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怎麼融

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怎麼融

發布時間:2022-10-31 20:41:48

1. 如何將傳統經典與現代創造實現融合,如何讓文化傳承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2. 民族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化相適應

中華民族之所以文化燦爛,源遠流長,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中國的傳統文化維系著民族的燦爛文明,如沒有傳統的文化,沒有精粹,就沒有現代化的中國。幾千年的沙漠還是沙漠,沒有研究的價值。從中華文明的足跡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值得我們繼承的文化遺產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突出的是孝道文化,古時候,孩子小時就要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四書五經」,《百家姓》和《千字文》中只是一些常識,但《三字經》和《弟子規》〈 論語〉〈孟子〉就不一樣了,它是教化人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孝悌忠信,如何治家齊國平天下,還有《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這些文化是有根源的,是來自社會實際的,所以能流傳這么久,可見其生命力之旺盛。古人講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不能獨善其身,如何善天下。東漢時陳蕃的「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但時人質疑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所以一個人只有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才有可能成大事。建立良好的功業,如果一心只想大事,連小事都不願或辦不好,哪么對他來說就沒有大事,永遠碰到的都是小事,永遠也遇不上大事,所以一輩子只能在幻想中度過,枉費一生。所以從眼前做起,從小事做起,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遠大志向,實干精神。現在社會流行提倡注重細節,說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影響形象,細節體現素質。這是返樸歸真,這和古人的教導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我們教育學生,也不能好高騖遠,追求虛幻的理想。現在的青少年,動輒名牌,追星,大手大腳,不知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口頭上背誦的「粒粒皆辛苦」,生活中卻不愛惜糧食,教室里,到處丟失著夾菜餅、包子、油餅,餐廳的四周,剩飯剩菜隨處可見,我們的接班人,對生活的要求太高,這不好哪也不好,這些現象與我們的輿論引導有關,我們的生活中,電視報刊雜志等多種傳媒中,不斷的傳播,要懂得享受生活,可什麼是享受生活呢?青少年們自有他們的理解,享受就是吃好喝好玩好。我們提倡個性發展,尊重人格,所以,青少年學生就唯我獨尊,穿奇裝異服,說這是有個性,認為父母、老師也和他們是平等的,不能批語他們,更不能懲罰他們,犯了錯誤大人們也是慈言善語委婉批語,不能直截了當理直氣壯的批語,怕他們不能接受,考慮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犯了錯誤還在找其閃光點,進行鼓勵。時時處處替孩子們著想,可是從不教孩子們也替大人想想,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樣做,就成了放縱,我們的學生,真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能力低下,身體素質也極差,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大學,沒有參加任何的農業勞動,工業生產,沒有進行體能的鍛煉,典型的病夫,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出現了,要他們當好接班人,我們不發冷汗嗎?老師在教學中有時簡直是跪著教書,哄著讓學生學習,不斷的獎勵,甚至是物質刺激,對他們說話也要講究方法,講點藝術,大人越來越謙恭了,小孩卻越來越霸道了。這與我們這個時代有關,計劃生育是我們的基本國策,現在的獨生子女多,獨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哪裡受得了點委屈,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毅志也沒有,不知待人接物的禮節,在家中如入無人之境,出外大人要隨時看他們的臉色行事,如此孩提怎能成就大業,本性自私軟弱,走上社會,面對復雜的事物,面對多變的國際局勢,他們能應付得了嗎?
回歸傳統文化的教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有它的獨到之處。現在我們的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始終扭轉不了,根深蒂固,很可怕,雖然國家一再強調素質教育,綜合能力的培養,但鑒於社會的壓力,價值取向,學校及教育行政部門還是以分數論英雄,分數及於高考顯而易見,能力是將來的事,,現在的事領導能看得見,有政績,將來的事,有誰管呢?這種現實主義,功利主義思想制約教育觀念的轉變。古代的教育是做人,這是第一位的,極少數的求取功名,現在全民都是考大學,而且追求重點名牌大學,至於能力,將來 的工作,也是筆試和面試,一輩子都要通過考試來解決,所以中國的學生是不怕考試的,甚至是世界奧林匹克考試的團體冠軍,但就是得不到諾貝爾獎,可見能力與成績不等同。古代的四大發明也不是考出來的,而是祖先自己研究創造出來的,發明人的文化水平也不一定高,還有許多的創造發明,都不是進士舉人們搞的,這說明什麼呢?能力是第一們水平是第一,文憑並不是第一。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些綱常,不但在古代有它的存在道理,現在仍然有合理的因素,對國家要忠,對長輩要孝,對朋友誠信,這是立身之本,如失去根本,就難以為人成事,現在誠信制度的建立,企業信用級別的實行,也是社會的要求,這不是進步,而是把丟掉的國粹重新撿回,步入歷史的軌道。可見,不能丟棄傳統文化的優秀東西,否則,就要走彎路吃虧受損。

3. 文化是一種多元素,如何融合現代文化才能不會沖突

他們的中華文化只因此可以屹立全球文化之林,承傳五千年無敗,就是因為它具備的極大寬容、改造能力,它可以把從印度傳到的佛家徹底同當地文化的儒、道兩種文化結合,變為中華文化的當地文化,它也能把來自於西方世界的聖誕過成中國味的狂歡夜,更不用說長期吸收一些中華各民族文化元素了。社會是飛速發展進步的,民族文化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與日俱進。這就規定民族文化務必不斷吸收時代元素,持續吸取時代文化營養。

文化的發展,必定伴隨著沖突。文化的發展人是關鍵的引領者,人繁雜多樣性,便是文化多元素的展現。炭基元素趨向活躍,氦基元素趨向惰性。前者豐富物質,不代表後者是無用的。前者能豐富物質,正是與其他元素沖突的結果,因此,怎樣看待沖突,正是體現文化的闡釋力,這個闡釋力必須能真正站著巨人肩膀上得人來闡釋。

4.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的例子

上海外灘建築群就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的典型例子。

上海外灘建築群位於上海市區黃浦江濱外灘一帶,遍布著一幢幢不同國家風格的西式建築群,故有「世界建築博覽會」之稱。

上海外灘建築群包括古典主義風格的亞細亞大樓(1915年),英國古典式的上海總會大樓(1911年)、歐洲古典折中主義的海關大樓(1925年),仿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匯中飯店大樓(1906年),裝飾上採用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中國銀行大樓(1937年),百老匯大廈(1934年)等。

(4)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怎麼融擴展閱讀:

上海外灘建築群特色

外灘的精華就在於這些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外灘建築群。有人說「外灘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灘那一座座鋼筋水泥的樓宇,不正講述著舊上海灘如夢般繁華的往事。

北起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南至金東路,全長約1500米。著名的中國銀行大樓、和平飯店、海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再現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這些建築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並非建於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築色調卻基本統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調。

被譽為「外灘第一樓」,建成於1906年,原名麥克波恩大樓。其高8層,建築面積11984平方米,佔地1739平方米。大樓外觀具有折中主義風格。立面為橫三段、豎三段式。底段與上段均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大樓氣派雄偉,簡潔中不乏堂皇之氣。

5. 你以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如何和諧交融發展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如何和諧交融發展?

打開歷史塵封的畫卷,回眸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會挖掘出許多價值珍貴的文化寶藏。

底蘊深厚,內涵豐富,體現著民族特徵與精神。

它們雖經過數千年的洗禮,但卻歷久彌新,在今天的當代社會卻仍然熠熠生輝,煥發出活力,影響著整個世界的發展與進程,發揮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學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如,「煩惱」「差別」「平等」「世界」等。

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

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融合——當古典遇上現代

02
千年的文化積淀,給東方文學寶庫留下了汗牛充棟般的巨著,為當代社會帶來了創作靈感,讓思想在浩瀚的書海中無限徜徉。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

「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

經典名著《紅樓夢》被多次拍成電視劇,導演無一不是藉助這一著作,來仔細雕琢人物的內心活動,服飾細節等來進行創作藝術。

不僅如此,平時閱讀文化經典,看到「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或「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認識到作者對整個生命世界的深入思考,也會將我們的思緒引向永恆話題的遐思。

由此可見,傳統文化悄然無息地滲透著我們的生活,激發了創作的靈感,影響著我們的思想。

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融合——當古典遇上現代
03
古代的王朝,歷代歷朝都有建造宮殿廟宇的傳統。

傳承至今,我們還能看到所遺留下來的城池古跡。

再歷史名城北京,西安,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的皇家建築,宮殿園林等。每逢節假日可供遊人參觀游覽。

建築作為園林的要素之一是中國園林的特點,已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園林建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苑、囿中的台榭。

魏晉以後,在中國自然山水園中,自然景觀是主要觀賞對象,因此建築要和自然環境相協調,體現出詩情畫意,使人在建築中更好的體會自然之美。

同時自然環境有了建築的裝點往往更加富有情趣。所以中國園林建築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同自然景觀融洽和諧。

一些園林建築精緻小巧,造園手法獨特,陶冶人的情性,如此多的建築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情趣。

我們還可以學習到建築的內部構造,外部材質,細節裝飾等等,這些都為當今社會建築園林等行業的從業人員所借鑒,發揮著意義重大的參考借鑒作用。

6. 簡要說明應如何推動傳統節日和現代文明相融合

國家將民族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本質在於深入挖掘民族風情,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傳承,進而推動現代文化建設和文化繁榮,全面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新形勢下,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和建設我們的節日,把傳統節日與時代精神相融合,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

深化傳統節日主題,從「娃娃」抓起,構建傳統節日文化教育體系。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要從「娃娃」抓起,要把傳承與創新相結合起來。既要充分彰顯傳統節日蘊含的特色主題,又要結合兒童及青少年的特點和思想實際進行教育。要把節日文化教育與課程教育相結合。在幼兒園、小學課程中進一步引入傳統節日的內容,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達到教育的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要把課內聲情並茂的講授與課外豐富多彩的實踐相結合,要重視發揮課堂教學在傳播節日文化中的突出作用,也要充分運用課外文化娛樂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節日文化,讓學生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過程中增強愛國主義情操。要把讀書與做事相結合。引導學生閱讀與傳統節日相關文章,了解傳統節日的起源、傳說、習俗以及文化內涵。同時,讓學生主動參與節日活動,身體踐行,體會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突出節日文化內涵,積極創新形式和載體,吸引群眾參與。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多元多變,我們需要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載體來傳承民族傳統節日。一是堅持價值引領,利用傳統節日,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組織可以走訪慰問道德模範、身邊好人;舉辦一些愛心活動,邀請一些家庭及嘉賓參加群眾聯歡,傳遞著社會正能量。二是堅持融入群眾,廣泛組織開展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系列文化活動,如端午節,應該繼承先人留下的包粽子、賽龍舟等文化符號。要通過「我們的節日」的諸多主題活動,增強節慶活動的群眾性,把傳統節假日打造成傳承民族文化的平台,為公眾提供更多享受豐富精神大餐的良機,讓優秀傳統文化綻放時代的光彩。三是堅持文化涵育,利用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精心組織傳統節慶活動。如春節的辭舊迎新、清明節的慎終追遠、端午節的家國情懷、中秋節的闔家團圓等都可以通過展覽、論壇、咨詢、講座等形式使其內涵和形式與時俱進,讓人們參與其中有所了解,進而陶冶情操呵護文脈,促進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實際上,只有使民眾自發性參與,傳統節日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百姓也才能回過頭來過好自己的傳統節日。

7. 生活中有哪些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融合的例子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個生活中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融合的例子,有著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京都,是古代日本的縮影,至今仍然保留著濃郁的日本傳統文化。

同時,京都也是日本重要的工業都市之一,傳統產業、出版印刷、食品飲料、機械儀器、電子產業是京都工業中的主要產業。

但是,京都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也接納了現代化,從而使這座古都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匯融合:從花見小道一帶的木結構傳統民居到京都車站的鋼結構後現代建築;在用高科技產品裝飾起來的現代化大公司旁邊,藏著矮小寒磣的神社;街道上有西裝革履的人和穿著和服的人擦肩而過……

(7)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怎麼融擴展閱讀:

京都最初的設計是模仿中國隋唐的長安和洛陽而建的,其建築布局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國唐代京師長安城為藍本進行建造的。

這座千年古都的建築群呈長方形排列,以貫通南北的朱雀路為軸,分為東西二京,東京仿照洛陽,西京模仿長安城,中間為皇宮。宮城之外為皇城,皇城之外為都城。城內街道呈棋盤形,東西、南北縱橫有秩,布局整齊,明確劃分皇宮、官府、居民區和商業區。

雖然如今的京都中,現代建築物已經櫛比鱗次,但仍保留下了許多古樸典雅的傳統建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都 (日本京都市)

8. 現代文明如何與傳統文明相結合

國家將民族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本質在於深入挖掘民族風情,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傳承,進而推動現代文化建設和文化繁榮,全面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新形勢下,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和建設我們的節日,把傳統節日與時代精神相融合,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

深化傳統節日主題,從「娃娃」抓起,構建傳統節日文化教育體系。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要從「娃娃」抓起,要把傳承與創新相結合起來。既要充分彰顯傳統節日蘊含的特色主題,又要結合兒童及青少年的特點和思想實際進行教育。要把節日文化教育與課程教育相結合。在幼兒園、小學課程中進一步引入傳統節日的內容,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達到教育的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要把課內聲情並茂的講授與課外豐富多彩的實踐相結合,要重視發揮課堂教學在傳播節日文化中的突出作用,也要充分運用課外文化娛樂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節日文化,讓學生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過程中增強愛國主義情操。要把讀書與做事相結合。引導學生閱讀與傳統節日相關文章,了解傳統節日的起源、傳說、習俗以及文化內涵。同時,讓學生主動參與節日活動,身體踐行,體會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突出節日文化內涵,積極創新形式和載體,吸引群眾參與。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多元多變,我們需要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載體來傳承民族傳統節日。一是堅持價值引領,利用傳統節日,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組織可以走訪慰問道德模範、身邊好人;舉辦一些愛心活動,邀請一些家庭及嘉賓參加群眾聯歡,傳遞著社會正能量。二是堅持融入群眾,廣泛組織開展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系列文化活動,如端午節,應該繼承先人留下的包粽子、賽龍舟等文化符號。要通過「我們的節日」的諸多主題活動,增強節慶活動的群眾性,把傳統節假日打造成傳承民族文化的平台,為公眾提供更多享受豐富精神大餐的良機,讓優秀傳統文化綻放時代的光彩。三是堅持文化涵育,利用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精心組織傳統節慶活動。如春節的辭舊迎新、清明節的慎終追遠、端午節的家國情懷、中秋節的闔家團圓等都可以通過展覽、論壇、咨詢、講座等形式使其內涵和形式與時俱進,讓人們參與其中有所了解,進而陶冶情操呵護文脈,促進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實際上,只有使民眾自發性參與,傳統節日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百姓也才能回過頭來過好自己的傳統節日。
一百多年基業的傳統和文化批判,今天儒家知識分子自我認同,而希望儒家代言的這些人無論怎樣褒揚儒家學說,在我們看來都是可以理解的。過去我們也談過在秋風所講的領域,我覺得有一個文化心態問題,文化悲情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消除,因為從1949甚至到1970年代都有這種文化悲情,與西方文明爭議的高低,與其他文明爭議的高低,我覺得都可以理解。但到了今天這一步,我覺得這樣一種文化花朵飄零悲情情緒應該有所弱化。實際上你有這種潛意識或者文化心態,就是在這種被打壓的絕境中間求得生存,有一種為中國文明烈士的想法,但我覺得你可能做不了烈士,因為現在沒人打壓了,所以我覺得這個文化悲情不必要。
有一句話我很同意,就是只有儒家文明、儒家文化才能夠治理中國,就跟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治理中國是一個道理。需要動用多種資源、多種手段、多種一切能夠為我所用的理論,你說只有儒家文化才能有作用,這種文化獨斷的本身我覺得恰恰與多元的時代要求開放的心胸、一種世界公平話語是恰恰背道而馳的,所以這點上秋風如果你作為一個文化姿態,作為一個引起世人重視的一種宣語說只有什麼,也不妨理解,但如果你真的這樣相信,我覺得這個事情要改改口,不要說得這么獨斷。
說到這個地方我覺得有一件事情可能要提出來:究竟中國走到今天,我們一切的言論、一切的思緒、一切的悲情可能都圍繞一個問題而深化:就是一百多年的轉型到了今天如何轉下去?把中國這次需要兩百年左右才能走出去的時代文化大背景助一份力讓它轉出去,我想這可能是一切思考問題的關鍵所在。除了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等這些問題,最核心的在我思考當下中國政治這種優良政體如何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在當下助它一把力,使它成為現實。這樣一種政體怎麼通過未來兩代人的努力,變成一個開放、多元的政體,我們也可以說是人民共和的政體,也可以是其他的政體,但是我想這個方向是不可迴避的。
我想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所有的學說在這個問題上要回答一個問題:政治權利的來源問題。這個問題到今天為止儒家學說沒有給它作出讓人家信服的回答。比如到今天為止我們不管是自由主義者還是一般人都要承認主權在民,政權為主,政府為客,民治以法,大概這樣一個基本的思路。所以政治權力的來源問題不能迴避,而儒家恰恰在迴避,權力如何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權益屬於人民,既然如此的話,那麼我們就要通過這種現實的政治制度安排來表徵、彰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當然最大的彰顯是讓人民通過階段化的儀式性的授權來表徵這種公民化身為選民,從而行使自己的授權的主體功能,如果沒有這條談不上主權在民。所以我覺得政府的這種周期性的合法性,恰恰是政權通過它的授權而獲得永久性、正當性的外在表徵,如果沒有這條,我覺得政體的問題,尤其它的優良、正當性的問題沒有解決。
由此牽涉到一個問題:作為當下的中國任何一個有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如何對待世俗的權力,構成他的道德立場、他的人格的巨大考驗。我覺得這點秋風這幾年做得不太好,因為和世俗的權力拉得太近。現在的黨國體制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保障,這些話跟人民日報、新華社沒有太大區別,如果當下一個讀書人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就僅僅因為現在的皇上倡導儒家學說,我覺得這是考驗士君子人格的,知識分子、士大夫代表德,德位之爭,如果犯上作亂我可以舉個孔子牌位跟你抗爭,我身為大臣我秉持的是天地良心,在這樣一個關於權力的來源和對待世俗權力的問題上,你講到政治認同,我覺得把政治認同和國家認同完全混為一談,政治認同是對它的權力的正當性是否認同,而國家認同是這樣一種民族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我雖然對政權不認同,但是我對這個國家一往情深,這是國民愛國,而對政治的東西是否認同,從傳統來講,公民愛國和國民愛國是兩回事,所以你以政治認同掩蓋國家認同,國家認同代替政治認同我覺得這是一個障眼法。

9. 如何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更好的融合

馮驥才談「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文化相融合」

時間:2017年03月07日 14:38:13

今日14:30,全國政協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二層多功能廳,召開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成龍、海霞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文化報:請問馮驥才,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文化相融合?

馮驥才:你這個問題我也感興趣,因為青少年是我們未來的生活主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修養特別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因為我們現在的漢語,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只不過因為在現代社會里,社會節奏太快,我們通過手機、通過網路接受的多元文化太多、信息量太大,又是一個高科技時代,好像我們跟傳統文化有一點遠。所以,怎麼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年輕人,我個人的想法就是循循善誘。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不只是知識,文化是讓我們享受的,特別是好的傳統文化。有的傳統文化修養,讓精神是幸福的。所以怎麼讓孩子感受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感受到熱愛、喜歡、幸福。我也贊成把傳統文化編入教材,--->www.cssce.com<---,他們學習、獲得一些知識,其實更重要的還是把他們帶領到傳統生活里去。

還有一些典籍文化里的經典和精髓,比如清明節馬上到了,不只是書本告訴他們清明節的傳統知識,可以帶孩子們去走進傳統,現在有的地方帶著孩子掃墓,或者對英烈祭奠,這個很好。但是也可以春遊,踏青。傳統的踏青就是現在的春遊,踏一踏春天的草地,告訴他們古人插柳的知識。插柳植樹就是綠化,有過這樣一次體驗,你開始不必講太多的知識,他會記住這一次活動,他會跟自然親近,他會聞到春天的空氣,他會知道我們古人多麼講究和自然的親和。這樣他就有了一個記憶,慢慢大了,一方面有知識,一方面有情結,人的心靈進入了傳統,傳統也進入了他的心靈。所以,我認為,文化學習最好的方式是體驗,我希望我們的教育要注意體驗。

還有一個就是不斷創新的方式。大家也注意到,這兩年央視幾個節目,比如《鄉愁》《詩詞大會》《朗讀者》都很好。我們要不斷地用新方式,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激起大家的熱愛,在熱愛過程中一定會提高他們的修養。這個過程一定是潛移默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的修養不是一天來的,和賺錢不一樣,一筆買賣找到機會可能賺到不少,一天讓一個人有氣質、有修養很難。我們一定要踏下心來,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實做,一定要做實,一定要想各種辦法。

10. 如何處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關系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

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

二、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燦爛文化,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由於孕育傳統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歷史、文化自身發展的個性特徵,使中國傳統文化獨成一系,以其獨特風姿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以其巨大的魅力影響著世界文化的發展。

我們應當十分珍惜和發展其精華,這種「血脈」和「精髓」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構成現代文化的主體。值得繼承與發揚的傳統文化精華主要有: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崇尚人的價值,注重和諧穩定;道德價值至上,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直觀整體思維,矛辨證分析;長盛不衰的傳統美德;和平友善,熱愛祖國。

三、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必須去除,才能更好發揚現代文化。

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里, 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國家主人,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四、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首先是發展市場經濟經濟的需要。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種經濟是人治經濟,一切由政府統管,政企不分,按長官意志辦事,亂放炮抱粗腿界。

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製作為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與創造性,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系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

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其次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范作用—通過法律規范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

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法律僅作為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10)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怎麼融擴展閱讀

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加強文化引領的地位,發揮文化引領的作用,有效提升文化引領的質量,既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也是現代文化的機能、現實訴求和基本依據。一是現代文化是現代人的主導性生活方式。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不是用文化去引領文化,而是用現代文化去引領發展,用現代文化去引領人和整個社會的發展,用現代文化力促新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

二是科學的發展觀是現代文化發展的基本前提。發展應是共享性發展,增長當為包容性增長。三是現代化理論是現代文化發展的很重要尺度。新疆人要以先進的文化和現代人格塑造,去創新發展理念,去打造新疆效率,去砥礪新疆精神,去追求新疆卓越。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有益成果是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核心內容。

閱讀全文

與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怎麼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