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與齊文化有關的景點有哪些
①「齊都金秋」一元錢景點游 所有臨淄景點門票全部一元
時間:9月12日—9月16日
z②臨淄旅遊攻略(5條線路,50個景點) a、臨淄城區一日游:臨淄人民廣場—足球博物館—齊魯美術館—姜太公祠—圃田園—利群購物中心—齊園—齊國商城—東泰廣場—晏嬰公園—萬豪大酒店—齊都文化體育城—桓公台生態家園。
齊都尋古一日游:石刻藝術館—齊國歷史博物館—桓公台—齊故城城垣遺址—排水道口—石佛堂—晏嬰墓—稷下學宮遺址—東周殉馬館—孔子聞韶處—杞梁墓—王氏庄園—臨淄縣衙—三士冢—桐林田旺遺址。
山野鄉風一日游:愚公山風景區—公泉峪風景區—金山風景區—天堂寨風景區。
民俗風情一日游:金嶺回族鎮—清真寺—黑陶坊—弘陽博物館—金陵寺。
7 {0 I7 @1 m+ S' Je、田齊王陵一日游:管仲紀念館—牛山禪寺—馬蓮台—天齊淵—淄河—稷山漢墓—康山—四王陵—紫荊山—二王陵—太公湖—太公植物園—中國古車館—後李遺址。
⑵ 象徵廉潔的植物有哪些
1、荷花。自北宋周敦頤寫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名句後,荷花便成為「君子之花」,表示堅貞、純潔、無邪、清正的品質。低調中顯現出了高雅,荷花是代表清正廉潔的花。
2、松柏。松枝傲骨崢嶸,柏樹莊重肅穆,且四季長青,歷嚴冬而不衰。《論語》贊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松與竹、梅一起,素有「歲寒三友」之稱。文藝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徵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用來體現清正廉潔的品質再好不過。
3、竹。竹子挺拔秀麗,歲寒不凋,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來比喻人的氣節。
4、梅花。梅花是中國的傳統之花,堅強、高潔、謙虛的品格為世人所敬重,歷代中引來無數愛梅、贊梅的文人志士。「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首詩詮釋了梅花自強不息的傲雪的精神。梅的傲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前進、百折不撓。
(2)關於齊文化的植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清正廉潔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素質;是一種高尚的個人品格,也是一種可貴的政治修養。它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寓意深邃,主要有品行端正、大公無私、清白高潔、節儉自斂等含義,其核心是廉恥意識和不貪行為。
清正廉潔是民族優良傳統。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中,清正廉潔的思想源遠流長,古聖先賢都把廉潔奉公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用畢生追求甚至不惜用生命堅決捍衛清廉的價值。
⑶ 求沂蒙山區的資料
沂蒙山是一個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為地域標志的革命老區——沂蒙山區,這里是著名的紅色旅遊勝地。井岡山、延安與沂蒙山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後來,沂蒙曾被無數革命後人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坐落在沂蒙山區腹地的山東臨沂市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舉世聞名的「兩戰聖地」,也是沂蒙山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被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
沂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一片紅色的沃土。在沂蒙琅琊一帶區域,自古以來都是人才輩出,鍾靈毓秀,地靈人傑。為此,清代乾隆皇帝巡遊山東,曾留下詩篇贊美「魯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對沂蒙琅琊一帶人才輩出的歷史充滿溢美之詞。歷史也證明,在沂蒙琅琊一帶,的確是人才輩出,從古到今,在沂蒙這一塊鍾靈毓秀的神奇沃土上,誕生了無數的聖賢奇才,如軍事家被譽為「智聖」的諸葛亮、書法上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王獻之、著名教育家《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東漢天文學家被譽為「算聖」的劉洪、孝聖王祥、孔子高徒被譽為「宗聖」的曾子、荀子、郯子、秦名將蒙恬、清代民族英雄左寶貴、羊祜、劉勰、何承天、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匡衡等的故鄉。 孔子七十二賢徒,臨沂籍十三人;著名二十四孝,臨沂佔有七孝。 他們燦若星辰,光照千秋,折
沂山—中國五大鎮山之首[1]國家級森林公園、山東省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5平方公里。沂山風景區東距青島230公里,緊臨省道羊臨路;西距泰安140公里,西出口接泰薛公路;南距臨沂市150公里;北距濟青高速公路65公里,道路交通十分便利。 沂山,古稱「海岳」,有「東泰山」之稱,居中國五大鎮山之首。素享「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盛名。被譽為「魯中仙山」。 沂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史記》載,黃帝曾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為重鎮。漢武帝親臨至其下,令禮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屢有增封,祀典不廢。歷代大家名士傾慕沂山,接踵而至。李白、酈道元、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蘇轍,以及明狀元馬愉、趙秉忠,清朝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等均至此攬勝,留下了大量詩章名句和碑碣銘文蒙山—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蒙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2000餘年來,一直為文人騷客、帝王將相所矚目。 歷史名山—「岱宗之亞」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章上》 蒙山,自古以來就是歷史名山,為山東省第二高峰,被譽為「岱宗之亞」,素稱「亞岱」。 蒙山,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 蒙山,古稱東蒙、東山,為泰沂山脈系的一個分支,跨臨沂市蒙陰、費縣、沂南、平邑四縣。蒙山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綿延百餘里(約75公里),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位於平邑縣境內,為山東省第二高峰,被譽為「岱宗之亞」,素稱「亞岱」。 蒙山自然風光秀麗,兼有泰山之雄壯、黃山之秀美、華山之險峻、雁盪山之奇絕。 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現有各類珍惜類植物1200多種,古、珍、特樹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高達95%。199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測定,蒙山蒙陰雲蒙景區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220萬個/立方厘米,是北京生態中心院內最高值的176倍,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場」,為休閑、療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蒙陰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於1994年12月被原國家旅遊局林業部批准設立,1995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9月被省旅遊局頒為「山東省十大新景點」。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 2005年蒙山被中國新聞媒體和資深專家評為「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公園總面積5.5萬畝,自然資源豐富多彩。擁有野生動物:獸類10科15種,鳥類28科76種,植物100餘科900餘種,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課堂"之稱。 1999年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再次監測,景區內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個,為北京地區的195倍,居全國之首,為該中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值。被譽為「天然氧吧」、"超潔凈地區",成為"中國最佳綠色健身旅遊勝地"。蒙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戰國時期蒙山 《詩經·魯頌》中就有「奄有龜蒙,遂荒大東」的記載;《論語》中記載三皇五帝之一的顓臾王曾主祭蒙山。 春秋戰國時期,蒙山留下了儒、道、縱橫家代表人物孔子、莊周、老萊子、鬼穀子的足跡。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留有回馬嶺、聖憩石、小魯處等遺跡;鬼穀子曾在蒙山修煉授徒,弟子過百,著名者有孫臏、龐涓。 我國最早的區域地理著作《書·禹貢》稱:「蒙羽其藝。」認為早在夏朝時期,蒙山、羽山帶就已種植作物。建國以來,蒙山麓區先後發現的幾十處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遺址,對此作了印證。 西周時,成王封顓臾於蒙山之陽,主祀蒙山,說明當時蒙山已路身於我國名山之列。春秋時期,魯大夫莫斯的頌詩《閟宮》寫道:「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奄有龜蒙,遂荒大東。」他把擁有泰山和龜蒙,視作魯國的榮耀。 西周、兩漢時期蒙山 漢朝史學家蔡邕曾隱居蒙山。 西周在蒙山南北封國齊、魯,這兩個大國在軍事、政治進入的同時,華夏文化也開始在此傳播。它和當地的東夷文化由相互阻隔到相互融合,使蒙山及其周圍廣大地區的文化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而且這種現象經朝歷代,不斷延續和發展。在蒙山地區發現的漢畫像石墓,其建築和雕刻技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其他如西漢石碑、東漢墓闕以及春秋時期的徐子氽鼎等金石精華,有的屬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屬國家一級文物,都是上述現象的見證。 唐、宋、明、清時期蒙山 孔子「登東山(蒙山,古時稱東山、東蒙)而小魯」(孟子語)。 李白、杜甫、蕭穎士、蘇軾、張養浩、王世貞、吳梅村、康熙、乾隆、公鼐許多歷史名人都曾在蒙山上留下了足跡。 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等佳句,北宋蘇軾游蒙山詩曰:「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雲蒙漏澤春」。 明代文學家公鼐作《蒙山賦》誦嘆蒙山,康熙大帝冬遊蒙山留下「馬蹄踏碎瓊瑤路,隔斷蒙山頂上峰」的詩篇;乾隆皇帝南巡中游歷蒙山則留有「山靈蓋不違堯命,示我詩情在玉峰」的贊美詩篇! 一、文人騷客登蒙山 蒙山的壯美和深邃,曾為一些著名思想家所嚮往並涉足其地。這里既有孔子的游蹤,又有鬼穀子的身影。唐朝以來,蒙山更和詩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蒙山的歷史道路上,李白、杜甫、蕭穎士、蘇軾、張養浩、王世貞、吳梅村等許多人都留下了足跡。他們游賞風光,訪道弔古,譜寫了大量華美的詩文。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登上蒙山,寫下「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的名句。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結伴遊蒙山,杜甫寫下「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優美佳句。 春秋戰國時期,蒙山留下了儒、道、縱橫家代表人物孔子、莊周、老萊子、鬼穀子的足跡。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留有回馬嶺、聖憩石、小魯處等遺跡; 鬼穀子曾在蒙山修煉授徒,弟子過百,著名者有孫臏、龐涓。漢朝史學家蔡邕曾隱居蒙山。 二、帝王將相登蒙山 清聖祖和清高宗在南巡中,曾幾次駐蹕蒙山麓區,眺賞山色,並吟詩贊美,使得蒙山的文化底蘊更加厚重。唐朝玄宗皇帝曾率群臣登臨蒙山;康熙皇帝為蒙山寫下《蒙陰曉雪》,康熙皇帝冬遊蒙山,因蒙山山高雄峻、奇峰秀美,龍顏大悅,巡遊蒙山並留下「馬蹄踏碎瓊瑤路,隔斷蒙山頂上峰」的壯懷詩篇。 乾隆為蒙山寫下《望蒙山雪色》等詩篇,留有「山靈蓋不違堯命,示我詩情在玉峰」的贊美詩句,對蒙山頌揚備至。 此外,還有各種民間典故、流傳不勝枚舉,秦磚漢瓦、古剎廟宇、碑碣石刻等遺存悠悠林立。 蒙陰蒙山國家森林公園,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年平均氣溫12.8攝氏度,無霜期196天,年均降水998毫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民間歷來 有"七十二場澆花雨"之說,形成了天地和諧、生態良性循環。公園內山、水、林相依,大與小、高與低、動與靜、生命與無生命有機的層次整合,使得一草一木一石都是完美中的景點。雄、奇、特、稀,俊俏與朴實,一切源於自然,又融於自然。深山古寺,小橋流水,林木蔽日,踏花蹄香,鳥鳴幽谷,濤聲疊盪,使人回歸自然,享受自然。 在民族、民主解放戰爭時期,蒙山是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黨政軍首腦機關和八路軍115師指揮部,在這里領導山東軍民英勇作戰,建立和擴大了山東各個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在此組織了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如今,當年一些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發生地和著名戰場以及革命烈士陵園,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有的並新修了紀念建築物。其中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屬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另有多處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些則被定為山東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蒙山的佛教和道教 歷史上蒙山的佛教和道教都非常興盛。僧人、道眾對蒙山情有獨鍾,把這里當作修煉正果、養生長壽的聖地。主要道觀有清虛觀、萬壽宮、九龍宮、觀音殿、承天宮、慈寧宮等,香火鼎盛的寺廟有明光寺、海螺寺和雲台寺等。早在五代時期,任過後晉水部員外郎的賀亢就修道蒙山,北宋蘇東坡曾和他的八十多歲的弟子喬仝有過交往並寫詩相贈。宋朝蒙山玉虛觀住持賈文,於宣和元年(1119年)被宋徽宗召見於汴京,賜給度牒、紫衣。明清時期,蒙山清虛觀屬全真道華山派,和道教「天下第一叢林」北京白雲觀有著密切聯系。正是這些宗教的活動,給蒙山留下了多處宏殿重閣,並洋溢著黃卷青燈、鍾響磐鳴的神秘氣氛。 巍巍蒙山,氣勢磅礴,風光秀麗,集眾多名山優勢於一身,雄、奇、險、秀、翠、幽,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說,龜蒙景區以東魯在望、古道奇觀、玉泉枕流、鷹峰奇觀、一徑通天等十大景觀著稱。蒙山四季皆景,各有千秋。春來蒙山,百花盛開,彩蝶飛舞;盛夏之時,雲蒸霞蔚,瀑流懸空;金秋時節,紅葉如醉,碩果累累;隆冬登山,玉樹瓊枝,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不論何時登臨蒙山,都會讓人領略以清新、愜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閑適與曠達。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植被茂密。現有各類植物1200多種,古、珍、特樹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高達90%,199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測定,蒙山蒙陰雲蒙景區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220萬上/立方米,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場」,為休閑、療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蒙山豐富的自然資源,蘊育了渾厚的文化內涵,由於社會經濟的發達和先進文化的哺育,蒙山地區名人輩出,荀子、曾子、蒙恬、劉洪、匡衡、諸葛亮、王羲之、顏真卿、公鼐、左寶貴等很多業績卓著的人物,分別在不同的領域,為我國社會發展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秋、冬季節,「崮」也會忽然帶給人類一種大漠荒涼之美,丘陵上一個個美麗的「花骨朵」—崮、落葉、斜陽、山頭尖角,處處給人以雲漫之美。夏日近了,雷雨過後,更是讓人宛如置身幻境、桃源世外!岱崮地貌鍾靈毓秀、造化天工,一個個神奇的方山形態,造就了無數奇絕美景,彷彿上天賜給人類的一個個光芒驚目的神奇明珠。
岱崮地貌—坐落於山東臨沂市蒙陰縣境內岱崮鎮,分布了30多座「崮」,數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國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見。「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紀灰岩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動力作用,形成了現在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這種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地貌類型,在世界地質學上,並不為絕大多數地理專家和學者認知。「崮」主要分布在蒙陰、沂水、沂源等魯中南山區,較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說,形成了美麗的沂蒙「崮」群,著名的孟良崮就是其中之一。
編輯本段文化聖地、燦爛沂蒙
沂蒙山鍾靈毓秀,名人輩出、燦若群星,是齊文化的代表和翹楚,就名人產出量而言,沂蒙地區穩坐頭把交椅。沂蒙之地為代表的齊文化與以孔孟之地為代表的魯文化,遙相呼應,相互激盪、影響,共同形成了齊魯文化的兩大精神內核。算聖—劉洪(東漢)智聖—諸葛亮(三國)
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234年),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寫有《蜀相》名篇。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歷史評價: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諸葛孔明者,卧龍也」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劉禪復諸葛亮丞相詔書:「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劉禪祭奠諸葛亮詔書:「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跡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蜀相》 (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 。當中《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贊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兩首)、南宋詩人陸游的《游諸葛武侯書台》,唐朝竇常的《謁諸葛武侯廟》,唐朝章孝標的《諸葛武侯廟 》,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肯定諸葛亮才智的同時,曾試圖分析諸葛亮統一中國失敗原因,針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荊州、益州兩路出擊北伐曹魏的總戰略,評論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前一句的意思是諸葛亮的戰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的優勢。後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的統一中國的基礎。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分析,隆中對本是希望以「利盡南海」的全個荊州支持荊州軍北伐,再加上益州進行鉗形戰略,但後來劉備未能達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關羽失去在襄樊之戰中的優勢,而非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對於失街亭、斬馬謖的歷史事件,毛澤東曾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學者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內容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贊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齣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諸葛亮年譜:書聖—王羲之(東晉)
一、人物生平: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後世珍視其布白之美,臨摹者雖難免滲入各自的筆性,但無人稍變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縉在《春雨雜述》中所說的那樣:「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蘭亭序》的章法,彷彿如天生麗質,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無與倫比的。二、歷史影響:後世子孫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書苑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學習高潮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雲、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范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一「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峰。
一代名相—王導(東晉)
字茂弘,漢族,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初年的大臣,在東晉歷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代,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之一,在歷史上被稱作「王與馬共天下」。 王導是東晉的開國丞相,歷事三朝,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建立東晉,治理江南的煌煌功績,比起人們嘖嘖稱贊的諸葛亮治蜀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由於種種原因,王導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並未得到應有的肯定。 縱觀我國歷史,自魏晉以降,經濟、文化重心漸漸南移,這種情況的出現原因是多重的,但與王導治晉、開發江南的成功也不無關系。王導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時代,「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先後入主中原,他們互相攻伐,天無寧日、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中原居民大量南遷。在這樣的情勢下,王導輔助平庸的晉元帝建立東晉,抵禦北方異族的入侵,使江南免受戰亂之禍;是王導力主團結吳人,統一軍政,引進北方文武人才,使江南人才濟濟,治國有方;是王導以建立庄園形式安置了數百萬南逃難民,開荒種地,發展手工業作坊,使江南經濟逐步繁榮昌盛起來;是王導不記榮辱、不畏讒言、輔助三代皇帝勘平內亂,使江南局勢穩定、人民生活安定。試想如果沒有王導,江南定會受到北方異族鐵蹄毀滅性的蹂躪。那樣江南的繁榮就要推遲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所以王導治晉、開發江南共不可沒。
大秦砥柱— 蒙恬(秦朝)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漢族,祖籍齊國琅琊,今山東蒙陰人。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游(今寧夏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統率重兵坐鎮上郡(今陝西榆林市境內),為加強河套地區的防線,在河套黃河以北(今內蒙古烏拉山一帶),築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進過這次戰斗,給北方帶來了十幾年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蒙恬勇敢作戰、出奇制勝、擊敗匈奴的大戰,是他一生征戰的最大的一次戰績,人們稱贊他是「中華第一勇士」。司馬遷在《史記》中嘆道:「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里安邊。」「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
⑷ 十大旺財植物,旺財植物有哪些
提起十大旺財植物,大家都知道,有人問旺財植物有哪些,另外,還有人想問十大旺財的植物有哪些?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招財風水旺財風水植物有哪些十大旺財的植物,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旺財植物有哪些,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鴻運當頭是鳳梨科的花卉,花在株頂或中部。鴻運當頭花葉繁盛,花色紅艷,很有喜慶的氣息餐廳為一家人相聚就餐的位置。十種旺財又旺宅的植物。
二、黃玫瑰、黃康乃馨、黃素馨等、橘的花卉為主,以增加食慾、、,以促進家人身體健康。
玫瑰被稱為愛情之花,是薔薇屬落葉灌木。有刺,香氣濃郁。黃玫瑰是玫瑰中的品系的統稱,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美好的祝福。康乃馨即香石竹,為石竹科石竹屬的植物,分布於歐洲溫帶以及中國的福建、湖北等地,原產於地中海地區,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普遍的花卉之一。粉紅色康乃馨作為母親節的象徵,常被作為獻給母親的花。人好家好自然財運好。
不過,風水學上講,植物旺財與否,是看你五行八字適不適合了;否則也是沒有什麼旺財的效果,也就能美化美化一下環境了;而佩戴玉石水晶就不同了,一直以來其趨吉避凶,招財增運的都是人們認可的,所以,想要旺財,還是戴玉石水晶會更適合;不過這里要選擇天然的水晶,戴假的壞處自然就不用說了;所以,選擇一款天然的好水晶是十分重要的,有心的話,建議到紅繩周家根據個人的情況定就可以了。十二星座旺財植物。
種,鴻運當頭。
鴻運當頭是鳳梨科的花卉,花在株頂或者中部。鴻運當頭花繁葉茂,花朵盛開時火紅鮮艷,象徵著日子會紅紅火火。
第二種,蓬萊松。十種旺財的植物。
蓬萊松別號綉球松、水松、松葉文竹、松葉天門冬等,為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松樹四季常青,生命力極強,它栽培治理簡朴,耐好,適合盆栽觀賞。因為針葉常年輕蔥,有長壽安康之意。
第三,富貴竹。十大旺宅花卉。
富貴竹原稱辛氏龍樹,別號竹蕉、萬年竹,屬假葉樹科龍血樹屬。竹在中國文化中含義深刻,代表著有骨氣、有氣節。富貴竹葉片濃綠,長勢旺盛,寄意著將會有較大的人生突破。
第四,七葉蓮。招財的植物都有哪些。
七葉蓮又稱龍爪葉,它是常綠管灌木,耐寒性極強,具備行氣止痛,消腫,壯筋骨等功效。它的花呈淡黃綠色,秋冬兩季開花,漿果為紅,春季成熟。十大招財植物。
第五,發財樹。財旺財的植物。
發財樹,常綠喬木,掌狀復葉,小葉5-7枚,枝條多輪生。偏好高溫高濕天氣,所以耐寒力較差,通常種植在肥饒鬆散、透氣保水的沙壤土中,比較耐水濕,也稍耐旱。它的花色有紅、白或淡,光彩鮮艷亮麗,一般在作為室內觀賞植物時,多採用樁景式盆栽。
第六,金錢樹。十大凶樹十大吉樹。
金錢樹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是極為少見的帶地下塊的觀葉植物,原產於非洲,引入我國的時間並不長。金錢樹樹葉厚實、光彩光亮,宛若一掛串連起來的錢幣,故以此得名。此樹擺放在客廳中有濃郁的招財進寶之意。
以上就是與旺財植物有哪些相關內容,是關於旺財植物有哪些的分享。看完十大旺財植物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⑸ 對人類做出貢獻的植物有哪些如上說出它們有哪些貢獻舉
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資源.人類歷史上哪些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最大,《上海科技報》登載的一份資料顯示,有20種植物對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小麥.起源於亞洲西部,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世界上有1/3以上的人口以小麥為主要食糧. 2.水稻.食用部分俗稱大米.栽培稻起源於野生稻.目前世界上水稻的栽種面積僅次於小麥,位居第二,產量在小麥和玉米之後,居第三. 3.煙草.人類利用煙草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目前全世界吸煙人數達20多億人,同時它也是醫葯工業的原料之一. 4.罌粟.原產歐洲南部及亞洲的伊朗、土耳其等地.罌粟乳汁乾燥後的粗製品俗稱鴉片,1815年德國一葯劑師從鴉片中提煉出嗎啡,1874年英國一葯物學家從嗎啡中提煉出海洛因.如今海洛因已成為毒品之首. 5.玉米.原產墨西哥,我國最早記載玉米是在1511年.玉米的種植面積僅次於小麥和水稻,產量僅次於小麥. 6.棉花.棉花是唯一由種子生產纖維的農作物.我國長江以南植棉歷史悠久,戰國已有記載,宋末元初,長江、黃河流域種植棉花已相當普遍.1982年以來,我國棉花產量躍居世界第一. 7.大麻.多數學者認為我國是大麻的起源中心.普通大麻是一種古老的韌皮纖維植物,是製造高級卷煙紙和鈔票紙的上等原料.普通大麻的變種印度大麻是毒品大麻的基源植物,大麻被認為是海洛因、古柯鹼等強烈葯物中毒者的入門葯物. 8.古柯.別名高根.原產南美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和巴西,現許多國家有栽培,在美國和中南美洲,從古柯葉片中提取的鹽酸古柯鹼為三大毒品之一,又稱可卡因,全球消費者達1300萬人. 9.巴西橡膠.俗名橡膠、膠樹.原產巴西亞馬遜河流域南部,現在世界熱帶地區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引種栽培. 10.咖啡.公元前525年,阿拉伯人已開始栽種咖啡,當時只作咀嚼興奮用,到13世紀開始作飲料,15世紀後大規模種植,與茶葉、可可逐漸成為世界廣為嗜好的飲料,遍布熱帶、亞熱帶80多個國家和地區. 11.啤酒花.又稱蛇麻、野酒花等.原產歐洲、美洲和亞洲,早在公元736年就有關於啤酒花的記述,作為啤酒工業的原料始於德國.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有商品性啤酒花生產,質量以德國和捷克最負盛名. 12.茶.原產我國以及日本、印度、尼泊爾和中南半島等各國,如今茶葉與咖啡、可可並稱世界三大飲料植物. 13.甘蔗.是主要的糖料作物,產量約佔世界糖料作物的70%以上. 14.大豆.又稱黃豆.起源於我國,如今美國已成為世界大豆產量最多的國家. 15.大麥.野生大麥起源於北非、中東、高加索地區以及我國的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它的栽培面積和總產量在作物中列小麥、水稻、玉米之後,居第四位. 16.油菜.起源於我國和印度,甘藍型油菜起源於歐洲.如今它已成為四大油料作物之一. 17.馬鈴薯.起源於南美洲.目前,在世界糧食作物生產中,其面積和總產均僅次於小麥、水稻、玉米、大麥,位居第五. 18.油橄欖.又稱橄欖樹.原產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果實含橄欖油近40%,可供食用和作工業潤滑油,也可葯用. 19.金雞納樹.原產美洲、印度尼西亞、西非等地.金雞納樹中的有效成分奎寧的廣泛使用徹底改變了痢疾致人死亡的局面. 20.高粱古名蜀黍.多數學者認為高粱起源於非洲,但我國早在3000年前的黃河流域等地已有高粱栽培.高粱是世界4大穀物作物之一(前三位是小麥、水稻、玉米).
⑹ 有關齊文化的資料
齊文化的三大特徵
齊文化源流,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段:周初以前的齊地文化是東夷文化的一個特殊地域形態,其進化發展雖與內地文化同步且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主導因素皆出於當地土著夷人文化;兩周時期(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嚴格意義上的齊文化逐漸化入廣義的中原文化,一方面具備了華夏民族文化的一般性特徵,同時又完整地保存著自己的特質,與根底深厚的魯學一起,成為中國文化精神的兩大
源頭;秦漢以後,齊文化演化為大中原文化覆蓋下的山東半島地區文化。長期以來,齊文化雖與時俱進,日趨同一,而仍保持著自己的獨特風格。
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借鑒齊文化,應特別重視如下幾點。第一是它的變革性。在齊國的歷史上,大的變革有三次。齊文化不墨守成規,而是尚變道的。這點
在對周以前的文化考古中就有反映,至太公封齊,則因任風俗,尊賢尚功,變中求進,形成不拘於傳統的意識。可惜西周時這方面的資料難以詳考。桓、管以後,齊國的變革一波接一波,在盛衰不常中求發展,直到滅亡也還基本上是個領銜的大國。我們要久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得不斷變革,再難也得變。讓歷史為現實服務,研究一下齊文化,會得到不少啟發和感悟。
第二是它的自主性。我們說齊文化主變、開放,但它的自主性始終不變。晏子講以禮治國,倡節儉力行。不過晏子相齊的骨子裡頭,還是把輔之以彈性外交的立功強國放在第一位,所以他依然摒棄孔子一類的大儒,不用繁瑣的儒學移風易俗。然齊文化最終還是接受「周禮」,自孟子之後儒學大面積侵入齊學就是證據。只是儒學東傳之後便齊化了,同時齊學本身仍保持著固有的重法傳統,以
致荀子的學術儒法並重,甚至百家兼包,弄得後人不好給他劃流派。其實他就是兼收並蓄的齊學的總代表。稷下學術的主導勢力一度是道法家(黃老之學),兵學、陰陽學皆一枝獨秀,還有其他諸多流派,幾乎都是齊化的。「變」不等於失去自己。在今日世界潮流中展望中國文化的發展,回頭看看齊文化的歷史蹤跡會給予今人許多寶貴的啟迪。
第三是它的開放性。齊文化的變革並不僅靠內部挖潛,因為它地處偏遠,底子薄,框框少,因此接受外來文化的能力強,變化也快。例如膠萊平原一帶的龍山文化水平頗高,可能就是受動亂時代的內地文化影響而形成的,與後來甚不突出的岳石文化反差頗大。這方面西周以前的情況還不太明白。至於戰國時代的稷下之學,則已成為各地學術文化自由輸入的大本營,幾乎不受任何限制。沒有對外來先進文化的認同和借鑒,變革求強就是一句空話。這在當代文化建設中大致已形成共識,無須多言。
http://www.univs.cn/newweb/univs/st/qlwh/2004-07-05/322791.html
⑺ 齊山上的植物種類有哪些
有:
1 薔薇科桃屬桃
2 木犀科連翹屬連翹
3 薔薇科櫻屬毛櫻桃
4 罌粟科紫堇屬小葯八旦
5 虎耳草科溲疏屬鉤齒溲疏
6 菊科大丁草屬大丁草
7 毛茛科耬斗菜屬紫花耬斗菜
8 堇菜科堇菜屬斑葉堇菜
9 堇菜科堇菜屬裂葉堇菜
10 堇菜科堇菜屬西山堇菜
⑻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有哪些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又名《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是一部關於中國植物的自然紀錄片。
由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事務協調局發起、北京木子合成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製作,2019年9月13日首播。
鏈接:https://pan..com/s/1a0IMb1MA7v_kJa4KEILi1g?pwd=ecog 提取碼:ecog
它是中國大陸首部植物類紀錄片,也是截止首播時中國國內時間最長的4K紀錄片。其同名書籍則在同年8月21日發布。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共有10集,標題為植物天堂、水稻、茶樹、竹子、桑樹、水果、大豆、本草、園林和花卉,每集50分鍾,描述了21科28種中國植物對世界的影響。其製作用時兩年多,運用了無人機拍攝、水擾咐下拍攝和顯微攝影等等多種拍攝方式。
該紀錄片共有200多人參與創作,拍攝團隊就有8個,攝影師有133個。地點包括中國的27省93個地區以及美國、英國、日本、義大利、紐西蘭、印度和馬達加斯加7國的30多個地區。
其總顧問為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的植物學家黃宏文,此外還有100多位來自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學家參與。英國的邱園、愛丁堡皇家植物園也為拍攝提供了幫助。
⑼ 《山海經》記載了哪些植物的名稱
《山海經》記載了多種植物的名稱,並進行了一些植物形態的描述,其中有一部分可以和今天的植物對照出來。如:木本植物中的松、柏、桑、漆、榕、竹、樗、楨等;草本植物中的菅、杜衡、門冬、少辛等;果樹中的桃、梨、李、杏、梅等。
另外,《山海經》還對植物中的根、莖、枝、葉、花、果等形態給予了描述。這反映了當時植物學的知識已相當豐富。有一些植物還記錄了葯用功效。如萆荔食之可以醫心痛;棕楠食之醫疥;凋棠食之醫聾等。這樣的葯用植物記載,在植物地理及中葯史上有一定意義。
⑽ 哪些植物具有中國文化精神請寫出一種植物所蘊含的文化精神
植物界的「四君子」——梅、蘭、竹、菊,這四種植物常被人們用來表達人的節操,激勵著人做謙謙君子,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
梅蘭竹菊,占盡春夏秋冬,中國傳統文化中稱為「四君子」。梅高潔傲岸,蘭幽雅空靈,竹虛心有節,菊冷艷清貞,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徵,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