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怎樣影響男女角色
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所研究的大多數社會,都是男女社會地位和行為方式有別的社會,他們試圖說明這種差別怎麼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左右。他們指出。如果兩性行為的差異是由生物學因素決定的,那麼各個時代、各個社會的兩性角色行為模式理應相同。然而,大量的證據表明並非如此。
美國人類學家米德在1935年曾研究過新幾內亞的3個部落,發現它們有迥然不同的男女角色模式。阿拉佩什部落的男人和女人均具有「女性化」特徵:溫和、順從、互不侵犯、感情熱烈、關系親密;而競爭、進取、渴求新知識等所謂「男子寒氣概」,在這里極為少見。與此相反,鄰近的門杜古馬部落男女則都具有「雄性化」特徵:他們之間爭強好都,關系冷峻,女人懼怕做母親,母子之間也很少有親密感情。第三個部落特哈布利的男女角色與大多數社會的情形相反:女人處於支配地位,而男人則是依從者,負責料理家務和撫養孩子,並花大量時間做手工活和閑聊。米德由此得出結論說,男女角色與其生物因素並無必然聯系,而是他們生活於其中的文化環境使然。
社會因素對兩性角色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特殊社會條件下,歐美國家的許多男人必須從軍上前線,婦女曾有機會去扮演「男子漢」的角色,她們在各方面都表現得不比男人差。但是,大戰結束後,士兵們返回家園,重新需要就業。由於社會對男子就業特權的維護,社會輿論也開始大肆宣揚所謂「女人氣質」,這使一部分追求男女平等的知識女性非常不滿。隨之掀起的「新女權運動」,既是針對傳統的男女角色分工和兩性差異的生物決定論的強烈攻擊,並以此促進了性別學的研究和發展。
歐美國家「女性學」和「性別學」研究的成果和女權運動的實踐,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們對男女角色差異的重新認識,挑戰了許多傳統的觀念,及至影響到社會政策和立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歐美出現了社會性別概念,既用「sex」來指稱人的生物性別,而用「gender」來指稱人的社會性別。如今,社會性別一詞已進入大多數國家及至聯合國的官方文件。
Ⅱ 影響性別社會化的因素主要有
社會性別對男女兩性出生後的各個生長階段,都對其起著塑造和影響作用。家庭、學校、社會是個人社會性別社會化的基本途徑。
家長對男女孩子的不同期待和教育,學校的教材、教學模式以及對男女學生的不同期待和態度,大眾傳媒中對男女形象的表現,公共政策中對男女權利和義務的規范等,都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影響和塑造著其社會性別。因此,不正確的社會性別意識會妨害每個人的健康成長和良好發展。
(1)家庭對社會性別社會化的影響
在一個兒童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成長過程中,首先會通過父母的言行舉止傳習社會性別對自己的要求。如父母會在為孩子選擇玩具的過程中傳遞家長對孩子的的不同的角色期待,培養男女兒童不同的特質。比如,對待女孩我們常常用漂亮、文靜等字眼去衡量和要求,對男孩則用聰明、健壯等字眼去衡量和要求,這樣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就對男女不同的性別起到社會性別角色的建構和固化作用。
(2)學校對社會性別社會化的影響
學校也是性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學校的教材、教學模式以及對男女學生的不同期待和態度,影響和塑造了人的社會性別。
在目前使用的全日制小學語文課本中,選擇的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帶有明顯的社會性別角色定型:男性多是政治家、軍事家或英雄人物;女性多是家庭有關的賢妻良母、溫柔多情慈祥可親的形象。
在教育過程中,一些老師也會有意無意地強化女生不如男生的思想。
在學習內容方面,一些老師會更多的鼓勵女生選擇文科專業,更多鼓勵男生選擇理工科和高科技專業,而這種專業上的差異將直接導致男女在就業、收入和社會評價等方面的明顯差異。
(3)大眾傳媒對社會性別社會化的影響
大眾傳媒尤其是電視在社會性別社會化和社會性別角色定型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電視在復制性別歧視或者倡導性別平等具有生動、直觀、容易接納的特點,是社會性別社會化的重要載體。
在我國目前的電視劇尤其是電視廣告中,充斥著大量的帶有宣傳「男外女內」「男強女弱」等傳統社會分工甚至性別歧視的東西。
2、社會性別在社會制度中傳承和鞏固
社會性別還在社會制度,如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文化、資源分配等,得到傳承和鞏固。例如在一些企業的員工聘用制度和人事制度中有性別規定,有些地方在農村征地中規定外嫁女不給予征地補償,等等。
Ⅲ 性別角色的影響因素
一 男女性別角色的概述
1.男女性別角色的定義:以性別器官為標准所劃分的社會角色,以性別決定個體社會化作用定向,社會為男女制定了一套行為規范。性別角色指不同性別個體在一定社會中佔有適當位置及被該社會規定的行為方式以及個性特點。
2.男女性別的特點:多樣性和相對穩定性。
3.男女性別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個體心理特點和行為方式社會化過程,性別角色規范內化、歷史性、地域性、社會性和客觀性。
二 男女性別角色差異的影響因素
1.男女性別差異的生物學因素:第23對染色體不同的遺傳基因,性激素和大腦下丘腦和大腦兩半球的影響。
2.男女性別差異的社會歷史文化因素:文化分為狩獵與採集、園藝、農業、游牧、工業化五種類型。性別角色跨文化變異的普通原則是確認性別有差異並日趨復雜,同樣勞動下男性受到更高估價。
3.男女性別差異的教育因素:社會、家庭與學校影響並通過社會化媒介實現。
三 男女性別角色心理差異的理論
1.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論:性別發展由口腔階段至肛門階段再至生殖器階段,其性心理發展塑造個性在性別過程的作用是積極的,但強調生物學因素的決定作用,忽略文化的巨大影響。
埃里克遜的內部空間觀:女性肌體包含建設性、創造性的生命內在空間,承擔照料人類後代的生物的心理和倫理的義務。內部空間決定外部空間認識,生物行為特徵和社會角色,其缺陷為研究主題不明,無法說明文化因素造成性別心理差異的原因。
2.社會學習理論的兩性觀(班杜拉):兩性角色通過觀察、強化、模仿相互過程獲得。
3.認知發展理論的兩性觀(柯爾伯格):男女性別分化取決於自身認知發展的結果。基本內容如下,性別認同發展經歷性別認同、性別分化和親長認同三個階段。
兒童將男女性別歸類,性別角色態度的基礎。
通過對自己發育初期表現出身體狀況形成,兒童接受同性行為,排斥異性行為。
2-7歲兒童形成性別認同結果,但往往受環境變化影響。
基本自我歸類決定基本價值取向,把自身性別相符事物作為追求的目標。
基本普通性別角色發展於幼年時期,從男女意識彼此生理差別開始。
習慣性觀念表現為男子氣和女子氣。
男子氣和女子氣出現後,兒童與同性人物確定性別同一性。
同一性和性別角色價值觀形成,但由雙親適當行為促進和鞏固。
以上過程按一般發展途徑進行,大部分由認知發展決定。
四 男女性別角色心理差異面面觀
1.兩性在認知活動中的表現:男女有各具優勢的大腦兩半球,認知活動存在兩性差異。
2.情感、意志活動中的兩性差異:男子有支配欲,女性有忍耐心和依賴心,且自我滿足感存在兩性差異。
3.人際交往中的兩性差異:男女在人際交往中具有普遍的性別共性,女性的情緒色彩更為濃厚,且男女在語言和非語言交往中存在較明顯差異。
4.成就動機方面的兩性差異:男女成就動機存在很大差異,其原因為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Ⅳ 中國文化如何影響性別
中國傳統文化,有些重男輕女。但是,對人口出生的性別影響極小,畢竟在有B超出來之前,生男生女無法區別。
Ⅳ 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社會和文化過程形成的是什麼理論16
了解他們的不同角色。這個階段不能獲得同一性。所以你不必擔憂性別認同感不是天生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期,只是對自己性取向不能確定,人在青春期(12-18歲),是後天形成的。你的問題並不是性別認同感的混淆,嘗試與異性交往,兒童知道了他們是什麼。根據埃里克森階段理論,他們可能做什麼,通過前階段的學習,而對異性沒有時,那麼這個人就會產生「角色混亂」或消極的自我意向,或許很快就能解開你的困惑了,假如你對同性有性沖動,那才能確定你的性取向
Ⅵ 性別認同的意義
性別認同形成的過程
「媽媽,我是男生?還是女生?那麼媽媽是男生還是女生呢?」,大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問題,對於剛剛學會說話的幼兒來說,卻是一件很難清楚了解的事情, 當爸媽告訴他或她「你和爸爸一樣是男生」或「跟媽媽一樣是女生」時,其實對於幼兒來說,男性和女性只不過是剛剛學會的兩個名詞罷了。
但是到了四、五歲時,孩子因為漸漸地有了與其它孩子相處的經驗,因此也有了自己的性別與其它孩子不同的「抽象性」思考概念,並且會開始好奇地去探索關於性別的種種問題。
到底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性別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要經過性別形成的過程,以致於可以發展成一個健康的性別。
世界對於成長的孩子而言,每天都是充滿新鮮感的,孩子隨時都通過觀察周遭的事物,來建立自我的認知結構,而對於性別的認同,不僅是通過爸媽,其每天所處環境的人事、物也都成為了孩子形塑對自己看法的管道。
爸媽常常藉由一起洗澡的過程,來告訴孩子性別的事情,通常在性別認同形成的過程,男孩會藉由認同爸爸,而女孩則會藉由認同媽媽,進而通過學習,來逐步地建立起自我的性別特質。
因此,有些學者也指出,如果爸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某些因素,而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或是給予孩子不當的管教,孩子便有可能會因此把投射在爸媽身上的反感,轉化成為對於某種性別的偏差態度。
針對此點,黃雅芬醫師也表示,其實爸媽並不特別需要與自己同性別的孩子做更長時間的相處與陪伴,只要爸媽之間的相處關系是和諧健康的,孩子便能在日常生活的觀察學習之中,了解兩性之間的差異性,並建立起正確的兩性相處模式。
性別認同混淆的解決之道
「性別認同混淆」的問題可簡單定義為:在性別認同上,有扭曲、沖突及困擾,以致於形成了內在不平衡的壓力,也就是說這些人所渴望的性別,與真實的性別產生了沖突,同時,他們也很可能會在人際關繫上會發生問題,與男性、女性都不容易建立良好的關系。
性別混淆其實有程度上的差別,在了解了孩子性別認同建立的過程之後,對於爸媽給予孩子「異性打扮」所可能導致的性別認同混淆問題,黃雅芬醫師指出,如果孩子真的出現對於自我性別認同的苦惱時,便應該開始尋求各種管道來加以解決之。
如果願意的話,可以先從閱讀相關的心理書籍,或與要好的朋友傾吐心事,來嘗試調整自我的心境想法。進一步的做法,未成年的孩子可以至醫院的兒童行政科,而成年的孩子則可以至精神科來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
此外,黃雅芬醫師也表示,學校的心理輔導系統及社福單位也都能提供相關咨詢,來幫助需要的人走出心靈幽谷,重新建起對於自我性別的認同感。
建立孩子在多元社會中的性別角色
男孩子就應該勇敢、不能愛哭,女孩子最好要溫柔、要會撒嬌,黃雅芬醫師表示,現在爸媽應該摒棄以上的想法,並且尊重孩子的個人特質,給予更多元發展的空間,才能讓孩子在未來變化快速的環境中,擁有更多寶貴的人格特質,來渡過任何可能迎面而來的人生難關。
性別與性向
性別(sex)
1.強調男女差別的生物性,主要從男女生殖器官的差異性出發。
2.對於男女之間的區分是屬於「先天效果」的影響。
性向(gender)
1.通過社會文化來決定性別角色的內容,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結果。
2.經由社會對兩性的鼓勵、期待與教導,區別出男性與女性,這是「後天效果」的影響。
性別角色與性別認同
性別角色(sex role)
1.經常與性向角色(gender role)混為一談,或被視為相同的意義。
2.指一種對兩性之行為或活動模式的期待,是社會對個人所期待的性別行為。
性別認同(sex identity)
1.指一個人對自己生理上性別的自然認知,在心理上認知自己是男性還是女性的自我概念。
2.個人對自我歸屬性別的自我覺知。
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面向一:人格特質的分類
l.男性:進取、無情、獨立、堅定、自信、競爭、勇敢、富好奇心、有擔當、充滿野心等。
2.女性:被動、膽小、多話、富感情、溫和、善解人意、需安全感、情緒化、優柔寡斷、安於現狀等。
面向二:從事工作的分類
l.男性:醫生、工程師、政治家、經理、軍人、行政首長、律師、警察、消防員、航天員、棒球明星等。
2.女性:中小學老師、空中小姐、護士、秘書、櫃台小姐、百貨公司售貨員、模特兒、影視明星等。
Ⅶ 影響性別化的因素
性別社會化的影響因素還是很多的,下面我們就逐一的剖析一下這類問題。性別社會化是作為生物個體的兩性男女向社會人轉變的重要環節,也是維系社會發展的應然維度之一。然而在這個信息碎片化傳播的時代,新的社會現象集束式地出現致使人們處於文化、價值與規范的流變之中;父權制意識形態、文化符號對男性價值的褒揚以及對女性價值的貶低等因素為我國社會的性別社會化帶來性別角色模糊、性別道德邊緣化等困惑。面對這一現實,將大眾傳媒作為社會性別的塑造工具來重塑性別平等理念、確立新的性別角色規范就成為我國性別社會化所應當省思的議題。
關鍵詞:社會性別;社會化;性別社會化
C913.68
信奉社會唯識論(social realism)的學者們普遍認為,社會具有自我維系與自我成長的趨向,這種趨向反映在社會成員對於未來的期望以及為此種期望而不斷建構基礎的戮力奮斗之中。這一語境中的社會成員,並不是指純粹的生物個體,而是指認同某種社會文化並遵循某種社會規范的——即經歷了社會化過程的社會人。易言之,促成社會延續與繁榮的「元問題」就指向了人的社會化。人即分男女,這是基於其生物屬性的本質規定。那麼,作為兩性男女的生物個體要實現向社會人的蛻變與轉化,其「性別社會化」就成為社會化內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性別社會化與語言社會化、政治社會化協同而構成社會化概念的邏輯框架,它是個人關於性別角色和性別規范的學習過程,也是貫穿於人們生命始終的性別認同過程。筆者認為,人的性別社會化的全部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公式:
性別(sex or sexuality)→ 社會性別(gender)
這個公式為我們揭示了性別社會化的本質,即人從解剖學意義上的、在染色體及生理機能等方面表現出差異的男女,向具有社會屬性的男女蛻變、升華的過程。基於此,對我國性別社會化的現狀、成因、機制等進行理論的解讀,既是一種對人性的觀照,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和把握本土性別社會化的規律,並探索出一條「性別社會化」的蹊徑,最終致力於構建一個男女兩性平等而和諧發展的健康社會。所以國家要構建一個男女平等的社會。是很重要的。
Ⅷ 社會文化對性別的影響
性別文化與社會問題是相互關聯的,落後的性別文化會導致很對社會問題的出現,所以我們應該倡導先進的性別文化。
而先進的性別文化其核心價值在於男女平等,也就是要實現男女之間的尊嚴和價值平等,權利,機會和責任平等,這種男女平等是指社會性別而非生理性別。在我國男女平等也成為了一項基本國策,有觀念意識上升為國家意志,可見國家充分尊重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由社會意識形態構成的,是以社會意識形態為主要內容的觀念體系的基本結構。社會意識形態是指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形態、從而也反映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觀念體系。
(8)文化如何影響性別認同擴展閱讀:
作為觀念形態的社會文化,如哲學、宗教、藝術、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倫理道德等,都是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並又給社會的經濟、政治等各方面以巨大的影響作用。在階級社會里,觀念形態的文化有著階級性。
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形成傳統的民族文化。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延續性決定著社會文化的歷史連續性。社會文化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通過社會文化自身的不斷揚棄來獲得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