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海派文化受哪些國家影響

海派文化受哪些國家影響

發布時間:2022-10-30 04:49:04

1. 什麼叫海派呢

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上海海派文化,體現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上海的建築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造就了中西並存、中外合璧、藝術交融、風格獨特的「世界建築博覽會」;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形成了本鄉本土的「申曲」(滬劇)與國劇京戲、越劇、淮劇等地方戲,以及來自域外的話劇、芭蕾舞等百花爭妍的「大聯袂」;上海的音樂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由鄉土氣息濃烈的「紫竹調」、「梅花三弄」,吹來了喜氣洋洋的「廣東音樂」、喧騰激越的「歡慶鑼鼓」、回腸盪氣的「二泉映月」,以及來自歐美的交響樂、銅管樂、管弦樂;上海的書畫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但傳承、光大了傳統中國書畫的風骨,出現了被稱為「海派」的「海上畫派」,而且使發源於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和來自文藝復興發祥地佛羅倫薩的油畫藝術在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上海的飲食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但薈萃了展示域內川、粵、京、魯、江浙、淮揚等地特色菜系、傳統名點和茶酒文化的館堂樓肆,而且匯聚起散發著歐美情調、各國風味的西餐館、咖啡廳;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中不僅保存並革新著傳統節慶、吉凶禮俗、民間藝技、武術健身、收藏集古等彰顯中華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納並發展著隨歐風而來的交際禮儀、歌舞娛樂、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等異域風情……海派文化是在一種獨特的氛圍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是西化,一種商業化,在這兩種氛圍中形成了海派文化無比的包容,以實用和功利為准則,拿來就用,不怕「西化」,這使得只有在上海才可以看到中西、新舊、上下、雅俗之間混雜與兼容。在海派文化的形成中,有兩個地方具有特殊的意義,一是號稱「十里洋場」的外灘;一是曾寄居眾多對現代文化產生深遠影響重量級文人的虹口,魯迅、茅盾、郭沫若、馮雪峰等曾在此居住和工作,一大批標志性的中國現代文學就誕生在這里,如果說外灘代表海派文化的商業文化,那虹口就醞釀著海派文化的生活與思想。海派文化林林總總,但海派的建築是所有文化中最為流傳和親近民眾的,看十里洋場的「萬國建築博覽群」,隱約可見昔日的商貿氣象;多侖路上的舊居名宅,見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化鉤沉;山陰路上秋色梧桐掩映下的石庫門風情,映襯著中西合璧的新式里弄、文化別墅,顯得分外滄桑;溧陽路上的老洋房群,隱約中透析舊日名流往來紛至的景象,有衡山路的寧謐,而少了些燈紅酒綠的紛擾。得天獨厚的長三角位置、精英匯聚的互通有無、商業發達的經濟重心、較早開埠的歷史淵源,這一切都成為上海這座城市得以廣納、寬涵海內外一切文化,並融合、改造成為體現這座城市品格的標志性特色文化。 上海的「海派文化」,不僅使它能對世界各國的時尚文化作出「第一」反應,而且能快速發現世界學術文化、創意文化的前沿。同時順勢借勢,進一步放開眼界,著眼於世界先進文化的前沿,大膽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形成一種兼容各種優秀文化和學術派別的文化格局。相信上海迷離的風情,上海異為豐富的建築天際線便是海派文化最為精湛的存在。海派文化肇始於中國畫,亦起源於京劇,作為藝術流派濫觴後,漫開至電影、小說、美術教育等領域和社會生活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這個核心基礎概念。海派文化,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而融匯吳越(江浙)文化的地域文化精華,吸納消化一些西方的文化因素,創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其特點:吸納百川、精於求變。海派文化一直在一段時間內是帶有一種所謂資產階級性的消遣情調的意味的,改革開放後,許多小資情調其實派生於此。不可否認,隨著商業的復甦,以應酬為核心要義的海派文化重新占據了一個高度(這里的應酬既無「京派官酬」的貶義也沒有「海派商酬」的貶義),它只是一個相對文藝喜好者的中性詞,每個人可以因為自己的角度與立場不同給出許多不同的解。90年代末2000年初曾從事房地產策劃業,公館一名詞的濫殤,沉渣浮泛,語言只是時代的外衣,窮根究己,本身就有其海派文化根結的追溯。這種糾結,實在是一種文化的潛伏。而表象是咖啡、音符、紅酒、藝術諸種名詞碎片和優雅、悠閑、經典、懷舊諸如此類的形容詞意象,個人淺以為:海派文化緣起及發展:1843年五口通商以後開埠,上海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結合老上海的本土文化,慢慢形成獨特的文化流派,為了與「京派」、「杭派」、「港派」相區分,名曰:海派,這種提法普遍出現於上世紀20年代。這種城市精神上的自我認同,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確立的,也正是這種自我認同成就了獨特的海派文化。1843年之後,開始形成;20世紀三十年代,隨著 「東方巴黎」地位的確立,上海成為中國最時尚、最具魅力的大都會,海派文化也隨之達到了一個高峰;解放後至1980年代,上海做為工業中心和經濟中心稱雄國內;20世紀90年代後,上海再度復興,作為城市精神的海派文化再度煥發出炫目的光彩。海派文化的經典元素:海派建築:中西融合的石庫門建築、老式新式里弄、西方別墅與東方園林融合的花園洋房、外灘萬國博覽會等。海派藝術:張愛玲的小說,海派書法(以昌碩大師為代表),爵士樂(中國第一個爵士樂隊傑米·金),海派油畫(中國油畫發源地)。海派服裝:旗袍,中西服飾的完美結合。海派生活:到百樂門舞台廳跳交誼舞,住在花園洋房和古庫門,聽留聲機里傳出的周璇的歌聲,去大光明電影院里的好萊塢最新電影,喝可口可樂和法國白蘭地。海派商業:南京路,中華商業第一街,以前稱為「十里洋場」,中國商業朝聖地,淮海路的高檔品牌商店。海派公園:靜安公園的江南山水與西式園林的結合,復興公園法式風情與娛樂文化的結合,世紀公園的現代城市意象。海派文化的核心價值海納百川,兼容並蓄:面海臨江的優越地理位置,決定了上海的胸襟寬廣,而國外列強主導時期,客觀上更加強了這種開放性,並作為傳統植入城市神經。所以,上海比中國任何一座城市,更加容易接受外來文化,不分省區,更不分國別,滬劇、越劇、昆劇、京劇、話劇、歌劇、音樂劇、情景劇、黃梅戲、爵士樂、拉丁舞、HIG-HOP,各有各的市場。同時,上海是座標准移民城市,寧波人、廣東人、江蘇人、江西人、山東人、安徽人等雲集,英國人、日本人、法國人、美國人、白俄人、猶太人,各種膚色雜處。過去如此,現在更如此,400萬外地外國人聚居於此。多元化——正是海派的最大特徵。接軌國際,時尚洋氣:目前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有兩個,一是北京,一是上海。北京的國際化更大因素來自首都的政治意義,因為北京同時也是最富中國傳統色彩的城市。而上海,天然就是國際化都市,不僅是現在,100年前亦如此,因此,國際性的思維、視野、習慣已深入城市肌體。所以,一直以來,海派文化是離中國傳統距離最遠的一種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講,上海跟國外比跟國內的距離更近。在上海的馬路上,看到老頭吃冰激淋千萬別大驚小怪,因為他從小就這么吃大的,老克勒們的品位,讓人欽佩。如果說北京是東方皇室,那麼上海更像西方貴族。1930年代,好萊塢的最新電影只需一周就會出現在上海的電影院里,連日本人都要趕過來先睹為快。這種與國際時尚同步的能力一貫如此。同樣的衣服,上海的女孩子穿上就是洋氣,而在其它城市的人的身上就沒那種味兒,這是長期環境熏陶的結果。上海,這座東方巴黎一直都是中國的時尚之都。變革創新,敢為人先:自從海派文化形成之後,可以說,上海一直保持著中國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這是因為海派文化具有不斷從外部汲取養分,並不斷根據處自己的需要進行融匯、變革和創新,從而具備了自我調節功能,總能夠與時代最先進的文化同步。比如,萬灘是那個時代世界范圍內少見的優秀建築群,現在的小陸家嘴同樣是當今全球最漂亮的建築群之一。爵士樂、交誼舞、摩天大樓、磁懸浮,太多的創新讓中國其它城市只有艷羨的份。因此,無論是20世紀三十年代,還是現在,上海都是中國最具活力、最具國際性的大都會。精緻唯美,注重細節:有人說上海人「精明不高明」,雖然不完全對,但也說明了上海人在「精」上的執著:精打細算、精明能幹、精益求精。長期的商業化、持續的經濟繁榮、規范的社會秩序,使城市像一座精密的鍾表一樣,絲絲入扣。海派文化很講究細節,石庫門的建築飾件、干凈平整的衣角褲線、一段籬笆編的圍牆、一絲不亂的發型、上海牌手錶等,都體現了上海人精益求精的生活態度。在財力許可的范圍,內凡事追求完美。上海是一座盛產白領和小資的城市,他們的生活觀也正是這座城市的性格。

2. 十九世紀中葉的海派,對傳統中國化色彩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主要創新是什麼

融合外來藝術技法因素,體現時代生活氣息。具體如下:

其一是花鳥畫為多,其次人物、再次山水畫,依序再為雜項題材,就傳統的意義上,有來自古詩詞、文學作為基調,再佐以西方反襯法、結構法、設色法等,在筆法墨法的應用上,簡逸而明快,只求意境而略其形式。

其二是頗具象徵性的表現,不論是花鳥或人物畫,富貴寓於牡丹等花卉,結義於桃園等借古喻今,山川風光於南山之麓等,都是具有象徵的手法,講究內涵的充實。

其三是造型與色彩華美,為了實用性與現實性,在造型的流暢上,以及較濃麗的色澤上,頗能迎合商業性的活動,也較受一般人所喜愛,此一風格顯然也受西風美術表現法的影響。

(2)海派文化受哪些國家影響擴展閱讀:

十九世紀中葉的海派文化的歷史意義:

海派文化,是以明清江南城市文化為底蘊、以移民人口為主體,缺失傳統士紳功能、融合近代西方文化元素、以追逐實利為目的、彰顯個性、立足大眾,靈活多變的上海城市文化。具體表現為四個特點,即商業性、世俗性、靈活性、開放性。

無論是繪畫、戲劇,都跟商業有關系,因為要牟利就一定會重視世俗,老百姓喜歡什麼,他就會迎合老百姓的胃口,就會做什麼,老百姓喜歡的不斷變化,所以文化會不斷的改變。還有就是開放。它因為要世俗、靈活,必然要開放。

3. 海派的基本介紹

海派(上海話拼音:hepa,發音:[hē̞pʼä́])代表了中國近代以來最具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其對中國近代的文化與風氣有很大的影響與領頭作用。直到今天依然在影響中國的文化。
「海派」一詞之出典依然待考,一般認為清末民初的「海上畫派」有關。海上畫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後隨著上海商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賣畫為生。因從正統文化來看,上海的繁華只是離經叛道,左宗棠便稱「海上」為「江浙無賴文人之末路」。海上畫派之名因此得來。其名聲最卓著者為「四任」,以善花鳥、人物、肖像、山水的任熊為首,包括任薰、任伯年、任預。此外還有趙之謙、吳昌碩、虛谷等知名畫家。隨後又有海派京劇的崛起。海上文壇的興起又將海派文化推上新高峰。據統計,從1902年到1916年的十五年中,中國新創文學期刊達57種;其中29種以小說命名,上海獨占其中22種。而當時的北京一家小說雜志都沒有。
五四運動之後,新文化運動在全中國興起,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新文化運動在北京和上海均有很大的發展,其早期骨幹胡適、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雖在北大成軍,但其文化能量莫不起源於上海。京滬兩地在新文化運動的頭十年大致平分秋色。1920年代初的北京,除了文研會,以北大教授為核心形成另外兩個著名文學社團。1924年11月創刊的《語絲》,以魯迅為主將,集合了周作人、顧頡剛、錢玄同、劉半農等。另一派是以英美派為代表的胡適集團,由徐志摩、蔣延黻、梁實秋等創辦的《現代評論》以自由主義為標榜。林語堂是一個例外,他沒有參加《現代評論》,而加入了《語絲》。後來《現代評論》的骨幹又組織了新月派。1926年張作霖入京,實行文化高壓,大學教授紛紛南下,北京文化界陷入凋零,上海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的大本營。隨後伴隨著「左聯」以及「孤島文學」的興起,上海文學界出現了持續繁榮。
上海是中國的文化中心之一。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體,根植於江南地區傳統的吳越文化,並且融入了開埠以後來自西方歐美地區的各國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種不同於中國其他地區的,屬於上海的獨特文化。海派文化對於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49年以前,上海甚至是遠東地區的文化藝術中心。1949年以後,由於諸多原因,上海的文藝時尚中心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中國大陸地區的文藝中心。
如今,作為中國大陸的時尚前沿,上海市政府每年都會舉辦繁多的文化、藝術活動。同時,民間的文化交流也不斷地興隆,國際、國內的交流、訪問演出不斷,是許多國際、國內知名演出團體和文化機構登陸中國的首選地點。

4. 海派文學的起源

上世紀30年代達到極盛。上海成為文化中心是多層次的。它既是進步文化中心,如《新青年》在上海創刊、左聯在上海成立,魯迅先生在上海生活和創作……與此同時,上海的一般文化也相應地活躍起來;而反動文化也相當猖獗。還有像《嫖界指南》這樣的妓院文學、色情文化也泛濫成災。五花八門的小報,是上海的又一道「風景」。可以說,當年的上海文化是多方面、多層次、綜合性的復雜的共同體。這也許就是海派文化的一個鮮明的特徵吧。
海派文化肇始於中國畫,亦起源於京劇,作為藝術流派濫觴後,很快漫開至電影、小說、美術教育等領域,乃至社會生活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這個概念,可見這是客觀歷史的必然產物。
海派文學就是在這個演進的過程中誕生的,可以看到,在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納了吳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學。

5. 什麼是「海派中醫流派」

海派中醫的含義
海派中醫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具有「海派文化」特徵的上海中醫葯。具有文字記載,上海中醫始於唐代,興於宋末元初,盛於明清。海派中醫不是一個新興的醫學學術別派,而是在近代上海特定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內涵和地域特色的中醫文化現象。
海派中醫的詮釋
海派中醫是我國近代中醫學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它形成於近代的上海。以當時上海的名醫匯萃、流派紛紜、學術爭鳴、中西匯通為特徵;以產生大量的名醫名著、不同流派的醫療實踐、形式多樣的報刊雜志、多種模式的中醫教育、現代雛形的醫療機構以及繁榮興盛的中醫社團等為史實;在清末民初上海特殊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條件下,在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西方醫學的沖擊、疾病譜患病模式不斷變化的歷史背景下,形成了既保存自身傳統特色,又具極大包容性,不斷變化創新的「海派中醫」的特定內涵。在我國中醫葯學的發展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從字意詮釋:「海」是海洋,匯流百川,宏大而寬闊,意味著「開放」、「容納」;大海時而平靜,時而波濤洶涌,又意味著「變化」。「派」為派別、流派,個性鮮明,意味著「獨特」;「派」又有「派生」之意,意味著「變化」和「創新」。由此可見,「海派」體現的是一種「大氣、兼容、變化」的特質,而「海派中醫」正是指這種具有「海派」特質的醫學現象。我們從字意上可將「海派中醫」詮釋為:具有「開放、兼容、吸納、創新」特點的上海中醫。從內涵詮釋,「海派中醫」的這種「開放、兼容、吸納、創新」的特色,可以從近代上海「海派中醫」的代表人物、「海派中醫」的中心地位兩個方面得到充分體現。 從內涵詮釋:近代「海派中醫」的代表人物,歸納起來有四大特點。即「多種模式的中醫教育、臨床中西兩法並舉、吸納新知之臨床求變、思維活躍之敢為人先」.在多種模式的中醫教育方面 有兒科名家徐小圃幼承庭訓,盡得父教的單純家傳;有傷科名家石筱山、外科名家顧伯華等人的先家傳後院校教育;有名醫程門雪、章次公等人的先院校教育後又拜名師;有兒科名家朱瑞群等人,本身家學淵源又上院校科班學習,畢業後再拜名師者,可謂模式不一、途徑多樣。既有家傳、又有院校培養;既有流派的一技之長、又兼博採眾長。 在中西兩法並舉方面: 周雪樵、蔡小香、丁福保、陸淵雷、章次公、祝味菊等上海近代中西匯通大家,先後受到洋務思想、變法維新思想、新文化運動科學思想等影響。提倡「發皇古義,融合新知」的治學理念;「崇古不泥,博採眾方」的臨床實踐;「革故鼎新,中西匯通」的創新精神。臨床上,採用中西並舉,中西兩法兼施,療效顯著。 在吸納新知之臨床求變方面:號稱「祝附子」的祝味菊,善用蟲類葯的章次公等人,吸納新知、臨床求變。他們不拘泥刻板,或有異於前賢,或有悖於眾說,大膽實踐,勇於創新。曾一度呈現流派紛紜、學術爭鳴的繁榮局面。 在思維活躍、敢為人先方面:網路相濟助醫發展,醫文相融:既是名醫,又是《小說月報》主編、任職上海商務印書館的惲鐵樵;既是名醫,又出版了30種著作,妙筆生花的陳存仁;既是名醫,又是中醫教育大家,創辦了著名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上海國醫學院、上海新中國醫學院等機構的丁甘仁、陸淵雷、朱南山等,桃李滿天下,為近代中醫學的發展與傳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醫工相濟:有被譽為上海中葯工業之先驅的李平書。還有醫商相濟、醫藝相濟的更是不勝枚舉。他們辦醫院、辦學校、辦報社、辦葯廠、開葯店、既是臨床診療的名醫,同時活躍在教育界、出版界、文學界、美術界以及商界、政界等方方面面,客觀上實現學科交融,激發了創造力。 敢為人先,出現了許多的「第一」、「首次」、「初創」。如1949年5月上海解放之初,65歲的祝味菊,草擬了「創建中醫實驗醫院」的建議書,詳細地闡述了走中醫現代化道路的問題和方法,對中醫要走現代化道路的問題,倡議之早,全國第一。陳存仁編撰第一部三百多萬字的《中國葯學大辭典》,這部辭典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就重印了27版,其學術價值、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樣是國內第一。 體現其內涵的另一方面,表現為近代上海是「全國醫學中心」。中國醫學中心,自上古以來經歷了一個從北向南的大遷移,其元代是分界線。元以前,中國醫學中心一直在北方;元以後,醫學中心移至江南,明代開始形成蘇、浙、皖並盛的格局。溫病、溫補學派的出現,使新安、江浙等地方醫學鼎盛與繁榮,昭示著江南醫學中心的形成與日漸成熟。因此,明清時期的江南醫學中心應是近代「海派中醫」形成的基礎。 上海元代建縣,從1843年11月17日被迫開埠,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是我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具特色的歷史時期。我國第一所中醫醫院和中西醫醫院誕生在上海;上海最早出現現代教育模式的雛形,由私塾進入學堂教育,誕生了第一所中醫學校;第一次中醫教材會議由秦伯未等人在上海組織召開;上海各類出版社雲集,近代中醫書籍的出版數量最多;中國醫學會、中華醫學會、中國醫葯研究所、神州醫葯學會等當時全國著名的學術團體,其總部設均在上海。近代的上海已成為全國的醫學中心。可以說,元以前的中醫史看北方,元以後的中醫史看江南,近代中醫看上海。近代的上海是中醫近代史的一個縮影。 我們從上述字意和內涵兩個方面,可以將「海派中醫」的概念詮釋為:「堅持開放、兼容中西醫學、善於吸納新知、不斷發展變化、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上海中醫葯學」。
海派中醫學術流派特點
1.深遠的家學淵源。 2.重視隨師臨證。 3. 注重文化底蘊、鑽研醫學經典。 4.流派間交流和嫁接。 5.傳統師承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6.中西醫結合。

以上是從網路抄來的,其實俺也是海派私淑第子,俺私淑章次公.

6. 海派藝術(特指書畫 國畫)產生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

其實海派書畫淵源流長,大概在一百多年的歷史當中呈現了很多海派藝術大師。
上海中國畫院是1956年周恩來總理在國務會議上批準的兩個畫院之一,一個是北京畫院,還有上海中國畫院,當時是為了保護傳統的文化,解決這批有名藝術家的生機問題建立兩個畫院,在北京和上海各建立油畫院。
其實海派文化是包容的文化,海派的來源離不開浙派的文化背景,也離不開江蘇文化背景,加上上海特有的開放城市的本色結合成為海派。所以我剛才說海派是世俗文化的特寫,所謂世俗文化就是現實主義文化,當時1840年鴉片戰爭上海變成開放城市以後,對外開放、對外交融變成城市的特點。
畫院這個體制比較特殊國際上沒有,只有中國有畫院。中國特色這個文化又是我們中國傳統延續下來的,古代統治階級已經有皇室畫院,這說明主體的、專業性的研究單位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需要,也就是說這個團隊擔當了創作主力軍的作用,不管是宋代的還是到現在我們的畫院都承擔我們這個時代、這個政府所賦予我們特殊的創作任務,藝術除了個性以外還有很大的社會共性問題。
現在我們改革開放也面臨一個轉型的問題,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畫家除了面對政府的創作任務以外,還面對很大的藝術市場局面。
這就說我們的創作思維起了根本的變化,從計劃經濟變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一個轉型,每個人在社會變革當中都不斷地轉化自己的角色。
我們這批畫院的畫家區別於職業畫家,區別於和畫廊簽約的畫家,區別於大學院校的教授,就是一個公益性事業單位的一種專業創作人員,他所承擔的任務、其他畫家所不能承擔的,起不了主體作用這樣一個區別。
所以我們的任務更明顯,怎麼面對自己的藝術家責任,同時怎麼面對繁榮發展的藝術品市場,這就是我們藝術家要思考的大問題,也許裡面有困惑、迷盲、徘徊,但是我們的畫家經過二十年開放以後,各方面得到政府的關注、扶持、關心、愛護,從簡單的藝術家變成了自覺擔當責任的藝術家,過去說如果是一種樸素階級感情的表現,現在完全是非常理性的理解,我覺得這是一種升華。
海派一詞始於晚清,十九世紀末在上海鴉片戰爭後成為商貿、文化的樞紐。成為中國人才的聚集地。但並非全為上海人。

7. 上海文化為什麼被稱為「海派文化」

先網路介紹啥叫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匯吳越文化等中國其它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消化一些外國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的地域文化。「克勒」是英語「Colour」的音譯,也有經典(Classical)的衍生義。最先吸收結合中西方文化的「老克勒」土洋結合,形成了早期的「海派文化」。21世紀,年輕「小克勒」繼承了海派文化的精髓。


8. 海派文化的形成過程

海派文化的形成過程
從上海的成陸和崛起,伴隨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回顧海派文化演進的過程,可以看到,在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納了吳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這使我們了解到海派文化是歷史的產物,是客觀存在。
上海土地面積只佔全國的三千分之一左右,人口只佔一百分之一左右,但卻是中國第一大都市,地位相當重要,色彩異常斑斕,內涵非常豐厚……它在短時期內為什麼會迅速發展的呢?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文化的因素卻不應該低估!文化正是城市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也可以說文化是城市持久的生產力、競爭力!
報載,解放初期,毛澤東視察上海在和上海市主要負責人談到上海港起源時,曾經問到,既然叫上海,那麼一定就有「下海」了,「下海」又在哪裡呢?當然,我們生活工作在上海的同志需要問明白的內容就更多了。
據研究,在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上海與蘇南地區為古老的陸地,後經地質升沉、變遷,在距今二萬多年前,上海岡身外緣,即今北起婁塘、嘉定,經南翔、馬橋,南至拓林一線以東一帶,悉為海水浸沒,以西一帶則逐漸淤積成陸。近年考古發現,青浦崧澤遺址、金山查山遺址、上海馬橋遺址等,表明六千多年前,先民們已在這一帶勞動、生息。所以有學者概言:「上海歷史六千年」。當然,今天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市區,在六千年前尚是汪洋一片。隨著時間推移,先民們的活動也不斷順勢東移。
起初,這里只有幾戶人家靠打魚為生,直到十一世紀才形成村藩,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東門十六鋪岸邊成鎮,因地處上海浦西,故稱上海鎮。上海浦是吳淞江的一條支流,在明代永樂年間被黃浦江浸沒。與其相對的有一條下海浦,在近代租界辟設以後被填沒。今楊樹浦地區有下海廟遺址,不久前,在原址重建了下海廟。
至元十四年(1277年)朝廷在上海設立市舶司,為當時全國七大市舶司之一,負責管理中外商船,對貨物征稅(在今光啟路上)。此後十五年,元二十九年(1292年)經松江知府奏准,正式設置上海縣。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9月動工築城,當年11月就完工,築成一座周圍9里、高2丈4尺的城牆,城牆外還有護城河。1914年冬拆城牆,填護城河,修築了環城圓路,也就是現在的中華路、人民路。
1949年5月27臼上海解放,掀開了上海歷史新的一頁。
上海是一座典型的近代崛起的城市,而不是在傳統城市基礎上自然形成的;同時,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1950年的上海人口,本地的只佔15%,非本地的高達85%,國內移民大都來自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國際移民來自英、法、美、日、德、俄……近40個國家,最多時高達15萬人。在一個多世紀中,大規模的國內移民潮有:太平天國期間,從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凈增了11萬人。抗日戰爭初期,主要是孤島時期,僅4年時間,上海人口凈增了78萬人。解放戰爭期間,三年左右,上海人口凈增了208萬人,勢頭之猛世界罕見。上海也是中國最大港口經濟發達的城市。是受西方影響最大的城市,這里最早開辦西人工廠和學校,最多引進西式建築、市政管理,等等。上海人的行為方式、婚喪嫁娶禮儀,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就連編門牌號碼、人車分道等等,也都是學自西方。
上海開埠以後,西學東漸,海派崛起,雲蒸霞蔚,日趨突出,到上世紀30年代達到極盛。上海成為文化中心是多層次的。它既是進步文化中心,如《新青年》在上海創刊、左聯在上海成立,魯迅先生在上海生活和創作……與此同時,上海的一般文化也相應地活躍起來;而反動文化也相當猖獗。還有像《嫖界指南》這樣的妓院文學、色情文化也泛濫成災。五花八門的小報,是上海的又一道「風景」。可以說,當年的上海文化是多方面、多層次、綜合性的復雜的共同體。這也許就是海派文化的一個鮮明的特徵吧?
海派文化肇始於中國畫,亦起源於京劇,作為藝術流派濫觴後,很快漫開至電影、小說、美術教育等領域,乃至社會生活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這個概念,可見這是客觀歷史的必然產物。
上個世紀30年代初期,文壇有過一次關於京派文化與海派文化的爭論,對海派文化褒貶不一,這里不及細述。魯迅先生於1934年2月3日的《申報自由談》發表儼京派」與「海派」》一文,他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國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沒海者近商,近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獲利,而自己也賴以糊口。要而言之,不過『京派』是官的幫閑,『海派』則是商的幫忙而已。……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國舊習,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眼中跌落了。」我們應該從魯迅先生這一深刻的分析中得到教益,客觀全面地分析認識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分期問題,我認為是否可以分為:
萌芽時期,1843年上海開埠以前,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吳越文化,就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礎,開始孕育了海派文化。
成長時期:1843-1949年期間,特別是19世紀30、40年代,上海「八面來風」似的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長。
轉折時期:這又可以分為兩段:1949-1965年間,建國以後,定都北京,商務印書館等文化單位遷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葉聖陶、夏衍、曹禺為代表的上海文壇驍將率隊陸續\遷居北京,上海在電影等方面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這是很正常的轉移,上海雖然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礎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電影、小說在全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也給海派文化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個中國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罄竹難書。 •
成熟時期:1976年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長達十年的浩劫,開始拔亂反正,在全中國范圍對「文革」進行反思,進行平反冤假錯案,逐步恢復正常的文化活動。上海以話劇《於無聲處》和小說《傷痕》為起點,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海派文化開始新的繁榮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再次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煥發了青春,充滿了活力,健康地發展,在新的基礎上正在走向成熟。
當然,海派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存在這樣那樣前進和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這是不難解決的。
海派文化基本特點
同國內其它地域文化,如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客家文化……比較,海派文化有哪些獨特之處?我認為,首先必須明確,海派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這棵大樹上的一叢樹枝,同中華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知道,海派文化是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早、較多的一個復雜的地域文化,需要實事求是地分析和全面地認識,給予正確的評價,以便清醒地加以揚棄,積極而又慎重地看待。
什麼是海派文化?它的定義應該怎樣表述?我們不妨先看一看:上海灘通向五湖四海,上海人宋之四面八方,上海人講話多有南腔北調,上海戲劇舞台上常年百花爭艷,上海的菜餚兼有多種口味,上海的建築物堪稱萬國建築博覽會……真是五色斑斕,異彩紛呈,充滿競爭,洋溢活力……
要對海派文化下一個定義,首先,要對什麼是文化有個一致的定義,因為全世界對文化的定義多達260餘種。我傾向於中國《辭海》給「文化」的定義:「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藝、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但對此還需要概括得簡明扼要,是否可以說: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總和?那麼,我們再來對海派文化下定義,是否可以說:「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文明的總和」?顯然這過於簡括了。
我個人意見:海派文化,是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匯吳越文化等中國其它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消化一些外國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創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其特點是:吸納百川、善於揚棄、追求卓越、勇於創新。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徵,我以為可以說是具有開放性、創造性、揚棄性和多元性。
一是開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納百川、熔鑄中西,為我所用,化腐朽為神奇,創風氣之先。還表現在不閉關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絕先進,不排斥時尚。
二是創造性,吸納不等於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復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創新精神,洋溢著創造的活力。當年的海派京劇開創了連台本戲、機關布景是創新,如今的《曹操與楊修》也是創新,金茂大廈是在建築文化方面的創新。
三是揚棄性,百川歸海,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尤其在被動開放時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動開放初期,百廢待興的形勢之下,有些飢不擇食,來者不拒,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及時地提出這時特別需要清醒地辨別,有選擇地有區別地對待,避免盲目和盲從。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樣,是復雜的共同體,不應該要求它純之又純,單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與俗,洋與土,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以致先進與落後,甚至低級、庸俗、黃色、反動文化也有可能混雜其間,特別需要清醒地區別對待。

閱讀全文

與海派文化受哪些國家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8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4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4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9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9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