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學習中國禮儀文化可帶來什麼好處呢
1.促進幼兒獨立性、自信心、尊重他人:
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人,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養,這樣的人,會被人尊重,受人歡迎,從心裡學上講,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有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於打開局面,發展事業。而當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就會被別人接納,受大家歡迎,就會有很多的朋友,而這些朋友又會間接或直接地給他帶來相應的發展機會,從而讓孩子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與人交往、處事的能力。
2.有利於幼兒的專注力、秩序感的培養:
安靜、安序的學習環境是孩子學習的基本保障。如果每個孩子學習禮儀。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那麼當他想介入別人的工作的時候就會有禮貌的徵求別人意見,比如:「xx,我可以和你一起搭積木嗎?」「xx,你可以把你的玩具給我玩一下嗎?」那麼,當幼兒知道別人想介入到他的工作領域時會很有禮貌的介入。這時候,孩子就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這件事情上,那麼,當孩子專注了,有秩序了,提高學習質量也是必然的。心裡學家約翰戈特曼的研究也顯示,那些懂得禮節、禮貌的孩子,其身心會更加健康,而且會關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學習成績也更好。由此可見,孩子進行禮儀教育也是提高學習成績的一種途徑。
3.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情緒對孩子的身體生長發育是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的,當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中,有煩心事時可以和老師或是小朋友傾訴、分享,那麼孩子就會始終保持一種正態的心理狀況,這種正態的心理狀況會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
『貳』 禮儀文化的含義與特徵
(一)禮儀的概念
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禮的精神及要求的行為准則或規范的總和。
由於禮儀是社會、道德、習俗、宗教等方面人們行為的規范,所以它是人們文明程度和道德修養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禮儀對個人而言,是一個人思想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
禮儀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的宗旨是尊重,既是對人也是對己的尊重,這種尊重總是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機地、自然地、和諧地和毫不勉強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包含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也體現出人們的品行修養。
(二)禮儀的特點
1. 禮儀具有普遍認同性特點
所謂認同性是全社會的約定俗成,是全社會共同認可、普遍遵守的准則。一般來說,禮儀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化習俗特徵。但我們也看到不少禮儀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全人類的共同性。例如:問候、打招呼、禮貌用語、各種慶典儀式、簽字儀式等等,大體是世界通用的。
禮儀的普遍認同性,主要源於共同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經濟的共同性必然導致禮儀的變化。比如現代經濟的快節奏、高效率,使現代禮儀向簡潔、務實方向發展。共同的文化涵育了共同的禮儀。禮儀的普遍認同性表明社會中的規范和准則,必須得到全社會的認同,才能在全社會中通用。
2. 禮儀具有規范性特點
所謂規范性,主要是指它對具體的交際行為具有規范性和制約性。這種規范性本身所反映的實質是一種被廣泛認同的社會價值取向和對他人的態度。無論是具體言行還是具體的姿態,均可反映出行為主體的包括思想、道德等內在品質和外在的行為標准。
3. 禮儀具有廣泛性特點
所謂廣泛性特點,主要是指禮儀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並被人們廣泛認同。禮儀無處不在,禮儀無時不在。
4. 禮儀具有沿習性特點
所謂禮儀的沿習性特點,是指禮儀形成本身是個動態發展過程,是在風俗和傳統變化中形成的行為規范。在這種發展變化中,表現為一種繼承和發展。禮儀一旦形成,就有一種相對獨立性。我們今天的禮儀形式就是從昨天的歷史中繼承下來的,有不少優秀的還要繼續傳承下去。
而那些封建糟粕,則會逐漸被拋棄。所以交際禮儀的沿習和繼承是個不斷揚棄的社會進步的過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禮儀雖然有較強的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但它也毫不例外地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社會交往的擴大,各國民族的禮儀文化都會互相滲透,尤其是西方禮儀文化引入中國,使中華禮儀在保持傳統民族特色的基礎上,發生了更文明、更簡潔、更實用的變化。
『叄』 禮儀主要是做什麼的啊
一、禮儀的涵義與特點
1)禮儀的涵義:我國是「禮儀之邦」。 奠基之作是「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孔子是最大的邦主,他竭力倡導學禮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的經典名言是:「不學禮,無以立」。對此,荀子在《禮論》中作了詮釋:「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荀子還說:「禮,天之極,地之道,人之矩」。這就是禮儀的社會價值。簡言之,不學禮儀,難以立人、難以立事、難以立國。禮儀,是做人、辦事和治國的規矩 ,顯示了禮儀的巨大功能。
禮儀,用現今的話來說,就是長期形成的、美好行為舉止的總和。三點含意;一是在時間上是千百年長期形成的。如我國春節的禮儀,相傳堯舜時期就開始了。社會生活中的婚禮(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入洞房)喪禮(披麻戴孝、三七致哀、子女謝步),官禮(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一些君臣禮),都源於周公、孔子時代,歷史悠久。二是在內容上是指美好的行為舉止。因為歷代都有各種禮儀,經過時代的與時俱進、優勝劣汰,那些反動的、封建的、落後的、愚昧的禮儀,逐漸淘汰,把那些美好的、文明進步的禮儀繼承下來。所以「禮儀」是正面的褒義詞。三是「總和」,是指禮儀文化,它貫穿和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講的「相道」(吃有吃相、穿有穿相、扮有扮相、走有走相、坐有坐相),就指林林總總都要講禮儀,不可失禮失態。
禮儀,是長期形成的、難以改變的美好行為舉止的總和,所以成為人們言行的規范。
什麼是公關禮儀?公關禮儀是近百年來形成的社會高級禮儀。說它是高級禮儀,是因為它體現了「傳統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它是現代公共關系學的產物。公關禮儀,既繼承和弘揚傳統禮儀中的美好的言行舉止,又吸納了新時代的精華,具有時尚的新潮性。例如,「父母在,子女不遠游」。這是千百年來的傳統禮儀。我們繼承和弘揚其「孝」的美德。但我們是開放的市場經濟時代,父母在,子女可以而且應該遠游,才有出息。這就是新的公關禮儀。
2)禮儀的特點: 禮儀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是普遍共同性 。古今中外,從個人到國家,禮儀無時不在,無處不存。禮儀是人類社會共同生活的基礎上產生的行為規范,全體社會成員均離不開一定的禮儀規范的約束。 二是前後繼承性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歷代的禮儀都是繼往開來的,每一種禮儀都有其歷史的淵源,一脈相承,並在繼承中得到「揚棄」。 三是個性差異性 。有道是「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民族、各個地域、各有千秋。 四是時代發展性 。任何禮儀都有顯明的時代特色,禮儀文化是一個時代的寫照。但禮儀也是不斷革新、與時俱進的,禮儀文化不會一成不變,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當今,禮儀還與國際接軌,各國的禮儀互相交融。 五是標准多元性 。由於禮儀的五彩繽紛,評論禮儀的標准也多元化。如「四個不同」(時代、國情、場合、對象不同,禮儀也有所不同);還有「入鄉隨俗」、「雙方認可即禮儀」。不過,都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標准:凡是有利於社會文明進步的言行或習俗,都是附合禮儀規范的。
『肆』 禮儀文化指什麼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 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於滲融並存的狀態,又由於禮儀文化的糟粕所產生不可低估 的消極作用。我們忽視了傳統禮儀文明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相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學校對禮儀養成教育 不夠重視,許多不文明的行為亦有增無減。在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立足於吸收民族文化中的 精華,使傳統文明禮儀古為今用,重建一套現代文明禮儀。 北繪認為,「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事尚禮則事成。」我國傳統文化中禮儀規范常被視作人生之本,立業之基。從現代管理學中延伸出來的職業形象和職業禮儀規范,也正在成為眾多企業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禮儀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企業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必修課,在公共關系、對外交往、商務活動、職場管理、信息溝通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完善的禮儀文化成為企業職業化、規范化管理和國際化程度的標志。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建議網路上查詢
『伍』 禮儀一般是做些什麼工作的
禮儀一般情況下指的是禮儀小姐。
禮儀小姐工作內容:禮儀小姐常見的工作有迎賓,引領,站立現場烘托氣氛,陪伴和協助主要人員,服侍在場人員,拉彩、捧花、托盤等。迎賓者的任務,是在活動現場負責迎來送往。
引領者的任務,是在進行儀式時負責引領主要人員登台和退場。服侍者的任務,是為在場人員提供飲料,安排休息等。拉彩者的任務,是在剪綵時展開、拉直紅色緞帶。捧花者的任務則在剪綵時手托花團。托盤者的任務,則是為剪綵者提供剪刀、手套等剪綵用品。
不過一些門店的禮儀不是這么正規,多數都是站在門前歡迎客人的。人來了,弓腰說歡迎光臨,人走了,再弓腰說先生/女士慢走,或者歡迎下次光臨。
(5)禮儀文化干什麼的擴展閱讀:
禮儀小姐基本條件:相貌較好、身材頎長、年輕健康、氣質高雅、音色甜美、反應敏捷、機智靈活、善於交際。最佳妝束應為:化淡妝、盤起頭發,穿款式、面料、色彩統一的單色旗袍,配肉色連褲絲襪、黑色高跟皮鞋。
除戒指、耳環或耳釘外,不佩戴其他任何首飾。有時,禮儀小姐身穿深色或單色的套裙亦可。但是,她們的穿著打扮必須盡可能地整齊劃一。必要時,可向外單位臨時聘請禮儀小姐。
『陸』 禮儀是干什麼的
「禮儀即教養」的含義,是指學習禮儀、運用禮儀,展示自己的良好修養。
一是敬人的原則。尊敬他人,是人際交往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也是禮儀的核心。敬人的原則,就是要求在運用禮儀時,務必將對交往對象的恭敬與重視放在首位,切勿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二是自律的原則。自律,就是要克己,慎重;就是要在運用禮儀時,積極主動,自覺自願,表裡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允許妄自菲薄,自輕自賤;也不能人前人後不一樣,生人熟人面前不相同。三是適度的原則。運用禮儀,與做其他事情一樣,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應當牢記過猶不及。所謂適度,就是要求在運用禮儀時,既要掌握普遍規律,又要針對具體情況,認真得體,掌握分寸,不能做得過了頭,也不能做得不到位。四是真誠的原則。應用禮儀,必須誠心誠意,待人以誠。這樣去做,待人友好與敬意才易於為他人所接受。不允許在運用禮儀時逢場作戲,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投機取巧,做假騙人,這就是真誠的原則的含義。
『柒』 禮儀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范。
禮儀的慣用形式包括禮節和儀式,禮節一般是個人性的,並且不需要藉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而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並且一般需要藉助其他物品來完成,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迎賓儀式,結婚儀式,祭孔大典,等等。人類最早的禮儀是祭祀禮儀,它主要是表達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學校禮儀:
1、課堂禮儀:遵守課堂紀律是學生最基本的禮貌。
(1)上課:上課的鈴聲一響,學生應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師上課,當教師宣布上課時,全班應迅速肅立,向老師問好,待老師答禮後,方可坐下。學生應當准時到校上課,若因特殊情況,不得已在教師上課後進入教室,應先得到教師允許後,方可進入教室。
(2)聽講: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老師講解,注意力集中,獨立思考,重要的內容應做好筆記。當老師提問時,應該先舉手,待老師點到你的名字時才可站起來回答,發言時,身體要立正,態度要落落大方,聲音要清晰響亮,並且應當使用普通話。
(3)下課:聽到下課鈴響時,若老師還未宣布下課,學生應當安心聽講,不要忙著收拾書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響,這是對老師的不尊重。下課時,全體同學仍需起立,與老師互道:"再見"。待老師離開教室後,學生方可離開。
2、服飾儀表:穿著指穿衣褲,著鞋襪。其基本要求是:合體;適時;整潔;大方;講究場合。
3、尊師禮儀:學生在校園內進出或上下樓梯與老師相遇時,應主動向老師行禮問好。學生進老師的辦公室時或宿舍,應先敲門,經老師允許後方可進入。在老師的工作、生活場所,不能隨便翻動老師的物品。學生對老師的相貌和衣著不應指指點點,評頭論足,要尊重老師的習慣和人格。
4、同學間禮儀:同學之間的深厚友誼是生活中的一種團結友愛的力量。
『捌』 什麼是禮儀文化
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行為規范與准則。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