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公安局如何建設法治文化

公安局如何建設法治文化

發布時間:2022-10-22 20:04:26

㈠ 公安機關如何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

一、提高認識,樹立理性執法思想。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的思想,在行為上就不能付諸實施。要想真正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首先要解決好人的思想認識問題,如何解決思想認識問題。

1、要切實樹立群眾意識。

人民群眾是公安基層基礎工作的重要依託和力量源泉,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就顯得孤立無援,註定要打敗仗,這是事關興衰成敗的大事。這就要求廣大民警紮根基層,耕耘基層,服務群眾,依靠群眾,把工作深深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著力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和諧的警民關系。

2、要切實樹立理性執法理念,理性執法是執法工作的本質要求。

堅持理性執法,就是要做到以理性的思維、理性的方式,理性的手段,將情、理、法融為一體,堅持以事實為依據,法律為准繩,科學的鑒定判斷,而非盲目抽象、憑感情用事和一時沖動去執法,從而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和減少群眾的不滿情緒,最大限度地增加公正執法性和社會和諧因素,不斷提升執法民警在群眾中的公信力。

3、要切實樹立責任意識。

將責任立於心中,甘為公僕,為民所愛戴;權為已所用,責任拋於腦後,利慾熏心,貪贓枉法,為民所不齒。在執法實踐中要切實做到職務面前勤思義務,權利面前多想責任,把行使權力的過程,看著是對黨委、對人民負責的過程,用權時如履薄冰,肩負著責任,自覺為民負責、為國竭力、為黨分憂。

二、加強個人素質修養,煅造平和執法能力。

打鐵先要自身硬,努力提高基層民警執法執勤的綜合素質是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的基礎。基層民警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繫到執法的效果和評判執法質量的標准,影響黨群、警民關系和社會對公安人員的理解程度。

1、要具有良好的個人素質涵養,扎實過硬的基本功。

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將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理念科學地運用到執法活動中。

2、要具有豐富的法律知識。

對常用的法律條規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這是避免執法偏差的前提,也是講求執法藝術、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的基礎。

3、具有平和執法的心裡素質。

平和執法是保障公安機關執法為民的現實需要,也是測試公安民警綜合執行能力的體現。執法活動需要平和的心態,才能深謀遠慮,成竹在胸,遇變不驚,處亂不慌,適時根據對方的突變而積極採取應變策略,方能亂中求謀、穩中求勝。

做群眾工作同樣需要平和的心態,才顯得有親和力,這樣容易接近群眾,拉近群眾距離,了解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切實把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百姓就會覺得警察與他們心連著心,民警就能很好的融入其中同老百姓產生共鳴,從而得到群眾的支持、理解和信任。

三、強化職業道德觀念,推動文明執法進程。

一切管理措施都要適應以文明管理、文明服務的方式為目標,要通過人性化管理,體現整個社會對公民合法權益的關注和重視,把思想立場調整到保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堅持文明執法,更好地樹立公安隊伍在群眾中的形象。一個警察是一個警局的一個細胞,一個警局靠每個細胞的支掌,才能實現隊伍親民化,執法文明化。

注重警察個性化素質的培養就尤顯重要,這關繫到這個細胞能否注入新鮮血液,不至於衰老壞死,始終呈現出生機勃勃,鮮活旺盛的生命力,教育引導廣大領導和民警牢固樹立文明執法理念,是能否實現全警文明執法的關鍵。

通過會議、崗位培訓、執法監督等形式,讓廣大民警充分的認識到文明執法的重要性、緊迫性和現實性,並積極參與其中,努力實現文明執法在社會活動中的有效化和優質化,推動文明執法進程,不斷築牢人民群眾理解、支持、配合民警執法工作的思想根基,切實增強民警執法工作在廣大群眾中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四、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公安工作,奠定執法規范化的人文基礎。

「人是一切社會活動中最積極最關鍵的因素」,要達到任何組織目標,都必須打好實現目標任務的堅實人文基礎,這也正切合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因而,要推進公安隊伍執法規范化建設,就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公安工作,並以此來奠定實現公安機關執法規范化的人文基礎:

1、堅持以人為本,強化規范化理念教育。

要積極依託「輪訓輪值、戰訓合一」模式,切實把執法規范化理念教育活動常態化;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通過教育、剖析、查擺、談話、整改,使執法規范化理念融入到每位民警頭腦中;要建立運行教育機制,將執法規范化教育活動納入制度框架,通過明確責任、組織實施、監督檢查,達到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的目的。

2、堅持學習培訓,提升執法素質。

沒有良好的法律素養,就沒有規范執法的理論基礎、熟練的操作技能和規范執法的實踐基礎。要大力通過崗位培訓、崗位練兵、業務骨幹培訓等方式,促進隊伍素質的持續、穩步提升,實現隊伍建設的協調、持續、穩定發展,奠定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的素質基礎。

3、堅持典型宣傳,營造規范執法氛圍。

法制部門、政工宣傳部門要挖掘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最佳統一的典型案例、規范執法的先鋒模範,結合精品案件評選等活動,充分運用宣傳手段,加強正面引導,營造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的文化氛圍。同時,紀檢監察部門對執法不規范的行為,要敢於曝光、敢於揭短,並追根尋源。積極通過正反面的對比,在民警心目中形成規范執法的光榮感、不規范執法的恥辱感。

4、堅持科學標准,完善考評體系。

要以人民群眾認同、社會和諧穩定為標准,加強對案件質量和執法行為的考核,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調整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引導民警樹立嚴格、公正、文明的執法觀,從而自覺規范執法行為。

㈡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需要抓好那些具體工作

一、增強做好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黨中央、省委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等若乾重大問題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和部署。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舉措,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更大發展的有效途徑。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依法治省工作緊密結合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實現法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互動,有利於夯實龍江法治建設的文化支撐,有利於創造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良好的法治環境,有利於創造具有地域特色、體現當代法治建設方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使公民普遍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意識,養成崇尚法治權威、依法辦事的習慣,使法治文化建設逐步成為全省廣大公民的主動意識和自覺行動。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動人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維護法律權威和社會公平正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省各級普法依法治理領導組織及其辦事機構,要進一步提高做好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把這項工作擺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二、明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原則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傳播法治理念、推動法治實踐」為主旨,科學規劃,整體推進,注重特色,開拓創新,有重點、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法治文化活動,為建設富強、文明、和諧、大美、幸福龍江提供內在動力和精神支撐。主要目標:通過不斷拓展法治文化的覆蓋面,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逐步建設成與社會主義法律法規體系相適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協調,與富強、文明、和諧、大美、幸福龍江建設相呼應,與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相傳承,集法律知識普及、觀念引導、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體系。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設中的教育、熏陶、引導作用,進一步提高全體公民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和觀念。基本原則:堅持把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推進富強、文明、和諧、大美、幸福龍江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寓於法治建設各個環節,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植入各種文化表現形式,推動法治文化建設深入發展。堅持推進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深化法治實踐,豐富法治文化形式,使公民自覺接受法治的熏陶。進一步加強領導幹部、公務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重點普法對象的學法用法,積極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堅持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努力形成具有地域和行業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設品牌,提高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滲透力。堅持探索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規律和特點,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理論和實踐創新,提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拓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有效途徑
開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活動。組織多種形式的法治論壇、法治文化成果展,開展「法治人物」、「法制好新聞」評選,以及法律知識競賽、學法用法演講、法制故事宣講、法制文藝匯演、法制電影巡映、法制書畫展覽等法治文化活動,扶持和鼓勵文化館、圖書館、藝術團體、電影公司等文化部門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文化成果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單位、進軍營活動,開展優秀法治文化作品的宣傳、展示工作,擴大法治文化的引導力和影響面。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按照主題鮮明、格調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建設不同類型、不同特色的法治場館、法治畫廊、法治公園、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街區等。力爭在3年之內,使法治文化陣地覆蓋每個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和村(居)。依託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群藝館、文化館、文化站、農家書屋、社區文化中心等,逐步完善基層法治文化公共設施體系,發揮其功效。
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產品創作與傳播。把法治題材納入文學藝術創作,舞台藝術表演,電影、電視劇和動畫製作,以及報刊、圖書、音像電子與網路出版計劃,著力打造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深受群眾喜愛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引導文化企事業單位開發推廣優秀法治影視戲曲作品,組織創作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法制文藝、法制故事、法制漫畫等作品,並適時組織作品徵集等主題活動。每兩年開展一次法治文化作品評獎表彰工作。努力打造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傳播平台,運用優秀文藝作品和優質文化服務感染人、熏陶人、影響人,促進公民對社會主義法治的情感認同和心理認同。
強化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理論研究。積極拓展法治文化建設研討交流新途徑,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理論研究,把握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豐富內涵和內在規律,優化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傳播藝術,力求把社會主義法治的內涵要求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打牢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堅實的理論基礎。
四、強化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
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努力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宣傳、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牽頭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各界和全體公民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各市(地)、縣(市、區)以及各系統要建立健全相應的組織領導協調機制,落實責任單位,明確工作職責,量化工作指標,強化考核措施,充分調動各有關單位參與法治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整合資源,加強隊伍建設。依託各級各類藝術表演團體、群藝館,建立法治文化的作品創作、文藝演出專(兼)職隊伍。以有文藝文學創作、書畫愛好專長的公民為骨幹,建立基層業余法治文化作品創作、演出隊伍,扶持民間藝人參與和開展適合基層的形式多樣的法治文化活動,鼓勵群眾自我組織、自編自演、自娛自樂,活躍基層法治文化活動。
強化保障,確保工作推進。健全法治文化建設的目標管理、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鼓勵引導各地因地制宜,加快發展。建立以政府支持、企事業單位自籌、社會各方面贊助的經費保障機制,結合城鄉環境改造、市政建設、新農村建設、基層文化建設,加大對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培育和樹立法治文化建設的先進典型,組織法治文化建設現場觀摩和經驗交流,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積極推動法治文化建設深入開展。

㈢ 如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1、強化理念、找準定位,創新法治文化建設新思路。
2、立足實際、開拓創新,探索法治文化建設新途徑。
3、整合資源、強化融合,增強發展動力活力。
4、增強群眾法治觀念,提高法治水平。

㈣ 怎樣弘揚法治文化

一是要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弘揚法治文化,重在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設的重要指針,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的核心內容.要通過普法活動,教育引導全社會特別是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深刻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圍繞"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 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內容,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的基 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嚴格依法辦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貫穿於法治建設的實踐,在全體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 特別是在立法、執法、等部門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的正確方向,把推進法治建設的過程作 為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過程. 二是要強化普法宣傳教育,著力培養公民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識和法治 素質為前提,法制宣傳教育應以切實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為中心目標,將法治"口號"內化為公民自願自覺的行動,培養公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尊敬,形成法治文化 和法律觀念的現代化.普法的功能和目的不僅僅是法律知識的傳播,而是法治理念的滲透和法治文化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在於法律信仰的建立.強化普法宣傳教育, 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要堅持做到三個結合:法治文化與機關文化有機結合.加強機關法治文化是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要以領導幹部和公務人員為普法教育的龍 頭,著力建設以"法治、民本、廉政、陽光"為核心的機關法治文化.法治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深化校園普法,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法治建設的一項基礎 工程和戰略任務,要深入開展法治文化進校園活動,創新校園普法載體,增強校園普法效果.法治文化與文化有機結合.市場經濟要求依法誠信經營, 文化需要融入法治文化,法治文化與文化有機結合,實現普法效果一效益同步增長,法治理念與法人理念同步增強,從而提升誠信守法的形象. 三是推進公正、依法行政,著力構建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體系.提高公民的法治素質,促進全社會知法、守法、用法、尊法,依靠法制宣傳教育可以 實現.但是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文化觀的真正形成,從根本上講要通過公正和嚴格執法,提高公信度,而逐步培育形成."一次不公正的判決比多 次不公正的舉動禍害尤烈,因為後者不過是弄臟了水流,前者卻破壞了水源."法律只有在實施中滿足了人們的安全、正義和秩序的需要,使損害得到救濟,利益分 配的扭曲得以矯正,其威信才能樹立,其權威性、公正性和神聖性的價值才得以彰顯.公正起到了公平正義法治價值體系形成的巨大潛在作用.法治文化的建立 不但要以良法存在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實施為目的、為保證、為重點.

㈤ 如何加強本單位法治文化建設財政

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於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以文化為載體,以法律法規為內容,用人性化、藝術化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倡導和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而被大家認可和接受的一種文化,具有宣傳、教育、引導、激勵和娛樂等多種功能,是思想領域、文化領域、法治領域的重要工作,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加強和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六五」普法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對於全面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創新機制,夯實法治文化建設基礎。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具有公益性、群眾性、社會化和經常化的特點,必須要在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以機制創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
一是強化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真正將法治文化建設列入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六五」普法、平安建設、社會管理創新、文明和諧社區評比和黨的建設等整體規劃中,同重點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同獎懲。要建立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部門牽頭協調,宣傳、文化、廣電、新聞部門等單位共同參與、各司其職的組織領導體制,形成條塊結合、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要完善領導責任機制,明確目標,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形成主管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業務部門積極抓、其他條口協同抓、各個社區自覺抓、列管單位配合抓的工作機制;
二是落實保障。要將法治文化建設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專款專用。要將法治文化宣傳過程自然生成的各種產業化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起來,採用社會化、市場化運作等方式籌集法治文化活動經費,彌補經費的不足,實現法治文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統一。要充分發揮地區普法講師團、法制宣傳工作者、法制新聞工作者、法律服務志願者、法律明白人以及法治文藝骨乾等人才資源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強法治文化宣傳,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要注重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工作規律、工作推進方式及建立長效工作機制等的研究探索,創新工作理念,改進工作方式,不斷增強法治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三是整合資源。要立足地區實際,充分發揮區域優勢,通過借勢、借力、借腦、借資,不斷動員各部門、發動全地區積極參與和支持法治文化建設工作,構築「積極參與、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有序運行」的法治文化工作聯動機制。司法行政機關要積極履行主管職責,充分發揮協調、指導和監督的職能,克服「小馬拉大車」的消極心態,學會「藉助外力」、「借船出海」、「借雞生蛋」,凝聚各單位、各部門和各階層力量開展法治文化活動,從而實現法治文化工作主體多元化、內容專一化、方式協同化、效益最大化,實現由「主演」到「導演」,由「獨唱」到「合唱」的轉變。
二、創新品牌,提升法治文化建設活力。近年來,鼓樓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高位謀劃,積極推進工作理念創新,不斷拓展普法渠道和載體,社區法律學堂實現了普法工作由零散式、分散式、隨意性向陣地化、長效化運作的轉變,法治文化廣場成為全區法治文化建設的精品工程,在全省率先打造的法制宣傳教育中心形成了部門聯手、全社會參與的「大普法」工作格局,丁山法治文化生活體驗館植入法治文化媒介設施和法治文化元素,提升了地區法治文化建設水平。要扎實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要發揮地區優勢,在鞏固、深化和創新品牌上下功夫求實效。
一是鞏固法治文化宣傳廣場。要在現有法治文化宣傳廣場提擋升級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進取,不斷尋找新的法治文化構建空間,多角度、深層次立體打造法治文化廣場。要充分整合地區資源,在完善領導幹部學法培訓基地、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基地、企業員工學法園地、禁毒教育基地、外來務工人員法制宣傳服務中心的同時,不斷拓展新型普法宣傳陣地、基地,大力加強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展廳、法治文化小區、法治主題公園等場地的規范化建設,廣泛宣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物權法、婚姻法、治安處罰法以及信訪條例、婦女兒童保護、低保審批等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關系的法律法規,讓居民茶餘飯後有法律知識可學,走路散步有法律規定可看,營造「出門有法、抬頭見法、知法守法、辦事循法」的法治氛圍;
二是深化法制宣傳教育中心。要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法制宣傳教育中心功能,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組織規劃部、法治文化產品聯合開發部、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督查部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協會」等的職能作用,注重依託「法律大講壇」、「高校學生普法講師團」、「公共安全律師服務團」、「司法執法工作者普法宣傳講師團」和「法治文藝演出團」等專業團隊進行法治文化宣傳,讓群眾在欣賞法治文藝作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體驗法治文化,真正實現法治文化宣傳由灌輸式向滲透式、單一化向多樣化、重過程向重實效的轉變;
三是打造法治文化生活館。要在鞏固和深化社區法律學堂品牌優勢、平台優勢和機制優勢的基礎上,依託社區辦公場所,對社區法律學堂進行提檔升級,因地制宜地植入法治文化媒介設施和法治文化元素,精心打造法治文化生活體驗館。要通過設置「法律(援助)咨詢室、人民調解室、禁毒工作室、電子閱覽室、關愛之家、法制議事園、電影放映廳、電影文化陳列館、多媒體播放系統、婦女兒童權益保護中心、特殊人群管理服務中心、多媒體播放系統」等功能室,讓居民通過互動性的法治文化生活體驗,增強法治觀念,培育法治信仰,提升法律素質,引領地區性法治文化建設水平,讓法治文化成果惠及民生。
三、創新載體,增強法治文化建設效能。法治文化建設的難點在於概念虛、基礎弱、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必須要下細功夫、實功夫、慢功夫,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居民的法治意識,提升地區的法治水平。
一是加強融合。要因地制宜設置一批與城鄉環境協調、與生態相融的法治文化設施,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建設的影響度。要緊緊圍繞改善民生、維護民權、爭取民利,通過「萬人問卷、千人督查、百事展評」、「百姓點題、政府破題」等形式,梳理法治建設實事項目,依法整治事關民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讓法治文化建設與法治實踐相融合,使人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要依託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群藝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 通過開發製作台歷、掛圖、雨傘、摺扇、撲克、書簽、杯墊、環保袋等各類載體, 運用群眾樂於接受的戲曲、故事、春聯、年畫、簡訊、書畫、動漫等各類藝術形式,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群眾生活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的大眾性、娛樂性和廣泛性;
二是抓好結合。要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法律六進」相結合,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構建「法治、廉政、陽光」的機關法治文化、居民群眾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法治環境、企業單位誠信守法的法治理念,不斷提升地區法治化管理水平。要找准法制宣傳教育與法治文化建設的結合點,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法制宣傳相結合,通過法制宣傳活動,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理念融入到人們的頭腦中,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在全社會樹立法律信仰,形成崇尚法治的濃烈氛圍,使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始終與時代發展同行,與社會進步同步。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相結合,堅持以法治理念引領社會管理創新,以法治精髓主導社會管理創新,用法治精神統帥社會管理創新全局,用法治眼光審視社會管理各種問題,用法治思維謀劃社會管理的戰略,加快從行政主導的管理模式向法治主導的管理模式轉變。要注重克服創新就是突破法律的片面認識,更加註重觀念的轉變,制度的創新、機制的整合、要素的集成和方法的改進,努力實現社會管理的科學化、系統化、法治化;
三是注重整合。要統籌整合各類有效資源,善於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各類媒體,圍繞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以案釋法、巡迴審判、模擬法庭、文藝作品等人們易於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識,宣傳法治精神。要利用 「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6.5」世界環境保護日、「6.26」國際禁毒日和「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等重點時機開展法治文化廣場活動,集中組織專業律師、法律工作者開展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活動,現場解答居民的法律問題,努力為居民提供法律服務。要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推進依法治理、創建法治區(縣)和民主法治示範單位等活動進行整合,進一步提高領導幹部依法決策、執法部門依法行政和司法機關公正司法水平,大力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和基層民主法治建設。

㈥ 如何推進法治文化建設

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於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以文化為載體,以法律法規為內容,用人性化、藝術化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倡導和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而被大家認可和接受的一種文化,具有宣傳、教育、引導、激勵和娛樂等多種功能,是思想領域、文化領域、法治領域的重要工作,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加強和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六五」普法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對於全面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創新機制,夯實法治文化建設基礎。必須要在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以機制創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一是強化責任。二是落實保障。三是整合資源。
2、創新品牌,提升法治文化建設活力。要扎實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要發揮地區優勢,在鞏固、深化和創新品牌上下功夫求實效。一是鞏固法治文化宣傳廣場。二是深化法制宣傳教育中心。三是打造法治文化生活館。
3、創新載體,增強法治文化建設效能。法治文化建設的難點在於概念虛、基礎弱、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必須要下細功夫、實功夫、慢功夫,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居民的法治意識,提升地區的法治水平。一是加強融合。二是抓好結合。三是注重整合。

閱讀全文

與公安局如何建設法治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