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為什麼寫市轄區
因為七星關區是貴州省畢節市轄區,畢節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及交通運輸物流中心,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
七星關區因貴州歷史名關七星關而得名,建置沿革源遠流長。七星關區畢節之名,始於元代,歷史上曾是歷代郡、府、路、司、衛、道、署所在地。
2. 七星公園在哪裡
七星公園
景區位於桂林市區灕江東岸,距市中心1.5公里。 它被小東江流貫其間, 佔地面積600餘畝, 景點因七星山的七個山峰, 猶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墜地而得名。公園內有「北斗七星」、「駝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勝景, 佔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點有七星岩、龍隱洞、月牙岩、曾公岩、駱駝山、龍隱岩和花橋、月牙樓、兒童樂園、動物園、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清真寺、盆景藝苑、桂海碑林等。七星景區是桂林市最大, 遊客最盛, 歷史性最長的一個綜合性公園,集桂林山、水、洞、石、庭院、建築、文物之大成,是桂林山水精華景觀的縮影。
3.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郵編是多少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郵編是551799。
七星關區,隸屬貴州省畢節市,是畢節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及交通運輸物流中心,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西南地區重要綜合交通樞紐、物資集散地和商貿物流中心,國家重要的新型工業、特色農業和旅遊業基地。
位於貴州西北部,地處北緯27度03分至27度46分,西接雲南,北毗四川。歷史悠久厚重,文化多姿多彩。
貴州省畢節地區,下屬縣郵編:
貴州省畢節地區畢節市:551700。
貴州省畢節地區大方縣:551600。
貴州省畢節地區黔西縣:551500。
貴州省畢節地區金沙縣:551800。
貴州省畢節地區織金縣:552100。
貴州省畢節地區納雍縣:553300。
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553100。
貴州省畢節地區赫章縣:553200。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星關區
4. 桂林有幾個博物館
桂林有3個博物館。具體如下:
1、桂林博物館是中國歷史藝術類博物館,位於廣西桂林市-西山公園內。1964年籌備。1986年開放。館藏文物 21500餘件,以明清青花瓷器和廣西11個少數民族文物著稱。
2、桂林三花酒文化博物館,位於在象山公園內。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桂林釀酒的歷史,向中外遊客推介桂林美酒,三花股份公司在象山景區建立了展示桂林釀酒歷史的博物館。
3、桂海碑林博物館,位於在七星公園內 。桂海碑林石刻博物館位於廣西桂林市小東江畔月牙山下,是廣西唯一一座從事保護研究、收藏整理和展示桂林石刻文化的博物館。
5. 黔西北自古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七星關
黔西北自古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七星關區地處烏蒙腹地,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門戶,是黔西北自古以來的政 治、經濟、文化中心。
秦設漢陽縣、置平夷郵亭,與中國文明開始交融,從此,打開了長期居住於此的比躋部族的奴隸制社會歷史,七星關區與中國同步進入了封建社會。
西漢,公元前111年,在七星關區置平夷縣治,後又置為平夷郡治。轄地:平夷縣時包括今畢節市的納雍、織金、黔西、金沙、大方以及六盤水市的水城、鍾山等地;平夷郡時包括今畢節市全部,六盤水市水城、鍾山,以及遵義市中部、南部。
三國時是蜀漢平夷庲降都督府治,總攝南中四郡。公元225年,七星關區境內人濟火幫助孔明南征有功,孔明封其為羅甸王管理今大方一帶,設羅甸王府於畢節虎距山下。
西晉至東晉,七星關區先是平夷郡治所,後是平蠻郡治所,一直到南北朝至隋無變。
唐宋朝代,因爨蠻反,使近千年的古平夷城被破壞。今畢節市各區縣散分為幾州,祿州(畢節),寶州(赫章)等,皆為羈縻州,實行羈縻自治。
明代,七星關區的畢節衛治,是明代整飭兵備道駐地,貴州按察司副使駐地,貴寧道兼兵備駐地,管轄雲貴川的今畢節市全境,以及雲南沾益州,四川烏蒙(今雲南昭通市)、東川、鎮雄等府和永寧宣撫司。
清代,畢節經過1687年改衛置縣,清雍正(1729年)到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駐貴西道,轄遵義府、安順府、南籠府以及改土歸流後新成立的大定府,共四府。
民國,1913年1月,廢府、州、廳置縣。4月,置黔西道,治畢節縣。1914年6月,黔西道改名貴西道,治安順縣。1917年徙治畢節縣。1923年廢道,所有縣均直隸於省。1935年6月起,畢節縣為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
新中國,1949年12月建立貴州省畢節專區,專員公署駐畢節縣,轄畢節、大定、金沙、黔西、織金、納雍、威寧、赫章、水城9縣。
1970年,畢節專區改稱畢節地區,地區行政公署駐畢節縣,轄畢節、大方、金沙、黔西、織金、納雍、威寧、赫章8縣。
1993年12月10日,經中huá人民共和國國wù 院批准,畢節縣撤縣建市(縣級),畢節地區行署駐畢節市,轄畢節(縣級市)、大方、金沙、黔西、織金、納雍、威寧、赫章8市縣。
2011年,國wù 院批准撤銷畢節地區設立地級畢節市。畢節市設立七星關區,以原縣級畢節市的行政區域為七星關區的行政區域。畢節市轄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縣、納雍縣、赫章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七星關區。
6. 七星關區海拔
七星關區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511米。
七星關區地處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過渡的傾斜地帶,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逐漸下降,平均海拔1511米,最高處烏箐梁子海拔2217米,最低處赤水河谷里匡岩海拔470米。
七星關區屬中山地貌類型,東北部山地與溝壑交錯,地勢陡峭;中部屬中山山地和河谷平地;西部屬中山和高中山及谷地。
七星關區中部的市西街道以石灰岩、紫沙頁岩、中山岩為地質特徵,東有龍盤山,南有虎距山,西有靈峰山,北有文筆山,最高海拔1817米,最低海拔1472米。
(6)七星關區文化館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七星關區是貴州省畢節市轄區,畢節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運輸物流中心,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性中心城市,西南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物資集散地和商貿物流中心,國家重要的新型工業、特色農業和旅遊業基地。
七星關區因貴州歷史名關七星關而得名,建置沿革源遠流長。七星關區畢節之名,始於元代,歷史上曾是歷代郡、府、路、司、衛、道、署所在地。地勢西高東低,自然景觀神奇秀麗。
年均氣溫12.8℃,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覆蓋率達51.73%,大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生活飲用水達到國家規定的GB/T5750-2005標准,是「中國避暑名城」、「中國最佳綠色宜居城市」、「貴州長壽之鄉」。
7. 七星關的概況
七星關區,原縣級畢節市。 2011年,《國務院關於同意貴州省撤銷畢節地區設立地級畢節市的批復》(國函[2011]130號):
一、同意撤銷畢節地區和縣級畢節市,設立地級畢節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七星關區碧陽大道518號。
二、畢節市設立七星關區。以原縣級畢節市的行政區域為七星關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市東街道東升路1號。
三、畢節市轄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縣、納雍縣、赫章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七星關區。 原縣級畢節市全境總面積3414.9平方公里,轄6個街道、27個鎮、2個鄉、6個民族鄉:市西街道、市東街道、觀音橋街道、流倉橋街道、三板橋街道、大新橋街道、小壩鎮、對坡鎮、小吉場鎮、楊家灣鎮、大銀鎮、田壩橋鎮、龍場營鎮、撒拉溪鎮、林口鎮、水箐鎮、青場鎮、清水鋪鎮、田壩鎮、朱昌鎮、亮岩鎮、梨樹鎮、燕子口鎮、鴨池鎮、層台鎮、何官屯鎮、長春堡鎮、海子街鎮、生機鎮、普宜鎮、放珠鎮、岔河鎮、大河鄉、野角鄉、田坎彝族鄉、團結彝族苗族鄉、陰底彝族苗族白族鄉、千溪彝族苗族白族鄉、阿市苗族彝族鄉、大屯彝族鄉。市政府駐解放路。
現七星關區轄6個街道、27個鎮、2個鄉、6個民族鄉:市西街道、市東街道、觀音橋街道、流倉橋街道、三板橋街道、大新橋街道、小壩鎮、對坡鎮、小吉場鎮、楊家灣鎮、大銀鎮、田壩橋鎮、龍場營鎮、撒拉溪鎮、林口鎮、水箐鎮、青場鎮、清水鋪鎮、田壩鎮、朱昌鎮、亮岩鎮、梨樹鎮、燕子口鎮、鴨池鎮、層台鎮、何官屯鎮、長春堡鎮、海子街鎮、生機鎮、普宜鎮、放珠鎮、岔河鎮、大河鄉、野角鄉、田坎彝族鄉、團結彝族苗族鄉、陰底彝族苗族白族鄉、千溪彝族苗族白族鄉、阿市苗族彝族鄉、大屯彝族鄉。區人民政府駐市東街道東升路1號。 原縣級畢節市(現七星關區),位於貴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匯處,是中共畢節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的中心。東與金沙、大方兩縣接壤,南與納雍縣毗鄰,西與赫章縣及雲南省鎮雄縣、威信縣相連,北與四川省古藺、敘永兩縣交界。全區總面積3412平方公里,轄27個鎮、8個鄉、6個辦事處,聚居著漢、彝、白、苗、布依等22個民族,總人口140餘萬。
七星關區(原縣級畢節市)位於川、滇、黔三省交匯處,有「雞鳴三省」之稱,是黔西北的大門。其區劃如下:市西街道、市東街道、三板橋街道、流倉橋街道、大新橋街道、觀音橋街道、鴨池鎮、梨樹鎮、岔河鎮、朱昌鎮、田壩鎮、長春堡鎮、撒拉溪鎮、楊家灣鎮、放珠鎮、青場鎮、水箐鎮、何官屯鎮、對坡鎮、大銀鎮、林口鎮、生機鎮、清水鋪鎮、亮岩鎮、燕子口鎮、八寨鎮、田壩橋鎮、海子街鎮、小壩鎮、層台鎮、小吉場鎮、普宜鎮、龍場營鎮、千溪彝族苗族白族鄉、陰底彝族苗族白族鄉、野角鄉、大河鄉、團結彝族苗族鄉、阿市苗族彝族鄉、大屯彝族鄉、田坎彝族鄉。
漢置平夷縣。唐置羈縻祿州 。宋為祿州羈縻 。元置畢節驛。明建畢節衛。清設畢節縣。1993年12月撤縣設市。
2000年,畢節市轄6個街道、27個鎮、2個鄉、6個民族鄉。2003年,畢節市轄6個街道辦事處、29個鎮、6個民族鄉,595個村委會、16個社區居委會。2011年,撤縣級市設立七星關區。
畢節是黔西北一塊美麗富饒的寶地,開發潛力較大。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畢節地區為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試驗區,原畢節市成了試驗中心。2002年,原畢節市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全國第七批國家級生態示範縣市之一。市政府在制定一系列有利於發展生產的靈活政策的同時,抓住有利時機,開展的農業綜合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實施效果顯著,生態環境有了改善,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有了較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