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天圓地方是哪個文化遺址

天圓地方是哪個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2022-10-22 02:37:10

㈠ 天壇的簡介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1)天圓地方是哪個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1、天壇建築特點:

天壇以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總佔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接起來。外壇古柏蒼郁,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庄嚴宏偉。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迴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天壇公園,是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築群。

2、歷史沿革:

(1)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後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2)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

(3)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

(4)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

(5)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後多次修繕、擴建。

(6)1900年八國聯軍曾在天壇齋宮內設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捲而去,建築、樹木慘遭破壞。

(7)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對天壇的文物古跡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

(8)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天壇公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㈡ 何謂「天圓地方」

古人以為天圓地方,亦以圓方作天地的代稱。圓,是中國道家通變、趨時的學問;方,是中國儒家人格修養的理想境界:「智欲其圓道,行欲其方正」。圓方互容,儒道互補,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精神。

《尚書·虞書·堯典》講堯待天下太平後: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隨後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赴四方,這就是最早的天圓地方的理論和實踐。其中可以從河圖洛書中得以佐證,天圓故然沒有今天的精確認識,但已經蘊育了樸素的宇宙觀,地方則是指地平坐標系,方指方位或方位角,即子代表北方,午代表南方,酉代表西方,卯代表東方,並用十二個地支,十個天干,四個卦象表示二十四個方向並構在整個周天(360度圓),這是天圓地方的源流。

天圓地方是來源於《易經》先天八卦的演化所推演出的天地運行圖,也就是天圓地方圖 。其中外部環繞的卦象,代表天的運轉規律,而中間方形排列的卦象,則代表地的運轉規律。天是主,地是次,天為陽,地為陰。兩者相互感應,生成了天地萬物。

(2)天圓地方是哪個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天圓地方本質上是《易經》陰陽體系中對天地生成及其運行的解讀,而《易經》為百經之首,國學之源,其思想體系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按照陰陽五行演化而來,因此在古代的各門學科中,都有陰陽五行的思想體系在其中。

㈢ 問: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天圓地方說」是誰提出來的

最早的關於天圓地方的蓋天說記錄出現在《大戴禮.曾子天圓》,孔子的弟子曾子對於大地的正正方方形狀也有過困惑,當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誠有之乎
曾子曰: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大戴禮.曾子天圓》)
但這只是文獻記載的而已,在這個記錄之前,蓋天說已經廣泛流行了。有人認為,良渚文化時期的代表器物「玉琮」就是蓋天說的一種象徵,「琮」的形制是外方內圓。
我個人認為,如果說「琮」代表蓋天說,那麼其形制應該是外圓內方。因此琮的出現,至多隻能說明良渚文化時期人們具有了陰陽、天地之分的概念,並不能證明已經出現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
關於宇宙結構的學說,漢代出現了渾天說與蓋天說的爭論。在秦漢之前,蓋天說比較盛行。自古以來,人們看見蒼天籠罩著大地,產生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而春秋時的曾參就曾提出疑問:「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①後來蓋天說又認為天不與地相接,而像圓頂涼亭那樣由八根柱子支撐著。詩人屈原曾問道:「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公元前一世紀成書的《周髀算經》中提出「天象蓋笠、地法復盤」的新蓋天說,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蓋,二者都是圓拱形,中間相距八萬里,日月星辰隨天蓋旋轉,近見遠不見,形成了晝夜四季變化。
漢代,另一種學說渾天說興起,認為「渾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以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為代表的渾天派提出天是一個整球,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日月星辰有時著不見是因為它們隨天球轉到地下面去了,天球繞軸轉一圈就是一晝夜,地面上的人就看見天上的星星轉了一周天。這種看法成功地解釋了晝夜的交替、天體的東升西落和其他許多問題。同渾天說一致的渾儀又能很准確地測定天體位置,渾象能演示天象的變化,這一切對歷法的推算既有用又方便,所以渾天說得到很快的發展並為大多數人們所接受,成為我國天文學思想中長期占統治地位的體系,直到明末西方天文學體系進入我國才開始改變。

㈣ 天圓地方是什麼意思

天圓地方是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陰陽學說乃其核心和精髓。陰陽學說,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是古代先哲們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天圓地方」是這種學說的一種具體體現。

古人用圓規和矩尺,觀測天地。天文觀測,是以天球為坐標體系的,所以主要使用圓規。配合天文觀測,要在地面上建立地平坐標系,進行地理測量,則是平面的直線測量為主,所以主要用矩尺。

天為陽,為軌。地為陰為矩。這才有了天圓地方之說。到了後來,上古圖法漸漸失傳,很多淺人,才把地球當成了一個方桌一樣的東西。

而這樣的假設,很明顯會推算出自相矛盾的數學計算結論,《周髀算經》,把天圓地方,理解成地球是個大方桌,很多地方就算不對,也找不到原因。

(4)天圓地方是哪個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天圓地方,圓是指天球坐標系。方是指地平坐標系。如果不把地面近似為平面,對天球的觀 測是一個近乎不可能的事。所以,地平坐標系的發明,是非常天才的創舉。

上古之人,人人都知道地球是圓的,這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常識,是為了計算方便,才建立了地平坐標系,簡化為天圓地方。

㈤ 為什麼古時候有天方地圓這一說

首先是人們對天地形的猜想,古人因走在地上感覺地總是方的,四面都能看見天認為天是圓的,於是就產生了天是圓的推測。那麼,為什麼古人雲天圓的地方,古人不知道地球,所以在心裡想,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是大地,大地是四根柱子站起來,幻想著神話故事,人們說天圓的地方是因為當時人類不知道。

顯然,天圓地方有一個長期的流傳過程。漢朝以後,學者們根據曾子的質疑,逐漸發現天圓地方的宇宙論存在很大的問題,於是產生了全天說的宇宙觀。渾天說在北宋達到了小巔峰,甚至有些渾天儀器被製造出來,但是日月星辰在斗轉星移中仍然面臨著一個困境,那就是它們到底是如何通過環繞大地的水來實現的?到了朱熹的時候,渾天說終於完成了,朱熹根據張載的氣論把渾天儀器里的水換成了氣,這個難題就解決了。這時候,蓋天說已經沒有流傳下來的可能了,它也終究成了我們歷史記憶中的一個環節。

現代人已經證明了是天不是圓的而是無限大(也許有盡頭,也許沒有。姑且稱之為無限大。),而地球乃是圓的。所以可稱之為天方地圓

㈥ 天圓地方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得愈高,看得愈遠,難怪杜甫在登上泰山後,不禁要發出「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嘆。1968年12月21日,准備環繞月球飛行考察的載人宇宙飛船阿波羅8號,沖天而起,開始了它歷時146小時59分的航程。此時飛船上的宇航員,回眸地球,又該有什麼感覺呢?他們沒有寫下詩句,但帶回了人類首次在深邃的太空中拍得的地球照片。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人類終於能一目瞭然地看到地球的全貌,一個以藍色為主的、色彩豐富的星球。然而,在古代,人們的視野僅能窺視到地球微小的一角,於是,就有了這樣的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好像圓頂帳篷蓋在地上。居住在塞外草原上的牧民,極目四望,就容易得到這種印象。

不僅是中國人,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們,最初都有過類似的錯覺,因為他們都是僅憑直覺來認識周圍事物的。古代中國的學者,把人們這種天籠罩著地的感覺,概括成「天圓地方」的理念。公元前3世紀,呂不韋主持編成的《呂氏春秋》,將天圓地方解釋為:「天道圜(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上君下臣)。」用天高地卑來證明,在下者應當服從在上者的統治,認為這是人們必須遵守的公理。但是人們也看到,「天圓地方」實在難以自圓其說。日月交替,東升西降,變換有序。如果大地是一個平面,那日月星辰又落到何處呢?板狀的大地靠什麼依託?大地的另一面又是什麼樣子?

善於運用邏輯方法思維的古希臘人,率先提出了大地是一個圓球的想法,先有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B.C.571~B.C.497)和他的追隨者,後來亞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B.C.322)更把地球擺在他設想的宇宙體系中肯定下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早就注意到:在海岸邊觀看從遠方駛近的船隻,總是先見船桅,後見船體;船隻離港遠去時則相反,先不見船體,後來才是船桅隱入海平面。這種現象是地表面為曲面的很好的證據,若大地是平面的,那麼不論距離遠近,船體與船桅應該同時可見或同時看不見。

公元前240年前後,今天屬於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是當時的希臘文化中心,在這個城市的圖書館當館長的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B.C.275~B.C.196),注意到在夏至的中午,位於亞歷山大南邊約920km處的錫恩的一口枯井中,陽光可以直射到井底;也是在夏至中午的時候,射入亞歷山大城井中的陽光,卻是斜射進去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埃拉托色尼判定,這是由於地面彎曲所造成的。他測得的數據證實了他的推測,而且還求得了不十分精確的地球圓周長度,39500km(圖11)。與亞里士多德同時代的中國人惠施,以善辯聞名。從他的名言「南方無窮而有窮」以及「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南,越之北是也」,可以推論出「天下」是個球體。漢代的張衡(78~139)在觀測中發現月食的陰影邊緣總是弧形的,也認為大地是圓的。

1519年9月由麥哲倫(F.de Magalhes,1480~1521)率領的船隊,從西班牙起航。到1522年9月,這支船隊在環繞地球一周後,又回到西班牙。雖然出發時的13艘船隻剩下1艘了,但大地是一個圓球最終得到證實。埃拉托色尼的工作成果,也由此得到了肯定。

圖1-1 埃拉托色尼對大地進行測量的示意圖(據松本英二,1980)

1687年7月,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7)的傳世名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問世。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由於地球轉動產生的慣性離心力(centrifugal inertia force)在赤道一帶較大,兩極較小,因此地球赤道一帶應該是凸起的,而兩極扁平。通過模擬實驗,他還算出了地球的扁率(flattening)。為此,法國在1735年派出一支測量隊到北極附近的拉普蘭,第二年又派出一支測量隊到赤道附近的秘魯,經過幾年的實地測量和室內研究,到1744年,終於證實,牛頓的理論是正確的,他算出的數據也接近實測的結果。

根據衛星觀察的結果,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固體地球(solid Earth)(不包括大氣圈)的大小。固體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km,從兩極到地球中心的平均距離為6356.755km;比從赤道到地球中心的平均距離(6378.140km)短21.385km;扁率為1/298.257,應該說地球是一個扁率比較小的、不規則的橢(扁)球體。將大地水準面(地球的實際形狀)與理想的扁球體相比較,赤道一帶和南半球的半徑稍微凸出一點,北半球則較為收縮,但北極最多隻突出了10m,而南極僅向內凹了約30m,總之偏差在40m以內。有人就誇張地說,地球的真實形態是略呈「梨形」的。由於地球體積十分龐大,地表的這些小起伏和整體形態相比是微乎其微的,所以總體來看,地球基本上仍是一個接近於正圓的橢球體。地球的赤道周長為40008.08km。毛澤東主席在詩中曾提到過「坐地日行八萬里」,指的就是地球自轉一周時赤道的長度。固體地球的表面積達5.101×108km2,體積達10832×108km3,固體地球的質量為5.976×1027g,平均密度為5.517g/cm3

但如降到低空,透過大氣和海洋,這時觀測到的固體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則相差甚大,大部分地區低於今日的海平面。

今天地球上的陸地面積為1.49×108km2,佔全球面積的29.22%,分成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等7塊大陸。大陸上的地形可分為山脈、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在各大陸中,亞洲是山地最多、最高的,平均高度為950m,比全球陸地平均高度(875m)高出75m。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海拔為8844.43m(據2005年10月9日中國國家測繪局公布的測量結果)的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就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側。

地球表面另外的70.78%為海水所淹沒,平均深度為3908m,這個海洋盆地面積達3.61×108km2,主要是由大陸邊緣(包括淺海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基,共占海洋面積的22.3%)、洋脊(被海水淹埋的山脈,占海洋面積的32.8%)和大洋盆地(海水平均深4000~5000m,占海洋面積的44.9%)等所組成,可劃分為既相連、又相對獨立的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等,它們為大陸、綿亘的山脈和鏈狀分布的島嶼所環繞。在海洋盆地中,洋脊的分布位置並不固定,大西洋的中部正好存在一條洋脊,以此為軸,兩側洋底地形幾乎對稱分布,而太平洋的洋脊,則主要發育在其東部邊緣地帶。在西太平洋,常見鏈狀島嶼島弧(實際上就是些被海水淹沒了山體大部分的山脈)及與其平行排列的狹長深邃的海溝(深達8000~11000m),使該區成為固體地球表面地形高差特別懸殊的地帶。總之,固體地球的地形表面是相當不平坦的(見封二),最大高差達20km。仔細研究起來,各大洲、各大洋及各種表面形態的出現,都有它內在的原因,這正是我們以後所要探討的內容。

㈦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天壇

天壇地處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我國古代歷代皇帝祭天之地。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天壇(Temple of Heaven)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天壇布局】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 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辟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圜丘壇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桿頭上都刻有雲龍紋,在每一欄桿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於壇面排水。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牆,象徵著天圓地方。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宰牲亭、三庫(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等。 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里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庄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篇幅較長,詳細參看:http://ke..com/view/9993.htm

㈧ 古人所說的「天圓地方」指的是什麼他們是如何知道天圓地方的

古代人常說的「天方地圓」指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知道天方地圓的?

古代中國,有三種「宇宙空間基本知識」。指的是——「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天方地圓」,是「蓋天說」的簡潔整理,即經常說「天員(圓)如張蓋,地區如殘棋」。「蓋天說」,是我國古代人最初的「宇宙空間基本知識」。考據學原料確定,早到至遲在公年五千紀,「蓋天說」早就很健全了。

㈨ 北京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遺址

1、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1927年開始發掘,洞內曾發現3個完整的頭蓋骨和一些殘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化石的發現地。

山頂洞人代表一萬多年前新人的類型,是研究人類進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建國以來,又陸續發現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遺跡等新材料,是研究人類發展史和中國原始社會史極其珍貴的資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閱讀全文

與天圓地方是哪個文化遺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