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康里文化名村有哪些

康里文化名村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19 23:27:49

⑴ 有一個元代書法家naonao(各2聲),怎麼寫

你好,你所問的元代書法家全名叫做康里巎巎。
其人簡介:
康里巎巎,元成宗元貞元年-元順帝至正五年(1295——1345),享年51歲,中國元代書法家。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累叟。西域康里部色目(元代屬欽察汗國,今屬哈薩克)人。曾任禮部尚書、奎章閣大學士。博通群書,擅楷、行、草等書體,師法虞世南、王羲之,善以懸腕作書,行筆迅急,筆法遒媚,轉折圓動,自《李白詩卷》(部分)成風格。有墨跡《顏魯公述張旭筆法記卷》、《謫龍說卷》、《漁父辭冊》、《柳宗元梓人傳》、《臨十七帖》、《李白詩卷》等傳世。
康里巎巎曾任禮部尚書、奎章閣大學士,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以書名世。幼年時在皇家圖書館受過充分的漢文化教育,後來做過文宗和順帝的老師。他是個廉潔、正直的大臣。子山書正書學虞世南、鍾繇,行草宗羲獻。草書猶得鍾王筆意,勁圓毫雄,極具個人特性。其學書極其用功,傳雲可以「日寫三萬字」三倍於松雪道人之「日書萬字」,的確令人驚嘆!《元史·本傳》雲:「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啻金玉。」書與趙孟頫、鮮於樞、鄧文原齊名,世稱「北巎南趙」。
康里即漢代的高車國。其祖父燕真服侍元世祖忽必烈,征戰有功,受到重用。父不忽木官至平章政事,為元世祖、元成宗朝的名臣,對漢文化領悟頗深。康里巎巎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博通群書。任秘書監丞、禮部尚書、監群書內司、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等職。不但親覽元內府的書畫收藏,而且直接參與元朝文化制度的規劃。他在推動民族文化交流,促進蒙古統治者漢化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康里巎巎的字既有很深的功力,又有勁健清新、純凈灑脫的神韻。從王字起家,又吸收醉素、張顛的狂放,孫過庭《書譜》的俊秀,形成個人風格:行筆迅捷,線條極為流暢,字形較長,風姿疏展挺拔。自謂一日可寫一萬字,未嘗以力倦而輟筆。流暢是一種特殊的美,流暢而不浮滑,更顯出康字的深厚功底。
康里巎巎博通群書,擅楷、行、草等書體,師法虞世南、王羲之,善以懸腕作書,行筆迅急,筆法遒媚,轉折圓動,自《李白詩卷》成風格。他是個廉潔、正直的大臣,字也寫得爽利乾脆,用筆速度較快,往往在最後一筆用力一挑、或一頓,這樣難免顯得有些刻露-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他的正書師法虞世南,行草書由懷素上追鍾繇,王羲之,並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當時趨趙孟頫嫵媚書風的情況下,能創自己的藝術道路。明代解縉說:「子山書如雄劍倚天,長虹駕海。」 康里夔夔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傑出書法家特立於書壇,留下的墨跡不多,有行草書《唐元縝行宮詩》,轉折圓勁。其《漁夫辭冊》、《草書述筆法》確有唐晉風度。所寫的李白《古風第十九首》詩,字體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筆法。

⑵ 屏南端午節特殊習俗

屏南端午節特殊習俗:

端午屏南(代溪·康里)民俗文化節在寧德市屏南縣代溪鎮康里村舉辦。活動以端午祭祀為主線,貫穿印端午、舞端午、祭端午、畫端午、包端午、賽端午、食端午、購端午、演端午、走端午等十多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向世人展示康里端午傳統的祭祀方法和獨特風俗。

康里,古稱長安,後改翠峰,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地。在這偏僻的大山裡,仍保留著粽祭等較為傳統的端午節習俗,被該縣列為十大傳統節日之一。

此次「粽情康里·古楚盛薈」端午民俗文化節由屏南縣委宣傳部、旅遊管委會、文體新局、代溪鎮聯合主辦,康里村兩委承辦。活動旨在傳承古老習俗,弘揚民俗文化,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助力當地「文創」事業繁榮發展。

1、 獨特「旱地龍舟」 ——沒有大河照樣賽龍舟

端午節,各地紛紛舉辦民俗文化活動,最主要的一個項目就是賽龍舟,而在屏南康里村,一個位於高山半坡上的小山村,這兒沒有寬闊平緩的水面,哪怕一條可以淌水的溪流也很稀罕,可當地村民卻照樣每年舉行劃龍舟比賽,據說該比賽已經有三百多年傳統了。原來,他們劃的不是尋常的龍舟,而是經過改造創新的「旱地龍舟」。

說來簡單,就是康里先祖創造性地給龍舟安了四個滑輪,再用木棍代替船槳在地上一撐,龍舟就前進了,其餘形態與傳統龍舟無異,在村民集體配合下,速度還不慢呢!

3、 奏古樂誦《離騷》 ——原汁原味的祭祀典禮

村民老鄭告訴記者,康里建村600餘年,至今仍保留著較為原始祭祀方法。俗傳五月初五是閩王王審知忌日,舊福州府所屬各縣或其他府部分縣都改為五月初四祭祀屈原,俗稱「月四節」,所以康里的端午祭祀亦定於五月初四中午舉行。

當天上午11時,由八仙、書童、道士等數個方陣組成的祭祀隊伍在廣場集中,他們有的護送屈原神像,有的持幡旗、揮龍旗,有的奏古樂、誦《離騷》。隨後隊伍沿舊村、鄭氏大宗祠、門閭,行至祭祀台。待祭品擺上,祭祀正式開始。

4、 看「碰轎」觀曲藝 ——粽情康里古楚民俗

當天上午,走進康里村,只見廣場長龍飛舞,鼓樂齊鳴,迎在村口的長輩們正忙著給來賓及遊客點吉祥雄黃印,同時敬鳳凰艾茶(蛋茶);巷道內,家家插艾蒿,戶戶掛菖蒲,處處洋溢著濃厚的端午氣息。

突然,在廣場前,兩隊迎親隊伍「狹路相逢」,互不相讓。原來,這是村民在表演還原當地傳統習俗「碰轎子」:先是雙方在「獨木橋」上因交通擁堵導致「矛盾升級」,後經過雙方長者溝通協商,兩隊迎親隊伍互相禮讓,最終雙方順利通過。

活動期間,村中還設置了塗鴉牆,讓來賓、遊客創作以端午習俗與民俗事項為表現內容的即興繪畫。還舉辦包粽子、編百索飾物、品美食、觀曲藝等豐富多樣的現場互動活動,讓遊客樂不思蜀,親身體驗、感受康里端午民俗活動的獨特魅力。

⑶ 元朝的書法成就是什麼

元代書法

自從成吉思汗統一了各蒙古部落以來,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橫掃亞歐大陸,先後滅西夏、金,和南宋,最後統一了整個中國。統一之後,元朝的統治深知:在馬上得天下,未必能在馬上治天下,所以十分注意文藝教化。重開科舉制度,廣泛選拔人才;復興儒學;同時也大興宗教,各種宗教信仰在這個時代同時並存。這些, 對當時的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天下太平了,蒙古族的統治者也開始熱愛舞文弄墨。元仁宗圖帖睦爾建立了奎章閣--專門的書畫鑒藏機構,請侍臣為他鑒定書畫,象我們後面所要提到的書畫家,如柯九思、虞集等人就曾任奎章閣學士;另一方面,漢族知識分子在少數民族的統治下,多少感到壓抑不適,更加傾心民族文化。這樣,書法藝術非但沒有凋落,而是繼續滾滾向前發展。

一. 溫雅平正、復古求新的元初書法
書法發展到南宋,因為延續北宋以來「尚意」書風的余響——熱衷於表現書法家自己的胸中意氣而忽視技法——而南宋書法家一方面沒有北宋書法家那樣的才情,又沒有深厚的技法功底,因此南宋書法漸漸地走上末路 。這時候,元代書壇巨匠趙孟頫高舉起「復古」的旗幟,主張學書法應該避開唐宋,要向更遠的晉朝書法大師學習,並身體力行地施行。最終,趙孟頫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世孫。這是個復雜的人物。他是宋朝皇室的後代,卻做著異族朝廷的官,雖然地位很高,實際並不受重視,心裡很苦悶,只是一味地吟詩作畫。他是中國文藝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的蘇東坡、清朝的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並論。除書法外,他還擅長繪畫,精通文學,通曉音律,熟諳道釋。是他,最先將「詩、書、畫」三絕合為一體。不僅如此,他的家族中也出了不少藝術名人:他的妻子管道升、他的兒子趙雍都精通書畫,他的外甥王蒙是著名的「元四家」之一。
趙孟頫的書法,成就最高的是楷書和行書。傳世的楷書名作有《膽巴碑》、《湖州妙嚴寺記》、《仇鍔碑》等;小楷有《汲黯傳》等;行書作品不少,如《洛神賦卷》、《赤壁二賦帖》、《定武蘭亭十三跋》等。他作品最主要的特點,無論楷書還是行書,都很工整,四平八穩。溫和、典雅是他書法的主要特色。雖然他對晉人書法下過很深的工夫,但晉人書法中精妙的用筆,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體現;或者說,他將晉人筆法的精微之處大大加以簡化了。盡管如此,他的作品總是洋溢著一種高貴、典雅的氣息。這完全是他深厚的學問、修養所致。
他的書法成就和觀念,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人。不僅同時代的一些名家如鄧文原、鮮於樞紛紛以他為榜樣,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清代的劉墉、乾隆帝也從中汲取了不少營養。整個元朝書法,幾乎都籠罩在趙孟頫的庇蔭之中。可以說,他是個上承晉唐,下啟明清的一個重要的橋梁式人物。他是繼王羲之、顏真卿之後再中國書法史上第三個影響深遠的大師。

◆ 元初另一位書法名家是鮮於樞(1257——1302),一種說法是(1256——1301)。字伯機,號困學民、直案老人、直奇老人、虎林隱吏等。河北漁陽人(今天津薊縣),居住在杭州。與趙孟頫有「南趙北鮮「之稱。他的書法成就,主要在於行草。草書學懷素並能自出新意。他的執筆方法很有特點,使用獨特的回腕法;喜歡用狼毫,寫字強調骨力。的確,他的行草書骨力勁健,真力飽滿。行筆瀟灑自然。趙孟頫對他很推崇,說:「我當年同伯機兄一塊學草書,伯機超過我太多了,極力追趕也趕不上。現在伯機死了,大家都說我書法寫的好,不過是在沒有佛的地方稱尊罷了。」如果說趙孟頫的字骨少肉多的話,那麽,他的字骨多肉少。雖然他學的是唐朝人懷素,但他的字里,更多的是元朝人的東西:無論是筆法的豐富性,還是節奏的復雜性,都比懷素有所簡化。這一點大概是元朝書法共有的特徵吧。
他的代表作,有《王安石雜詩卷》、《進學解卷》、《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卷》、《蘇軾海棠詩卷》等。與趙孟頫、鮮於樞並稱為「元初三大家」的是鄧文原
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匪石,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元史》上說他是一個廉潔的官吏。書法風格,尤其是行書,很象趙孟頫。章草很有個人特色,與古人皇象、索靖的質朴相比,他更流利矯健。代表作有《臨急就章卷》等。
柯九思、虞集、揭傒斯都曾在奎章閣任職,從事鑒定書畫的工作,不僅對書畫有極高的鑒賞力,書法也都稱雄一時。柯九思書法學歐陽詢,結構緊密、姿態峭拔,有時還有寫經體、漢簡體的筆觸,顯得很有古意。代表作有《獨孤僧本蘭亭帖跋》等。

二. 元中後期書法的變奏

元代中期以後,江南爆發了農民軍起義,還有關於帝位的宮廷斗爭,社會開始不太平了。這些,對藝術家的創作心態、書法面目都有極大的影響。象楊維楨的粗頭亂服,倪瓚的尖峭冷逸,都可以看作是對當時時局的曲折反映。

◆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會稽人(今浙江紹興)。他生活在元末大亂之際,浪跡在山水之間,行為放盪,與陸居仁、錢惟善被稱為「元末三高士」。他的書法取法很高,來源於漢晉,對索靖的章草很有領悟,而且能將章草、隸書、行書的筆意熔於一爐,並加以發揮。他的字,粗看東倒西歪、雜亂無章,實際骨力雄健、汪洋恣肆。如果說把趙孟頫比作優美的代表,那他則是壯美的典範。書法的抒情性在他這里得到充分的張揚。這從他的作品《遊仙唱和詩冊》,《真鏡庵募緣疏卷》可以看出。
大畫家吳鎮、倪瓚也可以說是這個系統的代表。

◆ 吳鎮(1280——1354),字仲奎,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他的草書很有成就,用墨濕潤秀逸,筆調輕盈瀟灑,獨樹一幟。
倪瓚的楷書下筆尖峭,速度悠緩,有一種漫不經心的閑散情調,冷冷的、幽幽的,好象不食人間煙火——典型的隱士形象。他們的作品大多題在畫上,更是相得益彰。元亡後入明朝做官的危素書法也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少數民族書法家,如元初的耶律楚材,中後期的康里巎兩人。

◆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是遼代的宗室,是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也是元初推行漢文化的中堅人物。如果說趙孟頫等人是受晉唐書法影響,那麽,他的字主要受惠於離他不遠的宋人:點畫比較粗率、缺少文人氣,倒也表現了蒙古人縱橫草原的豪情。

◆ 康里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色目康里部人,幼年時在皇家圖書館受過充分的漢文化教育,後來做過文宗和順帝的老師。他是個廉潔、正直的大臣,字也寫得爽利乾脆,用筆速度較快,往往在最後一筆用力一挑、或一頓,這樣難免顯得有些刻露——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謫龍說卷》、《李白試卷》、《述筆法卷》等。

縱觀元代的書法,大致有如下特點:
主張復古。以趙孟頫為首的書法家,認為書法應該學宋以前的東西,宋代書法已經走上了窮途末路,不值得效法。因此,元代書法一直籠罩在晉唐古法之下,沒有重大進展。倒是元末的書法家能夠放開胸襟,寫自己之想寫,發自己之想發,為明代草書大家的出現開辟了新聲。
漢民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也是此時書法的特徵之一。 元朝統治者以武力征服了漢人,而在文化上被同化、被反征服,之後相互交融。少數民族書法家有遼代的耶律楚材,蒙古的文宗、順帝,還有色目人康里巎。元朝政府還設置了奎章閣等文化機構,這些,對書法的發展無一有著很大的作用。
書體的全面復興與「詩、書、畫」的結合。元代書法家在重視復古的同時,還重視各種書體的修養。趙孟頫就是個典型代表——只要看看他的《六體千字文》就知道了。象章草,自從魏晉以後就很少人寫了,而元代卻出了一大批章草高手。至於篆書和隸書,水平倒不是很高——即使是趙孟頫。但他們畢竟做出了努力,意義也正在於此。
詩、書、畫的結合也是由趙孟頫開始的。這在藝術品的形制上是個突破。表現力更加豐富,更具有觀賞性。不僅如此,元代一些書法家還熱衷於篆刻,文人自己動手刻印,既篆且刻,也是從這個時代的王冕開始的———這翻開了篆刻史新的一頁。此後,印章成了中國書畫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詩、書、畫、印成了後代書畫藝術家必備的修養。
元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在繼承上,它避開了宋朝的流弊,遠接晉唐 ,取法很高,對古典傳統做了深入的學習,並創造出鮮明的時代風格。對後來的明清 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⑷ 元代書壇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元初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文宗天歷初建奎章閣,專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閣欣賞法書名畫,書法一度出現興盛局面。趙孟頫,鮮於樞等名家,是這時期書法的代表。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但元代書壇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風格,稍後於趙孟頫的康里巎巎還有些變化,奇崛獨出於元代書壇。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

從整體上看元代書法,主要呈現出以下的幾個鮮明特點:第一,主張復古,以元初的趙子昂為首的書法家認為宋代的書法已經走到末路,唯一的成就就是因為政治的開放,使書法家能夠隨心而寫、隨心而發,為明代草書名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第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元朝統治者用武力征服了漢族,而漢族卻在文化上征服了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出現了一定數量的書法家,其中比較出名的有遼代的耶律楚材,蒙古的文宗、順帝,還有康里巎巎。元朝政府還專門設置了奎章閣等文化機構,所有的這些都促進了書法的發展。第三,書體復興以及與「詩、書、畫」的結合。元代書法家注重復古的同時也使各種書體全面復興。自從魏晉就少有人使用的章草再次興盛,元朝出現了大批的章草高手,而隸書和篆書也出現了一定的書家。由趙子昂開始的詩、書、畫的結合,是藝術品的形制上的突破。

⑸ 甲骨文 金文 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分別產生的時間

漢字的演變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階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階段的漢字,漢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戰國文字:「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秦國文字,漢字發展的主流。 六國文字,地域差異大,不反映漢字發展軌跡,是支流。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體系中較為完整、時代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庄、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時代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 漢字演變
、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大篆
. 3、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 小篆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5、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 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 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6、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唐-歐陽詢)、「虞體」(唐-虞世南)、「顏體」(唐-顏真卿)、「柳體」(唐-柳公權)、「趙體」(宋元-趙孟頫)等。 楷書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正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朴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行書
7、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8、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712.htm

⑹ 康里巎巎的發現

2007年9月,內蒙古赤峰市境內發現康里巎巎楷書碑。
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鎮國公府村張氏墓地現存康里巎巎楷書碑兩幢,實屬現在國內發現的康里氏真跡,是較能全面地放映其真書風格的珍貴歷史文物。
康里巎巎風流儒雅,刻意翰墨,博通群書。歷任承直郎、集賢侍制、監查御史、禮部尚書、奎章閣大學士、浙西廉訪使等職,並身負修國使之任。康氏書法善真、行、草書,兼容虞世南、鍾徭、王羲之等人之成,又獨具個人風采,書法界公認其書法不在趙孟俯、鮮於樞之下。其墨跡中草書作品民間或館藏有一些,楷、行書作品甚少,新發現的碑正面為巎巎書之楷書作品,背面則為回鶻文。
康里巎巎,是西域少數民族人,康里氏以奇崛獨出,清峻逸邁的行草名重當時,有「南魏(趙孟俯)北巎」、「南北並雄」之譽,書法出規入矩,結體富於變化,自具風骨,更令人嘆佩的是,他師古而不拘泥於古,這在當時為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康里巎巎在書法上的成就,足以說明他對漢文化的研究是達到一定高度的。
張氏祖塋葬張應瑞及其兩代先人和後代,墓地毀於元末明初的兵燹戰火,唯有張應瑞墓碑完整地保存下來,矗立於山巒之間。碑建於元順帝元統三年(1335),碑高563厘米,寬135厘米,厚37厘米。碑額正面篆書:「大元敕賜榮祿大夫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薊國公張氏先塋碑。」碑額陰面為巴思巴字拼寫作回鶻文譯正面之漢文。碑身正面為漢文楷書,39行,滿行100字,字體剛健有力,為元碑珍品。碑陰為回鶻文,碑身右側刻有「大都西南房山縣獨樹村石經山銘石」字樣。旁有一碑倒置地表,殘斷為二。碑額篆刻:「大元同知微政院事住童先德之碑。」墓道南北方向排列石刻兩座,碑座石龜造型生動。有文官石像兩尊,武將石像兩尊,石獸、石獅、石麒麟各兩座。石人衣飾雕刻細膩,惟妙惟肖。文官身著官服,手擎笏板,武將身披鎧甲,手按寶劍,生動地放映了我國古代北方石刻藝術的成就。
張應瑞是元世祖時魯忠王的陪臣。生前曾侍奉魯王納陳那演,後又事納陳那演之子斡羅臣。魯王為元之世戚,開府全寧,張應瑞世為全寧大家。張應瑞碑文中對其祖、父兩輩均有贊語。碑文載,應瑞七歲已有成人之風,「及長,才力精敏,識趣超異,於時務尤練達」。納陳那演病三年,他親自護理,醫葯飲食,衣服更換,便溺痰吐,事必親躬。納陳病癒之後,曾對他的兒子語:吾病時,汝雖無天倫至親,但疾當隱處,亦有不得近者。唯此兒能知我病痛所在,盡力護視,三年如一日,……忠孝若此,汝勿忘之。及斡羅臣嗣位,為世祖皇帝之駙馬都尉。思其父遺訓,侍應瑞益厚,而應瑞事之愈謹。
只兒瓦叛亂,斡羅臣被殺,應瑞亦遭鞭撻,趁看守不備逃回,報告朝廷,中央親軍在應昌附近平息了這場叛亂,只兒瓦被擒,罪入得,主復仇,張應瑞又立了一大功,深受元世祖賞識,令其輔佐嗣主帝瓦八剌,璽書賜命亞中大夫。生前,應瑞以其勞績,被封中奉大夫,加贈榮祿大夫,死後追封薊國公。碑文對張應瑞的一生做了較詳盡的追述,譽美之詞溢於字里行間。
張應瑞功高蔭庇後世,其子輩也受到魯王府的特殊禮遇。張應瑞死後,皇元敕賜故贈、榮祿大夫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薊國公張、氏先塋之碑。
奎章閣學士院供奉學士、朝散大夫、經筵宮、臣尚師簡奉敕撰。
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臣張起岩同奉敕撰。
奎章閣承製學士、臣巎巎奉敕書。
榮祿大夫、翰林承旨、臣許師敬奉敕篆。

⑺ 嘉禾縣普滿鄉有多少個行政村和自然村

有8個鎮,9個鄉.面積:699平方公里人口:38萬綜合電信能力已達國內先進水平,目前全縣共擁有固定電話3.2萬戶,手機1.26萬台。2001年,農民人平純收入2821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45億元。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躍居全省第22位2000年,嘉禾縣轄8個鎮、9個鄉,總人口307657人,各鄉鎮人口:城關鎮32846、車頭鎮13026、塘村鎮22110、袁家鎮14460、行廊鎮19886、肖家鎮12072、龍潭鎮21160、石橋鎮25239、泮頭鄉10559、普滿鄉17429、田心鄉17495、坦坪鄉23387、廣發鄉29042、蓮荷鄉11007、盤江鄉9071、鍾水鄉13838、石羔鄉15030。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單位:人)

⑻ 我是內蒙古陝壩鎮的,住了這么多年不知道陝壩是什麼意思大家給解釋一下

陝壩鎮的第一戶居民是一位名叫「善巴」(「善巴」為藏語「強巴」、「香巴」或「松巴」音譯的串音。據國家民委解釋:「強巴」、「香巴」、「松巴」在藏語中用於佛名、人名或地名,無其他含義)的蒙古族老人。「善巴」信奉喇嘛教。由於蒙、藏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相互影響,這位蒙古族老人從小就起了個藏語名字。1874年左右,善巴定居於陝壩鎮的西沙壕。他蒙漢皆通,見多識廣,為人忠厚,辦事公道,且又樂於助人,附近村民多有親近往聚者。善巴不僅本村聞名,亦傳聞於四方,有去該村者,往往呼之曰:「去善巴(即去善巴居住的地方)」。久而久之,以人名而為地名。又由於蒙漢語和不同方言交談中的串音和音變,「善巴」逐步演變為「陝壩」。

閱讀全文

與康里文化名村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