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紅山文化玉器的詳細資料
熟悉古玩玉器的朋友都知道,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於我國遼西的遼西河、西拉木論河一帶的一個「文化類型」,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它與存在於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和存在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一樣,都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神秘精美的玉器,如眾所周知的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紅山文化遺址中的「c」型玉龍,就是紅山文化的遺物,由於它已經具備了龍的基本特徵,而且是現在發現的最早的龍文化的實物,因此被喻為「中華第一龍」。
紅山文化出土玉器中還有一類非常典型的器物,它們成中空的「管狀馬蹄形」,從出土情況來看,這一類玉器大多出自紅山文化的墓葬之中,其中在遼寧省建平縣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女神廟」附近的墓葬中多有發現。
但紅山文化「馬蹄形管狀玉器」被發現之後,它的含義就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問題,由於從出土資料來看,馬蹄形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都是位於遺骸的頭部正上方,而且大多在「直口端」開有兩側對稱的用於穿掛的小孔,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其應該為古人的「束發器」。但從多數馬蹄形玉器的體積來看(小口口徑多在8cm左右),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人的頭發不可能有這么多。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紅山文化馬蹄形玉器與當時古代居民的原始宗教有關,由於它成管狀,有「通靈之意」,它應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通神之器。這種觀點在學術界是比較被認可的,但這種觀點卻又顯得太籠統,筆者一直認為這種觀點尤其不能解釋馬蹄形玉器的形狀特徵,因此「神秘」的馬蹄形管狀玉器彷彿顯得更神秘了。
那麼,神秘的「馬蹄形管狀玉器」究竟代表什麼呢?紅山文化的先民們為什麼要把它做成如此奇特的形狀並擺放在自己的墓葬之中呢? 筆者認為要搞清馬蹄形玉器的真正含義,就應當對牛河梁「女神廟」紅山文化遺址及其墓葬作一個全面的分析,尤其要對女神廟附近墓葬中的另一類紅山文化玉器進行研究,這類玉器就是「獸形玉飾」(見《國寶大觀》),這類玉器通常被叫做「玉豬龍」。
紅山文化「玉豬龍」頭部似獸,身體同前面所講的「中華第一龍」一樣,也捲曲成「c」型,在頭部後方鑽有用於懸掛的圓孔。「玉豬龍」在紅山文化玉器中更具代表性,在幾乎所有介紹紅山文化的資料中都有它的身影,因此有些學者認為「玉豬龍」是同一文化共同體的徽銘標志,有可能是紅山文化先民們的族徽。
以前學術界另一種說法是,「玉豬龍」是古代先民們用於辟邪和祈求吉祥的護身符,是隨身佩帶的飾物(見《國寶大觀》)。但從部分「玉豬龍」的體積和重量來看(大件高達15cm),顯然作為生者的飾物是很不合適的。
筆者因為愛好,在大學期間接觸到了一些關於中華古文物的書籍,尤其是對中國著名文物專家梁白泉先生主編的《國寶大觀》一書更是愛不釋手,而紅山文化「玉豬龍」正是此書玉器部分的開篇之作。《國寶大觀》在論述玉豬龍作用的時候認為:「玉豬龍」是古人墓葬中用於死者辟邪的護身符。但那時筆者卻有一個發現,那就是筆者覺得「玉豬龍」的形象與《生物學》教科書上描繪的動物的早期胚胎很相似,但由於文物知識有限,沒有將這樣的想法深入下去。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文物知識的提高,當筆者認識到過去「發現」的意義,認為有必要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供大家探討的時候,筆者在網上發現有一位南京大學叫做「王小盾」的先生,已於2002年以紅山文化「玉豬龍」為依據,提出了龍起源的「胚胎說」。筆者在欣喜和感嘆的同時,也為自己當初的愚鈍感到一絲惋惜。
王小盾先生認為,「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的先民們製造的動物早期胚胎的模型,實際上象徵中華民族的龍的早期形式是隱藏在母體中的生命的雛形。
對於王小盾先生的觀點,筆者深表贊同,筆者認為「胚胎說」能夠完美地解釋紅山文化的先民們使用「玉豬龍」的真正用意,。
「玉豬龍」在女神廟紅山文化的墓葬中被擺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死者的胸前),筆者認為古代先民們將代表生命「起點」的「玉豬龍」和逝去的軀體放在一起,其真正用意是要表現「生命的輪回」,也就是說這樣做是為了祝願死者能夠盡快轉化為生命的「起點」得到重生。
紅山文化的先民們之所以對動物胚胎的模型加以崇拜,是因為在生活和生產當中,當發現不同種類的動物(也許包括人)的早期胚胎很近似的時候,由於當時科學條件的限制,先民們很自然地將其當作了一種神物,認為這就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物質。
而「牛河梁女神廟」之所以被命名,是因為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巨型女神塑像的殘塊,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在這里供奉的是一位女神,這一點已是學術界的共識。
我們將「胚胎」和「女神」這兩件事物聯系起來考慮,筆者認為,「女神廟」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實際上供奉的是一位代表生殖繁衍的「母性之神」,因為母性才是一切生命的源泉。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王小盾」先生的「胚胎說」正確的,由此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對於生命的渴望才應該是先民們樸素的最高嚮往!
因此筆者認為牛河梁紅山文化墓葬中先民們要表現的主題只有四個字,那就是「轉世重生」!
據筆者掌握的資料看,女神廟墓葬中「馬蹄形玉器」與「玉豬龍」大多是同時存在的(擺放位置如前所述),我們根據「轉世重生」這一主題,再回過頭來分析紅山文化「馬蹄形管狀玉器」,筆者認為某些學者說它是「通靈之物」的觀點應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它不是溝通天地的通道,而應是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希望自己的靈魂轉化為生命的起點——「玉豬龍」之後,通向能夠重新孕育生命的「母性之神」的通道。因此筆者認為,紅山文化「馬蹄形管狀玉器」的形狀實際上並不神秘,從生理學的角度看,它應該是女性部分生殖器官的「概念模型」,因為那是人類生命的必經之路!
過去,由於「馬蹄形玉器」上多有用於穿掛的小孔,但其作為隨身佩帶之物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對此許多人感到迷茫。其實這一點是很好解釋的,筆者認為有穿孔的「馬蹄形玉器」與部分紅山文化隨葬玉器(如玉豬龍)一樣,它們在入葬之前,並不是古人隨身佩帶的飾物,它們都曾被懸掛在「女神的祭壇」之上,甚至懸掛在「女神的塑像上」,這與今天的人們將「護身符」拿到寺廟里去開光是一個道理,當它們的主人或有資格享用它們的人死後,它們才被派上用場。
Ⅱ 紅山文化的玉有什麼特點
紅山文化玉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講求神似,大都以熟練的線條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藝,將動物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極具古樸蒼勁之神韻,紅山文化玉器多通體光素無紋,動物形象注重整體的形似和關鍵部位的神似。
知識拓展:
紅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是我國北方地區 一個較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其基本特徵是彩陶與舊石器並存,具有大量的玉器和祭壇、神廟、積石冢等大型禮制建築。紅山文化玉器種類繁多,從小型裝飾品到大型祭祀禮器,用途廣泛,可謂伸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紅山文化玉器可分為五大類:工具類,如斧、紡瓜、棒等;裝飾類,如環、鐲、管、角形器等;禮儀類,如璧、鉞、璜、丫形器、箍形器、勾雲形玉佩等;動物類,如龍、豬龍、鳥、龜、蠶等;另外還有人物類。紅山人已能熟練掌握高難度的琢玉技藝,紅山文化玉器的設計和製作水準都很高。其特點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其一,創作題材廣泛,主要包括仿生和攝象兩大類。其中,仿生類是主要部分,指摹仿並被神化了的動物形玉器和人物形玉器等,尤以動物形玉器獨具特色。攝象類指攝取自然現象又經過藝術加工的璧、環、箍形器和勾雲形玉佩等。其二,造型手法多樣,既有淺雕又有浮雕。
在紅山文化的玉器中,玉龍、玉豬龍、勾雲形玉佩可謂最具代表性的玉器。1971年,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紅山文化玉龍,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好的龍的形象。該玉龍用整塊墨綠色軟玉雕刻而成。體蜷曲呈「c」字形,昂首揚頸、彎背卷尾、吻部前伸、鼻端截平、梭眼上翹、頭似豬首、頸鬣上卷。龍背重心處對穿一孔。該龍除龍頭部分用浮雕和陰刻的手法表現眼、鼻、嘴外,龍身上下光素無紋,通體磨光,使其看上去如蟒似蛇、生氣凜然。此龍形體之大、雕工之細,世所罕見。它可能是紅山先民的神靈崇拜物或氏族部落的象徵及保護神,也可能是祭司祈天求雨的法器。
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形制極富豬的特徵,豬在原始社 會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各種祭祀活動中,以豬作為人神之間媒介物是很自然的事情。文物工作者在遼寧省建平縣發掘到一件玉豬龍,它體蜷如環、肥頭大耳、圓眼有皺、口露獠牙,頭尾之間的缺口未完全斷開,頭部有一圓形鑽口。該豬龍通體拋光,渾厚圓 滑、線條流暢、造型生動,是紅山文化同類玉器中形體較龐大、形制最規整的一件。它既可能是氏族部落的圖騰,也可能是祭司的法器,還可能是財富、身份、地位的象徵物。從紅山文化玉器對後世玉器的影響看,我們應該看見玉龍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為紅山文化玉器以蜷體龍和C龍為主,那麼這種蜷體龍和C龍直接被後來的夏商周融合吸收,成為中國傳統玉文化的主流因素之一。另外就是龍的起源由此誕生,那麼中國崇龍的禮俗由此誕生。而它的起源,以及崇龍禮俗的形成,追根應該追到紅山文化里。所以說我們認為紅山文化里的豬龍的發現還是比較重要,是屬於紅山文化最典型和核心的器類之一。那麼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認為這個龍的起源還是和崇拜野豬有關系,那麼這種龍應該說從它的頭部裝飾風格看像豬,但是我們在進行劃類比較的時候又很難把它劃到豬的成分,因為從它身部來看,它有蜷體的龍,還有一種龍就是C形,已經完全超離豬寫實的范疇,應該說得到了升華,和豬有關系,但是得到了升華。
勾雲形玉佩也是紅山文化代表性玉器之一,它不是一般性的裝飾品,也不 是對於某種使用工具或具體動物的直接摹仿,而是為適應當時的宗教典禮需要專門製作的。在遼寧省凌源縣三官甸子城子山,出土了一件勾雲形玉佩,它由淺綠色玉製成,呈長方形薄板狀,中心鏤空作勾雲狀迴旋,四邊出勾角和圓突,有正反面之分,正面磨出與中心紋飾走向相一致的淺槽,反面光素無紋。該勾雲形玉佩溫潤靈動、寓意深刻,是同類器物中形體較大也較規整的一件。從勾雲形玉佩通常出土於等級較高的中心大墓,並且多放置於墓主人的胸部等人體關鍵部位來看,它可能是當時祭司的專用物品,可能被用於溝通祭司與上天或祖靈之間的媒介,具有其它器物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紅山文化晚期已經出現了比較完備的玉禮制系統,這是中國迄今所知所能確立的最早的禮制形態,因為中國是禮儀之邦,到了夏商周三代以後,應該禮的成分是非常多的,內容也比較講究。那麼青銅器出現以後,在禮制方面占據主導地位,但是這種禮制的前身是什麼,或者說它的雛形是什麼,應該說在紅山文化玉器裡面我們可以得到比較明確的答案,就是紅山文化已經有了禮制,而且這個禮制是用玉來表現出來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紅山文化唯玉唯禮的一種表現。
Ⅲ 紅山文化玉器鑒別
紅山文化玉器自從面世以來,造假頻頻,被神秘化的紅山古玉鑒定,使得很多收藏者望而卻步。那麼紅山文化玉器怎麼鑒別呢?下面我帶您了解一下
紅山文化玉器的鑒別方法
材料
鑒定紅山玉石的第一步就是看它的材料。紅山玉器一種是用老岫岩玉,主要產自遼寧省一帶。老岫岩玉的硬度較低,有5到6度,達不到6度那麼硬。再一種就是新的岫岩玉,還有一些是雜玉、瑪瑙和水晶。周南泉認為,如果材料不對,再好的做工和玉料也不可信。例如,冒出像和田玉的製品,即使材料再貴重,也不是紅山文化玉器。
工藝
在紅山文化時期,穿孔工藝是用棍子帶動解玉砂磨製出來,據現有資料了考證,紅山文化時期尚未使用金屬工具,製作時是不可能使用金屬工具直接或間接去完成的。紅山文化玉器打磨,主要使用的物質是皮革,不是通常那樣用它們包在輪子上,用器具帶動輪子轉動,直接在玉器表面摩擦,而是用手拉動皮革兩端壓住砂漿在玉器表面來回拉動琢磨。因此,紅山文化玉器邊緣較薄,多有刃狀感。另外,紅山文化玉器的陰線刻紋,主要是用動物骨或棍條拉動解玉砂完成,所以線條較粗放。周南泉給記者對比了兩件真偽紅山古玉,真品的凹槽處沒有砂輪磨痕,而贗品的凹槽處有明顯直接用輪子磨出的痕跡。
顏色
從顏色上來看,紅山玉器除了少量以外,大部分顏色比較淡,不是很深。五六千年的時間,顏色基本上比較淡薄,加上古代留下了沙的感覺,顏色比較均勻,比較舊。周南泉拿出一塊紅山玉器贗品,顏色有明顯差異,“一些贗品中有很明顯的色彩差異,一看就是染色的。”
造型
紅山古玉的造型都很有特色。總的感覺比較神秘。做出的造型似像不像,例如玉豬龍,從圖案上看就是豬和熊的造型結合,它的耳朵像豬,身子像熊。紅山玉器就目前來看,固定的造型大概有幾十種,像貓頭鷹就是一種圖騰崇拜。周南泉認為,紅山文化時期的人對於這種晝伏夜出的動物感到很神秘,還有蟬的造型也較多。上面提到的真假贗品中,贗品是兔子造型,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兔子造型的紅山玉器。另外,立體的器皿較少,但也有一些,比如口呈橢圓形的罐子,現代機器也很難做出這種造型。
用途
紅山先民製作玉器的用途就是三種:使用、佩用、祭祀。周南泉猜測馬蹄形玉器在紅山文化時期有可能是用來做枕頭的,和他收藏過一個紅山文化時期的玉枕造型上頗為相似。還可能是用來做兵器,套在胳膊上可以用來防禦野獸的攻擊。像豬龍和C形龍是表現了當時人們崇拜的動物,是一種圖騰,保佑子子孫孫的繁衍。
綜合角度
總的來說玉器雖然是年代比較長,界定比較寬,但是通過統計,加上文獻和出土的各方面資料,可以摸索出年代規律。 “根據材料、顏色、工藝、造型、功能某一方面判定,像是顏色新不對、現代工藝痕跡不對。有些得從各個方面考慮,比如和當時的情況是否相符,不是一下子定死的。”周南泉說,他在鑒別時造型僅僅作為參考,最主要的是抓住顏色、工藝和熟舊感覺。
紅山文化玉器專家簡介
周南泉
周南泉,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業內最著名的玉器鑒定專家之一,擁有中國收藏家協會鑒定委員會、中國寶玉石協會常務理事、東方收藏家協會珠寶玉器鑒定組組長、中央電視台《藝術品投資》欄目玉器類首席專家等眾多頭銜,被人稱為“玉界泰斗”
Ⅳ 詳細介紹紅山文化 碧玉龍及時代用途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 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 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 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 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這是我國最早的龍之一。龍,是中華民 族古老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歷化封建帝王極權的化身;那麼, 紅山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是怎樣的關系?這一課題把古文 明探索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東北的遼河流域。
此件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雖然此後我們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紅山玉龍對於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看,怎樣估價紅山玉龍的文化價值均不為過。
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
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憑添一層美感。
Ⅳ 紅山玉器是什麼
紅山玉的特點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其一,創作題材廣泛,主要包括仿生和攝象兩大類。其中,仿生類是主要部分,指摹仿並被神化了的動物形玉器和人物形玉器等,尤以動物形玉器獨具特色。攝象類指攝取自然現象又經過藝術加工的璧、環、箍形器和勾雲形玉佩等。其二,造型手法多樣,既有淺雕又有浮雕。紅山文化玉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講求神似,大都以熟練的線條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藝,將動物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極具古樸蒼勁之神韻,紅山文化玉器多通體光素無紋,動物形象注重整體的形似和關鍵部位的神似。
紅山文化玉器主要有玉豬龍、C形龍、玉箍形器(或稱馬蹄形器)、勾雲形玉佩、玉璧、玉鐲、玉丫形器、玉匕形器、玉玦、玉臂韝、玉梟、玉龜、玉蟬、玉鳳、玉人、串珠等。紅山文化玉器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考古發現才認識到的,雖然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玉器圖錄中偶爾可見紅山文化玉器,但那時人們並不認識這些玉器的時,所以基本上見不到那時的仿紅山文化玉器。Ⅵ 紅山文化玉器有怎樣的裝飾技法
紅山文化玉器最具特色的裝飾技法,是在玉器表面一般會磨出很淺、但寬窄深淺十分均勻,並隨器物形態變化的淺溝紋。
這種技法的難度大大高於一般的切割、刻畫、鑽孔和打磨,卻使玉器溫潤的特質得到了最大的發揮。由於紅山文化玉器從器形到製作技法方面這種種特點,使其在同時代史前文化中成為佼佼者。「紅山玉」也成了古代器物中的精品。紅山文化對玉器的情有獨鍾,反映的是更高層次的「玉葬之禮」,在這里,玉不僅僅是地位的象徵,更可能被賦予了道德、價值的觀念。
將玉作為「德」的載體,在我國的傳統審美意識中,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早在5000年之前的紅山文化中,這種傳統卻已得到很好的發揮。充滿神秘氣息的玉器,「唯玉獨尊」的埋葬制度和恢弘真實的女神崇拜,構成了這個有5000年歷史的北方原始文化的立體形象。由於它處於長城南北交匯的獨特位置,它的輝煌成就便更為發人深省。毫無疑問,紅山文化將是中華文明起源歷程中一個精彩的前奏。
Ⅶ 紅山文化玉器的特徵
紅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數為動物造型的裝飾品,構成這一文化的顯著特徵。主要器型有動物形玉器、勾雲形玉佩和其他裝飾玉件等幾類。
玉勾雲形佩作為紅山文化玉器中的重要器類,一般器體為扁平的長方形,中心鏤空一彎勾,四角對稱地向外呈卷勾狀;在正面或兩面琢磨出與器體輪廓走向一致的淺
凹槽,自發現以來就備受學界關注,圍繞它所展開的討論非常多,關於其造型創作理念的推測,大致可以歸納為動物說(包括龍、鳳、鷹、鳥、鹿角與豬獠牙、饕餮等)、雲氣說、玫瑰花說和旋目神面說四種觀點;關於其使用功能,則有帽飾、衣飾、神權與王權的象徵物及通神的靈物等觀點。這些對創型理念方面的研究,基本
上是「望圖生義」,從造型的樣式展開想像、聯想和推測,尚未觸及到其產生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而對使用功能的研究,則主要根據器物的出土位置,由於出土位置的不確定或不明確,在結論上就出現了分歧。
動物形玉器的數量最多,其形制絕大多數是對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動物形象的摹寫,比如玉龜、玉鴞、玉魚等,即使獸形玉、獸首三孔器和獸首玉璜等器物,也是在保留動物原型頭部的基礎上,依玦、三孔器、璜的總體形態進行的變體。僅一少部分是對動物進行抽象概括而製成的特殊形制,如帶齒動物面紋玉飾,強調和誇大了動物的某一部分特徵,通過「壓地隱起」的手法,將其表現在扁平的玉佩上。
Ⅷ 紅山文化玉器收藏方法
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那紅山文化玉器的收藏方法是什麼?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紅山文化玉器收藏方法,希望對您有用。
首先一步是認識紅山玉器,認識紅山玉器一定要從官方考古挖掘的標准器開始,主要是到博物館和考古所的展廳,有條件最好能直接上手考古挖掘品實物仔細觀察,這個階段可以配合著參考官方出版的背景資料,如果在這之前已經在市場上與紅山玉器打過交道,那一定要把自己以前腦子里關於紅山玉器的所有記憶全部清空,在接觸博物館之前,必須做到從零開始。千萬別小瞧到博物館看實物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目的是對紅山玉器建立起真實的最初感性認識,比如玉材的質感,工藝痕跡的特徵,以及器物表面的光感和各種沁態。只有認清了紅山玉器的真容,才能談到下一步如何去辨識紅山玉器。
紅山玉器的辨識階段是把紅山玉器的感性認識理性化的過程,主要還是以館藏品為基準,對紅山玉器的典型特徵做以分析和總結,並針對各種館藏品反復進行判斷與實踐。同時,有必要對仿贗品市場做一定的調研工作,如果能夠輕松辨別出中低級仿品仿贗品,並能指出分辨依據,表明眼力已初具功力。然後,可以到古玩市場的地攤或古玩店裡去找些中高仿紅山玉器進一步修煉學習,在這個階段,學習交流的圈子很重要,能夠與收藏真品紅山玉器並且以誠相待的正路朋友相互交流,對提高辨識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當具備了一定的辨識能力後,就可以進入初步的收藏階段,收藏階段首先要從標本件開始,何謂標本件,標本件就是能夠充分反映紅山玉器特徵的標本,可以是如斧、璧、玦、匕形器等完整素器,也可以是各類紅山玉器的殘件。千萬別小瞧殘件,因為殘器往往更能方便於對紅山玉器的認識學習,甚至能尋找到完整器所不易傳達出的信息。比如可以通過斷開的玉玦,很方便的觀察玦口的加工痕跡,通過豁斷孔眼的玉飾,更能方便觀察孔的鑽制特徵,作為標本級的玉件,真正能看懂的話,它們會告訴你紅山玉器的質地、工藝、沁變、皮殼、包漿等等很多東西,甚至,可以通過破壞性實驗來明確很多問題。每一個要收藏真品紅山玉器的藏友註定要有這個過程,研究標本是紅山玉器辨識學習中不可逾越的階段。
如果能夠順利走過標本收藏這一階段,那麼就可以開始進行紅山玉器典型器的收藏了,藏友可先考慮在仿工具類和裝飾類的紅山玉器中選擇某一種類進行專題收藏,如果機緣好,能夠遇到動物類和人物類造型的紅山玉器,在不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政令的情況下,也可以適當進行選擇性收藏。當藏品形成了一定規模,眼力也久經考驗之後,再進行更多器形的收藏,至此,每位藏友在紅山玉器收藏之路上能走多遠,就要看各自的造化了。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紅山玉器收藏中要時刻遵守兩條鐵律。第一條是只買自己能看得懂的藏品,很多財力雄厚的藏家自認為用銀子可以鋪路,通過請人掌眼或搞定線人來快速進入紅山玉器收藏領域,然而,在實際的收藏中難免會屢遭暗算而付出慘痛代價。由於古玩行中,各類人群形形色色,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只有自己煉就一雙火眼金睛,收藏自己能看得懂的東西,方能不斷主動獲得新知,在收藏紅山玉器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戒貪”是紅山玉器收藏中任何時候都必須遵照的第二條鐵律,“利令智昏”是對這條鐵律的最佳解釋,很多藏友往往貪念太重,以至在自己挖鑿的陷阱里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甚至觸犯了刑律,走向與收藏相悖的極端。
目前,收藏品市場上達到一定品級的紅山玉器已經十分少見,對大多數藏友來講,收藏真品紅山玉器已經非常辛苦了,尤其是品級較高的紅山玉器,更是可遇而不可求。鑒於紅山玉器有如沙裡淘金的收藏現狀,筆者建設性提出一種非物質層面上的收藏方式,即對紅山玉器的精神收藏。所謂精神收藏,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對文化本身的精神收藏,真正理解和體會紅山玉器的精神世界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這種對紅山文化本身的感悟,往往很多擁有真品紅山玉器藏家也未必能夠體會;另一層是對實物收藏的精神化轉變,即弱化實物收藏,強化精神層面的所謂 “心藏”,有如遼寧一位酷愛紅山文化玉器的先輩,經常到遼寧省博物館的紅山文化玉器展廳里隔著展櫃仔細玩味每一件館藏品,每當臨離開的時候,都會略感欣慰地環視一遍滿眼的紅山玉器,然後自言自語道:“如此眾多精美絕倫的紅山玉器就當都是我的私藏,為了便於專家研究和安全起見,還是先寄放在遼博吧!”語畢,拂袖而去,尋一家酒肆,繼續沉醉在天下第一紅山玉器藏家的暢想之中……,咋聽起來,是否感覺有點兒阿Q的瘋癲味道,其實這也恰恰反映了紅山文化玉器精神收藏的幾個特點:陶冶了自己的心境,少了份惦念的辛苦,省了錢財的投入,還間接減少了盜墓行為對紅山玉器的破壞,何樂而不為呢?其實,這種“心中有玉,手中無玉”的心藏境界,對大多數藏友來說,才是符合當今紅山文化玉器收藏客觀狀況的現實選擇,同時,也是眾多紅山玉器超級收藏家最終的精神歸宿。
紅山文化在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被滄桑歲月掩埋了近五千年,當我們今天揭開它神秘面紗的時候,面對五千年前玉器文明的輝煌,發現的欣喜遠遠未及我們所感到那難以名狀的震撼,然而,也許是因為它給我們這個本已浮躁的社會帶來了太多的誘惑,尤其,當我們看到如今的收藏領域中仿贗紅山玉器泛濫,騙買猖獗,太多的功利角色在擾亂視聽、輪番炒作,世人在紅山文化面前無奈地陷入了一種敬而遠之的觀望與迷惑,著實讓我們深感與紅山先民的心境溝通竟是何等的艱難。面對如此險惡的收藏江湖,真心地希望能有更多真心呵護紅山文化的仁人志士,共同努力呈現給世人一個真實的紅山世界,從而,民間收藏的紅山文化玉器也能夠在“祖國山河一片紅”的狂熱中不斷滌盪洗禮,正覺玉器的本源,彰顯之所以稱為文化的紅山本色。
距今5500—5000年,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址。紅山文化玉器採用的玉料有三類:主要為岫岩玉,另有類似新疆瑪納斯碧玉的深綠色玉和被稱為“老岫玉”的寬甸玉。其中典型的黃玉極為罕見。玉器中裝飾品的種類最多有:壁、雙聯壁、三孔器、環、勾雲形佩、玉魚、獸面佩、蟬形佩等。紅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有C型玉龍,被譽為“中華第一龍”。
良渚文化玉器
距今大約5000年,是中國東南部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數量眾多,品種豐富,工藝精湛,極具特色,成為新石器時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相對於紅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獷,良渚文化玉器更為細膩、繁縟,是新石器時代玉文化發展的高峰。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閃石和陽起石為主。玉器中裝飾品有:珠、管、璜、鐲、帶鉤、鳥形佩、魚形飾、人形佩、冠狀器等。
夏、商、周時期
階級與國家初形成,殺戮與殉葬取代了原始社會的愉快,浪漫。那個時代的藝術題材中,饕餮,夔龍,夔鳳等紋飾,都以獨特剛利的線條,穩重的造型,重疊的形式體現著權貴與宗教的濃烈氣氛。
王權的熹微—夏代玉器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代文物遺存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文化遺存。二里頭文化玉器:發現於1959念得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存,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與商代文化之間,具有鮮明的承前啟後、承上啟下的傳承關系。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的玉器,品種豐富。二里頭文化玉器的玉材多為河南獨山玉,主要有白玉、青玉、綠松石等。玉器中兵器和工具最為常見,裝飾器有:管、鐲、墜、柄形飾、錐形飾。
青銅文明的和聲—商代玉器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具創造力的時期之一,不但開創了中國的青銅文明,還製造了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玉器在商朝的發展,足以和青銅器雙峰對峙,堪稱青銅文明的和聲。其中最能代表商朝玉器製作水平的是河南安陽陰虛婦好墓、四川廣漢三星堆和江西清江新干大洋洲,風別代表了黃河流域、四川盆地和長江流域玉器製作的最高水平。
所使用的玉材有:河南獨山玉、新疆和田玉、岫岩玉,還有綠松石、孔雀石等。同時這里有新疆和田玉最早在中原地區使用的實物證據。商代玉器品種較之夏代更為豐富,其中裝飾品最盛有:環、壁、璜、珠、玦、鐲、墜飾、串飾、箍、扳指、璇璣、人首形飾等,動物造型的飾品非常豐富。在造型與工藝上:溫室造型極為豐富,異彩紛呈。有菱格紋、弦紋、折方紋、勾雲紋、龍鱗紋等。紋飾的線型主要是雙鉤陰線紋。俏色技巧開始得到應用。商代圓雕器較少,代表的有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大量為扁平器,有剪影式的藝術風格。
春秋戰國及兩漢
戰亂頻頻,新舊社會制度交替,紋飾變得寫實,造型也由靜態布局演變成了動態布局,玉石上的紋飾風格更加多樣,線條或緊張激烈,或舒緩輕松。甚至出現了高超的金銀鑲嵌工藝。這個時期的玉雕藝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兩漢經學崩潰,淡泊玄學流行,民族融合,佛教傳播,帶來了中國藝術發展史的另一個繁榮。曾經玉雕紋飾以動物形態為主要表達的方式,隨著佛教文化的興起,植物為形態的紋飾,蓮花,纏枝紋繼而廣泛流行起來。
唐代
國力強盛,外來文化進入,藝術思想的開發與自信,真實的反應到紋飾的氣韻當中。
宋代
一掃唐代的熱情與恢宏,重文抑武,安內虛外,文人之風流行,“講暢達,追平淡”。紋飾的藝術表達也以平易典雅為時尚,秀美工至,婉約洗練。
明代
中國歷史上較為強盛的時期。民意覺醒,入世實學思想空前繁榮,使得工藝美術進入了一個民族風格發展的成熟期。紋飾更加巧妙的結合形式與內容,反應社會倫理,道德,宗教,價值等觀念的吉祥夙願。
清代
清代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期,社會變革,觀念更替,使得清代的藝術褒貶不一。有一個方面是不可迴避的,由於過分追求富麗和貴族品味,逐漸形成了繁瑣堆砌的一種呈下降趨勢的藝術格調。
現代
上下五千年的紋飾一覽而過,現代玉雕的應用也在眼前。且看製造庫設計師如何玩轉各個歷史時期的紋飾。
Ⅸ 紅山文化的玉有什麼特點
紅山文化玉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講求神似,大都以熟練的線條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藝,將動物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極具古樸蒼勁之神韻,紅山文化玉器多通體光素無紋,動物形象注重整體的形似和關鍵部位的神似。
知識拓展:
紅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是我國北方地區 一個較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其基本特徵是彩陶與舊石器並存,具有大量的玉器和祭壇、神廟、積石冢等大型禮制建築。紅山文化玉器種類繁多,從小型裝飾品到大型祭祀禮器,用途廣泛,可謂伸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紅山文化玉器可分為五大類:工具類,如斧、紡瓜、棒等;裝飾類,如環、鐲、管、角形器等;禮儀類,如璧、鉞、璜、丫形器、箍形器、勾雲形玉佩等;動物類,如龍、豬龍、鳥、龜、蠶等;另外還有人物類。紅山人已能熟練掌握高難度的琢玉技藝,紅山文化玉器的設計和製作水準都很高。其特點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其一,創作題材廣泛,主要包括仿生和攝象兩大類。其中,仿生類是主要部分,指摹仿並被神化了的動物形玉器和人物形玉器等,尤以動物形玉器獨具特色。攝象類指攝取自然現象又經過藝術加工的璧、環、箍形器和勾雲形玉佩等。其二,造型手法多樣,既有淺雕又有浮雕。
在紅山文化的玉器中,玉龍、玉豬龍、勾雲形玉佩可謂最具代表性的玉器。1971年,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紅山文化玉龍,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好的龍的形象。該玉龍用整塊墨綠色軟玉雕刻而成。體蜷曲呈「c」字形,昂首揚頸、彎背卷尾、吻部前伸、鼻端截平、梭眼上翹、頭似豬首、頸鬣上卷。龍背重心處對穿一孔。該龍除龍頭部分用浮雕和陰刻的手法表現眼、鼻、嘴外,龍身上下光素無紋,通體磨光,使其看上去如蟒似蛇、生氣凜然。此龍形體之大、雕工之細,世所罕見。它可能是紅山先民的神靈崇拜物或氏族部落的象徵及保護神,也可能是祭司祈天求雨的法器。
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形制極富豬的特徵,豬在原始社 會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各種祭祀活動中,以豬作為人神之間媒介物是很自然的事情。文物工作者在遼寧省建平縣發掘到一件玉豬龍,它體蜷如環、肥頭大耳、圓眼有皺、口露獠牙,頭尾之間的缺口未完全斷開,頭部有一圓形鑽口。該豬龍通體拋光,渾厚圓 滑、線條流暢、造型生動,是紅山文化同類玉器中形體較龐大、形制最規整的一件。它既可能是氏族部落的圖騰,也可能是祭司的法器,還可能是財富、身份、地位的象徵物。從紅山文化玉器對後世玉器的影響看,我們應該看見玉龍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為紅山文化玉器以蜷體龍和C龍為主,那麼這種蜷體龍和C龍直接被後來的夏商周融合吸收,成為中國傳統玉文化的主流因素之一。另外就是龍的起源由此誕生,那麼中國崇龍的禮俗由此誕生。而它的起源,以及崇龍禮俗的形成,追根應該追到紅山文化里。所以說我們認為紅山文化里的豬龍的發現還是比較重要,是屬於紅山文化最典型和核心的器類之一。那麼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認為這個龍的起源還是和崇拜野豬有關系,那麼這種龍應該說從它的頭部裝飾風格看像豬,但是我們在進行劃類比較的時候又很難把它劃到豬的成分,因為從它身部來看,它有蜷體的龍,還有一種龍就是C形,已經完全超離豬寫實的范疇,應該說得到了升華,和豬有關系,但是得到了升華。
勾雲形玉佩也是紅山文化代表性玉器之一,它不是一般性的裝飾品,也不 是對於某種使用工具或具體動物的直接摹仿,而是為適應當時的宗教典禮需要專門製作的。在遼寧省凌源縣三官甸子城子山,出土了一件勾雲形玉佩,它由淺綠色玉製成,呈長方形薄板狀,中心鏤空作勾雲狀迴旋,四邊出勾角和圓突,有正反面之分,正面磨出與中心紋飾走向相一致的淺槽,反面光素無紋。該勾雲形玉佩溫潤靈動、寓意深刻,是同類器物中形體較大也較規整的一件。從勾雲形玉佩通常出土於等級較高的中心大墓,並且多放置於墓主人的胸部等人體關鍵部位來看,它可能是當時祭司的專用物品,可能被用於溝通祭司與上天或祖靈之間的媒介,具有其它器物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紅山文化晚期已經出現了比較完備的玉禮制系統,這是中國迄今所知所能確立的最早的禮制形態,因為中國是禮儀之邦,到了夏商周三代以後,應該禮的成分是非常多的,內容也比較講究。那麼青銅器出現以後,在禮制方面占據主導地位,但是這種禮制的前身是什麼,或者說它的雛形是什麼,應該說在紅山文化玉器裡面我們可以得到比較明確的答案,就是紅山文化已經有了禮制,而且這個禮制是用玉來表現出來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紅山文化唯玉唯禮的一種表現。
Ⅹ 紅山玉器怎麼盤玩
玩玉器的其實是你自己與玉器的緣分.沒有捷徑可走,學習,上手,盤玩,交流,總結再學習上手盤玩交流總結.我們通常按古董的年代概念分玉器的古與新。現在很多時候已將民國以前,甚至有人說凡是解放前人力鉈制的玉器都稱古玉。新玉具有的是使用現代加工工具和工藝的特性.
但從玉石固有特性和其文化信息的特性而言,簡單講我們一般將漢代以前的玉器[包括漢代]稱為「古玉」。
因為漢以前的玉器,用途多為禮器,即便佩飾玉也常具某種禮儀的象徵性,擁有者決非普通民眾。玉器的造形多神秘而抽象,具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如龍和螭都不是現實中有的動物,觀賞起來卻異常生動。故有學者將漢代之前的玉器時代,稱之為巫神玉時代。[我個人認為紅山和良渚文化玉器就是巫神文化]漢以後,玉器逐漸民俗化,造型寫實,刀工軟弱無力,神秘感盡失,令人索然無味。
再者,玉器有一種特性:接觸其他東西[或說元素]時間長了會受沁。其沁色或淺或深,或成點成片,深可入骨甚至成皮殼。沁的美感是無與倫比的,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非常喜歡玉器,更喜歡古代玉器,最喜歡帶有沁色的玉器,這從乾隆皇帝下旨叫工匠給新玉染色便可知一斑。形容沁色的稱呼有如:白色有象牙白、雪花白,紅色有鶴頂紅、人參朵、棗皮殼,黃有梨花黃、秋葵黃,紫有茄皮紫、玫瑰紫,綠有鸚鵡綠、蕉牙綠等等,不一而足。玉的沁五顏六色,千奇百怪,讓人嘆為觀止。而入骨的和多彩的沁色,需入土一兩千年以上才會有比較到位的沁色.
三是,只有古玉經盤玩後玉質脫胎換骨,才能美倫美奐。於是生坑器到熟坑的把玩品賞過程,便滋味無窮了。你只要自己親自把玩一件古玉器,從她的出生[生坑剛出土]把玩,直到脫胎.你才能有這種感覺!-------說不請,道不明!!!
因此,古玉愛好者不可不知:幾百年前的舊玉器與近時的新玉器在文化上和沁色上是沒有多大區別的。無論從玩賞性、文化內涵和品級上,只有漢代以前的玉器才堪稱「古玉」[不表示乾隆時代的玉器不好!!!!!!!!]
生坑與熟坑古玉的分別 :
生坑古玉是出世後,未經清洗和整理甚至還帶著泥土的古玉器,基本保持著出世時的原貌。
凡清洗過後,經人把玩,或在有人氣之處長期擺放過的古玉,便是轉入熟坑的。對比熟坑器,盤熟程度分一至九成熟,也可簡稱半生或半熟。
經過常年盤玩後土氣和葬氣味全去,沁色不再轉色的,通身美妙滋潤,狀若寶石(即呈蜜蠟狀並帶寶石光)的為熟坑古玉。
未曾入過土的古玉器稱傳世古,傳世品多會有些牛毛紋,並不會脫胎,故不在本文的話題內。
古玉的盤與不盤
說盤玩古玉,一般是對愛好者而言。
古玉盤玩是玉文化和古董文化中一個極具特色的現象。她區別與其他古董的最基本的一點是她能通過人的感官和觸摸給人一個信息的交流.譬如一幅古畫或一件古銅器和瓷器,即便再喜歡它,也是不大能拿在手上來把玩搓弄的,更不能指望它會越玩越靚。因此說,盤玩是對古玉的一種再創造,也就自然高出一等。[不反對其他意見]
古玉可說是集古董文化全部主要特質的唯一古玩門類,無論從何角度,如年代,品級,觀賞性,保存和普及程度.
玉還具有實用性,它不但是上古時的工具,現今還能經常拿在手上玩,據說還能治病,能玩又能醫當然算是一種實用性。而盤玩又能使古玉發生變化,這就使古玉還帶有再創造性,可以說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現象。
再者,能否將一塊古玉盤出,亦是判別古玉真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通常的情況下,在盤的初期數月,真古玉就逐漸出現原本所沒有的少量的變化,時間越長光會越多,玉質感也越強,玉的沁色會出現寶石光樣的變化,這是任何假古玉所無法具有的特徵。
因此,對於普通愛好者而言,沒有盤玩過古玉的玉器愛好者是很難令人相信其人屬於愛古玉之人的。
個別研究玉器的「專家」,有說自己從不收玉也不玩玉。[我的其他帖子里有關於這類人的描述的,簡單講故宮博物院的專家不可能拿件宮廷里的玉器把玩,或許他們也沒有時間去把玩,因為什麼???他有這個時間去給人家講課多好!即授他人以業,自己也得到實惠,還能幫助朋友買賣東西!!]這是怎麼回事呢?大概是工作性質不允許,如是搞考古的或是他的工作是上面分派的,而並非是真的因愛好才去研究玉器,他們工作時接觸的東西也是包真的。如此,這類不盤玩玉的專家對古玉的認識程度,至少是對古玉深層次的變化上和倡導方法上,是有點欠缺的。也因此:考古的專家並不一定就是認玉和玩玉的專家。
這當然無需大驚小怪,自清代乾隆年後,玩古玉大概就沒此前時髦了。清朝遺老劉大同寫的<古玉辨>當純屬避世之作,從清末至大陸解放以前,在亂世中有心思玩古玉的人應該已經沒幾個的,以後又一路是搞階級斗爭文化大革命,又有誰敢玩這玩意。可以准確的說,盤玩古玉這事,在大陸至少是中斷了三、五十年,因此真懂玩的人極少,也就不足為奇了。會玩能玩好的少之又少,玩出彩的幾乎沒有.如今我們有幸再玩起這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完全是拜當今太平盛世百業興旺所賜啊。
生坑器若是經過清洗整理後,為便於觀賞而長時間接觸人氣後會逐漸熟化,而失去生坑的原本面目。如果要保持生坑器最好是:不清洗還要用玻璃罩密閉起來,還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並且要固定好.[用釣魚的線最好]
哪何種情形下才需要保持生坑古玉器呢?
1、凡科學考古出土而具有標准器性質的,和其它具有研究價值的。
考古挖掘出來的古玉器,多數可以是所有傳世玉器斷代的標准器。通常的情況下,對任何傳世古玉的判斷,無論從型制、做工、用料及沁色上都需要盡量參照標准器。標准器一般只會為國家單位所有,不大可能讓個人拿去隨便玩的,也就不大存在盤玩的問題。
一塊古玉出世時,一旦無科學記錄的離開了原地,即成為來歷不明的傳世品。[我們大家所持有玉器99/100屬於這類器物]而這里說的「古玉」,大致上也就是指的這類器物。除了少數有傳承記錄的外,這類古玉器尤其是史前的,幾乎完全失去了研究價值,反正不會有哪個學者糊塗到會用來歷不明的器物去發學術報告的。即便有的做了某類鑒定出來,也肯定不會有哪個部門能要它去做標准器的,而百姓們拿來玩自可是樂在其中了。當然,這類器物的價值遠不能與標准器相比的.
但目前古玉市場較為混亂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比較嚴格而精確的鑒定標准,而這種標準是有可能建立的。專家們在顧著系統和宏觀上的研究時,應同時注重建立微觀的辨認體系,如歷代碾砣的手工特徵(可以是10-50-100倍放大的觀察)就可以作出明顯的區分。甚至盤玩過程中會出現的特別規律也可作為鑒定條件。
其實僅僅挑一些標准器出來做盤玩,並將變化公諸於眾,都會對倡導大眾如何辨玉玩玉有極好幫助作用.
2、以為生坑器容易賣錢的。
想多賣錢當然不錯,但見過熟坑古玉的人都明白:那價值比生的要高得多。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能將一件古玉玩上幾年,別人再出十倍的價錢你也未必會肯出讓。愛玉與從商是兩碼事,若是愛玉,真切的去玩賞它,既賞心悅目又能體會「君子比德於玉」的內涵,才見人生樂趣。光想著它是否好賣的只是商人或是造假者了。
3、多了沒空玩或專留給後人去玩的
生坑古玉的選購
一般地說,辨別熟坑古玉比生坑古玉要容易,而辨別生坑古玉卻要在先,這當然是玩古玉的基礎。
古玉的鑒別通常是從型制,玉材,做工,沁色和包漿上綜合判斷。如有任何不自然處或是做假的痕跡,即需格外小心。
觀看唐代以來的玉器,主要在於辨別是否為和田玉的製品,及玉質的品級和做工,凡手工鉈制的和田青白玉類的玉器,多有收藏的價值。和田玉的辨別這里就不加多說。在做工上,通常玉好就會有好的做工,換句話說,做工好的玉質也一定會不錯,這尤以乾隆年間的為甚。而其帶的色是沁色或為真為染或為原皮,則需作出區別。
目前的研究,有以和田玉為「真玉」,以商代婦好墓出土的和田玉器為標志,玉文化算是進入了真玉時代。已確定的和田玉器,大約出自距今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的遺址。玉文化約有萬年之久,距婦好的時代相間數千年,其間當然會有不少和田玉的製品,但大量為其它玉材。史前之器,多因確少對照的標准器而不易被確定,玉料相當繁雜,有的料甚至於不知出自何處。
因此玩古玉,通常對史前的玉器,並不特別重視其材料。如果玉料是和田的或硬度大於6度,收藏價值會高些,因除了水晶瑪瑙和一些石英類的外,有玉質感而硬度高過6度的,多為透閃石類,比陽起石類和蛇紋石類的質量要好些的,如良渚文化的多數玉器用料。
當然,不論是何種玉料的史前古玉,通過盤玩都會變的很美,但還是以古和田玉為最。古瑪瑙和古水晶雖極難盤出光彩,也會在盤後變得十分溫潤可愛。
古玉的做工,商至漢的並不難鑒別,只需上手觀察過一些真品就明白:古人的制玉方法,如游絲毛雕的刀法,是無人能仿造出來的,甚至雙勾陰線的工整和漢八刀的簡練犀利也為後世無人能及,這就如同後世的玉器再也做不出史前的神秘感一樣。
如史前的良渚玉器,用料多為一種青玉,產地不詳,比較堅硬,大約在5-6度,常帶黃色和白色光點。其上的陰刻線多是一種斷續刀法,常常是彎曲的地方用連續的線距均勻的跳刀法.尤其是曲線,是由短斜細線組合而成的,細線密集的程度用肉眼難以看清,一般在1毫米內少則3-4條;多則達6-7條,這種不可思議的極為高超的手工,即便乾隆時的工匠大師也只能望而興嘆。而有無這種手工,便成為辨別良渚玉器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造假的充其量只會形狀貌似而已,就是用如今的高科技手段加許多工夫,也不可能完整而逼真的刻劃出來。[現在的高仿品,在40倍放大鏡下就會現原形.]
做工上比較難斷的是一些工少的史前器物,紅山和良渚需要仔細查看有無任何機器加工的痕跡,但即使看不出機器工的,也不能僅以此作出判斷。
古玉的型制主要是指玉器的外形與製作時的構思,各個時期的玉器,因文化背景和工具的使用水平,各種形狀製法都有其特徵,以此可判別一件玉器的大致年代。各時期型制的判定主要是依靠出土的標准器,這部分的器物資料,近來出版的<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做了很好的匯總。
以型制判別古玉,需要對出土的標准器十分熟悉,這是玩玉者較難練的基本功。說較難還因為標准器一般為國家所壟斷,普通愛好者光看圖看書,不能上手仔細觀察,就比一些專家們差了許多硬條件。所以,某些個專家比較牛些也是能理解的。
型制是目前造假者最能用以擾亂市場的手段,因為大部分玉器的外貌形狀是不難仿造的。造假者為了謀利,一般是成批仿現成的,易於出手,在某類玉器高價時也去造單個的古怪形狀。而看型制或器物的神韻來分辨真假需要豐厚的知識和經驗,故不可單從外形上判別真假。
70-80年代末期,遼西紅山等地出土了一些形狀前所未有的玉器。90年代初中期在市面上,又出現了大量的各種形狀的古玉器,其中又有一部分似乎是不大能造假出來的東西。因此,各種與標准器難以對照的;或所謂紅山文化的造型古怪的器物就讓人相當頭疼。少人收時,這類玉器便大量各處流散。
對待這類東西的客觀態度,還是應該作出區別來。紅山遺址的東西,不能說就是那個時代所有的型制和最高級別的,其前其後數千年和各地域之間還存在著不少考古空白。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至商代之間玉器的型制還是有相當的模糊.即便是商代的東西,我們所能見到的,最好也不過是婦好墓的,而更高規格的東西,如歷代商王的和其祭祀用的玉器,就仍是我們所未知的。
紅山文化的古人治玉,已不但能很好的做陰刻線和減地陽起,也能做大開片和圓雕.良渚文化的古人就更讓人不可思議,而這時期距商中期少說也有兩三千年.因此,有誰能斷定良渚文化的典型紋飾會雕在哪類形狀的玉器上呢?又誰能斷言古人在這時期中不會有大量的創作呢?
應注意到一個的現象是,國內在92年後興起了建築熱,這是不同於前人建設方法的;前所未有的大挖掘,許多還是在人類長期居住過的城鄉之地進行。可以無疑義的說,會有相當數量的散亂的文物隨之出世,而史前深埋地下,千年不朽的玉器應佔了其中多數。這個數量當然無法統計,但以國土之大開工地點之多,數以萬計至數十萬計應不會是誇大之詞。
這種現象的發生碰巧與紅山器物初入市場和造假玉的高峰期相遇, 一類難以被確認的東西,過數萬件的在古董市場流動,再加上大量的假貨攪入,引起的混亂就可想而知了,就連台北的故宮博物院都難以倖免。面對這般情形,大眾對古玉的認知的基礎本來就很弱,專家們也幾乎束手無策,有以全部敬而遠之加以否定的,有以與標准器不符而拒之的,致使古玉市場一落千丈。
其實某類古董有數十萬件並不算個很大的數目,十萬件對十億人也只是萬分之一而已。對來源不明但有可能是真品的,將其分類分級就不難解決,任其自行流失只能是文物的災難。
分類更可使真器得到市場定位,如正式出土的為A類,有傳承記錄的為B類,與標准器相近的為C類,與標准器不同的但具真器特徵的為D類,甚至有一般鑒定過的也可列作E類,各類還可細分各級等等。古玉具有與其它類型的古董不同的特點,這就需要拿出不同的方法來區別對待。憑我們中國人的才智,這點小事應該不是太難的。
目前,從各處市場不難低價購到真古玉。但既然從型製做工玉材和沁色上都難以把握,只有常規手段的一般玩家,對生坑古玉該將如何鑒別呢?玩家除了多看多比較,下硬功夫之外。這里的建議是,可以從造假者難以或無法做到的地方下手,其綜合應用的辦法有:
1.在做工上,真品一般加工光滑流暢無蹦裂,刻線中和收尾處應有許多極細的鉈蹍痕跡。尤其是形狀比較復雜;刻劃較多的器物,造假者難於處處做手腳。
玩家們需知,手工治玉在中國已失傳有約半個世紀,這種技術不是一朝一夕能煉成的,尤其高超些的,需要不間斷的傳承才可能達到,而一旦失傳就沒可能再恢復,如良渚工,漢工,乾隆工,後世工匠無論怎樣煉也是望塵莫及。甚至老玉工歇幾年後再後干也絕非易事。我們不需要將機器工看得很厲害,一般假品多粗糙不堪,個別高仿的也破綻多多。這需要細細觀察,對手工與機器工的特點作出判別。真品也會有個別蹦線,這是由於玉有干老鮮嫩之別,玉工技術差些,用砂用力不當或失手時,玉質嫩的就會有蹦。
2、沁色包漿極為自然,由外及里.拌有多色的,而色澤鮮嫩或艷麗者,或成皮殼狀的.如沁色有如桂花般艷黃,如鸚鵡羽毛般油綠,皮殼真如同棗皮和茄皮者.
染色易色靚難,上色易做皮難.
3、帶沁斑和出灰,未見有假品能有此特徵.
4、帶蠅翅狀寶石光..目前還沒有人能做出來
生坑的良渚玉器多帶有白或黃色光點,這種光和「蒼蠅翅」在一般的生坑器尤其是生坑和田古玉上較為少見,只會在盤玩後才逐步出現.為判別真古玉的有效手段之一.
5、有蟲噬小坑,坑狀不規則並外口小內里大, 用較高倍數的放大鏡便能看到洞壁帶纖維狀.這是需千年以上在特殊環境下的蟲蝕才會出現的事,並不多見.這種洞採用高科技手段也極難做出.
6、帶裂痕的其紋有頭無尾,紋路多會有塌陷.
古玉上的裂痕多是經歷極緩慢的壓力和侵蝕才形成的,因此常常是玉的表面在中間有裂,而裂紋兩頭不到.或是從邊上看裂的挺大,卻並不到頭完全裂開,裂紋有隙處也會受自然的侵蝕而塌陷.極難以靠人工製作出來的.
其實,真品的任何錶現都是與假仿品有別的. 想要辨別真偽,大量的實踐必不可少要上手玉器,再綜合運用其它知識,下真工夫方可奏效. 任何僅僅用一種或數種所謂方法和手段,都不足以為最終的依據.
在綜合判斷後,型制有與標准器可比對的當然要好,對於似史前古玉而具真品特徵的,亦可先不去理會其型制.以盤玩做最後的辯別,當會物超所值.
盤玉的方法
盤玉就是用手經常去搓摸玉,久而久之古玉就會變得很美。基本的方法是:
其一:用水先煮一下。生坑器要清洗干凈後[可以加一點洗潔凈清洗],用清水煮30分鍾後再盤。[要自然冷卻到室溫]100度的沸水對玉性沒有影響,可以將古玉的土水氣提出一些,但對帶有銅沁的不可煮.
其二:常搓。盤有急盤慢盤意盤之別. 一件生坑器需20-70年才可能盤出,因而不能性急.想快點盤出,每天可間歇的搓上1-3小時,小件的可常佩戴.以夏天三伏盤的效果最好。剛開始盤每天盤總時間一小時,每次5 分鍾左右盤時間長你的手指頭受不了.以後每天加點時間即可]
其三:忌油。玉是忌任何油脂和化學品的。盤的時候手務必要干凈,也不要放在臉或頭上搓,當然貼身佩戴是可以的.
其四:盤一段時間可用沁斑出現,這是正常的也是真古玉的現象,假的則不會。
盤玉還有提灰法,有用麥麩之類的甚至加機器攪.不大值得提倡,在純棉的布上做些搓磨還是可以.
一般在盤的初期數月中效果相當顯著,其後會變的緩慢,當古玉不泛出土氣並不再轉色,變的十分潤澤美妙,質地如同蜜蠟,通身寶石光時,可為盤出。總之,一件能愈玩愈美的古玉器,就肯定是真的.
關於寶石光,這是玉石在被人加工成器物後再埋上千年後產生的奇特現象:原本並不折射出閃光的玉,再被人盤玩後不但滋潤美妙,沁色轉變,通身還有部分會折射出寶光,使古玉如寶石狀,美不可言,而且以古和田玉為最。一般寶石光是通過盤玩才逐步出來的,一件生坑器在開始盤玩後就會出現數點反射的閃光,盤的時間越長閃光就會越多.有稱這種光為"蒼蠅翅",形容這種光給人的視覺感受,因為很多時這種光非常柔和,有如極薄的絲絨般美妙,而也有的如鑽石光而不刺眼.通常反射的為白色光,也會有紅、黃等色,甚至有罕見的綠光和金光.有的玉器上會集合幾種光,如所謂的"五色玉",盤玩後便可能這樣,極具觀賞性.難怪舊時有「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之說. 如此將一件古和田玉器盤玩品賞,也更加明白: 鑽翡翠石只可悅目,而美玉可悅心-的說法絕非是虛言了。
古玉器可盤出寶石光的現象為明清代的玉器所罕有,這表明與玉器入土的時間長短有關,而一塊未曾與人體一起如過土的玉料也是玩不出寶石光的。可見寶石光和沁色轉色現象是天然質地的玉料,加工後又長期入土再出世經人盤玩時產生出的特有現象,其本質大概是天地精華與人類之間的一種交流和互動的產物或叫化學反應,極特殊也極為有趣。這種有趣不但是我們盤玩所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為辨別古玉真假的萬無一失的最後的手段。
將這種光稱為"寶石光"是比較恰當的.需要分辯清楚的是"玻璃光"與"寶石光"這兩種詞的區別,有人將玉器表面看上去如同鏡面般光亮(尤其是戰國-漢代玉器)稱做帶"玻璃光",而有的將打磨的很光滑的清代玉也這樣叫,這當然不錯,如在近距離觀察玻璃的表面和碎片時,直觀感覺就是這般.但玻璃的反射光不會有如鑽石或蒼蠅翅的感受.這就需要明確:不要將玻璃光與寶石光混同.和田玉器上玻璃光中閃著寶石光時,才見其真美.
假仿的古玉,由於材料是新的,又往往用高溫和強腐蝕手段,玉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無法通過盤玩變的更美,也更不可能變得如同寶石狀。假玉如盤了,看上去會顯得油膩和臟,似隔夜的油炸檜,可能還帶來霉運損壞健康。真古玉無論怎樣受沁或土蝕砂咬,或經常把玩,都是很乾凈的。
有的石頭開出來就有光,如一些花崗石類.而年代一長久,非但是古玉,即便加工過的一些石頭也會有光,大概是常沾人氣的緣故,如孔廟里的清代石鼓和故宮走廊的漢白玉護欄.但這些器物上的光與古和田玉上出現的美妙寶石光,難以相提並論。有個別石英岩類的假品,本身帶有些閃光,不是盤出來的,光色硬而刺眼,分布較勻。
照片上的這件玉斧,盤玩好長時間,原來是沁色是黑色,現在變成黑紅色,而且布滿寶石光.像原"八一"電影製片廠的電影開演時的輝[徽]標.
盤玩時還有的情形絕大多數情況是這樣:
1,玉質越堅硬越不易盤出,水晶瑪瑙最難盤出寶石光,翡翠則例外。但只要是真古玉就一定可以被盤出來。
2,雞骨白/雪花白較易盤並會轉成黃色和紅色或黑灰色,史前帶皮殼的和良渚類的易盤。
3,和田玉帶強玻璃光澤的難盤出寶石光。
4,盤時有搓出泥的現象是正常的,而且會長期出現。
5,即便長期盤玩後玉器出灰現象會持很久。
6,和田玉是相當堅硬的,有鋒利感的漢代古玉長期盤玩也會依然鋒利。
7,用棕毛或任何物料的刷子刷玉都不能稱為盤,不能替代手的把玩。人與玉接觸才能信息交流
玩古玉,玉器會回報你的,相信古玉器的確是有靈性的.從盤玩玉器找到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