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江蘇宜興的特色
【地理位置】宜興市位於北緯31°07'~31°37',東經119°31'~120°03'。地處江蘇省南端、滬寧杭三角中心,東面太湖水面與蘇州太湖水面相連,東南臨浙江長興,西南界安徽廣德,西接溧陽,西北毗連金壇,北與武進相傍。滆湖鑲嵌其間,三氿(西氿、團氿、東氿)相伴市區東西兩側。全市總面積2038.7平方千米(其中太湖水面280.7平方千米);市區建成區面積66.1平方千米,城市化率55.88%。地勢南高北低,西南部為低山丘陵,最高峰黃塔頂611.5米;東部為太湖瀆區,適宜種植各種蔬菜;北部和西部分別為平原區和低窪圩區,是宜興糧油主要產地。
【區劃人口】 至年底,全市有1個國家級環保科技工業園、2個省級開發區、1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有217個行政村、95個社區居委。戶籍總人口107.18萬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7.40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0.37%、1.26%。其中,男性52.85萬人,城鎮人口56.49萬人。全年出生6952人,出生率6.50‰;死亡7991人,死亡率7.47‰;人口自然增長率-0.97‰。計劃生育率99.85%,獨生子女率89.3%。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25人(按常住人口計算)。少數民族36個近4000人。宜興市人民政府駐地宜城街道陶都路8號。
【自然資源】全市有耕地6.61萬公頃、林地5.04萬公頃;有中小湖泊29個,水域面積294.3平方千米;水庫塘總容量1.34億立方米;常年可利用水資源11億立方米。已探明礦種有石灰岩、大理岩、石英砂岩、煤、泥炭等27種。蜀山獨有的陶土是製作紫砂器具的上等原料。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其中毛竹1.2萬公頃,總蓄積量3600萬支;茶園5000公頃,年產茶葉6407噸,是江蘇省毛竹和茶葉主要產區。野生動物有野鴨、黃雀、黃鸝等鳥類上百種,狼、野豬、刺蝟、松鼠等哺乳動物多種;還有銀魚、鯽魚、草魚、蚌、蟹等水產幾十種。
【土特名產】宜興物產豐富,享有「陶都」美譽,所產陶器馳名中外。和橋豆腐乾咸而不齁;清廷供品徐舍小酥糖甜而不膩;高塍豬婆肉味香皮沙,口味獨特;太湖「三鮮」白魚、白蝦、銀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瀆區百合被譽為「太湖之參」;丘陵山區盛產板栗、毛竹、竹筍、楊梅和多種名特優茶,「陽羨紫筍」茶唐朝時就定為貢茶;2008年,宜興市被命名為「中國名茶之鄉」(全國共14個),成為江蘇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宜興毛筍肉質肥厚,色澤黃亮,與黃豆同煮,成為江南名菜、下酒極品;張渚大白果種核大,苦味少,糯性好,口味清新,潤喉養肺;野生菌類雁來蕈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洋溪蘿卜和結球甘藍菜成功注冊為「洋溪」牌,結球甘藍被認定為部級無公害產品;杜鵑花品種繁多;祥下芹菜品種多,銷路廣。
【建置沿革】宜興古稱荊邑,春秋時屬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縣,改荊邑為陽羨縣。西晉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303~310),朝廷為表彰周玘(周處長子)三興義兵平亂之功,設置義興郡,屬揚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稱義興縣,屬常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為避趙光義諱,改為宜興縣,屬常州。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為宜興、荊溪二縣。民國元年荊溪縣撤銷,並入宜興縣。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屬常州專區,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屬蘇州專區,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屬鎮江專區(1967年3月改稱鎮江地區),1983年3月起屬無錫市,1988年1月撤銷宜興縣,設宜興市(縣級市)。
【名勝古跡】宜興是全國聞名的太湖風景名勝區陽羨景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南部山區多溶洞,景奇形怪,已發現的80多個,開發開放的5個,其中善卷洞、張公洞1934年就對外開放。有國家AAAA級風景區5個。善卷洞周圍諸多「梁祝」遺跡更為吸引遊人;玉女潭巨石環繞,一汪凝碧,常年不涸;蜀山東坡書院和閘口天遠堂的西府海棠為蘇東坡創建和手植;滆湖之濱的天一度假村集吃、住、娛於一體,是江蘇省最大的私家園林。城中有紀念「陽羨第一人物」周處的周王廟、太平天國輔王府、徐悲鴻紀念館等人文景點;天一度假村和宜興觀光農業示範園被列入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近年注意保護自然風貌,開發生態旅遊,並利用城邊丘陵山地和氿濱水面,建成龍背山森林公園、團氿風景區、水浮地公園、濕地公園,一個「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園中」的山水旅遊城市初步形成。
【文化遺存】宜興歷史悠久,先民勤勞朴實,留下眾多文化遺存。位於芳庄鎮溪東村的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遺址,體現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西渚鎮豬婆山曾是春秋戰國時期人群居住點。1984年,吾橋村出土的漢代獨木舟被南京博物館收藏。2002年發掘的駱駝墩遺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帶過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點,對研究長江下游古代文明進程有著重要意義,被列為2002年國內六大考古發現之一。建於三國吳天璽元年(276年)的國山碑被譽為「江南第一碑」。全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8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18個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5處(101個點)、文物控制單位56處,庫藏文物1萬余件。「梁祝傳說」和「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男歡女嬉」、「宜興手工刻紙」、「宜興均陶堆花技藝」、「觀蝶節」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宜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3項。2007~2009年,在全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整理挖掘工作,整理出重點項目1731項,立項在冊。
【陶瓷文化】宜興陶瓷源遠流長。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便開始燒制陶器。在丁蜀等地發掘出各種商周時期的古陶器皿及殘片。2002年,新街駱駝墩出土馬家浜文化時期陶器。丁蜀前墅的明代龍窯是全國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古龍窯。駱駝墩遺址和古窯址被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紫砂、精陶、青陶、均陶、美彩陶被譽為陶瓷「五朵金花」,特別是紫砂成品,以其獨特的泥質、造型和古樸的自然美感而名揚海內外。明代供春的「供春壺」、時大彬的「三足如意壺」、項聖思的「聖陶杯」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分別珍藏於國家博物館、無錫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館。宜興陶瓷既實用,又具觀賞價值。紫砂作品在國際、國內屢屢獲獎,有些作品還被作為國家國際交往的禮物。宜興自1988年至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陶瓷藝術節」,以陶為媒,招商引資,推動宜興經濟發展。宜興陶藝家數次赴台赴美,以藝會友,促進文化交流。全市上規模的陶瓷企業有20多個,民間陶藝作坊1000多個,從業人員3萬多人,其中有陶瓷工藝美術專業職稱的2108人,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稱號的有12人(其中已故2人),省大師14人、省工藝美術名人27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師52人。宜興(紫砂)是被省經貿委授予的江蘇省傳統工藝美術特色產業基地。
【宜興名人】 宜興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代曾出進士近400名,其中狀元4名、榜眼5名、探花1名;有宰相10位、將軍15位。晉朝周處文武雙全,是婦孺皆知的「周處除三害」的主角,是棄惡從善、改過自新、發憤勵志、盡忠報國的典型;所撰《陽羨風土記》是中國最早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之一。南北朝時將軍陳慶之驍勇善戰,為一代名將。盧象升為明末著名抗清將領。政治家當數明代徐溥和周延儒。徐溥入閣為相12年,政績卓著,為一代賢相。周延儒在明萬曆四十一年連中兩元(會元、狀元),後二度為相。
在自然科學上有建樹的也大有人在。宋代單鍔撰寫的《吳中水利書》對太湖治理與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清末名醫俞聽鴻的《俞聽鴻醫案》解放後被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民國時,邵申培創辦大有蠶種總場,創立「虎」牌蠶種,發展到蘇、浙、皖11個分場,年產蠶種64萬張。現代更是人文薈萃。有被稱為「一街雙星」的原高教部部長、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和台灣大學校長虞兆中,有被譽為「雙子星座」的孿生兄弟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史紹熙和著名教育家史紹熙。至2009年底,宜興籍中國科學院院士有12位:周培源、唐敖慶、潘菽、史紹熙、朱洪元、朱既明、吳浩清、章綜、程鎔時、朱邦芬、褚君浩、吳岳良,中國工程院院士12位:周鏡、沙慶林、薛鳴球、程天民、陳太一、吳中如、唐西生、陳國良、高鼎三、黃瑞松、陳志南、任南琪。有宜興籍大學校長100多位,副高級以上職稱的2萬人左右,被譽為「教授之鄉」。他們在各個領域里為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文化藝術上,宜興更是人才輩出。唐代蔣防、宋代蔣之奇和蔣捷、明代吳炳、清代陳維崧等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較高聲譽。文學家蔣防的《霍小玉傳》廣為流傳。詩人蔣捷的詩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成為千古名句,與周密、王沂孫、張俊並稱為「宋末四大家」。戲劇家吳炳著有「粲花五種曲」,其中《綠牡丹》和《西園記》至今仍為越劇和昆劇的保留劇目。陳維崧是晚清陽羨詞派領袖,曾參與編修《明史》,與吳江的吳槎漢、雲間的彭古晉並稱為「江左三鳳凰」。近代有文學生涯長達60年的原上海星火出版社總編輯沙蕾,有《時間之歌》詩集傳世。現代國畫大師徐悲鴻的畫作享譽海內外,張瑞麟、尹瘦石、錢松嵒、吳冠中等一批畫家也享有很高聲譽。音樂戲曲方面,有參與編訂《劉天華創作曲集》、《瞎子阿炳曲集》的劉天華弟子儲師竹,曾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在民樂演奏上造詣頗深的劉天華弟子蔣風之,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歌唱家有程靜子、張權。新聞出版方面,有20世紀早期就蜚聲報界、被譽為「報界三傑」的徐凌霄,著名記者、《文匯報》創始人之一的徐鑄成和《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王金鳳等。
B. 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江蘇省文化廳確定並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江蘇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項,位列全國第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6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24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773項。
2006年11月,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制定並實施《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江蘇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項,位列全國第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6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24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773項。全省基本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並建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廳)和傳習所(傳承基地)513個。截至2014年上半年,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達2萬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4675 項名錄,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532位,省命名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292名。
為進一步推進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省文化廳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的通知》(蘇政辦發[2006]43號)精神,組織開展了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評審工作。在各地申報的基礎上,經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初評,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委員會審議,推薦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11項,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37項。
1
白蛇傳傳說
民間文學
江蘇省鎮江市
2
梁祝傳說
民間文學
江蘇省宜興市
3
董永傳說
民間文學
江蘇省東台市
4
吳歌
民間文學
江蘇省蘇州市
5
江南絲竹
傳統音樂
江蘇省太倉市
6
海州五大宮調
傳統音樂
江蘇省連雲港市
7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傳統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8
崑曲
傳統戲劇
江蘇省昆劇院、江蘇省蘇州昆劇院
9
蘇劇
傳統戲劇
江蘇省蘇州市
10
揚劇
傳統戲劇
江蘇省揚州市
11
蘇州評彈
曲藝
江蘇省蘇州市
12
揚州評話
曲藝
江蘇省揚州市
13
揚州清曲
曲藝
江蘇省揚州市
14
桃花塢木版年畫
傳統美術
江蘇省蘇州市
15
剪紙(揚州剪紙)
傳統美術
江蘇省揚州市
16
蘇綉
傳統美術
江蘇省蘇州市
17
揚州玉雕
傳統美術
江蘇省揚州市
18
泥塑(惠山泥人)
傳統美術
江蘇省無錫市
19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宜興市
20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南京市
21
宋錦織造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22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23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南通市
24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25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26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南京市
27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28
揚州漆器髹飾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揚州市
29
鎮江恆順香醋釀制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鎮江市
30
雕版印刷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揚州市
31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南京市
32
制扇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33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34
風箏製作技藝(南通板鷂風箏)
傳統技藝
江蘇省南通市
35
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
民俗
江蘇省蘇州市
36
秦淮燈會
民俗
江蘇省南京市
37
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
民俗
江蘇省蘇州市
C.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幾大類
一、種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分為兩類:
(一)傳統的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等;
(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
二、范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
(一)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表演藝術;
(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
(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
(五)傳統手工藝技能;
(六)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3)江蘇省宜興市有哪些非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自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就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因而,非遺協會的成立不僅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當代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作為我國唯一一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非遺協會是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並入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之後發起成立的,協會的法定代表人由現任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馬文輝兼任。
D.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誰
1、雕漆大師:文乾剛
文乾剛,男,1941年10月22日出生,漢族,北京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雕漆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北京工藝美術大師評估委員會委員。北京工藝美術質量標准委員會委員。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大師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2002年,退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2、傳承項目曹氏風箏工藝:孔令民
孔令民,男,曹氏風箏第二代傳人。出身世家,爺爺是清政府陝甘督辦,父親熟讀四書五經,而他中學沒畢業就挑起家庭的經濟重擔。偶然的機 遇,他的父親抄寫了曹雪芹風箏圖譜《南鷂北鳶考工志》,但是手稿在文革期間被毀於一旦。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3、傳承項目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楊福喜
楊福喜,男,1958年7月24日出生,滿族,北京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楊瑞林接管「聚元號」後,增加了如:弩弓、彈弓、彈弩、袖箭、匣箭、箭槍等新品種,使「聚元號」增色不少。他還採取先進的經營方法,吸引了大量外國商人購買弓箭。「聚元號」的弓箭從此遠銷海外,並於民國初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楊瑞林一家人的勵精圖治,使得「聚元號」的生意逐年興隆,成為解放後碩果僅存的幾家弓箭作坊之一。
4、傳承項目宜興紫砂藝術:汪寅仙
汪寅仙(1943.6.16-2018.2.28),女,漢族,出生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5、傳承項目永豐農民畫:解振輝
解振輝,江西吉安人,1962年出生,著名的民間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吉安美術家協會會員、永豐農民畫研究會副會長、吉安索藝農民畫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民間精品藝術《永豐農民畫》的傳承及主要傳播者。作品曾在省市乃至全國農民畫展覽中屢獲大獎,並且多次接受中央、省、市、縣電視台以及相關媒體的專題采訪。
E.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21項)
124JSⅠ-8寒山拾得傳說蘇州市
125JSⅠ-9花果山傳說連雲港市
126JSⅠ-10九里山古戰場傳說 徐州市九里區
127JSⅠ-11巫支祁傳說洪澤縣
128JSⅠ-12水漫泗州城傳說洪澤縣盱眙縣
129JSⅠ-13隋煬帝傳說揚州市邗江區
130JSⅠ-14彭祖傳說徐州市
131JSⅠ-15徐福傳說贛榆縣
132JSⅠ-16張道陵傳說豐縣
133JSⅠ-17施耐庵與《水滸》傳說興化市大豐市
134JSⅠ-18達摩傳說南京市六合區
135JSⅠ-19劉邦傳說 豐縣沛縣
136JSⅠ-20卞和獻玉傳說高淳縣
137JSⅠ-21東海孝婦傳說連雲港市
138JSⅠ-22露筋娘娘傳說江都市
139JSⅠ-23沈拱山傳說鹽城市鹽都區
140JSⅠ-24伍子胥故事高淳縣
141 JSⅠ-25 項羽故事 南京市浦口區
142 JSⅠ-26 崔致遠與雙女墳的故事 高淳縣
143 JSⅠ-27 姐兒溜(歌謠) 東海縣
144 JSⅠ-28 謎語(竹西謎語、海虞謎語) 揚州市常熟市 (共計6項)
145 JSⅡ-18 高淳民歌 高淳縣
146 JSⅡ-19 南閘民歌 淮安市楚州區
147 JSⅡ-20 茅山號子 興化市
148 JSⅡ-21 泓口絲弦 溧陽市
149 JSⅡ-22 鼓吹樂(徐州鼓吹樂、海州鼓吹樂)徐州市連雲港市
150 JSⅡ-23 鑼鼓樂(陸家鑼鼓、戴埠太平鑼鼓、天崗鑼鼓)南通市港閘區溧陽市泗洪縣 (共計17項)
151 JSⅢ-16 睢寧龍虎鬥 睢寧縣
152 JSⅢ-17 花船舞(大興旱船、灌雲花船)宿遷市宿豫區灌雲縣
153 JSⅢ-18 蓮湘(姜堰滾蓮湘、如皋蓮湘、洪武花棍舞)姜堰市如皋市泗洪縣
154 JSⅢ-19 高蹺(沛橋高蹺) 高淳縣
155 JSⅢ-20 寶堰雙推車 鎮江市丹徒區
156 JSⅢ-21 龍吟車 高淳縣
157 JSⅢ-22 柘塘打社火 溧水縣
158 JSⅢ-23 跳當當 溧水縣
159 JSⅢ-24 茶花擔舞 江陰市
160 JSⅢ-25 睢寧雲牌舞 睢寧縣
161 JSⅢ-26 燈舞(萬綏猴燈、指前魚燈、新沂七巧燈)常州市新北區金壇市新沂市
162 JSⅢ-27 千燈跳板茶 崑山市
163 JSⅢ-28 漁籃蝦鼓舞 江陰市
164 JSⅢ-29 洪澤湖漁鼓 泗洪縣洪澤縣
165 JSⅢ-30 荷花盤子舞 通州市
166 JSⅢ-31 抬判 通州市
167 JSⅢ-32 倒花籃 如皋市 (共計5項)
168 JSⅣ-12 京劇 省演藝集團淮安市
169 JSⅣ-13 滑稽戲(蘇州滑稽戲)蘇州市
170 JSⅣ-16 香火戲(金湖香火戲)金湖縣
171 JSⅣ-14 泗州戲 泗洪縣
172 JSⅣ-15 豐縣四平調 豐縣 (共計5項)
173 JSⅤ-9 南京評話 南京市秦淮區
174 JSⅤ-10 揚州道情 揚州市
175 JSⅤ-11 丹陽啷當 丹陽市
176 JSⅤ-12 徐州墜子 豐縣
177 JSⅤ-13 小熱昏 常州市 (共計6項)
178 JSⅥ-27 麥稈剪貼(大豐麥稈剪貼)大豐市
179 JSⅥ-28 常州掐絲琺琅畫 常州市武進區
180 JSⅥ-29 戲劇臉譜 南京市白下區
181 JSⅥ-30 豐縣吹糖人 豐縣
182 JSⅥ-31 象牙雕刻(南京仿古牙雕、揚州牙刻、常州象牙淺刻)南京市揚州市常州市武進區
183 JSⅥ-32 虞山派篆刻藝術 常熟市 (共計39項)
184 JSⅦ-32 宜興陶堆花技藝 宜興市
185 JSⅦ-33 溱潼磚瓦製作技藝 姜堰市
186 JSⅦ-34 真金線製作技藝 南京市
187 JSⅦ-35 色織土布技藝(南通色織土布技藝、沛縣色織土布技藝)南通市沛縣
188 JSⅦ-36 八桅立式大風車製作技藝 鹽城市鹽都區
189 JSⅦ-37 蔡集手抄草紙製作技藝 宿遷市宿豫區
190 JSⅦ-38 常州龍泉印泥製作技藝 常州市
191 JSⅦ-39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江都市
192 JSⅦ-40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蘇州市
193 JSⅦ-41 裝裱技藝(蘇州裝裱技藝、揚州裝裱技藝)蘇州市揚州市
194 JSⅦ-42 陸慕蟋蟀盆製作技藝 蘇州市相城區
195 JSⅦ-43 朴席製作技藝 揚州市經濟開發區儀征市
196 JSⅦ-44 柳編技藝 贛榆縣
197 JSⅦ-45 洪澤湖漁具製作技藝 洪澤縣
198 JSⅦ-46 曬鹽技藝(鹽城海鹽曬制技藝、連雲港淮鹽曬制技藝) 鹽城市連雲港市
199 JSⅦ-47 配製酒釀造技藝(東台陳皮酒釀造技藝)東台市
200 JSⅦ-48 綠茶製作技藝(蘇州洞庭碧螺春製作技藝、連雲港雲霧茶製作技藝、南京雨花茶製作技藝)蘇州市吳中區連雲港連雲區南京市江寧區
201 JSⅦ-49 糕團製作技藝(黃天源蘇式糕團製作技藝)蘇州市
202 JSⅦ-50 糕點製作技藝(稻香村蘇式月餅製作技藝、葉受和蘇式糕點製作技藝、西亭脆餅製作技藝)蘇州市通州市
203 JSⅦ-51 黃橋燒餅製作技藝 泰興市
204 JSⅦ-52 常州梨膏糖製作技藝 常州市
205 JSⅦ-53 采芝齋蘇式糖果製作技藝 蘇州市
206 JSⅦ-54 寶應捶藕和鵝毛雪片製作技藝 寶應縣
207 JSⅦ-55 董糖製作技藝(如皋董糖製作技藝、秦郵董糖製作技藝)如皋市高郵市
208 JSⅦ-56 素食烹制技藝(綠柳居素食烹制技藝)南京市
209 JSⅦ-57 清真菜烹制技藝(馬祥興清真菜烹制技藝)南京市鼓樓區
210 JSⅦ-58 陸稿薦蘇式鹵菜製作技藝 蘇州市
211 JSⅦ-59 豆腐製品製作技藝(蘇式鹵汁豆腐乾製作技藝、界首茶干製作技藝、橫山橋百葉製作技藝)蘇州市高郵市常州市武進區
212 JSⅦ-60 醬菜製作技藝(三和四美醬菜製作技藝、常州蘿卜干腌制技藝)揚州市常州市鍾樓區
213 JSⅦ-61 淮安茶饊製作技藝 淮安市
214 JSⅦ-62 靖江肉脯製作技藝 靖江市
215 JSⅦ-63 常熟叫化雞製作技藝 常熟市
216 JSⅦ-64 沛縣黿汁狗肉烹制技藝 沛縣
217 JSⅦ-65 鎮江餚肉製作技藝 鎮江市
218 JSⅦ-66 劉長興面點製作技藝 南京市
219 JSⅦ-67 湯面製作技藝(崑山奧灶面製作技藝、鎮江鍋蓋面製作技藝)崑山市鎮江市
220 JSⅦ-68 湯包製作技藝(楚州文樓湯包製作技藝、靖江蟹黃湯包製作技藝)淮安市楚州區靖江市
221 JSⅦ-69 揚州炒飯製作技藝 揚州市
222 JSⅦ-70 平橋豆腐製作技藝 淮安市楚州區 (共計4項)
223 JSⅧ-3 致和堂膏滋葯製作方法 江陰市
224 JSⅧ-4 季德勝蛇葯制葯技藝 南通市
225 JSⅧ-5 王氏保赤丸製作技藝 南通市
226 JSⅧ-6 五妙水仙膏製作技藝 灌南縣 (共計3項)
227 JSⅨ-4 殷巷石鎖賽力 南京市江寧區
228 JSⅨ-5 陽湖拳 常州市武進區
229 JSⅨ-6 彭祖導引養生術 徐州市 (共計5項)
230 JSⅩ-8 七夕節(太倉七夕習俗) 太倉市
231 JSⅩ-9 柚山放燈節 金壇市
232 JSⅩ-10 宜興觀蝶節 宜興市
233 JSⅩ-11 海州灣漁俗 連雲港市
234 JSⅩ-12 洪澤湖漁家婚嫁禮俗 洪澤縣 (共計1項)
235 JSⅪ-1 南通范氏世家詩文 南通市
F.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哪些
馮驥才、夏菊花、蔡正仁、連麗如、甘而可、田青、王秀英、季海波、姚惠芬、楊昌芹等10人被評為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2019年1月13日,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在北京揭曉。2019年12月29日,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在北京揭曉。
「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旨在盤點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志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哪些?
凡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在普查和保護之列。
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戲曲、曲藝、雜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商貿、副業等)、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傳統體育與競技和傳統醫葯等類別。
G. 宜興特產有哪些呢
宜興特產:
1、宜興百合
江蘇宜興緊靠太湖,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所產百合,不但產量較高,質量在全國也屬上乘,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栽培歷史。
2、和橋豆腐乾
在宜興,有一種「無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食物,叫和橋豆腐乾。口感干硬而不僵,咸而不澀,甜而不膩,香而不厭,細細咀嚼,硬中帶有嚼勁,香噴噴,甜滋滋,咸津津。
3、宜興烏米飯
用採摘的新鮮烏飯草搗成汁,將糯米染黑。蒸煮後米飯香糯可口,清香久遠,回味無窮。既有食補功效,又帶有文化意義,是標志性的旅遊特產。
4、湖父楊梅
湖父楊梅是江蘇無錫宜興湖父鎮的特產。湖父鎮有楊梅種植面積1.2萬余畝,其中投產面積超8000多畝,年產量約8000噸,是蘇南地區種植面積最大的楊梅產區。
5、宜興紫砂陶
宜興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別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良的實用功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紫砂陶有壺、杯、瓶、盆等上千個品種,其中紫砂茶壺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夏不易餿等獨特優點。
H. 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物質文化遺產有東莞可園、虎門炮台、蚝崗遺址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廣東涼茶、水草(莞香)等等。
I. 無錫非遺文化有哪些
無錫非遺文化有:惠山泥人、紫砂器(壺)、無錫留青竹刻、無錫精微綉、錫劇等。
1、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無錫三大特產之一,手捏泥人,構思巧妙,做工精細,郭沫若先生曾贊曰:「人物無古今,須臾出手中。」惠山泥人代表作品是「大阿福」。2006年5月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紫砂器(壺)
宜興紫砂器(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故得名。2005年5月,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無錫留青竹刻
無錫竹刻作品精細、古樸、清雅、秀麗,富有裝飾性,品種有老臂擱、書鎮、扇骨、書聯、掛屏等。2008年6月,無錫留青竹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4、無錫精微綉
錫綉,是江蘇刺綉藝術之一。無錫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刺綉服飾。明清時期,錫綉繁榮,無錫家家有綉棚。它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卷幅微小、構思巧妙、綉技精湛。2008年6月,錫綉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5、錫劇
錫劇是由武進、無錫一帶的東鄉小調經過曲藝灘簧階段發展而成的傳統戲曲劇劇種之一。主要表現形式有山歌小調、彈詞、宣卷、花鼓灘簧等。2008年6月,錫劇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