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龍鳳文化 龍和鳳是不同的物種,中國的古人是如何把它們配在一起的
在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中,《龍鳳呈祥》是很好看的一種。畫面上,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張口旋身,回首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周圍瑞雲朵朵,一派祥和之氣。
龍和鳳為什麼要配合著、對應著出現呢?
陝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曾出土一件"龍鳳紋"彩陶細頸瓶。這件珍貴文物說明,龍和鳳都起源於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期,而且是同步的。
作為源遠流長、蘊含豐富的文化現象,龍和鳳都是中華民族的圖章、徽記、標志和象徵。如果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符號按其功能效應的大小排個座次的話,龍無疑是要坐第一把交椅的,那麼,第二位就該是鳳了。
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雷電、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是龍的主要集合對象,因此,龍常常被稱為"鱗族之長"、"眾獸之君"。
鳳是古人對多種鳥禽和某些遊走動物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長翅膀的鳥禽是鳳的主要集合對象,因此,鳳便登上了"羽族之長"的寶座,有"百鳥之王"之稱。
龍有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示威等神性。
鳳有喜火、向陽、秉德、兆瑞、崇高、尚潔、示美、喻情等神性。
神性的互補和對應,使龍和鳳走到了一起:一個是眾獸之君,一個是百鳥之王;一個變化飛騰而靈異,一個高雅美善而祥瑞;兩者之間的美好的互助合作關系建立起來,便"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了。
鳳的取材對象主要是鳥禽,而鳥禽絕大多數都是喜歡溫暖,喜愛陽光的,因此,鳳凰又稱"太陽鳥"、"陽禽"、"火精",所謂"丹鳳朝陽"、"鳳鳴朝陽"、"火鳳凰"。
這樣,從新石器時代到盛行陰陽五行學說的春秋戰國時期,鳳大都是以"陽物"的面貌出現。
而龍,因其取材對象多為"水物"、"水獸"和"水象",從而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屬"陰"的。
龍和鳳的配合、結合、對應,反映著古人的陰陽觀。
出土的商代和戰國時期的玉飾、玉佩,有的龍銜鳳,有的鳳馱龍,有的龍在鳳下,有的龍鳳同體,說明當時人們已認識到:陰陽是不同的、相對的,又是相關的,誰也離不開誰的。
龍有種種神性,這些神性要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就是"力",力量的"力"力度的"力"。
鳳也有種種神性,這些神性也可以歸結成一個字:"美",美好的"美",美麗的"美"。
龍是力量的象徵,鳳是美麗的象徵。龍和鳳的結合,是力和美的結合;龍和鳳的對應,是力和美的對應。
沒有鳳,龍就是孤單的龍;沒有龍,鳳就是凄清的鳳。龍因力而生,鳳因美而活。龍的力為鳳的美提供著支撐和歸宿,鳳的美為龍的力提供了目標,增添著特別迷人的風情。
㈡ 談談中國龍鳳文化的象徵意義
龍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吉祥的象徵,又是幸運與成功的標志。
龍鳳,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與積淀,已經紮根與深藏於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鳳文化的烙印,並且龍鳳文化的視角,龍鳳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㈢ 簡述中國龍鳳文化
對於龍鳳文化,我是知之不多的,盡管有忠厚的龐進兄教導,又讀了他幾乎全部的論著,但也不能窺其堂奧,只能臆說他的龍鳳研究的價值和貢獻了。我以為,龐進在龍鳳文化研究上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模糊集合說」,分析總結了龍鳳的基本神性,闡明了龍鳳神性與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關系。
以龍文化為例。關於龍的起源與本質,以往的學者多有探討,觀點莫衷一是,有從鱷說,從蛇說,從魚說,從閃電說,從雲說,從豬從馬說,等等。各家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有難以透徹之處,比如從鱷從蛇從魚說,解決了龍的「生物性存在」的問題,卻不好說明龍的好飛、通天、興雲布雨的問題;從閃電、從雲說,解決了龍的升天行雨的問題,卻又難以解決龍作為「鱗蟲」行走於地面、潛游於水中的問題。龐氏的「模糊集合說」,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他認為,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雷電、雲霧、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這種神物,既來源於種種動物,也來源於種種天象。
這種觀點,是建立在對古人思維規律的考察判斷上的。龐進認為,古人,尤其是生活在石器時代的原始先民,基本上是以模糊思維面對身外世界的。直觀表面性、整體關聯性、非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象性,是模糊思維的特徵。這樣的思維導致了古人不清晰、不精確、不唯一地將身外世界的種種對象,集合成一個「神物」,然後加以崇拜。模糊集合具有多象而不確指、多元而不唯一、多變而不固著的特點。龍,還有鳳、麒麟等,都是這樣集合起來的「神物」。
龐進還重點研究了龍的基本神性——總結概括為「八性十六字」,即「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示威」;著力探討了龍與民族文化心理的關系,提出了龍是六種深層文化心理的對應、外化、體現和釋放,即「畏懼」、「飛離」、「合和」、「悖逆」、「彰力」和「求吉」。這兩方面的研究深化和完善了龐氏的「模糊集合說」。
關於鳳文化,龐進的研究具有開創性,因為以往的研究,多將注意力集中在龍文化方面,對鳳文化投力不多。龐進經過深入細致的考察研究,給鳳下了這樣一個定義:鳳是中國古人對多種鳥禽和某些遊走動物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他認為,鳳具有「向陽」、「喜火」、「秉德」、「兆瑞」、「崇高」、「尚潔」、「示美」、「喻情」的神性;鳳的身上體現著中華民族嚮往光明、無私奉獻、敬德、愛美、重情的精神風貌。
http://blog.sina.com.cn/u/491825f0010002ep
http://www.cdragon.com.cn/Rlwkx.asp?NewsID=464
㈣ 龍和鳳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它們在古代長什麼樣子
「龍的傳人」、「鳳凰涅槃」,龍鳳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相傳華夏人以龍為圖騰,東夷人以鳳為圖騰,二者最終文化融合形成華夏聯盟後,龍鳳文化便傳承了下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龍鳳信仰上到統治階級、下到黎民百姓都廣泛傳播,歷代帝王更是以真龍天子自居。
從此陶蓋上可以看出,龍的形象是率先被藝術化的,而鳳的形象則是在龍的形象藝術化一定程度後,開始發生的改變。相傳,龍圖騰起初是軒轅部落的象徵,後來隨著黃帝不斷吞並了其他部落,龍的形象不斷加上其他部落的圖騰,特別是和炎帝組成聯盟後,龍圖騰和麒麟圖騰相融合,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東夷部落的鳳圖騰卻很少變動,直到華夏聯盟最終形成後,龍鳳形象才開始共同不斷演變。
㈤ 龍鳳古鎮的歷史文化
(一)龍鳳由來
根據古老的歷史傳說,龍鳳場的前身是金馬場。明代時期一場大火燒光了金馬場的整條街道,失火後古人地理學家和民間人士說按金、木、水、火、土來看,金是火,馬要走,所以此場要修到東南方向的一片開闊空地。根據地形看似一條龍,向東看有一個鳳凰地形。龍頭朝著北方,故修建街道像龍的場鎮,取名龍鳳場。龍頭向北,老電廠發電房,龍頭上天生著古老的兩根大皂角樹,是龍角向天,龍身北到南街上至高碑到九領崗,九山構成龍身龍尾。鳳凰身子地形中心,是小白塔電廠,歷史上的老官山中心。鳳凰朝東方涪江河水,鳳凰頭下有古老的黃角樹,有古老的石洞子7—8個,每個洞10—20平方米,全年鳳凰泉泉水不斷下流,即使天旱時也會源源不斷,令人嘆為觀止。
(二)觀音文化
相傳在遠古時代,四川遂寧涪江流域一帶有一北厥國,國王名妙庄王。王後伯牙氏生有三公主,妙清、妙音和妙善。相傳妙善出生在龍鳳場所在地,出生時天樂齊鳴,霞光萬丈,異香滿堂,妙善小時候經常在龍鳳場嬉戲玩耍。當地人們常用游龍戲鳳贊美妙善,即妙善是鳳,其出生地是龍。觀音菩薩三姐妹,同鍋吃飯各修行,大姐妙清修在靈泉寺,二姐妙音修在廣德寺,唯有三姐妙善修得遠,修在南海普陀山。
(三)古商鎮文化
明清時期,曾是商貿重鎮,具有一定的古商城歷史積淀。建設了明清雕刻建築風格的三宮兩廟、古塔‚小白塔‛、涪江河水碼頭等建築,是交通發達、四方商家往來、佛教往來、經濟繁榮的古鄉鎮。
(四)民俗文化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端陽節)這天,家家懸掛艾蒿、菖蒲於門,中午吃粽子、包子、皮蛋、鹽蛋、飲雄黃酒。米船幫會在龍鳳場舉行一年一度的劃龍舟比賽,投鴨子於江心,龍舟上競渡者跳入水中紛紛爭搶,得者有獎。規模宏大,場面熱鬧,深受群眾喜愛。建國後,仍保留了吃粽子、包子、皮蛋、鹽蛋的習俗;有的人家仍掛艾蒿、草蒲;龍舟競渡則偶爾舉行,有時改成游泳比賽。 船山區為‚龍舞之鄉‛。船山龍舞產生於清代,流傳於遂寧船山區及周邊市縣,並且融入了民間音樂、民族舞蹈、戲劇的元素,表現形式豐富,獨樹一臶,具有南龍(桃子龍、板凳龍)、北獅(舞獅)、東船(旱船)、西鼓(腰鼓、大鼓)的特色。每年市內的各種大型慶祝活動,人們總會敲響歡樂的大鼓,舞起騰空的彩龍,劃動吉祥的旱船,舞出祥和歡樂,深受群眾喜愛。2000年,國家文化部授予船山區‚中國龍舞之鄉‛稱號。
(五)大躍進文化
1958年,遂寧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成立了56個人民公社,其中在龍鳳鄉成立了龍鳳人民公社。大躍進時期,更名為躍進人民公社,建成具有典型蘇聯建築風格的龍鳳水電站,學習蘇聯先進的水電站技術方法,並在龍鳳場鎮書寫張貼標語。至今,龍鳳古鎮旅遊區仍保留著‚為人民服務」標語的房屋和蘇式建築風格的龍鳳水電站。
四、社會經濟環境
(一)歷史沿革 遂寧市船山區歷史悠久,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夏商時期,船山區屬梁州管轄;自明朝開始,遂寧降州為縣,船山區先後隸屬潼川府(今三台縣)、嘉陵道(今南充市);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遂寧撤縣,建為省轄市,管轄市中區(原遂寧縣)、蓬溪縣和射洪縣;2003年12月18日,國務院批准調整遂寧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遂寧市市中區,以原市中區的行政區域設立遂寧市船山區和安居區。 南強鎮1950年設區,名為南強區。‚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更名為東方紅區,1980年復名南強區。清代臵龍鳳場,民國時期設龍鳳鄉,因鄉治地居山樑,山勢突兀(似鳳),涪江(喻龍)繞其場東北而過,似龍鳳相戲,故名龍鳳鄉。建國初仍如舊制。1958年,成立龍鳳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躍進人民公社,1980年復更名龍鳳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龍鳳鄉名稱。
(二)人口與民族
龍鳳村轄1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77戶,總人口2470人。其中農業戶數837戶,農業人口2065人,佔全村總人口的84%,農村總勞力1073人,占農業人口的52 %,富裕勞動力420人,占總勞力的39%,全村已輸出勞動力302人,季節性外出打工260人。非農業人口405人,占總人口的16 %。
遂寧市除漢族外,還有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壯族、羌族、維吾爾族、高山族等44個少數民族,人口近1.9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0.5%,其中,龍鳳村少數民族人口僅3人,佔全村總人口數的1.2‰。
㈥ 龍在什麼朝代出現過
「飛」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空。因此,「好飛」必然「通天」。早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盆上,就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劃在一起的圖案,陝西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亦稱「龍鳳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棗龍的模糊集合對象聯系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後世的許多建築雕刻、繪畫,人們都讓神龍出現在浩渺無垠的昊天雲氣中,如北京故宮的雲龍望柱、天壇的雲龍石、孔廟的戲珠飛龍,等。
龍「喜水」,水聚流於地;龍「好飛」,飛升於雲天。於是,龍就具備了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梁和信使的能力。那些帝王君主們之所以以龍自比,其根本點就在於瞅准了龍的「通天」的神性,和充當天地間橋梁和信使的能力。
由於龍是由眾多的對象模糊集合而成的,各集合對象之間又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別,因此,龍又有了「善變」的神性。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在天可以是雲、是電、是虹,在地可以是豬、是馬、是牛,在水可以是魚、是鱷、是蛇。換句話說,天上的雲、電、虹,地上的豬、馬、牛,水中的魚、鱷、蛇,等等,都可以是龍的變體和化身。
龍具備了「善變」的神性,而變,就免不了要變出些「靈光」、「靈通」、「靈妙」、「靈驗」和「荒誕」、「離奇」、「怪異」來。因此,龍又有了「靈異」的神性,成為古人心目中的「四靈」(其它三靈是麟、鳳、龜)之一。
人們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給自己帶來好處。龍是古人模糊集合了眾多的動物和天象,從而創造出來的神物,如果這個神物不能給人間帶來福祉和祥瑞,古人創造它做什麼呢?上述龍的種種神性,又都為龍的徵兆吉祥嘉瑞的神性提供了基礎:龍喜水,而水是生產、生活的命脈;龍好飛,飛是對超越苦難、擺脫困境的嚮往;龍通天,天是天帝和諸神居住的地方;龍善變,變是對生存環境的適應;龍靈異,靈異使龍神奇莫測、非凡不群。將這種種優長集中於一身,龍又怎麼能不祥瑞呢?
龍可以「征瑞」,也可以「兆禍」。棗這倒也符合辯證法,其根據是現實的驗證和歷史的、道德的評價。如導致西周滅亡的「龍黿之怪」、造成古時三苗地區大亂,的「日妖宵出,龍生於廟,犬哭於市」,等等。
龍的性情中,也有兇猛威厲、乖張易怒的一面。我們概而稱之為「示威」。龍之「示威」,蓋源於龍的模糊集合對象的習性和危害。如灣鱷兇殘傷人,蛇類陰毒咬人,雷雨使江河水漲成災,龍卷風捲走人畜樹木,泥石流沖毀房舍田園,等等。古人對這些現象不會有科學的解釋,只好以「龍怒」、「龍怨」、「龍報仇」、「龍做孽」等說之。
㈦ 歷史 龍鳳產生的時間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8000年前。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㈧ 我國古代,一直都有龍鳳的傳說,那麼,龍鳳的形象最早是怎麼來的
中國的龍崇拜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封建時代,龍又嬗變為皇權的象徵,帝王自稱「真龍天子」。據韓非子說,龍和帝王一樣,都有「逆鱗」而不可觸,否則龍顏大怒、在古代龍是帝王的象徵,神聖而威嚴的,而今天,龍走下了神壇,每個華夏子民,無論天涯何方,都稱自己是「龍的傳人」。
在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中,龍鳳呈祥標志著一派祥和。因此龍鳳呈祥,龍來了說明將風調雨順,鳳到了表示要國泰民安。
㈨ 龍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用來比喻皇帝
商周時期。
商周時期,龍紋正式作為天子紋章與權力象徵。這時候的商周天子懸掛九旒龍旗,並且穿著龍袞祭祀先王。秦漢時期,中國大統一,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龍崇拜進一步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
中國古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龍神之子,或把自己說成是受龍神保護的人,藉助龍樹立威信,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持。這樣,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9)龍鳳文化形成在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古人所說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中國最早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也有說是部落時期的黃帝、炎帝、蚩尤等)。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龍
㈩ 龍鳳紋最早出現於哪個朝代
龍的形象出現得很早,仰韶文化中的陶器上就有接近蜥蜴、壁虎狀的龍紋,傳說炎黃二帝所在的部落聯盟即以龍為圖騰,因此龍後來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象徵。龍也是一種綜合了各種動物形象特徵的組合體,比如馬首、鹿角、鳥爪、蛇身、魚鱗等,古代文獻也有種種關於龍的構成的記載,但大體以蛇狀為主要特徵。
從青銅器上的龍紋看,主要有以下五種形態:爬行龍紋、卷體龍紋(又稱蟠龍紋),兩頭龍紋、雙體龍紋、交體龍紋。
爬行龍紋的龍作爬行狀,在青銅器上最為常見,一般張口鼓眼,揚尾奮爪,顯示出矯健昂揚的生命力。卷體龍紋一般為圓圈狀,龍頭居中,龍身做環狀盤旋。龍頭出現在正面時,一般較寬大,鼓眼突出,有髯奮揚,龍鱗閃閃,讓人不寒而慄。兩頭龍紋為一條龍體,兩端各有一個龍頭,有的龍頭交叉,一上一下相向而視,龍身呈對角斜線,避免了單調呆板,有的雙體龍紋是龍首在中,向兩側各自展開一條龍身,而交體龍紋一般是用作青銅器的地紋,成網狀有規則地互相交叉。
龍是一種吉祥的神物,在神話傳說中它掌管雨水,這可能與遠古時代洪水泛濫有關,中國的神話中有共工治水、大禹治水,都說的是洪水泛濫。正是由於對水災的恐懼和不解,人們認為有一個水神,便才創造了司水的龍。龍以蛇為原型,可能又與上古存在著以蛇為圖騰有關,圖騰是動物崇拜與祖先崇拜結合的產物,許多上古神話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始祖都是人面蛇身,如:「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史記》);「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總之,遠古時代人類把蛇都看作是神物,並把它與祖先聯系在一起,祖先也變成了人面蛇身的神物,可以對風雨雷電施加影響,寄託了控制、駕馭自然的願望。龍鑄於青銅器上,就與它的這種功能有關,祭祀天地時,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其中主要項目。這些神物鑄於器,器就是神器,饕餮紋的盛行也是同樣的道理。隨著宗教在青銅器上的撤退,青銅的外衣便換上了更加人性的圖案和世俗生活的場景,而這些神性圖案便黯然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鳳也是綜合了多種動物特徵而演化出來的一種神物,它最早是上古東夷族團的圖騰玄鳥。東夷族當時比黃帝、炎帝族的文化更先進,雖然蚩尤率東夷與炎黃作戰失敗,東夷被征服,東夷族的玄鳥圖騰仍流傳下來,並逐步融合了其他氏族文化,演變成鳳的形象,它不僅有雞、鷹、鳥的成分,還融合了獸、魚、蛇等形象。在古史傳說、部落神話、古代岩畫、陶器上都有關於鳳的形象的描述。
東夷部落的首領舜,傳說也是鳳凰所變,商人的祖先契也屬於東夷部落,傳說是其母撿食一枚玄鳥蛋所生,《國語·周語》也說周的興起,是因為「鳳鳴歧山」之故,所以,鳳紋在商代和西周的青銅器上,都有大量的鑄刻,特別是西周時期,一般紋飾趨向簡化,但鳳紋反趨向華美,並一改商代晚期的小鳥紋為回首、垂冠的大鳥紋,整個西周時期,鳳鳥紋長盛不衰,成為當時青銅禮器紋飾的顯著特徵。
鳳和龍雖然都是祥瑞之物,但二者的形象和內涵截然不同。龍給人威嚴而神秘,不可親近,只可敬畏;鳳象徵著和美,安寧和幸福,乃至愛情,讓人感到溫馨、親近、安全。鳳紋在青銅器上的流行,使青銅器開始具有了一些人性的色彩,世俗的願望開始占據著宗教巫術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