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貴校校園文化精神是什麼

貴校校園文化精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21 01:27:55

Ⅰ 談大學精神及大學精神文化建設

談大學精神及大學精神文化建設

論文關鍵詞: 大學精神精神建設問題途徑

論文摘 要: 大學精神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軟實力,是大學賴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動力,也是大學整體校園文化的反映。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設對大學精神的養成有著重要意義。理清大學精神與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關系,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對於當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更是意義重大。

大學精神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軟實力,是大學賴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動力,也是大學整體校園文化的反映。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設對大學精神的養成有著重要意義。理清大學精神與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關系,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對於當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更是意義重大。
一、大學精神的涵義
中文“大學”一詞源於拉丁文universitas的,universitas涵義等同於古希臘文Academia,其最初意為“學生集會”或“教師集會”。大學在初期作為一種現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間和自發的:眾多“愛智慧”(philo 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請智者為他們傳授知識,傳授知識和接受知識的雙方為獲得各自所需而組織成一種社團,即universitas。現代大學制度是在德國洪堡、英國紐曼等家的深入參與下建立起來的,他們認為有形的文化和社會建制都是無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現,文化和制度離開了其內在的精神,無異於一具行屍走肉,因此大學精神就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和生命。唯在長期辦學過程中,通過踐行自身辦學理念,形成獨特價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樣一種具備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學精神,才是一所大學的魅力之處,更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關於大學精神的基本內涵,學界存在多種表述,我們較傾向於此一定義:大學精神是大學獨有的價值取向和發展取向,是給大學行為提供,使大學採取這樣而非那樣行動的基本信念、基本態度和基本准則。從大學最初的發展來看,其一開始就是愛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學習關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場所,他們深具對宇宙奧秘的驚詫探索之精神和對人類命運、人性問題的深切關懷,因而我們認為大學精神主要涵蓋以下兩方面。
1.人文精神。文藝復興時期正是近代大學興起之時,對人性的解放、人類的深切關懷是當時一個主旋律,大學是人文精神的代表。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是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注,是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從古至今,大學這種“以人為本、健全人格”和“自由、”的人文精神從未變更,大學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是只有軀殼沒有靈魂的畸形發展的人。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實施完全人格教育”之主張:“國民而無完全人格,欲國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之之慮焉。”還有梅貽琦先生堅持《大學》之基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不僅要培養學生求生存發展之技能,而且要培養其為人處世之道,正是這些“不太實用”的人科能給予學生廣博的視野、寬闊的胸懷、堅毅的意志,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歷史責任感,最終使那些“實用”之學免於流入庸俗和浮泛;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和“兼涵並容,學術自由”的學術獨立精神更是21世紀大學必須堅守的人文精神品格,大學與社會之間一個保持清凈思維的距離應始終被保持,大學不應單純是“象牙塔”又或“社會服務站”,大學不能外於人群,但卻不能隨外界社會風尚而盲轉、亂轉,大學應是風向的定針,有所守,有所執著,以燭照社會之方向。
2.科學精神。大學要堅守自己的品行,亦要履行引領社會文明與進步的使命,在探求真理過程中就必須始終高揚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在探索科學真理和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化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取向,是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教育凝聚的精華。它主要包含求實精神、求真精神、協作精神、批判精神和獻身精神等,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獨立思考,不唯書、不唯上,不為名利所累,能勇於創新,不斷開拓認識,一所大學方能具備活潑的生命力,才能肩負起引領社會方向、推動現代文明發展的重任。
二、大學精神文化建設存在之問題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和生命,但它又是無形的,因此需一些外在建制呈現出來,尤體現於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上,而精神文化的建構主要是通過大學的使命、校訓、校風,以及名師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目前,的高速發展,網路信息時代和大眾化時代的來臨,均給大學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校均受著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社會價值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存在世俗化、實用化的傾向,大學精神文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
1.對其地位把握有誤。在校區不斷的擴展建設中,陷於追求規模和現代氣息,使得新建校園與整個校院的文化積淀相脫節。大學文化獨特魅力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競爭力。很多學校在評價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就時,對單純的物質文化建設津津樂道,其實,校園文化從內在看是一種精神,優秀的校園文化必然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精神指導,它是校園人格風貌和群體意識的集中表現。離開了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單純的物質文化建設就會失去了文化建設的意義。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卻普遍偏離了這一宗旨,校園文化存在的價值意義、功能作用無法充分彰顯,使得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流於形式。
2.低估網路時代帶來的負面影響。21世紀是網路信息化時代,網路已成為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領域,享有“第四媒體”之譽的網路對大學生的影響已遠超過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強調的是思想教育原則,而網路媒體的出現令這種穩定格局發生了變化。網路這種新型文化媒體所表現出的自由、開放、互動使得更多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參與文化的製造、,這種自由在帶來平等、民主的同時,也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帶來無序混亂。由於網路信息基本上難以控制和過濾,一些非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趁機欲佔領思想陣地,造成嚴重的信息污染。目前對於網路帶來的強烈沖擊研究仍不夠,在如何應對網路文化,做好精神文化建設上仍缺乏足夠的思想和技術准備。
3.未充分調動其主力軍力量,建設力度和效果不明顯。精神文化是一種內隱文化,它作用於教學、科研、、校園生活各環節,是大學文化建設及其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從參與建設的主體而言,是全校師生員工所共同創造形成的,但由於受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沖擊,目前高校中也彌漫著一種不健康的風氣,師生員工中呈現的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等占據一定位置。教師本應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設的引路人和主力軍,但市場經濟的影響使一些教師缺失了教書育人的職業;崗位考核的壓力又使教師單純忙於完成工作量和撰寫論文,與學生的思想交流越來越少,從而使他們成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邊緣人和旁觀者。
4.輻射作用不夠突出。大部分高校並未能形成自己獨特精神風貌,其精神建設的社會輻射功能並未發揮出來,只局限於校園范圍內,未起到引領社會風向作用。高校既是傳承文化之所,更是接觸異質文化的觸角和通道,大學應是倡導正確規范、價值取向之重要場所,通過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營造的獨具自身精神風貌和魅力的品格應能在社會中起到良好輻射作用,“讓大學精神之光穿透圍牆”。
三、加強大學精神文化建設之途徑
1.明確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有的放矢地做好文化建設工作。精神文化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應圍繞精神文化這一主軸旋轉。精神文化滲透於校園文化建設方方面面,不單學生文化活動、校園自然景觀建設或規章制度的建設,因而可從高校自身的校訓、發展定位等基礎出發,切實將本校的辦學理念、精神潛移默化地滲入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中,如:學校的物和校園規劃,其風格要體現本校文化精神;一些規章制度也可以本校辦學理念、校訓為精神支柱;對學生的文化活動做好系統,形成品牌特色;校風、教風、學風等均圍繞自身大學精神為指南針,務求把學校的精神文化內化成每位師生員工的行為准則,打造獨具本校魅力的精神文化。

2.佔領網路這一重要思想重地,充分發揮其優勢面。充分發揮網路優勢,搶占校園網路文化陣地,是當前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校園網路文化建立要以形成良好校風為目的,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重點,要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網路道德觀,規范上網行為,合理利用網路資源;要健全網路的制度建設和技術設備的投入建設,加強校園網及論壇的監管工作,加入網路道德教育的宣傳力度,及時對不良網路信息進行分析、鑒別和篩選,開展網路思想工作。
3.探索激勵、評價機制,發揮精神文化建設主力軍作用。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主體是生活在大學里的人,包括以校長為代表的管理群體、以教授為代表的教師群體和以優秀大學生為代表的大學生群體,其中教師群體在其中處於踐行辦學、管理理念的地位上,對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功能,是大學精神在“可見領域”的無形力量,因此探索相應的激勵及評價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至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來,比如將對教師指導學生文化活動、科研項目納入相應的獎勵或考核制度,鼓勵教師發揮其敏銳思想觸角、廣博的知識視野和人格魅力,積極參與至校園文化建設中來,與廣大學生一起為踐行自身大學精神而共同努力。
4.注重精神文化的社會輻射作用。被稱為“社會亞文化”的校園文化,在更深層次上影響著社會發展軌跡,這對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新問題:怎樣把大學精神文化進一步推向社會,與整個同呼吸;怎樣進一步發揮大學精神先進作用,以帶動整個社會文化向高層次、高文明發展。我們既要讓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大膽地走向社會,與整個社會文化融為一體,又要注意保持大學某些須持有的“象牙塔”特性,進而推動整個社會文化向著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
科學精神、功利主義或實用主義在今天或許已逐漸成為主導社會價值,很多大學也受到這種社會價值的沖擊,教育也開始過度地實用化和工具化。但回顧大學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牛津、劍橋、耶魯、哈佛等名校能經歷多個世紀仍是世界創新思想之源,帝國理工大學、東京大學等興起只有百餘年的大學能夠在世界如此多的大學中出類拔萃,關鍵在於其堅守非功利的文化來應對時代的挑戰。因此,無論在什麼時代,社會如何變遷,現代大學應該要做到在兩種方向上的平衡,既保持大學作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識的象牙塔聖地,又要與現代社會現實緊密結合,保持大學的時代性。正如鮑羅·舒爾所言,大學的神話是關於現實和願望的思考,是實用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混合體,“大學不能無象牙塔精神的恪守者,也不能缺乏經世致用之術專攻者……如果真的完全喪失了象牙塔精神,大學求真、求知精神以及俯視眾生的情懷,為塵世的名利、權勢所湮沒,大學就不過僅僅是一個抽離了精神的軀殼而已;當然,如果沒有務實的入世求存策略,大學也會喪失自身。這是現代大學所面臨的‘兩難’困境,一個擇其兩端都無出路的兩難抉擇”。

注釋:
①英文Philosophy()由古希臘文philo(動詞,意為“喜愛、追求”,現在時直陳式第一人稱單數)和sophia(陰性名詞,意為“智慧”)構成的動賓片語,含意是“愛智慧”。

參考文獻:
[1]金耀基.大學之理念(增訂版)[M].北京:三聯書店,2008.
[2]楊東平.大學精神[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
[3]楊寅平.現代大學理念構建[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4]劉新生.大學文化建設[M].濟南:泰州出版社,2010.

相關論文查閱: 大學生論文 、 工商財務論文 、 經濟論文 、 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

Ⅱ 貴州大學的校園文化

溪山如黛
常沐春風
學府起黔中
明德至善
博學篤行
大地貯潛龍
明道濟世
見賢思齊
報國為民志氣同
眺望萬千學子
江山處處旭日方東 明德至善、博學篤行。
貴州大學校訓體現了百年貴大追求真理、崇尚完美並且強調博學和實干,為國家民族不遺餘力的精神底蘊。它和60餘年前國立貴州大學的創始人張廷休先生確立的國立貴州大學校訓「堅毅篤實」有著清晰的傳承關系,又結合了時代賦予當今貴州大學的新要求,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起點更高,目標更為遠。和老校訓相比,雖然只增加了四個字,但內涵更加深厚、對傳統文化理解更豐富,可謂「和而不同」。
校訓中的「明德至善」取自《大學》卷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意思是大學的根本宗旨,首先在於了解和彰顯人性固有的內在道德光明,然後必須親近人民並竭盡全力為之服務,最後則要通過個人修身與社會實踐,使社會和人都臻於和諧圓滿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這是做人、做學問的理想途徑,也是中國文化人精神追求的最高的目標。「博學篤行」見於《禮記?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儒家先賢做學問的方法論,它與「明德至善」珠聯璧合:「明德至善」提出了終極目標,「博學篤行」為實現這個目標提供了具體的實施方法。這些至理名言兩千多年來被推崇倍至,也為近現代中國高等學府所遵崇。所以,貴州大學的校訓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新的理解和詮釋。

Ⅲ 學校精神文化包括哪些

學校精神文化可分解為四種基本成分:

一是認知成分,即學校這個群體和構成它的個體對教育目的、過程、規律的認識,屬於校園文化的理性因素;

二是情感成分,是學校這個文化體內的成員對教育、學校、班級、同事、同學、老師、學生特有的依戀、認同、參與、熱愛的感情,這種感情內通常包含著很深的責任感、歸屬感、優越感和獻身精神;

三是價值成分,即學校校園所獨有的價值取向系統,像「尊師愛生」的價值取向,「教育、教學活動優先」的價值取向以及「嚴謹、守紀、規范、團結」的價值取向等;

四是理想成分,即學校及其成員對各種教育活動和學生的發展水平所表達的希望和追求,比如,創造美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得到充分、和諧、全面的發展。這是許多優秀學校所追求的理想。

學校精神的意義:

學校精神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面貌,是學校群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淀起來的、共同的心理和行為中體現出來的理念、價值體系、群體心理特徵及精神價值傳統。

它構成了學校文化的內核,決定著學校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決定著學校的校風、學風和教風,歸根到底決定並制約著學校文化系統的取向和性質。

這種精神是學校辦學傳統與辦學經驗的文化積淀,它植根於其悠久的歷史進程與深厚的校園文化內涵之上,是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是學校的一種「教育場」,學校的「精、氣、神」。它賦予學校特有的個性魅力,是學校群體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的「核動力」。

Ⅳ 你們學校的文化精神是什麼

我們學校是是合作型文化,在這樣的學校文化里,教師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共同尋求職業發展機遇,並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他們對教和學都保有很強的興趣,討論的主要是學生的成績,並且會花時間互相觀察,共同探討教學方法。合作性文化的氛圍更像一個大家庭,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會選擇相互扶持。

Ⅳ 學校精神文化包括哪些

學校精神文化可分解為四種基本成分:
一是認知成分,即學校這個群體和構成它的個體對教育目的、過程、規律的認識,屬於校園文化的理性因素;
二是情感成分,是學校這個文化體內的成員對教育、學校、班級、同事、同學、老師、學生特有的依戀、認同、參與、熱愛的感情,這種感情內通常包含著很深的責任感、歸屬感、優越感和獻身精神;
三是價值成分,即學校校園所獨有的價值取向系統,像「尊師愛生」的價值取向,「教育、教學活動優先」的價值取向以及「嚴謹、守紀、規范、團結」的價值取向等;
四是理想成分,即學校及其成員對各種教育活動和學生的發展水平所表達的希望和追求,比如,創造美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得到充分、和諧、全面的發展。這是許多優秀學校所追求的理想。

Ⅵ 學校精神文化包括哪些

學校精神文化可分解為四種基本成分:
一是認知成分,即學校這個群體和構成它的個體對教育目的、過程、規律的認識,屬於校園文化的理性因素;
二是情感成分,是學校這個文化體內的成員對教育、學校、班級、同事、同學、老師、學生特有的依戀、認同、參與、熱愛的感情,這種感情內通常包含著很深的責任感、歸屬感、優越感和獻身精神;
三是價值成分,即學校校園所獨有的價值取向系統,像「尊師愛生」的價值取向,「教育、教學活動優先」的價值取向以及「嚴謹、守紀、規范、團結」的價值取向等;
四是理想成分,即學校及其成員對各種教育活動和學生的發展水平所表達的希望和追求,比如,創造美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得到充分、和諧、全面的發展。這是許多優秀學校所追求的理想。

Ⅶ 校園文化建設的精神文化

艾博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並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繫上。
(1)校風建設。校風建設實際上就是校園精神的塑造,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在校風體現形式上,校風主要表現在校訓、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風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環境氣氛要求的心理和行為時刻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使每一位校園人的集體感受日趨鞏固和擴展,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好的校風具有對學校成員內在動力的激發作用,催人奮進;好的校風對學校成員的心理發展具有保護作用,對不良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抵禦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和干擾。
(2)教風建設。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要抓好校風建設首先必須抓好教風建設(包括工作作風建設),因為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人才的搖籃,而教師是人才的培養者,理應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只有在幹部職工中樹立起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勤政廉政、團結協作、高效嚴謹、服務周到、細心耐心的工作作風和在教師中樹立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治學嚴謹、認真負責、耐心細致、開拓進取的教風,才能引導和促進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嚴謹求實、尊師重教、遵紀守法、舉止文明的優良學風的形成。總之,沒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和教風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學風。
(3)學風建設。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
(4)學校人際關系建設。學校人際關系包括學校領導之間的關系、學校領導與教職工之間的關系、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有助於廣大師生員工達到密切合作,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集體,更好的發揮整體效應。

Ⅷ 高校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什麼

高校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大學精神。

大學文化的根基在學術,大學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在精神。精神很多方面來源於學術,和學術有密切聯系。

大學精神具有群體凝聚、價值導向、精神陶冶和引領文化的眾多品質和功能,它以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有形的存在和未來。大學精神是大學在辦學實踐中受到辦學規律和社會主導文化的雙重影響,經過歷史的積淀,逐步形成的生命信念、價值追求、道德准則和思維方式。

校園文化簡介:

是人們為了保證學校中教育活動順利進行而創立和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形態。

一、校園文化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兩個不同的方面。就是說,「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構成校園文化的基本內容。

從定義上說,顯性文化可以通過觀察直接描述出來,是直接、明確和具體的,具有直觀性的特點。學校中的隱性文化要素,需要經過反復的觀察並進行恰當的抽象才能得出,具有間接、相對模糊和抽象的特點。

隱性文化是非直觀性的,而彌散於人們的具體行為和交往關系之中,是人們處理事物的一般准則、態度、情緒反應和心理傾向。它既不獨立存在,又無處不在,具有彌漫性的特點。

二、按照不同的層次和標准,可以再細分為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等。

1、校園物質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空間物態形式,是校園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又分為校園環境文化和設施文化。

2、校園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包括:辦學宗旨、教育理念、共同願望、道德觀念、共有價值觀、班風、教風、學風、校旗、校歌、校徽、校報等。

3、校園制度文化(規範文化)

主要指保證校園運行的組織形態、規章制度和角色規范。它包括教育方針政策、校園規章制度、管理體制、道德規范、行為准則、行為取向、典禮儀式、節日活動、公共關系、文化傳播等。

Ⅸ 貴族學校的校園文化會是怎樣的文化

「貴族精神」並不必然地為「貴族」所壟斷,我等平民只要不斷努力學習堅持塑造自己的人格狀態,同樣是具有「貴族精神」的貴族,我們所要強調的是「精神的貴族化」。

然而,如今國內對於貴族的理解是:擁有高檔住宅、豪車、美女如雲、消費歐洲奢侈品、子女入學「貴族學校」和出國留學等等,崇尚這樣的貴族式生活方式,更多隻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貴族生活。不是表現在人對精神和審美的追求,而是體現在揮金如土、綾絡綢緞、花天酒地的金錢主義形式上。貴族化中的「貴」,就是華麗、氣派、顯赫、奢侈等形式。傳媒傳遞給我們一種錯覺就是這種和真正的貴族文化毫不沾邊的虛榮和幼稚的形式氛圍。這種貴族文化實際是一種膚淺、粗糙的文化氛圍,這將源於幼稚而止於成熟,源於虛榮而將止於務實。

真正的貴族精神,應該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一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

二是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於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區與國家的責任。

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於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貴族這一無論是在稱謂還是實質上的確認,都必須是與其品德、學識、行為相符合的。否則,即使其權傾天下,富可敵國,亦不能進入貴族的行列中。

閱讀全文

與貴校校園文化精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