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基本文化修養指的是什麼
指的是人體現在言談舉止,寫文辦事等方面的文化涵養,修養。簡單得說,一個說話文鄒鄒的,舉止談吐典雅高貴人,體現得就是
文化素養
高。
Ⅱ 什麼是文化修養
文化修養就是你可以尊重別人國家的文化,對他們的文化認可肯定,然後也不會說自己國家的文化怎麼樣不好,這就是文化修養。
Ⅲ 教養是指什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教養:
①懂禮節,有禮貌;
②有寬廣的胸懷,不盲目自大;
③懂得尊重別人;
④注意生活細節;
⑤能夠將人類的各種優秀品質轉化為自身的內在品質。
有教養的人具有以下方面:
守時;
無論是開會、赴約,有教養的人從不遲到。他們懂得,即使是無意遲到,對其他准時到場的人來說,也是不尊重的表現。
談吐有節;
注意從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總是先聽完對方的發言,然後再去反駁或者補充對方的看法和意見。
態度和藹;
在同別人談話的時候,總是望著對方的眼睛,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不是翻東西、看書報,心不在焉,顯得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語氣中肯;
避免高聲喧嘩。在待人接物上,心平氣和,以理服人,往往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注意交談技巧;
尊重他人的觀點和看法,即使自己不能接受或明確同意,也不當著他人的面指責對方,而是陳述己見,講清道理。
不自傲;
在與人交往相處時,從不強調個人特殊的一面,也不有意表現自己的優越感。信守諾言即使遇到某種困難也從不食言。自己說出來的話,要竭盡全力去完成,身體力行是最好的諾言。
關懷他人;
不論何時何地,對婦女、兒童及上了年紀的老人,總是表示出關心並給予最大的照顧和方便。
大度;
與人相處胸襟開闊,不會為一點小事情而和朋友、同事鬧意見,甚至斷絕來往。
富有同情心;
在他人遇到某種不幸時,盡量給予同情和支持。
Ⅳ 教養與文化有什麼區別
教養和文化: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有的人沒有什麼太高的學歷和學識,但仍然很有教養,很有分寸。教養是帶有某種天生的素質和一點一滴的積累。
Ⅳ 教養是什麼意思
教養一般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教養,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指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水準。
(5)什麼是文化教養擴展閱讀
教養的近義詞
1、修養
指人的綜合素質;道家的修煉養性等。培養高尚的品質和正確的待人處世的態度,求取學識品德之充實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學說的要求培養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規矩。
2、涵養
指滋潤養育;培養。大多指在修身養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學問等方面的修養。
3、素養
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的素養的含意大為擴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各個方面。
Ⅵ 什麼是教養
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教養是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指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水準。 禮貌是指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教養一般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教養並非是生下來就有或者沒有的,更不是因為社會地位的提升就會自然而然的獲得。教養是緣於自身的品德內涵和道德修養,潛移默化之間養成的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關懷。
現在新聞上屢屢有著一些人,對他人指手畫腳地指責他人沒有教養,其實,這些粗暴的命令和指責,體現出來的恰恰不是教養。相反,如長者、友人般溫和而善誘的引導,才是真正的教養,也更能取得人們的認同,從而引人向上。
(6)什麼是文化教養擴展閱讀:
教養的具體情形:
1、教養就是當你走到一群人中間,或者到別人家裡做客時,你的行為恰當得體,讓人感到禮貌和愉
悅。我們到別的國家旅遊,相當於我們是別人家的客人,入鄉隨俗,一定是按照當地的禮儀規矩行事,這樣既給了我們自己面子,也留下了好口碑。
2、在國內,一些壞習慣也許可以互相容忍,因為這些壞習慣我們已經習以為常。比如我們在任何場合都大聲說話,光著膀子在大馬路上吃宵夜,小孩子隨地大小便,乘車不排隊,吃飯鋪張浪費,各種炫富消費等。
這些行為我們在國內好像見怪不怪了但這些習慣在國際上引起了一輪又一輪反中國人的浪潮。小習慣帯來了大後果一在德國,因為浪費被起訴;在法國,因為炫富被搶劫;在美國,因為小孩隨地撒尿被指責。
Ⅶ 陳道明說文化和教養是兩回事什麼意思
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有的人沒有什麼太高的學歷和學識,但仍然很有教養,很有分寸。教養是帶有某種天生的素質和一點一滴的積累。——陳道明
一個人的涵養,不在心平氣和時,而是心浮氣燥時;一個人的理性,不在風平浪靜時,而是眾聲喧嘩時;一個人的慈悲,不在居高臨下時,而是人微言輕時;情侶間的尊重,不是閑情逸致時,而是觀點相左時;夫妻間的恩愛,不在花前月下時,而是大難臨頭時。——陳道明
我喜歡收拾家,這是一種心境,收拾完特干凈,會覺得很舒服。我覺得男人最大的時尚就是多在家待一待。其實把所有該回家的人都召回家,這個社會就會安定許多。現在有多少不回家的人,不是因為事業,而是在酒桌上,歌廳里。如果晚上每個家庭的燈都亮了,也是一種時尚。 ——陳道明
【好男人的基本標准】不一定要浪漫,但一定要負責任。不一定要掙大錢,但一定要養家。不一定要事事聽父母,但一定要有孝心。不一定要三從四德,但一定要寵老婆。不一定要飛黃騰達,但一定要有時間陪家人。不一定要管孩子,但一定要愛孩子。不一定要大男子主義,但大事發生一定要拿得了主意。——陳道明
這個世界不是你的世界,不是說你成功了,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我覺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所以我享受這種節制,我覺得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釋放是很容易,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陳道明
責任是男人的脊樑,是男人頂天立地的支柱。說到的事就要做到,攬下來的事就要扛住,做錯的事就要承擔後果。看一個男人是否成熟,不是看他的年齡有多大,而是要看他能擔起多大的責任。越是優秀的男人,承擔的責任越大,負責任的范圍也越廣。即使做不了偉大的男人,也要做一個負責任的男人。
Ⅷ 什麼叫教養
教養是文明規范,是文明社會的道德基石。得體的教養,有助於人們獲得社會認可和幸福的生活,有助於人們建立積極和諧的社會關系,也有利於表現良好的公共形象。教養的基礎,是理解和尊重他人,並且不防礙他人。教養是良好的社會規范的表現,不是隨心所欲,更不是惟我獨尊,比方乘坐公車,大部分城市都制訂了赤膊、赤腳、衣著污穢、患傳染病者,以及醉酒者和精神病患者無人護送的,不準乘車的規定。教養在善待他人的同時也善待了自己。真正的教養源自一顆熱愛自己和熱愛他人的心靈,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教養與習慣緊密相連,良好的習慣久而久之會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內化為教養。要做到有教養,應該從培養良好的習性開始。
教養並不一定取決於文化高低、出身貴賤,而教養又的確說明人的素質優劣。所以,當美國總統傑佛遜和孫子面對一個奴隸向他們脫帽鞠躬,總統當即提帽還禮,而不懂事的孫子不願理睬黑人奴隸時,總統先生就會非常嚴肅地告誡下一代:「你怎麼能夠讓一個奴隸都比你有教養得多呢?」看來,教養也是不能灌輸的,只能潛移默化,一個人要富有教養只經過一代人的努力恐怕還不夠。
能約束好自己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教養正是超越人性本能的一種控制力、約束力。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約束是一種美德,能鍛煉一個人的恆心。有教養的人之所以能得到人們的尊敬,就在於他們不會縱容自己,他們總是不斷的反省自己,永遠地自律,讓約束這把剪刀不斷修整著自己不完美的曲線,在世人面前彰顯謙謙君子風度和樹立窈窕淑女形象。人們應該在現實生活中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情做起,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Ⅸ 什麼是教養
教養,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它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指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水準,屬於他律教化顯現。禮貌是指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教養一般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教養
【拼音】jiàoyǎnɡ
【基本解釋】教養指一個人文化品德的修養。
【出處】《三字經》
教養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屬於他律教化顯現。它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
辭典上說:禮貌是指言語動作謙恭的表現;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教育培養。
《東觀漢記·馬融傳》:"馬融才高博洽,為通儒,教養諸生,常有數千。"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
《茶香室續鈔·明初抑南人重北人》引明彭時《筆記》:"永樂宣德中,常選庶吉士,教養待用。"
梁斌《紅旗譜》四十:"我把你介紹給江濤,他和你一樣,也是在黨的教養下長大的。"
文化品德的修養。
巴人《點滴集·論人情》:"我碰到過一些長期參加革命戰爭的老戰士,很有文化教養的。"
茅盾《官艙里》:"老者有一張頗為紅潤的臉,疏眉朗目,聲音洪亮,加之順手摸摸八字須的好姿勢都表示了他的身份和教養。"
"教養",中國古時《三字經》就提到了,它指的是人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特別指出,人若沒有教養,便是家長老師的失職。
"教養",在西方文化中寫作"Manner",指的是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英國王太後曾說:"Manner"實際上是英國皇室存在的一個象徵。"教養"在我們當今的文化中,更多被歸類到"禮儀""素質""道德"一類。
禮貌和教養不全是一回事,禮貌只是教養的表現形式之一,懂禮貌和禮節的人不一定具備教養,而有教養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環境中的禮節和禮貌。比如一個有教養的農民會很好地遵守鄉村禮節和禮貌。
禮貌和教養的關系問題:
禮貌是外在的、表面的,它是經過訓練和刻意就可以裝出來的。而教養是發自內心的,它是由環境、教育、經歷等結合成的內在素質。也就是說一個人有禮貌,討人喜歡,他可能內在是自私虛偽的。當說一個人有教養時,不僅說明他的外在行為,而且還說明這個人的內涵、道德品質是好的。
一開始說起教養,現在知道,若非出於真心而表現得面面俱到,那隻是禮貌,但禮貌的行為堅持一段後可能會改變態度,成為發自內心的,禮貌也就隨之轉化為教養了。由此看來,禮貌似乎是教養的基礎,它是獲得教養的量變的修煉過程。
好的教養是天生發自內心的行為,它是善良地對待他人,它是一種天性,而不是後天的強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