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2、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3、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
4、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5、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人民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綉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人民從小就學習扎染經紗布、雙面綉、單面提花織等紡織技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Ⅱ 非遺項目有哪些呢
非遺項目: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布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
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後,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
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田歌的曲調有「滴落聲」、「大頭歌」、「羊早頭」、「落秧歌」、「平調」、「急急歌」、「小快板」等。
非遺項目保護措施
建檔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建立檔案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傳達的文化信息記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將其納入到檔案系統中,運用檔案學理論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實施檔案化的管理和保護,以使作為文化和記憶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應有的關照和重視。
Ⅲ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遺名錄
截至2013年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含「急需保護名錄」)的項目已達37個,也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1年通過的:崑曲; 2003年通過的:古琴藝術; 2005年通過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 2009年通過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 2009年通過的:河南平頂山大槽油傳統技藝。 2010年通過的:京劇、中醫針灸。 2011年通過的:皮影戲。 2013年通過的:珠算。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列入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2010年列入的:新疆的麥西熱甫、福建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以及中國活字印刷術。 2011年列入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 塔奎勒島及其紡織工藝 巴亥瑞康卡烏的圓圈桑巴舞 帕蘭克-德-聖巴西里奧的文化空間 哥斯大黎加的牧牛傳統和牛車 庫庫魯舞蹈戲劇 瑞賓瑙-艾基舞劇 艾爾-圭根斯諷刺劇 加利弗那語言、舞蹈和音樂 奧魯羅狂歡節 梅拉鎮孔果聖靈兄弟會文化空間 扎巴拉人的口頭遺產與文化活動 安第斯卡拉瓦亞的宇宙信仰形式 瓦雅皮人的口頭和圖畫表達形式 巴蘭基亞狂歡節 奧連特兄弟會的法國鼓樂 土著亡靈節 摩爾鎮的馬隆人傳統
Ⅳ 簡述國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
1、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並將其寫入法律條文的國家,拓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課題組認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登錄的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中,
除了耳熟能詳的能樂、人偶凈琉璃文樂、歌舞伎之外,2013年登錄的和食(日本傳統飲食文化)及其相應的保護政策特點鮮明,值得借鑒。
2、義大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
注重與物質遺產和文化的關聯、義大利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第三產業完美結合,推廣非遺的旅遊亮點,是義大利非遺政策帶給中國非遺保護的重要啟示。
義大利擁有數量眾多的世界級遺產,包括風景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這些文化遺產的結合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命題,也是一個亮點。如宣傳製作小提琴技藝的克萊蒙納小提琴博物館,已經成為人們了解克萊蒙納歷史,甚至通過它去了解整個文藝復興歷史和義大利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3、英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
加強地方立法;把非遺與現代商業相結合,加強產權保護,注重實用性;通過現代化手段進行保護,加強傳播力度;在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加強國內外民間資金監管力度;培養全民參與意識,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長遠發展等。
(4)法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多少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2、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3、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5、傳統體育和游藝。
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與啟示(四卷)》
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Ⅳ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皮影戲、侗族大歌、古琴、木活字印刷術、越劇等。
1、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被老北京人稱為「驢皮影戲」。原名「皮影戲」或「燈籠戲」,是用動物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蠟燭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種民間戲劇。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Ⅵ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有哪些
(截至 2018 年) 2018 干石牆藝術,知識和技術 約旦的阿薩默爾 克羅埃西亞 – 塞普勒斯 – 法國 – 希臘 – 義大利 – 斯洛維尼亞 – 西班牙 – 瑞士 約旦 雪崩風險管理雪崩風險管理 瑞士 – 奧地利 布勞德魯克/摩德羅提斯克/柯克費斯特/摩德羅塔拉克:歐洲 藍印花布印染 斯洛維尼亞的棒槌蕾絲製作 奧地利 – 捷克共和國 – 德國 – 匈牙利 – 斯洛伐 克 斯洛維尼亞 布得斯拉夫聖母像紀念(布得斯拉夫節) 白俄羅斯 查坎:塔吉克刺綉藝術 塔吉克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一般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記錄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Ⅶ 法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La tapisserie d』Aubusson (2009)歐比松掛毯
La tradition tracé dans la charpente française (2009) 屋架輪廓技術
Le Maloya (2009) 馬洛亞 法屬留尼旺島的傳統歌舞
Géants et dragons processionnels de Belgique et de France (2008)
與比利時共同申請的 巨人和巨龍遊行
Ⅷ 世界其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伽里富納文化:貝里斯,並得到宏都拉斯和尼加拉瓜支持
吉拉德舞蹈:貝南,並得到奈及利亞和多哥支持
奧魯洛狂歡節:玻利維亞
崑曲藝術:中國
塔巴納喇叭樂:象牙海岸
聖靈手足之情:多米尼加
復調唱法:喬治亞
梭梭·巴拉打擊樂:幾內亞
庫蒂亞泰姆梵劇:印度
西西里傀儡戲:義大利
能樂:日本
王室宗廟神殿歌舞:韓國
木製十字架工藝:立陶宛,並得到拉脫維亞支持
德迦瑪·艾爾法納廣場的民俗文化:摩洛哥
伊富高人的哈德哈德聖歌:菲律賓
塞梅斯基人的口述文化:俄羅斯
神秘的埃爾切戲劇:西班牙
博伊桑:烏茲別克
扎帕拉人的民俗文化:秘魯
亞塞拜然木卡姆:亞塞拜然
班什嘉年華:比利時
The Andean Cosmovision of the Kallawaya:玻利維亞
The Oral and Graphic Expressions of the Wajapi:巴西
柬埔寨皇家芭蕾:柬埔寨
The Oral Traditions of the Aka Pygmies of Central Africa:中非共和國
古琴藝術:中國
The Carnival of Barranquilla:哥倫比亞
La Tumba Francesa, Music of the Oriente Brotherhood:古巴
The Al-Sirah al-Hilaliyya Epic:埃及
The Kihnu Cultural Space:愛沙尼亞
口誦吠陀經:印度
Wayang Puppet Theatre:印度尼西亞
伊拉克木卡姆音樂:伊拉克
The Maroon Heritage of Moore Town:牙買加
人偶凈琉璃文樂木偶劇:日本
韓國清唱板索里:韓國
The Art of the Akyns, Kirghiz Epic Tellers:吉爾吉斯斯坦
Woodcrafting Knowledge of the Zafimaniry:馬達加斯加
The Indigenous Festivity dedicated to the Dead:墨西哥
馬頭琴傳統音樂:蒙古
Lakalaka, Dances and Sung Speeches of Tonga:湯加
The Arts of the Meddah, Public Storytellers:土耳其
萬那杜沙畫:萬那杜
雅樂 (Nha Nhac,越南的古代宮廷音樂:越南
薩那歌曲:葉門
The Baltic Song and Dance Celebrations: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
Shashmaqom Music:塔吉克和烏茲別克
Albanian folk iso-polyphony (阿爾巴尼亞)
Ahellil of Gourara (Algeria)
簧笛古調:亞美尼亞
Baul songs (Bangladesh)
Processional giants and dragons in Belgium and France (巴拉圭和法國)
The mask dance of the drums from Drametse (Bhutan)
Samba of Roda from Recôncavo Baiano (巴西)
The Bistritsa Babi (grandmothers of Bistritsa) – Archaic polyphony, dances and ritual practices from the Shoplouk region (Bulgaria)
Sbek Thom, 高棉皮影戲(Cambodia)
新疆木卡姆:中國
The cultural space of Palenque de San Basilio (哥倫比亞)
Oxherding and oxcart tradition in Costa Rica (哥斯大黎加)
Slovácko Verbuňk, Dance of recruits (捷克)
Cocolo dancing drama tradition (Dominican Republic)
Rabinal Achí Ballet (Guatemala)
Ramlila: the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Ramayana (印度)
Indonesian Kris (印尼)
The A Tenore Song of the Sardinian pastoral culture (義大利)
歌舞伎:日本
The cultural space of the Be in Petra and Wadi Rum (約旦)
Vimbuza Healing Dance (馬拉維)
Gule Wamkulu (馬拉維、莫三比克和尚比亞)
瑪蓉舞劇(馬來西亞)
The cultural space of the Yaaral and Degal (Mali)
蒙古族長調民歌:蒙古、中國
The Moussem of Tan-Tan (Morocco)
Chopi Timbila (Mozambique)
El Güegüense (Nicaragua)
Ifa Divination system in Nigeria (奈及利亞)
The Palestinian Hikaye (Palestine)
Taquile and its textile art (秘魯)
Darangen Epic of the Maranao People of Lake Lanao (菲律賓)
江陵端午祭:韓國
The Căluş (羅馬尼亞)
Yakut Heroic Epos - Olonkho (Russian Federation)
The Kankurang, or Manding initiatory rite (Senegal and Gambia)
Fujara - Musical instrument and its music (Slovakia)
The Patum of Berga (西班牙)
The Mevlevi Sema Ceremony (土耳其)
Bark cloth making in Uganda (烏干達)
The space of Gong culture in the Central Highland of Vietnam (越南)
The Makishi Masquerade (尚比亞)
Mbende/Jerusarema dance (辛巴威)
Ⅸ 法國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美食+美酒=法國大餐
法國大餐是西餐當中最有地位的菜品,是西方文化的一顆耀眼的明珠。法國人以善於吃並精於吃而聞名,法式大餐至今仍名列世界西餐之首。
2010年11月16日,經由正在肯亞首都內羅畢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法國大餐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Ⅹ 非遺項目有哪些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2、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布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
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
3、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
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田歌的曲調有「滴落聲」、「大頭歌」、「羊早頭」、「落秧歌」、「平調」、「急急歌」、「小快板」等。
4、崑曲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崑腔及其戲劇結構(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鑒。《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
5、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人民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綉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人民從小就學習扎染經紗布、雙面綉、單面提花織等紡織技藝。人們通過口傳心授,傳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