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史前文化是怎麼遷移的

史前文化是怎麼遷移的

發布時間:2022-10-30 21:15:32

❶ 史前文化的歷史考古

據古人類學的研究,兩百多萬年前的古猿已進化為能人;兩百萬年以後,又進化為直立人。據最新的遺傳基因研究,300萬年前的東非阿法種南猿是人類的直系祖先,最遲在170萬年前,直立人的足跡已到達中國大陸。
女媧,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在傳說中,她與兄長伏羲結為夫妻,並繁衍子孫。還有傳說人類是她用黃土摶造而成,並煉五色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人民得以安康。
人類是怎麼起源的?這是人們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流傳著許多優美的神話傳說。《聖經》中說,上帝創造了日、月、星辰、植物、動物之後,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出人類的始祖亞當,並把靈魂注入亞當的身體,於是亞當有了生命。上帝又在亞當熟睡時從他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出他的配偶夏娃。亞當與夏娃偷嘗禁果被逐出伊甸園之後,生息繁衍後代,成為人類的老祖宗。
在印地安的霍比族則流傳著全世界的人最初是同一膚色的說法。一天,一個神靈降臨地球,他對人類說,我要把你們送到四個方向,並逐漸使你們的皮膚變成四種顏色。於是就有了東方的紅色人種,即印地安人,成為土地的守護者;南方的黃色人種,成為風的守護者;西方的黑色人種,成為水的守護者;北方的白色人種,成為火的守護者。
關於人類起源問題在世界各民族中都爭論不休,19世紀出現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對人類起源問題提出新說法。達爾文認為人是由猴子變來的。他還認為自然界的發展是從無機物到有機物,不斷進化才出現了植物、動物和人類。1856年,在德國尼安德特發現了一具距今10萬年的人類頭骨化石,接著,在非洲發現更古老的類人猿的頭骨化石。於是,古人類學家描繪了關於人類起源的一種圖景:人類起源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南方古猿階段,距今300萬年~440萬年前;第二階段是能人階段,距今160萬年~250萬年前;第三階段是直立人階段,大約從160萬年~180萬年前持續到20萬年前;第四階段是智人階段,晚期智人形態已經達到現代人水平。由於目前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類人化石僅發現於非洲大陸,在其他大陸沒有發現,一些科學家就認為非洲是人類共同的發源地。
中國神話傳說中有盤古開天地的說法。巨人盤古用一把利斧劈開混沌,將天地分開。死後,他的氣息化成風和雲,聲音變成轟轟的雷聲,左眼化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手足與四肢變成大地的四極與五方的名山,血液化成江河,筋脈鋪成道路,肌肉形成田地,須發成為星星,牙齒和骨骼化為金屬、珍珠、玉石,汗水成為滋潤萬物生長的甘霖和雨露。
盤古之後,出現了女媧。她按照自己的形象,「摶黃土造人」。有一天,女媧來到一處清澈的水池邊,就在池邊蹲下身來,拿起黃泥,按照自己的模樣,做了一個泥人。當她把這個泥人放到地面時,泥人竟然活了。女媧不知疲倦地塑造出許許多多男人女人來。這些赤裸的人圍著女媧歡呼跳躍,虔誠地感謝她,然後就分散到各地去了。但人總是要死的,為了不使人類滅絕,女媧就替人類建立了婚姻關系,命男女們互相找配偶,讓他們生兒育女,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盡管女媧造人的傳說如此優美,但今天的人們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大多數人相信人是從猿變來的,具體到中國人起源問題,存在兩種看法的爭論,一種是「北京猿人說」,一種是「非洲夏娃說」。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化石最早於1920年出土於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中,共發掘出頭蓋骨6個,面骨6塊,下顎骨15塊,牙齒157顆,頭骨碎片12塊,肱骨3段,肢骨7段,脛骨1段,鎖骨1根,經古人類學家的研究,它們分屬於40個個體。研究周口店遺址地層,發現北京猿人最早生活於距今70萬年,最晚生活於距今23萬年前。長期以來,在中國發現的各期人類化石,如雲南元謀猿人和陝西藍田猿人化石與北京猿人化石具有相似特點:顏面部比較扁平,鼻樑不高,眼眶呈長方形,都有鏟形門齒。因此,很多學者力主中國人起源於中國境內的同一個人種,並以「北京猿人」名之。
1987年,美國加州大學遺傳學家坎恩等人通過研究來自非洲、歐洲、亞洲、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148位婦女身上的線粒體DNA,發現各大洲人種中以非洲人變異最多,從而證明非洲人歷史在各大陸為最長,計算發現現代非洲人歷史達20萬年。而歐亞大陸現代人歷史只有13萬年,由此斷定現代人類起源於同一個非洲祖先,他們稱其為「非洲夏娃」。
1999年,大約20位中國遺傳學家通過研究中國28個人類群體的DNA的Y染色體上的遺傳標記,認為中國人起源於非洲。認為大約6萬年前,一部分非洲人從亞洲東南部往北遷移到中國,成為中國人的祖先。
而另一些考古發現卻讓人越來越迷惑不解。比如,在中國雲南富源縣三疊紀岩石上面發現了四個人的腳印,據考證這些岩石已有2.35億年的歷史。如果按照「非洲夏娃說」,13萬年前非洲人才來到中國,2.35億年前怎麼會有人的腳印呢?按照「北京猿人說」,70萬年前才有人類。另外像雲南元謀和陝西藍田發現的猿人化石至今也超不過200萬年。在世界各地,此類令人吃驚的發現也為數不少。目前一些大膽的科學家已經提出史前文明和史前文化的概念,認為本次人類文明之前在地球上還存在過其他人類文明,盡管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考古發現的深入,人類早晚有一天能夠得到自身起源的正確答案。

❷ 改寫歷史的史前文明是怎樣的

位於黑海之濱的保加利亞城市瓦爾納,風光綺麗,氣候宜人。它有著連綿數里的沙地海灘,是東歐著名的避暑勝地。這座海港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過去人們一般認為它建於公元前572年。但本世紀7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證明,這個估計太保守了。瓦爾納的歷史確切些說,已有6000多年!這座古城重現於世的史前文化成就,把保加利亞的文明發展史大大提前,並使之可與蘇美爾、埃及、愛琴海地區的古代文明相媲美。而世界歷史觀的這一重大變化,卻是由現實生活中一件極為偶然的小事引起的。

1972年秋天,瓦爾納城郊一家工廠的一位名叫雷科·馬里諾夫的拖拉機駕駛員在為鋪設地下電纜挖溝時,在地下1.5米處意外地發現了一些亮閃閃的金屬碎片(它們各有4寸見方),和因生銹腐蝕而呈深綠色的銅制工具,以及一堆隧石斷片。馬里諾夫感到事關重大,他立即把這批發現物送到瓦爾納的國家博物館。經測試鑒定,其中一把銅斧是保加利亞史前時期青銅時代(約公元前5000到前3000年)的遺物,而發亮的金屬碎片是黃金打制的手鐲等裝飾品的殘物,隧石工具斷片也是史前時代的。這樣驚人的發現在保加利亞從未有過,它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瓦爾納博物館和索菲亞大學聯合組成了考古發掘隊,由年輕的優秀考古學家伊萬諾夫負責組織和指導,在不長的時間里就探查發掘出一處史前墓穴。在墓葬物品中有許多是製作精美、用料講究的工藝品,人們看後很難相信它們竟出自於史前時期的工匠之手。經初步測定,這些墓葬品是公元前3500年的遺物。伊萬諾夫和他的同伴們為此萬分欣喜,他們自豪地認為,在瓦爾納所從事的發掘工作,其歷史價值完全可以同德國考古學家海因利希·施里曼在19世紀中葉發現特洛伊古城遺址的意義相比。

但在發掘工作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保加利亞的考古學家們注意到一個值得深究的現象,但又感到困惑不解。這就是:在出土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以青銅為原料製作的工藝裝飾品。在斯塔拉·扎戈拉城附近還發現了一座古代銅礦遺址,以及熔銅的坩鍋和鑄型的石模。可見當時的居民已熟練地掌握了冶煉和翻鑄的技術。但問題在於,這種技術是保加利亞人的遠古祖先自己發明出來的,還是由其它古文明地區的外來者導入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保加利亞和其它國家的絕大多數學者傾向性的意見是:冶金術的基本技法最早是從埃及和蘇美爾產生的,其後傳到愛琴海地區。在19世紀發掘的特洛伊、邁錫尼、倫梯斯和克里特等愛琴文化遺址中,都可以看到早期青銅時代的銅制工藝品。而保加利亞的冶煉術,則可能是從愛琴海地區傳導過去的。

但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考古學教授科林·倫弗羅,對這種觀點提出異議。1978年,他來到保加利亞做實地挖掘考察。通過對瓦爾納地區和馬里察河谷地區墓穴隨葬品的發掘和鑒定,他提出保加利亞的青銅時代要早於愛琴海地區的同一發展階段,這里的古代居民很早就依靠自己的力量發明了熔冶技術。這也就意味著這一古文明地區有它自身的獨立起源,而不是受到中東和愛琴海古代文明區域的影響才發展起來的。倫弗羅的觀點提出以後,立即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軒然大波。因為此說一旦成立,不僅保加利亞的歷史,而且全世界的歷史都將重新大大改寫。

與保加利亞史前文明的起源問題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這個地區的最早居民是當地的土著人還是外來移民?這些人在漫長的史前時期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結構中生活的?

經過較長時間的考察分析,多數學者認為保加利亞人的祖先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從小亞細亞和希臘半島遷移過去的,他們以小股移民的方式散居在巴爾乾地區。保加利亞的最早居民以經營農業為生,但在石器時代手工業的生產就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從斯塔拉·扎戈拉城在石器時代的一個定居點遺址中,就發現了用不同顏色的海灘貝殼串連而成的項鏈和色彩斑斕的陶器製品,其產生年代約為公元前5500年。而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時,由於青銅時代冶煉業的出現促使手工業和采礦業生產獲得了重要的發展,整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面貌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在公元前1200年後的數百年間,保加利亞古代社會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重要發展階段,即色雷斯人統治的民族部落時期。

在現今保加利亞西北部的瓦拉察一地發掘的色雷斯人部族首領的墓穴,向人們展示了當年色雷斯人的一些生活場景,它包括三外墓葬點,其中主要一處陵墓由兩間墓室組成,在前室入口處停放著一架裝飾豪畢的四輪馬車。引人注目的是,三匹拉車的馬連同銀制的馬具也成了殉葬品。在馬的骨骼旁邊還有一位女子的骨骼,肋骨間插有一把已生銹的利矛,這顯然是當殉葬人反抗時有意加害的。主墓室內擺放著部族首領和他妻子的棺材。部族首領年為30歲,身上配有全副盔甲、短劍以及裝有70支箭鏃的箭筒。其中頭盔做工尤為精細,樣式也與只露有兩眼的希臘式銅板頭盔不同,它依照人的五官位置雕刻成面形圖案,甚至頭發、眉毛也清清楚楚。首領妻子的隨葬物品,其工藝精湛更是令人叫絕。其中金制的月桂樹葉花冠,恐怕只有中國古代的皇後之冠可與之相比。但這位年約18歲的「王後」竟也死於非命,一把利刃深深地刺進了她的胸骨!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考察,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是,色雷斯人部族實行一夫多妻制,首領或武士在預感到死神將至時,命令族人殺死他們最寵愛的、也是最漂亮的一位妻子作為陪葬者。從這種非常荒謬和野蠻的規定中,人們也不難看到色雷斯人部落首領的權威性和父系氏族社會的某些特點。

奇怪的是,色雷斯人在保加利亞史前文化的舞台上做了一番頗有光彩、頗有建樹的歷史活動之後,卻不知何故地突然中斷了他們的英雄業績。有人猜測他們可能遷徙到歐洲其它地區去了。也有人推斷是外敵入侵戰禍所致。但這些說法都缺乏可信的證據。相比之下,倒是希臘大史學家希羅多德的意見,對探討這個問題有些啟發。他說:「色雷斯人是繼印度人之後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如果他們由一人統治,或如果他們內部一致的話,那他們將攻無不克並無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但他們卻不能團結一致從而失去了這種可能性,這也是色雷斯人衰落的原因。」

保加利亞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目前仍在進行。僅瓦爾納一地發現的金制或銅制器物,已達2000多件。人們還在烏爾奇圖姆發現了歐洲大陸青銅時代最大的黃金儲地。許多考古學家認為一定還會有更大的奇跡出現,到那時人們也許才能夠對保加利亞史前文化成就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做出准確的評價。

❸ 中國的史前時代是什麼時候

史前時代(約170萬-4000年前),按照歷史年代,中國遠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時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時期人類的社會生活。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歷史學所指的中國史前社會是有了文獻記載之前的歷史時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紀年之前的階段。

❹ 中國史前文化的先後順序是怎麼樣的

中國史前文化的先後順序是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期以及青銅時代。

中國史前文化,史傳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時代。他們的功績和貢獻是為人類創造了諸如:建屋取火、八卦文字、部落婚嫁、百草五穀、豢養家禽、種地稼穡等一系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條件,使人類能夠得以生存繁衍。

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期以及青銅時代。史前考古學著重從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遺存來研究,歷史考古學則通過文字、銘刻、古建築等方面考察古人類的歷史。

傳承:

人類思想感情、文化文明的傳承和表達,其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它們的產生是有先後順序的:姿體語言和口語是最早的,刻畫圖案、符號、記號次之,文字再次之,電訊、光碟、磁碟等再次之。

文字只是文化傳承方式之一,而且只是全部人類史、文化史發展到某個階段才產生的,因而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沒有錯訛的古代文獻記載,對事物起源、文化起源而言,它也只是一種路標,而不是終決和裁判,它只證明即時而不證明源起或者未來。

❺ 中國史前文化的先後順序是怎麼樣的

中國史前文化的先後順序是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期、青銅時代,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遺址有西侯度遺址、元謀人遺址、匼河遺址、藍田遺址、東谷坨遺址,中國史前文化一般指人類出現到文字出現之前的時代,意即歷史記載信史前的時代。

中國的史前文化中,舊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提出來的一個時間區段概念,其一般被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在舊石器時代期間,人們在早期的能人和智人基礎上向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大幅度化。

其中在中國的史前文化中,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史前考古學著重從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遺存來研究,歷史考古學則通過文字、銘刻、古建築等方面考察古人類的歷史。

中國中石器時代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新石器時代早期之間,其特徵是細石器的製造,所以又稱作細石器時代。

中國在約前1萬至前7千年間處於中石器時代,一、二千年間又紛紛進入新石器時代,持續時間較短,陝西省大荔縣沙苑的沙苑文化、河南省許昌市靈井的靈井文化、山西省沁水縣下川的下川文化等。

❻ 史前人類遷徙簡況整理

        (一)

    距今6600萬年前,第五次物種大滅絕。距今700-600萬年,人與猩猩在非洲分家。距今370-300萬年,南方古猿阿法種,人屬動物的祖先出現。距今240-160萬年,人屬能人種出現,是第一個被劃為「人屬」、肯定具備製造石器能力的物種。距今190-150萬年,人屬匠人種出現,能夠製造復雜石器。

    200萬年以來,非洲的原始人類在內部遷徙、取代和交融的基礎上,利用約20次冰河期的間冰期不斷進入歐亞大陸,比較顯著的至少有三次。200-100萬年前,第一次走出非洲,如亞洲直立人(與非洲匠人極為相似)。70-50萬年前,第二次走出非洲。進入中東、歐洲的是尼安德特人,進入亞洲、東南亞的是丹尼索瓦人(一個支系可能有直立人的基因)。當時,另有羅德西亞人、海德堡人、弗洛里斯人和非洲的其他原始人類存在。10萬年前,第三次走出非洲,為現代智人。

    史前時期,有直立人、丹尼索瓦人、現代智人先後在東亞地區生存,可以推測氣候變化極大地影響到他們的發展。先到者因寒冷期而處於衰弱殘存狀態時,後來者已趁著溫暖期開始擴張。在競爭甚至戰斗中,會有前者的余眾成為後者先頭的食物,但也存在基因融合,甚至傳遞到今天, 總體呈現出基本以「完全取代」為主、「多地區進化附帶雜交」為輔的特點 。同時,後來者抵達地域的范圍大小,受到先到者抵抗勢力強弱的影響。

    ——2022年4月30日—5月1日。相關基礎資料來自袁越《人類的終極問題》第一部分。

        (二)

    單就現代智人來說,10萬年前走出非洲,在中東地區用了3-4萬年與尼安德特人競爭,吸收了其1%-4%的基因。之後,一支向西於4萬年前抵達歐洲,滅絕了當地的尼安德特人。 向東遷徙的現代智人至少有兩波。

    第一波於6萬年前從中東沿古海岸線進入東南亞(寒冷期海平面相對低,以下提及的海島當時可能與亞歐大陸有陸路連接),又消滅了丹尼索瓦人,吸收了其4%-6%的基因。其中,主要包括Y染色體單倍群C、D原始人類(簡稱C型人、D型人)。

    (1)C型人有一部分抵達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島和美拉尼西亞諸島,即大洋洲原住民(棕色人種)。另一部分到達亞洲東北部,轉而向西進入西伯利亞大草原,成為蒙古高原原住民,其中一支穿越白令海峽,成為美洲原住民。

    (2)D型人有一些到達安達曼群島、馬來西亞群島、呂宋島、本州島、北海道和庫頁島。一些成為青藏高原羌、藏和川甘交界白馬氐的一部分。

    鑒於C型人分布更廣,推測是被驅趕到了更邊緣的陸地和海島,而後來的D型人占據了從東南亞到東北亞的沿海地帶。丹尼索瓦人可能先與C型人發生競爭,余部退入青藏高原,後來又在D型人打擊下融入其中。

    第二波主要是O型人,4-3萬年前進入東南亞,3-2萬年前進入東亞,取代C、D型人成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主體人群。

    推測O型人將D型人趕上了青藏高原、東南亞至東北亞的海島,在全新世大暖期之前已佔據沿海,並進入長江、黃河中游地區。在北方推進到蒙古高原,與當地C型人後裔相遇。

    還有N型人可能經中亞東進(因未見其驅逐O型人的材料),先戰勝蒙古高原的C型人,一度成為中國東北的主要人群,之後迫於O型人的壓力遷徙到東西伯利亞至北美洲北部一帶(N型人與今天的因紐特人非常相似)。

    但C、N型人在中國北方仍有大量分布。Q型則在晚近才經中亞進入中國西北地區。

    ——2022年4月30日—5月1日。相關基礎資料來自袁越《人類的終極問題》第一部分等。

        (三)

    距今1萬年以來氣候轉暖,以O型人為主體的東亞各史前文化先後進入新石器農業社會,逐漸轉向基本定居,形成北方以黍作為主、南方以稻作為主的局面 ,北方主要有大地灣(甘肅)、裴李崗(黃河中游)、北辛(黃河下游)、磁山(華北)、興隆窪(內蒙及東北)等文化。南方主要有彭頭山(湖南)、城背溪(湖北)、仙人洞(江西)、河姆渡文化(長江三角洲)等。

    當時各史前文化都在向周邊輻射擴張。以大地灣文化為例,可看作是O型人在東亞北進的偏西一支,既在當地延續(大地灣二、三、四期文化),又東進關中—中原(仰韶文化),還向西發展(馬家窯文化)。後來,馬家窯文化的一支由岷江上游進入成都平原。

    再以長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為例,則是O型人在東亞北進的偏東一支,除了在本地興盛(河姆渡文化和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還持續沿古海岸線北上,直至於內蒙古、遼寧地區,融合形成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這種持續北進形成一條弧形玉器興盛帶,大致以近海適宜種植水稻的地帶為主要范圍,其文化在新地域融合變遷之中,基本保持著薄胎黑陶、豬龍玉器以及重紋飾的特點(龍的造型產生早期應與馴養豬有關)。

    同時,長江三角洲史前文化也向西影響湖北屈家嶺文化,甚至及於四川盆地。還向西南發展影響到廣東曲江石峽文化。仰韶文化也對長江中游地區造成影響。

    ——2022年4月16日初稿,4月30日—5月1日、5月7日修改。相關基礎資料來自袁越《人類的終極問題》第一部分等。

    (四)

    近1萬年長江三角洲逐漸擴大,在該區域發現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距今8000年至7000年)等原始文化遺址,為稻作農業背景,會用獨木舟。因海平面在距今11000-7000年之間上升,推測以上原始文化湮滅於海侵,遺民遷徙至高地生存。

    之後,以錢塘江為界,在以南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出現河姆渡文化(距今7020-5020年)。在以北的太湖平原出現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使用釜形炊器、玉器。

    海平面在距今6000年後下降,還出現若干寒冷期,繼馬家浜文化而起的崧澤文化(距今6000-5300年)原始部落逐漸向低處遷徙。具有擇高地、築高台居住的習慣,改釜形炊器為鼎形,崇尚玉器,被稱為「良渚文化之源頭」。安徽馬鞍山凌家灘遺址(距今5800-5300年)、江蘇張家港東山村遺址和浙江嘉興南河浜遺址,是崧澤文化時期的三大聚落核心。

    距今6000年以來,江浙地區原始文化合流,波及淮北—浙南之間。

    距今5300年良渚文化出現,營建王都,刻畫神人獸面紋「神徽」,逐漸形成玉禮器文明,在環太湖流域建立了「神王之國」。延續至距今4200年,其核心區湮滅於氣候變暖導致的融冰洪水和海平面上升,余眾擴散和融合明顯。

    之後,有錢山漾文化(距今4200-4000年),處於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之間。還有廣富林文化(距今4300-4000年),受到龍山文化強烈影響。

    ——2022年5月6-7日,資料來源於紀錄片《良渚文明》等。

    (五)

    全新世大暖期最大的變化是降溫和海平面下降的影響,迫使各部族向低海拔地區或南方遷徙,與原住部落發生戰爭,史前文化開始急劇整合,進入父系社會。

    在新冰期,競爭最激烈是在黃河下游地區,東漸的仰韶文化、南下的紅山文化、西延的龍山文化逐鹿中原 。反復較量中,東進部族勝出,主導了華夏融合。

    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受降溫的影響,開始反向發展,進一步向西、向南推進,在禹及之後的時代進入中原,是為龍山文化,相當於東夷部落。與華夏部落遭遇後,先臣服於夏,後崛起為商。東夷一些部落並不順服於商朝,到商朝末期才被平定。嬴作為東夷部落一支,西遷至秦隴地區。

    近一半現代中國人的三位「超級男性祖先」(分別出現在6800年前、6500年前、5300年前)應當都屬於O型人,並可能分別屬於這三個史前文明,推測是三者分別進入父系社會後的強力首領。

    ——2021年4月25日初稿,2022年5月7日修改,如蘭之州。原稿主要為《拙說先夏四千年(補記一)》。

        (六)

    新冰期結束時,中華夏和西戎、北狄、東夷、南蠻的格局基本出現。

    在黃河中游地區,更北方的游牧畜牧部族大量進入,取代齊家文化發展出寺窪文化,在以西地區有辛店、卡約文化(大致是戎、羌、氐等活動范圍),以北地區後來有四壩、沙井文化,屬於月氏、烏孫范圍。大致是西戎部落和北狄部落。

    在黃河下游地區,華夏部落建立夏朝。其東部存在大量東夷部落,其西部和北部受到西戎部落、北狄部落的影響。

    在長江中游地區,以華夏部落從中原南進為主,還包括良渚文化溯長江向西拓展、龍山文化從山東向江漢平原敗退等成分,逐漸與當地部落融合形成南蠻部落。在成都平原,屬寶墩文化後期,受良渚文化和夏文化、商文化等影響進入三星堆文化時期。

    在長江下游地區,良渚文化凋零,東夷部落向南發展,影響到廣富林文化等。之後華夏部落南下,如大禹後裔建立越國、杞國、繒國、褒國,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吳國,在當地又融合興起了新的文化。

    因為主要受到中原崛起之後持續南向開拓的壓力,這種反向遷徙趨勢應當波及到了雲南、西藏地區,影響到中南半島及印度。梵文對中國的稱呼及之後的cina和sina應與之有關。

    ——2022年5月7日修改,如蘭之州。原稿主要為《拙說先夏四千年(補記一、二)》。

    (七)

    距今5300年,具有馬家窯文化背景的氐人先民從隴南、甘南出發,南下岷江河谷地。有茂縣營盤山遺址(距今5300-4600年)。之後進入成都平原,有桂圓橋遺址(距今5100-4600年),受到來自長江中下游的史前文化影響,引入水稻。隨即發展出寶墩文化(距今4500-3750年)。其中,主要有寶墩古城遺址(距今4500-4300年)、高山古城遺址(距今4500-4000年)。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發源地。或為傳說中的蠶叢時期。

    寶墩文化在發展中,過渡為三星堆文化(距今4800-3100年)。受到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特別是青銅器方面)。同時,通過三峽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交往密切,還受到良渚文化(特別是玉器方面)、石家河文化(特別是人像紋飾方面)的影響。或為傳說中的柏灌、魚鳧、杜宇時期。

    三星堆文化後繼以金沙文化(距今3200-2600年),或即十二橋文化。此為西周初期的古蜀國,由來自貴州的濮人建立,或為傳說中的開明時期。

    戰國時期,古蜀國以北有秦、以東有楚進取,發展受到限制。古蜀國末期還在漢中分封了苴國,又與巴國爭戰頗多。巴國原處於漢水流域,後南遷重慶周邊。秦曾與古蜀國爭奪漢中未果,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兵攻滅巴蜀。滅國後,古蜀國王子泮率一支蜀人自川西南下雲南,抵達越南紅河流域建立甌雒國,其發展阻礙了秦在這個方向的進取。

    史前時期,四川盆地向北進出隴右,向東北進出漢中以至寶雞、關中和商洛,向東進出江漢平原以及向南進入雲貴的道路均已開辟 。西周初年,有北出至寶雞參與伐商的(弓魚)國。東向的發展從夏至商,最後在荊南寺文化時期抵達江漢平原。尤其以南向路線為主要,距今4000年前已能經雲貴進入中南半島、南亞次大陸以及中亞。

    ——2022年4月15日初稿,4月25日、5月7日修改,如蘭之州。原稿主要為《拙說先夏四千年(補記二)》。相關基礎資料來自紀錄片《古蜀瑰寶》、雜志《國家人文歷史》(2022年4月下冊)。

❼ 史前文化

http://www.nmp.gov.tw/
具體說,在中國,史前文化是指夏朝之前的文化。而夏朝是從公元前21世紀開始的夏朝(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所以史前文明大致是在公元前21世紀以前。
但一樓說的不對,史前文化不是猜想,是根據文物古跡做出的歷史判定,由於在夏朝之前沒有史書的真實記載,所以對歷史的考據只能根據文物古跡去完成。
二樓說的也並不準確,史前現象是可以解釋的,是有真實證據的。

詳細可以參考這網頁:http://www.zh5000.com/ZHWQN/shiqian/shiqian-0001.htm

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表明,大約距今40000——10000年前,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代人類即晚期智人(或稱新人),其腦容量、體質狀況、語言能力與現代人已沒有多少區別了,目前在歐洲、亞洲、澳洲都已發現了他們製作在岩壁、洞穴、石頭、陶土和牙、角、骨器上的刻畫圖案或雕塑,其中涉及人物、動植物、天象及各種帶有一定規律性的由點、線組成的圖案,這意味著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類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用符號、記號、圖案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創造了,當然人類書面語言也開始產生了。
距今14000——10000年前,中國境內的農業已經開始起源,至少距今8000年左右,中國南北方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種植農業已經成熟了,這意味著古人對天象、氣候、季節、年周期的認識和分割已較為熟知,原始的天象觀測、天文歷法知識應已粗具雛形。這一點與恩格斯所言「必須研究自然科學各個部門和順序的發展。首先是天文學,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為了定季節,就已經絕對需要它」(《自然辯證法》)恰相吻合;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伏羲畫卦、神農作稼而有文明的傳說指的也應該是這一時期。中國和西亞是世界上農業起源最早的兩個地區,而彩陶也是這兩個地區起源最早、最發達。這些現象顯然並非偶然。
自近代考古學產生以來約200年時間,人們一直都沒有對以彩陶圖案為代表的史前人類刻畫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當然更談不上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美術史家和傳統考古家都從外觀感覺或以西方原始文化理論去看待和理解史前人類刻畫,故以美術和圖騰釋之,實際二者都流於形式、表面、感覺、主觀臆斷,用今人的眼光簡單類比而缺乏理性分析。西方原始文化理論來源於對現、當代地球上仍然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的考察,與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各是一回事。三個農業起源中心中國、西亞、美洲,其古代文化都有彩陶和發達的天文歷法與之相伴,而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文化更與中國遠古文化息息相關。西方人類學家所考察的現、當代仍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除了印第安人外,都沒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和起碼的科學文化知識,而恰恰是美洲古印第安人,既有發達的農業,又有發達的天文歷法及數學知識,其工程建築、冶煉和社會組織都有較高的成就,可見科學文化和文明的起源是與農業生產、天文觀測分不開的。換一句話說,如果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則必然會有天文歷法、數學等科學文化的起源,隨之便有文明的起源,反之則反。這個規律用之於中國、西亞、埃及、印度以及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無不相符;歐洲則是一個例外,它的科學文化和文明起源受到西亞的影響。故西方原始文化理論不適用於考古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和史前人類刻畫。
人類思想感情、文化文明的傳承和表達,其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它們的產生是有先後順序的:姿體語言和口語是最早的,刻畫圖案、符號、記號次之,文字再次之,電訊、光碟、磁碟等再次之。文字只是文化傳承方式之一,而且只是全部人類史、文化史發展到某個階段才產生的,因而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沒有錯訛的古代文獻記載,對事物起源、文化起源而言,它也只是一種路標,而不是終決和裁判,它只證明即時而不證明源起或者未來,更何況大量的事物和文化起源可能不被文獻、文字記載。故傳統的歷史學研究和文獻考證是有很大局限的。中國文化、文明的起源、脈絡和面貌的揭示,必然有賴於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譯,而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譯,必然有賴於中國史前人類刻畫紋飾的科學解讀和破譯。
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有兩件事特別值得關註:一是劉堯漢、陳久金、盧央等對彝族十月太陽歷的重新發現和研究以及陳久金對陰陽五行、太極八卦、河圖洛書起源問題的研究,二是龐朴、鄭慧生等對遠古時代火歷的研究。通過對一些典型器物紋飾和遺跡的形態、結構分析並追溯其來源和本義,我們發現並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10000年前——4000年前)器物紋飾就其主體而言,它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有效的文化傳播、傳承系統,其性質和功用類似於文字,而不是傳統觀念所認為的它們是原始人類的美術作品或圖騰。就其內涵表達而言,它主要涉及原始人類有關天象觀測、天文歷法的知識、觀念和信仰,而太極八卦、陰陽五行、河圖洛書所結構的易學基本框架與遠古天文歷法正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二者合二而一的關系。這種釋讀大體上印證了伏羲畫卦、《連山》易、《歸藏》易、河圖洛書有關神話傳說及古代文獻中某些記載的真實性,並與傳統考古學研究、易學研究的一些結論相銜接、吻合(參見拙著《伏羲畫卦》)。我們認為,沿著這一思路,需要並可以對中國史前器物紋飾(含某些遺跡和器物造型)以及夏商周、秦漢時期的器物紋飾作全面的以及分區分類分時段的和個案的分析研究。就目前而言,亟需投入力量的研究對象和課題,我以為主要是新石器時代以考古學文化、類型、遺址為單位的器物紋飾研究。
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和基礎研究,已大體上形成了自新石器時代初至秦漢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體系,已具備了作器物紋飾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礎和條件。目前以及未來的一段時間,中國文物考古部門的大部分人力特別是各省市及其以下的部分基本上只能應付由於基建而產生的文物考古發掘、清理和保護,因此研究力量嚴重不足。除了看得見的遺跡、遺物以外,我們對中國史前文化特別是新石器時代長達六、七千年的精神文化、科學文化的起源、面貌、發展狀況所知不多,因此我們呼籲一切有志於中國古代文化、文明研究的學者,特別是歷史學、易學研究者加入考古研究和史前文化研究的隊伍;相比之下,易學家們可能具有更多的優勢,能夠更快地切入以象意、象數、數理為基本思維方式和傳承、表達方式的中國古代文化(指其精神文化、科學文化部分而言)。

後記:這篇短文寫於2002年,當時是准備向一個「國際易經大會」的與會者傳遞相關意思和信息,因為主人家不歡迎作罷。實際上我認為只要是研究和學習中國秦漢時期及其以前的歷史和文化(也包括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當然尤其是夏商周和史前時代,都需要和有必要研究古代紋飾及史前紋飾,比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與易學有關的各種問題,數學和天文歷法的起源、政治和宗教的起源、古代哲學和宇宙觀、夏商周歷史及先秦各國各族歷史、神話傳說及史前歷史等等,其源都會溯及史前時期,不研究史前考古材料、不讀懂史前紋飾,恐怕大都難以從根本上獲得解決甚至都會存在一些問題。我以為研究史前考古材料、史前紋飾是這些所有學科和領域的新的增長點和前景所在,同時也呼籲和盼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尤其是年輕一代。

❽ 史前文化的介紹

史前文化,就是指文字產生以前的人類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的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時期。史前時期的年代范圍是文字為出現前的人類歷史。而世界各地文字的出現有早有晚。所以世界各地史前考古學研究的下限也不同。一般說來,中國的史前時期,大體上包括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史前時期除包石器時代以外,還要延續到早期的鐵器時代。

❾ 中國人起源於非洲嗎,史前人口大遷徙是怎樣的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在美麗富饒的中華大地上生活了數千年,似乎這片土地上的居民自古以來都是黃種人,但這個「古」究竟有多「古」?從開天闢地的時候中國的土地上就是黃種人嗎?從宇宙大爆炸開始的時候東亞的土地上就是黃種人嗎?顯然不是。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種的變遷也是一樣。我們常說世界三大人種中的「蒙古人種」就是黃種人,但是近期的基因學研究還是證明了蒙古人種與黃種人的細微差別,或者更確切地說西方人眼中的「蒙古人種」並非我們純粹的黃種人。

大約十萬年以前,棕種人和矮黑人作為第一批離開非洲的人類開始向世界各地擴散,並且經過此後數萬年的遷徙和演變,這一批人類在五六萬年前來到了東亞和南亞並在那裡定居了下來。而幾乎與此同時第二批人類走出了非洲,並且沿著與棕種人和矮黑人近乎相同的路線向世界展開了征服,而這一批人類正是黃種人,也就是我們的祖先。當黃種人在距今三萬年前踏上東亞與南亞交界處的時候,就已經宣布了先前居住在東亞大陸上的土著居民厄運的開始。

總的來說,就像智人取代尼安德特人一樣,黃種人對土著棕種人和矮黑人的清洗也絕非短時間內一蹴而就的,但因為相比這些落後的土著,黃種人掌握了更為先進的種植、馴化和製造工具的技術,也就從客觀上註定了這次戰爭的結局。從各個地區不同的情況來看,這個漫長的人種更替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這么幾個戰場:

一、南亞戰場

今天的印度堪稱人種博物館,印度人種之所以如此復雜其實就是因為從遠古時期開始南亞次大陸就是不同人種遷徙和中轉的要道。黃種人在從西亞遷往東亞的過程中途徑印度北部,此時很可能搶劫了當地的矮黑人婦女並且屠殺了一部分土著男性,但因為次大陸茂密的叢林或者炎熱的氣候,他們最終沒有選擇留在那裡,而是繼續東進。這也就是如今的印度人血統中擁有大量的母系矮黑人基因,而父系基因則基本上為黃種人和後來從中亞遷徙來的雅利安人。

二、東亞戰場

經印度進入東亞的黃種人此後又逐漸分為兩支,其中一支率先離去,他們沿西北方向繞過蒙古高原進入北亞,活動范圍大致覆蓋今天的西伯利亞地區。另一支則選擇沿雲南、兩廣進入江南,並長期在長江以南棲息。此時長江以北基本上是棕種人和矮黑人的天下,並且呈現「棕東黑西」的人種格局。但是一萬年前江南的黃種人開始北上,在此過程中黃種人基本上有三條主要的「侵略」路線:

東路黃種人對沿海棕種人採取無差別種族屠殺政策,致使當地的棕種基因徹底消失,黃種人成為沿海地區新的統治者;中路黃種人則選擇殺男留女,保留部分矮黑人的女性以傳播自己的種族,這也使得這部分地區的黃種人後來會持有部分母系矮黑基因;西路黃種人進入青海西藏地區與當地土著融合成為現代藏人的祖先,他們在青甘地區站穩腳跟之後掉過頭來進攻東部的黃種人,入侵中原和華北,這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歷史了。

三、北亞戰場

東亞地區沒有遭到屠殺的棕種人和矮黑人驚慌失措地逃到了青藏高原和中原以北的極寒之地,然而他們的厄運並沒有結束。繞過蒙古高原進入北亞的黃種人很快成為這些棕種人和矮黑人新的主人,此時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抓捕奴隸相比單純的屠殺對黃種人更有吸引力,於是這部分逃難的人得以在北亞黃種人手下靠為奴為婢換回一條命。同時長時間的基因融合也使得棕種人和矮黑人的母系基因以及部分父系基因得以保留下來,他們實際上也就是後來蒙古人和通古斯人的祖先。

北亞黃種人在征服這些棕種人的同時也把語言和技術傳授給了他們,後來他們乾脆放棄了自己的古亞細亞母語,而接受了北亞黃種人的阿爾泰語。由於長城以北地區不適合種植作物,所以這里的人們以游牧為主,作為底層的棕種人在獲得黃種人的寬容和教化之後並沒有真心臣服。經過漫長的學習和壓抑,棕種人終於爆發並徹底取代北亞黃種人的統治地位,開始了對中原地區長達兩千年的軍事侵略。從匈奴到突厥,從蒙元到滿清,他們無一不是華夏文明的心頭大患。

四、日韓戰場

第一批人類,也就是矮黑人進入日本列島的時候創造過一段短暫的繩紋文化,此時朝鮮半島也生活著一批棕種人,他們被稱為三韓人。此後從東亞遷移過來的黃種人進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並逐漸將這兩個地區黃化,此時的生產力已具備相當水平,所以「黃化」的過程基本上以「融合」為主,而並非單純的「取代」。在後來的歷史中,中國人不斷進入朝鮮,而朝鮮人又不斷進入日本,正是由於大陸的不斷輸血,日本和朝鮮文明才逐漸崛起。然而由於日韓的「黃化」很不徹底,所以至今他們在語言和文化上還保留了相當部分的土著痕跡。

五、太平洋戰場

黃種人在東亞大陸站穩腳跟之後,南方善於航海的一些人便開始駕船向太平洋上的海島進發。這一過程與大陸上的「種族屠殺」和「殺男留女」大同小異,總而言之是黃種人取代了土著棕種人的統治。然而今天太平洋小島上很多居民的膚色與黑種人無異,卻並非因為「黃化」不徹底、不完全,而是因為地理位置臨近赤道,環境影響造成的。

黃種人簡單而粗暴的取代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環節,這種從血統基因到語言文化的全面更替在很多地區都非常徹底,但也不可避免地融合了部分土著居民的元素。作為我們現代人要勇敢地面對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一切,就必須認真聆聽這段來自遠古的迴音,因為沒有它,我們的過去將不再完整。

❿ 史前時代的資料,誰知道

http://ke..com/view/608953.htm

閱讀全文

與史前文化是怎麼遷移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