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津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運城鳳凰谷景區
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家廟
錯時免費
游覽須知
居民游覽時攜帶二代居民身份證、帶照片的戶籍證明或駕駛證,中小學生憑學生證或有效戶籍證明參觀。
各縣(市、區)具體免費日期:
1、臨猗、夏縣、萬榮、稷山、河津: 7月21日—7月31日
2、永濟、聞喜、新絳、絳縣:8月1日—8月10日
3、鹽湖、垣曲、平陸、芮城:8月11日—8月20日
蒲州古鎮
地址:永濟市境西南約17公里處黃河東岸
臨汾汾河公園
地址:臨汾城區汾河岸畔
南十方院
地址:太原城區東南8公里處紅土溝
山西博物院
地址:濱河西路北段13號(近太原圖書館)
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
地址:太原市萬柏林區棗尖梁村
桃花溝
地址:杜兒坪桃花溝
得勝古堡
地址:大同市城北新榮區
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
地址:大同市廣靈縣
右玉蒼頭河生態走廊
地址:朔州市右玉縣高牆框村西北1.5公里處
右玉南山森林公園
地址:右玉縣縣城南2公里
北固山
地址:朔州市平魯區鳳凰城鎮鳳凰城村
平魯南山文昌塔文化公園
地址:朔州市平魯區
雲中河景區
地址:忻州市城區北部的雲中河中游
桃林溝
地址:陽泉市平坦鎮桃林溝村
襖(xian)神樓
地址:介休市北關順城街
孝河國家濕地公園
❷ 膠南傳統文化有哪些
祭海
【祭海】青島地區的沿海漁民,自古以來就有農歷3月19日祭海的習俗。春汛起錨前,漁民們在海邊擺上供物,點香燒紙,乞求海神保佑平安。此俗延續至今,但祭海的形式和內容有所變化,稱為"上網節",是歡送漁民出海並預祝豐收的節日。海防部門也借機宣傳海上規約和安全生產知識。即墨市田橫鎮周戈庄祭海上網儀式最為隆重,裝扮一新的上百艘漁船停泊海灘,五顏六色的網標迎風飄揚,鞭炮若雷,號子震天,各種民俗表演紛紛登場,大戲開台,連唱3天3夜,規模十分盛大。
嶗山道教音樂
【嶗山道教音樂】道教音樂是我國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嶗山是中華道教勝地,其道樂有獨特之處。嶗山道樂經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間號子演變而成,具有強烈的東夷文化氣息。後來,風行全國的"十方經韻"傳入,融入了嶗山道樂。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來嶗山傳真佈道,特別是丘處機三次來嶗山,把嶗山道樂和十方道樂進行了廣泛交流,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和檔次齊備的道樂體系。嗣後,嶗山道樂分為"內山派"和"外山派",特別是外山派道樂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參與各種民俗活動,促進了嶗山地區民間吹奏樂的蓬勃發展。許多民間老藝人多師承嶗山道樂,許多道樂名曲在民間流傳至今。
剪紙
【剪紙】青島地區的民間剪紙有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地方色彩。逢年過節,家家都剪窗花、貼門箋,以示慶賀。婚嫁喜事,也要用窗花、牆花、天棚花裝飾新房。人們常以剪窗花手藝來品評姑娘、媳婦的心手巧拙。青島地區內尤以黃島區的民間剪紙最負盛名,已有300餘年的歷史,其剪紙在清代曾被作為貢品。近幾年來,青島民間剪紙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展並獲獎,剪紙藝人還到墨西哥、瑞典等國作現場表演。
餑餑磕子
【餑餑磕子】青島地區農村的花樣麵塑久負盛名。逢年過節及喜慶之日,家家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樣面餑,以示喜慶,後來便用雕刻出的專用模子來製作這些麵食。這些餑餑磕子又稱"面模",造型質朴,圖案採用浮雕與線刻結合的方法刻成,裝飾性很強。用面模做成的魚、桃、元寶、荷葉、蓮蓬和十二生肖等象徵吉祥的麵食,造型美觀。即墨市留村鎮葛村的面模馳名遠近,這一技藝始於1802年,後經代代相傳至今。
即墨鑲邊
【即墨鑲邊】明清時期,即墨縣民間就廣泛流傳著"小扣鎖"(又稱捏綉)和刺綉等手工工藝,1918年手工藝人盧忠溪從外國洋行引進一幅義大利"手拿花邊"底樣,經他試做成功後,便廣為傳播。許多民間藝人在加工製作過程中,不斷吸收"小扣鎖"、刺綉等工藝特點和針法,使之相互交融,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工藝針法,稱為"即墨手拿花邊"。嗣後,逐漸成為品種繁多、用途廣泛、絢麗多姿的"即墨鑲邊"。這種工藝品銷往歐、美和東南亞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享有"抽紗瑰珍"之美譽。
泊里紅席
【泊里紅席】膠南市泊里紅席有悠久的歷史,據傳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後經代代相傳,編席技術便在泊里一帶流傳下來,成為一種傳統的家庭手工工藝。這種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有紅白兩種顏色,交叉編織出各種不同花紋的圖案,故稱紅席。因其編織嚴密、紋理清晰、光滑柔軟、美觀輕便,故深受民間喜愛,遠銷全國各地,並作為本地土特工藝產品進京展覽。
青島草編
【青島草編】草編是青島地區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遍及所屬各地農村,尤以平度市所產最為著名。草編品種有花樣辮、手編提籃、草帽、茶杯墊、坐墊、門簾、草地毯等十幾種、數百個品種,所用之原料有麥秸草、金絲草、玉米皮、蒲草、茅草、棉桿皮等十幾種植物秸桿和莖葉。農村婦女多以此手工藝品為家庭副業。青島草編工藝精細,造型美觀,色彩協調,文雅質朴,少數供應國內市場,大宗銷往國外。
膠州秧歌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俗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後,經多年相傳,不斷改進,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員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個行當,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嗩吶外,還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鑔、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餘個。1860年後,又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立了秧歌小戲,有35個劇本。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嗣後,全國150個文藝團體先後來膠州學習膠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1991年的"中國首屆秧歌大賽"中,膠州秧歌獲優秀獎。
柳腔
【柳腔】地方劇種。產生於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間說唱"本肘鼓"演變而成。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即墨後,與當地民間小調、秧歌相互融合,逐漸由說唱變為演唱,雖然形式簡單、表演朴實,但因鄉音濃郁、生動有趣而頗受歡迎。約在百餘年前,又因受萊陽縣四弦小調的影響,開始用四弦胡琴伴奏,並配以嗩吶幫腔。初用四胡伴奏時,因無定式曲譜,琴師與演員不能完全協調,只能配合著往上溜,故稱"溜腔"。後因溜字不雅,改為"柳腔",即墨也因之稱為"柳腔之鄉"。後來,柳腔戲逐漸流行於膠東一帶,並於30年代傳入青島市區,深受婦女和老人喜愛。
茂腔
【茂腔】地方劇種。源於"肘鼓子"。清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青島地區的膠州、膠南等地,民間藝人吸取肘鼓之長,糅進當地民間小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清咸豐年間,"本肘鼓"又與蘇北的"海冒調"結合,形成了新的唱腔,稱為"冒肘鼓",亦稱"茂肘鼓"。嗣後,又吸取膠州秧歌、諸城秧歌的曲調,形成了原板、二板、反調、大悲調、快打慢唱等板腔體系。膠州、膠南、諸誠、高密等地的民間藝人,自發地組成了許多"茂肘鼓"戲班。1949年後,將"茂肘鼓"正式定名為"茂腔",其傳統劇目有120餘個。
龍燈
【龍燈】青島嶗山區素有"神仙之宅、靈異之府"的美名,龍燈舞也久負盛名。嶗山區北宅鎮五龍村的龍燈舞始於清同治九年(1870),龍身9節,全長11米,龍身為深灰色,每年春節除在各村演出外,必到即墨縣城表演,其串龍、大小五花、滾龍等表演程式,方圓百里都有名氣。中韓鎮孫家下庄於光緒年間辦起舞龍燈的同樂會,所舞之龍身長40米,晚間龍身內點燃蠟燭,光彩奪目,蔚為壯觀。
九獅圖
【九獅圖】又稱九獅舞,1924年即墨城北閣里村民借鑒雙獅舞編排而成。12名演員中,4人扮成2隻母獅,7人各扮1隻子獅,1人執綉球,在熱烈的鑼鼓聲中,7隻子獅環繞2隻母獅歡騰跳躍,執綉球者穿插其中。其表演有各種程式,通過一連串的舞蹈動作,表現獅子的氣質、神態和性格。九獅圖的表演屬硬架子燈舞,要求演員具備一定的武功基礎。
漁家宴
【漁家宴】是匯合青島地區農漁人家的飲食品種、飲食習慣和飲食風格的特色宴,有各色菜餚、食品共80餘個品種。該宴以鮮活小海鮮和嶗山土特產為原料,經規范化處理,並經復雜的烹調工序加工,成為一桌充滿鄉土氣息的宴席,表現出豐富的漁家飲食文化內涵。
即墨老酒
【即墨老酒】又名即墨黃酒,其釀造歷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有正式記載是始釀於北宋時期。它以黍米、麥曲和嶗山礦泉水為原料,按照"黍米必齊、曲櫱必時、水泉必秀、陶器必良、火劑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釀制而成。酒色紅褐,盈盅不溢,晶瑩純正,醇厚爽口,有舒筋活血、補氣養神之功效,深得古今名人贊許。清代道光年間即暢銷全國各地。
海雲庵糖球會
【海雲庵糖球會】海雲庵位於青島市四方區海雲街,始建於明代。舊時,農歷正月十六是該庵廟會,香火頗盛,是市區內三大傳統廟會之一。因廟會上賣山楂糖球的特別多,久而久之,便習稱為"海雲庵糖球會"。1986年,青島市恢復了這一深受群眾歡迎的民俗節日,會期定為3天。廟會之日,茂腔、柳腔、皮影、雜耍、剪紙、年畫、秧歌大賽、鑼鼓大賽等民間藝術活動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糖球琳琅滿目,各種風味小吃和手工藝品應有盡有,每年前來趕會的中外遊客有100萬人之多。自1990年起,海雲庵糖球會被列為國家重點旅遊項目。
清溪庵蘿卜會
【清溪庵蘿卜會】清溪庵又名"玉皇廟",俗稱"下村廟"。位於青島市市北區道口路。始建於元代,現已拆除。舊時,每逢農歷正月初九玉皇誕辰,此處有盛大廟會,為市區三大廟會之一。又因民間有"正月初九吃蘿卜不牙疼,又可治百病"的說法,故蘿卜成了這個廟會的主要商品。久而久之,就有"清溪庵蘿卜會"之名。又因該庵在台東鎮,故又稱"台東蘿卜會"。1991年,青島市恢復"蘿卜會"這一民俗節日,會期為3天。會上商家雲集,人流如潮,各類商品琳琅滿目,蘿卜雕刻大賽倍受歡迎,趕會的遊客達100餘萬人次。
青島櫻花會
【青島櫻花會】青島櫻花引進的歷史已近百年,多栽植於中山公園,總數達2萬余株。青島櫻花會已有80餘年的歷史,每年4~5月間在中山公園舉行。屆時,公園櫻花路兩側數千株櫻花盛開,花團錦簇,燦若雲霞,市民們扶老攜幼,親朋結伴,前來游春賞花。青島市近郊的許多縣、市和省內各地區的群眾,也都專程來青島赴此盛會。
平度大澤山葡萄
【平度大澤山葡萄】平度市北部的大澤山區素有"葡萄之鄉"的美譽,這里出產的葡萄是傳統的地方名產。舊時,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二日是大澤山農民祈求"財神"保佑的傳統節日。1987年,平度市根據廣大果農的意願,將這一天改為"大澤山葡萄節",廣大果農載歌載舞歡慶葡萄豐收。1991年,平度市又決定將"大澤山葡萄節"改為"平度葡萄節",時間定在每年9月1~3日,成為集文化、旅遊和經貿於一體的重要民間節慶活動。
青島國際啤酒節
【青島國際啤酒節】始於1991年,是以啤酒為媒介,融經貿、旅遊、文化為一體的大型節慶活動。自舉辦以來,歷屆都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的啤酒廠家參加,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達100餘萬人。1994年,坐落在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內的青島國際啤酒城建成,佔地35公頃,總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成為青島國際啤酒節的永久性場所。一年一度的啤酒節開幕時間約在7、8月份,會期14~16天。自1997年第七屆啤酒節起,改由國家6個部門與青島市共同主辦。
❸ 建陽有什麼民風民俗
民俗風情表演娛樂
迎神賽會——水吉民俗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農歷正月水吉的迎神賽會為閩省各地少見,不但時間延續長達二十多天,而且規模逐日升級,至正月二十一日夜晚,達萬人空巷程度。此間,不但夜夜有賽事,而且白天也迎神賽會。
初一,從市頭坊永靈庵「石磯靈侯」始,是日上午九時許,由里人青壯年若干,打鑼敲鼓,抬著神靈塑身沿街奔跑,各坊青壯年可以攔路搶奪,得手後可玩可藏,主坊人員需分頭尋找,搶回後繼續比賽,俗稱「樂翁爹」。一直從白天賽至下半夜,至參賽人員筋疲力盡後方休。
初二夜,原安排江西會館「許真君」參賽,因每次都發生斗毆事件,引起公憤而被除名。此後,每年初二夜無賽會。
初三夜,由岐頭坊「文昌帝君」首賽,一直延續到二十一日夜止,共二十個夜晚和四個白天。參加賽會的神靈計有:石磯靈侯、文昌帝君和祖公老佛等七位。次數最多的是「石磯靈侯」,佔去九個晚上和三個白天。賽會最隆重而壯面的是「祖公老佛」,當夜出動的有龍燈五至七條,魚燈二至三群,彩台(俗稱鐵磯,每台上兩個小孩化裝成古代人物,由四人抬著遊街)二十多台,鑼鼓幾十幫,直接參賽者有數百人之多,各鄉來觀燈的可達數千人之眾。至此,水吉正月迎神賽會(俗稱觀燈)才告結束。
據查,水吉迎神賽會始於明代中葉,因集鎮十坊人基本上屬於「十大姓」,而多數姓氏自明代中葉才從外省或本省外地遷入。七種神靈中,「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孥公元帥」是公神;「石磯靈侯」五兄弟世居當地,勢力雄厚。其他均帶宗派和地方派色彩。如「祖公老佛」是周氏開基始祖帶進的,入水吉前的家廟在梨坪擎天岩,由江西入閩。「天上聖母」系「媽祖」的封號,俗稱「媽祖婆婆」歸福州籍(三山會館)和汀州籍(汀州會館)人所供奉,前者在正月十三日參賽,後者於十五日夜出巡。所以在迎神會上比高低,主要是比各自的地位、勢力和財力,使各自的地位和勢力范圍不受動搖和侵犯。該習俗於1950年被廢,大部分廟宇當作他用。
八月廟會——石磯祠慶活動
水吉「石磯祠」,始建於唐末,宋初改為「三侯廟」(俗稱大廟),全廟佔地近萬平方米,內設三殿:正殿供蔣公(俗名蔣源,謂石磯爺,為抗擊黃巢義軍有功而受封);右殿廣惠侯(俗名林必興,以捨生取義得賜);左殿昭衛侯(俗名張暹,以正直無私,濟民利物而封侯,俗稱「閻王」)。相傳八月十一日為封侯立廟日,是日方圓十一坊群眾殺豬宰羊到廟祭祀,儀式隆重。一般年份,供桌都在數十桌之多,供品除全豬全羊外,還有三牲、福果、水果等擺在裝飾好的長條供桌上,每張供桌由四人抬著進廟放在指定的地點。舉行祭祀典禮後,以大鑼、迴避牌、西瓜錘、關刀、大斧等八對組成的儀仗隊為先導,所有供桌隨後,隊伍長達一二百米,極為壯觀,環游三街後回廟,整個祭祀活動才告結束。參加祭祀人們才分散到各設供戶家中就餐。在廟會前夕還從外地請來劇團,從初十夜開台演戲至二十日。
解放後,利用「八月會」期,在八月十一至十三日舉行物資交流會。
猜拳行令——民間飲酒文化
猜拳行令屬當地民間酒文化之一。人們在逢年過節、或辦喜事、親朋好友聚集一堂時,常常以猜拳喝酒取樂。當酒喝到盡興時,發拳聲四起,有兩人對猜,以「劈柴火」(拳拳消)一盤定輸贏,或「搶三碼」三局二勝定輸贏;還有一人「打通關」,力戰群雄,熱鬧非凡。喝起酒來人人都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誰也不肯甘拜下風,如此輪番挑戰,結局常是「下桌必扶醉人歸」。
猜拳是民間一種佐飲助興的游戲,兩人對猜,出掌伸指,猜對雙方出指之和者勝,輸家喝酒。發拳,不單是一、二、三、四、五地猜數字,還帶有一套民間色彩的祝福、吉祥話語。猜拳前,雙方拱手相敬,互請承讓。為使雙方能同時出拳叫響,一般先喊「串咕羞」(方言,近似音指全福壽之意)或來就來呀,好似百米賽跑中的「各就各位……」。發拳猜數開始,空拳(即雙方均未出指)喊「對手」,意在棋逢對手,酒逢知己。還有喊「寶一對」、「對對寶」「寶對」等。有的約定成俗不用空拳,則以空拳起手,先喊「對一手呀」再開始發拳。
(一)喊「一定高升」或「一定發財」恭喜對方步步高升,財源茂盛;也有叫「一見喜」的,象徵著見面歡喜,其樂融融。
(二)喊「兩相好」、「哥倆好」、「兩家喜」、「二同喜」等,寓意皆大歡喜。
(三)喊「三星高照」或「三星照你」等,所謂「三星」,即民間流傳的福星、祿星、壽星。
(四)喊「四季發財」即一年四季,財源滾滾,還有喊「四世同堂」、「四季平安」、「四逢喜」、「四喜」等,所謂「四喜」即民間常說的福、祿、壽、喜。
(五)喊「五經魁首」簡單叫法為「五經魁」、「五魁首」、「五魁」。魁首,猶言頭等人物。明代科舉以五經取士,第一名為五經之魁,與科舉狀元同義。還有一個流行叫法叫「五子登科」。
(六)喊「六連」、「六合手」,古人婚嫁、蓋新房等都要選「良辰吉日」。「六連」指年、月、日干支個字都相連。所謂「六合」即: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戊合,辰與酉合,巳與申合,午與未合,總稱「六合」。猜拳中的「六合」,其意指事事如意,日日皆順,故又有人叫「六六順」或「六六大順」。
(七)喊「乞巧」(諧音七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夜能在銀河相會,舊俗這天夜晚婦女們陳酒脯瓜果於庭院前,用五色線對月穿七孔針,過者為巧。婦女希望乞求織女施巧於己,故稱為「乞巧」。
(八)喊「八仙過海」,「八仙」指民間傳播甚廣的八位道教神仙,即:李鐵拐、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民間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原指神通廣大,事事能成。也有的喊「八匹馬」,古代官位高者乘八匹馬拉的馬車,好不威風。「八匹馬」其意在於對手有高官厚祿之福。
(九)喊「快來到」或「快快來」而不叫「九」,這是因為九添一方為十,中華民族有以十為美,以十方齊全的傳統習俗。佛教中的「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的極樂世界。相比之下,「九」則美中不足(尚缺一),故酒令中「快快來」意為快快補一湊十,成為十全十美。
猜拳中的「十」多叫「全來到」,又叫「滿堂紅」、「滿堂福」、「全家福」等,其意十分清楚。好的酒令聽起來就像唱歌一樣,置身其間,既看到一個鮮活活的生活畫卷,又領略到民間傳統酒文化的濃厚色彩。
彭墩高照——豎起塔燈盼吉祥
彭墩高照,是一種「高照」紙燈,堪稱建陽花燈之王。此燈在間斷失傳了40多個年頭之後,在1988年春節期間,有百餘個單位參加的全縣首屆花燈一條街大展賽期間,以嶄新的風姿,雄偉的氣派展現在建陽人民面前,一時引起了轟動。
「高照」,取吉星高照之意,這種巨型紙燈,由12組燈箱和3組旋轉頂燈相疊而成,形體似塔,高達四層樓房。據道光《建陽縣志》記載,這種燈起源於明代,臻繁於清朝。乾隆年間人雲:「紗燈惟蘇州為最,紙燈甲於天下,則莫如建陽也。」這足見建陽花燈歷史之悠久,工藝之精巧,氣勢之磅礴。由於這種燈製作工藝復雜,耗費大,據老人回憶,建陽僅在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和慶土地改革時搞過「高照」。在大力提倡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建陽縣童游鄉彭墩村的民間老藝人吳桂堂、章希濤帶領6位農友,在村幹部和熱心人的支持下,發動村民,自願捐資3000多元,並四處奔走購買製作材料。他們憑記憶用了兩個多月時間,趕制了這座高達13米,重200公斤,上掛36盞神態各異的花籃子燈裝飾的大「高照」。遊行表演時由24人同步操作,極為壯觀。另外與之相互配合表演的還有16位少女手舉32盞傳統花缽燈載歌載舞,三支古老打擊樂隊和民樂隊共80餘人。
這支象徵著吉祥、太平、富庶的「高照」燈隊的表演把整個春節花燈賽和龍燈賽踩街活動推向了高潮,大飽了群眾的眼福,使羊年春節和元宵群眾文化活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體現了民間藝術活動的魅力。
黃坑燭橋——板凳燈龍映彩虹
黃坑燭橋,也稱作「燭橋龍燈」,它是用燭光燈火連接成的一座燈虹彩橋,長240米。黃坑燭橋起源於宋朝初年。它是嘉禾里(原黃坑地名)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早先,嘉禾里雖然有花燈、龍燈、馬燈、船燈、獅子燈、花鼓燈等各種燈會慶祝春節和元宵,但燭橋燈則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燈,一年之成事,一載康泰,都寄託在燭橋盛會上。
燭橋燈會是全鄉最大的民間藝術活動,每個燈會都有會員百餘人。燭橋以「板」為單位,板長2米,板上各固定3盞燭燈,板底各有一根1.5米的立柱便於操作。每年燭橋盛會時,每個會員都製作一板風格、工藝、尺寸相近的花籃子燈,由4節12組120板組成燭橋,加上龍頭龍尾燈,一共365盞燭橋,象徵著365天都平安祥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燈內點點燭光,連接成一條長虹燭橋,恰似一條特長游龍。隊伍行進時,有兩面大鈸鑼開道,四門禮炮齊鳴,還有數十面彩旗迎風招展,數百上千個大壽桃沿途分發給觀賞者及數百名燭橋操作表演者。倘若是在大操場上表演,數條長龍穿梭表演「萬」「壽」等字樣,更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加之鼓樂喧天,禮炮轟嗚,倍感氣勢宏偉壯觀。
黃坑燭橋曾失傳了數十年。為提倡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文化,黃坑群眾又恢復了這一盛會。1990年元宵節期間,縣文化部門和黃坑鄉政府調動10多部大卡車,把燭橋搬到城裡一展風采,引起轟動。福建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的元宵節晚間新聞播放了這一盛況。
臭豆腐乳的美麗傳說
臭豆腐乳,也稱建陽臭味香。宋代以來,它就成為建陽的八大土特產之一。幾百年間,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它只為正宗的建陽人所擁有。關於臭豆腐乳有一段傳說:從前,有一位賣豆腐的老伯。有一天,老伯的豆腐賣了一天之後,還剩下一小部分沒有賣掉,老伯隨手把豆腐放到缽頭中用稻草虛掩著,丟在一邊。
第二天、第三天……老伯都忘了缽頭中有豆腐。過了些日子,他聞到一股特殊的臭味,原來是缽頭中賣剩的豆腐發出的,他捨不得把臭豆腐丟掉,並把這些臭豆腐進行一番加工。他先試著嘗,結果自己越吃越有味,分給鄉親們吃更是贊不絕口。他想,這臭豆腐聞去極臭,但味道極香,就叫它「臭豆腐乳」吧!
此後,這「臭豆腐乳」的美名也就叫開了,人們也特別喜歡吃它。其實臭豆腐乳的製法要求很嚴格。要先將水豆腐切成拇指般大小後,放到開水中撈過,水滴干再裝到缽頭中,上面用稻草蓋嚴,要保持一定溫度。過10天左右,待一塊塊豆腐由白變灰,身上長滿茸茸的毛後,再拿到太陽下曬,直到豆腐身上的毛脫落了,顏色有點淡紅了,才能放到事先配製好的裝有鹽、家釀紅酒、大蒜芯等十幾種佐料的瓮中浸。
一個月以後,就可取出來吃了。臭豆腐乳味道香,開胃消食,營養價值很高,在眾多的農家自製的食品中,臭豆腐乳是人們普遍歡迎的食品之一。一般家庭,每年都會做幾小缸以備冬天或蔬菜淡季時食用。幾百年來這臭豆腐乳,出自於民間,享自於民間,深受建陽人民的喜愛。
民俗禮儀
喜慶禮儀
一、壽慶
水吉地區的壽慶均以「十」為大慶,始自「五十歲」為「上壽」,方始慶賀,最為隆重的是六十大慶,謂之「花甲」。少數姓氏對「古稀」(七十大壽)倍加重視,有公產的宗祠,如遇本族老人年屆「七十歲」生日時,要從族產中撥出若干擔稻穀作為該人的生日費用,以表公賀。
壽慶,在貧富之間區別較大,普通人家辦一兩桌酒席已算不錯;窮人則只殺頭把雞鴨一家相聚。而富紳、官僚家庭還藉此機會大發橫財,家設壽堂,張燈結綵,接受祝拜,設宴數十桌之多。民國時期,水吉某縣長做壽,鄉鎮保長聯合鑄了一尊金佛相送。少數富豪做壽亦有沽名釣譽者,在祠堂內設宴,不論貧賤一概宴請,對少年拜壽者還發給賞錢。並派專人站在祠堂門口,攔請過往行人,即使乞討者亦不例外,贈食麵酒。
二、分娩
新婚添丁為家中大喜,當天或第二天就要向外婆家「報喜」。如為男嬰,則用錫茶壺內裝糯米、龍眼(桂圓)、榛子、花生、瓜子等「五子果」;若是女嬰,則用酒壇裝酒抬到外婆家,謂之「報酒」,故沿途或鄰居見之即知所生男女之別。
(一)三朝:添丁的第三天,謂之「三朝」,因籍貫不同慶祝有別,有的僅用炒黃豆與酒敬客;有的則用太平面敬點心。
(二)滿月:名為滿月,實則僅十來天就辦酒席敬客。親朋好友多饋送公雞一隻、蛋、面若干。而外婆家送小外孫(女)穿的衣物,搖籃與為數不少的線面、雞和蛋,謂之「送瓶」。女婿對岳家來的客人,要給每人煮一碗雞腿面當點心,爾後才就午宴。
(三)周歲:一般人家較簡,設宴一兩桌以招待外婆家與至親好友。富豪與文人墨客則繁,除大辦酒席外,還需用米篩或捧盤,擺上書籍、文房四寶、算盤、帳簿、金銀首飾等物品,讓周歲嬰兒選玩以測其成年後的志向。
三、建房
(一)擇基:一般人家多自選宅基地,確定和辦好契約後,選好「黃道吉日」即可動工興建。富家則要請地理先生選「寶地」,定朝向。一切准備就緒後再選「黃道吉日」開工。
(二)開工:按選好的「黃道吉日」開工時,東家要置「開工酒」,先供當坊「土地」,再宴工匠師傅與幫工親友。
(三)上樑:乃建屋中的一項重要事件,東家都極為重視。首先是正梁要在上樑的前一天從山上擇好砍回,專人管護,不得讓女人跨過與無關人員動摸。其次是必須在選好的吉辰(多半選在「卯初」時刻)進行;第三是裝飾,正梁中央貼上繪制有「八桂」圖形的紅紙;正柱橫枋上貼有「吉星高照」橫批;中柱貼「立柱喜逢黃道日,上樑巧遇紫微星」對聯。正樑上送時要燃放鞭炮,正位後,木匠師傅即將事先准備好的糍團或包子往下丟,讓人哄搶,以示彩發,晚上設上樑酒待客,以表謝意。
(四)喬遷:新屋落成,選好「黃道吉日」後才遷入新居,一般都選在吉日早晨「卯時」。全家大小同時離開舊居,離開時要點香燃燭放鞭炮以「謝居」,前往新居時,小孩要每人提一把燃著的火把,兩人抬著用籮筐裝著的「飯甑」與一床糕,並提燈籠或「馬燈」,進入新居後,一把火把放入灶堂,並為灶神燃燭點香焚紙放鞭炮,以示接火種與安神。其餘火把放置大門口,燈籠掛在大門正中,如用馬燈者,則放置案桌上。家主即在廳堂案桌上點燃大紅燭,點上大紅香,然後焚紙鳴炮。至此喬遷儀式全部結束。接著准備午宴款請賓客,有的先遷入數天再宴請賓客。
婚嫁禮儀
舊社會,婚嫁禮俗繁瑣,青年男女婚姻須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多以「門當戶對」為先決條件。一般先由男家委託媒人向女方提婚。經女方查明男方家庭情況,認為條件適合後,再將女兒生辰,所謂年、月、日、時「八字」(又稱「年庚」)送至男方。男方再將雙方「生庚」請算命先生進行推算,如算出「八字沖克」,男方即將「庚貼」退還女方,表示休止議婚;如無相剋沖犯,男方即向女方議婚下聘。
一、訂婚:
即插記。經選擇吉日,男女雙方家長各辦酒席宴請親友,以示子女婚姻已定。女方為午宴,未婚婿為主賓,余為女方的親友陪席。未婚新郎到各桌向客人敬酒時,被敬者要有紅包作為見面禮(數額不一)。男方為晚宴,未婚媳婦為主賓,禮節與女家同。
二、婚「禮」:
多選擇民間歷書中所定的「黃道吉日」舉行婚禮。婚禮前一天為「定親」日,男方需安排若幹人(一般八至十人)同媒人一起,將活雞、活鵝等酒席物品、紅酒一壇(壇口用書有「雙喜」字樣的紅紙扎口)、新娘餅、衣料、果品扛(長方形立櫃式,有二至三層活動櫃屜):內裝五子果(因時令而定品種)、紅蛋、部分豬蹄和乾菜,上層尚需紙花蓋果,放上寫有「山盟」(內裝茶葉少許)、「海誓」(內裝食鹽少許)兩個長約二十公分,寬十公分的紅紙包,寄寓愛情專一與白頭偕老之意,送往女家。同時送去「小禮」若干(名曰:柯敬、百子、千孫、正典、副典、宣書、試樁、煮湯、掃地、兜鞋、座位、攔門等十幾個小紅包,約一、二百元)和「請舅帖」(四幅折疊長方形狀,豎寫,正面書:「新舅正席」,二面書:「謹擇某年某月某日午刻敬治杯酌,奉攀」,三面書:「台駕光臨,談笑兼伸,姻誼伏冀」,底面書:「屆期早臨,蓬蓽生輝」,「右啟上」,「大英才尊姻舅某先生」,姻愚弟某某某鞠躬「。
三、迎娶:
男家備彩轎,吹鼓手與媒人前往女家迎接新娘。女家要煮太平面請迎親者吃點心。新娘換洗梳妝後蒙上紅巾,由舅父或長兄抱上轎,意防新娘腳粘走娘家土而把好運帶走。同時,安排若幹人(因妝奩多寡定人數多少)抬嫁妝送親。吉時到,即在祖先牌前燃燭點香,鳴炮送親。此外,女家亦要「小禮」回送男家。「小禮」中與男方相同外,另加試桶、美容、月老、冰人、添丁等五個小包。送親杠上還附吉書有「玉潔」、「冰清」(內裝冰糖少許),「山根」(蕨粉)、「麻林」(芝麻),「豆園」(黃豆)等五個紅紙包(形狀與男方同),意為品德賢淑,男家娶後即可發家添丁子孫滿堂。同時附去「請郎貼」,內容除改動個別字外,與請舅貼基本相同。富戶有以婢女、田地房產契約、金銀首飾陪嫁;中等人家則只陪送少量首飾及被帳衣物箱櫃等;貧窮人家僅陪盆桶、衣箱、鏡台及少量衣物。官僚富紳之家送親隊伍有雙人扛燈籠,雙人吹長號為前導,笙簫鼓樂列隊伴行。
彩轎到達男家,大放喜炮相迎。新娘下轎時,經宣禮官唱念吉祥語後,由伴娘攙扶新娘至廳堂與新郎在堂中雙雙跪拜天地,祖先和祖父母、父母,謂之「拜堂」。爾後新人入新房,新郎新娘飲「交杯酒」。新房中,在新床各處放些糖果花生等,大開房門讓孩童入房哄搶,增添熱鬧氣氛。此時,不論男女老幼均可入新房看新娘,逗新娘,稱「鬧新房」。同時,擇一聰明男童往新馬桶中撒尿(試桶),寓新娘早生貴子之意,被選的男童可從新馬桶中取得一份禮金。新房中點燃的喜燭,照亮通宵,謂之「洞房花燭」,又稱「小登科」。次日,為新婦「廟見日」,晉拜公婆、親屬長輩。受拜者要給「見面禮」。然後,新婦進廚房參拜灶神,謂之「下廚」。婚後三日,新婦偕新婿備禮品返回娘家,參拜岳父母及諸親屬,俗稱「三朝回門」。但於傍晚必須回歸夫家,以示「月不空房」。至此,舊式嫁娶禮儀方告結束。
「五四」運動後,提倡文明結婚,男女舉行結婚儀式時,新娘新郎胸戴紅花,敦請當地名流人士為證婚人,雙方父母為主婚人,說媒者為介紹人,結婚儀式簡單而隆重。不過當時只在一部分知識界與公務人員中盛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頒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法律保護。父母不得包辦或干涉子女的婚姻,更不能買賣婚姻。男女經過自由戀愛,達到法定婚齡,可到政府領取結婚證。有的參加單位舉辦的集體婚禮;有的出外旅行結婚;有的婚事新辦,不辦酒,僅舉行茶點、發喜糖。在農村尚有少數人在嫁女時索取高額聘禮搞買賣婚姻;有的在操辦婚事講排場存在鋪張浪費現象。
此外,還有一種婚姻是男子到女家結婚,並成為女家的家庭成員。謂之「入贅」即「招駙馬」。女方為獨生女,要招男的入門贍養女方父母,這就是「入贅」。女的夫亡子幼,生活無著須招進男的藉以養活全家,這俗稱「上門」。舊社會,對男到女家就婚,認為很不光彩而被人鄙視。解放後,隨著《婚姻法》的貫徹與計劃生育的實行,此類思想已得到初步的扭轉。
喪葬禮儀
一、喪儀
無論男女病逝,先停屍中堂一側,後在中堂正中合棺。凡家有喪事外出者,遇有人問起,答曰:家某「過身」或「過後」或「睡覺了」或「老去了」等稱謂。
(一)停屍:正常情況換完冥衣後只停屍一兩晝夜即合棺,如因遠方子女未趕回或「後頭」未到,只能寄棺(棺蓋不釘死),以便讓子女或「後頭」趕到時見一面後再合棺。
(二)擇穴:(選墓葬地)多由地理先生,有的地方陰陽先生兼之。富豪之家多半生前均已找到「風水」好的地穴,個別的已修好待用。一般人家多在死後請先生算一家人的生庚和死者死時的時辰,確定埋葬的朝向山地,繼而到確定方向的山地尋找適合的地穴。選定後用羅盤定中軸線並插上竹竿標記,待到確定出殯的前一天,由土公和幫工若幹人前往開穴,同時准備好封穴用的磚石等物。
(三)超度:(道場,俗稱做功德)設孝堂、掛輓聯、視經濟條件,可繁可簡,延道念經拜仟做法事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最窮的也要做一夜,多的三五夜不等,時間越長花樣越多。最後,還要轉棺串喪,燒紙船等。吊喪期間,有女兒的尚需設祭壇。小輩在早、中、晚、深夜四次哭喪,請死者用飯和安寢。
二、葬儀
(一)出殯:時間多選卯時(早上六至七時),起棺前,先由孝男孝女祭奠(拜棺)後跪伏在棺廓兩旁,以示陪奠。然後,親友祭奠,全部結束後起棺。一般人家多為八人抬棺(俗稱「八仙」),葬地較遠(五華里以上)者則要另加四人以備途中輪換(因起棺後不得在途中停歇),富家有十六人至三十二人抬者。一般鳴鑼開道,嗩吶前導(集鎮現今則有洋鼓或哀樂前導),再是輓聯(現代加花圈),接著是棺廓,孝子赤腳草鞋,披麻帶孝,腰系草繩,一手執喪棒,一手扶棺。沿途如遇分岔路,孝子則需趕前至岔路跪伏,謂之不讓走錯路。棺後為女親哭送,再是一般男親友隊列,均頭戴白帽,腰扎白帶。沿途凡遇分岔路需燃放鞭炮,謂之「攔路」,與孝子跪伏同義。送葬隊列,除孝子送至墓地外,其餘只至村口即告結束,並按原路線返回吃喪餐,一般均較豐盛,酒過數巡後,喪家的媳婦要到親屬長輩桌跪拜敬酒,到一般親友桌敬酒,以表示感謝。
(二)入土:按選好的時辰入土、封穴、上碑、築供台,再點燭上香焚紙鳴炮,至此安葬完畢。孝子要向在場者賞發「福地」吉利錢,俗稱「滿山紅」。
(三)接風水:發完「滿山紅」後,孝子換上干凈衣鞋,點燃火把,提上「銀袋」(紅布縫成四角翹檐小袋,內裝米蛋)和酒瓶(內裝清水)及風燈等,由嗩吶伴奏返回,沿途邊走邊灑滴酒瓶中水直至到家,鳴炮,放置供桌為止,謂之接引德福返家,俗稱「接風水」。
游春戲
流傳於建甌、建陽、松溪、政和一帶的民間小戲。這種戲於每年春節期間演出,因而得名。
游春戲的演員很少,一般二三人就可演出,最多也只需六七人。演出地點大多在農家的小廳堂里,每家演一兩出小戲,短的每出只有幾分鍾到半小時,長得也不過一個多小時。由於過去人口少,村莊小,從晚上到天亮幾乎家家戶戶都能演過,演完不收戲錢,只要東家饋贈年糕、紅桔、爆米花等節日食物,如果是大村子,每家每戶夜間演完後,還要在白天演一出大本的台戲。
游春戲的劇目不多,反映的內容都比較接近農村的現實生活。如有的描寫妻子苦口婆心地規勸丈夫要戒賭禁嫖,刻苦攻讀和辛勤種田的《十勸夫》;有的反映姐妹們元宵結伴看花燈的《鬧花燈》;有的描寫一對戀人依依難舍的《十送歌》等。內容通俗易懂,淺顯流暢,民歌風味很濃。因此,游春戲可以說是散發著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民戲。
鳥步舞
建陽市崇雒鎮一種民間舞蹈。所謂鳥步舞就是舞者雙腳要模仿鳥類跳躍動作,當地人稱為「雀跳」。根據不同的跳法又可分為「高雀跳步」與「矮雀跳步」,分別模仿不同的鳥類。「高雀跳步」每隊四人,上身赤膊,下身短褲,赤足,頭部束一紅布條,雙手持一紅木棒,舞蹈時,四人先站成四角,然後隨鑼鼓點,雙腳前後交叉同時騰跳前進,按太極曲線變換位置,轉回原處為一遍。「矮雀跳步」也是四人一隊,裝束如「高雀跳步」,但兩手分別持「龍角」與「師鈴」,舞蹈時,蹲如戲曲「矮子步」,但是前進時,也要前後腳交替同時起跳。變化位置如「高雀跳步」。這種舞步的名稱是固有的,鄉民們說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年代已說不清楚。舞隊一般由十二人組成(另有四人作為引導、清理跳舞場地)稱為「十二營軍」。鳥步舞多用於祭神求雨時所跳,故又稱為「鳥步求雨舞」。
❹ 寧都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1、寧都中村儺戲。
寧都中村儺戲在江西寧都的歷史非常悠久,是當地村民每逢過年過節,用來祈福的一種傳統戲曲藝術,它以動作原始優美而著名。中村儺戲被稱為「戲曲活化石」,
表演當中包括禳神祈福、儺戲表演兩部分。既有原始粗獷、熱烈火爆的儺舞跳躍動作,又有戲曲中的唱詞和道白,兼有鑼鼓伴奏,人聲附和等表演形式。
2、青蓮古剎位於江西省寧都縣城西側20公里的蓮花山,原名青蓮寺,僧青蓮(河南人)於西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創建於蓮花山大窩里,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明朝萬曆二十五年,在僧道正主持下,青蓮寺由大窩里遷至現址,後改名青蓮禪寺。
3、永寧寺位於寧都縣城南水口塔旁,始名「永凝寺」,與水口塔同時始建於明萬曆壬辰年間(公元1592年),由黃村郭唐賢捐田八十畝護持,清改名「塔下寺」,後稱永寧寺,現任方丈釋證通。
4、海蓮寺位於縣城繁華路段長庚門,始建於元朝元貞二年丙申(公元1296年),原名「海蓮庵」,也是黃陂廖姓赴寧都趕考的駐地。民國二十六年改為今名「海蓮寺」。
5、金精洞碧虛觀始建於西漢初年,位於城西北五公里處的金精洞,是寧都縣境內歷史最長的道觀。秦末漢初以來,金精山就是道家修煉場所,民女張麗英得異人傳授,在山中修煉,為民除害、為民解除病痛、施醫施葯、造福十方,鄉民為紀念她在金精洞建祠,以香火供養,特別是每逢大旱之年,求雨必驗。
❺ 一方水土一方人,十方嗩吶十片天,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文化
我國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文化差異: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劇種 梆子、秦腔--唱腔高昂 越劇、黃梅戲--唱腔委婉 樂器 吹嗩吶:抬頭瞪眼,慷慨激昂 吹簫:低頭眯眼,餘音繞梁 園林建築 規模宏大,氣勢宏偉,與自然交相輝映 小巧玲瓏,與其水鄉風光融為一體 飲食 麵食(麵粉) 米飯(大米) 故選:D.
❻ 太原市有哪些風景名勝古跡
1、晉祠
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瓮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❼ 武平縣各鄉鎮人口多少
武平縣各鄉鎮人口一共有40.3萬(2019年),下轄14個鎮、2個鄉、1個街道。
武平縣位於福建省龍岩市西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武夷山脈的最南端,龍岩市最西端,東鄰福建省上杭縣,西接江西省尋烏縣、會昌縣,南連廣東省蕉嶺縣、平遠縣,北靠福建省長汀縣,是閩西、粵東、贛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中轉、集散地,素有閩西「金三角」之稱。
武平縣為低山丘陵地區,平均海拔274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溝壑縱橫,山脈連綿,最高峰梁山頂,海拔1538米,西北部多高山,東南部多寬廣的平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長冬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季節分明。年平均氣溫17-19.6度,年降雨量為1450-2200毫米。
具體情況:
1、平川街道:駐城南,轄5個居委會(河東、河西、南門、東城、西城)、5個村(七坊、紅東、西廂、興南、城南)。
2、岩前鎮:駐靈岩,轄16個村(靈岩、大布、將軍、東峰、逕田、上墩、伏虎、三河、洋坑、寧洋、和安、龍井、雙坊、峰貴、澄邦、楊梅)。
3、十方鎮:駐十方,轄19個村(十方、黎明、黎畲、三坑、白土、來福、中和、和平、處明、梅坑、鮮南、丘坑、集賢、葉坑、高梧、彭寨、熊新、樂畲、鮮水)。
4、中山鎮:駐老城,轄11個村(上嶺、上峰、武溪、太平、三聯、老城、新城、城中、陽民、龍濟、卦坑)。
5、中堡鎮:駐朱坊,轄21個村(嶺頭、下村、芳洋、遠富、悅洋、互助、朱坊、中堡、田坑、大績、大坪、羅助、梧地、林坊、朝嶺、章豐、新湖、新化、小嶺、上濟、烏石)。
6、桃溪鎮:駐桃溪,轄15個村(桃溪、新礤、亭頭、田雁、新田、江坑、魯溪、新貢、湘坑、洋畲、湘里、小瀾、新華、新蘭、湘溪)。
7、城廂鎮:駐文溪,轄16個村(堯祿、雲礤、東雲、園丁、南通、始通、靈通、凹坑、汾水、長居、金橋、文溪、磜文、下東、上東、東崗)。
8、萬安鎮:駐下鎮,轄6個村(小密、捷文、賢溪、上鎮、五里、下鎮)。
9、東留鎮:駐大明,轄18個村(大明、蘇湖、桂坑、背寨、蘭畲、龍溪、中坊、大聯、永福、新中、小溪、黃坊、封侯、新聯、新福、大陽、泥洋、南坊)。
10、民主鄉:駐民主,轄6個村(民主、嶺下、高書、高橫、林榮、坪畲)。
11、下壩鄉:駐下壩,轄9個村(下壩、大田、大成、石營、園豐、美溪、露冕、福興、貴揚)。
12、中赤鎮:駐中赤,轄7個村(育平、中赤、上赤、壯畲、萬營、下營、平沿)。
13、象洞鎮:駐聯坊,轄11個村(光彩、洋貝、東寨、官坑、沾洋、聯坊、富嶺、新崗、中段、芹礤、太山)。
14、武東鎮:駐陳埔,轄20個村(陳埔、三峙、張畲、黃埔、新東、教文、美和、六甲、豐田、袁上、東興、上畲、五坊、川坊、四維、安豐、爐坑、遠明、袁田、袁下)。
15、永平鎮:駐帽村,轄15個村(帽村、塔里、中湍、杭背、梁山、瑞湖、田背、恬下、孔下、鉤坑、崗背、唐屋、昭信、朝陽、龍歸礤)。
16、湘店鎮:駐堯山,轄6個村(湘湖、湘洋、三和、七里、店下、堯山)。
17、大禾鎮:駐大禾,轄13個村(大禾、山頭、坪坑、帽布、賢坑、上湖、鄧坑、上梧、源頭、龍坑、湘村、大寨(音譯)、大沛)。
❽ 武平縣的社會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武平升縣後,縣治由武溪里(今中山鄉)遷平川。紹興四年(1134年),使相張浚派官構築土城,周長280步,設永平、南安、人和三門。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縣尹魏侃夫進行修建,僅留2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武籍兵部主事王瓊奏請改築磚城獲准,遣大參劉孟、憲副張雷勘察設計,郡丞黃冕、通守劉淵采磚建築,至十五年(1502年)十月竣工,城垣長736丈,高2丈余,設城垛1530個,窩鋪16處,開迎春、南平、秋成、北高4門,又在東西各開水門,以排洪水。築縣城費用取於武平縣丁糧和上杭河稅。王瓊私人捐助銀八百兩。
明崇禎元年(1628年),知縣巢之梁將城牆加高3尺。清代進行過4次整修,增建窩鋪40處,官房1間。民國24年(1935年),粵軍嚴應魚部駐扎武平時,在城坦周圍加築炮樓十餘處。至1949年,全縣只有5條窄小街道,私人小店近200間,城區面積僅0.6平方公里。
建國後,交通事業迅速發展,舊城牆有礙交通。1951年,開始拆除,至1969年,僅剩下南安門。「大躍進」期間,曾有過改造舊城區規劃,因不切合實際,要求過高,而無法實施。「文化大革命」期間,城區建設處於無政府狀態,建築物參差不齊,公共設施不配套。城區建設雖有發展,但布局零亂。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武平縣城建工作逐步走上正常軌道。1984年制訂縣城建設總體規劃,並著手小區規劃和道路、排水、排污、防洪等分項建設編制工作。1987年城區面積擴大到4平方公里,比舊城擴大6.7倍,有14條街道,其中8條新街,總長7680米,有臨街商店、服務部830家,4至6層新樓逐步增多。此外,還興建平川廣場、人民體育場,各項設施基本齊全。舊城基本被改造,一座新的縣城已初具規模。
2009年第九期舊城改造完成拆遷補償450戶,補償資金1.8億元,安置房已動工建設,安置地完成「三通一平」;閩粵贛邊客家生態文化城進入實施階段,將軍廣場、影劇院、青少年宮等完成規劃設計;法院、平川中心學校、實驗幼兒園、仁濟醫院完成遷建選址;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投入運營,城區機械化定點屠宰場基本建成。完成碧水公園映碧湖建設及南門大橋除險加固,新建豐平路、育才路(一期)。完成岩前、象洞等12個鄉(鎮)集鎮總規修編,規劃實施蛟湖開發、十方商業一條街、岩前產權式酒店等88個集鎮建設項目,中堡、武東、大禾及56個村「家園清潔行動」通過省級驗收,十方鎮被確定為市中心鎮建設試點;60個「一村一品」示範村、10個村莊整理試點村、10個綜合示範村初步建成各具特色的新農村樣板典型。 民國24年(1935年),武平縣政府創辦苗圃,劃縣城東門外先農廟(今縣印刷廠一帶)附近荒山500餘畝,租用民田9畝為基地,從事路樹培育,作為全縣的公有示範林區。民國29年,改苗圃為縣農場,為全縣農村生產科技機構。民國32年,改為「農業推廣所」,設技術推廣員、助理員各2名,從事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等農林技術工作。旋因時局動盪、物價暴漲、經費拮據,業務難以開展,職工紛紛離任,基地荒棄。
建國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科技事業。50年代初,大力推行水稻品種改良和耕作制度改革。1957年成立武平縣科學技術普及協會。1960年2月設武平縣科學技術委員會,並召開第一次科學研究技術革新代表大會,全縣掀起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雖然由於一哄而起,脫離實際,效果很差,但在破除迷信、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方面起過一定作用,在技術革新方面也有一些進步。
「文化大革命」初期,科技機構受沖擊,科技人員受批鬥,科技事業受到嚴重損失。1975年7月復設科技機構,並逐步開展科技活動,普遍建立農村「四級農科網」,大力推廣水稻矮桿良種和先進的栽培、植保技術;工業方面,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普遍獲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學大會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在縣內逐步貫徹執行,促進了科學技術事業的迅速發展。通過技術職稱評定和頒發科技成果獎,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科學研究和科普活動日趨活躍。在林產化工、機械製造、立體農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1978年至1987年,有17個科技項目(次)獲得省、地的科技成果(進步)獎。林產化工廠生產的「帆船牌」松香,兩次獲得國家產品質量銀質獎,行銷日本和歐美等國。汽車配件廠生產的「平川牌」硼鐵汽車缸套評為省優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
1987年,全縣有在職科技人員3582餘人,其中取得中級技術職稱96人、初級技術職稱871人(不含在縣外工作的),初步形成一支多層次、多專業的科技隊伍。
2009年,科技創新步伐加快,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縣。利用「6·18」對接項目成果86項。投入6019萬元實施22所中小學、幼兒園遷建或改擴建工程。武平一中學生方洋以總分678(658+20)分獲全省文科投檔分狀元,武平一中學生程美華以總分720分獲全省理科原始分狀元。投入1200萬元新建縣醫院病房大樓,投入1056萬元實施縣中醫院遷建工程,投入350萬元實施鄉(鎮)衛生院建設。開工建設海西中山百家姓博物園。投入900萬元建成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55個光華圖書閱覽室、23個農家書屋。《梁野神韻》在市文化周活動中獲得八個獎項,是獲獎最多的縣份;《走出圍屋》劇目在省二十四屆戲劇節中獲得四個獎項。在市第十三屆運動會上獲得金牌59枚、銀牌38枚、銅牌20枚。保持省「優質服務先進縣」榮譽。城區數字電視轉換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成2所鄉(鎮)敬老院。完成新一輪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大綱修編,並通過省國土廳批准。 綜合通信能力不斷提高,程式控制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移動通信已覆蓋全縣各地,網路通訊迅猛發展;截止2008年,有水電裝機容量10萬千瓦,由三條110千伏輸變電線路,3座110千伏和9座35千伏變電站構成的獨立電網,既可並入省網運行,又可自行對外供電。2009年興建一座220千伏的變電站。城鎮化進程加快,山水園林式風景城市已初具規模,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武平縣客運中心——商貿城建設工程位於平川鎮青雲山岩子門地段309省道旁,北面為正處於施工階段的城市主幹道。該工程總投資約2.2億元,用地面積10萬平方米(150畝),其中:商貿城佔地6.67萬平方米(100畝),分二期規劃建設,一期佔地4萬平方米(60畝),二期佔地2.67萬平方米(40畝);客運站佔地3.34萬平方米(50畝),2009年4月動工建設,2010年6月前完成客運站房建設,10月正式投入使用。
武平縣文博園是武平縣重點項目,它將成為閩粵贛邊的文化寶庫和工作品牌、武平對外以及閩粵贛邊文博交流中心、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閩粵贛邊文化藝術收藏品的交流集散地,是武平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
文博園一期工程主體建築面積6366平方米,總投資約3000萬元,2009年1月1日舉行隆重的開工典禮。各館具有自身特色,又有機融為一體。二期工程擬建劉亞樓將軍廣場。武平文博園計劃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後將集兩岸客家藝術博物館、中央蘇區博物館、武平歷史博物館、劉亞樓紀念館、知青館、名人館等為一體的全縣綜合性、標志性文化設施的仿古博物館群建築。
❾ 關於地名的傳說
1、陳婆渡
傳說宋代以前陳婆渡這兒有一條九曲江,與江、海直通,潮激鹵浸,滿目荒涼。後來一對姓陳的漁民夫婦來到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在三江口邊搭了一個茅草棚,以捕魚為生,成為這里的第一戶人家。老漢夫婦在前江北岸搭起埠頭,人稱陳埠頭。
有時見行人對河犯愁,陳婆就用自家小漁船為人免費擺渡。老漢去世後,陳婆就不再捕魚,正式設渡方便行人。陳婆生前最大願望就是造一座橋,可惜一直未成。死後當地人為紀念她,募款建橋,並把此地命名為「陳婆渡」,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2、吉林
古林舊稱黃公林,相傳是為紀念夏黃公而名。夏黃公就是黃石公,史傳為鄞地之人。黃石公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曾指點張良兵法,為考驗張良品行,讓張良在圯橋上替他三次拾履,最後才授以《太公兵法》,成就張良一番偉業。
3、公主墳
公主墳位於復興門外大街街心花園中。據載,該墳埋葬的並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順治皇帝母親的義女——孔四貞。其父叫孔有德,漢人,立下赫赫戰功,順治皇帝視他為開國良將。順治九年,孔有德南征柳州,陣亡。孝庄皇後將孔四貞認定為自己的義女,留在宮中撫養,封她為和碩公主。
孔四貞自幼善騎射,通武藝,特賜繼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後嫁內務大臣孫延齡,並同往廣西節制軍務。孫後投靠吳三桂背叛清廷。孔四貞堅決反對孫、吳的叛逆行為,率兵討伐,平息雲南叛亂,康熙帝召她回京,並為她賜封王爵,成為清朝的一代女王。
孔四貞逝世後,清廷以隆重的葬禮相待,將她埋葬於此,並稱之為「公主墳」。
4、蘇州街
清朝的乾隆皇帝喜好外出巡防,有一次他帶著自己的母親一起去了。此行是去蘇州,這也是皇太後第一次游訪江南,大開眼界。回到皇宮後仍然對江南的美麗風景念念不忘,但由於年事已高,不能經常出遊。
乾隆皇帝事母至孝,於是決定將從萬壽寺一直到海淀鎮的沿線大興土木,建成了一條長達數十里的蘇式商業街,俗稱蘇州街。
這條街道不僅修建得象蘇州的街道,而且裡面的買賣人也是乾隆皇帝從姑蘇城中挑選出來的,可謂原汁原味。很可惜的是,這條街道在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的時候被焚毀,此後就名存實亡了。
5、蘋果園
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太監比較得寵,攬到了很多私房錢,他於是在京西買了一大塊地,種植各種瓜果。但可能由於水土的問題,這里只有蘋果長得最好,於是他吩咐只種蘋果。
就這樣,京西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蘋果園。後來這里的蘋果樹被砍掉改成了農田,但這個地名卻已經叫開,沒有改變。
❿ 「十方叢林」是什麼意思
全真道教十方叢林之規制
十方叢林內的執事有:方丈、監院、客堂、寮房,庫房,賬房、經堂、典造、十方堂(亦名雲水堂)、號房(亦名迎賓)。客、寮、庫、賬、經、典、堂、號,名為八大執事客寮庫賬,為內執事,經典堂號,為外執事。設備有:鍾、鼓、鍾板、梆點:經壇設備,法器有:擊子,魚,鈴、磐、鍾、鼓、鐃、鈸、鐺、鑔。法衣有:高功衣,班、監院衣,侍者衣、朝簡(即笏板)。高功用象牙朝簡,經師用木朝簡,監院用象牙朝簡,客寮木簡。有的叢林有方丈,有的叢林沒有方丈。全真道教十方叢林都有監院。監院由全真道眾投票選舉,在選舉以前,大家研究討論,看誰能夠當監院。監院要有文化,要道德品質好,有辦事能力。決定選舉投票日,道眾排隊整齊一一投票,票箱兩旁站兩人。一是知客,一是巡寮,看守票箱不許投雙票,將票投完後,客寮兩家共同打開票箱數票,看誰票多誰就當監院,有的人不願意當監院,看是真是假,真的不願意當,再推選第二票,要是第一名謙讓,道眾知道是謙讓,大家都擁護他當監院,便當時把監院請到監院寮居住。監院床鋪被褥都是公的。看一個好日子決定監院昇座,請經師在大殿誦經拜懺,監院親自到大殿拈香。大廚房做混元素菜,普通供養。
監院昇座以後,招集全體道眾開會,監院說:「我弟子德行淺薄,不足以當監院,大家相信推選我當監院,我盡自己的能力,還要大家同心同德地協助,把叢林事情辦好」。道眾鼓掌齊鳴稱贊。監院勞動每日半天。
八大執事:客堂管理文案外事:客堂有督管一名,總理一名,知客有時多,有時少,不一定。知客最少也要有兩名。知客每天有值班表,知客多了每天值班兩人,知客少了每天值班一人。督管、總理、知客勞動半坡、就是勞動半天。寫文件呈公事,或出外辦事免坡。
寮房管理總務生產事:寮房有巡照一名,糾察一名,巡寮有時多有時少,最少也得有四名、寮房有值班表,每天看寮應事兩人。帶坡幹活兩人,帶一天坡,第二天休息一天。寮房所管理的事情很多,買、賣,巡察各寮的事情,審問事情,解決問題,轉單,催單,農業等。解放前四季發衣單錢。單錢分為三等。解放後都是按工資分。
叢林內每年冬季設兩個學,一是講學;一是韻學,講學由客堂設備,請督講講學。所講的有:《陰符經》、《道德經》、《文始經》、《南華經》、《沖虛經》、譚子《化書》、早晚功 課經、《參同契》、《悟真篇》等。韻學由寮房設備,請高功教學,十方經韻大小七十二條,四錘鼓,七星鼓,風雷雨鼓。罡斗,科儀,經壇所敲的法器等。上學都是自願。
庫房的執事,名曰:庫頭。管理米、面、油、鹽、醬、醋、調和食品、糖、果一切吃的生活用品,負責裝果盒,果盤、備供果等。大廚房典造為執事,主管造生活飲食。大廚房散單執事多,有飯頭、菜頭、雜務、貼寮幾人。
賬房,名曰:會計。管理出入賬目,農歷每月初四日晚,在客堂算一次大賬,一名知客坐在會計身邊念賬,不明白的地方會計指點,三名知客打算盤算賬,監院、客寮所有的執事都在聽賬,誰有手續注意聽,不對賬就說話,對賬就不言語,把賬算完。庫頭早准備好果盤,道知隨、俗知隨共同擺好果茶,大家吃完果茶各回各寮休息。
經堂:高功一名,經師有時多,有時少,上殿念經七人或九人,一人敲鼓和懺鍾,一人打木魚和引磐,一人搖鈴子、敲小磐,一人打鐃,一人打鈸,一人敲鐺子,一人敲鑔子。書記備疏表文。
大殿、有大殿主,管理大殿經壇,燒香上供、上表叩頭,敲大磬,敲燒香鼓,代殿念經,清理衛生,代理環堂主開靜止靜,掛板經師上殿,代理堂頭上供出食念供養咒,代理號房掛單,掛號、消號。初一、十五給各小殿發香蠟紙表。
十方堂,亦名(雲水堂)。十方堂有堂主,十方堂主管掛單的道士,送大號到大廚房拜禮灶神,送號條於客堂,進木號牌於寮房;安置床鋪,經理掛單道士休息。掛單小號自己到大廚房朝禮灶社,不用堂主去送。
號房,亦名迎賓,號房管理掛單。道士在小廟出家三年,這三年內蓄頭發,學經、學道教規矩,學做飯,燒香,打掃衛生,見活都干。三年滿了,頭發也蓄長了,本師父再請一名冠巾師,一名梳發師,念經上錶冠巾,徒弟冠了巾,就可以到叢林掛單居住。道士走到叢林里掛單,先到廟院內把單行放下,衣冠整齊,在大殿前朝上三禮,朝禮以畢,再到號房門外站定叫一聲:「號房老爺慈悲」,叫一兩聲停一會,候號房穿上大掛子衣冠整齊,再叫一聲:「號房老爺慈悲」。號房應聲說:「慈悲請進」,再進號房門。走進號房門內先給神像朝三禮,再說:「頂禮號房老爺」,號房說一禮,就一禮,號房不言語,就朝三禮,轉過身再向號房稽首畢,站在棹子一邊,號房盛一盅水放在棹子上說:「坐下請喝水」,自己坐在棹子一邊,不能喝水,這是個禮節。號房提起筆問:「你老仙派」,答:「龍門派」。號房寫在牌子上。問:「你老仙姓」?答:「稱不起仙姓,俗家姓×」。問:「上下」答:「弟子叫××」。問:「仙壽」,答:「不敢稱仙壽.今年××歲」 問:「仙鄉」?答「不敢稱仙鄉,×省×處人」。問:「寶常住」?答:「小廟在××處」。問:「師祖」?答:「×××」:問:「師父」?答:「師父×××」。
號房將號牌,號單寫完。號房說:「請你老背經。」答:「請提」。號房提:「道德通玄靜,」接「真常守太清」,將龍門派背誦完。號房再提:「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接下句。「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或者背完正誦之時,號房又提上句,接下句。早晚功課提到哪裡,背誦到哪裡.上下提,上下接著背誦,以不提為止。將經背誦完。號房將號牌,號單遞交說:「請你老到客堂去」。拿上號牌、號單向號房稽首敬禮。來到客堂門外叫一聲「知客老爺慈悲」,知客應聲「慈悲請進」。走進客堂,將號牌、號單放在棹子上,客堂內沒有神像,看掛畫或花瓶叩頭三禮,再說「頂禮知客老爺」。知客說一禮,就一禮,轉過身向知客稽首,知客說:「請坐」。一齊坐下。知客看號牌號單,說幾句話,知客說:「清你老背經」。先背誦宗派,早晚功課由知客上下提,提上句,接下句,提到哪裡,都很熟悉。知客說:「送單。(知客把號單留下)」向知客稽首跟道知隨一同到十方堂。知隨說:「堂主老爺大號一單」。把牌,交給堂主。知隨說:「朝上三禮,頂禮堂主老爺」。堂主說一禮,就一禮,轉過身向堂主,知隨共同稽首施禮。知隨回本寮,堂主代領掛單人到大廚房拜禮灶神,到大廚房堂主說:「朝上三禮,頂禮典造老爺,大眾老爺普通三禮」。典造說一禮,就一禮,向大眾一一稽首禮畢,回十方堂。堂主將號牌送交寮房,堂主回到十方堂幫掛單道士安好床鋪休息。晚飯後客寮研究好轉單安置,第二天早開靜後,一名巡寮提上馬燈到十方堂說:「某某人衣冠整齊,朝上三禮,頂禮堂主老爺」。堂主說一禮,就一禮,夾上包袱跟巡寮到大廚房,朝禮和以前一樣。巡寮說:「轉你老貼案」。共同稽首完畢。凡是大號都得先住犬廚房,以後看人的才幹、再作安排。和尚掛單住三天,過麥芒可以多住幾天。道士掛單住在十方堂不轉單,日子多少都沒有單錢。在家道士不許掛單。有些在家道士想在叢林住幾天參觀,可以借單,三天五天都行。
保單。出家道士在小廟日子不久,廟上生活無給,頭發不長,宗派經典規矩都沒學會,本師叫徒弟去住叢林,他師父叢林有熟人,或是師兄弟,或道朋,徒弟帶上包巾穿上大褂子,來到叢林找到熟人說明原因,熟人請典造出來保單向客寮號房聯系好,朝禮,說:宗派、小廟地名,三代歲數,都由熟人說。掛單道士不背宗派、經誥,號房寫好號牌、號單,保單人拿上到客堂,知客看遍交給保單人到十方堂交堂主,保單人把掛單人領上拜禮灶神,這才算完事。
全真道數十方叢林設備有:大鍾、大鼓、鍾板、梆點,巡寮板、夜巡板。這都用在早晚開靜、止靜,報鍾板又用在燒香接磬上殿念經。梆點用在開飯上供。要沒有這些設備就稱不起是叢林。
開靜:早起夜巡敲過五更板,道眾都在起床,一名巡寮環堂主,鍾頭、鼓頭都衣冠整齊站在鍾、鼓、鍾板前等候開靜,夜巡打催板開靜,當、當、當當當。意思是:大眾,快起來。先慢後快。在院子轉一圈,到大殿前站定和巡寮一齊鞠躬畢,敲板起三下,再敲七星三翻,再敲四下交巡寮板,巡寮接板三下敲七星三翻落四交環堂主,環堂主敲完板自己交報鍾,報鍾起三七星落四交大鍾,大鍾接三下停一會,先敲緊十三,後敲慢十四,緊慢三翻共八十一鍾,再敲四下交大鼓,大鼓是風雷雨的敲法,敲完鼓交磬,敲三下磬結束。大鼓敲完,環堂主先掛一板,再掛二板,各殿點燃燒香,候經師上殿齊備,環堂主再掛三板經師敲鼓,大殿主敲大磬三下,各小殿接磬由東轉西,一一敲完,大殿上經師敲鼓各執朝簡叩頭三禮,跪下誦經。早晚誦經規矩一樣。早課上完,經師下殿,大廚房盛好供飯,點三柱香先給灶神爐一柱香,兩柱香放在供盤上。典造敲梆三下,堂頭請供到大齋堂。一柱香燒齋堂神爐,一柱香燒孤魂香爐。堂頭叩完頭,敲磬三下,點造用梆接磬,敲梆三翻交點(點亦名雲板),點敲三翻七星,打四下交引磬,一名經師敲引磬念供養咒,滿齋堂道眾隨經師一齊念供,念完供養咒堂頭書出食,左手三山訣,右手劍訣化食,早起水化,中午火化,_都用金光諱蓋之。出食完經師念結齋,各發誠心……,道眾隨念,念完堂頭回供,大家開飯,環堂主掛一板就算完事。中午十一點環堂主掛二板,各殿燒香,經師上殿念《三官經》,經念完經師下殿,堂頭上供和早起一樣,晚不上供,吃飯隨便,晚飯後止靜,先敲大鼓,鼓敲完交大鍾,晚鍾接敲三下,停一會,先敲慢十四,後敲緊十三,各敲三翻共八十一下,再敲四下交報鍾,報鍾完交寮板,寮板敲完在院子轉一圈,到大殿前七星板敲完交夜巡板,夜巡接板七星敲完在院子轉,先打一板,九點鍾打二板為息燈板。子時三板,下兩點四板,五板起床,打催板開靜。每日開靜,止靜、上殿、上供都一樣。戊日不燒香誦經,不敲鍾鼓,開靜,止靜敲木板。
三元、五臘、四立、二至、初一、十五、諸真聖誕,經師上殿,都有疏文,出壇,祝壽有高功,高功上表步三寶罡,監院拈香,客寮陪同監院穿法衣跪殿。不上高功,監院一人拈香。平常每日早晚經師上殿,或殿主代殿,都是一名知客拈香。三十晚和初一早監院拈香。諸真誕辰初一、十五祝壽出壇轉天尊。先一天,客堂寫出名單給高功,經師殿主書記都要通知到。監院拈香、知客拈香叩頭都要虔誠,經師念經才能虔誠,道眾跪殿都可誠心。三元、五臘、四立、二至、初一、十五諸神聖誕中午皇經有疏文。初三、二十七庚申、甲子日晚拜斗念斗經,都有疏文。臘月二十五日子時接玉皇駕出壇轉天尊上大表。臘月三十日晚出壇轉天尊,正月初一日早子時上殿念經上大表出壇轉天尊,經壇結束後,迎喜神,迎完喜神拜年。正月初一至初九日為上九會,早課,吃過早飯念《皇經》及疏文,中午《三官經》,午後拜《皇懺》;晚課,這九天內由小廚房做好飯菜,經師、書記、殿主同餐,一名知客陪同,由道知隨和俗知隨擺飯菜。初九日早上大表,下午皇懺拜完結束。九月初一至初九日為九皇會,三十晚、初一早出壇轉天尊,誦經早課,中午念《皇經》《三官經》,午後《皇懺》晚課。晚飯過念《斗經》拜斗,《皇經》、《斗經》都有疏文。
三、六、九日晚拜大梵斗,拜大梵斗下殿後,大約就是半夜子時,廚房設有飯菜。初九日早上大表祝壽,不出壇。初九日晚大梵斗拜完結束。
十方叢林監院當的好,過了三年要求退院,道眾挽留。監院當的不好,要求退院不留。監院有病公費醫葯,監院羽化了裝好柏木棺材,放在空房子內。待選舉監院,新監院升座後,由監院安排,請經師在大殿念經三天,書記備表文,生天寶籙靈符等,揚幡掛榜,第三天下午送靈埋葬,晚飯後放焰口,放焰口經師吃完飯結束。 道士有了病派人侍候,醫葯公費。道士羽化了,不論老少葬禮一樣,裝棺材,下午送靈,晚飯後放焰口。每年清明節,七月十五日下午上墳燒紙,經師誦經給孤魂灑食。晚飯後攝召放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