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都最早的考古學文化
寶墩文化。約在上世紀90年代,考古隊員在成都平原相繼發現了距今4500年~3700年的8座古城遺址,這些古城遺址比三星堆文化早近千年,人們把這類文化遺存命名為「寶墩文化」。
成都最早的考古學文化
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可能是由營盤山文化發展而來的。
成都也稱蓉城、錦城、芙蓉城、錦官城、天府之國,是全國十大古都和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成都在漢朝是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在唐是中國最發達工商業城市之一,在北宋是汴京外第二大都會。
B. 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是
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是寶墩文化。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是成都平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遠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經產生了作為蜀文化源頭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寶墩文化」。
寶墩遺址以成都平原上的新津寶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雙河村和紫竹村、郫縣古城村、溫江魚鳧村等六座史前遺址群為代表。
寶墩遺址既是文明孕育時期成都平原時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將跨進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
C. 成都平原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是
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是寶墩文化。在距今4500年左右,成都平原就已經產生了作為蜀文化源頭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寶墩文化。寶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時期的考古文化,可能由營盤山文化發展而來。D. 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考古學文化是
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是成都平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遠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經產生了作為蜀文化源頭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寶墩文化」。
寶墩文化
寶墩遺址既是這一時期成都平原時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將跨進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
E. 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成都,究竟有何獨特的文化魅力
說起成都,我們應該都聽過之前的一首歌《成都》,這首歌讓它瞬間火遍全國,也讓很多朋友很好奇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城市。成都作為一代古城,有很多古文明的留存,古往今來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是一個非常神秘、特別的存在,也被稱為“天府”。天府成都是有很多文化魅力的,比如飲食方面、旅遊方面以及考古文學方面,都是非常有特色、有魅力的文化所在。
除了飲食和旅遊,四川的考古文化也是聞名於耳的。四川有著名的,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等,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源頭,所以有很多的,考古學家去成都這邊去探索以前的奧秘,天府成都因此吸引了很多古學家的目光。
F. 古蜀文化
汪大仙說我的星盤提示我會喜歡古代歷史、宗教文化,這點還是說得挺準的。不過這個興趣也只是這幾年才慢慢開始感興趣,估計是看了《盜墓筆記》、《藏地密碼》、《鬼吹燈》後受影響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古代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帶。但位於四川的三星堆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歷史,跟中原文明的起源時間是同一時期,說明這里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古蜀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信息的傳遞主要靠畫像紋,但在三星堆發現的文物中,卻發現了古代文字,並發現了象牙等不屬於該地區特有的物品。這說明在當時,古蜀人已經開始跟周邊地區的古人有交流。甚至有考古學家推測,在古蜀時期有一條南方絲綢之路,四川正是這條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蜀,從橫目,從勹,從蟲。橫著的目,代表「網」; 「勹」,代表「包裹」;「蟲」,代表「活物」,合起來表示用帶孔的網包裹著活動的蟲在裡面,這就是蠶。這是因為古蜀人以養蠶為生,所以考古學家推測在南方還有一條絲綢之路。)
三星堆遺址內存在三種面貌不同但又連續發展的三期考古學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龍山時代至夏代遺址群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稱「寶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規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廢棄古城時期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橋文化」。但無論在古代的哪個時期,國家的兩件大事都是戰爭和祭祀,所以展覽的文物多數是兵器和祭祀品。在一期文化中,以陶製品和玉製品為主,而二期文化中,則主要以青銅器為主。這次展覽的文物確實很漂亮,還有不少國家級的文物。
三星堆文物中有很多不同造型的青銅頭像,這些頭像分為三類:圓頂頭像、平頂頭像和金面頭像。考古學家推測,佩戴金面具的金面頭像代表地位高貴的巫師;圓頂頭像的圓頂似戴有頭盔,代表戰士;平頂頭像則可能代表一般的平民。而腦後有發簪的代表神權人物,頭頂有辮發的代錶王權人物。(這些頭像的下頜都是向外突出,目的是表示這都是戴著面具的頭像)
傳說古蜀人最早生活在重慶地區,後來他們的第一代蜀王蠶叢因為有「千里眼、順風耳」(可能這位蜀王有甲亢,眼睛突出),看到遠處的成都有一平原,適合居住,於是帶著全族移居到成都平原,因此族民依照他的形象,鑄造了這個面具來放在廟里祭祀。這個面具之所以成為國寶級文物,是因為這個面具非常大,寬138cm,通高66cm,光是外突的眼睛就有16cm。
人像高2.62米,重180公斤,是國內出土的商周文物中,最龐大的一個,被譽為「東方巨人」。
四川博物院鎮館之寶,罍器頂似一頂頭盔,器身的肩部腹部之間裝飾有兩個立體的長鼻象頭耳,兩耳之間和一面腹下各鑄一立體象首。自頸部至圈足,由四道高的扉棱將器體分為四等份,其間分別鑄四組相同的紋飾。每組紋飾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間為一蟠龍,兩邊間以要紋;腹部為濃眉大眼的要龍、張口蜷身,獨足四趾;腹下飾牛紋一周。三段皆以雲雷紋為地。蓋部頂端裝飾有四道與器體相對應的鳥形扉棱,扉棱之間裝飾有卷身要龍,以扉棱為鼻,雲雷紋為地。這件銅罍的造型和紋飾,以浮雕和圓雕的手法突出主紋和裝飾器物,對稱布置,構成瑰麗繁縟的圖案,頗具特色。整個銅罍通體碧綠晶瑩,似有古玉的光澤,是西周時期青銅器中難得的精品。其造型、紋飾和鑄造技術,綜合了繪畫、雕塑、造型藝術和工藝美術於一體,顯得大氣,帶有民族原生時代的強悍、粗獷和勃勃生機。(罍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宴會、傷葬等禮儀活動中裝食物、酒、水等的容器。在貴族中,分為三等:皇室用尊、諸侯用鼎、一般貴族用罍。)
同期出土的商代青銅尊(就是供皇室用的)
這個青銅壺的最大特色是壺身滿飾嵌錯圖案,共120多個人物,分別從上、中、下層展現了當時生活、宴會、戰爭的場面。壺身以三角雲紋為界帶,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採桑射獵圖,左為習射圖象,右為採桑歌舞圖象;中層是宴樂弋射圖,左為宴樂戰舞圖象,右為射獵圖象;下層為水陸攻戰圖,左為步戰仰攻,右為水陸攻戰。這些嵌錯圖案是在燒好的青銅壺上用硬物一點點雕刻而成,並在雕刻的凹陷處嵌入金絲,然後經過拋光等特殊處理,使金絲跟壺身融為一體(我覺得有點像景泰藍的做法)。雖然銅壺已經失去了金屬的光澤,但壺上的圖案還是可以看出很精緻,如果加上青銅和金絲的光澤,確實是一件佳品。
古蜀人認為太陽都是由太陽神鳥帶著升上天空的,因此非常崇拜太陽神鳥。同時認為太陽有天眼,眼睛睜開就給大地帶來光明和溫暖,閉上眼睛光明就消失,所以古蜀人對眼睛也是很崇拜。而月亮則是以蛙或蟾蜍作為象徵物。
這個圖案被國家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據專家推測,中間的圓圈代表太陽,放射出十二道逆時針的光芒,代表著12個月;光芒外圍四隻首尾相連、循環往復的太陽神鳥,代表著四季的更替。
在古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十二個神態各異的石跪坐人像,這些人像臉形方正渡削,額骨高凸,高鼻樑,大鼻頭,大嘴巴,耳朵還有穿孔;赤身裸體,赤足,雙手被繩索反綁在身後,雙腿彎曲,雙膝跪地,臀部坐於腳後跟上。他們的發式也非常奇特,頭頂的頭發人中間向左右分開,兩側修剪得極短並還微微上翹,腦後的頭發又被梳成兩股長長的辮子,直垂在腰間。人物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或悲慟、或驚恐、或平靜、或苦澀、或茫然。金沙石跪坐人像都出土於該遺址的祭祀區內,有的與石蛇擺放在一起,有的置於玉璋之上,有的跪於石虎之前,有的旁邊還伴存著石壁、銅器、陶器等,這一切跡象說明它們是金沙祭祀活動時使用的特殊用品。這些石跪人像也可能是活人祭祀的石質替代品。
除了有石做的跪坐人像,還有銅做的跪坐人像。
此外,古人還有以璧祭天、以琮祭地的習慣。
蟬紋,古人認為蟬能死後回生,因此在兵器上刻上蟬紋,希望戰士們戰死後能夠重生。
在兵器上刻上虎紋,希望戰士像老虎那樣兇猛善戰。
G. 成都平原迄今為止最早的考古文化是哪裡
成都平原迄今為止最早的考古文化是寶墩文化。寶墩文化是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是成都平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
寶墩文化可能是由營盤山文化發展而來的。寶墩文化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陶器製作工藝有所創新,同時還可能接受了來自其它考古學文化的影響。寶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時期的考古文化,寶墩遺址既是這一時期成都平原時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將跨進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
寶墩文化的城址均建在成都平原上河流間的台地上,城牆的長邊往往與河流及台地的走向一致,城址均呈長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於防洪也便於設防。其中魚鳧城保存較差,似乎近於六邊形,其保存最長的南牆也與附近的現代河流遙相平行。
寶墩文化的城牆建築都是採用「雙向堆土、斜向拍夯」的辦法,與三星堆古城的做法有明顯的承襲關系。從寶墩、魚鳧、古城(郫縣三道堰遺址古城)三座城址的發掘看,牆基寬20―31米,上部殘寬約7―19米。由平地起建,先在牆中間堆築數層高後,再由兩邊向中間斜向堆築,堆放一大層土即行拍夯,城內側的斜坡堆築層次多,故坡緩;城外側的堆築層次少,故坡略陡。
H. 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是什麼
三星堆文明。
三星堆遺址是一處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古蜀文化遺址,面積達12平方公里,是中國20世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自20世紀20年代起至今,中外考古學家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考古發掘和專題研究,發現了城牆遺址和大量精美文物。三星堆遺址及文物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國的存在和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外影響
1987年8月13日,英國《獨立報》以《中國青銅雕像無以倫比》的醒目標題,報道了英國著名學者戴維·基斯的高度評價。
1993年5月,三星堆部分文物首次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展出,面對古代東方如同天外來客的青銅奇軍,西方人驚嘆不已、莫不贊服。
1995年6月,三星堆部分文物在埃森克魯勃山莊展出,立即引起轟動。
1995年12月,三星堆部分文物在德國慕尼黑海伯基金藝術館展出,觀眾蜂擁而至……
1996年4月,三星堆部分文物再度駕臨瑞士,在蘇黎世藝術之家展廳中,觀眾絡繹不絕……
1996年9月,三星堆部分文物渡過英吉利海峽,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剎時萬頭攢動……
1997年2月,三星堆部分文物從英倫三島回到歐洲大陸,丹麥路易斯安娜博物館頓時人流如潮……
以後,三星堆文物在美國、日本……如同在歐洲大陸一樣,可謂一路揚威,縱橫四海……
I. 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是什麼
綜述:寶墩文化。
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是成都平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遠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經產生了作為蜀文化源頭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寶墩文化」。
特點:
城址均建在成都平原上河流間的台地上,城牆的長邊往往與河流及台地的走向一致,城址均呈長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於防洪也便於設防。其中魚鳧城保存較差,似乎近於六邊形,其保存最長的南牆也與附近的現代河流遙相平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寶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