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以前的文化人現在怎麼樣了

以前的文化人現在怎麼樣了

發布時間:2022-10-20 22:14:57

『壹』 易中天:文人的真面目

文/易中天

來源/公眾號「視界藝術」

發布時間/2021-12-01

      網路釋義,文人,指會寫文章的讀書人。著名作家張修林在《談文人》一文中談到,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著創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寫作者,嚴肅地從事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懷的社會科學的人,或者說,文人是追求獨立人格與獨立價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會和人性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從工作方式與社會價值上給出了文人的定義,而文人自身又是怎樣一群人?讀了此文讓我對文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01

      一個本

      在進行了四篇文章的討論之後,我們應該大致清楚了:士人、學人、詩人的特點是真,文人是偽。士人有真風骨,學人有真學問,詩人有真性情。文人呢?只有花腔,沒有學養;只有慾望,沒有理想;只有風向,沒有信仰。所以,他們也「只有姿態,沒有立場」。盡管那姿態,往往會秀得「絢麗多彩」,能夠「顛倒眾生」,甚至「驚世駭俗」。

      這也並不奇怪。前面說過,文人的「本職工作」和「歷史使命」,就是幫閑和幫腔,偶爾幫凶。只不過,有幫得上和幫不上、受重用和被排擠、體制內和體制外之別。但,無論當班還是待業、在崗還是編外,甚至不過「閑雜人等」,其實「自作多情」,也都要走台、獻藝、開屏,而且是秀給別人看的。既然如此,便並不需要什麼學養、理想、信仰,也不需要自己獨立的立場,「風姿綽約」即可。

      故,文人也可能有學問,但那是用來賣弄的;可能有性情,但那是用來表演的;還多半會有聰明才智,但那是用來舔痔瘡的。有一次,一個文人進上書房,懵里懵懂,隨口問了句「老頭子來了嗎」。不料乾隆從屏風後轉出,問他「老頭子」是什麼意思。這文人立馬跪下來奏道:萬壽無疆謂之老,至高無上謂之頭,父天母地謂之子。皇上龍顏大悅,這文人也轉危為安。看來,正如士人有傲骨,並不妨礙他謙和;文人多傲氣,也不妨礙他諂媚。甚至他們的「滿腹經綸」和「一腔熱血」,就是用來干這個的。

      顯然,文人這一類型或品種,實在頗具「中國特色」。當然,是帝制時代的。現在雖已共和,奈何其陰魂不散!於是,幫閑者有之,幫腔者有之,幫凶者亦有之。「反右」時,「文革」中,最熱衷於整人,而且整文化人最凶的,正是文人。

      文人的德性,統治者心知肚明。最早把話說穿的,是魏文帝曹丕。他在《與吳質書》中說:「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在《典論•論文》中,則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就是成語「文人無行」和「文人相輕」的出典。

      前面說過,文人一詞,有三種用法和定義。起先指「有文德的人」,後來指「文秘」。再後來,指「舞文弄墨的人」,所以也叫「文人墨客」。這種用法,最早就出現在曹丕的這兩篇文章。可見,後世通用的「文人」一詞,剛一出現,就伴隨著惡評。與「文人」相關的好詞,卻似乎沒有。

      這就意味深長了。要知道,在統治者中,曹氏父子對文人,要算最好的。他們自己就是詩人,曹丕還是文藝理論家。他甚至曾以副君之重,參加王粲的追悼會,還帶頭學驢叫。曹丕尚且這樣說,則文人口碑之差,品位之低,便可想而知。

      02

      兩副嘴臉

      可惜,像曹丕這樣的明白人,並不多。

      說來也不奇怪,因為文人原本就有兩副嘴臉,一副叫諂媚,還有一副叫狂傲。諂媚當然沒人看得起,狂傲卻有吸引力。因此,坊間流傳的,便多半是文人狂傲的故事,比如讓楊貴妃磨墨,高力士捧靴之類。禰衡的「擊鼓罵曹」,也為眾人津津樂道。

    這類故事之所以廣為傳播,又有兩個原因。一是新奇。所謂「傳奇」,不奇誰傳?但既雲傳奇,當然稀少罕見。這豈非反過來證明,文人當中,其實狂者不多?

      第二個原因,就是「替代性滿足」了。也就是說,在民眾的內心深處,至少有某些統治者,比如昏君和暴君,奸臣和閹豎,是該罵的。或者,是可以表示一下蔑視的。但當真自己來罵,尤其是罵正在台上的,又不敢。最好是有別人來罵,還罵得出彩;有別人來蔑視,最後又沒出問題。這就皆大歡喜。文人狂傲的傳奇,便滿足了這種心理需求。這當然有相當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可惜說到底,還是一種「意淫」。

      意淫也是有快感的,故很能迷惑一些人。而且,哪怕明知靠不住,也寧可信其有,不肯信其無。久而久之,便信以為真,把假象當成了真相。

      其實這事,應該說是「亦真亦幻」。前面說過,凡文人,皆御用,只有「在崗」和「待崗」之別。這就要「見用」。用不上,就會鬧情緒,發牢騷,甚至惱羞成怒,破口大罵。比如禰衡,就曾懷揣名片,奔走許都。求職不成,這才罵遍朝野。

      就連文人的「反叛」或「反骨」,也當作如是觀。要知道,歷史上的文人,原本就是皇帝的弄臣。當上了的如「寵姬」,沒當上的如「怨婦」,但都無不「盼臨幸如望雲霓,展菊花似綻新蕊」。只要皇上的龍體能夠眷顧,哪怕去當夜壺。皇家的夜壺,也總歸是金貴的。

      如果連夜壺都當不上呢?那就破罐子破摔,由「文人」變成「狂人」。這跟後宮嬪妃為了爭寵,由撒嬌而撒潑,沒什麼兩樣,甚至就是「要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正所謂:夜壺不能當,就去做宋江;一朝天子喚,沒人不上床。文人會有兩副嘴臉,原因就在這里。

      至於「新文人」,則不過換了東家。東家不定就是誰。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民眾。他們自己,則既可當「五毛」,也可扮「草根」。反正,秀場就是官場,人前即是御前,都是「只有姿態,沒有立場」。既然本無立場,也就無所謂「左右」。左也好,右也罷,都是「走台」,都是「作秀」。正如我在《韓寒的新衣》中所說,對於他們來說,「為民請命」和「含淚勸告」沒有本質區別,只看「畫眉深淺入時無」。

      03

      三種姿態

      除了狂傲,清高也是文人的一張臉,一副牌。

      文人清高嗎?當然。清高,是文人的Logo。但,也只是Logo。真正的清高,屬於士人。文人,其實是表演清高,或自命清高。只不過,久而久之,養成習慣,有時也變成了真清高。這就正如世界上本沒有路。走得多了,也就成了路。

      這樣的清高,也有三種。第一種是目空一切,孤芳自賞,自以為天下第一,誰都不放在眼裡。這種名為「清高」,實為「傲慢」。第二種是忸怩作態,待價而沽,口頭上唱的是「歸去來兮」,骨子裡想的是「終南捷徑」。這種名為「淡泊」,其實「鑽營」。第三種就是演技頗高,或半真半假,甚至本有清高的一面。這就正如「三陪小姐」,未必都是「風塵女子」,也有「清純少女」型,賣藝不賣身的。看走了眼,上當受騙,那是你自己的事。

      文人,為什麼要故作清高呢?因為「賣相」較好。要知道,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是古代讀書人的共同理想。文人也好,士人也罷,都一樣。只不過,士人是去幫忙,文人卻只能幫閑和幫腔。這就讓其中一些也有理想抱負的,難免憤憤不平。如果連幫閑和幫腔的份都沒有,更要抱怨。因此,不才明主棄,其實是「撒嬌」;天子呼來不上船,則其實是「撒氣」。因為李白,是並不甘心當文人的。

      撒嬌和撒氣,有沒有用?難講。但狂傲和清高,則肯定有利於「講價」。人都是容易「犯賤」的,皇帝或掌權者也一樣。你越是諂媚,他越是看不起。你要是擺擺譜,沒准他更想要。這道理,有經驗的交際花都懂。你不把銀子花夠,功夫做足,她決不會跟你上床。

      這就是文人的「清高」。其中,有做出來的,也有演出來的,都是姿態。至於恃才自傲,則其實是狂傲,是嘴臉,也是姿態。但無論哪種,都不敢蔑視權力,尤其是最高權力。不但不敢得罪,還要受其蔭庇,分其杯羹。所以,諂媚也是真嘴臉。

      故,古之文人,有兩副嘴臉:諂媚和狂傲;也有兩種姿態:狂傲和清高。但這是「老皇歷」。新中國成立後,五十年代「思想改造」,七十年代「鬥私批修」。狂傲和清高,是重點打擊的對象之一。這是連撒嬌和撒氣,都被不允許,誰還敢故伎重演?

      現在就更沒市場。改革開放後,公民作為個人,有了更多的發言權和選擇權。進入互聯網時代,更可以對他人的作品和言論,自由地表達好惡和愛憎。這個時候,如果還傲氣十足,牛皮哄哄,或者自視甚高,目中無人,誰尿你呀?

      這就要調整姿態;而新文人的新姿態,或者說新表情,就是「憤激」。

      04

      新的表情

      調整是必須的。前面說過,凡文人,都要走台、獻藝、開屏,而且是秀給別人看的。只不過,以前是秀給朝廷看,文壇看;現在則要秀給網民看,大眾看。但,不管給誰看,都得察言觀色,弄清楚看客喜歡什麼,才能保證「收視率」。

      選擇憤激作為姿態,也是有道理的。因為現如今,雖然日子越過越好,卻又差不多每個人,都憋了一肚子氣。弱勢群體苦,中產階級難,其他人也各有壓力、煩惱和憋屈,可謂「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很想「出他娘的一口鳥氣」,是民眾的普遍心理。這時,如果有人出來「代罵」(呵呵,不是「代駕」),肯定「大快人心」。甚至甭管罵誰,只要罵得痛快,也能讓人爽。某些從不講理只會罵人的傢伙,居然擁有眾多粉絲和擁躉,這是原因之一。

      何況憤激也有傳統。辛亥以後,革命成了主旋律,激進成了主流派。調門越高,就越是顯得立場堅定、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只不過,以前是一邊倒地「左」,現在是分左右地「憤」。但無論「左憤」還是「右憤」,共同的特點,都是憤激、非理性、不講道理。

      這就值得警惕。因為沒有理性的立場,很可能只是姿態,或者表情。因此,他們完全可能在一夜之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也完全可能只是為了表態,站隊,搶話筒,昭告天下,佔領道德制高點,爭奪公共話語權。這樣的「俠義」,豈不可疑?

      何況就算他們的想法是真實的,又怎麼樣呢?也只能培養造就「太平天國義和團」,再加「革命小將紅衛兵」。事實上,憤激的情緒,並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它只能有一個效果,就是為走台作秀的文人增加「票房」。

      當然,國家有難,世道不公,有人出來說話,總比萬馬齊喑好,哪怕那人其實是作秀。不過,我更希望是「理性的聲音」,而不是「正義的火氣」。憂國憂民沒有錯,卻決不等於罵爹罵娘。我們需要的,第一是理性,第二是理性,第三還是理性。

      事實上,有三種憤激:當事人的,一般人的,文化人的。第一種,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一個人,房子被強拆了,案子被錯判了,血汗錢被私吞了,親骨肉被殺害了,你還讓他「淡定」,那是沒有心肝。

      第二種,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因為「路見不平一聲吼」,原本「見義勇為」,總不能要求人家吼得「溫良恭儉讓」。不過,我也願善意提醒:最好能理性一點。至少,弄清事實。否則,弄不好就會整出「冤假錯案」,那可是違背初衷的。

      至於文化人,則必須理性。他可以「憤怒」,不能「憤激」。或者說,可以怒罵,可以怒斥,可以怒吼,但一定基於理性的判斷,歸於理性的分析,而不是罵娘泄憤,煽動情緒。極端的情緒化,不是「士人的傳統」,更不可能真正成為「社會的良知與良心」。

『貳』 漢族文化已經消失了吧

同感。除了春節 端午 孔子的儒家體系 大概漢族原生態的東西全部清零了吧
我們的娛樂業習慣用占據古裝電視劇題材至少六成的大辮子們的故事"告訴"青年人祖宗的生活行為,我們90年代發行的那套56民族郵票上,漢族男女都是穿短襟窄袖的對襟明扣褂子___一下就抹去了漢族在400年前到2700年前一直穿著的、今天還能在朝鮮國服與和服中依稀見到影子的漢服的影子;過於現代化的漢語,讓現在的青年讀不懂古人的繁體漢字,搞不明白曾經的文化名人的字型大小和落款背後的文化意義,壓韻合輒成為專家們的事情,古人的白話文成為我們課本中人人讀了就有膩煩心理的文言文,我們沒工夫欣賞絕句,自己寫不出合乎規范的詩詞,過分依賴電腦使我這個在大學里已經學了7年中文的人,在中文系裡就沒見過一個寫字能有板有眼的80年以後出生的人(那些字只能說是過的去,但絕對讓你一眼看了就知道寫字的人基本沒練過字帖,能寫出流暢的連筆字,但絕對不是行書的水準,所謂的「楷書」也就是電腦里的仿宋體樣子)
書法尚且如此,至於圍棋 欣賞國畫 品茶 觀看戲劇表演等等漢族人從低曾到高層都在唐宋元明時期曾蔚然成風的生活特色,都已經空空如也了。——這種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層面上的東西都改變掉了,自然在別的更高的層面上,如道德、價值觀念、民族品格等等的構成上,也會改頭換面。

『叄』 畢業即失業明清時期的讀書人,如何解決就業問題

現今的大學生畢業之後,擺在面前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就業,尤其是大環境下,可以不誇張的說,畢業即失業是大多數學子的噩夢。同是受教育的古代讀書人,經過層層科舉考試後,可以有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等不同的身份和學歷,但如果不考中進士做官,便如同我們大學生面臨畢業一樣苦惱。生活仍要繼續,那麼明清時期失意的讀書人,是如何解決就業的呢?


真香的古代公務員:萬萬沒想到的師爺


你絕對想不到,明清時期的讀書人,除了科舉做官,最香的出路竟然是做一名師爺!

師爺雖然無官無職,但是古代官員必不可少的顧問或秘書,替官員處理具體事務,而且年薪豐厚,可謂古代的公務員!做過師爺的讀書人數不勝數,有徐渭、李漁、蒲松齡、孔尚任、李鴻章等牛人,那麼師爺到底有何魅力呢?


明清時期的讀書人為了工作,可以去擔任師爺,那麼我們可以去考公務員;他們可以去教書,那麼我們可以去支教;他們可以去抄書糊口,我們可以去做斜杠青年,發展文化事業。

無論是古代的讀書人,還是現在的大學生,就業不取決於環境,取決於自身。期望未來的時候不好高騖遠,找工作的時候不矯情,生活不會因為失敗而對你溫柔,但路在腳下。

『肆』 你覺得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是在逐漸走向沒落

不是。在中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有些還包括小吃,風俗等傳統文化。

『伍』 曾經被瑪雅人視若神明的超級文明現在怎麼樣了

提到瑪雅文明,人們都不會感到陌生,這個神秘的民族自被發現以來就不斷地給人們帶來驚喜,科學家驚訝於瑪雅這個民族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掌握了一套先進的歷年演算法,不僅如此,瑪雅人在農耕、手工以及建築方面都有所造詣。

『陸』 以前的中國人移民到國外去處,他們現在還學中國文化嗎他還還會不會

第一代人不用學,因為他們是從中國出來的,第二代人會在第一代影響下會一些,第三代則完全被同化,中國為何物,那隻是另一個國家而已,所謂黃皮白心,就是如此,他們連華裔都已算不上,他們當然不會再學中國文化,因為從第二代開始,他所移民的國家的語言才是他的母語,學習中文,會很吃力,又沒什麼用,最後一個問題,人家好不容易遠離中國,回來干什麼?

『柒』 在1966年能考上初中的人的文化水平和現在初中生相比怎麼樣

1966年考上初中的人的文化水平相比較現在初中生的文化水平肯定是低很多的。在60年代我們國家的人民總體文化水平不高,這類考試還是比較簡單的。

1966年是比較特殊的一年,在那一年變天了,開始了錯誤的十年。雖然廢除了高考制度,但還是有小學初中高中三階段的教育。1966年我們國家的大多數的人民都是農民,都沒有受過小學的教育。並且當時小學是五年制,所學習的內容較少。

1966年時的教育和現在的教育是不能相比的。在當時開設的課程肯定比現在少,給學生傳授的東西是有限的。現在的教育中更加註重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讓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而在66年時人們並沒有全面發展的意識。

『捌』 好像在民國以前,每個人除了姓和名,還都有「字」的,現在怎麼都沒了呢

現在文化人還是有的

『玖』 為何說現在的中國人已不是以前的中國人了那個曾經創造出輝煌燦爛文明以及被尊稱為禮儀之邦的國家怎麼了

提起這個問題我就淚流滿面。這個話說起來真長,我爺爺是上過私塾的,小時候天天給我講這些,希望我可以給你完美的解答。
現在的中國人和以前的確有很多不同,先不說因為清末國力衰弱列強入侵造成國人在世界低人一等,這些都不是大的問題,國人的風骨是不會因些而改變。
以前的中國人風骨極高崇尚老子,崇尚武道,家族傳承嚴謹,文化傳承更是嚴謹,不會因為國力衰弱而中斷,古人把傳承看比生命還重要,中國5000年的文化在民國時代基本沒有被磨滅多少,而真正改變這一切的。。。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償還蘇聯的債,全國社會主義氛圍極中,所有金屬器物,珍貴文物財產都要上繳充公,連廟宇的神像都不例外,當時全國大練鋼的力度是你不能想像的,在那時候基本能見到的金屬,不管之前上面是雕刻的古文字還是鐵鍋都要收走,這不是國家的錯,下面執行的人有幾個是文化人,他們怎麼會知道這些是代表著重要的傳承物。
這不是最重要的,極盡毀滅的是。。。
文化大革命,在這之前,雖說因為各中原因而丟失的傳承,但那都不會影響到國人的根本,國人不會忘記祖訓,不會忘記人之初性本善,不會忘記祖宗傳下來的技藝。
而文化大革命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這一些,在那個無產階級領導國家的年代,會識字就是錯,有文化就是錯,有傳承有產業是錯,除信仰共產黨之外的任何都是錯,道觀,廟宇,祠堂,深鄉,都在毀滅之內,你可以想像,中國5000年帝制,文明傳承都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待遇,可以進私塾學孔孟之道的都是小有資本的人,而這些人在那個時期是批鬥的對象。國家經歷100年劫難存下的文化本來就很稀少,而這些文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大多煙消雲散。
而那個時期崛起的都是什麼人,是紅一代,是貧下中農,他們從一開始學習的都是這個時代的東西,那個時候對古中國的文化極其抵制,說要甩掉舊社會的枷鎖。
一個國家,突然上層都成了農民,你能想像這個國家的品位會被什麼人引領。
那個時候的官員要三世農民,五世清白,上層者竟然都是沒有文化傳承的農民。
而真誠的文化傳承者在哪裡?戴高帽,批鬥,有風骨的都自殺了,沒風骨的也會永遠把傳承埋在心底。
知道當年自殺的文化人有多少嗎?知道當年自殺的軍人有多少嗎?知道因為傳承斷盡後繼無人飲恨而終的老人有多少嗎?當時的年輕人都是紅衛兵,就是現在的紛青,他們抵制一些古老的思想技藝,他們只看到了毛主席的小紅本,你不能想像那些擁有一身神技而無法傳承的痛苦的仰天長吼的老人有多痛苦。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比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文化大革命一點都不比其狠
大量的文獻被焚毀,大量的傳承物被砸碎,大量的傳承者被遣散。
哪怕一時國人被蒙蔽以後還可以學,還可以回來,如果文獻文物都被毀滅。
那這些將永遠消失。
從此,國人只知道毛列,只知道社會主義,只知道科技要進步,而忘記了5000年的中國還有什麼。
從此,中國3000年傳承世界第一的陶瓷文明衰弱了。
從此,中國大量的民間或道家內功傳承消失了。
從此,中國絲綢文明衰弱了。
從此,中國冷兵器製造衰弱了。
從此,中國書法文明衰弱了。
從此,中國大量漢文化衰弱了
中國幾千年的成人禮儀,坐姿禮儀,吃飯禮儀,問候禮儀,發禮,古婚禮,祖先繼嗣,客禮等各種禮儀都在消失。
國人行為習慣,思想方式,都隨著那些年代遠去了。
國人正在像外國靠攏,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拾』 愛裝文化人,連續多年演自己,「老幹部」靳東如何把口碑作沒的

脫離了角色之後,他是一個情商低說話滿嘴跑火車的人。

很經典的一次對話,就是在跟李健的一次訪談當中李健說:我覺得你跟黃渤挺像的。但是靳東卻否認說:在顏值這一方面差距應該還是挺大的。問台下的學生有沒有自己的理想時大家鴉雀無聲,所以李健也只能打圓場說:他們現在還只是大學生,沒有想那麼多。靳東的經紀人就是人大畢業的,所以他在說到這個事情時感到非常自豪,他自豪的不是經紀人是在人大讀書,而是最終不也只能當自己的經紀人。所以有時候他迷之自信的一些點觀眾都不知道是源於哪裡。

閱讀全文

與以前的文化人現在怎麼樣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