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證和象徵,是它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志。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無異於將自己推到了滅種的邊緣。因此,每一個民族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有著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然而這個古老、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體系在傳承上卻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怎樣解決好這個問題已成為整個國家的頭等大事之一。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為我們應該融入流行。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說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不可能也沒能力進行詳細地闡述,因而只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我的淺陋觀點。
首先來談談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語言。 中國是最早擁有自己文字的文明之一,也是現今世界上少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中的一員。漢字可謂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最珍貴的東西,然而從近代以來,漢字的傳承便幾經磨難。首先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因為要講求科學創新,向西方世界學習,魯迅等人曾提出要以拉丁字母式的文字來取代漢字,但最終沒有成行。然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領導人也曾設想用拉丁字母取代漢字,但在幾經權衡之後,僅僅是創造出了漢語拼音來輔助漢字的學習。隨後的簡化字改革中,我們的漢字差點被改了面目全非。到了21世紀,這個網路十分普及的時代,網路語言的泛濫又一次給漢字的傳承帶來巨大的沖擊。網路語言中充斥著各種奇怪生僻的文字元號,語法錯誤屢見不鮮,千奇百怪的縮寫和文體以及中西方文字的混用更是遍地開花。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網路語言已經遍及我們生活里的各個角落,被大多數人尤其是青年人所接受這樣的情形無疑會對漢字和漢語的傳承造成巨大的損害。不是危言聳聽,久而久之,這些青睞網路語言的人定會忘記真正的漢字該怎麼寫,真正的漢語該怎麼表達了!國家顯然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高考語文試卷中也有了不得使用網路語言的規定。
我們的母語——漢語也遇到了與漢字相似的問題。由於全球化的大勢所趨,國內的英語學習熱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現在的情況較以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英語的學習早已提高到「從娃娃抓起」的高度。因此,學生們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英語的學習中,而完全忽視了漢語的學習。我敢說絕大多數高中生能對英語語法如數家珍,而對漢語語法卻是知之甚少。大學校園里,隨處可見在背四六級詞彙的學生,有誰會將時間花費在漢語的學習上?這樣的現象不禁讓人想到,什麼時候會出現一股漢語學習熱?
由此看來,流行的東西不一定就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幫助,有時甚至會對
傳統文化造成一定的沖擊。對於文字和語言這類意義非凡,對本民族影響深遠的東西,最好還是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加以改進即可。除此之外,古代詩歌、詞賦、文章以及成語、俗語,我們就應該保留其本來的面目,因為這些都體現的是古人們的思想。如果我們肆意更改,就會改變它們的原意,這對我們的後人或許會成為一種誤導。
然而,並不是說流行元素就不能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對於中國的傳統服飾,例如唐裝和旗袍,設計師如果在服裝中融入一些當季流行的色彩或花紋,這樣設計出來的服裝不僅有傳統特色,也有一定的時尚感,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對於中國的傳統戲劇,我們可以將其融入到影視作品中,也可以編排一些有新時代特點的劇目來演出,這樣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這些都不失為普及傳統文化的方式。此外,像書法、繪畫、剪紙等藝術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特色,進行創新。
反過來,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能夠都原汁原味地繼承。因為不同時期人們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是不一樣的,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許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再者,傳統文化也不一定都是優秀的。對於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光大。但對於有些內容,我們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 的封建等級觀等。
總之,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需要採取多樣化的方式,根據其具體內容,選擇更合理的傳承方式。除此之外,我們還需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傳統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我們所有中國人在實際生活中去傳承和發展,特別是我們青少年一代,否則,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失去根基!根基不穩,大廈何以堅固並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中?
『貳』 如何傳承春節習俗
1、政府及媒體加大宣傳力度。臨近春節時,可在報刊,雜志,電視,網路等新舊媒體多做一些專題介紹及趣味活動。如有獎競猜,徵文等。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勾起人們對春節的懷念及重視之情。
2、多弘揚傳統文化,包括學校,企業等各個點。讓大家知道傳統節日的來歷,傳承歷史及重大意義,讓更多的人重視起來,身體力行的參與進來傳統文化的實踐及弘揚。
(2)怎麼傳播中國的節日文化習俗擴展閱讀:
春節,作為中國最為盛大的節日,一年只有一次。科技在發展,生活水平在提高,傳統民俗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拋棄」。
不管年味兒是不是越來越淡,也不管這個春節我們在疫情的陰霾下,還能不能走親訪友;但是這些都不妨礙我們將好的習俗和傳統,慢慢地講給孩子聽,並不斷地言傳身教著,將我們對春天、對新的一年的這份美好祝福,代代傳承下去。
『叄』 如何尊重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進
1、在廣泛參與中弘揚傳統節日文化
工業化及信息化的發展,讓傳統節日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文化除了要適應當前文化土壤,也要包容新興節日和外來節日帶來的影響,因此,包括端午文化在內的傳統節日文化面臨重大挑戰。
民眾參與是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途徑。讓群眾自覺、積極地過傳統節日,應該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思路。過節不是放一兩天假的事情,要讓每一個公民以切實行動參與到節日文化中去,在參與中保護和傳承我們的節日。
2、弘揚端午文化,要與時俱進,要把傳統節日的文化基因同現代生活相結合,讓它們發生嬗變。
可對節日性質、外在形式進行調整,適當將傳統節日活動范圍由家庭向社會擴大。例如,在現代居民社區中,開展社區范圍的節慶習俗,增強居民間公共文化空間的意識與責任,培植社區良好的意識共識。蔡靖泉也舉例說道,如端午節也叫詩人節,因此,在舉辦紀念活動時,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開展詩歌朗誦等文藝活動,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在挖掘端午文化資源、建構新型節日形態方面,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顧久幸建議,要在教育方面,展示端午文化中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內涵;在生活方面,把食粽習俗擴展為飲食文化的展演習俗,形成端午飲食的系列產品;在娛樂方面,發掘民族特色濃厚、娛樂性強的體育和娛樂活動,宣傳健身養生意識,開發端午養生健身系列產品;在旅遊方面,把節俗當作一種地方旅遊項目來開發,拓展和發掘新的內涵。
3、相較於形式的繼承,弘揚端午的文化精神內涵更為重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羅楊認為,傳統節日是勞動人民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創造,多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對幸福的美好期盼,鮮明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望和性格特徵。傳統節日的共性中又包含著個性,端午節日的文化內涵大致包括幾方面:人類與自然既和諧相處又主動調節的生活智慧;尊重一種捨身報國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精神信仰;崇尚一種剛正不阿如明月清風的道德人品。這就是為何端午節附麗了很多古人而後定格在屈原身上的原因所在。中華民族尊崇的是將個人夢想與民族、國家的命運維系在一起時所產生的崇高與偉大。
4、形成民族間文化共識
隨著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不斷交融,各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在他鄉傳承發展已不鮮見。每逢傳統節日,在國外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中國特色民俗,如除夕全家團圓吃年夜飯,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
「人類歷來"迷信"於數字,認為數字有某種力量。我國先人認為,五月五日內含著一個陰陽轉換的節點,為了平安度過這一日子,各地民眾驅毒避邪,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說。
不僅在國內,因為各地的文化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端午節民俗;在端午文化傳出去之後,也因各國文化的不同,融入了當地獨特的地域特色。「韓國江陵端午祭是中國端午文化傳到那裡後,同當地文化相結合產生的。在韓國學者的研究和著作中,對此有很明確的論述。」劉魁立說,由於長期的歷史演變,盡管韓國江陵端午祭與我國端午文化形態各有特色,但這依然可以展示中國「軟實力」的實力,能夠說明中華民族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
5、端午文化因素傳播到世界各地,融入當地人的文化生活,能夠讓這些地方的人們與我們擁有同樣的文化概念,讓大家達成一種文化共識,促進各地域間的文化交流與往來。劉曉峰認為,應該立足於地域文化共享的立場,把端午節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作是地域共同的文化財富,從而促進區域認同、雙邊合作與文化發展等。
『肆』 李子柒端午包筍殼粽,我們該如何傳播中華文化
很多人認識李子柒,就是因為她的能乾和美好生活的堅持。他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是很多人所嚮往的。那一種田園詩的風光和辛苦勞作是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未見過也沒有親身經歷的。畢竟現在很多年輕人都生活在城市中,沒有經歷過農活的勞作,也不知道那些農作物是怎麼長成的。而現在很多人的壓力很重,面,對於工作和生活往往不能讓自己放鬆下來。把李子柒視頻中的優美自然風光,往往能讓喧鬧的心安靜下來。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喜歡觀看李子柒的視頻。他那一種優美的自然風光彷彿是世外桃源一般。
『伍』 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使之與現代生活對接
1、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以何種態度對待傳統文化的討論,自近代以來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與之相伴,面目各異的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文化復古主義,從來就沒有銷聲匿跡過。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而是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
2、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固有根本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指導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固有根本,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3、處理好尊重傳統與反省傳統的關系。
傳統涵義十分復雜,在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總是糾纏在一起。即便是傳統文化中精華的部分,也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土壤中生長出來,必然是瑕瑜錯陳,很難說有絕對純粹的精華。在堅定不移地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需警惕文化復古主義的沉渣泛起。
4、讓節日回歸本義。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每個節日都有其特定內涵。世界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與其糾結於中西節日孰優孰劣,不如讓節日回歸本來意義,發掘節日的文化內涵。
5、守住傳統的儀式感。
在快節奏的生活面前,傳統節日的這種儀式,確實顯得繁瑣,但它代表著一種敬畏,一種寄託。真正參與其中,便會知道,很多節日除了吃喝玩樂,還有更深刻的內涵。
(5)怎麼傳播中國的節日文化習俗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他還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如何正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傳統節日如何對接現代中國
『陸』 在現代社會中,怎樣傳承中國的傳統節日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上,應注重對傳統節日所有權的保護。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被定為法定節假日,促進了旅遊市場的快速增長,傳統節慶文化、民俗文化與旅遊產品的結合也備受遊客歡迎。春節期間,各式各樣的廟會吸引人們走出家門觀賞演出、購買年貨、祈福祭拜,表達對新年的希冀。
中秋佳節的詩會、賞月、放燈等活動,表達對闔家團圓的美好希望;清明節人們除了祭祀先人外,也會踏青插柳,體驗鄉野之樂。在節慶活動中,祭祀儀式、巡遊、餐飲、祈禱字元、慶典爆竹、戲劇舞蹈、雕刻繪畫等形式,都可以轉化為供遊客參與體驗的文化旅遊項目。
讓遊客在參與節日娛樂活動過程中提升旅遊體驗,近距離體驗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自然遺產的了解與認同。專家指出,文化是旅遊的靈魂,遊客對旅遊項目體驗性、文化內涵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
節慶活動豐富的表現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蘊契合了遊客對文化旅遊產品的需求。在旅遊產業提質升級、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更應挖掘好節慶文化的「寶藏」,為旅遊產品注入更加豐富的內涵。
在不少地方,傳統節慶文化與當地的非遺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讓地方特色文化更生動地展現出來。剛剛過去的端午節,除了最為人們所熟悉的祭屈原、賽龍舟、吃粽子等傳統活動,北方一些地區,還保留著踏柳吟詩、射箭、打馬球等當地流傳的節日活動。
體現了北方民族文化的鮮明特色。中秋節,除了多數地方的祭月、賞月、拜月活動,有的地方掛燈籠、猜燈謎、舞草龍,在北京傳統里,拜兔兒爺是最有特色的中秋習俗,部分地方還有「走橋」的習俗。
在我國廣闊的地域上,多樣化的民族文化更是賦予了民族節慶更豐富多彩的內容,成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在雲南,彝族有火把節、插花節、賽裝節,白族有三月街節、開海節、繞三靈,傣族有潑水節、送龍節,多元民族的特點讓雲南的節慶文化格外異彩紛呈。
隨著當地旅遊發展和節慶文化宣傳,這些活動形成了不小的影響力。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少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千百年的傳承中,這些節日成為當地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需要加強挖掘、整理、普及和傳承。
讓民俗文創產品走進現代生活
當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創面臨著形式單一、同質化等問題,旅遊市場的熱度讓商家重消費、輕文化,包裝豪華的月餅、粽子或景區售賣的低端、相似的紀念品遮蓋了應有的文化價值。人們的審美需求、文化素養不斷提高,對民俗文創產品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為民俗文創產品的深度開發提出了更高要求。
節日等民俗文化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民俗節日飲食、節慶儀式、節慶物品的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先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人們的生活方式已與古代農耕時期大不相同,傳統節日的文化語境發生改變。
要創新性發展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就要尋找其與當代社會的結合點,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將節慶文化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這也更需要通過靈活新穎的表現形式,創造更多人們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文創產品,努力打造我國的民俗文創產品品牌。
『柒』 從民俗角度談談如何傳承發揚我國的傳統節日
1、將傳統節日適當增加為法定節日:
在傳統節日與現代政治性節日比重大大失諧的情況下,尊重人們的風俗習慣,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顯得迫切並必要。
2、加強對下一代傳統文化的教育:
多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通過教育使他們有一種對傳統節日,對本國節日的溫情和敬意感,在傳統節日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之前,社會教育的功能缺位必須由學校教育來補充,才不至於出現傳統節日的「斷代」。
傳統節日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有三點:
1、傳統節日有著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2、有增進人際和諧,傳承文明的作用;
3、有利於建構「和諧」社會。
在歷史上,傳統節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演化,整合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