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文化中的雅與俗
文化」一詞,是當今社會中著重強調的,也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水平和審美水平息息相關的一個現代化詞語。文化,既可以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也可以用時尚前衛來感嘆;既可以有雅俗之分,也可以有大眾精英之別。總之,「文化」是一個可以不斷更新,包容性很強的詞語。在「文化」意義的多元發展中,雅文化與俗文化不再作為互相對立的兩種概念而出現,相反,「雅與俗」越來越以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呈現在我們的思想中。
雅文化是通過時問,歷史的沉澱而日益形成的,是文化長期積累和發展的結果,是精神活動的深層境界,它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俗文化是隨著改革開放而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型文化產業.而雅俗之間又是可以相互轉化,並能做到雅俗共賞的.
一、關於雅文化
雅文化,即高雅、優雅的文化。它意在強調一種韻味和內在,是通過時間、歷史的沉澱而日益形成的。雅文化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是文化長期積累和發展的結果,是精神活動的深層境界,是藝術家創造精神和創造激情的高度凝煉和結晶。雅文化又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有其不同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在古代,「雅」即「正」的意思,《詩經》中分為大雅和小雅;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朱熹在《詩集傳》中寫到:「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古人視「雅」為正統地位,認為一切音樂文學的其他要素都要以雅為中心,隨雅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在現代社會中,雅文化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即指那些具有實驗性、示範性、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包括表現重大題材具有較高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文藝創作以及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影片、著作等。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雅文化都以其獨特的魅力與內涵帶領著文化產業的發展與進步,它是社會中文化發展的風向標,是文化進步的領頭軍,是文化更迭的新鮮血液。
二、關於俗文化
俗文化又稱通俗文化、大眾文化,與雅文化相對,是隨著改革開放而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型文化產業。在古代也有俗文化的最初形態,如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史上出現的民間文學、市民文學、大眾文學、鄉土文學以及具有通俗形式的戲曲、小說、詩歌、音樂、舞蹈等。它們植根於中國的土壤,帶有中國傳統的人文色彩,經過長期的歷史因襲,形成了獨有的文化傳統,具有適應廣大群眾對文化需求的大眾化特點。而在古代,俗文化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不允許出現在正式的場合中。改革開放以來,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通俗小說、通俗音樂、通俗舞蹈、大眾電視電影戲劇等匯為一體,很快成為全國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現在的俗文化,包括通俗讀物、流行音樂(歌曲)、通俗影視作品、大眾戲劇等等。俗文化越來越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三、雅俗之間的關系
雅文化與俗文化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之所以有雅俗之分,是由人們對它的定義來決定的,隨著時間的沉澱,雅俗之間的界限也就越來越明顯了。在古代,我們認為詩是處於正統地位的文化,是雅文化的代表者。而詞,雖然也有著和詩一樣的成就,但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粗俗的民間藝術,不登大雅之堂,以至於宋朝的晏殊在當上宰相之後,對於他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自己寫的。在當時地位相差懸殊的兩種不同的文化載體,在現代看來基本已經趨同了。詞,已經作為中華民族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化形式在文化長廊中熠熠發光。又如:《紅樓夢》、「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在當時被列為禁書,認為是淫穢讀物,不符合當時社會精神發展的需要,而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發現了其歷史和審美意義,隨著不斷的推敲和研究,它們終成為雅文化中「由俗變雅」的典例。
② "談談中國的雅文化和俗文化."
籠統的說,雅文化就是文人文化,包括詩詞歌賦;而俗文化就是民間文化,包括民謠俚語。
"雅"與"俗"是相對而言的,實際上,消遣娛樂沒有絕對的雅俗之分.那些雅的娛樂項目,如琴棋書畫,常常被附庸風雅的俗人庸俗化.而那些所謂"俗"的娛樂項目,也常被清風高古的文人墨士賦予無限風雅.
琴——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士林聚首,撫琴吟詠,相互唱和,是不同於凡夫俗子庸俗應酬的高雅精神享受.
士人獨居,讀書作詩疲倦之時,撫琴靜養,可以調節身心疲倦.
所以琴是一種高貴的身份,學識,氣質,品味的象徵.
棋
棋.指圍棋,古代稱為"弈".歷代名士多樂"棋"不疲,不少文人筆下都記載了玄機莫測,雅趣盎然的弈棋場面.
杜甫的詠棋詩最多,有"楚江巫峽半雲雨,清簟疏簾看弈棋"的名句,將山,水與弈棋融繪成畫;而"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的詩句,則記述了他與妻子畫紙為棋盤,對弈娛樂,讓小兒彎針為鉤,去池邊釣魚的家庭生活的無限樂趣.
白居易常以詩酒琴棋為四友,"興發飲數杯,悶來棋一局".他棋癮很大,常"圍棋賭酒到天明".
圍棋的無窮樂趣恐怕是凡夫俗子所無法知道的.
書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書.指書法,包括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歷代專攻書法,卓然成家而名重千古著不乏其人,如王羲之.但更普遍的是許多讀書人常以書法自娛自樂,陶冶性情.他們有的多方搜羅名家名作,觀賞把玩,凝視字里行間所體現的節奏和韻律,觸摸作者的情感脈搏並發出共鳴.有的人乾脆工筆描繪,在恬靜和淡泊中得以鬆弛.這正如昔日蘇東坡所言:"名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
畫
中國畫分為人物,山水,花鳥等類別.中國畫重想像求神似,無論潑墨寫意還是鑒賞品玩,都要求具有神韻,含蓄,象徵,意境的個人審美品格,這是畫的大雅之所在,也是詩,書,畫往往渾為一體的根本原因.
中國歷史上產生了不少詩,文,書,畫方面的全才.如唐代王維,既是大詩人,又工書法,還精繪畫.蘇軾對此評論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認為詩,書,畫皆是士人心跡的自然流露,"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
對士人來說,家存幾幅名畫,閑來番卷觀賞,領略大自然的秀美,參悟人世間的哲理,清心名志.而文人交友,互贈墨畫,絕無銅臭之氣,卻倍感淡潔如水,風雅之性,與聲色犬馬判若宵壤.
由於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個體情趣的差異,雅文化還包括歌舞,養花,品茗,收藏等.總體上看,雅文化以娛樂和修性為主要功能,在內容和形式上帶有"雅"的印記.
下里巴人同玩"俗"
在雅的世界之外,還有一種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頭攢動的瓦舍勾欄中成長起來的野俗而生動的市民文化,即"俗"文化.俗文化主要體現在平民百姓對酒,玩鳥斗蟲,賭博游藝等的偏愛.勞動之餘,他們以此調節生活,尋找娛樂.
飲酒
飲酒.原是一種雅俗共享的娛樂,後更為俗化.飲酒的形式分聚飲和獨酌兩種.聚飲的樂趣在於幾位性格相似,感情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一人有愁,壺酒相助,大家分憂;一人高興,舉杯相慶,眾人快活.聚飲中最熱鬧的是民間遇喜事,逢節日喝喜酒.日常生活中,聚飲有數,獨酌則是易得.單影隻身時,自酌慢斟,讓人世間的憂患和不平在酒中化為烏有.
玩麻將
玩麻將.古代叫博弈戲,後來演變成葉子戲,馬吊牌和紙牌,清末發展成正宗的麻將.因為麻將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娛樂性和益智性,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流行廣,影響大,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最盛行的娛樂形式之一.清朝有書記載:"上自公卿大夫,下到編氓徒隸,以及秀房閨閣之類無不好賭.以為休閑之具,日夜不休."連一向以嚴刑峻法著稱的雍正皇帝對此也很認可,認為這是一種消遣,是"適趣之戲具",適當加點"彩頭",可以增加一點競爭性,提高趣味.但是,麻將又是一柄雙刃劍,很容易以麻代賭,賭博成癮,玩物喪志.
除此以外,傳統俗文化還包括雜技,魔術,訓獸表演,口技,相聲,木偶戲,套圈打彈,武術,盪鞦韆等等,形式多樣.俗文化以消遣和娛樂為主要功能,在形式和內容上均帶有明顯的"俗"的印記.然而正是這種來自於廣大民眾的"俗",才使其比雅文化更有鮮活力.
總結
雅文化代表以士大夫為主體的統治階級的趣味,只佔統治階級的上層文化,俗文化代表以農民為主體的被統治階級的愛好,屬於文化的下層.雅文化經過歷代相傳精心琢磨日益精巧細致並衍化為兩個分支:一方面衍化為一整套的社會制度和煩瑣的風俗,禮儀,一方面流變為琴棋書畫的藝術門類.俗文化由於受到壓抑,一直得不到充分的發展,而且受上層文化的影響較深,呈現出很粗糙的狀態.
其實,大眾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礎,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偉大的根源.沒有了普通大眾的世俗的生活,人類文化就將失去生命的源泉.
③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與傳承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有:
1、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2、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3、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傳承:
1、有一定的文化積累。
2、明確方向。即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
3、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
4、勇氣和意志。需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
(3)如何繼承中國雅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④ 什麼是雅文化什麼是俗文化
雅文化是在人類活動以及勞動過程中,產生的以「高雅、典雅、幽雅、儒雅」為顯著特點的文化。
俗文化是通俗、大眾化的文化,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
⑤ 什麼叫雅文化什麼叫俗文化談談你對雅文化和俗文化的看法
什麼叫「雅」?什麼叫「俗」?大家一聽就明白,但可惜的是,一問就糊塗。
用簡明扼要的語句,來說明二者間的差別,還真不容易。我想借用當今國際上流行的模糊學的概念,說雅俗之間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說雅說俗,好像隱含著一種評價。雅,好像是高一等的,所謂「陽春白雪」者就是。俗,好像是低一等的,所謂「下里巴人」者就是。然而評價用什麼來做標准呢?
目前,我國的文學界和藝術界正在起勁地張揚嚴肅文學和嚴肅音樂和歌唱,而對它們的對立面俗文學和流行音樂與歌唱則不免有點貶義。這種努力是未可厚非的,是有其意義的。俗文學和流行的音樂和歌唱中確實有一些內容不健康的東西。但是其中也確實有一些能對讀者和聽者提供美的享受的東西,不能一筆抹殺,一棍子打死。
我個人認為,不管是嚴肅的文學和音樂歌唱,還是俗文學和流行音樂和歌唱,所謂雅與俗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其目的只能是:能在美的享受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凈化人們的心靈,健全人們的心理素質,促使人們向前看,向上看,向未來看,讓人們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類,願意為實現人類的大同之域的理想而盡上自己的力量。
⑥ 新雅樂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新雅樂
《論語》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強調了禮樂互為表裡、相互為用的教化功能,強調了樂舞在人之內心修養方面的陶冶作用。禮與樂的統一,在藝術上追求的就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理與情的統一、倫理觀念和審美意向的統一。所謂——「成中正平和之性,塑翩翩君子之風」,正是新雅樂創始人哈輝的創作初衷。哈輝的新雅樂首開我國古典音樂之先河,她的音樂使人「性情中和,回歸到自然與寧靜中」,給當今的樂壇,帶來了清新雅正之風。 一、禮樂文化
「 樂」在中國古代是指: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藝術,與今天單純意義上的音樂概念不同。周朝統治者的「制禮作樂」,是想用禮樂互補的方式來治國治民,以保持社會有序。因為「樂」與「禮」之間有一種自身內在的聯系。「禮」包含了仁、義、智、信、忠、孝、悌、廉等倫理范疇。「禮樂文化」是要使得人實現自身的和,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禮樂」各自的功能不同,二者之間存在著互補互充,互相制約的關系。 二、新雅樂
新雅樂非傳統之古代宮廷的祭祀音樂,而是「靜雅、古雅、典雅、清雅」之樂。新雅樂的「新」主要表現在「思想性」和「形式美」的兩個層面。它繼承了孔子的「禮」與「樂」之美學思想,將人文中的兩個層面——禮,做為理性形式;樂,做為感性形式相互融合。將「禮」的內容賦予「樂」的形式,以「樂」求「禮」,以「樂」載「道」。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基礎,加以重新認證、傳承、組建與創新。並在先秦音樂的功能論上,使之升華為對音樂本質的認識與超越。實現了古代音樂美學與現代音樂美學視野的巧妙轉換與承接。
新雅樂以古代雅樂為典範,用寫意的手法,把抽象出來的古典靈魂元素或符號巧妙的融入新雅樂中,使古代雅樂的「肅穆、莊重、典雅、含蓄、和諧、純正」之美,在新雅樂中得以升華與再生。它的音樂內蘊追求:意境之美,不停留於形式的華麗,不滿足於感官的愉悅,而重在提煉與形成內在音樂的意蘊,它最主要的精華是追求與古相通的——「神似」。 它的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現為:古拙與新巧,厚重與輕柔相互對立統一的審美形態。它那厚重的氣勢,內在的張力,古樸的柔美,具有「泱泱漢風」之標志。可以說,新雅樂是人類幾千年精神的互通與共鳴,是現代人對古代藝術的全新詮釋與理解,也是現代人追求「平朴自然,靈魂尋根」的文化性體現。它為古樂與今樂,古人與今人架起一座「神交」之脈,從而讓今人追隨先賢古聖之精神,承接民族之文明浩脈,傳承中華民族之精神。
新雅樂的新主要體現在四點:
1: 「藝術審美」的創新:如《關雎》的樂音構造與調試體系的結合,作曲家林海用五拍的節奏與五聲調式的結合,創造出了全新的古典流行審美聽覺。《遊子吟》用林海純鋼琴伴奏的音樂形式,體現了一個遊子對母親的懷念與深情,用古詩與鋼琴再現了中國之孝道。
2:「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的創新:如:《茶香》,集「詩、禮、樂」為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當今的藝術表現形式上創下了上古時期「樂」的藝術體現。歌者集
茶道表演與演唱為一體的「茶吟」的藝術創新,在國內首開先河。
3:「視覺造型」的創新:如音樂電視中《蝶戀花》,《關雎》《青玉案》中國風與現代風結合的新古韻視覺藝術,給海內外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覺與審美意境。
4:「樂教」的傳承與創新:每一首新雅樂作品,都承載了一個「道」,比如《禮》,為觀眾推廣了禮之「靜、凈、敬、雅」的原則。《孔子曰》傳承與表述了「仁義禮智信」的仁愛精神。《遊子吟》將母子之情,用委婉的方式傾訴了中國古人之孝道。《茶香》用茶的禮儀體現了中華民族敬天愛民的中華美德。 三、藝術絲綢之路上的人
有禮儀之邦謂之華,有服章之美謂之夏,最初是由於漢服而了解到她的。 哈輝是古典音樂演唱家,中國國學推廣大使,目前研創新雅樂。早期作品以民歌為主,2008年哈輝個人藝術演唱風格正式由「民歌」轉型為「跨界古典」演唱風格。她成立了「中國雅文化藝術工作室」,旨在出品「高雅、純正、後古典」的藝術作品,用「質朴的典雅」全新藝術理念,影響國人的審美情趣,傳達出她所要追求的「樸素、典雅與柔美」的雅文化藝術境界。 新雅樂配器與西洋樂器相結合,樂音構造具有聲腔性,調式體系具有五聲性,節奏安排非均分,強拍與弱拍輪回交替,並吸取了中國古代的美學思想,且加以藝術包裝。有一種幽婉深邃,韻味悠長,是一種令人回腸盪氣,銷魂攝魂的美,給觀眾的視聽審美創造一種「純凈、溫靜、莊重、中和、空靈、溫厚」之感受,從而,達到良好的自性修養與人格提升,達到凝聚國人之心的樂教之本。
儒家文化是中國的母體文化,而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既是「禮」。新雅樂的藝術創作指導綱領既是:在禮樂文化的精神背景中,樂以「禮」為內容。在新雅樂的音樂傳遞過程中,使聽者達到人與自身的和,人與人之間的和,人與社會的和。新雅樂所起到的既是傳承禮樂文化、復興禮儀之邦精神的傳承作用,讓更多的中國人通過新雅樂,回歸到民族的根性,回歸到禮儀之邦"仁與禮」的精神起點上,凝聚華夏子孫之魂,促進民族和諧與統一。
⑦ 校長決定學校建設校園文化,謂之雅文化,即要求師生雅言.雅行.雅趣......我總覺得雅文化之說不妥,請指教.謝
你既然覺得不妥,請問你覺得哪些地方不妥?
雅文化算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分離出來的一個部分的延伸。表面上看沒什麼不好,言行舉止都有涵蓋,也是往好的方面發展。也算與當前德育的整體教學目標靠攏。
我只覺得就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在守舊的同時還要迎合時代。新時代的教育理念是充分發揮,培養學生個性。讓每個學生又獨特的個性,各有所長,各有不同,個個有自信。因此反觀校長的文化,死板的去理解,規定了言和行,就與個性教育矛盾了。所以其實只要做到基礎的文明言行即可。
⑧ 舉例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是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的精華
忠孝仁義信禮智勇】
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現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見到它們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軼序不再回來,也切斷了我們與「忠孝仁義」的關聯。「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各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要求,但我們嫁接了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養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斗、快樂、自由通通比道德來得重要;現在的孩子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
【四書五經】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幾乎都是群「拜經教」,他們對經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912年1月19日,當國民**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後果,近一個世紀後,已經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麼是四書五經了。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現在,舒乙在北京創辦了一家現代私塾館,專門教授四書五經。
【任俠之氣】
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不過,今天他們都在風中消散。再不見獨行萬里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今日歡」的女子。高曉松在他《青春無悔》的文案里這樣幽幽地寫道。
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不管用。
【匹夫有責】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為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風氣負責……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們既沒有為別人奉獻的義務,也沒有權利向別人索取,只能為自己負責。《大學》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於是,我們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聽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而年方10歲的那一撥孩子,耳濡目染的是這一代人放任自流、無限延長的青春期,他們怎麼會知道責任感是何物呢?
【詩詞曲賦】
如果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首,李白有詩900餘首,陸游有詩6000多首,這還只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如何讓我們愛慕上我們的浩瀚詩海呢?
不是說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裊情絲吹來閑庭院」、「醉里挑燈看劍」這樣的情韻滋養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心靈或許不至於那麼麻木、冷漠。
【琴棋書畫】
現在,年輕有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懂得如何賺錢還要懂得如何花錢,再也不是納蘭容若那種精通琴棋書畫的濁世佳公子了。成人的價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復制,甚至強化。學琴(指的是鋼琴而非古箏)一定要考級,下棋除非是想成為常昊那樣的國手,書畫是少年宮的常備項目,為的是升學時加分……那種初始的風雅在父母們的雞毛撣子和考級的壓力下,已經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們唯美的形狀了。
【孔融讓梨】
「孔融為什麼讓梨?」「是因為大的梨是壞的。」那個古執而陳腐的孔融如果聽到現在的孩子這樣回答,肯定氣得在棺材裡跳起來。是的,傳統的道德範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導: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們幾乎從懂事開始就置身於競爭當中,天生就是達爾文主義者。三年級的孩子每周要上40節課,每天要練3小時的琴,六年級的孩子每天做功課到深夜12點,初二的孩子課外還要參加數學競賽、英語演講比賽、學生會競選……他如何能夠說:同學,第一名我不要,讓給你吧?
沒人會感激孔融。只是,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後」這種工業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沒了。
【科舉】
自隋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千百年來的寒門就是通過科舉躍進龍門的。從「鄉試」、「會試」到「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300多年後,廢科舉,興學校,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西方的教育體系登堂入室。私塾成為布滿歷史塵蠹的老朽,而科學成了新寵。
今天私塾雖然零星地作為新聞存在著,但再也無法聽見稚子朗朗的背書聲了。在今日的價值取向之下,不具有實用功能的東西,孩子們興味寡然。
【民風民俗】
過年摸門釘放鞭炮,上元吃湯圓放花燈扭秧歌,端午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中元盂蘭盆會驅儺……隨著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這些節日離我們漸行漸遠,孩子們的非物質所獲得的野趣,也就逐漸稀釋。有多少孩子還知道飄色?有多少孩子還知道台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