一滴累積而來 。組成壯族文化的那些點點滴滴就可以看做成文化元素。那麼在組成這整個完整的壯族文化 的元素都有哪些,你都知道嗎?

壯族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壯族文化元素來源於壯鄉生活環境,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綜合體現。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域壯族聚居地的自然景觀、文化生態環境以及近年來現代園林所營建的壯族文化景觀作品進行深入調研與分析,按不同的表現形態,將壯族文化元素歸納為自然環境文化元素、物質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3類。

民族文化廣義上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獨立創造並賴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總和。壯族歷史悠久,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壯族文化是壯族地區特定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物質發展水平與精神層面需求的綜合體現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壯族文化元素取自於壯族文化胚胎,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優秀代表,既包括物質形態的內容(如壯寨自然環境、干欄建築、壯族喜好植物、壯族生活器具等),也包括非物質形態的內容(如文學藝術、民俗民風、宗教信仰等)。

壯族物質文化元素是壯族文化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工構築物如壯族民居、聚居村寨等,還包括與人們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各種器具、裝飾品、傳統工藝品及服飾、壯錦及器物上的紋飾圖案等。壯族物質文化元素是最具體詳實、最能直接傳遞民族文化特點的構景元素。

壯族精神文化元素是構成壯鄉景觀的內在因素,它是一種意識形態。這些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風民俗、壯族人特有的圖騰信仰、民間故事與傳說、壯族歌舞和語言文字等都深刻地影響著壯鄉園林景觀的外部表達形式,在細細品味這些元素後,不難發現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產似乎在提示後人,表達時必須深刻去領會這些精神文化元素。

Ⅳ 壯族特色有哪些

壯族特色是文化藝術形式多樣、文學作品豐富多彩、壯族人民富於斗爭精神。

1、文化藝術形式多樣

壯族的文化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左江崖壁畫是兩千年前壯族先民創造的藝術瑰寶。這些壁畫多數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的石山峭壁上,少數分布在天等縣及右江兩岸的石山峭壁上。其中以明江岸上的岜來崖畫最具代表性,畫幅長135多米,高44米。

2、文學作品豐富多彩

壯族的文學作品豐富多彩。民間文學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山歌等。壯族人民素以能歌著稱,善於以歌來表現自己的生活和斗爭,抒發思想感情。

3、壯族人民富於斗爭精神

壯族人民富於斗爭精神,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就是由漢、壯族人民共同發動的。壯族出身的韋昌輝、李開芳、林鳳祥等曾對太平天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辛亥革命時期的欽防起義和鎮南關起義,是由壯族黃明堂、王和順等人在孫中山領導下發動和指揮的。

壯族的傳統體育

1、壯族舞獅

舞獅有南獅、北獅之分。壯族舞獅在台上舞時,依次向東南西北方面表演,「搶青」是壯獅和舞獅活動中的禮節和表演動作。

2、壯族賽龍舟

壯族、漢族民間龍舟的龍頭龍尾一般裝成龍的形狀,長短大小各地不同。比賽時以龍頭的顏色和劃船者的頭巾、服色分為黑龍、黃龍、白龍、青龍、紅龍等,每舟人數一般有20多人,多達28人,另有鑼、鼓手各一人,掌舵一人,在一定距離內,以先到終點者為勝。

以上內容參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壯族

Ⅳ 壯族的文化傳統

1、三月三歌節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

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有盤歌、哭嫁歌、賀新居歌、生活歌、農事歌、時政歌、歷史歌,等等。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謎、盤問的形式,唱出有聲有色、動人心弦的歌詞。

壯族有定期聚會唱歌的傳統,唱歌的地點也比較固定,這種集體唱歌的特定場所叫「歌圩」。其源於先民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和豐收的宗教活動,而後逐步演變成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擇偶」的一種社交活動,又進而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游樂節日。

每到圩日,遠近幾十里內的男女老少,都盛裝匯集於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歡節。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

2、牛魂節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

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3、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4、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

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

「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5、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

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

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Ⅵ 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 壯族風俗習慣如下。 壯族銅鼓舞流傳於廣西東蘭、都安、馬山等縣,壯族銅鼓舞屬於農耕文化類型,展示了壯族人民勇敢、堅毅、智慧的民族面貌。至今為止廣西河池市大同鄉一帶仍留存豐富的儀式活動,「銅鼓舞」則是儀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身段、手勢進行表演。 壯族人崇拜巨石、老樹、高山、土地等自然之物。祖先崇拜在壯族佔有重要地位,至今每家正屋大都還供奉著「天地親師」的神位。壯族人在門口掛有特殊物件時,是不能進入的。如果不知道而貿然闖入,主人必給酒及狗肉等食物,來人應當吃掉,主人才滿意。婦女分娩後頭3天(有的為7天),外人不得入內。正月初一至初三不可出村拜年。壯族人行商外出忌破碗,新婚出嫁忌打雷。 來源:藝海

Ⅶ 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壯族的風俗習慣如下:

1、文化藝術

歌謠是壯族民間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喜慶節日、紅白喜事、迎宴賓客、談情說愛、文娛活動等,多以歌謠表達感情和助興。

歌謠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多彩,有古歌、酒歌、情歌、苦歌、贊歌、盤歌、孝歌、山歌等。歌謠格律形式,有短歌、勒腳歌、俳鑒和敘事長詩等。其韻律都是腰腳押韻、有別於漢族詩歌押韻,這是壯族詩歌特點。

所謂腰肢押韻,不管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都是第一句末字腳與第二句中間一字(也可前移)押韻,第二句末字第三句末字押韻,第三句末字與第四句中間字(也可前移)押韻。即「一句腳押二句腰,二三兩句腳押腳。三句腳押四句腰,腳腰押韻自相合」。

民間傳說故事,多兼有歌謠表述,增加其生動性。這種說誦唱相結合的文學形式,在整個壯族地區都很普遍。民間文學主要有神話、傳說、歌謠、諺語等。

2、居住

壯寨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樓居,屬干欄式建築。房屋構造形式有二,在黔東南地區,壯家房類侗族模式,木質結構,多為四列三間搭偏廈。黔南荔波、獨山一帶,壯家房屋模式與毗鄰布依族和桂北壯家相同。

3、服飾

居住在黔南的壯族服飾與當地布依族基本相同。一般青年男女多穿普通服裝,尚有部分婦女還常戴一端綉花的掛胸圍腰,扎辮子盤於頭上,或加戴各色頭帕,顯出民族特點。黔東南邊沿地區壯族久與侗、苗雜居,隨鄉同俗,男女衣著顏色尚青黑,類同當地民族。

4、喪葬

老人過世,剛落氣,墊以草席,將屍體停於火堂邊或門背後,立刻向舅家報喪。請魔公擇時後,再移到走廊間停放。再擇時,才抬下樓停樓梯腳邊。然後象徵性洗屍,整發和穿壽衣,即殮入棺。全家吃素,忌鹽,親屬子女帶孝包白紗帕。按死者生辰八字推算,擇定出殯安葬時間。

5、節日

壯鄉節日活動,多與文娛或宗教迷信活動結合。傳統節日有壯年、牛神節、六月十四或七月十四節。

壯年,從江多數壯家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除夕午後,各村寨集體殺一頭由各戶每年輪流飼養的「社豬」,祭祀社王後,按全寨的戶數把豬肉切成若干份,用竹簽串起來分給各家各戶,各家把串肉煮熟敬祖先後,全家共餐,稱為過「誼九」,即過「二十九」,如同漢族地區農歷臘月三十過「除夕」一樣。

除婦女和妻子有孕的男子外,均可參加祭祀儀式。從除夕到過年初三敬土地公之前,一般忌村內和外人出進,初三以後至初十為節日娛樂活動期間。

牛神節,也叫四月八節,是日人不出工,牛不下田,家家做黑糯米飯,並以米飯喂牛,表示慰勞和尊重之意。六月十四,凡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必過六月十四為節日,這是除過年以外的第二大節日。

若是只過春節,不過壯年,則以七月十四為中元節。是日,普遍殺鴨敬祖先,姑娘回娘家團聚,有的舉行賽馬或打鞦韆等活動。

(7)壯族人有哪些文化擴展閱讀

壯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形成的,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共有1548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0萬,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紅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在1965年統一稱壯族以前,壯族的自稱和他稱較多,僅雲南就有40多種,主要有「儂人」、「沙人」、「土僚」等。

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以廣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萬。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南宋時已出現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廣,多用於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得到推廣,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訂。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是百越的一支,南宋時始稱僮人、撞丁。明、清時與土、依、沙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統一為「僮」,1965年根據周恩來倡議,國務院批准,把「僮」改為「壯」。

壯族地區石灰岩分布很廣,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區,石山拔地而起,石山裡有岩洞和地下河。壯族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足,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薯類等。

果品也很豐富,森林面積廣,盛產柳州杉、銀杉、樟木等名貴木材。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久負盛名的特產。

雲南文山州70%以上的土地屬亞熱帶氣候,而壯族多居住在平壩的臨水地區,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產豐富,農作物一年可以兩熟或三熟,適於種糯谷和其他水稻,故稱之為「水戶」。

其中廣南的八寶米尤為出名,曾為貢品。文山的「三七」早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丘北辣子、富寧八角等調味品頗具名氣。

壯族主食大米,善於製作糯米食品,五色糯米飯、米花糖、烤方(大粽子)是節日佳點。花米飯是用各種顏色植物的汁液染成,蒸熟後便成。

壯粽的種類多,個頭大。一般每個1公斤左右,形似枕頭。祭把時,人們抬著大粽子遊街。有一種用棕葉包制的粽子叫「馬腳桿」,是將糯米用草灰染成黑色,加上八角粉、臘肉等煮制。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

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壯族還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

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Ⅷ 壯族的特點和風俗是什麼

壯族的特點:

壯族的特點是姓氏以韋、黃、覃、莫、農、岑等為大姓,有許多鮮見的姓氏,如閉、婆、儂、堯、鄱、魁等。覃姓是壯族人的大姓之一。壯族女子有帶銀手鐲辟邪的傳統,多見小女孩、少女佩戴。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

壯族的風俗有:

1、文化藝術,歌謠是壯族民間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喜慶節日、紅白喜事、迎宴賓客、談情說愛、文娛活動等,多以歌謠表達感情和助興。

2、居住:壯寨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樓居,屬干欄式建築。房屋構造形式有二,在黔東南地區,壯家房類侗族模式,木質結構,多為四列三間搭偏廈。黔南荔波、獨山一帶,壯家房屋模式與毗鄰布依族和桂北壯家相同。

3、服飾:居住在黔南的壯族服飾與當地布依族基本相同。一般青年男女多穿普通服裝,尚有部分婦女還常戴一端綉花的掛胸圍腰,扎辮子盤於頭上,或加戴各色頭帕,顯出民族特點。

4、節日:壯年,多數壯家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除夕午後,各村寨集體殺一頭由各戶每年輪流飼養的「社豬」,祭祀社王後,按全寨的戶數把豬肉切成若干份。

用竹簽串起來分給各家各戶,各家把串肉煮熟敬祖先後,全家共餐,稱為過「誼九」,即過「二十九」,如同漢族地區農歷臘月三十過「除夕」一樣。

Ⅸ 壯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特色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建築特色:廣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區的壯族村寨,還保持著古老的傳統住房形式干欄,又稱麻欄。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關養牲畜和存放雜物。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勺起一羹。

Ⅹ 壯族的文化主要有哪些

壯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壯錦是壯族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織錦藝術,已有一千年的發展史,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壯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歡」、「西」、「加」、「比」、「掄」等不同稱謂。壯族人定期還舉行唱山歌會「歌圩」,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詩」,桂北一帶稱為「比」和「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

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內容有請歌、求歌、激歌、對歌、客氣歌、推歌、盤歌、點更歌、離別歌、情歌、送歌等。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綉球一直流傳至今。

關於綉球最早的記錄可見於寧明花山壁畫,當時是一種球狀青銅武器,打獵時投出去砸獵物,這也是古書上將壯族的綉球稱作飛砣 ( 駝 ) 的原因。歌圩期間,還舉行男女間的拋綉球、「碰蛋」等娛樂活動。這期間,各家各戶吃五色糯米飯。雲南文山一帶還唱壯戲,兼辦物資交流會。過去,壯族一年種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備耕時間,歌圩就是為春耕農忙做物質的和精神的准備。吃五色飯、五色蛋,是預祝五穀豐登的意思。

閱讀全文

與壯族人有哪些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