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齊國最具代表的古代文化是什麼
齊文化,齊國文化是齊地文化的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通常所說的齊文化是指齊國文化。齊文化主要繼承姬周文化。戰國時各地諸侯相爭,使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但齊文化還是保留了較多的周文化因子。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統稱,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而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
Ⅱ 齊魯文化
齊魯文化
齊魯文化,確切地說,不是一種單一的文化,而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齊文化與魯文化的形成及融合
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發現了若干組細石器埋藏點,並命名為「沂沭細石器文化」,據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頭。這一關鍵環節的發現,使沂沭的舊石器文化與北辛文化之間找到了聯結點,並與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譜系連接起來,組成了魯南地區的中國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這一山東的史前文化,就是山東的土著居民東夷人創造的,土生土長的東夷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遺址命名的,分布范圍廣泛,距今約6000年;龍山文化首先發現於章丘龍山鎮,分布范圍與大汶口文化大體一致,距今約3900~4400年前。這兩種文化(大汶口、龍山)的發展時期被認為是東夷文化的鼎盛時期。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於齊,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於魯,以拱衛周室。分封齊、魯,標志著東夷文化向齊文化演變,宗周文化則在魯國完整地保存下來。
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後,實行開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簡其理」促成了東夷文化向齊文化的轉變。與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魯地後,變其俗,革其禮,推行重農抑商的周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使齊國和魯國的人文經濟趨於不同的發展方向:齊國的社會風尚帶有明顯的工商業氛圍,崇功利,輕倫理,文化風氣開放,注重實用;魯文化更多地表現出農業社會的文化特徵,文化風氣保守,因循周禮,不思變通。
戰國時期,以孟子二度游學於齊為契機,齊文化與魯文化開始融合。孟子在齊國居住時間長達十幾年,他的學術思想受到了齊學的熏陶。荀子在齊、魯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荀子兼顧齊學,因而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學思想,同時又通過學術交流,把他的儒學思想在齊國文士階層傳播開來。在諸如此類的背景下,齊文化和魯文化走向融合,共同構築了山東人的齊魯文化。
儒學的影響
作為齊魯文化核心的儒學產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由孔子開創,孟子、荀子等繼往開來,而且在孟、荀所處的時代在周邊的齊、衛、燕、趙、魏等國都有不同程度的傳播發展。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客觀上為儒學的進一步走出山東創造了時機。但是,儒學的重禮義,仁政愛民的思想觀點並不被崇尚法制、專權的秦始皇所重視,反而製造了「焚書坑儒」的文史劫難。直至西漢,齊魯的儒生們才得以施展才幹抱負。漢武帝在位時採納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終奠定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儒學在山東有著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山東人的性格。比如,山東人淳樸厚道,與人為善,任勞任怨,顧大局,重實干。但是在另一方面,山東人的性格中又包含著固步自封、循規蹈矩、偏執狹隘的特點。
Ⅲ 齊文化的經典名著有哪些齊文化的代表人物及思想是什麼蹴鞠最早起源於什麼時期
齊文化的經典名著是曹劌論戰,齊文化的代表人物是曹劌,思想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作戰,蹴鞠最早起源於宋朝,因為經濟發展快速,,人們的娛樂也增加了許多
Ⅳ 齊魯文化的精髓包括哪些
齊魯文化,地域文化名稱,確切地說,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合稱。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來自其基本精神。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我們大體歸納如下幾點: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民貴君輕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等。這些,對我們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應答時間:2021-04-1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Ⅳ 簡述齊魯文化
齊魯文化,地域文化名稱,確切地說,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合稱。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
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拓展資料:
齊魯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來自其基本精神。
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我們大體歸納如下幾點:
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民貴君輕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等。
這些,對我們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作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結,載體和象徵,滿載著歷史滄桑的文物古跡構成文化旅遊的基礎性層面。
在山東遼闊的地域上,文物,遺址,史跡,古建築星羅棋布,展現著齊魯文化的精神氣質,歷史進程與輝煌成就,從而成為中國文化旅遊的勝地。
齊魯文化可遠溯至四五十萬年前與北京人同時的沂源猿人,並在山東境內形成從沂沭舊石器文化以迄岳石文化這樣一個國內罕見的完整的史前文化譜系,古文化遺址遍布各地。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掘已經給我們展現出這一遠古文化的輝煌燦爛,大量的古人類化石,舊石器,細石器,青銅器文化遺存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進程。
而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時期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文字和夯築技術的率先發明,無不昭示著遠古時代山東人的智慧,影響及於黃河中游,江漢,長江中下游,遼東,冀北以至粵北地區。
在山東,更有傳說中的古老部落,主要有兩個系統:一是居住在山東南部和西南部的傳說中黃帝,炎帝和顓頊帝的後裔,構成諸夏族;
一是太_(又號伏羲氏)和少_(或作少昊)後裔的東夷族.傳說舜生於諸城,皋陶生於曲阜,而大禹治水的活動,也主要集中在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
Ⅵ 齊魯文化即齊魯精神,包含哪些
齊魯文化即齊魯精神,包含的有以姜太公為代表的思想學說和當地的土著文化。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合稱。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
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齊魯文化的地位:
在中國上古時期,由於山川阻隔,交通極為不便。西周以來,以各個重要的諸侯封國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在眾多的區域文化中,魯國的文化居於一種領先的、中心的地位。
在區域文化的研究中,人們往往將魯文化與齊文化相互比較,這是很有道理的。齊、魯兩國地域相鄰,在文化方面具有很多的可比之處。就先秦時期兩國的文化而言,它們有同有異。從實質上說,崇周禮、重教化、尚德義、重節操等等都是兩地人民共有的風尚。
Ⅶ 誰可以提供下關與齊國方面的文化
齊國是中國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最強盛的國家。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姜太公於齊地建立齊國,都治營丘。齊國文化是指自姜太公封疆營丘始建齊國(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起,至秦始皇消滅田齊王建(公元前221年)止,這一特定歷史階段建立的文化。它始於西周初年,形成於春秋時期,到戰國時代達到鼎盛時期,是一種地域性強,具有早期東方沿海文明特點的古代文化類型,其內容豐富,影響深遠。 2680年前,齊國國君齊桓公任用著名的思想家、經濟學家管仲為相國,採用他的治國思想,改革經濟政策,發展與其他諸侯國的經濟交流,短短幾十年,齊國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當時經濟、軍事實力最強的"千乘之國"、"五霸之首"。 淄博市的臨淄區作為齊國的都城長達638年,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城市。齊國是文化的隆盛之地,以其兼容並蓄,學術自由而著稱於世。孔子、孟子、荀子、屈原等諸多思想家、文學家曾多次來齊國游說講學,並在臨淄城稷門外設立了「稷下學宮」。「不治而議論」,最盛時達「數百千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之說即源於此。齊國的詩歌、音樂等藝術水準很高。孔子聞韻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佳話,反映了齊國音樂的幽雅盡美。 作為著名的齊文化的發祥地,淄博市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在國家級歷史名城臨淄,先後發掘出的齊故城遺址、殉馬坑、車馬坑等著名的文物古跡,充分展現出齊國昔日的強盛。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國故城,文物古跡浩繁,有「地下博物館」之稱。這里,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1990年後李春秋殉車馬坑的發掘,被列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1994年臨淄區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淄博歷史上產生過許多著名人物,像「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齊國名相管仲、晏嬰,軍事家孫武,大文學家左思,唐朝開國元勛房玄齡,清朝天文學家薛風祚,文學家蒲松齡、趙執信、王漁洋等。 齊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改革、開放是齊文化的精髓。齊國發展經濟、倡導開放、富國強民的優良傳統,成為今天淄博經濟文化和對外開放事業不斷發展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
Ⅷ 如何發揚齊文化 提出三點建議
其一,齊文化的變革精神。《管子·內業》說:「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心術下》說:「一物能變曰精,一事能變曰智。」《正世》進一步明確指出:「古之所謂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設賞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輕有重,跡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隨時而變,因俗而動。」「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齊文化的這種變革精神外化在齊人的行為上,則表現為齊國歷史上產生了三次偉大的變革運動齊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變革發生在西周初葉。齊國的開國君主姜太公在封齊伊始,就以超凡的智慧和驚人的魄力,把殷商時代的東方習俗與姬周集團政風禮制相結合,制訂了「因其俗,簡其禮」,「尊賢智,尚有功」,「勸女工,極技巧」,「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基本國策和相關措施,從而完成了對夷俗和周禮的第一次改造。齊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變革發生在春秋的中前期。偉大的改革家管仲,在齊桓公小白的信任和支持下,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都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全方位的系統而深刻的變革。齊國歷史上的第三次變革發生在戰國初期。「一鳴驚人」的齊威王在鄒忌的輔佐下,厲行法治,重賞嚴罰,國內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個個恪盡職守。齊威王又懸賞納諫,興利除弊。結果齊國大治。實踐證明,齊國歷史上的每次變革都為其生命機體注入了新的血液,帶來了新的活力,使齊國一步步地成為大國、富國和強國,完成了霸業、王業和帝業,書寫了一篇篇以變革求生存、謀發展的華章。
其二,戰國時期,齊國的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齊都臨淄成為當時商賈雲集的海內一大都會。不僅如此,齊文化的開放性還表現在思想和用人路線的對外開放。
其三,齊文化的民本思想。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萌芽於殷末周初。當時的統治者及思想家鑒於民眾在殷滅周興、天下更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深化了對民心向背和民眾力量的認識」因而要求執政者盡可能滿足人民謀求生存的願望和要求,多給人民以實惠。只有做到愛民、利民、富民、惠民,政順民心,令合民意,才能實現政通人和、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