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良褚文化和三星堆哪個早

良褚文化和三星堆哪個早

發布時間:2022-04-18 08:18:46

⑴ 結合四川成都三星堆遺址,試述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的地位

三星堆:歷史悠久的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部之沱江沖積扇上,北臨沱江支流湔江(俗稱鴨子河),因其發源於岷山南麓之茶坪山,相傳即古蜀魚鳧王田獵之湔山而得名。悠悠五千載,勝跡昭汗青。 傳說:玉皇大帝在天下撒下了三把土,落在了廣漢的湔江邊,成為突兀在大平原上的三座黃土堆,猶如一條直線上分布的三顆金星,故稱三星堆。與三星堆隔河相望,為一處高出周圍的弧形台地月亮灣,月亮灣曾有一顆高大的馬桑樹,虯枝怒放,玉樹臨風,被稱之為婆羅樹,月夜此地別有一種清幽神秘,形成聞名遐邇的漢州八景之一的「三星伴月一婆羅」。現在考古發掘確認:三堆土實際是這個千年古都的南城牆,城牆上有兩個缺口,因年代久遠,城牆坍塌剝蝕而成。三星堆的實體已在7.80年代燒磚瓦的熱潮中夷為平地。而僅存的半個堆也是在1986年磚廠取土中發現兩個祭祀後停止挖土才保存下來。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城西南興鎮,遺址分布范圍達12平方公里。是四川境內目前所知一處范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但對三星堆遺址的發掘研究卻數十年持續不斷。1929年的一個春天,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掏水溝時發現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濃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廣泛關注。1933年,前華西大學美籍教授葛維漢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對三星堆進行發掘,其發掘成果得到當時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評價。由此拉開了對三星堆半個世紀的發掘研究歷程。經考古發掘證實,三星堆遺址文化距今4800~2800年,延續時間近2000年,該遺址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發展至商末周初,曾為古蜀國都邑所在地,其影響之大、價值之高,堪稱世界文化遺產。三星堆遺址考古的重大發現,揭開了川西平原早期蜀國的面紗,將蜀國的歷史推前了兩千多年,填補了中國考古學、青銅文化、青銅藝術史上的諸多空白。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以前發掘中,三星堆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存在一定缺環,這次復原找到了三星堆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向青銅時代文化過渡的相關材料,將三星堆遺址上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4800年左右),下迄春秋早中期(距今2600年左右)的文化遺存完全串連起來,證明了三星堆遺址歷經新時期時代、夏、商、西周、春秋,上下延續2200多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河姆渡文化在農業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在其遺址第4層較大范圍內,普遍發現稻穀遺存這對於研究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築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於地而的干欄式建築。干欄式建築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為最早。它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因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藪。它是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趨勢的另一條主線,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並不相同。
貫穿中華大地六千公里的亞洲第一大河「長江」,盡管總長超過了黃河,但長江流域誕生的古代文明以前並不為人所知,這是因為人們一直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歸根到底還是黃河流域,只有黃河文明才是歷史的主流,但是近年來,在長江下游一代卻不段出現令人振奮的發現。首先,是和半坡遺址處於同一時代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稻穗紋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圖案,彎彎的稻穗圖案使人想像到,河姆渡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發掘中從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殼,據發掘報告說總量達到150噸之多,在已經碳化的稻殼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結果確認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會上大量的余糧屯積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貧富差別的出現。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會經濟是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採集和漁獵。在遺址中普遍發現有稻穀、谷殼、稻桿、稻葉等遺存。 遺址 中還出土有許多動植物遺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棗、葫蘆、薏仁米和菌米與藻類植物遺存。
河姆渡文化時期人們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異的村落。在村落遺址中有許多房屋建築基址。但由於該地是屬於河岸沼澤區,所以房屋的建築形式和結構與中原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發現的史前房屋有著明顯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為主,並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以南的一種較早的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陶器以黑陶為特色,製作精美,有的甚至塗漆。良渚文化時期最先進的的陶器製作方式是輪制,黑陶豆盤的形狀有圓形和橢圓形。良渚文化時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其中玉琮個體大,高達18~23厘米,上面雕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為「玉琮王」。形狀為內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形像,它們可能是當時人們的崇拜對象。玉器上的紋飾除神人獸面圖像外,其他出現最多的圖案是鳥。
良渚文化的錢山漾一地出土有絹片、絲帶和絲線,是中國遠古時代最重要的家蠶絲織物。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壇遺址,如餘杭瑤山遺址發現的祭壇,平面呈方形,從里向外為紅土台、灰土圍溝和礫石台,外圍的邊長約20米。祭壇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們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時期的食物以水稻為主。
良渚文化中物質文化十分發達,以鼎、豆、盤、雙鼻壺、帶流壺、帶流杯、尊、簋為典型器,用於祭禮的玉器更為發達,墓葬規格、聚落布局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別。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東到上海,南至錢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為界,北達寧鎮地區邊緣的長江以南,圍繞太湖大致呈三角狀,其影響達浙東、浙西南、皖南、華南、山東、蘇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於崧澤文化,由於北進失利及水患,良渚文化主體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從社會形態特徵來說,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進入原始文明社會。良渚文化刺激了中原地區原始文明的極大發展,並產生劇變,最終形成了中國繁榮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禮儀制度中的琮、鉞和神人獸面紋即來自良渚文化因素。
[編輯本段]發現和命名
1934年發現浙江吳興1936年發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遺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當時被認為與山東的黑陶相類似,因此,也稱作龍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龍山文化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三區,並指出杭州灣區的文化相與山東、河南的有顯著區別。1957年,有人認為浙江的黑陶干後容易褪色,沒有標準的蛋殼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點,於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現經發掘的重點遺址,還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武進寺墩,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縣馬橋、青浦縣福泉山等。
[編輯本段]文化特徵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一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麵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編輯本段]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大體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以錢山漾、張陵山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 器形有魚鰭形足的鼎、袋足、 鏤孔豆、貫耳壺、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晚期以良渚、雀幕橋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泥質黑皮陶較為常見,並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貫耳罐、侈口圓腹罐、簋、大圈足盤、寬把帶流杯等。
[編輯本段]社會經濟
良渚文化居民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據在錢山漾發現的稻穀鑒定,有粳稻和秈稻兩種。在錢山漾、水田畈等遺址中還發現有花生、芝麻、蠶豆、甜瓜等植物種子,有人認為是當時的農作物,也有人對其出土層位和鑒定結果有所懷疑。農業工具種類較多,製作大都較精細。其中三角形犁形器,器體扁薄,背面較平,正面稍隆起,常穿有1~3孔,有人認為是安裝在木犁床上的石犁鏵。斜柄刀的器身略呈三角形,頂端有一個斜向的柄,製作較粗糙,往往僅在刃部磨光,有人認為是安裝木柄後用來在土地上劃出溝槽的,稱為「破土器」。這兩種新型工具,在良渚文化時期使用較多,對其定名和確切用途尚待深入研究。
手工業也很興旺,有的可能已形成專業性的生產部門。玉器製作在全國同時期的原始文化中,顯得十分突出。玉器主要有珠、管、墜、、瑗、璜、鐲、琮、璧、蟬等。外方內圓的長筒形玉琮,磨製拋光並雕刻紋飾,規格定型,表現出很高的工藝技術水平。如出土的一件玉琮高33.5厘米,琮身淺刻橫道分為15節。另一件玉琮高達23厘米,雕刻有幾組獸面紋,一件大玉璧直徑達26.2厘米。類似的琮、璧在張陵山、草鞋山、福泉山等地墓葬內也有發現。制陶普遍採用輪制,器形規整,造型優美。有的陶鼎上刻有漩渦鉤連紋和曲折紋圖案,有的貫耳壺上刻有簡化鳥紋和曲折紋,或以圓渦和雙線構成的編織紋。這些紋飾,線條精細,繁雜而富於變化,是陶器中的佳作。在發現的陶紋,透露了當時社會文化進步的信息。
手工紡織業也有迅速的發展。錢山漾遺址發現有國內早期的絲麻織物。殘絹片經鑒定是家蠶絲織成,採用平紋織法,每平方厘米有經緯線各47根。絲帶為30根單紗分 3股編織而成的圓形帶子。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蠶的飼養可能以太湖地區為最早。但也有人對絲織品的時代持懷疑態度。麻布片經鑒定為薴麻紡織品,也是採用平紋織法,每平方厘米經緯線一般各有24根,有的細麻布經線31根、緯線20根。這是迄今中國最早的薴麻織品實物。竹器的編織比較發達,製品集中發現在錢山漾遺址,共200多件。竹篾多數經刮光,容器類的下半部使用扁篾,接近口沿部分則用較細密的竹絲。編織方法多樣,有呈一經一緯的人字形,也有二經二緯和多經多緯的人字形,還有菱形花格、密緯疏經的十字形等,特別是產生了梅花眼、辮子口這一類比較復雜的編織法。製品種類有捕魚用的「倒梢」,有坐卧或建築上用的竹席,以及簍、籃、谷籮、簸箕、箅等,較廣泛地用於生產和生活方面。此外,良渚文化還有槳、槽、盆、杵錘等木器。木槳的使用,說明生活在河道縱橫地區的原始居民,已有了舟楫交通工具。
[編輯本段]居址和墓葬
良渚文化居民過著較穩固的定居生活。在錢山漾遺址發現 3座的。其中一座東西長約2.5米,南北寬約1.9米,木樁按東西向排列,正中有一根長木,似起「檁脊」的作用,其上蓋有幾層竹席。另一座只在東邊保存下一排密集而整齊的木樁,上面蓋有大幅的蘆席和竹席。在吳縣澄湖還發現一批土井,井底遺有多件陶器和石斧。崑山太史淀的水井還有木構井圈,系用4~5塊長約2米的弧形木板鑿孔連接而成。
各地共發現墓葬數十座,墓坑呈長方形,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有大、小墓之分。在浙江海寧、嘉興、平湖和餘杭等地發現的小墓,隨葬陶器的質量一般遠遜於實用品,有的小墓用豬下顎骨或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隨葬。大型墓不僅墓坑規模較大,而且隨葬器物數量多,質量也高。如草鞋山198號墓,東西1.7米,南北4米,有60多件隨葬器物,其中有5件玉琮、2件玉璧以及鐲、管、珠、錐形飾、穿孔斧等共30多件玉器。福泉山遺址6號墓雖遭破壞,仍遺有玉、石、牙、陶器119件,其中玉琮5件,玉璧4件。寺墩3號墓隨葬玉琮、玉璧多達57件。用如此大量玉器隨葬,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在良渚文化中也屬特殊現象,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玉斂葬」。張陵山遺址的一座墓葬,隨葬陶、玉、石器共40多件,其中以獸面紋的玉琮和玉瑗、玉蟬等較為突出,在墓主人腳下,與隨葬陶器一起還發現3個人頭骨,有人認為其身份應是奴隸。上海市松江縣廣富林遺址的兩座墓鄰近處,分別有一具豬、狗的骨骸,可能是殉牲。以上表明,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當時已出現財富佔有的差別,並且出現了只有特殊地位的人才擁有的玉琮、玉璧等禮器。有的玉琮上還刻有數組象徵威武的獸面紋飾。良渚文化時期,氏族社會已走上解體的道路。
[編輯本段]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從草鞋山、張陵山等處的地層疊壓關系和器物對比分析,良渚文化是由崧澤文化演變而來的。崧澤文化的墓葬,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這與良渚文化的基本一致。崧澤文化的石錛,背面逐漸出現脊線,正處於良渚文化階形有段石錛的前一階段。兩者的穿孔石斧也相近似。崧澤文化的扁方側足鼎、細高把豆、高領扁腹壺等,與良渚文化的魚鰭形足和扁方形足的鼎、黑陶細高把豆、高領貫耳壺等有著繼承關系。另外,距今5600—5300年前的安徽含山凌家灘文化,大量的玉器體現了「玉器文明」時代人們把玉器飾品功能轉向具有社會功能,突出表現出玉禮器的作用和地位,一些玉器的形制如鉞、壁和墓葬中大量陪葬玉器的方式同良渚文化也有著明顯的前後繼承關系。
關於良渚文化的發展去向,馬橋中層的青銅文化遺存提供了線索。馬橋中層疊壓在馬橋下層即良渚文化晚期遺存之上,發現的石鐮、有段石錛、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與良渚文化的接近,而後兩種石器的數量比良渚文化時期又有所增加。馬橋中層的黑衣陶與良渚文化的黑皮陶存在承襲關系,兩者的鼎、簋等器形也有密切的關系。至於馬橋中層含有較多數量的印紋陶,目前尚無材料說明與良渚文化存在聯系,其來源有待進一步研究。
良渚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有段石錛和貫耳壺,是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在大汶口文化後期階段的遺存中有少量發現,是受良渚文化影響的產物。大汶口出土的玉笄,與良渚文化的玉錐形飾可能有聯系。在上海縣馬橋、金山縣亭林等地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了數片渦紋彩陶片,可能是受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影響。馬橋、雀幕橋等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也當與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有關。良渚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陶器都普遍採用輪制,黑陶佔有顯著的地位,盛行磨光素麵陶,三足器、圈足器都很多,等等,則表現出兩者具有一定的共性。
良渚古城
浙江省考古所上周發布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這座古城,大致以良渚遺址區內的莫角山遺址(上世紀90年代初發現)為中心,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 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說,距今4000年以前。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這樣評價古城: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稱得上是「中華第一城」;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志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
城牆,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嚴文明教授說,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這個時代,目前中國大地上發現的古城約有60多座,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為280萬平方米,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最大的。
[編輯本段]良渚文化玉器

距今越4200~5300年。
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首次在浙江餘杭良渚鎮發現這一遺存,所以稱作「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良渚文化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其中玉琮個體大,高達18-23厘米,上面雕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為「玉琮王」。形狀為內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形像,它們可能是當時人們的崇拜對象。玉器上的紋飾除神人獸面圖像外,其他出現最多的圖案是鳥。
良渚文化包括浙江餘杭反山、瑤山,江蘇吳縣、張陵山、草鞋山,武進寺墩,常熟羅墩和上海青浦縣福泉山,安徽阜寧等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這一時期的文化。
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期玉文化的兩大中心。
良渚文化的玉器不僅品類眾多,而且琢磨精緻,紋飾華麗。專家們贊譽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藝水準達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紋飾則是將新石器時期玉器的創作「推到了頂峰」。
良渚文化玉器創造性的器型,為後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礎。
良渚文化玉器特徵
一、良渚文化玉器直線深而直,線沿光整平滑。
二、良渚文化玉器折角線深而寬,線底略呈弧形。
三、良渚文化玉器環線有手工磨接和管鑽旋磨兩種加工方法,前者線痕淺細,線沿多「毛碴」。
四、良渚文化玉器射線細密緊湊,接續痕明顯。
五、良渚文化玉器多淺浮雕,利用減地平凸的手法,凸出主要紋飾,強化主題表達。
六、良渚文化玉器常有「拉鋸痕」。良渚玉器鏤雕時,先在玉片上掏出小孔,再用「鋸」鋸去多餘部分,俗稱「鎪」,又稱「拉絲」,所用弦狀拉條猶如無齒鋸條,會在鏤孔表面留下拽拉痕跡。
七、良渚文化玉器紋飾華麗,新創紋樣琳琅滿目,有:神人獸面紋、束絲紋、絞絲紋、蚩尤紋、立人紋、獸眼鳥紋、雲雷紋、蒲草紋。
八、良渚文化玉器特別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較之紅山文化玉器的「線刻眼」,在細節的刻畫上更為豐富多彩。「良渚眼睛」除了單圈、重圈之外,還出現了卷雲形、菱形、耳朵形、短直線形眼眶。
九、良渚文化玉器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件有「包漿」,俗稱「玻璃光」。

⑵ 三星堆屬於哪個朝代

三星堆遺址

中國西南地區的青銅時代遺址。位於四川廣漢南興鎮。1980年起發掘。在遺址中發現城址1座,據認為,其建造年代至遲為商代早期。已知東城牆長1100米,南牆180米,西牆600米,為人工夯築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 、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圓形、方形、長方形3種,多為地面木構建築。自1931年以後在這里曾多次發現祭祀坑,坑內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銅器。1986年發現的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銅器、玉石器、象牙、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製作精美。青銅器除罍、尊、盤、戈外,還有大小人頭像、立人像、爬龍柱形器和銅鳥、銅鹿等。其中,青銅人頭像形象誇張,極富地方特色;立人像連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頤大耳,戴冠,穿左衽長袍,佩腳鐲,是難得的研究蜀人體質與服飾的資料。祭祀坑的年代約當商末周初,被認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諸自然神祗的遺跡。

三星堆:千古未解之謎

出四川廣漢約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黃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挖水溝時,發現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開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上千件稀世之寶赫然顯世,轟動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從本月起,四川省考古人員對三星堆遺址500平方米范圍內的20個探方實施發掘,預計明年3月結束。此次發掘,將提供更為翔實的資料,成為下個世紀大規模研究的前奏。

未解之謎一:文明起源何方

三星堆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

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這里數量龐大的青銅人像、動物不歸屬於中原青銅器的任何一類。青銅器上沒有留下一個文字,簡直讓人不可思議。

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顴面突出、闊嘴大耳,耳朵上還有穿孔,不像中國人倒像是「老外」。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三星堆工作站站長陳德安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三星堆人有可能來自其他大陸,三星堆文明可能是「雜交文明」。

未解之謎二:消失的古都

古蜀國的繁榮持續了1500多年,然後又像它的出現一樣突然地消失了。歷史再一次銜接上時,中間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關於古蜀國的滅亡,人們假想了種種原因,但都因證據不足始終停留在假設上———

水患說。三星堆遺址北臨鴨子河,馬牧河從城中穿過,因此有學者認為是洪水肆虐的結果。但考古學家並未在遺址中發現洪水留下的沉積層。

戰爭說。遺址中發現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壞或燒焦,似乎也應證了這一解釋。但後來人們發現,這些器具的年代相差數百年。

遷徙說。這種說法無需太多考證,但它實際上仍沒有回答根本問題:人們為什麼要遷徙?

成都平原物產豐富,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用災難說解釋似乎難以自圓其說。那麼,古蜀國消失在歷史長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未解之謎三:神秘的器具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國的原始宗教體系已比較完整。這些祭祀用品帶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特別是青銅雕像、金杖等,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張繼忠認為,大量帶有不同地域特徵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聖中心。

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貝,經鑒定來自印度洋。有人說這些海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匯,而有的人則說這是朝聖者帶來的祭祀品。還有60多根象牙則引起了學者們「土著象牙」與「外來象牙」的爭議。「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古蜀國,居然已經有了「海外投資」,不可思議。

未解之謎四:文字或圖畫

在祭祀坑中發現了一件價值連城的瑰寶———世界最早的金杖。其權杖之說早已被學術界認同,但所刻的魚、箭頭等圖案卻引起了一場風波。

一個民族必備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備,只缺文字。學者們對此的爭論已有些歷史,《蜀王本紀》認為古蜀人「不曉文字,未有禮樂」,《華陽國志》則說蜀人「多斑彩文章」。

至於金杖上的圖案是圖是文,仁智各見。有的已在試圖破譯,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刻畫的符號基本上單個存在,不能表達語言。不過如果能解讀這些圖案,必將極大促進三星堆之謎的破解。三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問號,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未解之謎五:何時能揭密

三星堆博物館里展出的文物,是長達70年考古發掘的成果。現在正緊張進行的發掘工作是第13次大規模發掘。

三星堆工作站站長陳德安告訴記者,本次發掘集中在古城中心位置,將極有可能發現古蜀國的宮殿。目前,已發掘出了涉及數十個朝代的碎陶片。12月17日,中央電視台將現場直播發掘工作,考古學家們笑著說:「17日,17日就都知道了。」

結果如何,目前還是一個謎。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三星堆的神秘面紗不會就這么輕易被揭開,在12平方公里的文化重點保護范圍內,已發掘的僅有7000平方米。余秋雨看過三星堆後說:「偉大的文明就應該有點神秘,中國文化記錄過於清晰,幸好有個三星堆。」

⑶ 中華文明源頭為何不在良渚、三星堆,而在河洛地區

因為河洛地區處於黃河中下游區域,且是各個地區中最具帶表和權威的地區。良渚,三星堆略遜一籌。據統計,中華文明起源有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西遼河等區域。而黃河文明的河洛地區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一個文明古國—中國。

二、原因

據考古發現,三星堆出土了一些青銅文物,這些文物的製造技藝精湛,花紋完美,考古學家推測這很可能來源於古西亞,再加上三星堆本身年代比其他兩個地區小,所以不是中華文明的主要源頭。至於良渚文明,雖然孕育很多生物,養豬文化,絲綢,漆器也空前繁榮,但是還稱不上中華文化源頭。在中華文明探索源頭工作的研究可以說明,河洛文化在長期的交流互動中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最大源頭。

對於中華文明源頭在哪,個人認為還需要考古學家們多多努力,才能得出結論。

⑷ 三星堆文化的存在是不是說明在夏朝之前還存在一個朝代

三星堆遺址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我們對它的了解估計連1%都不到,有人說它是外國遷移過來的部落,有人說它是外星文明的遺物,但是根據科學研究,目前最為合理的推測是它屬於古蜀文明,時間約為公元前1200年左右。

最後:

希望三星堆遺址可以有更大的突破,也希望虞朝相關的文物能夠早日現世,這些都是我們中華兒女的珍寶。

⑸ 請問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文明是「三星堆」嗎

摘自網路:夏朝始於公元前2000多年,尚且不是信史,距今有約4000年的歷史;信史中第一個王朝商朝的歷史距今也只有3600年。這,對於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的形象無疑是不大相稱的。而三星堆,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 的小地方,將我們的歷史向前推到了4800年前,而它自己只不過是默默地躺在富饒的四川盆地,默默地承載著中華民族靈魂的濫觴……因此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不是因為傳說中的炎黃二帝,也不是因為夏、商、周,而是因為我們有三星堆及良渚。

⑹ 「三星堆」是什麼朝代的

三星堆是夏朝,或者夏朝的一部分。
蜀文明就是夏文明,或者夏文明的一部分,蜀夏同源,蜀即夏,夏即蜀,甚至商朝人寫的甲骨文中的蜀字就是指夏朝,只不過殷商人稱呼夏為蜀,周人稱呼蜀為夏,正如同周人稱呼商人為殷一樣。商朝在打敗夏朝後,就稱呼夏的後裔為蜀,夏文明並未完全被商朝取代,而是夏朝在南方還有相當大的殘余諸侯國,當時的巴蜀百越只承認夏朝,而並未完全並入商朝疆域,夏商南北共存,夏桀奔南巢,敗退到了三星堆,也就是南巢。
夏文明和商文明雖然同源,但是有些差異,商朝崇拜玄鳥,鳳凰,夏人似乎更崇拜龍或者蛇(也許是蠶)。禹字也有某種龍蛇蟲的含義,大禹的祖先顓頊的母親就是蜀山氏,表明了夏朝和蜀有很深的關系。比如我們從夏字分析,夏字有一目字,蜀字也有一目,都突出了眼睛的特徵,說明了夏朝和蜀國有種特殊的關聯。夏也代表了南方的炎熱,具有某種南方氣候的特徵。夏朝更傾向於一種多民族的部落聯盟,疆域廣大,最強大時,東夷南越西羌北狄都在其統治范圍,商朝崛起後,更傾向於征服亞洲北部,包括庫頁島,貝加爾湖,海參崴都是商朝疆域,庫頁島還出土了商朝的甲骨文。

⑺ 從歷史來看,四大文明古國和三星堆文明對比,哪一個更早更發達

提這樣的問題的人,目的很明顯就是不認可三星堆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所以從這個提問就能看出來用心是什麼樣的,現在普遍的認為是三星堆出現的突然,然後存在一千多年後又突然的消失,找不到完整的進化史,所以國內很多人都認為三星堆是外來文明,跟華夏文明沒有關系,才有了本題目題主這樣的提問。

其實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這個說法並不得到國際認可,這種說法只是在我們國內流行,這個說法的來源出自康有為,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出自他之口,包括古埃及,古印度,古華夏,以及古巴比倫,但是世界上對於文明的界限並不只是四個,西方還認可古希臘文明以及南美洲的瑪雅文明。

如果從歷史的時間跟同期的先進程度來看,我們其實並不佔優勢,這是從現在西方國際主流觀點上去看待,我們的文明只是被他們承認4100年,夏朝並沒有被承認,因為沒有挖到文字或者城池或者金屬冶煉的其中兩樣,所以並沒有被認可,而在4000多年以前,其他幾個文明已經存在城池跟文字以及金屬冶煉技術,那個時候的我們只是發現了玉器以及一些陶器,所以比較起來的確比較吃虧。

當然以西方那種拿神話當歷史的尿性來說,他們其實也是想找一些符合他們根基的方法來給自己打氣,其實不少西方學者都認可我們的文明的厲害程度,數千年來不斷傳承,他們怎麼說的,他們得出來一個答案,那就是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偽裝成的國家,也就是說他們認可我們中國就是一個文明而不只是國家,所以他們內心其實非常憂慮的,因為他們根本無法戰勝一個存在幾千年的文明。

⑻ 在考古學里,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文明是哪個文明

1.從晚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之初,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開始從狩獵採集向食物生產/農業轉型。 在華北轉型比較迅速,粟作農業的起源與新石器時代定居社會的產生大致同步,在長江中下游,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發展長期伴隨著野生食物資源的採集經濟——這是各自文明起源的經濟基礎。在更外圍的地區, 如東北、西南、嶺南、青藏高原、西北戈壁荒漠 等,生計沒有根本性改變,或轉型較晚,基本與最早的一批文明無涉。由於二里頭是文明社會已得到公認,所以最初的文明很可能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新石器時代。而且由於東亞與舊大陸其他文明起源中心相距較遠、存在一些地理障礙,而且在約2000BC之前較少見到外來因素影響,所以一般中國新石器研究者均認為,相對於西來說的文明本土起源已成定論。

2.也是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才真正在考古學上能夠辨認出物質文化的地域性,進而區分考古學文化和譜系關系(某個地區的早晚文化之間往往有某種程度的承襲演進關系、從而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現象), 這種文化譜系一經形成,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有主有次、有分支也有合流,史前中國就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文化譜系交織起來的。 其中與文明起源相關的也基本上是後來早期中國的核心區域,主要包括遼西地區、晉陝高原+河套地區、甘青地區、中原地區(晉南+關中+晉南+豫中西)、黃河下游(山東及附近)、長江下游(江浙地區)、長江中游(兩湖地區)、成都平原等。 這樣,與傳統的歷史書寫集中於黃河流域或中原中心說不同,考古學展現更多的是中國文化多元性的一面。

⑼ 考古發現的良諸古國屬於歷史上記載的什麼朝代呢

有人說良渚遺址揭開了中國史前考古文化的新篇章,是中華文明的曙光初現,這樣的說法毫不誇張。

說起我們國家的歷史,大都是說中華上下五千年,然而我國可以確定歷史年代的時間,史書上記載為公元前841年,後來經過天文現象推算認為武王伐紂的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但是這一年距今也不過才3000年多一點,而且這些記載也只是存在於史書之中,至於之前的商朝和夏朝,可查的考古實物證據也不多,特別是夏朝,無論是考古證據還是史書記載,都無法明確而直接地證明夏朝的存在,所以我國的夏商周三代史常為國外史學家所詬病,而我國文化部門也制定了夏商周斷代考證工程以填補這些歷史研究的空白。

良渚文化的發現也說明在我國的夏朝之前,我國大地上已經出現了社會生產相當發達的區域性文明,並且它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中原地區(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龍山文化等)、關中平原(半坡文化、史家文化等)、四川盆地(三星堆文化等)、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等)等地的文化有一定的同步性,不過目前來看,可以追溯到1萬年前的良渚文化在起始時間上略早一些,因此有人形容說中國古文明的曙光從良渚文化上升起。

⑽ 夏朝是否就是三星堆三星堆文化到底是誰創造的

中國歷史書,主推中原文明,其實同期文明比夏文明早的有良渚文化,三星堆遺跡,只是在後來競爭過程中各種原因沒落了,根本沒有中原文明起源最早說法,這是唯心主義說法,夏朝找了上百年,都沒找到,這是最客觀說法,但這都是我們的祖先。

長江下游和黃河下游的文明突然衰弱而上游崛起那是因為當時發生了大洪水不得不遷向西部高地,所以下部二期文化同古蜀文化最接近,而當時住在西北的人民應該也在此時遷向了古蜀,因為岷山等西部山脈很高。所以說夏朝有可能就是在古蜀。但是古蜀文明裡面還含有黃帝時代的文明。

我認為夏朝不在中原,那個時代中原是原始森林人類很難生存,更難壯大,從已知來看,漢民族是從山區向平原發展,三皇五帝都來自山西陝西甘肅一帶,四川緊挨甘肅,很有可能四川山區也是漢族部落活的范圍,遠古開發平原都很晚,基本上都到了農耕時代才開始大面積燒樹林驅趕野獸開發平原。我覺得開始有一支古羌人逐漸強大起來在三江源附近留聚,在戰爭和驅逐其他種族過程中形成了三支,一支向北到達陝西東山西河北南河南地區繁衍壯大創造夏朝,一支向西成為現在的羌族和藏族獨龍等民族,一支南下進入四川建立巫族國家,蠶叢及魚鳧是其後輩。

閱讀全文

與良褚文化和三星堆哪個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