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武漢文化怎麼改進

武漢文化怎麼改進

發布時間:2022-10-24 00:57:24

❶ 武漢的歷史文化

首先鳳凰是作為南方楚地的圖騰和北方黃河流域的龍圖騰相對應的!龍圖騰在黃河流域發育成熟,而鳳則在水域澤國的古代楚地發展到了極致。
戰國時期 楚國屬長江流域.. 面積很大.. 湖北武漢 屬 荊楚 湖南長沙 屬 湘楚
但是武漢按照歷史,春秋戰國時期,以荊山為據點,武漢就成為楚國興起的軍事和經濟中心。因此在歷史和現代武漢都是重要的文化經濟中心!
鳳凰和武漢的關系說簡單點就是以古荊楚為銜接點的。
希望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

❷ 武漢地域文化特色是什麼

作為「九省通衢『的武漢,自古以來是我國內地的商業重鎮,其」南北激盪,東西融合,獨具中位的區位優勢「,』江河湖泊並存,因水而生,得水而興」的地理特徵,『黃金水道連東西,一橋飛架通南北』的交通便利條件,「市民來自八方,多元文化互補」的人文環境,造就武漢地域文化具有「江漢匯通,橋貫南北』,」楚風漢韻,兼容並包"的地域特徵。

❸ 武漢劇種對文化的影響有那些

第一是民間文化的根

和產生於士大夫豪門或宮廷的戲曲不同,越劇本來就是農民創造的,它的前身落地唱書,是典型的民間口頭文化,演變成戲曲形式後,大量的劇目是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此後題材擴大,移植、改編的大部分劇目也都屬於民間文化的范疇。因此,民間性成為越劇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質屬性,一種代代相傳的基因。

民間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老百姓感興趣的內容和老百姓的觀念、情趣。"民間",是普通老百姓。越劇誕生之處,盡管粗糙、簡陋,演員也沒有高超的功夫,為什麼演出那麼"火"?那麼受歡迎?因為農民感到親切、共鳴,受吸引。即使表現上層社會、宮廷生活,越劇也是以老百姓的平民視角對人物進行加工、重塑。

二是藝術形態上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引人入勝、雅俗共賞。越劇興起的時候,京劇、昆劇等古老劇種的演出樣式,主要是摺子戲,觀眾看戲,以欣賞唱工和做工的技藝為主。越劇則幾乎都是本戲,有曲折的情節,完整的故事。觀眾感到滿足,感情得到宣洩。越劇的所有優秀劇目,都具有這種特徵。

強調民間性,是為了不要忘記越劇的根,越劇的"本",不要忘記為最廣大的觀眾服務這一原則。越劇後來發展提高了,但始終保持著雅俗共賞、貼近觀眾的特色。

第二是現代文化的血脈

越劇雖然誕生在農村,但成長、成熟於城市--上海。越劇1917年5月初次進上海,幾經曲折,1919年在上海站住腳跟。眾所周知,1919年正是發生"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年。當時連絲弦伴奏還沒有的"小歌班"為何能在上海站住腳?是因為編演了幾個有特色的劇目如《梁山伯》、《孟麗君》、《碧玉簪》、《三看御妹》等,這些劇目正好適應了當時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的新思潮。"中國越劇百年誕辰碑記"上鐫刻著"踏'五四'之春潮,開東南之生面",符合事實。越劇後來演變成以女子越劇為主體,也是受到上海文化的影響和啟發。越劇在上海文化哺育下成長,大量吸收著現代文化的因素,為自身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品格得以重塑。這主要表現在:

一是觀念的開放。越劇進入上海後,正是現代文化大發展的時期。現代文化觀念,各種現代文化品種,勢必對傳統的觀念、傳統的表現內容和形式帶來沖擊。"孤島"時期,為什麼會興起"改良"?因為部分藝人在時代氣氛和時代潮流的影響下,感受到如果原地不動就難免被淘汰。這是觀念上的一大突破。上海藝術門類繁多,尤其是國外傳人的藝術品種往往在上海率先登陸。越劇在這樣的環境中不能不受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一是話劇,二是電影。姚水娟就請了電影界李萍倩、戈戈等導演參與改良,有的戲打出了"話劇化、電影化"的旗

號。"孤島"時期,袁雪芬喜歡看美國好萊塢文藝片,並從一批出色的明星如夢露、英格麗·褒曼、費雯麗等的精彩表演中吸收了有益的營養;而進步話劇更成為袁雪芬學習的榜樣,啟發她進行越劇改革。

二是適應現代劇場條件的演出形式和體制。越劇進入上海的前期也是演出於茶樓、旅舍、游樂場;隨著劇種的發展,逐漸進入較大的劇場。劇場規模的變大,為越劇吸收新的藝術元素提供了條件。越劇從男班到女班初期,都是沿用一桌二椅的表現形式,這在小小的草台或酒樓茶肆演出是可以的。但在大城市裡,尤其在上海,這種相對單調的演出形式就不能滿足觀眾的欣賞需求了。要表現更為復雜的內容和復雜的情感,表現更多種多樣的人物和生活,就不能不提供更豐富的視覺和聽覺的信息。姚水娟改良時,就開始使用簡單的燈光、軟片布景,甚至台上搭台。袁雪芬改革時,則有意識借鑒話劇藝術體制,設立劇務部,聘請編劇、導演、舞美、音樂專職人員,建立起綜合性藝術機制。新越劇時期每個劇團都建立了這樣的體制。越劇以綜合性特別強的藝術整體性贏得廣大城市觀眾的喜愛,包括贏得知識界的關注。

三是向現代經營管理模式轉型。文化的發展,不但要出產品,還要善於經營。過去,越劇的經營管理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戲班一般實行班長制,班長既是戲班的老闆或股東之一,又是戲班的總管。到一個劇場演出,班長代表後台與前台簽約,演員與戲班帶有人身依附的性質。上海演出市場活躍,市場競爭激烈,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有適應市場條件的經營管理方式。從1939年起,姚水娟、商芳臣、毛佩卿退出天香戲院,與魏素雲合作,另配班底組成水雲劇團,9月26日在仙樂戲院登台,實行劇團制,管理上實行經理制,由經理,統一掌管前、後台。劇團以主要演員的名字命名以資號召,劇團事務、演出活動的經營管理,包括聘請演員、安排劇目、對外宣傳、票房等等由經理負責,演員直接與經理簽定合同。這種經營制度,適應了市場競爭的需要,有利於演員的流動,與封建班長制相比,是一種進步。以後,各演出團體相繼仿效,上海越劇界幾乎都改成劇團制,而且影響到外地,促進了整個劇種的發展。

四是現代傳播方式的普遍採用。過去,越劇在浙江農村流動演出,開演前用敲鑼打鼓"敲頭場",以吸引看客。城市中的劇場演出環境,改變了這種傳統傳播方式。通過上海發達的傳播媒介,如廣播電台把越劇曲調傳到每個角落;通過唱片,可以對越劇唱段反復欣賞並帶到各地;通過大量的報紙、雜志,人們了解越劇的各種信息,越劇演員也提高了知名度,還可以從評論中得到教益。現代大眾傳播媒介將越劇融入城市文化之中。傳播方式的變革,加強了越劇與民眾的聯系,吸引了大批觀眾,包括吸引了知識分子的參與,同時也改變了信息反饋的方式,加強了越劇的自我調節功能,促進了越劇自身的變革提高。

第三是江南文化的風韻

中國地方戲曲都屬於地域文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劇種的風格、品性都與生養它的地域文化傳統、特色息息相關。

越劇誕生在浙江紹興地區的嵊縣,是中國地域文化中頗有名氣、源遠流長的"吳越文化"的流行地區。吳越文化古樸粗獷,剛而野,所謂"吳王金戈越王劍"就是代表性的標志;但它也有柔而雅、細膩含蓄的一面。越劇在上海發展、成長,而上海文化本身就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這些文化特質被一代一代傳遞、積累、保留下來,形成獨特的文化生態環境。越劇就產生活躍在這樣一個典型的江南文化環境中,受"氣聚山川之秀,景開圖畫之奇"的自然環境的熏陶;與北方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的傳統、氣質不同,形成其獨特的風韻。

越劇的審美特性是優美抒情。優美的表現形式為細致、圓潤、輕盈、柔和、舒展。越劇基本風格是在女子越劇時期確立的。她表現的內容,主要是女性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是青年人的感情。它強調藝術形象的美不僅是外部形態,而是外在美和內心美的結合。它的唱腔委婉抒情,表演重視真情實感而非嚴格按照程式規范。它的服飾色彩、用料、式樣柔和、輕盈……顯然越劇在中國戲曲中,把優美、柔美發展到充分、鮮明的程度,與其他劇種形成明顯的對比,這也是越劇贏

得觀眾的原因。

越劇的局限是壯美、陽剛之美不足。對此要從兩方面看:一是不必求全責備,任何劇種都不可能包羅萬象,首先要強調特色,保持特色,發展特色,沒有必要亦步亦趨向其他劇種靠攏。二是在本劇種風格的基礎上揚長避短,使本劇種內的支系統(如流派、藝術家本人以及編、導、演、音、美)的風格更多樣,表現力更豐富。

越劇走過了一百年的歷程,仍然是個年輕的劇種。只要堅持發揚自身特長和優勢,不斷進行符合藝術規律的創新,始終貼近觀眾,越劇一定會風華正茂,長盛不衰。

❹ 武漢美術生高考文化課底子差,如何彌補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這要看你的聯考分數具體多少。
聯考分250分以上學生,這個分數區間的學生選擇性很大,①全力沖刺文化課上綜合類一本重點院校;②繼續強化專業課學習挑戰三大美院。目前文化課基礎在450分左右的學生可選方案①,文化課基礎在400分以下的學生,選方案②更穩妥。

聯考分在240分到249分之間的同學,同樣屬於高分段學生,此分數段的學生選擇性比較大,選擇究竟後期報考像三大美院這樣的專業性名校,還是選擇綜合類一本重點院校,同樣以學生目前的文化課成績基礎是否400分以上作為選擇依據,其次就是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後期發展方向。無論怎樣定位,我建議學生一定要選取幾所校考院校作為沖刺保底。
聯考分數在230分到239分之間的同學,此區間分數的學生,我們評價為專業課基礎比較優秀的學生。此區間也是競爭異常激烈的區間,此區間的學生我建議還是要多拿幾個重點學校的校考證,然後全力把文化課沖刺到450分以上,這樣一本重點院校錄取的把握就非常大。
220分到229分的區間,是比較尷尬的區間,這個區間的學生屬於專業課成績中等偏上,但同樣也有比較強烈上重點一本院校的願望。專業課成績沒有進全省前1000名,那麼要想達到目標,就得曲線救國了。①選取幾個藝術類名校重點攻破,拿到有效合格證。注意貴精不貴多,校考選擇要有針對性;②拿出50%以上的精力同步學習文化課,讓自己的文化課成績優勢突出出來。部分專業課成績非常好的學生,在2月底3月初才開始學文化課,你從12月左右開始學,多學3個月,你文化課分數的優勢就有50分左右,足以彌補專業分的差距 。
200分一219分區間湖北地區學生,基本目標定位為武漢的三個必報一本院校,湖北工業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湖北美術學院其次江漢大學、湖心大學也是非常多學生及家長的選擇。此區間專業課挑戰三大美院的幾率不高,建議學生要提前著手文化課的學習安排,用文化課的高分來提升總綜合分。校考院校一般選擇6到9所比較合適,合理規劃好校考空餘時間文化課的學習。
聯考分200分以下的同學,要想在校考上沖刺名校的空間不大,只能扎實在文化課上做功課了,我建議這個區間的同學一定要從12月開始進行文化課的學習,用更充裕的時間把文化分盡量提升到450分以上,這樣也可以考上一本院校。校考學校我們建議還是選擇3到5所進行報考,跟自己上個雙保險,只是不需要在專業課上投入太多的精力,更不可等校考全部結束後再來學文化課,那樣會把自己的壓力搞得非常大。
具體的提分方式還是要根據您個人情況來給建議的,希望能給您帶來一點幫助,謝謝。

❺ 武漢的主要文化是什麼

魅力武漢——武漢的歷史文化

一、武漢歷史

武漢市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黃陂縣有近幾年才發現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三國時期,在武昌和漢陽築有江夏和卻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時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三鎮遍布革命勝跡,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義於此,現存有起義門舊址,武昌閱馬場的紅樓是當時的指揮中心,現存有孫中山的紀念銅像。最負勝名的景點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國務院首批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區東湖,以五百羅漢、玉佛及悠久歷史著稱的歸元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古琴台等。

☆江城的由來

和山城重慶、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樣,武漢市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別致的名字——江城。

也許大家要問:長江從上至下,流經了大大小小為數不少的城市,為何此稱獨鍾武漢?其原因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武漢遊玩,與史郎中在黃鶴樓上飲酒,邊飲酒邊欣賞音樂,喝到了興頭上,李白詩興大發,於是題下一首詩,詩名叫做《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詩是這樣寫的:「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

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漢人非常喜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這一佳名,於是自號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漢還有一些其他的名稱,這些名稱的來源反映了武漢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源源。

☆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漢有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其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舊時的舞場手工業發達,以造船、冶金、鑄造錢幣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黃鶴樓的屢次興廢,從三國時代至今已歷十餘次,每次重建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反映出各個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和特點。

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

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是繁華。同時,漢陽還是游覽勝地,位於漢陽的歸元寺是武漢市佛教叢林保護得最好的一處,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和漢陽築城起始於同一時期,約有1800年歷史。

歷史上,漢口,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漢水在歷史上改道不下8次)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後,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歷史。漢陽、漢口很早就築有城牆,分別被當作過縣治之所在。

漢口後來迅速成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武昌和漢陽,,明末清初,漢口已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鎮,海外譽為「東方芝加哥」。漢口的港口貿易運輸業頗為發達,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居民填溢商賈輻樓,為楚中第一繁盛處」。頗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間,漢口更盛於世,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905年在漢口修築張公堤。這條堤對逐年降低後湖一帶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陸地,對起初狹小的漢口擴建面積提供了方便條件,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火爐之成因

為什麼夏天的武漢給人的感覺十分難熬?這是因為武漢地區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大,白天太陽暴曬,水汽大量蒸發,空氣濕度增大,團團熱氣像一個巨大的罩子將整個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減慢,室內氣溫持續不降;另一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漿,悶熱難耐,號稱「火爐」。

❻ 武漢地區有什麼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特色文藝 漢劇
漢劇為湖北主要地方戲曲劇,也叫「漢調」,俗稱「二黃」,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漢劇有上千個傳統劇目,現存劇目仍有660多個,主要演出歷代演義及民間傳說故事。漢劇唱腔以板腔體的西皮、二黃兩類聲腔為主,兼有歌腔、崑曲、雜腔、小調等。西皮、二黃在傳統演唱中,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專用調和特定腔。

楚劇
楚劇舊稱「黃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名「楚劇」。流行於湖北,約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在黃陂、孝感一帶的竹馬、高蹺等民間歌舞及鄂東的「哦呵腔」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原是人聲幫腔,鑼鼓伴奏。1920年進入武漢後,受到漢劇、京劇的影響,逐步發展提高,形成了「迓腔」為主的板腔、高腔、小調三大腔系。

評書
湖北評書是用湖北方言講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說不唱,以一塊木頭為道具,情節每到關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眾為之一振,流布於武漢、沙市、宜昌等長江沿岸城市。湖北評書善於塑造玩弄權貴豪強於股掌之間的草莽英雄形象,風格幽默酣暢,語言流暢、華麗,描繪景物時常用韻律迴旋有致的駢體,與敘述、對話時使用的生動口語輝映成趣。

大鼓
湖北大鼓與湖北評書不同,以唱為主,夾以說白,以鼓板為主要樂器,演員邊擊鼓邊唱說,風趣幽默,通俗易懂。

❼ 武漢的習俗有哪些

1、清明節吃四季美湯包——武漢湯包是在蘇式湯包傳統做法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形成的。這種湯包具有武漢風味皮薄,湯多,餡嫩,味鮮的特點。

❽ 求武漢文化的特點

武漢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泱泱大武漢,處兩江四岸,三鎮鼎立,「九省通衢」,物華天寶;為盤龍之城、黃鶴之鄉、明清重鎮、首義聖地;載錄著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話;上演了北伐戰爭、「二七罷工」、「八七會議」、「浴血」抗日的史詩。武漢文化之大氣、之厚重,歷來為世人矚目。(問問堂)

閱讀全文

與武漢文化怎麼改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