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各個民族文化有哪些
1、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
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蒙古族將「9」視為吉數。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較為重要,最為隆重的當屬牯藏節(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
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
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
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7、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8、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分布在中國南方的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
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粽粑。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9、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為正神,眾神之首,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土家族是少有的過兩個大年的民族,即趕在漢族過大年的前一天多過一個大年,俗稱「趕年」。張家界土家族人有這樣的俗語:「三十六,跌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為土家人認為,36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的幾率最大,故民間凡事總要迴避「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
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1、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
「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
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4、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
怒族的傳統節日有新年、花節、祭祀山神、祭祀山林節等。其中,新年的節日氣氛是最強烈的,既盛大又簡單。神仙節是雲南貢山縣的一個民俗傳統節日。當地的花節,又稱花節,在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5、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從事畜牧和農業,少數從事狩獵業。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
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
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6、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
每年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節日篝火節。在這一天,鄂倫春人不得不點燃篝火,唱歌跳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每月23日,也有送火神的習俗。鄂倫春的祖先與火形成了不解之緣,對火有特殊的感情,篝火無比接近。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
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8、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林芝市、錯那縣等地。「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
門巴人使用藏歷,節日也和藏族人一樣。節日期間,牛被殺,羊被屠宰,豐富的菜餚被設置,客人被邀請。傳說中,藏傳佛教的佛祖師吉雅尼的生卒日是藏歷4月15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地區的所有寺廟都舉行了祈禱和各種宗教活動。
19、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市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
1956年,根據全國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有許多傳統節日為白族。有數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最大的一年一度的節日,現在被稱為「三月街國家節日」。也有「火炬節」(又稱星節)等全國性節日。自古以來,白族人就把「六」看作是非常神聖的。
其主要原因是:一說白族是6位僧人的後裔(唐初生活在雲南大里渤海地區的6個部落的總稱)。每年六年,都會向唐帝國進貢。每次都有6個。大唐也送了六件禮物作為回報,每人都得到了一件。因此,白族的禮物必須帶上「六」字;有人說,「福與福」(福與富)一詞在漢語中的意思。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積石山縣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
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
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2、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市。「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
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3、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4、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
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5、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6、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
杜隆人過去的宗教信仰仍處於自然崇拜或一切事物的較原始階段。甚至唯一的節日(杜隆語言:卡雀哇)也與宗教有關。紅雀每年(不同時間)在冬季的某一日舉行。節日的長度通常取決於准備的食物量。
27、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俄羅斯族人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基本相同。他們信仰東正教。俄羅斯人非常重視傳統節日,特別是「復活節」。假期前一周,沒有肉,只有素食。俄羅斯人非常嫉妒「13」和「星期五」,因為宗教。
據《聖經》記載,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召集了13名門徒,在猶大各地傳教。後來,由於猶大的背叛,耶穌被猶大的羅馬帝國總督彼拉多逮捕,並於13日(星期五)被釘在十字架上。
28、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9、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塞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
主要節日是宰牲節和肉節,以及「納武熱天」節。哈薩克人熱情好客,誠心誠意。散發「保爾奶昔」、糖和問候是哈薩克的傳統儀式。哈薩克人有懲罰「七」、「沖」、「上」的習俗。處罰"7"。
在哈薩克汗時期,法典規定,凡侮辱的人,如果七人作證,可被用石頭打死;殺害蘇丹人和其他貴族,必須以7倍於生命的代價懲罰普通人;如果判決不公正,七汗可以上訴。在哈民間文學中,有很多關於「40」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經常用「40」來形容某事。
30、基諾族
基諾族人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那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金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人自稱「基諾」,中文翻譯為「音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第55個少數民族。
在過去,基諾人信仰萬物的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佔主導地位。傳統節日以新年為重點,具體時間由各村設定,但多在農歷期間進行。在農歷九月,基諾人將迎來一年一度的新稻節。當地人叫它"好希早"
2.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哪些包括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2、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3、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4、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5、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
(2)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有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內容
1、學科
數學、天文學、醫學、農學、四大發明、建築、繪畫
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戲曲、影視、服飾、書法
2、菜系
川菜、湘菜、粵菜、蘇菜、魯菜、浙菜、閩菜、徽菜
3、教育
國子監、太學科、舉制度、私塾、書院、翰林院。
4、文學
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神話、中國寓言、中國典故
5、體育
圍棋、武術、氣功、點穴
3.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多如繁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這里就分別舉幾個例子。
中華傳統文化: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贍老愛幼的家庭規范傳統、與人為善的社會處世傳統、廣交朋友、友好相處的人際關系傳統、在艱苦磨煉中成長的傳統、國家利益重於生命的傳統等。
(3)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有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發展歷史: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
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傳統文化
4. 中國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 漢族有哪些民族文化和特色
漢族的民族文化有:
1、姓氏:最初,中國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後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2、婚姻:中國漢族婚禮習俗源遠流長,民族色彩濃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禮儀,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稱之為「六禮」。
3、信仰多神:遠古時期傳下來的"萬物有靈"的觀念,對大自然的崇信和祖先崇拜始終影響著中國漢族的信仰民俗。由於認為世上存在著主宰物質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識的神靈,所以中國漢族歷來信仰"神仙"。古代中國漢族崇拜的神仙眾多。
4、稱呼:在中國,中國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系,這就是九個層次。
5、喪葬:中國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中國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民族特色有:
1、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2、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3、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6. 中國的56個民族各有什麼文化,最出名的是什麼
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特定的節日,民族的節日對於他們本身而言都是至高無上的,比如像傣族的潑水節,就是傣歷的新年第1天,人們相互潑水代表著祝福,三月三是壯族的節日,所以每到三月三廣西那邊就進入了放假的狀態,歌舞節目是少不了,雷山苗年相當於苗族的春節,苗族的文化一直有著一種神秘感,在苗年的時候,你會看到千人歌舞的震撼場面。
三、拉祜族拉祜族的傳統節日也有很多,除了和漢族一樣的之外,有他們自己的火把節,拉祜族的春節也很隆重,按照他們自己的日歷,在閏月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出現過兩次節的情況,可能由於拉祜族的人很少,所以他們那也沒有什麼重男輕女的觀念,拉祜族的老人非常的受尊敬,他們認為老人是寨子里最博學的人,所以在平常的用餐還是生活中都是老人為先。
7. 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什麼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舉例:
1、時節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
1、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2、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8. 哪些傳統文化,可以代表我們中華民族特色
中國的少數民族非常多,這些少數民族還孕育了很多中華民族特色,比如熱情傣族的潑水節,傣族的女孩能歌善舞,直到現在也一直被年輕的女孩子喜歡,而且這里的潑水節是世界聞名的趣味性習俗;當然還有苗族的跳花坡,都是中華的傳統文化培養出的民族特色,這些少數民族,雖然分布在我國各地,但是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貢獻卻是突出的。
傣族和苗族的歌舞都是非常動人的,所以二者都是非常有個人特色的民族,少數民族的人都非常真誠善良,而且因為有自己的趣味習俗,族人過得不但不沉悶,反而有更多的樂趣,在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穿著美麗的華服,唱著甜甜的歌謠,跳著熱情的舞蹈,女孩子就像是一隻只開屏的孔雀一般美麗。
9. 中國特色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具體細化下來的話,現在能學習到的,有書法、國畫、茶藝、笛簫、古琴、古箏、二胡、琵琶、圍棋、國學、篆刻等。
另外像是四大發明也是有中國特色的產物體現。
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文化,56個民族有不同的風俗,從服飾、飲食到生活起居等。有一些已經成為非物質文明遺產。
10. 中國的56個民族各有什麼文化,你最喜歡哪個
我國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各族文化各有千秋,小編個人最喜歡朝鮮族文化。我國人數最多的民族是漢族,除了漢族之外共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例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的潑水節、壯族的花朝節、回族的開齋節、藏族的藏歷元旦等等,都是富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文化。
不可不提及的還有朝鮮族的象帽舞。象帽舞顧名思義,主要道具就是象帽。象帽的頂端裝飾著一條長飄帶,長度、顏色和形狀與藝術體操比賽中使用的絲帶造型類似,朝鮮族人民舞動的時候,用腦袋帶動象帽的飄帶舞蹈,非常考驗技術和個人的身體素質、肢體協調能力,讓人不禁嘖嘖稱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不得不說,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各有各的精彩,需要我們去了解以及傳承。