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關於漢中文化的文章有哪些

關於漢中文化的文章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29 00:20:36

① 漢中民俗文化簡單介紹

漢中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是華夏文明較早的開發地區之一。漢水流域是人類先祖起源地之一。由於地處秦嶺和巴山之間,是我國東西南北的過渡地帶,其氣候、特產、飲食、習俗都具有過渡性的特點。稻作文化麥粟文化在這里兼種並華;又處於荊楚、巴蜀、秦隴三大文化的撞擊之中,兼容並蓄,吸收融合,發展升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漢水文化;加之,歷史上"湖廣填陝南",南北移民,五方雜處,從而使漢中的民俗兼四方,語言雜秦蜀,在全國具有獨特性。諸如生產生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人生禮儀、信仰崇拜、娛樂游藝、神話傳說等,是漢中文化遺產的立體史籍。豐富的人文資源、民俗資源,為漢中民俗旅遊的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潛力很大,不僅大有前途,而且"錢途"無量。經過長期思考和研究,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開發:一、充分利用民間傳統節日增闢旅遊項目,以吸引國內外遊客的興趣。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聰慧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富有民間文化特色的節日。比如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傳統節日"春節"、"中秋節"等;還有一些是被我們逐漸淡忘的節日,如"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傳統民間節日舉辦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從而有效帶動民俗文化旅遊的蓬勃發展。漢中秦巴民俗村就曾多次在春節期間成功地舉辦過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演出活動,不僅吸引了眾多的觀眾和遊客,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同時也為長期大量分散於民間的各種演出團體和民間藝人提供了展示才藝的機會和舞台,為促進漢中的旅遊發展,繁榮民間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可謂一舉多得,意義深遠。漢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也曾多次與各縣區旅遊景點大力舉辦各種民間文化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這里比較成功和有影響的例子當數漢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與勉縣老道寺鎮"天河渡假村"聯合舉辦的兩屆"天河愛情節".另外還有一些則是我們漢中本地的一些傳統民間節日和紀念節會。比如漢台區武鄉鎮每年農歷二月十九的"南堂廟會"、城固原公、文川每年農歷"二月二"、"三月三"舉辦的"物資交流會",還有勉縣每年清明節舉辦的"諸葛亮文化節"、城固每年十月份舉辦的"張騫文化藝術節"等。通過這些當地民間舉辦的傳統廟會和紀念節會,不僅有利於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而且能夠更為充分地展示漢中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從而能夠愈來愈多地吸引外地的開發商和遊客的投資與光顧。

② 以《魅力漢中》寫一篇作文從漢中的歷史悠久漢中名字的由來和漢中的名勝古跡

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底蘊厚重,與漢朝、漢族、漢語、漢字淵源深厚;在這塊史稱「天漢」的古老土地上,曾演繹過許多歷史話劇。劉邦、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在這里屯兵養武、安邦定國;李白、陸游、蘇東坡等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壯麗詩篇。漢中是劉邦成就漢室基業的發祥地,是諸葛亮六伐曹魏的戰略大後方,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是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以兩漢三國為特色的歷史文化遺存馳名中外,被譽為「中國最佳歷史文化魅力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
漢中盆地地處南北過渡帶,氣候溫潤、生態良好、物種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秦巴聚寶盆」之美稱。漢中是地球同一緯度上生態最好的地方之一,四季花香,充滿「綠」意,空氣與水質量非常優良,神鳥朱䴉在此守望,國寶熊貓在此繁衍,許多珍稀動植物棲息於此,旅遊業發展潛力巨大。這里是油菜的優生區,每年種植面積都在100萬畝以上,特別是漢江兩岸、秦巴腹地連片種植,層次分明、氣勢壯觀,花開時節,變化萬千,花姿、花影、花霧、花流、花潮,使人陶醉,讓人留戀。每年三、四月份,登高遠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如同大幅的黃色織錦,補綴在青山綠水間,秀峰、村舍、道路、河流,皆融匯入油菜花海,蔚為壯觀。環繞著粉牆紅瓦的油菜花,恬靜淡泊氣勢恢弘,彷彿為古老的村莊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花環。五彩斑斕的景緻,在秦巴山間、漢江兩岸潑灑成一幅美麗的山水長軸畫卷。佛坪數萬畝山茱萸花花團錦簇、鵝黃裊娜,洋縣數萬畝潔白的梨花香雪似海、汪洋恣肆,城固十萬畝橘子花嬌態誘人、幽香四溢,勉縣神奇旱蓮古樹飛雪、紅白相間,漢台天香牡丹千嬌百媚、爭奇斗艷……

③ 有關漢中名勝古跡的作文

漢中名勝古跡 一、 東湖 在漢中市城內東南隅。面積6358平方米。相傳漢王劉邦曾飲馬於此,俗稱飲馬池。現存有「神龍能作蒼生雨,飲馬常懷赤帝風」的石刻。東湖地形低窪,每遇秋雨,頗為民患,清嘉慶、光緒年間,曾兩次修整。 二、 漢台 在漢中市城內東南隅。佔地4萬多平方米,高9米。相傳築於公元前206年,是劉邦受封為漢王時興建宮廷的基址。登台可俯瞰全城,眺望漢江。台上原遍築亭閣樓館,畫棟連雲,境界優美,後因歲久失修,頹圮荒廢,僅留清代所建的望江樓。建國後經過修整,恢復了漢台風貌。 三、凈明寺塔 在漢中市東關。為方形密檐式磚塔。高15米,共11層,每面正中辟券龕,龕兩側各磚砌隱出單層小方塔一座,建造特殊古樸,型態秀麗雄偉。「東塔西影」為「漢中八景」之一。 四、拜將台 在漢中市城南。為南北列置的兩座方形高台,各高丈許。南台上豎「漢大將韓信拜將壇」碑。北台上建有台亭閣。兩台周長百餘步,面積7840平方米。劉邦採納了韓信還定三秦東向以爭天下之策,終於亡秦滅楚,完成西漢統一大業。相傳漢王劉邦十分禮遇韓信,「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拜韓信為將,昔日拜將壇即是此台。 五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在漢中市城北17公里褒河水庫內。這里原為長250公里的峽谷,南口名「褒谷」,地處原褒城縣境,北口名斜谷,在眉縣,故統名褒斜谷,谷中棧道則名褒斜道。石門位於峽谷棧道南端的一段隧道,東西兩壁及褒河兩岸懸崖上,鑿有漢魏以來大量題詠,通稱「漢魏十三品」。1970年因根治褒河,在石門所處峽谷修建水庫,故將石門洞及附近主要石刻17方移入漢中市博物館保存。 六、山河堰 在漢中市北17公里舊褒城的褒河沿線。據《漢中府志》載:「山河堰,漢相國蕭何所築,曹參落成之。」山河堰原灌溉褒城、南鄭兩縣部分地區農田,今褒惠渠基本上是沿山河堰舊線修築。歷代均有修復、擴建。對發展漢中農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七、留壩縣張良廟 張良廟 在留壩縣廟檯子鎮西、紫柏山東南腳下。又稱留侯祠。相傳為西漢張良晚年隱居的地方。建築和遺物,都是明清時代所制。有六大院,150餘間房舍。門楣磚刻橫額「漢張留侯祠」。一進大門,便是連通二門的長木橋-進履橋。二門額懸木匾,上書「保安觀」。過廳走廊里鑲嵌著40餘塊明清名人留題的碑刻。授書樓用大理石和南陽玉砌築,建在百餘米高的假山上,登樓須拾級,上下迂迴長達1公里許始達其巔,舉目四望,青綠一片,點綴著九座紅色的建築。 漢張留侯祠,俗稱張良廟,為祭祀漢高祖劉邦的開國謀士張良(字子房)的祠廟。因張良曾被封為留城侯,故稱「漢張留侯祠」。傳說為漢高祖劉邦所建,以後歷代都有重建和擴建,而以隋、唐、宋各代規模最盛。張良廟內現存古建築是清朝康熙年間重建的,經歷數百年,才形成規模,是全國所有祭祀張良的祠廟中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勝跡。有樓、殿、亭、閣、廊、榭共156間,現存碑刻39通,摩崖題字51塊,匾額50多面,楹聯40餘幅,古樹10棵,佔地面積14200平方米,是研究秦漢社會歷史的珍貴文化遺產,是中國早期道教活動勝地之一,也是絕佳的旅遊休閑度假勝地。寺院建築技藝精巧,布局獨特,與自然佳景渾然和諧 ,交相輝映。院中,泉水竹影,聲色成趣;古柏勁松,千姿百態;奇花異草,濃郁馨香; 碑石字畫,各具其妙;石徑岩梯,千回百轉;文物典故,妙趣橫生。游觀大小九院,院院風貌各異,身臨其境,如墜仙界。 鎮巴縣 八、班超食邑碑 九、張飛拴馬嶺 十、蒿坪寺古鍾 城固縣 十一、張騫墓 在城固縣西4公里的黎何村西。冢南北長13米、東西寬8米、高5米,略呈橢圓形。原墓地范圍南北170米,東西80餘米,有清乾隆、光緒年間所立的記墓碑數通,還有石虎一對,頭部已殘缺,但尚可看出西漢時期雕刻藝術的風格。張騫(?-前114),漢武帝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前139年)奉命出使大月氏,相約共同夾攻匈奴。元朔三年(前126年)方歸漢,在外十三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後達十一年。元狩四年(前119年)又出使烏孫,並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他先後兩次出使西域。1990年9月,建立張騫紀念館。 張騫紀念館 張騫,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其故里在漢中城固縣城南2公里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墓地在縣城西2.3公里處饒家營村,現為張騫紀念館,屬陝西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布的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騫墓坐北朝南,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高5米,成覆斗形。四周古柏參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對漢代石虎雕工粗獷,姿態雄偉,格局大方。 百姓緬懷張騫,賦予石虎以神話色彩:傳說他們是張騫泛搓時所得天宮織女的一對支機石。解放前,這一對石虎一直是當地百姓禱病乞嗣求雨的神靈。 陵園整體以獻殿為中軸,對稱分布。獻殿內置著名書畫家張重光所繪大型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圖」、「鑿空圖」。東西配殿為展室,分別推出「張騫生平偉績」展覽和具有鮮明陝南特色的民間藝術展覽。闕式大門青磚筒瓦,古樸大方,兩闕相對,飛檐斗拱,再現了兩漢宮闕的建築特色。 十二、五門堰 在城固縣北15公里許家廟街東南。傳說始建於新漢王莽時期。元至元年間(1335-1340),城固縣令蒲庸,改建為石渠,渠底開列五洞,東二西三,可以啟閉,節制水量,故名。明弘治、萬曆年間,相繼擴建,五門堰全部水利工程告成。有支渠、洞三十六處,灌溉農田面積5萬余畝。 南鄭縣 十三、大佛洞 在南鄭縣小南海西南約1.5公里處。岩壁突開穴洞,洞口寬約3米,內可容千人。洞內鍾乳、石筍,奇形怪狀,蔚為大觀。洞內有佛殿,極其深邃。 十四、小南海 在南鄭縣城南約35公里牟家壩南叢山中。雙峰壁立,陡峭懸絕,山麓交歧處,洞開一穴,水從中出,匯成巨池,故名。洞中鍾乳石參差,可秉燭入洞游覽。洞口外有虹橋二拱,上建觀音殿一座。這里山勢高聳,林木茂密,為避暑勝地。 十五、聖水寺 在南鄭縣馬家咀鄉。因寺內外有青、白、黃、烏、黑五個龍泉,取「五龍捧聖」之意,故名聖水寺。寺內院中有一株古桂樹,粗可四五人合抱,相傳是西漢初年相國蕭何親手載植,故名「漢桂」。其花開5-7瓣,與一般桂樹花開3-4瓣者不同。寺背依群山,面對漢水,寺後蒼松遍山,寺前古柏參天,春來山花遍地,秋來漢桂飄香,故每年中秋,賞桂之遊客多不勝數。 洋縣 十六、開明寺塔 在洋縣城內。為方形單層密檐式磚塔,塔北正中設券門,內辟方形小室。塔共13層,塔身通高22米。自第二層以上塔身各面共有佛龕52個及方形單層小塔100個,龕內石雕佛像大部已毀。塔原建於開明寺內,寺已圮廢。根據塔的造型及建築手法,似為南宋建築。 十七、良馬寺 在洋縣城西20公里湑水鄉龐家店村外。建於元中統二年(1261年)。寺內原有建築群,經附近湑水幾次泛濫和兵燹等嚴重的破壞,僅存大雄殿,又名覺皇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歇山頂。這座古建的細部手法與宋營造法式相近似,其西梢間的後檐牆壁上尚存有以佛教故事為內容的巨幅壁畫一塊,構圖、用筆以及色調等都和山西永濟縣永樂宮內保存的元代壁畫相似。 十八、智果寺 在洋縣城西約15公里。今為洋縣智果中學校舍。寺內以廣藏明永樂、正統、萬曆等時期皇後頒賜的經卷而馳名。寺的規模相當宏敞。正殿為元至順三年(1332年)僧人所建,藏經樓為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建,大殿面闊五間。藏經樓坐北向南,兩層,單檐,歇山頂。長21.7米,寬18.3米,高約15米,庄嚴雄麗。這兩座建築,歷代雖有修葺,基本保持著原來的建築風格,為陝西罕見的木構古建。 十九、蔡倫墓 在洋縣龍亭鋪街南。蔡倫(?-121),東漢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人。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墓坐北向南,墓冢南北長30米,東西寬17米,高10米。墓前有石碑三通: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漢龍亭侯蔡倫之墓」碑、萬曆四十一年「新建祠記碑」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漢龍亭侯蔡公倫墓」碑。墓南約30米處有蔡倫祠,有過廳、大殿和東西廂房,院內有古柏19株。 寧強縣 二十、漢江源禹王碑 二十一、金牛道五丁關 二十二、陽平關 二十三、子龍山 二十四、龍洞 古鎮青木川 古鎮青木川 「秦開蜀道置金牛,漢水元通星漢流」。李白的筆下如此描繪了古金牛的山水。古金牛,今寧強也。寧強據「劍門蜀道」東端,為古今秦蜀咽喉,是漢水源地、嘉陵上水。峰巒崔巍,林木蔥籠,備秦巴之景色,匯南北之風情。境內奇峰秀水、雄關矗立。七盤關、西峽關、牢固關、五丁關、鹽茶關、鐵鎖關、陽平關、青木川,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陽平關,諸葛亮經此而北伐,唐明皇越境而奔蜀。青木川位於寧強的西端,毗鄰川甘、鎖鑰三省,重巒疊嶂、山高路險、清溪碧灣、飛流濺珠。 青木川隸屬陝西省漢中地區寧強縣,位於陝西西南角,陝、甘、川三省交界處,因川道中有一棵古青木樹而得名,因魏輔堂和古建築而名聲大振。 ... 青木川發軔於明中葉,成型於清中後期,鼎盛於民國,是羌漢雜居地區。先後稱草場壩、回龍寺、回龍場、永寧里、鳳凰鄉、青木川。 青木川遠離縣城,地處僻遠。雖為要塞,卻一直處於閉鎖狀態。有幾條逶迤石徑連通鄰省鄰縣,供山民來往交通。青木古鎮,聞名遐邇。逢三趁墟,山民結伴,來來往往,背扛肩擔,荷貨互市,互通有無。當年杜甫過境時曾吟到:「仰凌棧道細,俯映江木疏。地僻無網罟,水清反多魚。好鳥不妄飛,野人半巢局。喜見淳樸俗,坦然心神舒。」雖白駒過隙、日月如梭,世界的面貌日新月異,青木川中先秦遺風尚存,青山風貌依舊。 青木川山清水秀,自然生態秀美,民風古樸。一條「回龍場」古街從南向北把小鎮拉得悠長,兩邊的明清民居錯落有致地連綴在一起:四合院式的、船型的,中西合璧式的……古街中段,一座蓋頂華麗的「飛鳳橋」橫跨金溪河兩岸。整條古街呈現出「平盤端凳,雕窗扇門,院落集中,四水倒淌」的格局。現在還留存的幾處中西結合的老式豪宅,裡面有迴廊、天井,寬大舒展,土改時分給當地居民居住,現在仍然住著多戶人家。 民國時期的魏輔堂是這一帶的傳奇人物,那時的青木川繁華非常,有洋行、商戶、茶肆、酒店等,因地理位置位於陝、甘、川三省交界處,三省商人匯聚於此進行商業交易。農民安於種植,商人忙於交易,秩序井然,彷彿亂世中一處世外桃源,渾然不知戰爭的存在。很多逃避戰亂的人逃到青木川就安頓下來,以此為家,目前這里老一輩的有四川人、湖北人、湖南人等,從他們改不掉殘存的鄉音里還是覓到一點蹤影。 佛坪縣 二十五、 佛坪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勉縣 二十六、馬超祠墓 在勉縣諸葛武侯祠東約0.5公里。馬超(176-222),字孟起,三國扶風茂陵人。出身涼州豪強家族,後為蜀漢劉備部下的一員大將。馬超祠有殿宇3座,作品字形排列,內塑馬超泥像一尊。祠前有「漢征西將軍馬超之墓」記墓碑一通,祠內另有一碑,上書「一世英名基事漢,一遍遺跡痛仇曹」,為馮玉祥所立。墓地在祠後一座小山丘後面,與定軍山遙遙相望。墓冢高約3米。 二十七、天盪山 在勉縣城北,與定軍山遙相對峙。山窩有天燈寺,寺周古木參天,寺旁有一噴泉,常年噴水。寺門前有一巨石,傳為黃忠斬夏侯淵後,回營地時馬的踏腳石。據《沔縣志》載,黃忠當年曾設營於此。 二十八、定軍山 在勉縣城南約5公里。沿漢江峰巒起伏,東西綿亘約5公里,統稱定軍山。山上有主峰十二,隔江與城北天盪山對峙。由武侯坪南望,東西兩峰屹立。其中另有一小峰,俗稱二龍戲珠。西側峰頂有鍋底形大窪,周圍約2公里,即當時屯萬兵的仰天窩。山下平坦處名武侯坪,是黃忠與夏侯淵激戰的戰場。 二十九、武侯墓 在勉縣南1公里之定軍山下。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葬定軍山,因山為墳。墓園古木蔭翳清幽,並有正殿、廡房等古建築,懸掛匾額、對聯,襯以林立的碑石,更顯得庄嚴肅穆。 三十、武侯祠 在勉縣舊城東0.5公里,新城西3公里。祠內建有殿廡、游廊房舍七大院56間。祠堂北向,雷峰屏障於前,漢水環繞於後。祠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20米,院內古木參天,遠望蓊鬱叢林。大殿內有諸葛亮泥塑坐像一尊,綸巾、羽扇,側塑關興、張苞立像。歷代名人如桓溫、李白、蘇試、王安石、陸游、顧炎武等,都在祠內留有墨跡刻石。現共有漢、晉、唐、宋、元、明等時代碑刻40餘通。 西鄉縣 三十一、午子山 在西鄉縣城東南15公里堰口鎮旁。山上原有幾座大廟,分上、中、下三觀,統稱午子觀。午子觀是漢代戚姬進香焚輪之處。午子山現存大殿三座,屋舍六十一間,明代銅鑄佛像2尊,鐵佛像1尊。清乾隆時(1736-1795)鑄大鐵鍾一口和殿內壁畫多幅。午子山山青水秀,山坡上1000多畝白皮鬆尤為珍貴,素有「陝南小華山」之美稱。 三十二、鹿齡寺 在西鄉縣城西北1公里。是回族伊斯蘭教清真寺。回教阿勻祁靜一,甘肅河州(治今甘肅臨夏東北)人,奉師之命,於清康熙年間來西鄉傳教。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死於西鄉,遺囑其徒修建鹿齡寺。寺現有磚雕照壁一座,高10米、長11米,正中有纏枝牡丹雙龍搶寶磚雕,兩側為蓮子荷花和雙龍戲雲磚雕。寺門為牌樓式,四柱三間,正中廡殿頂,門額上懸「鹿齡寺」匾額。大門內為正殿前院,東西磚牆均有磚雕圖案。正殿為歇山頂,面闊3間,殿東側小院為阿訇住所。寺自清康熙五十八年建成至今,信仰該教的回族、維吾爾族、東鄉族、保安族等教徒,從陝、甘、寧、青、新、滇、川、黑等省,不遠萬里,來此朝拜瞻仰者絡繹不絕。 略陽縣 三十三、靈岩寺 靈岩寺 在略陽縣城南約3公里嘉陵江畔。寺在天然的岩穴上,形如虎口,兩山對峙,江水如沸,有瀑布如空中白練。創建於唐開元間(713-741)。寺分前後兩洞。前洞口高約25米,寬50米,進深60米。洞左右和正面有房屋建築。後洞有涅般佛及羅漢像多尊,並有天然的鍾乳形成白色的石柱,形如一手撐天。兩洞間懸空橫架一木,曰奈何橋,或名飛橋。攀崖過橋,如履薄冰,十分驚險。寺內共有碑碣118通,約分兩類,一類是游寺的題詠,一類為寺的修建沿革。 三十四、略陽江神廟
在略陽縣環城西路嘉陵江邊,有一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神廟,又名「王爺廟」、「龍王廟」。 江神廟座東向西,東西進深約65米,南北面闊約30米,佔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整體建築平面布局利用地勢落差,採用中國傳統宅第平面布局,形成上、中、下三進式院落,從西向東依次為戲樓、過廳、前殿、後殿,兩側廊房,布局合理緊湊。群體建築外觀以實牆而為的封閉空間,形成外看見牆不見木,內看見木不見牆。戲樓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底層為江神廟人口,二層戲台和化妝室用木板隔開,欄板,檐仿雕刻精細,過廳前殿、後殿面闊五間,均為穿斗式木構架。江神廟所有建築細部裝飾著重於木雕板繪,外觀華麗,極富地方性和民族特點,檐口大量使用檔風板,遮蓋檐口內部梁架結構。戲樓翼角斜撐木柱是一隻金雕木虎,並和人物造型聯成一體,給建築增添了威嚴和別致的格調,戲分欄板木雕題材豐富,有獸頭圖案畫,氏羌人物和浮雕故事圖像,獸頭圖案畫多為熊、豬、猴之類動物,全廟共有近300餘幅這樣的圖畫,氏羌人物形象奇特,衣著服飾與漢族迥然不同,浮雕人物故事圖像,多系人物花卉,現僅存木雕215幅,具有濃厚的羌文化特色和寫實風格。過戲樓往東,為一庭院,兩側過廳共分兩層,底層牆壁上展為略陽民歌、情歌,二層展有略陽民間人物故事傳說,再往東拾級而上,過一小巧玲瓏的大理石橋,即到江神殿前殿,飛龍繞柱,江神坐在龍身上一手抓龍角,一手指天,前殿兩側各有兩間小廂房,古時為船幫休息室,過前殿往東,拾級而上,則到了後殿,後殿與前殿之間,有一小小庭院,兩側各有兩間廂房,後殿為書畫展室,一進大門,便可聞到一股濃濃的翰墨清香。 江神廟是我國長江流域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氏羌戲院式建築群,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和文物考古價值,為了加強對這一珍貴的文物建築群的保護,縣上於2000年設立了江神廟民俗博物館。

④ 何謂漢中文化,漢中精神又指什麼

真正理解漢中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漢中為什麼稱漢中?漢中,得名於漢水。漢水,得名於天漢,也就是銀河。古代的祭司、神官、天文學家認為:盤古開天闢地後,祝融和共工天地大戰,天傾西北,地降東南,形成了黃天厚土的世界。天漢位於天的中央,把天空分為兩部分。與此相對應的,地上也應該有一條大河,位於大地的中央,並且把大地分為兩半。當時已知的世界:北邊有一條大河,就是黃河,南邊也有一條大河,就是長江。那麼這條大河就應該位於黃河和長江的中央。他們找到了這條大河。天上的大河叫漢,所以他們就把地面上的這條大河也命名為漢,又叫漢水、漢江。漢水源頭有一座城市,東面是平原大海,西面是雪山戈壁,北面是草原沙漠,南面是森林沼澤,那麼它也位於大地的中央,於是就起名為漢中,意思就是漢水之源,大地中央。所以漢中的別名也叫天漢。
漢中的歷史就如同漢水一般,從雲霧繚繞的遠方,從高山之端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流過漢中的山川,也流過數千年的漫長歲月。
早在烽火不斷的春秋戰國時期,漢中就是秦、楚兩國相爭之地。秦惠文王時,秦國戰勝楚國,楚國不得不劃地媾和,於是秦取地六百餘里,置漢中郡。漢中這個名字被首次載入史冊。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
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
,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的歷代人類英傑,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後人最彌足珍貴的財富。漢水同樣是一條偉大的母親河,因為生於斯,游於斯,逝於斯的歷代名流璨若星漢。
而他們中最能代表漢中的精神財富有三種:第一種:張蔡精神。
張騫
,博望侯,大行令,中外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路之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第一個外來物種的大規模引進者。(張騫為漢中本土人)蔡倫
,龍亭侯,尚方令,名垂千史的發明家,造紙之父。(蔡倫為湖南來陽人,其封地在漢中洋縣)張騫-蔡倫精神就是開拓創新精神的最好代名詞。
第二種:留武才德。
張良
,留侯,漢初三傑之一,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開國謀臣。(張良為安徽毫州人,其封地在漢中留壩)諸葛亮
,武鄉侯,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外交家,第一宰相,智慧的化身。(諸葛亮為山東琅琊望族)
張良、諸葛亮
皆是智慧超群、功勛卓著、德行彪炳青史的非凡人物。
第三種:李蘇風流。
李白:青蓮居士,供奉翰林,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為華裔中亞人,西涼王族後裔)蘇軾:東坡居士,龍圖閣學士,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四川眉山人)李白、蘇軾均是天才型的大詩人,他們是中國中古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
李白灑脫不羈、傲世獨立、易於觸動、感情暴發力強;蘇軾率真、孤傲、豁達、超脫,而他們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只是時代更多地成就了他們的藝術天才。
漢中亦稱天漢,天漢一詞,寄託著漢人豐富的美好願望和純真的自我覺醒意識,它不僅是漢人的自信心所賴以產生的出發點和堅強基石,也成為漢人雄視宇宙的象徵。這自然鑄就了本源的天漢氣概,再加上張蔡精神、留武才德、李蘇風流,漢中遂成為漢家精神文化的發祥地。天漢氣概彰顯了漢中乃至漢民族博大、自信的一面;張蔡精神實質上是一種中華民族稀有的科學精神;留武才德體現了一種儒法兵三家的交融;而李蘇風流則體現了一種儒道合一的精神。
此外,在漢中還有歷代名流:劉邦:曾為漢中王,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為江蘇沛縣人)韓信:淮陰侯,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高祖稱他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
蕭何月下追韓信
的典故就發生在漢中)鄭子真:高隱名士,谷口先生,甘恬秉默,教人則勉以敬天、事人之道。雖名振京師,然隱居不仕,常垂釣於褒谷口。(鄭子真為漢中本土人)班超:定遠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為陝西咸陽人,其封地定遠乃漢中鎮巴前身)李固:太尉,東漢時代著名的忠正耿直的大臣,北斗喉舌。(李固為漢中本土人)曹操:魏公,丞相,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為安徽亳州人,
曹操曾親帥大軍進攻漢中)張魯:閬中侯,鎮南將軍,五斗米道的師君(教祖)。東漢

⑤ 漢中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特點

一、地理環境復雜多樣

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間。

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佔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約佔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復雜,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7.2%。

本區域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東西橫貫,嘉陵江南北縱穿,米倉山南坡有渠江上遊河源區的部分河流。同時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長度為1.4-2公里。

漢中氣溫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西部略低於東部,南北山區低於平壩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壩地區年均氣溫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低於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氣溫高於13℃。

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

秦漢時期漢中郡西起沔陽陽平關,東至鄖關和荊山,綿延千里。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南鄭縣附近。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國號稱「漢朝」

三國時期,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漢即獲得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沔縣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國民政府時期,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故宮博物院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風土人情豐富多彩

漢中市居住人口以漢族為主,其餘有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朝鮮族,白族,彝族,侗族,藏族,畲族,土族,哈薩克族、傣族、高山族、錫伯族等。

截止2018年末漢中市戶籍總人口380.6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5.5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51%。

中盆地是油菜花的故鄉,油菜花的天堂。漢中是我國傳統的油菜種植生產基地,每年油菜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現已成為我國油菜種植面積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

漢中麵皮陝西漢中當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其製作工藝於2011年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中洋縣盛產黑米,也是黑米的原產地。相傳為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在洋縣、城固交界處發現並選育而成。史載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珍稀名貴,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稱。

(5)關於漢中文化的文章有哪些擴展閱讀

漢中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2018年, 漢中市實現生產總值1471.88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5.4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702.15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564.26億元,增長7.4%。人均生產總值42754元,增長9.7%。

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3.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5%,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14.0%、47.7%和38.3%。與2017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佔比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提高1.4個、0.4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漢中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20.14億元,同口徑增長1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9.96億元,增長9.5%。財政支出342億元,增長9.7%。

⑥ 關於漢中的文化素材 如對聯、故事、傳說、圖片、等等。

諸葛亮病危時,留下遺囑,要求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力求節儉簡朴,依山造墳,墓穴切不可求大 同時,他親自書寫了一副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表明自己禁煙的決心。 8月88

⑦ 漢中的文化藝術

漢中麵皮 陝西漢中當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其製作工藝於2011年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菜豆腐 又稱菜豆腐粥,製作歷史悠久,原為招待客人的佳餚,現為大眾化食品。將黃豆浸泡、磨漿,用細籮或紗布濾去豆渣,煮沸,然後加入漿水菜酸湯點清,待形成豆腐時,再濾出豆腐壓成塊。豆腐質地細嫩,色澤青白如玉。吃法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漿水加入大米煮粥,快熟時加入所制豆腐,粥食之酸香可口;用白水加大米煮快熟時加入所制豆腐,該粥食之醇香甘甜。食酸味豆腐時,配以油煎辣椒、蒜泥、芫荽等拌成的佐菜,清香意爽,餘味無窮。菜豆腐營養價值高,經濟實惠。 漿水面 漢中各地均喜食漿水面,尤其城南關幺兒拐的漿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別具一格。漿水菜的菜以芥菜(俗稱花辣菜)為佳,或用白菜、芹菜等製作,將菜在沸水中煮燙至半熟,放入瓦盆罐,加入漿水湯,一至二日菜色變成金黃色,再用食油、精鹽,加蒜苗炒熟,配以蔥花、薑末、花椒粉等調料及豆腐丁,燴入炒熟的漿水菜內作臊子。漿水面條人工擀作,頁寬、條長、片薄。熟面條調上漿水菜臊,澆上辣椒紅油。其色紅白黃相間,入口酸辣清香,是漢中有名的風味小吃。 天麻 漢中天麻歷史悠久,產量多,質量優,而與四川、貴州、雲南、湖北利川和吉林天麻,並列為中國六大著名天麻。漢中天麻個頭大,表面皺紋緊密,皮細肉厚,質地堅實,斷面白色,半透明,無空心,是天麻中的上品,在葯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味甘,性微溫,無毒,益氣養肝。主治頭暈目眩、肢體麻木、息風定驚、肝風內動、驚痛抽搐、小兒驚厥、口眼歪斜、語言蹇澀、神經衰弱等症。陝西漢中、雲南昭通及四川巴山丘陵地區,為中國野生天麻三大產區。除銷於國內,還出口港澳等地。陝西省天麻的分布,以漢中為中心,主要產於寧強、勉縣、留壩,城固、南鄭、西鄉、鎮巴和商洛地區的丹鳳、山陽等縣。 紅豆腐 漢中市各縣均產,以城固縣上元觀鎮紅豆腐最 為著名。用優質黃豆製成豆腐塊,切一寸見方,恆溫發酵,以食鹽、花椒、大香、桂皮、良姜、砂仁等19種調味品浸拌淹漬後晾乾,再用大麴酒、辣醬調制混合入壇密封,用自然氣溫調節壇內溫度,使二次發酵,存放三年而成。外觀棗紅色,內呈杏黃色。口感松軟、細膩、咸辣。1981年中國調味品評比會上被評為同類產品第三名。 黃酒 洋縣、城固等縣生產,以洋縣謝村黃酒最為著名,有「南有紹興加飯,北有謝村黃酒」之盛譽。謝村黃酒自清同治元年(1862)始釀,迄今仍享盛譽。黃酒以小麥作曲料,用烏葯、梔子、肉桂、黃柏、細辛、當歸、菊花等10多種中葯材製成酒麴,精釀而成,酒味香醇濃郁,色澤橙亮透明,深受消費者喜愛。 罐罐茶 略陽縣傳統茶點,有水泡茶、油炒茶、面罐茶等種類,後者最具特色。用小罐盛水,放入茶葉,置火上煮熬,邊煮邊放入麵糊加清油,調以茴香、藿香、生薑、食鹽、核桃、肉丁、雞蛋花等調味品及佐料。清早或客來時,煮茶就以早點而飲食,提神暖胃,爽口宜人。此種茶食本為氐羌人生活習俗,流傳至今。 西鄉牛肉乾 相傳有100多年歷史,採用優質「西鎮牛」肉為原料,烘烤而成,皮呈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紅色,切面帶光澤,香酥可口。 臘肉 臘肉,又叫煙熏肉。每逢冬臘月,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至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下親友熏上幾塊。熏好的臘肉,表裡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艷,黃里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陝南臘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贊語。臘肉從鮮肉加工、製作到存放,肉質不變,長期保持香味,久放不變質。 黑米與黑米酒 漢中洋縣盛產黑米,也是黑米的原產地。相傳為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在洋縣、城固交界處發現並選育而成。史載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珍稀名貴,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稱。 黑米酒,就是選用當地特產的優質黑香米為原料,採取特殊的制曲、發酵、糖化、蒸餾、陳釀、勾兌等工藝精釀而成。

⑧ 漢中有哪些民俗文化

1、南鄭協稅鎮的社火;南鄭桄桄戲(馬上失傳了)
2、洋縣「掃五窮」民間傳統、皮影戲;
3、勉縣武侯祭祀活動;
4、春季及重大傳統節日期間各縣均有的舞獅、綵船民間演出。

⑨ 關於漢中文明的介紹

漢中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是華夏文明較早的開發地區之一。漢水流域是人類先祖起源地之一。由於地處秦嶺和巴山之間,是我國東西南北的過渡地帶,其氣候、特產、飲食、習俗都具有過渡性的特點。稻作文化麥粟文化在這里兼種並華;又處於荊楚、巴蜀、秦隴三大文化的撞擊之中,兼容並蓄,吸收融合,發展升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漢水文化;加之,歷史上"湖廣填陝南",南北移民,五方雜處,從而使漢中的民俗兼四方,語言雜秦蜀,在全國具有獨特性。諸如生產生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人生禮儀、信仰崇拜、娛樂游藝、神話傳說等,是漢中文化遺產的立體史籍。

⑩ 漢中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位於華夏版圖之中心,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劉邦西漢王朝的發祥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傑出的政治、軍事人物張良、韓信、蕭何、張魯、諸葛亮、曹操、劉備、夏侯淵、黃忠、姜維、馬超、張飛、吳玠、吳璘、方孝孺、李自成等都在漢中留下深深的足跡。漢中也誕生了偉大的「絲綢之路」外交家張騫,孕育了剛直雄烈的大漢諍臣李固,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長眠於漢中洋縣。詩人李白、杜甫、陸游、歐陽修、岑參、元稹、李商隱也在秦巴山區之間遊走,吟唱出彪炳文學史的瑰麗詩詞墨寶。在抗日戰爭時期,漢中是後方重鎮,陪都重慶屏障,蔣介石、李宗仁、蔣緯國、陳誠、胡宗南、祝紹周、楊虎城、美國飛虎隊陳納德這些抗戰名人在漢中書寫了輝煌的詩篇。——常識歷史篇。

閱讀全文

與關於漢中文化的文章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