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紅山文化在歷史上屬於哪個時期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文化源流:
紅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國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學術界大致有五種意見:
一、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統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變體;
二、紅山文化繼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紅山文化很可能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響之後產生的新文化,含有細石器和仰韶文化兩種因素;
四、紅山文化是這個地區獨具特徵的一種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同時受到其它文化影響;
五、紅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也是中華民族從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轉折點。
出土文物:
紅山文化以後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1973年敖漢旗小河沿類型的發現,為這個問題找到了有力的線索。小河沿文化類型是新分出的一種文化類型,它和石羊石虎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圖案、紋飾方面,都具有與紅山文化類型不同的特點,其年代晚於紅山文化。結合敖漢旗小河沿南台地遺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溝石棚山墓葬群所獲得的資料,在考古學上確定為「小河沿文化」。其分布區同紅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徵可歸納以下三點:
石器:
磨製石器和細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邊起棱,橫截面呈長方形的磨製石斧、石耜、出現磨光石鏟,細石器有石鏃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緻。聯系陶器上出現的豬首陶塑,反映其經濟生活為農牧結合兼營狩獵。
陶器:
有泥制紅陶、夾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類。飾細繩紋、刻劃紋和附加堆紋,由細繩紋組成的菱形回字紋已初具雷紋特徵。彩陶以黑彩為主,有紅彩和施白衣,紋飾有斜平行線紋,折線回字紋,有內彩,一種典型繪法為施白衣後用平行斜線畫出區界,內添黑、紅、棕色三彩,組成回字、三角、八角、網狀等多種幾何圖案,朱繪已見多例,其器物為夾砂灰陶直筒罐類、缽盆和鏤空豆類、壺類以及器座、盂、尊、雙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現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淺盤細柄豆,並出現有彩繪陶。
墓地:
氏族墓地選擇在高山上,墓地內部分區,區內分行,墓室結構為土坑豎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燒墓坑的習俗,單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隨葬生產工具。並有束發、佩帶項環和臂環的習俗。
小河沿類型與紅山後類型雖未發現明確的地層疊壓情況,但兩者之間在文化內涵上有明顯的時代早晚和承襲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類型石器中細石器加工更為精緻,圓弧骨柄石刃刀更為普遍實用,反映出生產技術較紅山後類型更為進步。小河沿類型早期陶器與紅山後類型承襲關系比較清楚,均有泥質紅陶和彩陶,小河沿類型的泥質紅陶斂口缽、夾砂灰陶式深腹罐、雙耳雙口連通壺以及平行斜線的彩陶花紋、刻劃紋等,都有脫胎於紅山後類型的跡象。泥質灰、黑陶增加,但卻不見壓印「之」字紋,而被細繩紋及菱形回字紋所代替。其它如鏤空豆、尊等多種器類的出現,彩陶圖案的幾何化,表明制陶業有了新發展。
小河沿類型出現了雙間房址和男女合葬的習俗,說明當時已進入原始公社解體階段,在社會發展階段上,表現出較紅山後類型進步。在時代上應是介於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遺存,是由紅山後類型直接發展演變的類型。
小河沿文化之後,這里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的中心區,在敖漢旗南台地曾發現小河沿類型晚期文化層被夏家店下層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層關系,一些文化因素已開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質黑陶增多,朱繪和彩繪出現,繩紋興起,折腹器、大敞口淺盤細柄豆、大平底盆、鏤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紅山文化時期的特徵。這樣,由於小河沿類型的發展,填補了紅山後類型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空白,它們已基本可以銜接起來,從此,距今四千年前,西遼河、大凌河流域已進入青銅時代。
出土文物:
查海遺址經過發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狀器、如斧似錛形器等。陸續發現有:阜新胡頭溝墓葬出土的玉龜、玉鴞、玉鳥、玉璧、玉環、魚形玉佩、聯環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區發現的馬蹄形玉器、玉鉞、玉環、勾雲紋玉飾、玉蟬、竹節形玉飾、豬首玉飾;建平縣牛河梁積石冢群發現的玉環、雙聯玉璧、馬蹄形玉箍、玉豬龍、玉璧、方形玉飾、棒形玉器、勾雲形玉飾;喀左東山嘴子遺址出土的雙龍首玉璜、綠松石鳥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發現的玉蠶、玉豬龍、玉鳳、勾雲紋玉佩、玉鴞、魚形玉飾、三聯玉璧、勾雲形玉器、玉斧、玉管等。
此外,在遼西地區和內蒙古赤峰市的敖漢旗、翁牛特旗、西林郭勒盟所屬各旗,也都有玉龍、玉琥、玉鳥、馬蹄形玉箍、勾雲紋玉飾、玉斧、玉棒等各種形制的玉器發現,而且數量相當可觀。
紅山文化不斷有新發現,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處牛河梁先後發現了牛神廟、積石冢和祭壇。2003年在紅山後新發現了一處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紅山遺址群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紅山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紅山文化的發現,使西拉沐淪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並列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文化中心。
㈡ 紅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哪個早各有什麼特徵
仰韶文化 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而 紅山文化 則是發源於 內蒙古 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玉石文化,它們對我們的歷史研究有著深遠的意義。那麼本期 民族文化 帶大家了解一下,紅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哪個早吧。
紅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哪個早
仰韶文化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而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所以仰韶文化要比紅山文化早。
紅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各有什麼特徵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而仰韶文化則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裡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農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磨盤等,除此之外還有骨器。除農耕外仰韶文化的人顯然還進行漁獵。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魚鉤、魚叉、箭頭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開始出現輪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編織物印下來的紋路,由此可見仰韶文化有編織和織布的手工業。在發掘的動物骨頭中除獵取的野生動物外還有大量狗和豬的骨格,羊比較少。
㈢ 紅山文化距今多少年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㈣ 紅山文化發源地在哪裡
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
紅山文化位於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銜接地帶,分布范圍包括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長城地帶,主要集中於西遼河上游的潢水和土河的流域,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
重要遺址有赤峰紅山後、赤峰蜘蛛山、赤峰西水泉、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林西沙窩子、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城郊、圍場下伙房、敖漢下窪、奈曼旗、錦西沙鍋屯、阜新胡頭溝、阜新福興地、喀左東山嘴、喀左新營子、牛梁河、朝陽十二台營子、北票白石水庫、康平城郊、小河沿等。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4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
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4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共同簽署了《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備忘錄》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歷史
紅山文化(公元前4700~2900)之前是興隆窪文化(公元前6200~5400)、新樂文化(公元前5300~4800)以及趙寶溝文化(公元前4500~4000),紅山文化之後是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公元前2000~1000)。
紅山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6500~6000年左右,是紅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中期距今6000~5500年左右,紅山文化進入繁榮期;晚期距今5500~5000年,紅山文化進入鼎盛期。
其中,公元前3300~前3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晚期晚段是一個重要的分界線,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的聚落形態、經濟形態、埋葬習俗、原始宗教信仰、手工業分化及技術水平、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發生了重大變革,步入了初級文明社會。
㈤ 論述紅山文化特徵及其意義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地區西南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跡之一,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1]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4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4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共同簽署了《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備忘錄》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中文名
紅山文化
外文名
Hongshan Culture of China
發源地
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
分布流域
大凌河、西拉木倫河、老哈河
類別
古文明
精品薦讀
如何鑒別紅山文化玉器
作者:說文解物
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是什麼?
作者:說文解物
紅山文化中的鳥圖騰究竟是些什麼鳥
作者:說文解物
快速
導航
分期與類型歷史價值考古發掘經濟狀況文化源流出土文物耳雙蛇石雕陶塑玉器文化關聯文化遺址出土文物紅山玉龍紅山女神研究進展
概述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紅山文化重要遺址分布圖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
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
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
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細石器工具發達,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
㈥ 紅山文化是什麼時期的
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期的。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
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6)紅山文化後期距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經濟狀況
生活在西拉木倫河兩岸的紅山文化部落集團,過著比較穩定的農業經濟生活,已經發現了較多氏族居住營地的遺址。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敖漢旗河福營子村,有一處紅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兩條保存較好的壕溝將部落遺址分別圍成緊鄰的兩個部分,即兩個氏族。
其中東南部的壕溝周長 600餘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在壕溝的東南邊留有一處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溝只有三邊,包圍的居住營地面積較小,另一邊即為東南部氏族壕溝的一段。
這個紅山文化部落營地的發現,提供了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規模和防衛性壕溝的實例,可以看出這種設施與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㈦ 紅山文化至今有多少年歷史了
紅山文化距今有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位於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是中國已知出現最早的文明。主要分布在熱河地區(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
㈧ 中國的紅山文化在哪裡
中國的紅山文化在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
紅山文化是位於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距今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是中國已知出現最早的文明。主要分布在熱河地區(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熱河省赤峰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遼西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遼寧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3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㈨ 朱玉龍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什麼文化遺存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遺存。
紅山文化後期,約距今6000~5000年。是遼西地區空前絕後的玉器繁榮時期,在玉器的器型種類和數量上都有飛躍性的進展。 遼寧建平出土的玉豬龍是紅山文化後期玉器製品,豬首龍身,通體呈雞骨白色,局部有黃色的土沁。龍體蜷曲,首尾相連,器體厚重,造型粗獷。豬首形象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露出獠牙,面部以陰刻線表現眼圈、皺紋。中央的環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繩系掛的小孔。玉豬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也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龍形器物之一。
紅山玉豬龍普遍性特點:其一,超現實的巨眼。在所見的紅山玉器群中的動物,幾乎都長著一雙超乎尋常的圓眼睛,其中玉豬龍和玉熊龍的眼睛更是極度誇張。其二,玉龍家族的另類。被確認紅山文化玉龍的大體分為3種,數量最多的是豬龍,它長著長吻,上部帶有皺褶;其次為短吻、翹鼻、雙眼並列於前的熊龍,數量稍遜於豬龍。其三,器型花紋風格迥然不同。紅山文化的玉器群有一個十分鮮明的風格,即以圓潤富於曲線變化見長,絕少用稜角作為裝飾。由於這些特點,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的紅山玉豬龍可能未必屬於紅山文化。
㈩ 紅山文化距今有多少年
紅山文化是位於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起始於公元五千多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主要分布在東北西部熱河地區(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熱河省赤峰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
70年代末在遼西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遼寧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3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
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細石器工具發達,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