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賽龍舟、包粽子、掛艾草……每年端午,人們所熟知的傳統習俗都會重復上演。昨日,南寧揚美古鎮、壇洛下楞村等地群眾,都自發組織了隆重的龍舟競賽及相關民俗活動,歡度端午佳節。以下是我整理的廣西端午節的風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過,過端午的習俗在廣西各個地方,又都呈現不一樣的特色。看看曾居住在廣西各地的老人,聽他們聊聊自己記憶中的端午都是怎麼過的。
桂林平樂
正午時分房前屋後 灑雄黃酒
從小在桂林平樂長大的潘女士,幾年前才來到南寧定居。她告訴記者,每年端午,平樂一帶的居民也會家家戶戶忙著包粽子。不過,他們包的粽子與大家常見的有所不同。「甜的、鹹的都有,材料均取自天然的植物葯草。」潘女士說,甜粽就是當地人俗稱的「灰水粽」。包甜粽必須採用當地人所說的「黃金柴」,或將稻草燃燒成灰,泡水過濾後製作而成。「只有取用這兩種材料,煮熟的粽子才會呈現金黃的色澤,鹼性也較強。」至於當地的咸粽,多用花生、綠豆、板栗、黑芝麻混合糯米,在當中包裹一塊排骨或一塊五花肉包制而成。
潘女士說,自她懂事至今,端午到來,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門上掛艾葉。老輩人說艾葉可以辟邪;現在的年輕一輩則認為艾葉具有驅風祛濕的作用,有益於健康。
「此外,端午節當天正午時分,老人們還會在房前屋後灑些雄黃酒。」潘女士回憶道,歷年端午節前夕,人們都會自行采購雄黃、米酒泡製雄黃酒。因為祖輩大多依山而居,山上蛇蟲較多,為了防止蛇蟲進屋,當地人習慣在端午這天將泡好的雄黃酒繞屋噴灑一圈,這一習俗也因此流傳至今。
壇洛下楞
放河燈上天橋 狂歡一整天
在下楞村,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已延續數百年,除此之外,當地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節日習俗。
盧嬸年輕的時候嫁到下楞村,至今已在村裡生活了30多年。她說,在下楞村生活,首先要學會每一個下楞婦女都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製作河燈。每年到了端午節,龍舟賽事過後,家家戶戶都會以巷子為單位,老老少少乘上船,到河裡放河燈。「用藍色、紅色、青色等顏色的彩紙,疊成四角形的河燈,中間放上蠟燭。夜晚點燃蠟燭之後,將河燈小心置放於水面,就叫點河燈。」
盧嬸說,端午節前,村裡每條巷子的婦女們都圍坐在一起做河燈,每個巷子大約製作兩三百盞,到了夜晚,河面上星星點點,非常漂亮。下楞村人認為,他們祖輩依水而居,河燈能為他們祈福、保平安。
另外,端午的夜晚,下楞村人還會集中在空曠處,請來道公,在事先搭好的「天橋」上做法,當地俗稱「上天橋」。其實,「天橋」就是以一些桌子搭建而成的金字塔狀結構的架子,村民們圍繞著「天橋」敲鑼打鼓,熱鬧非凡。
邕城街坊
取回「龍船水」 煮飯熬葯洗澡
家住邊陽街的老南寧老農說,住在邕江邊一帶的街坊,小時候過端午都有這樣的印象,就是在端午當天清晨去邕江取「龍舟水」(也有居民稱「龍船水」),取回之後用來煮飯、熬葯、洗澡。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人延續這一風俗了。
不過,很多老南寧還是習慣在端午這天買回一些葯草,回家用水燒開,再給全家人洗浴。「我們小時候一直是這么過來的,現在有了兒子、孫子,也希望他們遵從這一習俗。」永寧街一位阿姨對記者說,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習俗,每到端午,各個農貿市場、菜市以及大街小巷,才會有那麼多銷售葯草的商販。他們銷售的,大都是鮮艾草、菖蒲、銀花藤、野菊花、麻柳樹葉、桉樹葉、九節楓、活麻、柳樹枝、野薄荷,以及桑葉等植物的葉莖,大家認為這樣的「草葯浴」可以解暑鎮痛、散風清熱,用在孩子身上可以去濕氣、預防長痱子。
百色靖西
五月初五 趕葯市購買草葯
已在南寧定居多年的冷女士,老家在百色市靖西縣。她告訴記者,最近幾年,靖西縣的端午葯市已經發展為一個規模盛大的節日,很多人不遠千里慕名前去采購草葯。
冷女士說,在她的記憶中,每年端午,家鄉都有一番別樣的景象。其中靖西一帶的壯族群眾,除了做「牛角」粽粑紀念屈原之外,當天還有一個非常熱鬧的風俗街日——趕葯市。這一天,四面八方的群眾挑著一擔擔中草葯匯集圩鎮。僅在縣城,葯攤就擺滿市場和附近街頭。趕葯市的男女老少成千上萬,現場人頭攢動、人聲鼎沸。
「我們小時候就常跟著長輩一起趕葯市,所以也能辨識不少葯草。」冷女士說,當地端午趕葯市的習俗已經延續數百上千年,因此,每逢端午,靖西縣遠近村醫葯農,以及周邊德保、那坡、田東、田陽、右江區、天等、大新乃至雲南、越南等地的民間醫生和群眾,也會將自采自種的各種中草葯,或各種葯用動物、礦物等運至靖西出售,在集市上,可以見到許多奇珍異草。
「隨著時代變遷,現在的葯市早已不再只是單純買賣葯草了,而是發展成了一個民間葯材交流大會,以及民間醫學交流的一個大舞台。」冷女士說。
廣西玉林端午節的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一年中僅次於春節、中秋的重大民間節日。玉林人過端午的習俗大體上與全國相同,但也有比較獨特的地方。主要習俗有掛菖蒲、掛香包、包粽子、釀苦瓜豆腐、祭神祭祖和賽龍舟等。
"掛 菖 蒲
從初一開始,人們就在自家所有門口,特別是大門口,都掛上一束菖蒲, 實際上一紮菖蒲中包栝了菖蒲、艾枝、桃葉這三種都是具有驅邪作用的吉祥物,一直掛到端午節結束才取下來。
"掛 香 包
古人認為,小孩幼弱,容易招邪,所以,端午這天都給自己的孩子掛上香包,香包是用紅布或花布經精心縫制而成,內裝有艾葉 ,香味濃郁,故叫香包。
"包 粽 子
包粽子是端午的又一個主要內容。不過,玉林的老傳統中,粽子與屈原無關。晉代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就是說5月初五端午日包粽子。玉林端午粽子和春節的粽子一樣,用於祭拜神明和祖先,端午那天不會將粽子拋落江中,也不到江邊設壇祭屈原。所以,玉林人過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成份不是很大。
粽子有兩種,一種是「肉粽」,即常見的普通米粽;另一種是「灰水粽」,這種粽的糯米,事先用草灰水浸泡過,做出來的粽子晶瑩剔透,佐以糖汁,甜爽滑脆,味道極佳,比「肉粽」更受喜歡。
特色菜餚
▎釀苦瓜、釀豆腐
玉林端午節的特色菜是釀苦瓜、釀豆腐。釀苦瓜的餡是豬肉、蔥、糯米飯,為什麼要放米飯呢?因為舊社會里,窮人家到了5月就青黃不接,去年的晚米吃完了,今年早稻又未成暑, 是最飢荒的時候。端午日將米釀到苦瓜里,就是「五月苦瓜肚有米」,兆示窮人五月有米飯吃,日子好過。
"賽 龍 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高潮。民國以前,南流江水深丈余,水面寬廣,盛行端午賽龍舟。
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過端午節,這一習俗在我國已經延續了2000多年。每到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按其傳統的風俗過節,廣西人也不例外。廣西人過端午時,為紀念屈原而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備牲醴等;而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則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體現在掛艾葉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葯浴、泡飲草葯酒與雄黃酒上。
賽龍舟
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習俗,賽龍舟由來已久。民間傳說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於是每年農歷五月五日便劃龍舟以示紀念,並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魚兒吃掉屈原的遺體。如今,賽龍舟已成為一項大眾化的傳統競技運動,每年端午,廣西的各地都有賽龍舟的活動,屆時江邊河畔,人山人海、熱鬧無比。
其龍舟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旁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頗具表演色彩。另一種就是競賽用的小龍舟。比賽時,小龍舟繞著大龍舟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和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沉,而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
南寧市的賽龍舟活動自解放後至今一直在邕江舉行,今年第一次移師南湖公園,賽程以南湖大橋為起點,碧湖路為終點,全長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隊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節,廣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講究。在南寧生活了7年多的陳大媽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訴記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都煮糯米飯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嘗外,還要將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們為了防止魚將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進江里,後來漸漸用方便簡單的粽葉包米代替竹筒。廣西人包粽子,也沿襲了這一習俗。
掛艾葉菖蒲、泡飲草葯
酒往年端午,記者家住的院子里,樓上樓下都有不少人將菖蒲、艾葉、蒜頭、龍船花等中草葯葉紮成一束,掛在門邊。一問才知道這也是廣西人過端午的傳統習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還將這些中草葯泡酒飲用。
草葯浴
家住南寧市城北區南鐵機務段的韋家昌是老南寧了,他說小時候一到端午,母親就會到菜市買回一把一把的中草葯回來熬水後給自己洗澡,說是洗了之後就不會生瘡長痱子。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給孩子洗。韋先生說,這種端午「草葯浴」在廣西流傳已久,不僅是南寧,很多地方都有這種習俗。
端午節故事與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有些人都將它視為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這一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與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後來的後來,端午節的意義起了變化。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將這個一直流傳的端午原意給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紀念屈原的劃龍船及包粽子等習俗,聯繫到他的身上。
現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記得端午節與屈原有關,而其實一些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屈原的故事也沒有多大的印象了。他們知道的是,這是吃粽子的節日,如此而已。
關於端午節賽龍舟,其實現在不是端午節的到來賽龍舟的比賽項目也是處處有。從驅邪避疫,到紀念屈原,端午節的意義起了很大的變化。
這個節日的原意,在年復一年的社會變遷中漸漸的受到「 蠶食」。
今天,這個節日變成了一個中國人美食的節日。從舊有的角黍,粽子製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包粽。許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點在粽子中。
其實,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賽龍舟。關於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於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後,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誌中,共有227種方誌有龍舟競渡的記載。
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這些都讓人聯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國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帶的華族,都還會舉辦龍舟競渡,提倡端午龍舟賽。
廣西壯族端午節的風俗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大部分地區的壯族都過端午節。這一天壯族人民用糯米包成各式各樣的粽子,煮熟後自己食用,有的地方將一些投入江中,以祭奠詩人屈原的英靈。有的地方則有著各種各樣的規定,例如:這一天不吃肉,只吃涼粽子,表示對屈原的清孝;有的地方則當月不剃頭,以示孝敬等。有的把雄黃酒噴灑到房屋的四周,說是可以辟邪;有的則喝雄黃酒,或者用雄黃酒洗澡,表示消災;有的地區則用艾草、楓葉或茅草插在門口上,說是可以驅邪等等。而靠近江河邊的壯族,則舉行賽龍舟活動,他們用長竹筏做龍舟,在河面上進行比賽。
而居住在文山地區的一部分壯族在端午節這天則殺雞、宰鴨、魚等來祭奠偉大的屈大夫,就像祭奠自己的祖先一樣供奉。這一風俗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年,直到現在壯族人民一樣還在深深的緬懷著為國家、為民族而犧牲的屈大夫。
據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記載,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千秦,但遭到楚國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免了職,趕出了都城,而且還被流放到了沅、湘流域.在他流放的過程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那端午節又與壯族有什麼關系呢?這我們還得從庄橋說起。首先,屈原和庄躥都是百越人,也就是我們今天壯族的祖先。公元前299年,庄躥因不把東地割讓給齊國而據地自治,屈原也因反對楚國割讓東地給齊國,被認為是庄躥的同謀,並遷怒了楚頃襄王,被辭官流放。盡管史料中並沒有庄躥和屈原有任何的直接聯系,但從屈原死後庄躥接受楚頃襄王的招安來看,庄躥是被屈原的思想影響了的。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楚國京都被秦國攻佔,屈原悲憤交加,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也因為屈原的愛國之心打動了庄躥回歸楚國,願意接受楚頃襄王的招安,誓死保衛楚國。
垂沙戰役後,庄躥據東地反楚自治,與楚為敵,屈原是楚人,非常懷念之前的團結局面,垂沙之戰,使楚國四分五裂,這是屈原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所以屈原才因「忌諱」而不寫庄躥反楚自治之事。屈原在晚年之所以顛沛流離於沅、湘流域,把全身心投入到國家的社稷之中。但到了最後換回的卻是國家的四分五裂,國破家亡。屈原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打動了庄躥的愛國之心,救國之情。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屈原以身殉國後庄橋接受楚頃襄王的招安。
根據史書的記載,楚頃襄王一十九年(公元前276年),時值戰國中晚期,庄躥到達滇池地區,在庄躥與秦爭奪楚巴、黔中郡時,道路被秦所斷,只有率眾返回滇池故地,滅掉夜郎國,然後王滇,建立滇國,開始了其統治滇池地區的歷史。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服滇國,設置益州郡,後來因滇國內多次發生內訌,末代滇王被殺。句町國戰勝滇國,大部分的滇國民眾成為戰利品或者戰俘,被-迫南遷,一部分到達廣西西部一帶,有一部分則到達雲南文山等地區,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或生活在一起,成為了現在壯族的祖先。
現在端午節已經被聯合國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做為百越族的後裔,在感到欣慰的同時,我們有著更沉重的責任去發揚和繼承端午文化和百越文化,讓壯族的後代子孫都要記住我們的祖先所留給我們的一切!
廣西南寧端午節的風俗
早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就有記載,至晚在戰國時代,北方中原地區就把五月五日當做「惡日」。東漢《風俗通義佚文》也有「五月蓋房,令人頭禿」「五月到官,至晚不遷」等說法。盡管這些文獻有關農歷五月初五的記載大都支離破碎,若將這些碎片拼接起來,仔細研究,可以看出端午節背後的禁忌信息。
農歷五月初五正是仲夏時節,古人認為,這是一年之中陰氣開始下沉,陽氣開始上升的交界點。每逢這個時期,氣溫上升,蛇蟲繁殖,疾病瘟疫高發,於是人們稱之為「惡月」。千年流傳下來的端午節習俗,也就和「辟邪」、「祈願」這些目的搭上了親密關系。
雄黃酒香囊葯市
為了祛除體內的潮濕悶熱,避免屋中蟻蠅孽生,百蟲出動,民間流傳下來的端午節習俗,不少都與中草葯有關。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端午喝雄黃酒的習俗,因為一段許仙與白蛇娘子的動人愛情傳說而被人們所熟知。而雄黃最大的功效,正是可以驅趕仲夏時分出動的蛇蟲。
不過,端午喝雄黃酒的習俗主要在江浙地區流行。在廣西,每逢端午節,各地的人們則會有將艾蒿、菖蒲等中草葯以紅紙包裹成寶劍或是小人狀,掛在家門上,起到辟邪的作用。
除此之外,大人還喜歡用蒼術、藿香、茱萸等草葯製成各式花花綠綠的香囊,給孩子們扣於胸前,或是用桉樹葉、野薄荷、銀花藤等草葯熬水給孩子洗澡,各種舉動都有著為幼輩們祈求健康的美好願望。
每逢端午節前後,南寧的市民都可以在菜市場買到這些相關的草葯,或是回家懸掛,或是熬水洗澡,這樣的習俗,是廣西端午常見的習俗特色之一。
稻作民族「龍」文化
作為端午節最主要的傳統習俗,賽龍舟是人們聊起端午話題時,不可避免的一項內容。這一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候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死去,人們自發劃船前往營救。最後,挽回不了屈原生命的人們,開始了在農歷五月初五劃龍舟紀念屈原的活動。
傳說歸於傳說,史料記載還是有其可考性。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那時候的古人,在急鼓聲中劃著刻成龍形的獨木舟,進行競渡游戲,娛神樂人。這是一種祭祀儀式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龍舟競渡游戲是熟習水性的南方人發明的,之後才漸漸傳入北方。
龍在傳說中是能夠呼風喚雨的神物,是南方稻作民族的文化崇拜圖騰。人們在祈禱風調雨順的時候,往往就是對龍進行禱告。在廣西的農村田間,有些小型水車就被稱為龍車,水蛇也叫龍蛇。稻作民族的生活,與龍的寓意息息相關。所以龍舟競渡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競技運動,它的背後還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以及團結協作奮進的文化內涵。
南寧人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用「龍船花」洗澡,也就是採集青蒿、菖蒲、香茅等草葯煮水洗澡。要是在過去,南寧人還會在端午節的清晨去邕江取「龍舟水」也叫「龍船水」,用於煮飯、熬葯之用。
舌尖上的端午節
糯米被視作稻米中的上品,古時候大都在祭祀活動中才會被用到。作為祭品而流傳下來的粽子,在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中很被看重。南寧人端午節最愛吃的粽子,是一種被稱為「涼粽」或是「鹼水粽」的粽子。
南寧人包涼粽有不少講究,比如要求包裹粽子的竹葉葉闊無毛且清香性涼,涼粽的形狀一般會包成細長形或三角形。甚至還有些習俗,是把稻草燒成灰來泡水,取此水浸泡糯米之後包成粽子。涼粽在食用時,人們喜歡蘸取蜜糖或是白糖食用,基本就以甜味為主。
汪曾祺曾在自己所寫的文章——《端午的鴨蛋》中有過介紹,稱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其中,咸鴨蛋位列其一。一來是說這紅色的菜可以祈願今後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二則是人們認為紅色的物品可以辟邪避暑。
由此可見,傳統節日流傳下來的民間習俗各有說法,不管他們各自的寓意如何,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都飽含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嚮往。
廣西桂林端午節的風俗
桂林端午習俗一:賽龍舟
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灕江碼頭就搭起一道道青龍、黃龍雙龍戲珠的彩門,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綵球在空中飄飛,江面上一片喜氣。端午節龍舟競賽就在灕江上進行。
桂林自古就有十年一大扒,五年一小扒的賽龍舟風俗。過去,劃龍舟除紀念屈原外,還有祝福年成好,禳災除難的意義。每逢戊年一屆的龍舟盛會,還在正月初一,各村、各街都要舉行「開鼓」儀式。「開鼓」這天,青年們都集中在本村、本街的廟宇前,開始鳴炮,擂響劃船鼓、敲響劃船鑼、唱起龍舟歌,熱鬧聲引來了鄰村的男女老少都來參觀、祝賀。開鼓是劃龍船的信號,各龍船兄弟也互相祝賀,以增進友誼。
;2. 壯族有哪些傳統又特別的節日
壯族盛大節日簡介
1、春節
是最降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台上供滿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青年們舉行歌圩或舞獅、打舂堂,聽壯戲,等等。文娛活動五彩繽紛,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2、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
3、隴端節
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
4、吃立節
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5、婭拜節
雲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
6、三月三
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
7、牛魂節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節,又叫做脫軛節。在壯人的意識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間的一般牲口。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從天上下到凡間,保佑牛不瘟死因為是給牛過節,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勞動。
(2)廣西都有哪些民俗文化和節日擴展閱讀
壯族人們還曾經多次和各族人民一起奮起反擊交趾(後稱安南)封建統治者和倭寇的武裝侵略,擔負起了保衛祖國邊疆神聖領土的重任。
11世紀初期,交趾(今越南)在李朝的統治下逐步強大起來,並推行對外擴張政策,乘北宋王朝忙於抵禦北方的遼朝和西夏而無暇南顧之機,擺脫宋朝的控制,頻頻侵掠我左右江儂峒、黃峒地區和欽、廉沿海地區。熙寧八年(1075年),交趾國王李乾德命其輔國太尉李常傑率10萬大軍大舉入侵廣西,水路攻陷欽州、廉州,陸路連陷永平、太平兩寨,農歷十二月,合兵進犯邕州城(今南寧市)。
邕州知州蘇緘急調附近各族土兵和漢兵入城固守抗敵,終因寡不敵眾,堅守42天而城破。當時,廣西左右江溪峒壯丁及壯、瑤族人民,紛紛起來阻擊交趾侵略者,截其後路。不久,宋王朝援兵來到。在官兵、土兵及壯、漢各族人民的協同奮戰下,終於打敗了交趾侵略者,勝利地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
3. 廣西三月三的風俗活動一覽
廣西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的三月歌圩節,大家會聚集在一起唱民歌、趕廟會。據記載,廣西的歌圩節已有上幾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了。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廣西三月三的風俗活動,歡迎閱讀!
三月三吃什麼
薺菜煮雞蛋
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而薺菜的諧音是「聚財」。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薺菜煮雞蛋不僅可能祛風濕、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因此,民間有著「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民諺。
五色糯米飯
每年農歷三月三或 清明 節,壯族人家家戶戶都蒸五色糯米飯過節。五色糯米飯,因呈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而得名。壯族人把五色糯米飯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穀豐登」的象徵,是用來招待客人的絕佳美食,也是用來祭掃先祖的供品之一。壯族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但因語言差異,不同地域的壯族人對五色糯米飯有不同的稱。有的叫餱能,還有的叫烏米飯、青精飯、五色飯、花飯等。
蒿子粑粑
傳統江南——蒿子粑粑又稱蒿子粑。是傳統江南青團衍生出來的另一種做法。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帶漢族民間傳統風俗。每年三月,家人采來粑粑蒿的嫩葉,洗凈,然後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圓的粑粑,放入鍋內,用旺火蒸熟,吃起來軟糯香甜可口。而吃蒿子粑粑的習俗是為的是紀念死者,同時祝願人人健康長壽,不為邪靈所侵。
艾葉粑粑
三月三是壯族人的歌節,是家庭祭祖祈福的節日,這一天也會吃艾葉粑粑。艾葉是一種中草葯,是一種廣泛應用的食材,南方人素來就有食用以艾葉為原料製作的美食。用糯米粉做的艾葉粑粑就是今天我們要吃的傳統美食。
雞屎藤
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將雞屎藤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屎藤面。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三月三有哪些禁忌
一、三月三前後不要買車,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二、三月三前後不要購屋,免得好兄弟住進來。
三、三月三前後不要結婚,免得遭好兄弟眼紅。
四、三月三前後晚上不要出門,這是好兄弟們的活動時間。
五、三月三前後不要去海邊,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
六、女人在三月三前後如果正好是生理期,那麼,一些動工、祭祀活動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
七、三月三當天走在荒郊野外,如果感覺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八、三月三這天不要撿路邊的錢,這些錢可能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九、三月三這天晚上不要穿戴綉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
十、三月三這天晚上,別亂靠牆休息,沒事不要亂靠牆,因為好兄弟平時最喜歡依附在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鬼上身。
廣西三月三節日風俗活動
1、祭祖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為主,他們會所有人出動帶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墳,其儀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燒香上墳,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燒錢物,插標掛錢,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祭拜完了大家會聚在一起吃飯,這種聚餐的方式很融洽,能夠增加彼此之間的認同感和家族感。
2、五色糯米飯
「三月三」節慶開始前,家家戶戶都會選出優質的糯米,用不同草葯的汁液浸泡糯米,使之染色後蒸熟,即為五色糯米飯。五色糯米飯除了象徵著五穀豐登、幸福吉祥外,因為五種顏色代表著陰陽五行、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用於祭祀祖先,可祈求一年家人平安、莊稼豐收。此外,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人體寒氣最重的時候,而五色糯米飯有驅寒避邪的功效,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適當進食一些五色糯米飯,有利於驅趕身體內的寒意。
3、撞彩蛋
在節慶期間,各家各戶精選出雞蛋,煮熟之後用各種顏料上色,其中大部分以紅色為主,因為紅色代表著紅紅火火的好兆頭。小孩們會將彩蛋掛在身上,在外出遊玩時,碰見相同掛彩蛋的夥伴,便可以玩起「撞彩蛋」的游戲,將兩只雞蛋對碰,沒有裂痕的一方則為勝者,在民間,成功撞破彩蛋的人寓意著撞到好彩頭。
4、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廣西三月三的風俗活動一覽相關 文章 :
★ 三月三廣西有什麼風俗活動
★ 廣西三月三的習俗
★ 廣西三月三節日風俗
★ 三月三有什麼風俗活動
★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風俗有哪些
★ 三月三風俗活動有哪些
★ 廣西壯族三月三傳統習俗有哪些
★ 廣西壯族「三月三」相關的文化習俗
★ 壯族三月三有什麼習俗
4. 去廣西旅遊,有哪些當地傳統節日慶典值得體驗
禁風節,牛王節,花炮節。廣西是一個有著很多美麗風景和當地民俗風情的省份,我們去廣西旅遊時,可以根據各地情況的不同,參加當地不同的傳統節日。其中,比較著名的傳統節日有禁風節,牛王節和花炮節。
3、而花炮節到來的時候,要放花炮,寓意恭喜發財,人丁興旺。等節日結束後,當地的年輕人就會在一起舉行篝火晚會,大家在一起歡聲歌唱,十分熱鬧。在廣西,可以說有很多當地的傳統節日,假如我們去往廣西旅行,可以根據當地的季節參加不同的節日。不僅如此,當地人十分的熱情好客,他們不僅自己會過節,遇上從外地來的旅客,還會拉著你共同的過節。所以,我們去廣西旅行,不僅可以欣賞當地的美景,還可以參加當地的傳統節日,不失為一件樂事。在這里,小編要提醒大家,在參加不同的傳統節日時,也要遵守當地的民俗風情。
5. 廣西三月三節日風俗
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 三月初三即將到來, 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廣西三月三節日風俗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廣西三月三節日風俗
廣西三月三節日風俗有包五色糯米飯、綉球傳情、對歌談情、打扁擔、搶花炮、碰彩蛋、打銅鼓等。
1、包五色糯米飯:三月三節日前家家戶戶准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或黃梔子、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2、綉球傳情: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3、對歌談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4、打扁擔: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5、搶花炮: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6、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7、打銅鼓: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難忘的三月三慶祝活動 日記
今天真是特別而又快樂的一天,我們學校舉行了一次重大的「三月三」慶祝活動,今天預報的節目有跳舞、 唱歌 、吹葫蘆絲、有具有民族特色的竹竿舞、還有品嘗美味美食。最重要的是無人機在空中進行前後左右的航拍呢,節目演出之後據說還要在電視台播放呢!
大約10點鍾,我們排著隊,拿著小板凳到觀眾席,找好位置後,到 文化 廣場上去跳開場舞,先跳《迎客歌》,再跳《敬酒歌》,我們伴隨著歡樂的樂曲,跳著優美的舞蹈,唱著動聽的歌曲,廣場上立刻變成了歡樂的海洋;等我們跳完後就回到觀眾席坐下接著看後面的表演。
後面的表演首先是花山拳,再是獅公舞,然後是吹葫蘆絲,最後是二十四字歌,花山拳是壯族與野獸搏鬥、部落斗爭、抵禦外侵等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搏擊術,經過長時間演變形成 武術 功夫。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演出結束了,我們回到教室里享受美食,有色、香味俱全的春卷,有紫、黃、紅、白、黑的五色糯米飯,有酸酸甜甜的酸嘢,有美味可口的雞翅、壽司、冰糖蓮藕,還有王老師做的香味十足的鵪鶉蛋湯……同學們都吃的津津有味,不亦樂乎;最受歡迎的就是雞翅了,不過很可惜的是我沒有嘗到,被同學們一下子吃完了。
短短的一天過去了,三月三的慶祝活動是多麼快樂,多麼美好的一天!
關 於三月三 句子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大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三月的溫和透著別樣的親切,輕柔地拂人臉頰,幾分靦腆,幾分矜持,幾分神秘,鍾情於我的詩韻,飄逸著我的靈魂,悠然著我的思緒。
陽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銀梨樹被蒙蒙細雨淋醒。
又到了陽春三月,花紅柳綠的時節。萬物復甦,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
陽春三月的太陽照在人們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們都脫下了厚厚的冬裝,可愛的小燕子又從南方飛回」老家」了,柳樹今年又長出了長長的枝條,像小姑娘的辮子。
三月輕盈的腳步,在柔軟的雨絲中穿行,在盈盈的笑意中,柳梢綠了,草地漸茵。在春的旋律里,宛如窈窕淑女,欲語還羞,曼妙的舞姿,柔美的氣息,給我們帶來嫩綠朦朧的遐想。
三月的春風撫弄著我的發梢,除了帶來絲絲的困惑,也給我帶來了一陣心寒。
一曲春魂,心懷美麗,悠長的守望涌動著神韻的三月天,行雲流水間夢斷天涯,幽香的詩句在無我的境界里尋找遠古的風雨,釋放情懷,悠悠心曲流淌著水一般的文字。
三月的春風雖然不像冬天的風般凜冽激昂,雖然不如夏日的涼風般宜人,卻讓我們獲得新一輪的生命與感悟。她輕輕地愛撫著我們,就像是溫柔的母親,喚醒我們陳舊的回憶。
青春就像一顆梅花樹,是那樣的堅強,又是那樣的脆弱。她在寒冬臘月奔放,又在陽春三月凋落。她是默默無聞的,但有是嚮往未來的,充滿激情的!
三月春風,始終有一個名字,暖暖地拂過,打開了每個人的心扉。
不要責怪自己的輕狂,那是年輕最明亮的標記;不要自卑自己的淺薄,經過歲月的打磨,你會得到滿載的智慧和 經驗 。
佇立在春意盎然的三月里,綠色的律動詮釋著生命的意義,春的陽光_著三月的鮮活明媚和它的秘密,給了我一個美麗的誘惑。嬌柳媚花、青山溪水、薰風細雨……無需渲染的意境在鳥語花香中蘊滿了麗詞佳句,款款深情,和諧悅耳。
三月的小雨,三月的微風,從我的臉上輕輕走過。
關於三月三句子第二組句子推薦三月,本是桃紅梨白,然而,今年冬的餘威,似乎特別強勁,至今尚不想褪盡那股讓人生厭的寒意。(作者:上官紫薇與元曲家)
沒有腐朽,沒有倒退,你的眼光如嬰兒般明亮。請擁抱我吧,讓我的生命煥發迷人的光彩,直教日月黯然。
又是三月天了,又是風箏滿天 和孩子一起將春天放飛,把思念的種子埋進泥土裡,把希望的長線交給孩子。
正是桃花開放的時候,雪悄然無聲地來了,開始,星星點點,零零落落,一會兒,雪片大了,密集了,漫天飛舞。眼前的雪,明凈透亮,帶著水氣,更兼三月春風做夥伴,飄飄灑灑,紛紛揚揚,顯得輕松自然。
海棠過雨紅初淡,楊柳無風睡正酣。杏燒紅桃剪錦草揉藍,三月三,和氣盛東南。
陶醉於清風美酒意,古韻渺渺中,感悟人生,心懷美麗,願我們的生命中永遠有三月春天。
猛一抬頭,竟發現,天空中出現一道天藍色的光環,上下都被厚厚的雲籠罩,可卻透著光亮,遠處深藍小山,竟貌似還是海市蜃樓。哼,我又在遐想了。不過真的挺美的。彷彿三月的眸子,隨時就要透出光亮。
三月沐風,空山凝雲。與友信步閑游,極目遠眺樓外青山,殘陽冠於其頂,艷陽沸血,掩旁之柏翠,盡顯其色:又似一含醉之絕世舞姬,粉面桃花,醉眼迷離,秀口吐芳。
邁進桃花園,一股花香就撲鼻而來,讓人陶醉。再往裡走,就看到了滿是春意,凈是粉紅的桃花,這般美景讓我覺得我來到了世外桃源。滿地的花瓣組成了一張長長的地毯,我在這脆弱的地毯上行走,每走一步,都生怕這些花瓣會很疼。
三月如歌,萬物齊吟。南風暖窗,櫻樹花開,猶似粉蝶翩翩舞,爛若雲霞;玉蘭綻放,天女散花,滿樹堆雪,如棉似絮;連翹簇簇,滿枝掛金;熙熙攘攘,皆為春開。
三月,是春天的季節,三月,是花兒的家園,它們笑著,張開了小嘴,吸著春天的氣息,互相笑開了顏。
我戴著用樹葉做的帽子,穿著美麗的裙子,在樹林里遨遊著,與各種動物、植物和諧相處。三月的微風,與我一起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翩翩起舞。
廣西三月三節日風俗相關 文章 :
★ 廣西三月三傳統風俗有哪些
★ 廣西三月三的簡介有哪些
★ 三月三的來歷以及習俗是什麼
★ 廣西壯族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 廣西三月三傳統活動
★ 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日傳統美食
★ 壯族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
★ 廣西壯族「三月三」相關的文化習俗
★ 三月三的由來和風俗簡介
6. 廣西風俗有哪些
1、三月三和歌圩: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歌圩,壯語叫窩埠坡、雙龍垌。意為到田間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
2、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
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
3、牛魂節:時在農歷四月初八。又稱脫軛節,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傳說這天是牛王誕辰。要給牛脫軛,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豐美的地方。
牛欄要打掃干凈,鋪上乾爽稻草。不準役使,更不準鞭打,還要給牛唱山歌,喂烏米飯。過去有些寨子里還建有牛魔王廟,過節這天,要殺豬祭祀,村民們在廟里聚餐。
4、壯姑夏裝: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姑娘的傳統夏裝,上白下青,用料多為細棉布,現在也有用絹和洛綸的。上衣款式為平領、對襟、中袖。中襟綴兩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樣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綉有「花欄桿」,用絲和配色極為講究,花形也多種多樣。
5、壯族婚俗:桂林地區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結婚時有背新娘、砍梯、拆橋、對歌等獨特婚俗。新娘出嫁時,通常由一個父母健在、子女雙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親,背著出門,叫做背新娘。
背時,要脫去新娘的鞋,到門外才給穿上,表示她腳印已經出門,日後一心向著夫家。也暗示姑娘離家並不情願,是讓人背走的。
關於廣西的風俗還有以下:
舞春牛為廣西獨有習俗之一。「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
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7. 廣西有什麼傳統節日
1、賓陽炮龍節
賓陽炮龍節是廣西賓陽縣獨有的一種傳統節日,是漢族、壯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綜合性民間節慶,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色彩。每年農歷正月十一舉行。
2、三月三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三月三拜蚩尤。
3、毛南族分龍節
毛南族分龍節是毛南族祈神保佑豐收的傳統節日。於農歷夏至後的第一個辰日(龍日)前後舉行,一般活動有兩三天。是毛南族最古老、最盛大、最重要的節日。
4、龍勝紅瑤曬衣節
紅瑤(瑤族的一個支系,以崇尚紅色為美,婦女所穿衣服多為紅色而得名)文化講古、勞動場景展示、紅瑤習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千人送新娘表演等活動。
5、瑤族盤王節
主要活動有瑤族歌舞專題晚會、開幕式及大型文藝表演、三省十三縣節目展演、瑤族服飾大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奇石、盆景展和書畫、攝影展等。
8. 廣西的民俗是怎麼樣的
廣西的民俗:
1、廣西的壯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群眾,至今都保持著給孩童做虎頭帽、虎頭鞋的習俗。這些帽子形態各異,充滿了童趣,同時也都具備老虎這一關鍵元素。廣西民族博物館展出的一頂壯族綉花帽,乍一眼看去,上面並沒有老虎的圖案,但是,帽子卻借用了老虎的造型。
2、廣西民間節慶繁多,大體一年之中,大節以十數,小節以百計,世人有「四季皆聚慶,無月不過節」的俗諺。節慶的形式和內容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濃溢,民族特點鮮明,是廣西各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3、廣西許多傳統節日,既有漢族之俗,又有少數民族之風,前人稱此為「同不盡同,異不盡異」,「是壯、瑤之節而類漢,是漢族之節而似壯、瑤」,具有濃厚的廣西特色。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歌圩節、清明節、中秋節、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
4、二月二最有名的是龍抬頭搶花炮。花炮節是流行於廣西三江、龍勝、融水和湖南通道等地侗、壯、苗、仫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五月十五、二月初二等。以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花炮節最為熱鬧,主要活動是搶花炮。
5、廣西人過端午時,為紀念屈原而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備牲醴等。而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則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體現在掛艾葉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葯浴、泡飲草葯酒和雄黃酒上。
9. 盤點過年後廣西傳統節日還有哪些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於中國華南地區西部,是我國唯一一個沿海自治區,在我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同時,作為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廣西當地還有豐富多彩的 傳統節日 和民間習俗,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過年後廣西傳統節日還有哪些。
你可能喜歡》》 五四精神是什麼
三月:壯族民歌節(三月三歌圩)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屆時,男女老少盛裝赴會,少者數百人,多者上萬人。通常以青年男女對唱山歌為主,還舉行拋綉球、碰彩蛋、放花炮等文娛活動。
四月:牛魂節
壯、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節日。又稱牛生日、牛王節、脫軛節。多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舉行的。是日,農家給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戶把牛欄修整一新。村老們對全村的牛評頭品足,並告誡各家要愛護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裹喂牛。
有的地方還在堂屋擺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長牽一頭老牛繞著供品行走,邊走邊唱,以贊頌和酬謝牛的功德。這一天,各家各戶先把牛喂飽,然後全家人才吃節飯。70年代以來,牛王節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漸淡薄,但敬牛護牛之風猶存。
五月:端午節(五月初五)
人們用葦葉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叫涼粽。還有在邕江舉行龍舟競賽,分男女組對陣,觀者如潮,勝者則得到一頭烤豬的獎賞。
六月:新節(六月初六)
鄉間各家各戶用新米做米粉、煮飯,叫「吃新」。亦有叫「六月六,曬紅綠」曬衣節的,時已大熱天氣,人們把冬衣翻曬,以備收藏。
七月:中元節(七月十四)
縣郊鄉村殺雞鴨過節,用紙製成錢物、冥府用品,祭祀祖先。
八月:中秋節(八月十五)
家家戶戶都買了水果、月餅,在明月下團聚,品茗水果茶點,共同觀燈賞月。
九月:重陽節(九月初九)
那天,南寧有重陽登高的習俗。《邕寧縣志。風俗》載:「重陽節,佩茱萸,飲萄酒,登高放紙,以祛災」。
十月:寒衣節(十月初十)
鄉下有些地方殺雞鴨,備酒肉,製作冥衣,在祖先前祭祀焚化,叫「送寒衣」。
十一月:冬至節
這是南寧普遍過的節日,有「冬大過年」之說。各家做湯圓,包肉粽,備酒菜,舉家歡飲。
十二月:王節(十二月二十三)
鄉村各家打掃一年積下的灰塵,並備酒肉祭送「五爺」。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之夜,各家各戶包粽子,做粉利,蒸年粽,盡情暢飲,通霄達旦,故稱「守歲」。
結束語: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漢、壯、瑤、苗、侗、仫佬等共計12個民族,更有滿、蒙、白、藏、黎等多種民族成分,這也使得廣西當地的傳統節日數不勝數,節日民俗繁復多彩,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